范文一: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不同课型之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和影响。2002年,我们走进新一轮课改,我们面对新课改的理念和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我们在思考,随着教材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该作怎样的变化,如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问题。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小学数学内容是以计算为中心,提出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基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数学素养难以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生动的学习过程,平等合作的伙伴学习关系,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教学要加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发使用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用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利于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达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二、课题界定
1、对“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认识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应运而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有很多版本,我们采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我们从研究教材开始,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
2、对“不同课型”的认识
我们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研究不是静态的文本的研究,而是在利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研究,所以这种研究是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在开展的每一节课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预设到实施,从实施的情况到反思调整的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教材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过程。
1
3、对“教学方法”的认识
《小学教学全书》上这样描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
分析这里所阐述的教学方法,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目的性非常强,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痕迹比较明显,对学生的关注较少,缺少人文的关怀。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成套化、系列化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从新知学习课来开展研究,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中,我们更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并趋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发现法、接受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尝试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我们确定我们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着力点在教师的引导,用引导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前行。
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
三、研究的理论支撑
1、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才进行思维,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小学生学习数学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体验。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3、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数学教育,不仅是思维参与了学习的过
2
程,学生的身心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的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学生在全面参与的同时,应当过一种快乐的数学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获得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深刻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的一般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材在面向学生方面体现了以下的特点:(1)通过主题图创设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3)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通过试一试,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多样化的分层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和拓展能力。
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而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体现出先有过程才有结果的特点。教材面向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较全面安排了学习内容的产生和进展过程,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2)通过开展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突出了获取知识的过程。(3)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类比推理等,重视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获得。(4)重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老师正确地把握数学教材,在“引导”上做文章,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快乐前行。
(二)根据不同课型,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同。我们大致总结如下:
1、参与活动法
这种方法般适用于概念教学和几何图形的认识课。
一般步骤:(以直线与射线一课为例)
(1)生活引入,参与感悟
教师打开红外线,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师:在墙上你能看到什么,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如果把手中的红外线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用我们学过么图形来表示呢,(根据学生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
从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红外线放射引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从具体的生活实例转化为数学中抽象的线段表示方式,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参与操作,初步认识
3
师: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说说直线有哪些特点,
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图描述直线,这样对直线的认识就比较清晰明朗。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射线与直线都是能“无限延长”的,又初步感知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3)参与比较,形成概念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三种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板书。
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采用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也从表象上升概念。
(4)参与实践,知识延伸
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想一想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
出示结论1: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出示结论2: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出示结论3: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问答、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的关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并有效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生活再现: 师: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
A (如左图)请你说说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小明家 B 学校 生:小明选择B路线回家最近。
C 师:这只是我们用眼睛、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师: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练习: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教师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并实际测量,明确两点间所有连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5)参与反思,课后延伸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有关内容都
4
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和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理论基础:
参与式课型与以往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探索、主动参与发现、主动参与操作、归纳乃至猜想。学生只有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知识。 特 点::
(1)自主参与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嘴,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探索,潜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并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认识“射线”时,改变以往用说教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射线”,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线射向天空,射到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的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无限”的概念。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自我尝试画射线的活动,再次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概念和含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丝毫没有感受到学习的负担,他们在图形的直观变化中轻松有趣地认识了什么是射线。 (2)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个别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进行思考,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促使其顺利达到知识的彼岸。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采用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学生通过参与系统整理的过程,有效区分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从表象上升到概念。
(3)参与实践应用,让学生得到持续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本课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红外线放射引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从具体的生活实例转化为数学中抽象的线段表示方式,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中还把有关知识有效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中,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应用中得到持续发展。
本课型实施中的困惑:
5
(1)参与中如何把握教师的调控作用
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然而,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效参与必须把握好教师在其中的调控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参与活动中出现的不同结果,教师要起到恰到好处的调控作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参与中如何把握学生反馈的效果
学生是个性的,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或讨论时,就会出现意见上的不统一,有时学生思维与思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大多时候是无谓的争执。在参与课堂集体反馈时,学生的回答也是层次不同,有的答案对学习很有价值,但有很多答案是毫无价值或价值不高的。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不忍割舍任何一个学生的回答,但考虑到课堂上时间宝贵,不容浪费,教师不得不忍痛割爱。我想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处理好这一矛盾,把握学生参与中反馈的效果,才能让学生的参与在课堂上更有效。
2、 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材料的操作探究,再进行研讨,共同得出结论。这是按学生认识规律,通过学生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由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适用于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
一般步骤 :
(1)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操作内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而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设计有结构的物质或物质化的材料让儿童去操作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操作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包含了要学的数学概念,这些材料可以是实物、模型或具有象征性的特体、图表等。如形成数“5”概念的材料可以是小木棍、算珠等。在提供材料的同时,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概念,让学生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操作要求。
(2)布置操作任务,进行操作活动
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探索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探究。这时教师应来回巡视,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学生通过感性操作活动逐步形成了表象(即前语言思维),这时可转入组织研讨。在这一教
6
学步骤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去发展所要学习的知识。 (3)组织研讨
研讨的目的是给予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在探究中获得的前语言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发言。要鼓励他们说出不同意见,鼓励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言,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研讨能力,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去纠正错误或裁断分歧意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自己去解决的。教师还要观察学生在研讨中的表现和反应,以判断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据此引导他们最后形成概念和法则。
(4)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充分研讨,学生意见趋于一致,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得出结
论。
理论基础 :
探究—研讨方法是基于两点认识:
第一、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皮亚杰指出:“我们知道数学上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其最初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
第二、形成概念和概念系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探究--研讨法教学过程是由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符合维果茨基界定的概念形成的四阶段:外部操作活动(通过有结构材料进行探究)——内部思维活动(将表象转化为数学语言在研讨中表述)——内部思维活动(由于研讨发展了学生思维活动),通过不同的认识水平最后形成了抽象的概念。
特 点 :
局限性是:探究-研讨法局限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不宜在低年级使用。另外,一些数学概念很难设计与之相应的有结构的材料。运用此法所花费的时间较长。这些因素在使用探究—研讨法时应考虑进去。
3、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由中科院心理所在实验基础上提出,是目前国内影响颇大、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提出编写自学课本、练习本、测验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自批作业,又称三本子教学法。其特点是通过一套新的教材与教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习惯与能力。
一般步骤
使用自学辅导法有以下五个基本环节:
(1)提出课题。
教师可直接导入新课,也可复习有关知识后提出课题,后一种方法更加适合
7
小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复习,学生可在自学时产生“迁移”作用,有利于他们理解新知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课题同时,还应提供自学提纲,使其带着问题自学,围绕课题的中心问题边读边想,求得问题的解决。
(2)学生自学。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先读后讲,也可教师先略讲后读,或者边读边指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和教材难易选用以上方式指导自学,教师的指导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绝不能拖泥带水,占去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答疑之后,还可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以巩固所学内容。
(4)整理和小结。
由教师出题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发现有理解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补救,还要对所学的内容归纳小结。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5)巩固和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独立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形成技能。要保证有充分的练习时间,当堂公布正确答案,使学生当堂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若出现普遍性问题,必须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对后进生,教师要及时辅导,指导他们完成作业,最后可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 特 点 :
优点:自学辅导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课外作业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全面发展。
局限性是:自学辅导法也有自身的局限:首先,它主要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其次,从教材来看,更适用于新旧知识间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 4、三算结合教学法:
把口算、笔算、珠算三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算盘作为直观教具的作用,使三算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
5、反馈教学法:
这是以信息反馈为主线,学生自学研讨贯穿始终的新教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自己学习的成果利用各种通道输送出去,然后收回外界对它的评价,从而检验学习效果进行调节和改进的一种方法。
6、台阶教学法
8
根据认识需要反复深化的规律,将教学单元分为“泛读”、“发疑”、“释疑”三个阶段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方法因素分析
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因素很多,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练习巩固、作业批改与辅导、教学反思等等,但最主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正确解读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就必需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正确解读教材,才能较好地实现教材意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阅读教材内容,找出教学的着力点。知识点是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读教材就要从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炼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形成这些知识的能力点,只有如此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并围绕重点进行教学取得最基本的效果。
——思考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直接告知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来学习,所以要认真解读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2、民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地方,所以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仅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课堂的本质应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所以要实现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就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特征是师生都有话语权、思想权、活动权。这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面对同样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活动,都有均等的机会获得表达的权利;这样的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好学生的表演场,而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堂。
3、精心预设过程。
要使课堂教学生动精彩,使教学策略有效,就要精心预设,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充分了解学情。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一次调查了解中,不少老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是就书本备书本,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充实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的学习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上升的过程,数学老师要善于从简单中寻找培养学生能力的着力点,要利用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中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面对简单的内容,不能轻易放过,要做足文章,努力在其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9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我校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与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方法不是单纯课堂教学的实施行为,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就要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需要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管理措施,为此我们形成了新课改下的《凌海市第四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形成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形成了适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关于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不仅得到知识的发展,而且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花园,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开展校园数学文化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学校、教师、学生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也推动了本市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近几年来,我校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在逐步提高。在去年举行的六年级数学调研测试中,我校取得了凌海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在锦州市《好玩杯》竞赛中,获特等奖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在几年的质量检测中,我校的数学成绩均名列前矛。
本课题自申报立项以来,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方法,不断促进全校小学数学教师关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面向全市的小学开展大型研讨活动,组织优秀老师做观摩课,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这一系列的活动促使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全市小学数学老师的共同关注。
经过三年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受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限制,课题研究前瞻性不够,创新程度不高,有的停留于浅层次的验证性研究上,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今后仍将不断研究,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10
范文二: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熊纪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为了工作,没时间监督和管理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缺乏自觉性;如此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课前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课的课前自学,还没有体会到课前自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没有有安排学生去自学的概念。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自学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自学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 ,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我确定了以“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
研究”作为实验课题。
二、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数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既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3、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转变,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学生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培养学生的意识不够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欲望不够强烈。
中年级学生:包括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理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一个人一旦有理想和想法他就又会产生叛逆心理。
数学课前自学: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数学课前的自学。数学课前自学能力,是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科学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养成数学课前自学的习惯,培养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主动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达到无师也能自通的境界,培养一批会学习的人才。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五、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数学课前自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针对不同学习材料或课型提出不同的课前预习要求,使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前自学可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前自学时学生对上课内容提前进行思考,甚至收集相关信息,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前自学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课前自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自学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课前自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
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自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课前自学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方法和培养学生课前自学习惯为主要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就把关键词划起来、把重点词圈起来: 先在纸上确定一点作为圆心(打上×),把圆规的两只脚分开,使两脚之间的长度为 r,再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上,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圆心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画圆的过程。
2、巧用课前自学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课前自学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 能被整数b 整除,就a 叫做b 的倍数,就b 叫做a 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前自学时,也应该指导学生
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初步认识》中对“圆心”、“半径”的预习,我带领学生到操场,给他们绳子和细木棒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画圆,让他们感知什么是圆心、确定圆心的意义,以及绳子的长短与所画成的圆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画一画、做一做,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自学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想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它与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进行对比。再如预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商不变的性质》与它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及新知;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课前自学的重要一环。
对课前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才是课前自学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例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进行标注的: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他的疑惑是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不要这三个字,可以吗?在课堂里,针对自己的疑惑,他听课越发仔细了,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也因为是有了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课前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课前自学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课前自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课前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一般模式(非概念性知识的预习模式): 为了不要让学生的自学无从下手,就要给学生一个自学的方向,即自学的模式。
1、“课本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例题的解法独立再现一次,有困难的学生可按原题照写一遍。
2、“我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思考除了例题的算法外,你还想到什么算法,并把它写下来。
3、“我的发现”----即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发现写下来。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只会写出一句或半句,甚至所写的都是错的,但我们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在“我的发现”里,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去“发现”。例如在预习计算方面,我们应教会学生从计算方法、计算顺序,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等方面进行“发现”。
4、“我的问题”----经过个人的自学如果还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记在“我的问题”,在探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共同自主地来解答。
5、“我的例子”----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相应的例子,并进行解答。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自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实验班50位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了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自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整张表格的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数学课前主动自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自学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使得学生经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主动高效的学习新知识。
3、开展数学课前自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自学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自学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4、开展数学课堂自学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自学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面的知识作了铺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和方法,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自学要落到实处。
自学要求或自学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自学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到学生自学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
过程。在设计自学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自学课本第x 页—第x 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兴趣。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自学,不仅对自学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自学的习惯和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自学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自学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自学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自己设计自学问题。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自学效果。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自学效果存在差异,对自学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参考文选】:
1、《习惯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人生》 孙云晓 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出版;
2、《透视课堂》(美)T.L.Good 等著,陶志琼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 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日) 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范文三: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四、内容结构图:
研究主体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四则计算的法则和方法,了解四则计算的定律、性质,学会简便计算;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2、研究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并对计算的事实采取多元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知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3、研究假设
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4、核心概念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
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也常常是我们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我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逐步获得简捷的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如何把这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
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研究成果
(1)、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
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所借鉴。
(2)、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浅谈小学计算教学》,《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浅见》这些论文,浓缩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3)、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4)、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高涨,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
(5)、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对口算教学中策略的选择、方法的优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6)、2014年4月我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试,进行分析。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拟订个人研究计划。
(7)、2014年5月22日,课题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正式开始。
(8)、2014年6月20日上了节研究课:《卫星运行时间》。课后全校数学老师进行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
(9)、9月16日关山主讲《减法的简便计算》。
(10)、2015年3月7日在龙南小学进行研究课《长方体的体积》。
(11)、2015年4月10日课题汇报课,关山执教《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课后由白庆华结合课题研究对两节课进行点评,三、
四、五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这次活动,对这节课给与高度评价。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设计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在计
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进行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我们将进行研究计算前估算和计算后估算谁更有价值
2、研究对象:在校的小学生。
3、研究方法
(1)、对比法验法:教师选择一个试验班、一个对比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本校、本班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个案分析、对比法。
4技术路线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我校的大多小学生进入三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计算的速度也很慢。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但真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大量的错例分析后可知,我们发现计算法则未掌握造成的仅占一小部分,而大多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学生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1)写字潦草,学习用品不齐,书写时乱涂乱改,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2)计算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算草,但写得乱七八糟,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而直接写在桌面上,垫板上,甚至手心手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学生缺少计算后必须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1)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2)而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
根本就不想检验。(3)更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计算在测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30分左右,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但从每一次的成绩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失分较普遍的仍在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此,如何提高计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
五、分析和讨论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4、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兄弟学校所借鉴。
5、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浅谈小学计算教学》,《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浅见》这些论文,浓缩了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6、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
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7、根据2014年5月龙南小学研究学生问卷情况统计显示:
(1)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的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态度端正。
(2)多数学生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大部分学生清楚自己所在的年级参加了“计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说明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4)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参加“计算教学策略”课题研究很有兴趣,而且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
6、建议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设想
在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同时也要思考,学生口算水平、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论文的撰写等,这些都只是物化的成果,那么在精神层面学生有了哪些变化?当然,学生因为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直接的作用就是计算正确率高和数学成绩好,反映到心理上,也就会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口算方法的指导、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习惯的养成等,这些无一不是教师在刻意地教,教的痕迹十分明显,而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外在要求如何转变为内在需求?怎样把口算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进一步要研究的。
三、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教学九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 《走进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四、附录
范文四: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 长子四中 陈淑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种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目前这种知识爆炸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发展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现行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新的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拟定各年级在“加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方面所要达到的各种要求。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效益,形成系列,充分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
3、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三个特点,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模式的探讨。
4、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5、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数学教学过程优化为“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测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
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些特定情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理念,注重对课题的研究实验,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题实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强化基本功练习,为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研究过程。
(3)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探讨式交流”也好,“互补式交流”也好,“反驳式交流”也好,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合作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循序性原则。尊重实际情况,正确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在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引导。
(5)开放型原则。从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展学生思维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情发挥的可能性。
(6)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在探讨和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
(7)全位性原则。拓宽数学学习的范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展示舞台,以社会实践为全新领域,综合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体现课题研究带来的优越性。
(8)全程性原则。实验伊始便树立加强全程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过程、评估、总结,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管理出效益”的科学论断。做到自始至终,以研究、实验为任务,以规范全程管理为要求,保证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定义
1、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兼顾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有关“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具体要求。
2、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挖掘教材中有探究价值的因素。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推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喜悦。
4、积极开展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味。
5、全面引进自主探索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合作交流性学习、成果展示性学习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实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数学课外活动的探索。
6、进行学生评价的改革。摒弃以往纯粹以试卷反馈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做法,充实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即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的养成;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意识的形成;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2、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思想去研究,作简单的尝试。
3、调查法。在尝试的基础上,我注意调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困难,在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4、典型法。树立全班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面的典型,能以点带面,促进全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特色。
5、检查法。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的效果。
6、观察法。以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观摩。研讨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及方案的进展情况。
7、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撰写专题论文和《主课题报告》,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做法。
六、课题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首先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
主要内容: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相关理论和实践)。
主要方式:专题报告、自学讨论等。
通过本阶段工作,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明白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方法。
3、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按要求、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不断总结、调整。
4、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阶段
以子课题的交流为主,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5、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阶段
进一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我校数学教学形成特色。
6、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完成子课题论文;完成主课题报告。
七、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一)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的学习操作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三个“形成”:
1、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
3、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
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学习。
2、倡导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3、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 的这几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 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后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们都能勤于笔耕,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学生竞赛也有所突破: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3、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我个人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范文五:数学微课题结题报告
微课题《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
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该微课题获区级三等奖)
课题名称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 课题立项号:qcwkt199
课题承担人:李彩华 李艳侠
所在单位 :黎明小学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分析与矫正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定教,坚持减负增效,坚持全面育人。其中重点工作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法研究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有很多的外来民工子女,他们的数学思维活跃,但练习的质量不理想。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练习的成效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课题立足于学生数学练习的错题的诊断和解决,以帮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摆脱困境,从而提高正确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具实用性。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错题养成反思习惯,思维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4)通过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题,“变废为宝”,提高教师
对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过程中将出现的错误思维有预见能力,能有效改进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能。
错题是小学生数学练习题中常见的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所用的策略、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另外,学生个体学习兴趣、能力、思维品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错误。在老师批改作业中通过对错题的反馈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教,非常值得研究。
结合区教学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意见,我们希望就学生数学错题进行深入探索,希望通过对错题一般性成因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就更具有实际价值。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一)学生方面:
1、养成及时记录错题,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做题养成反思习惯。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二)教师方面:
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师生沙龙研讨、调查问卷分析和规
定每周交错题集并写一篇与错题相关的数学日记等形式,归纳出学生计算出错原因。
2.对错例资源的有效利用及解决对策研究有深刻的认识,并初步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解决策略。
3.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课题实施方案、各阶段研究计划总结、课件、论文、调查报告、结题报告等)。
四、研究的内容
1.学生错题修改及教师对错题利用的状况调查研究。
2.学生错题一般性成因分析研究。
3.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对策研究。
(1)学生订正时的反思策略对错题订正效果的影响研究。
(2)教师批改和反馈评价策略对错题订正效果的影响研究。
(3)错题成因对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一)学生方面:
1.养成及时记录错题,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对做题养成反思习惯。
3.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二)教师方面:
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师生沙龙研讨、调查问卷分析和 规定每周交错题集并写一篇与错题相关的数学日记等形式,归纳出学生计算出错原因。
2.对错例资源的有效利用及解决对策研究有深刻的认识,并初步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解决策略。
五、研究的方法
按照教育科学通用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 法、行动研究法研究。
1.行动研究法:确立行动计划及目标,实施行动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摸索规律,不断总结,形成研究结论。
2.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需求。
六、课题实施步骤
预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3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开展课题相关的要进行调查,制订研究方案。
初步探索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展初步的研究工作,拓展实验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总结等。
深入研究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本阶段主要工作是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撰写研究报告,不断完善学科整合模式。积极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课题结题培训会议,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整理课题资料,形成成
果集。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研究课例等专题及相关课件等。
七、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小学数学练习中常见错误的分析研究》的研究中,建立了错题本,广泛收集学生的练习中的错题,进行原因分析;将错误资源化;加强反馈与矫正,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高了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巧妙运用错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整个研究过程,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在课题方案的撰写,教学实践、反思和资料的整理与总结的过程中,进行的资料的查阅、理论的考证与相关的学习,都有助于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高。
4.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成果:
八、研究体会与问题反思
1、领导重视。我们课题组在黎明小学领导的关心、重视下,顺利完成了各项研究计划。
2、在半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均收益匪浅,尽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涉及的内容较广,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3、建立的《错题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理论缺乏系统性。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虽然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学习,但总觉得比较肤浅,理论学习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地学习。怎样更加深层次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修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5、对学生错题的错因分析的指导不得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错误,应该是有区别的策略,如何因势利导,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后进生,采用哪些方式来提高学生辨析错误、反思提升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仔细琢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科研兴趣更趋强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数学素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数学活动被看成一种包含有猜测、错误、
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学生认识到错误是练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错误,都要正确面对。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的价值最大化,不再重犯这样的错误。失败后的成功,让学生经历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探索过程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发现的练习成果,更加重视老师指导的练习过程。学生变得更会练习、更爱练习。“失败”犹如一枚“青橄榄”,苦涩里透着甘甜,让学生“开胃生津”,回味无穷。学生不仅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改变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氛围,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的欲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