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幼升小到高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教育部最新政策出台【重磅消息】”,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也带来很多猜测。
对于此,从幼升小到高考的家长都应正确理解,不能被某些所谓业内人士的解读误导,更不能让他们来影响,甚至决定你和你的孩子的人生!
对此文件我们的分析是至少有8个激变要早应对:
一、高考加分项目历史上最大幅度缩减,孩子对于自己未来选择的余地更大了。
教育部文件规定:
1、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
在高中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2、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
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3、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
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4、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
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5、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
在高中阶段被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以上加分占历年高考加分项目的54.55%
【亲之助解读】特定的体育项目被取消,各种“定制人”的项目被取消,意味着孩子和父母在协助孩子选择未来方向的时候,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钢琴和唢呐都可以了,捏陶和涂鸦都可以了,各种其实是提前学习的所谓奥林匹克项目都不用理会了。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也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父母要加强自身的学习,给孩子做更好的榜样和示范。
二、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在2019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
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2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到时候想抓也来不及。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亲之助解读】阅读源于兴趣,源于对知识的渴望。所以不要满足于绘本,3~5岁,可以看绘本编故事,6岁以上可以把故事写出来,7岁以上可以创作绘本同人故事。古文古诗亲子共读,可以对词、对联、对诗,让文字的韵律和优美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一个只能发发微博、微信的人是无法胜任需要简洁、扼要、顺畅沟通的现代工作岗位的。
三、幼升小、小升初、中考择区、择校重要,择班同样更重要了。
教改前,择区、择校最主要的是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教改后择班的重要性会被进一步强化。
【亲之助解读】父母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育能力,强化家庭教育,弥补因为择校、择班不利带来的风险。
教改后,小学、初中弱校、强校间的差异被生源升学的最大化均等性所弱化,趋同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亲之助解读】未来的社会,需要特色的人才,因为很多基础工作都已经在40后~70后的努力下完成了。所以学校学习的趋同,对于有自我特色的孩子来讲是最大的机会。可以说没有特色,未来便没有机会。
高考考试制度变为“3+3”、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自主招生四者的结合。
其中最重要的“3+3”和学业水平考试这两项,反映在教学中必然的唯一选择是:不久北京及全国的中学校都将展开“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因此,未来一个学生进了任何中学除了获得这所学校的名头外,要想得到更大的好处关键在班级的选择上,而班级的选择虽然是自由的但却是完全按照分数进行的,不同分数的班讲课的难度、进度、师资、教材、考题、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教改后你进了什么学校相比较教改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能够进什么班将起更关键和最直接的作用。家长们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环所笼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教育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要彻底转变了!
【亲之助解读】走课制度是个非常好的制度,分级教学也是好制度,其根本意义在于可以让孩子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学科、学习难度、学习进度方面进行取舍。所以不仅父母要学会取舍,孩子也要尽早开始学会规划和自我管理。
能否更早地了解自己和规划未来,才是真正的起跑线。如果你不怎么会甚至没概念,欢迎关注我们即将推出的“发现自我,规划未来”亲子共同学习课程。
四、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要常态化,放弃功利化导向,越早越好。
虽然以后的高考取消了文艺、科技、体育等特长生的所有加分,这些兴趣爱好似乎都不再重要了,其实这是重大误解!
家长们必须要了解到——
最多两年以后,高考录取将不再区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连考试大纲也要取消,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人学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就充满乐趣也更容易成功、成才。
要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要从小学开始进行常态化发现和培养。
原来很多家长带孩子学文艺、科技、体育特长主要是为了小升初升学,功利性很强,现在功利性因为小升初升学模式和直升校的缘故已经被极大弱化了,但与孩子的前途、未来的关系却被强化了,所以学特长的出发点、目的都会不一样了,后者变得更重要了,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就会越轻松、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
【亲之助解读】不要看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他们都是您孩子未来的竞争者和合作者。竞争者不需要追随者,合作者需要互补,所以要找到你的孩子擅长学习什么和热爱学习什么。
不要担心孩子没有长性,每次兴趣的发生,都会给孩子在这个兴趣相关的技能、知识方面得到发展,同时还能激发对于基础学科的兴趣——因为想要更好,就想要学习。
五、教改后,高中校都会“大乱”,学校的实力是关键。
所谓的“大乱”,是指各个高中校要在几乎所有的方面做出与改革配套的调整,是全面的改变而不是局部的。
比如分班、分层、一年多考课程的设置、安排、师资调配、课时设置、教室利用、课程研发、学业课程与高考课程的配置、综合素质评价制定、实施等等。
都会与以往完全不同,对每所中学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其中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最关键的,对学校的要求远胜过对每个学生的要求。
拿北京市为例——
教改后,特别是中考名额分配出台实施后,北京市几乎所有普通高中校的生源水平都会同一性地普遍下降,对北京的孩子来讲力拼中考进入各级各类重点高中校对高考追求更优质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得多,各个学科富有实力师资的保证是各校制胜的最关键因素。
对普通高中校而言,更优的师资是保障“差生”能超越自身能力有更好、更高起点的决定性因素。
【亲之助解读】更优的师资再也不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从教经验,而是能够启发和促进孩子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老师。如果老师更年轻,更接近未来,是好事!他们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和控制者,甚至不是引导者,因为好老师是帮助孩子超越自己而非近似自己的。
六、高考不再分文理科了,各区县学校的真实差距家长做到清清楚楚地了解。
高考改革后最重要的学科是语文、英语、数学,语文会更凸显,因此高考改革的走向更偏“文”。
【亲之助解读】所谓的“偏文”,其实是偏向知识的管理,而非知识的掌握。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只在指尖,任何成为知识载体的人都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只有能够管理知识、能够应用知识、能够拓展知识的人才能在未来有机会成为领导者和创造者。
七、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是好事,但别太在意,不会起决定性作用。
对高考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本来早就该有,人的发展毕竟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教育部文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了以下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
1、思想品德
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
2、学业水平
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
3、身心健康
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4、艺术素养
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
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
这五项中除了学业水平外,其他绝大部分内容都带有主观性和可人为操作性,很难有客观标准,目前更缺乏诚信的监督机制和惩戒体系。因此,文件也规定综合素质仅供大学录取时参考,毫无疑问的必然结果是:大学录取首先看高考分数,当分数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才会起附属作用。
对此,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从2019年以后的高考将从“挑分儿”向“选人”过渡。这是很片面的,属于盲目乐观,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挑分儿为先的前提下,向选人靠近,但不可能取代。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录取参考因素后,各个中学必将建立人人有份儿的、庞大的、复杂的评价机制,目前没有任何相关标准,也会大量增加各个中学的工作负担,怎样防止“千人一面”是一个关键点之一,要不然增加了负担却全都流于了形式。
还有一点很重要,高考结束后,各大学录取时间很短暂,要求大学录取工作人员耐心阅读每个考生“不知真假”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是极其庞大而痛苦的工作,这样录取的参考性会大打折扣,分数几乎的唯一性不可避免。
【亲之助解读】对上述这段话,我能够给出的评价只有“无知”二字,如果要说得更狠一点,可称为“脑残”。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对人的特质进行评价和区分,将变得非常容易。大学的老师也能够通过招生,找到自己的“合作者”而非继承者。在知识难以储存、传播和获取的时代,继承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未来,老师也需要有所成就,所以能够找到有潜质的“合作者”将会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知识的发现、甄别需要合作者,知识的应用和转化需要合作者、知识应用的发展和提升更加需要“合作者”,不能预见到这一点的老师,也将成为被淘汰的对象,更不要说他们的学生了。
八、高考改革男孩更苦,女孩更乐。
男孩受自身生理特点的影响,顽皮,比女孩更难约束自己,好习惯的培养比女孩更困难。语文变为第一学科后,女孩的自我约束和纪律性,使她们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家长、老师的建议去按部就班地提高语文水平。而男孩大多数一般还会依然故我。现在考上知名大学的女孩本来就比男孩多了,高考改革后女孩更是如鱼得水了。
因此,男孩的家长们就得更操心点了,早点培养他们的好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总之,怎么说也不能让男孩子在这关键的一轮中再输掉一局吧!
【亲之助解读】再一次要骂一句“弱智”了。之前的教育方式,其出发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能顺利获取知识。改革之后,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学科、学习难度和学习进度。男生向来有后来居上的能力,纯粹因为男女大脑发展速度和方式有别的原因。之前男生要多花数倍时间才能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因为节奏和程序的调整,可以在其准备好之后,事半功倍地快速掌握。所以女生可以继续沿用类似原有教学进度和模式的学习计划,而男生因为同一体制但更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摆脱和同龄女生的竞争,变得更有自信和更有方略。
所以,女生的父母无需沾沾自喜,男生的父母更加无需惴惴不安。我们相信,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更好而不是更糟糕。如果对改革的解读由既得利益者和受其左右者解释,那一定是反改革的,否则对解释者不利——最大的不利可能涉及到这些解释者职位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也算是生死之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