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吗
任何科学都?要运用语言?,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也不?例外。当代中国学?者之所以很?难与国际哲?学界进行有?效而深入的?对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分析哲?学和分析方?法的背景。这也是困扰?前辈学者金?岳霖、冯友兰先生?的问题。我们并不一?定赞同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但须认真学?习分析的方?法,以便实质性?地推进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笔者尝试运?用分析的方?法,对外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重?新加以阐释?。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干脆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在他们看来?,河中的水在?不断地流动?、更新,甚至当一个?人的脚刚踏?进河流时,原来的水就?流过去了,因而他已经?不是站在同?一条河中了?。尽管这两个?命题在表达?思想的语气?和程度上有?差别,但其基本观?点,即关于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几乎所有的?外国哲学教?材,只要论及这?两个命题,都认为它们?是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卓?越的表述,至少是睿智?的命题。
其实,第二个命题?是第一个命?题必然导致?的逻辑结果?。如前所述,既然河中的?水在不断地?流动和更新?,那么,一个人不但?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只要驳斥了?第二个命题?,实际上也就?蕴涵着对第?一个命题的?驳斥。下面,我们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着重分析“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命题。
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河流,河流究竟是??由两岸来决?定的,还是由两岸?中的流水来?决定的,显然,按照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观点?,河流是由两?岸中的流水?来决定的。乍看起来,这个观点肯?定万物流变?,无物常驻,似乎无可非?议,实际上却是?站不住脚的?。试想,假如河流是?由两岸中的?流水来决定?的,而流水又在?不断地更新?,那么,我们马上就?能作出如下?推论:世界上既不?存在可以被?同一个人踏?进去的“同一条河流?”,也不存在可?以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同一个人”。因为,很显然,一方面,不断流动着?、更新着的水?使每一条河?流在每个瞬?间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可见,“同一条河流?”这个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根本不可能?存在,甚至连“同一”这个词也根?本无法使用?。另一方面,人像河流一?样,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全身的细胞?也在不断地?死亡和更新?。假如从这个?角度去看人?,那么,每个人
都像?流动着的河?水一样,每个瞬间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因而世界上?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同一个人”。
这就启示我?们:一方面,万物流变这?样的观念显?得过于笼统?,没有区分出?事物单纯量?上的变化和?由量变引起?的质的变化?。语言中的名词是以它们??所指称的对?象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只承认?单纯的流变?而完全不考?虑事物在质?上的相对稳?定性,语言便没有?理由存在,也无法加以?使用。另一方面,万物流变包?含着语义学?上的困难,即说话者实?际上默认万?物流变这一?观念是不变?的。这一困难已?经表明,只要人们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实际上就已?经放弃了单?纯流变的观?念。直到当代逻?辑学家塔斯?基区分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才为解决这?类语义悖论?找到了一条?出路。但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还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区分。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我们再一次?询问自己:什么是河流?,我们认为,河流不应该?由两岸中的?流水来决定?,而应该由河?岸来决定。即只要一条?河流的两岸?保持不变,我们就得承?认,这是“同一条河”。当然,对“不变”这个用语的?含义,也必须作出?明确的限定?。假如按照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观点,从微观上来?看河岸的话?,河水在流动?中也会不断?地带走两岸?的泥土。在这个意义?上,河岸在每个?瞬间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显然,这里说的“两岸保持不?变”,不是从微观?上而是从宏?观上来说的?。换言之,“从宏观上来?说”的含义就是?对于微观上?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如果一条河?流拥有相当?的长度的话?,在不同的年?份或同一年?的不同的季?节,完全有可能因为河水的??泛滥而导致?这条河流的?部分河岸改?道。在通常的情?况下,部分河岸的?改道并不会?影响人们对?这条河的称?谓。也就是说,“从宏观上来?说”的含义也包?含着对部分?河岸改道的?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赫拉克利特?尤其是克拉?底鲁关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命题貌似?深刻,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诡?辩,其具体表现?:一是混淆了?事物流变中?的单纯量的?变化与量变?引起的质的?变化;二是混淆了?流水和河岸?,在我们看来?,河岸才是确?定河流的决?定性的要素?;三是混淆了?语言与被语?言指称的对?象之间的差?异。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引申出?来的结论是?:人完全可以?多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范文二: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辩证法?大师,他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深刻而形象?他说明了事?物运动而发?展的思想。
赫拉克利特?有个学生叫?克拉底鲁,他比老师走?得更“远”,宣称“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说:我们既然承?认一切皆流?,一切皆变,那就是说事?物任何时候?都在发生变?化。不可能有一?刻的稳定和?静止。这就像一条?河流,我们刚刚踏?进去的一瞬?间,它就变成另?外的河流了?,所以我们一?次踏进去的?就不是同一?条河流了。
人们问克拉?底鲁:“河流是这样?,那别的东西?是不是也这?样呢,”克拉底鲁傲?慢地说:“我是哲学家?,哲学家讲的?都是世界的?普遍性,既然一切皆?流,一切皆变,这里说的‘一切’当然行之有?效用于任何?事物。”人们又问:“照你这样说?来,那么比如这?座房子,是不是马上?就变成不是?房子而是另?外的什么东?西,而且这种刚?变成的东西?马上又会变?成别的东西?,世界上的东?西就是这样?变来变去,一刻都不停?息呢,”克拉底鲁毫?不思索地回?答说:“从哲学观点?来看,这是毫无疑?问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正是?这样毫不停?息地变动着?的。” 这时,有人指着克?拉底鲁坐的?椅子问他:“你坐着的是?什么,” 克拉底鲁随?口答道:“是椅子。” 提问的人立?即接着说:“不对。按照你刚才?的理论,你的‘是椅子’这句话还没?说完,它已经变成?不是椅子了?。你怎么能说?出来你坐的?是椅子呢~”克拉底鲁感?到自己给人?家捉弄了。但他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他怕再出洋?相,干脆对任何?人提的问题?,都只是把大?拇指摇动一?下。意思是说,你问的问题?我不能说出?来,就像指头的?摇动一样,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我们对每一?个事物都无?法认识,因为还没有?认出来它就?变了。我们更不能?把事物说出?来,因为活还没?说完,这个东西已?经不存在了?。这样,克拉底鲁就?由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而导向诡辩?。
据说当时有?一位作家在?得知了克拉?底鲁的主张?后,特意编了一?个喜剧并恭?请克拉底鲁?观看。戏中称:一位希腊人?向朋友借来?一笔饯,指天发誓一?月以后准还?。可到了时间?又不愿还了?。因为他把这?笔钱交了学?费,拜一位老师?学哲学。按照老师教?的道理,一切都是变?化的,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何况从借钱?至今已有一?个月了,现在的他已?不是过去的?他了。朋友听了非?常气愤,揪住希腊人?痛打了一顿?。希腊人告到?法院,要求赔偿损?失和付医药?费。在
怯庭上,朋友供述了?事情原委,最后说:“我知道打人?是犯法的,但是现在的?我并没有打?人,而打人时的?我又不是现?在的我。所以,根据他不还?钱给我的同?样道理,现在的我是?不负任何责?任的。”剧演到这里?,全场观众无?不捧腹大笑?。观众中有人?认出了坐在?观众席上的?克拉底鲁,“大家看,那个赖账不?还的人交学?费拜的老师?就是这位克?拉底鲁先生?~”克拉底鲁惊?慌失措,又习惯地伸?手摇动大拇?指。他的这一举?动,让每一个人?都笑得前仰?后合。这场喜剧也?就在笑声中?结束了。
故事1: 有两个15?岁的中学生?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呢,”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 “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呢,” “干净人。”两个青年人?改口说。 “不
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老对,是脏人,
师又反驳?说。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 “脏人~”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人谁都没?洗。”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地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解?释呢,”两个学生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故事2: 《艾子杂说》中有如下一?个故事。 有个营丘人?,很不通事理?,却喜欢跟人?家瞎争。有一天,他去找艾子?问:“大车下面和?骆驼的颈项?上都挂着铃?,这是为什么?,” 艾子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东西。如果它们在?夜里行车,有人突然狭?路迎面而来?,来不及让路?就会出事。有了铃,叮当叮当地?响着,双方就能准?备互相让路?了。” 营丘人说:“塔的上面也?挂着铃,难道也是为?了叫人准备?让路吗,” 艾子笑着说?:“你这个人不?通事理到这?个地步~鸟雀喜
欢在?高的地方做?巢,鸟粪会把高?塔弄得很脏?。塔上挂了铃?,风一吹,叮当一响,鸟雀就会被?吓散。你怎能拿它?跟大车和骆?驼比呢,” 营丘人还要?争辩:“猎人养的鹞?鹰尾巴下也?挂着铃,哪有鸟雀到?鹞鹰的尾巴?上去做窝呢?,” 艾子大笑说?:“你这个人呀?,不通事理得?太奇怪了~鹞鹰出去捉?鸟雀,它脚上系着?绳子,有时会在树?枝上缠住,如果它一扑?翅膀,铃就会叮当?响起来,人们就可以?朝着铃声去?寻。你怎能说是?为了防鸟雀?来做巢呢,” 营丘人仍然?争辩道:“我曾经见过?送丧的挽郎?,手中摇着铃?。嘴里唱着歌?,难道也是为?了怕给绊在?树枝上吗,” 艾子不想跟?他再争辩下?去了,就说:“那挽郎是给?死人开路的?。因为这个死?人生前专门?喜欢跟人瞎?争、诡辩,所以,摇铃让他乐?一下~”
故事3: 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物。他以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无疑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 赫拉克利物?有个学生克?拉底鲁,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人物。他将老师的?上述观点推?向极端,说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克拉底鲁认?为,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如果我们问?他:“这是漓江吗?,”他一定回答?:“不,我无法说它?是什么,因为当我说?的时候它就?变了。”于是,“这位克拉底?鲁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歪曲成了?诡辩。”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它一方面承?认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一方面又指?出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离开了静止?,运动就找不?到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在运?动,这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而言静?止的一面。现代科学表?明,有的基本粒?子就是这个?基本粒子,它没有变成?别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认识它、研究它,承认它的存?在,承认它的静?止。否则的话,事物只是在?不停地动,以至于无法?知道是什么?在动(当你说什
么?在动时它就?变了),那还凭什么?搞科学研究?,我们只好“听天由命”了。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再来分?析他们师生?关于河流的?不同意见。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按字面?理解也存在?问题。因为一条河?流只要它未?被大海吞没?,未隆生一座?高山,即未发生质?变,那它就仍然?是这条河流?,人当然可两?次、三次、百次地踏进?。不过,赫拉克利物?的意思不在?这里,他是在强调?河水(不是强调河?的位置、走向等)发生了变化?,第二次的河?水已不是第?一次的河水?了(相比较而言?,他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名言要?好些,因为它承认?第二天的太?阳仍然是太?阳,只不过发生?了变化)。克拉底鲁则?不同了,他说“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你说它是?这股河水时?就已经不是?这股河水了?,完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所以,两者有质的?区别。 从逻辑上看?,如果克拉底?鲁的那句话?是从赫拉克?利特的话中?直接推来的?,那就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推不出”亦称“不能推出”,就是说在论?述中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逻辑错误?,当然也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充足理由律?”要求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理由。而克拉底鲁?却没有这种?充足理由,也就是说和?赫拉克利特?的话没有必?然联系的蕴?涵关系。
范文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sdgsdgs成都分行东风浩荡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曹友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昼夜流淌运动。我要说:“人不能两次犯下同一种错误”,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得那是10年前的一次说话作文课,题目是《梦》,说说写写自己的“梦”。在不少孩子各抒己见后,坐在角落里,平时少言寡语的一个男生怯生生的举起了手,我立刻叫了他。他站起来说:“每当夜幕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没等他说完,孩子们哄堂大笑,我自然也不例外,随后扔给他一句话:“坐下吧,下次想好了再说。”课后我还迷惑:“真搞不懂,这孩子偏偏梦见自己变成老鼠,”现在十年后,那个男生已大学毕业,当了法官。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把当时课堂没有说完的梦寄给了我:“每当夜幕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把冬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夏的鲜花盗来/装扮春天的鲜艳/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刺透心房/我也绝不缩回自己伸出的手臂。”
多么奇特又诗意的想象啊~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孩子的世界里,老鼠也可以代表真善美的英雄。面对来信,我莫名惊诧,追悔莫及,我犯下了教学错误,留有了教学遗憾,如果当时的我能稍有耐心,稍作等待,就不会打破这个男孩美丽的梦。
现在许多的教师可能也会和我一样,缺乏足够的耐心与等待,也许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和负责的态度,只要学生的思维稍一偏离“轨道”,马上就厉声“报警”,强行用成人的习惯思维去“锁定”,去“匡正”。只要学生的回答稍有“差错”,就急不可耐的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长此以往的这样“钳制”,何来学生思维的解放,个性的飞扬,创新的灵动,
“生活中并不缺乏惊人相似的一幕”,教学中也一样。
公开课上,读了成语故事《坐井观天》,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我按照设计惯例,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作文训练。我坚信一番“人声鼎沸”的讨论后,定有一番“精彩纷呈”的发言。第一位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因
为它从未经历过惊涛骇浪。第二位学生说,青蛙看到了高耸的山峰,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流水,它陶醉了,觉得以前井里的日子真是单调乏味。第三位学生竟然让青蛙坐上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蛤蟆说:“老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世界真奇妙,世界变化快~”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的话逗笑了,我更是满面春风。这时,还有一位男生把手举得特别高,我重重的点了他的名。他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我也僵住了。我真想质问他:“究竟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你该搞清楚,可不能像课文里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鼠目寸光。”我忽而闪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不能两次犯下同一种错误。”我即刻拍手示意安静,抬手示意继续。“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它渴了,想要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不远处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想道谢,就听到‘呱’的一声惨叫,一支钢叉已刺穿了老青蛙的身体,老青蛙痛苦而又无力的挣扎着。这只青蛙吓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我的心被震撼了,课堂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或许这位学生的想象与课文的原意不符,与教师的出题初衷相背,与我们大家的传统思维方向相差甚远,但是,这位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的画面难道不是当今社会真实的写照吗,这个学生敢于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提出与众不同而精辟独到的见解,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期待的自主创新吗,谁又能说这个学生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提出的新注解,不比故事的本来寓意更深刻、更发人深省、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吗,事实上,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多姿的世界,需要跳出“井”来的恰恰是我们教师自己啊~
当前全国教育基础理论专家肖川博士曾告诫教师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第一个“学会”就是“学会等待”。他说:“学会了等待的教师,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亲切,多一份期待。”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当面对孩子“幼稚”的想法、“离谱”的思维时,要做的不是急于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耐心的等待、虔诚的倾听、细致的挖掘,也许,创新之泉便会汩汩流出。
切记莫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不能两次犯下同一种错误”~
范文四: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目录
赫拉克利特简介
变的哲学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编辑本段赫拉克利特简介
这句话是赫拉克利特说的。英文为: People can 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
编辑本段变的哲学
◆在米利都学派和毕达戈拉斯学派之后,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创立了一种变的哲学。他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赫拉克利特既然承认宇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不断地转化为万物,万物也不断地再变成火,变化的思想必然会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于后来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他形象地表达了他关于变的思想,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个思想:“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编辑本段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是,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变的哲学。老师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进一步说,连一次也不能。这样,克拉底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时,世界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界将成为混沌一团。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因为,当我们还没有说完“这是一张桌子”时,桌子已经变成其他东西了。因此,克拉底鲁主张用动手指代替说话。十分明显,克拉底鲁把老师的正确辩证法思想变成极其错误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这是理论思维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正
确的思想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度。超出它的度,说过了头,正确的思想就会变成荒谬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创立了一种变的哲学。他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赫拉克利特既然承认宇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不断地转化为万物,万物也不断地再变成火,变化的思想必然会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于后来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他形象地表达了他关于变的思想,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个思想:“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点击数:2424 次 录入时间:2006-11-29 13:26:00 编辑:jqj8532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中最光辉的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宇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不断地转化为万物,万物也不断地再变成火,变化的思想必然会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于后来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他既形象又深刻地表达了他关于变的思想,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代表他辩证法思想最有名的一句哲学格言。
赫拉克利特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个思想:“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是,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变的哲学。老师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进一步说,连一次也不能。这样,克拉底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
世界将成为混沌一团。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因为,当我们还没有说完“这是一张桌子”时,桌子已经变成其他东西了。克拉底鲁把老师的正确辩证法思想变成极其错误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这是理论思维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度。超出它的度,说过了头,正确的思想就会变成荒谬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不仅承认世界万物是变化的,而且认为变化是有规律的。他说,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土变成水还是以水变成土的同样比例为尺度。他认为,规律不易被人们所认识。要认识规律,只靠一般的耳闻目睹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心思索,要付出像从沙里淘金一样的艰苦劳动。
赫拉克利特还进一步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他认为,运动和变化都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造成的。他提到了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冷与热、干与湿。善与恶、日与夜、冬与夏、战与和等大量对立统一现象。他认为,这些成对的现象之间不仅存在着对立,而且存在着统一,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不会有和声;如果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不会有生物。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最早的表述。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近代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没有被他纳入他的逻辑学之中。
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人生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当我们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让我们记住赫拉克利特的另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一句是辨证法,强调了静止的相对运动的绝对
第二句是诡辩论,夸大了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的存在。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那条了,(因为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二句是说,当你踏进去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想要踏进去时候的那条河了,(同样,在你想要踏进去和踏进区之间的这段时间,河也发生了变化)。第二句话相当于说,十五没有稳定存在的状态,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没有相对静止的时候。
诡辩——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每一个到过桂林旅游的人,都不会放过到漓江观赏旖旎风光的机会。但如果当你踏上游船的瞬间,有人告诉你:“你踏进的已不是漓江,漓江已经变了。”你
一定会说此人脑子进水了,有病!然而,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诡辩家克拉底鲁(Kratylos)就曾经说过:“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学过一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他以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无疑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
赫拉克利特有个学生克拉底鲁,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人物。他将老师的上述观点推向极端,说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克拉底鲁认为,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如果我们问他:“这是漓江吗?”他一定回答:“不,我无法说出它是什么,因为当我说的时候它就变了。”于是,“这位克拉底鲁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歪曲成了诡辩。”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它一方面承认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一方面又指出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离开了静止,运动就找不到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在运动,这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现代科学表明,有的基本粒子仅能存在十至二十秒,但就是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这个基本粒子就是这个基本粒子,它没有变成别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认识它、研究它,承认它的存在,承认它的静止。否则的话,事物只是在不停地动,以至于无法知道是什么在动(当你说什么在动时它就变了),那还凭什么搞科学研究?我们只好“听天由命”了。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再来分析他们师生关于河流的不同意见。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按字面理解也存在问题。因为一条河流只要它未被大海吞没,未隆起一座高山,即未发生质变,那它就仍然是这条河流,人当然可以两次、三次、百次地踏进。不过,赫拉克利特的意思不在这里,他是在强调河水(不是强调
河的位置、走向等)发生了变化,第二次的河水已不是第一次的河水了(相比较而言,他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名言要好些,因为它承认第二天的太阳仍然是太阳,只不过发生了变化)。克拉底鲁则不同了。他说“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你说它是这股河水时就已经不是这股河水了,完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所以,两者有质的区别。
从逻辑上看,如果克拉底鲁的那句话是从赫拉克利特的话中直接推来的,那就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推不出”亦称“不能推出”,就是说在论述中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逻辑错误。当然也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充足理由律”要求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理由。而克拉底鲁却没有这种充足理由,也就是说和赫拉克利特的话没有必然联系的蕴涵关系。
当头棒喝:
不要害怕等待,等待中有机会。
禅的故事:
赫拉克利特是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部的以弗所,是该城王室的后裔。但是他放弃了贵族特权,专心研读哲学。他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所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他最重要的论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被比他大85岁的释迦牟尼提前提出。
佛祖有一次和一个比丘出游,恰好那天特别的热,两人走了一段路之后,就上气不接下气,嗓子眼里像冒烟似的难受。
佛祖吩咐比丘说:“我们刚才不是刚刚渡过一条小河吗?那儿的水清澈甘甜,你去弄些来解渴吧。”比丘就捧着佛祖的金钵去了。
过了一会儿,比丘空着手回来了,禀告佛祖说:“小河那边有一拨贩卖布匹的西域商人,他们的马在那儿撒欢追逐,把整条小河的水都弄脏了。不如我们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到前面的另外一条小溪去吧。”
佛祖皱了皱眉头,回答道:“牛羊不吃身边的草,却要翻山越岭吃山对面的沙子,世界上有这样子的事吗?我们现在渴得要死,为什么还要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水喝呢?你还是再回去一趟,取些水来解渴吧。”
比丘撅着嘴,心里虽然一万个不愿愿,但还是按照佛祖的吩咐回到那条小河那儿。
但是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才这么一来一回的工夫,原来的那拨人马都不见了,整条小河又恢复了第一次见到时的清澈和平静,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
没有永远混浊的河水,与其舍近求远地乱碰运气,不如等待一时,机会总会来临。这就是佛祖的智慧。
如何理解物主义运动观。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今天,我们肯定赫拉克利特
范文五: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一句是辨证法,强调了静止的相对运动的绝对
第二句是诡辩论,夸大了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的存在。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那条了,(因为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二句是说,当你踏进去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想要踏进去时候的那条河了,(同样,在你想要踏进去和踏进区之间的这段时间,河也发生了变化)。第二句话相当于说,十五没有稳定存在的状态,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没有相对静止的时候。
诡辩——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每一个到过桂林旅游的人,都不会放过到漓江观赏旖旎风光的机会。但如果当你踏上游船的瞬间,有人告诉你:“你踏进的已不是漓江,漓江已经变了。”你一定会说此人脑子进水了,有病!然而,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诡辩家克拉底鲁(Kratylos)就曾经说过:“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学过一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希腊有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基人,他叫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他以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第一句名言是说——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变化,当你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过去的水已经流走,你遇到的是全新的水。这无疑是对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的观点的朴素表达。
赫拉克利特有个学生克拉底鲁,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人物。他将老师的上述观点推向极端,说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克拉底鲁认为,一切都变化不居,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如果我们问他:“这是漓江吗?”他一定回答:“不,我无法说出它是什么,因为当我说的时候它就变了。”于是,“这位克拉底鲁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歪曲成了诡辩。”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它一方面承认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一方面又指出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离开了静止,运动就找不到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在运动,这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现代科学表明,有的基本粒子仅能存在十至二十秒,但就是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这个基本粒子就是这个基本粒子,它没有变成别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认识它、研究它,承认它的存在,承认它的静止。否则的话,事物只是在不停地动,以至于无法知道是什么在动(当你说什么在动时它就变了),那还凭什么搞科学研究?我们只好“听天由命”了。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再来分析他们师生关于河流的不同意见。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按字面理解也存在问题。因为一条河流只要它未被大海吞没,未隆起一座高山,即未发生质变,那它就仍然是这条河流,人当然可以两次、三次、百次地踏进。不过,赫拉克利特的意思不在这里,他是在强调河水(不是强调河的位置、走向等)发生了变化,第二次的河水已不是第一次的河水了(相比较而言,他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名言要好些,因为它承认第二天的太阳仍然是太阳,只不过发生了变化)。克拉底鲁则不同了。他说“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你说它是这股河水时就已经不是这股河水了,完全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所以,两者有质的区别。
从逻辑上看,如果克拉底鲁的那句话是从赫拉克利特的话中直接推来的,那就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推不出”亦称“不能推出”,就是说在论述中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逻辑错误。当然也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充足理由律”要求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理由。而克拉底鲁却没有这种充足理由,也就是说和赫拉克利特的话没有必然联系的蕴涵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