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1)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2013-11-27 09:06 来源:经济日报 我有话说有10人参与
访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
记者 陈 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如何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认为,社会事业领域制度改革创新是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社会权利的重要手段。
1.着眼于公平正义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标志,也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最重要的标准
记者:如何认识和怎样保证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龚维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并对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的重要领域和重点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部署,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具体。
例如,在教育方面,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在就业创业方面,提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出要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标志。在收入分配方面,三中全会提出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基础养老金全国实现统筹,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等等,都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着眼于提高质量
社会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引发普通群众感觉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中全会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社会事业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记者:面对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高的新需求,三中全会提出,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如何实现“多样化服务”的提供?
龚维斌:当前,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新期待新要求,既包含公平正义的内容,也包含扩大数量、提高质量的内容。社会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引发普通群众感觉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中全会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社会事业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在教育方面,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这是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中存在的轻视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弊端而提出的。此外,职业教育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在就业方面,首次把就业与创业并列提出。实际上,创业就是更高水平的就业。要求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勇于创业新机制。
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增长机制。第一次提出知识参与收入分配,体现了对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尊重和保护。
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要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
在医药卫生方面,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改革医保支付方面,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3.着眼于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社会事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自动地带来社会事业和民生的相应改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鼓励和推动体制创新,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
记者:如何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作用并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龚维斌:社会事业领域制度改革创新是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社会权利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方面,《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缺陷,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此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些明确而具体的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将给学生以更多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在医药卫生方面,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这将有利于更好地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
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自动地带来社会事业和民生的相应改善。如何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作用并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曾经简单地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造成了社会事业领域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局面,背离了社会事业的公益属性。有鉴于此,党的十七大以来,一直强调在社会领域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包办,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三中全会致力于社会事业发展体制创新。在教育方面,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医药卫生方面,提出鼓励社会办医,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完善慈善捐助免税制度等,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政府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思路。
范文二:[复习]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如何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认为,社会事业领域制度改革创新是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社会权利的重要手段。
1.着眼于公平正义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标志,也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最重要的标准 记者:如何认识和怎样保证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龚维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并对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的重要领域和重点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部署,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具体。
例如,在教育方面,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在就业创业方面,提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出要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在社
会保障方面,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标志。在收入分配方面,三中全会提出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基础养老金全国实现统筹,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等等,都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着眼于提高质量
社会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引发普通群众感觉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中全会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社会事业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记者:面对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高的新需求,三中全会提出,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如何实现"多样化服务"的提供,
龚维斌:当前,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领域的新期待新要求,既包含公平正义的内容,也包含扩大数量、提高质量的内容。社会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引发普通群众感觉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中全会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社会事业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在教育方面,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这是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中存在的轻视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弊端而提出的。此外,职业教育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在就业方面,首次把就业与创业并列提出。实际上,创业就是更高水平的就业。要求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
支持创业、劳动勇于创业新机制。
在收入分配方面,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增长机制。第一次提出知识参与收入分配,体现了对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尊重和保护。
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要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
在医药卫生方面,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改革医保支付方面,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3.着眼于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社会事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自动地带来社会事业和民生的相应改善,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鼓励和推动体制创新,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
记者:如何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作用并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龚维斌:社会事业领域制度改革创新是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社会权利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方面,《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缺陷,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此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些明确而具体的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将给学生以更多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在医药卫生方面,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这将有利于更好地配置和利用医疗资源。
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自动地带来社会事业和民生的相应改善。如何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作用并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曾经简单地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造成了社会事业领域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局面,背离了社会事业的公益属性。有鉴于此,党的十七大以来,一直强调在社会领域要发挥政府
的主导作用。但是,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包办,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三中全会致力于社会事业发展体制创新。在教育方面,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医药卫生方面,提出鼓励社会办医,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完善慈善捐助免税制度等,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政府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思路。
范文三: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期待。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新的更高要求时,从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针对我国社会发
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按照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
民生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强化教育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首位。这是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力资
本是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素,通过教育而形成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保
障。因此,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就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从而使小康社会成为一个文明程度
明显提高的社会。
二是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的要求。要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收入才能增加,
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就业
更加充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的水平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这也是
教育目标优先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布局已全面展开。党的十七大适应我国城镇
化加快的历史趋势,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
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我国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要享有社会保障方面的
公共服务,这项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扎实抓好。
三是收入分配合理有序的要求。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我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
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最基本的标志是中等收入者占多
数。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和一些国家的实践,中等收入者主要是这样的群体:其工作相对稳定;
收入水平不必为温饱担忧并可以逐步提高,有一定数量的个人储蓄和财产收入;有房产或固定
住所;乐于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希望保持社会制度的稳定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按国家统计局对目前我国中等收
入人口的定义,为家庭年收入6万元到20万元之间,这部分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以每年
增加3%—4%的速度上升,到2020年预计可达50%以上。但需要看到,我国居民收入
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为了实现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目标,必须大力完善收
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格局力度,切实维护低收入者合法权益,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成为中等
收入者,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要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
础,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
国家正在加快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人
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对人民健康与政府
职能关系认识的深化,需要在实践上推动这项工作尽快提高水平。
五是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要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我国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多元和
立体的社会结构转化,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社会管理的任务空前繁重。要适应
新形势,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规范发展社会组织,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稳定、
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上述五个方面的新要求,以及对这些新要求顺序的排列和实现程度的界定,是在深入分析
各族人民的新期待、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的,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发展领域认识
的深化,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我们要按照这些新的要求,努力开拓
社会发展新局面,使人民的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范文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 摘编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期待。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时,从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针对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按照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强化教育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首位。这是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力资本是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素,通过教育而形成的就业创业能力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保障。因此,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就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从而使小康社会成为一个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社会。
二是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的要求。要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收入才能增加,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的水平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这也是教育目标优先的重要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布局已全面展开。党的十七大适应我国城镇化加快的历史趋势,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我国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要享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这项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扎实抓好。
三是收入分配合理有序的要求。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我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最基本的标志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和一些国家的实践,中等收入者主要是这样的群体,其工作相对稳定,
第 2 页 共 3 页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收入水平不必为温饱担忧并可以逐步提高,有一定数量的个人储蓄和财产收入,有房产或固定住所,乐于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希望保持社会制度的稳定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按国家统计局对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口的定义,为家庭年收入,万元到~,万元之间,这部分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以每年增加,,—,,的速度上升,到~,~,年预计可达,,,以上。但需要看到,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为了实现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目标,必须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力度,切实维护低收入者合法权益,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要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正在加快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对人民健康与政府职能关系认识的深化,需要在实践上推动这项工作尽快提高水平。
五是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要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我国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多元和立体的社会结构转化,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社会管理的任务空前繁重。要适应新形势,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规范发展社会组织,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稳定、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上述五个方面的新要求,以及对这些新要求顺序的排列和实现程度的界定,是在深入分析各族人民的新期待、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和广泛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发展领域认识的深化,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我们要按照这些新的要求,努力开拓社会发展新局面,使人民的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第 3 页 共 3 页
范文五:加快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上海已跨入人均GDP5000-8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根据国际经验,上海已进入逐步提高生活质量阶段,从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因此,人们对社会事业产品的需求数量将持续增加,同时,对其质量和结构的要求也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变得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社会事业产品,不仅可能出现数量上的缺口,更可能出现供给结构上的矛盾。因此,为实现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国际文化中心,以及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和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就有必要加快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在社会事业领域引入多元化投资,依托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社会事业的运作效率,促进本市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上海市社会事业投融资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事业若干领域的产业发展进程日益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设施面貌显著改善,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
教育领域。通过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运用“政府优惠政策、学校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设、学生缴费还贷”的机制,新建一大批学生公寓等后勤设施,加快推进了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到目前为止,上海运用新机制共建成学生公寓150万平方米以上,总投入近20亿元。与此同时,吸纳社会各界投入资金约35亿元,新建民办高校18所,有效解决了高校扩招的瓶颈问题。 文化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探索“政府政策优惠扶持、政府引导与资源置换结合、贷款融资推动、土地开发带动、节庆盛会拉动”等多种融资方式,促进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了文化事业的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上海文化设施的投入达到200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是通过资产置换、社会募集和企业自筹等方式筹集,政府直接投入约占全部的10%左右。
体育领域。适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的要求,通过发行体育彩票,探索俱乐部、企业主办等经营形式,积极筹措和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发展各类体育项目。到目前为止,全市体育产业资产规模约200亿元左右。
卫生领域。通过组建申康公司,将政府拨付市级卫生事业的增量资金改为投资,逐步建立了市级卫生事业多元投入的新机制。“十五”期间,上海市政府安排投入20多亿元,可带动多元投入30多亿元。同时,在国家政策框架内,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卫生领域的新路。目前,全市经卫生部批准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达到13所,其中医院6所,床位数436张,门诊部7所。民办医疗机构101所,其中医院31所,床位数2428张,门诊部70所。
但上海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尚存在与市场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事业领域,高度集中和行政干预的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政府包办、管办不分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现行预算和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2)准入机制有待完善。社会事业的不少领域,既有意识形态和公共物品属性,又有市场竞争和商品价值属性。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既有社会效益,又有潜在经济效益的产业。然而,由于部门利益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仍然有许多限制。
(3)资产意识和市场意识较差。在近些年的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的改革有些滞后,这导致一些事业单位对改革的市场化趋向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在经营过程中,资产产权关系不明,资产安全、保值意识淡薄,自身缺乏竞争机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二、深化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动力,营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融资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提高投资效率、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实现投融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从财政投入角度看,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要根据项目特性、范畴和投入产出,改变简单的政府财政拨款模式,实行“拨改投”改革,优化财政性、政策性投入方式,通过补贴或补偿机制的改革,运用政策杠杆,吸引多元投资。具体来看:
一要充分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上海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始的,主要经验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了财政的拨款方式,原来是项目需多少资金就全额拨给,后来是集中给一个口子,成立投资公司;二是授权经营,确立了国有资产运行体系;三是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借鉴了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今后还要继续借鉴这方面的经验。
二要强化市场意识。要转变对于社会事业投入的固有观念,根据公共物品的属性、范畴和涉及产业的情况进行分类,将资源分配从按计划分配转化为在政府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实行配置,从无偿或不计成本供给转化为部分按成本或准成本回收补偿,从完全依赖财政投入、政府包办转化为运用市场机制谋求发展。除了卫生事业中的基本医疗服务、教育事业的义务教育等必须由政府负主要责任、由政府直接掌握外,其他都可探索作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来发展。
三要改革和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关社会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经营机构、市场实施全行业管理,实现从“办事业”到“管事业”。政府做好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产品,市场能够做好的事情则由市场来发挥作用。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要明晰产权,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