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再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例题展示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例题展示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福建卷)
武夷山中?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又如李忱的《瀑布联句》中“?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全国3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4、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吴诗借景抒情,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诗借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5、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1卷)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例题展示??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浙江卷)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示例: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范文二: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中学? 汤永文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歌“诗言志、词言情”的特点~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围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言情”、?
“议论抒情”、“直抒胸臆”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古代诗歌抒情的方??
法及特点。
关键词:古代诗歌 抒情手法?
语文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
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中学?
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古代诗歌光彩夺目、灿若?
繁星、情感丰富、易读易诵,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令人神往的瑰?
宝。诗歌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
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探究并掌握古代诗歌的那些抒情手法呢,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
探究学习以下几种手法。?
一、借景抒情
1
借景抒情即指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情?
于景,情景交融。可以说一首好的写景诗即是一?首好的抒情诗。诗?人在进行细腻的景物描写的同时,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这?
种抒情手法是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一诗。勾画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
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全诗紧扣一个“观”字,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
的融合在一起。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一诗,?诗人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激情寄托在对天门山鲜明夺目、美丽非?
凡的景物描写之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全?诗细腻的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并将自然美给予作者的愉快感?
受寓于景物描写之中等。?
借景抒情这一手法最值得一提的是,景物的描写往往随着诗人?
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即是说诗人笔下的景物是诗人用“情”去浸润??渲染过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中,诗人所“望”见的?景物并不是美丽的春色,而是一片荒凉景象。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
思?念家人的失意心情所造成的。
二、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抒情的又一重要表现手法。诗人借助咏物?来抒发志向和情怀,物我交融,韵律深长,有着特殊的感染力。古?
代的咏物诗很多,一般都是为表达某种寓意而作。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一诗中,诗人借萁豆相煎来抒发因骨肉相残的愤懑?
2
之情。唐代李贺的咏马绝句中“此马非凡马”一诗,借?写好马的不?幸遭遇,寄托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的怨愤之情。李商隐《柳》?
(曾逐东风拂舞)一诗,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等。这?些都是?托物言志这一抒情手法的例证。
三、借事言情?
借事言情是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在描述某一件事情的同时,?
往往表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怀。在古代诗歌中,叙事诗的数?量?不少,但纯粹的叙事诗是不存在的,每一首叙事诗都或多或少地寄?
托着诗人的感情倾向。?如杜甫《石壕吏》一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述,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
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和对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卖碳翁》、《琵琶行》?
等都是这种抒情手法的代表作。?
四、议论抒情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通过议论说明事理的哲理?诗。诗人在诗歌?中或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明某种态度、或阐述某一事理。其中?
不乏在议论中抒发诗人情感的名篇。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一诗,诗人以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议论,说明“愁?
生白发”,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的痛苦之情。?清代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古传),诗人以李白、杜甫的诗篇为例,指?
出尽管他们的诗篇被人广泛推崇,影响深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口味,不能迎合时代的要求。抒?
发了诗人“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和对新一代“才人”的赞美之?情。?
3
五、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抒情,诗人直接抒发或展示自己的?
内心世界和情感,使感情直接流露出来。这类诗歌并?不多见。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诗中? 直接深刻地表露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全诗沉?
郁凄怆,真切动人。?
诗歌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阅读欣赏诗?
歌,必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探究并掌握诗歌?
的抒情手法,是指导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必备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上述几种抒情手法只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基?
本手法。在实际应用上,往往多种手法相互渗透、相?互穿插,同一?首诗中,同时具有多种抒情手法存在。在实际阅读欣赏时应灵活分?
析、领悟。 ?
参考资料:
袁本良老师《古代诗歌知识十讲》?
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4
论题: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歌?“诗言志、词言情”的特点~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围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言情”、“议论抒情”、“直抒胸臆”?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古代诗歌抒情的方法及特点?。
关键词:古代诗歌 抒情手?法
作者: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中学? 汤永文
?
5
范文三: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2 , 借物: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借物抒情
3,借事(典,史,):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借事抒情
A.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间接抒情
1,借景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乐景哀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如:《淮上有怀》姚鼐(2014皖北协作区)
吴钩结客佩秋霜①,临别燕②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②燕,通“宴”
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意: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借事(典,史)用典,使用典故,史实,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和学生一起回顾必修和选修课本中学过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宗悫的典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典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抒情
借史实抒情(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试身手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同桌之间讨论,学生自由回答)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借景抒情哀景哀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情
4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借事抒情
5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托物言志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景
7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用典抒情
8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托物言志
9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乐景哀情
1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直接抒情
1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史抒情
高考链接(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练习(学生板书,分组展示,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鹧鸪天(宋张炎)2013广东卷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的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011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②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怎样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③渲染了什么气氛或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总结答题步骤)
作业:
完成滚动练习4的诗歌鉴赏部分,加强诗歌抒情手法的训练。
范文四:《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鉴赏》微课程设计方案
《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鉴赏?》微课程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 名 王青松 联系电话 13854326946? 所教学科 语文 所教学段 高中 电子邮件 Wqs19640113@163.com?
单位名称 滨州市博兴第一中学?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鉴赏?。?
选题意图 帮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准确把握这种?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内容来源 《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自读?杜甫《月夜》?
适用对象 语文 高二
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借景抒情? ?
教学目标 了解借景抒情手法的?几种类型?
把握借景抒情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及具体鉴赏?
?课前预习 ?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教学用途
学完古诗之后补充该手法,巩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知识类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不超过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以《月夜》为例提出借景抒情手法?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的概念? 杜甫此处使用此手法的原因? ?使学生切身体会借景手法的?使用? 使用借景抒情手法都有哪些?作用? 发散思维,想到这种手法的更多作用? 联系学过的诗歌,举例说明借景?抒情手法的使?用及作用? 学以致用,能够自己分析鉴赏对写法? 小作业:尝试使用借景抒情手法写一?句话? 进一步在创作中使用对写法?,巩固加强?
设计亮点:
我的这个微课程的选择的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技巧?——借景抒情手法的学习,对于这个手法?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敏感地把握,所以我特意抽?取出来制成微?课,希望学生能够?利用课后加强?和巩固。我首?先从课本的诗词中引出?这个手法,让学生觉得并?不突兀很贴近?学习实际。并且先从对《月夜》中的借景抒?
情手法的理解感?悟入手,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之后让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分析,学以致用,学会分?析。最后还安排一个作业环节,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应用,这就是更进一?步的要求了。? 技术方面如果可以的话,准备使用动画?方案。?
《诗歌中借景抒?情手法的鉴赏?》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填写说明: 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一、学习目标
了解诗歌鉴赏?中的借景抒情手法及其作用?,以及在诗歌中?的应用?
二、学习资源
演示文稿
三、学习方法
明白借景抒情手法使用的意?图,会鉴赏诗歌中?的对写法,并能举例运用? ?
四、学习任务
解释《月夜》中借景抒情手法的使用?
能够再举一个借景抒情手法?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通过做高考,让学生充分掌?握借景抒情手?法的鉴赏思路? ?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范文五:诗歌鉴赏中的人事意象语言风格构特点抒情方式表现手法
人事意象
(1)静态物象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韩琮《杨柳枝词》:“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欧阳修:“古屋醉吟灯艳艳,画廊愁听雨萧萧。”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南浦 送别的水岸渡口,多见于南方送别诗中。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琴瑟 ①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如《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②比喻兄弟朋友情谊。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蛾眉 代指美女,或象征高尚的德行。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李白《玉壶吟》:“君王虽爱蛾眉好,怎奈宫中妒杀人。”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看吴钩”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如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酒 酒在排解愁绪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 边塞诗中常见意象,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动态物象
登楼、凭栏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 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王藉《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捣衣、捣练 “捣衣”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古诗中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如“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投笔 来自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经典考题〗
(2003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能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
第三联中写出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语言风格类集锦:
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就是体会不同的语言特色,及诗人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大而言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别。就个人而言,各具风格。词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幽默之别。诗词曲总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A.明确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
⑴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⑵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⑶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⑷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⑸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⑹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眺、谢灵运:自然
李白:雄奇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清新自然 曹操:豪放磅礴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王维:恬淡优美(诗中有画)
C.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有些叠词有拟声作用,可使描摹更逼真,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平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蕴含蓄深远。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事物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穷怨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悠远。
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即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另外,古人的一些特定的行为举止也表达着某种情感。如“折柳”、“折梅”、“吹角”等表示思乡,还有借助“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来写离情别绪。
(二)表现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等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等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2.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里的语言极其朴实平易,几乎不用任何雕琢修饰,安闲清淡的田园风光、作者淡泊悠然的心境和诗歌的艺术形式如此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虚和实。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是以实写虚的手法。又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
6.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例如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到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7.对面落笔。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身陷长安,妻子儿女远在鄜州,两地相隔,生死莫测牵肠割肚,不知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另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8.以小见大。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在表现重大的题材时,诗人避开大事件的铺排,大内容的叙述,而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的描述,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就叫以小见大。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就是运用此手法。“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花容月貌的宫女,在皇宫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聊中说着玄宗旧事, “宫花”“宫女”,简简单单的几个景物,却传达着时代变迁的重大主题。后人评价其“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9.以景结情。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即在抒情的诗歌中,结句要写景。这样做,可以使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驰骋想象,深入诗歌意境中,从而使诗产生含蓄有余味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即是以景结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0.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敢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11.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的种类有:①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②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③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