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外贸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外贸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运中
本讯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鹏近日撰文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从出口数量增长为主的粗放型向质量效益、环保和速度并重的集约型转变。
罗鹏指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适度发展出口。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已经进入贸易摩擦警戒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适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务必使综合贸易影响不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
优化出口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重点应从劳动密集型、低档制成品出口逐步转向技术含量多、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出口,努力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在保持初级产品出口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和扶持创汇农业,逐步减少矿产资源和原材料的出口。
扩大服务出口。政府应对服务业增加投入,大力培育竞争实力,以推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罗鹏同时指出进口贸易发展方式也需转变:
正确认识进口的作用。我们应重视进口的作用,在转变出口发展方式的同时也要考虑转变进口发展方式。
优化进口结构。应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以弥补国内经济技术不足,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条件。同时应建立激励机制和限制重复引进,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的重点应更多放在重要战略物资、关键技术和资本品方面。要适度降低重要战略物资的市场集中度,提高进口依存对称性和进出口同向性,促进公平贸易。
运中
本讯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鹏近日撰文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从出口数量增长为主的粗放型向质量效益、环保和速度并重的集约型转变。
罗鹏指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适度发展出口。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已经进入贸易摩擦警戒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适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务必使综合贸易影响不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
优化出口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重点应从劳动密集型、低档制成品出口逐步转向技术含量多、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出口,努力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在保持初级产品出口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和扶持创汇农业,逐步减少矿产资源和原材料的出口。
扩大服务出口。政府应对服务业增加投入,大力培育竞争实力,以推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罗鹏同时指出进口贸易发展方式也需转变:
正确认识进口的作用。我们应重视进口的作用,在转变出口发展方式的同时也要考虑转变进口发展方式。
优化进口结构。应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以弥补国内经济技术不足,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条件。同时应建立激励机制和限制重复引进,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的重点应更多放在重要战略物资、关键技术和资本品方面。要适度降低重要战略物资的市场集中度,提高进口依存对称性和进出口同向性,促进公平贸易。
运中
本讯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鹏近日撰文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从出口数量增长为主的粗放型向质量效益、环保和速度并重的集约型转变。
罗鹏指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适度发展出口。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已经进入贸易摩擦警戒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适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务必使综合贸易影响不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
优化出口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重点应从劳动密集型、低档制成品出口逐步转向技术含量多、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出口,努力加大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同时,在保持初级产品出口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和扶持创汇农业,逐步减少矿产资源和原材料的出口。
扩大服务出口。政府应对服务业增加投入,大力培育竞争实力,以推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罗鹏同时指出进口贸易发展方式也需转变:
正确认识进口的作用。我们应重视进口的作用,在转变出口发展方式的同时也要考虑转变进口发展方式。
优化进口结构。应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以弥补国内经济技术不足,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条件。同时应建立激励机制和限制重复引进,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的重点应更多放在重要战略物资、关键技术和资本品方面。要适度降低重要战略物资的市场集中度,提高进口依存对称性和进出口同向性,促进公平贸易。
按摩椅哪个牌子好http://www.pconline.com.cn/yp/338/3382771.html
范文二:文具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文具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近年来,中国的文具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国际知名度亦不断提高。
虽然中国的文具产品的门类生产呈现多元化,产量不断提升,行业整体处于较快的发展过程中。但就目前来看,不少文具用品厂商仍处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中。由于过度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利润空间狭小,也让不少企业的发展受到束缚。
在低价竞争的不良市场环境下,众多的国内文具厂商和品牌并不突出,技术创新缺乏,严重依赖国外先进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人力成本的上涨,加上原料的上涨也大大增加了许多企业的成本压力。由以上现象可以预见,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必会是文具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轨,即改变低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的方式,走向高技术含量、高资金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经济素质、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一、文具行业需“修炼内功”
办公文具www.lepusheng.net.cn bgw
走集约型发展路线,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要转变观念,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计划。
同时,文具企业需要从价格竞争中走出来,转向“修炼内功”。着重产品结构的优化、产品品质的提升、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创新以及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当然,这一系列转变需要企业进行较多的资金投入,对此,文具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未来的投入产出比作出科学的预估,从而有选择地投资,进行逐步过渡。
二、多元渠道提高经营效率
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走集约型发展路线,务必要向“低投入、高产出”的经营目标而努力,这需要文具企业从多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变革。
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整体效能,合理优化部门结构,避免人力资源以及时间的浪费,同时优化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文具企业不妨尝试高科技经营,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通过电子商务的推广而提升经营效率。
办公文具www.lepusheng.net.cn bgw
三、文具企业集中化发展
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系,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集中性的文具商圈,对于一些商户和企业来说,对其提升竞争力,扩大文具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
文具企欲意拓宽销售渠道 电子商务添光彩
电子商务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中奋起发展的重要手段,依靠传统重渠道的文具行业而言,电子商务在拓宽渠道方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边是庞大的线下资源,一边是惨淡的线上销售和看不见底的资金投入,即使有电子商务这顶主流而光鲜的“帽子”庇护,拥有强大的产品制造和销售能力的文具品牌在电子商务市场依然显得力不从心,折戟而归的更不在少数。
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43%的中国企业有意进入或已经建立电子商务服务,或者已经进军电子商务市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与线下庞大销售体系相比,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的规模仍然难以登堂入室。
办公文具www.lepusheng.net.cn bgw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文具制造企业来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冲击着线下渠道利益,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两难。
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且具有市场辐射面广,投入成本少等优点,最适合初期发展的文具经营商户。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在逐渐改善,无数的企业和个人纷纷投入到网商队伍中,电子商务化体系日渐完善。网络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促进了实体市场的发展。对于一些文具批发市场而言,电子商务拓宽了销售渠道。商家、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更能发挥商品的展示和交易功能,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提升了企业的服务水平。
种种迹象表明,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那些被视为背着原有模式沉重包袱的传统厂商,并不甘心就此被“电子”背景的对手蚕食掉阵地。更为严峻的是,在中国,目前领先的在线B2C几乎全是纯电商企业,虽然诸多文具企业已经在尝试电商业务,但成功者寥寥。
不过,在众多进军电商的传统企业中,也有少数企业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以罗莱家纺为例,罗莱家纺的策略是,独立品牌涉水电子商务,坚持自主产品的研发,电子商务渠道里的产品售价是线下同品质
办公文具www.lepusheng.net.cn bgw
产品的2/3,线上线下产品的生产后端合一,但是到了前端就是独立品牌,井水不犯河水。
不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对于文具企业而言,涉水电子商务比较成功的基本是从淘宝等电商平台起家的。为此,专家建议,文具企业最初可以选择电商平台“练兵”,之后逐步根据自己的特点构建电子商务体系,以减少风险。
办公文具www.lepusheng.net.cn bgw
范文三: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姜作培
扬州大学商学院学报 1996年05期
摘要 我国经济中若干严重问题都与长期以来采用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现在迫切需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粗放型转变为内涵集约型。具体就是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源消耗,转换为主要依靠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改组和改制,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科学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企业改造 企业改组 企业改制 生产要素质量 生产要素使用效率 科技进步 企业管理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本文试图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方向和任务作一分析探讨。
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指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式或经济发展的模式。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经济增长必须从外延粗放型为主向内涵集约型为主转变。粗放型增长是以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为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设备的增加,场地的扩大,占用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求得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集约型增长是以提高资源效率为特征的,即伴随着资源投入量适度增加的同时,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合理配置资源,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提高资源要素效率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粗放型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正常的,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必须的。但粗放型增长投入高,产出低,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弱。并伴随着产业结构上的缺陷,如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建设,“小而全”、“大而全”等不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形成一定规模时,必须适时转到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应该说,这些年来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中,我们已作出了很大努力,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所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进程比较迟缓。这几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仍然是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支撑的,仍未摆脱以外延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科学进步慢,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产业结构扭曲,财政紧张和通货膨胀严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都直接和间接地与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大量事实表明,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仅是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早日走出经济扩张——高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的恶性循环,进入优化增长的轨道;关系到经济增长过程能否为体制改革的大幅度推进创造一个稳定、宽松和有利的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迅速增长能否带来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从而也关系到“九五”以至下个世纪前10年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和重大意义,下大力气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主要方向和任务是:
一、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转到主要立足现有基础,抓好现有企业的改造、改组与改制上来。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民经济总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往往容易首先从规模上看问题,把发展和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扩张,把上项目,铺摊子,扩大国民经济的总规模作为经济起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依靠扩大建设规模的外延增长方式,来扩张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广大人民对工业品的需要,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当国民经济总规模达到一定总量,社会经济的增长实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不能继续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把主要气力仍然花在企业的规模扩张上,而必须转到企业的改造、改组与改制,提高企业的素质上来。这是一个规律。违反了它,就必然带来对资源要素的高度依赖,失去经济增长的深厚沃土,经济也就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相反会引发频繁的经济波动。这几年来反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经济过热时,为了追求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各地区、部门和企业均大上基本建设,造成投资规模不断扩张,导致货币超量发行和总需求膨胀,而可供物质资源有限,由此引发通货膨胀。结果被迫实行紧缩政策,进行规模调整。当紧缩银根收敛刹车时,不得不大砍基本建设项目,酿成巨大浪费。而因每次紧缩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接踵而来的就是规模继续扩张,新一轮的膨胀再次重现。如此产生频繁的大幅度经济波动,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大难题。产生这种状况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则是其中主要原因。由此看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到了不转变不行的地步。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转换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经过40多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加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国现有10万多国有企业,总资产达4 万多亿元,其中1 万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左右着整个经济发展。 据1994年底统计,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部乡及乡以上企业55.4%,利润总额占49%,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占61.9%,这说明,经济增长的主体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完全有可能立足现有企业这个基础,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改造、改组与改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的增长质量。
如何抓好企业改造、改组和改制,并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关系呢?笔者认为:
1、改造是基础。 任何国家和地区实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战略,都不能离开企业的科技进步,企业的科技进步是保证社会经济有效增长的源泉和基础。我国近年来由于投资决策分散,不少地区、部门和企业纷纷热衷于上新项目。忽视了对企业的技术改造,企业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加上历史欠帐过多,因而设备陈旧,企业技术落后的问题自然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最突出的矛盾。据有关资料,目前国有重点企业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经过比较全面技术改造的只占20%左右;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落后15至20年。因此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改造老工艺、老设备,提高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从而降低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技术改造不可能全面铺开,要有重点进行,要注意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倾斜。二是技术引进工作。这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技术研究开发的时间和经费,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引进知识形态的技术与物质形态的技术相结合,并以前者为主;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要特别注意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三是技术开发工作。企业应有战略眼光,积极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对产品开发尤应重视,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这样企业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才会有深厚的力量源泉。
2、改组是手段。改组就是调整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促进企业存量资产优化,实现规模效益。改组主要通过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等方式进行。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把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企业组织起来,以资产关系为纽带,以拳头产品为龙头,发展一批大型的有生命力的企业集团。并在其周围用经济办法分别联系一大批中小企业,实行加工订货或协作生产,这样大大有利于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发挥集团的规模效益和优势。需要注意的是,促进国有企业改组,切忌用行政办法把若干个企业合在一道,取一个企业集团的名称,加一层领导班子,而不着力进行内部机制改造,结果就会有名无实,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优势。组建企业集团,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改组必须在企业自愿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产生积聚效应。二是政府不能用行政命令搞“拉郎配”,但完全可以也应该积极出面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解决联合兼并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使联合、兼并能有序进行,特别是强调组建企业集团必须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
3、改制是动力。改制就是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无论是企业的改造还是改组,都要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调动企业自身的内在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企业的制度创新。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企业制度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面对无情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企业必然会抓住时机,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并从根本上提高联合、发展企业集团的自觉性和积级性。进行国有企业改制,不是为改制而改制,改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效益,在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的改制工作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的改制要有新思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目前国有企业的状况,企业改制必须从搞活一个国有企业转向搞活整个国有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现有国有企业10万多家,着眼于搞活每个企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企业可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法,例如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应充分放开,租赁、拍卖,进行资产优化、产权重组,国家只出政策不出钱,资产存量可以盘活。对规模较大、关系国计民生的优势企业应给予大力扶持,以此为龙头,联合中小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从而盘活整个资产存量。这样企业改制应按下述思路进行:即整体搞活,分类指导;放活小的,加强大的;扶优扶强,推动资产重组,盘活资产存量。二是企业改制要抓产权这个核心。产权关系清晰,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抓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在认真搞好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改革企业厂长、经理的行政任命制,建立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法人的制度;建立法人代表的利益保障机制,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营国有资产;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产转让、兼并等。总之应通过产权改革,形成企业的法人产权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的资产经营效益。三是企业改制不能忽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把强化企业管理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实行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并重的方针,或者说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积极改进管理。此外,还应为企业改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包括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积极帮助国有企业解决技改投入和流动资金短缺,企业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过重等问题。
二、从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转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上来。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一定量的资金投入是不行的。问题是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资金高投入,而投资效率又并不理想。我国的一些经济专家和经济研究机构对我国资本的产出率作了一些研究。具体数据各不相同,但结论却是一致的:即中国资本的产出较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发展课题组指出,我国资金的投入产出率约5—6∶1,大大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2—3∶1的水平。而且近年来还在进一步下降。1986年,我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为20.43%,80年代末下降到不足17 %,1993年进一步下降到10.33%,比1986年降低了差不多一半。 其中国有企业的情况更加严重。80年代末,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还略高于非国有企业,到90年代,反而低于非国有企业。 1986年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为20.65%,1989年下降到17.18%,1993年进一步下降到9.68%,比1986 年降低了一半还多,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注意。
事实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陷入了一个资金陷井,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断提高积累率和随意大量增加资金投入,破坏了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这就必然不可能同其他生产要素形成最佳组成,从而导致资金产出效率下降。为了促进经济的加速发展,又不得不继续大量增加对资金的投入,但是高积累、高投入并未带来高产出。投入越多,资金产出效率越低,单位产量所占资金越多,对资金的进一步需求就越大。这样,一方面资金严重短缺,资金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另一方面,恰恰是这种稀缺资源,使用效率又十分低下。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这种资金陷井,不克服是十分危险的。这种危险趋势的最突出表现,最终可能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乏力现象并存的局面。
还必须指出的是,近年来提侣企业负债经营,依靠银行信贷过日子。但现在不少企业已经资不抵债,负债经营变成靠债经营,企业难以为继,同时也使大量银行贷款无法收回,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已经危及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以上情况说明,主要依靠资金投入的经济增长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求得经济快速增长的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
如何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花气力。
1、提高投资资金效率。在投资规模既定的情况下, 投资效率越高,则产出越多,相应地经济增长也越快。但投资效率又通过投资的边际收益与投资规模紧密相关。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基本建设规模膨胀,假可行性研究,投资效果无人负责,建设中吃回扣,建设质量差,造价高估,投产后达不到设计能力等种种问题,要提高投资效率,一是必须控制过大的投资规模。“九五”期间,保持较高投资率的条件是具备的,主要是目前我国较高的储蓄率能够提供较充裕的资金。但以往的事实表明,投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投资率过高,规模过大,一旦超过了国力许可,就要从投资膨胀发展为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并出现财力、物力和能源的瓶颈制约,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控制过大的投资规模,最重要的是控制资金的源头。各类银行要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固定资产贷款限额进行贷款;严禁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充抵建设项目的自有资金;应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规范资金市场的有关规定,查处各种违章拆借、非法集资、高利吸存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行为。二是深化投资体制创新。投资项目实行业主负责制。投资业主不仅要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还应负责日后贷款还本付息,负责项目的投资回报;投资项目因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由领导决定而造成损失浪费的,不论职位高低,都应追究其责任。要建立由投资主体、建设单位、银行等多层次组成的可行性研究体系,相互制约,后者可否定前者的可行性研究,会计事务所也应参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客观公正地评估投资可行性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序。一切建设项目还应在政府建设部门和新闻单位监督下,实行公开的招标竞争。
2、提高劳动力资源效率。 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资源要素,它和生产资料一样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绝对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社会拥有的劳动力总量,构成社会劳动力资源,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是充裕的,但素质不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是直接推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对生产总量的增加直接地作出贡献。而且这种提高的本身,就是经济增长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经济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情况下,即便是社会产品能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处在较低的水平上,经济增长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只有在社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经济发展才能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前进。提高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必须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培训体系,使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提高产业素质的支撑力量。同时要加快劳动制度改革。优化劳动力配置机制,促使其生产资料实现最佳组合,最充分发挥劳动力作用。
3、提高物质资源的效率。 物质资源利用效率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产业结构是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根据我国的情况,着重谈谈改善产业结构问题。大家知道,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和迅速发展,有赖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效使用,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重复建设,低水平和分散现象突出的问题,形不成规模经济,制约着经济增长向现代化规模经济方向发展。因此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这是提高物质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一是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加快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必须加强和充实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进一步缓解这些部门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三是应大力振兴支柱产业,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加快现有工业的现代化。
三、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上来。
经济增长必须有一定量资源的投入和消耗。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大量投入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货币资源,即增加积累,增加生产资料、增加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来维系的。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张军扩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曾对中国经济增长中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进行过测算。其结果是:1953—1989年的37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6.75%,其中因劳动投入增加所带来的增长为0.8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2%。因资本投入增加而带来的增长为5.2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8.37%,因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增长率为0.65 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13%;亦即经济增长90.37%,依靠要素投入增加。 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更为严重:1952—1981年,我国的附加价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0%,而综合要素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3%,其中劳力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2.6%,资本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6%。 产出竟然低于投入,综合要素生产率每年平均递减0.3%。 美国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德怀特·H·帕金斯的估算则要乐观些,认为1977 年后“中国经济增长的40%来自于生产效率的增长”。尽管如此,要素投入仍然占到60%。显然这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这种粗放式增长结果,往往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的名义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实际效果的增长速度。1980年到199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7.7%,而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除了税收征管和放权让利等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经济效益问题,投入产出率低下,许多新建项目长期不能投入生产使用,甚至是无效投资。特别是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提供者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困难,亏损面达40%,直接制约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转变增长方式入手。
问题还在于主要靠资源消耗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又受到了我国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我国资金紧缺问题上文已作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就物质资源而言,物质资源状况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显然也是十分明显的。人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只要有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就不会出现瓶颈制约。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我国的资源总量虽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并不丰裕,有些方面相当低。例如能源只及世界平均数的二分之一,耕地的三分之一,森林的五分之一,淡水不到四分之一。加上经过多年开发,储量不断减少,矿产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已越来越突出,客观现实不容许我们靠拼资源来发展经济。再拿劳动力资源来说,从表面看,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富裕,不会对投资规模、经济增长形成制约,其实这仅仅是看到了劳动力总量而忽视了劳动力结构。我国劳动力面临的问题是,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例甚低,如果不顾这个事实而盲目投资,是很难收到投资的预期效果的,甚至可能是有投资而无经济增长。综上所述,在资源受到严重约束,普遍短缺的情况下,一味依靠资源投入,靠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转变这种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途径有两条:
1、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 科技的作用已渗透到生产力的各基本要素中,而且使各要素都发生了远不止量的方面扩张,而是质的变化、质的飞跃,科技已成为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据国外某些统计资料介绍,本世纪初,科技因素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5%— 10%,主要因素为资金、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由于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发展,今天它在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已超过一半。在美、日、德等国家里,经济增长有60%—80%是靠科技进步取得的。现在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还十分落后,全社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60%—80%的先进水平,这说明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因此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把我国的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主要措施有:一是要强化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科技工作都要贯彻“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指导思想。二是实行科技人才分流和组织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建立起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大胆提拔优秀中青年,努力改善其生活条件。三是要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投入新机制,并注意改善科技投入的效果。四是要努力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加快建立市场、科研、试验和生产相结合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集团,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传统体制。五是大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要努力开拓成果的转化渠道,强化中间环节,包括建设中试的基地、工程中心、发展技术市场、建立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等。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工作,在环保、节能、降耗等领域,应强化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争取到本世纪末科技成果推广率由当前的15%提高到30%—40%。六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点要放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
2、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和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 提高管理水平无需增加多少资金和物资,就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经济有效增长。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宏观管理的重点是要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为此,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尽快解决某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对长线部门要通过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加快生产要素向短线部门转移。同时政府的宏观管理要为企业搞好微观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包括积极培育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要以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发挥为前提。宏观管理必须做到决策科学性、民主化,形成必要的约束监督机制,防止经济活动出现严重失误。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微观管理水平。微观管理的重点应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财产制度、组织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和制度体系,实现企业内部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必须指出,这几年不少企业自觉不自觉地把深化改革与加强管理对立起来,出现了重产权制度改革,轻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现象。以政代管,以包代管,以奖代管,视管理可有可无,以致基础管理、专业管理相当薄弱。目前不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企业管理滑坡也是个重要原因。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对上海、山东等8个省市2586家企业的亏损原因调查, 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因素导致亏损的占81.7%,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重视。一定要明确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和现实迫切性,把它作为企业强身固体,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大计来抓。当务之急,一是要着重抓好企业的营销管理,解决企业产品面向市场的问题。二是强化企业资金管理,解决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三是强化企业用工管理,解决企业富余人员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无疑能大大提高企业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收稿日期:1996—01—01)
范文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作者:李琮
经济评论 1996年03期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两个转变,一个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通常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另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可称为经济方式或生产方式的“转型”。这两个转变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因此,都必须完成。这两大转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它们又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可以分别进行考察。关于前一个转变,即经济体制的转轨问题,学术界已多有探讨;而另一个转变,即经济方式“转型”问题,虽早已提出,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研究尚嫌不够。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外国的经验教训,谈一些看法。
一、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和集约型,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或生产方式。粗放型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但产出相对较小,产出与投入之比不高。具体地说,就是大量投入资金,大量使用劳动力,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但创造的附加价值相对不大。这种生产方式,由于不断大量追加投入,产值的增长也可能较快,但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不高。所以这种类型的经济,也可说是速度型的或数量型的,这种类型的再生产,也称为“外延式”再生产。集约型经济方式与此不同,其特点是投入较少,而产出相对较大,产出投入比率较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也较高。这种类型的再生产是“内涵式”再生产。
当然,这两种经济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粗放型经济,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通常也有效益的提高,但从总体上和基本特征上看,它是粗放的;同样,集约型经济,在效益提高的同时,也必然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它基本上是集约型的。
从生产发展的历史看,有一个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大致可以确定,它们在工业化时期,经济基本上是粗放型的。那时,它们都进行大规模投资,大量开采和消费各种原材料,生产数量不断增长,生产在广度上不断扩大。但到19世纪末期,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后,就开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20世纪前半期,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大危机的严重破坏,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向集约型转变的进程也不能不受到严重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这些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新的科技革命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完成了向集约化的转变。战后半个世纪内,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总的说来并不太高,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却大大提高,在经济的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估计目前在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率中,有70%或更高的比重归于科学技术。至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它们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一般说来,经济是粗放型的。
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简单而又确切的方法,来对经济的粗放程度或集约程度加以衡量;也很难找到一种适当的科学的标志,对二者加以区分。但大致可以采用单位产值所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或反过来,单位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所创造的产值)这样的指标体系,对各个国家加以对比。这种指标比较简明,也有可比性。
首先,让我们看一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方面看,它是一年内全国每人平均分摊的各种支出(个人消费开支、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财政支出)、从生产方面看,则是一年内全国每人平均所创造的产值,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劳动生产率指标。
人均GNP(1993年)(美元)
国别
人均GNP
国别
人均GNP
中国 490法国 22490
印度 300德国 23560
巴西 2930美国 24740
韩国 7660日本 31490
英国1806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5年发展报告》。
再看:一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所消耗的能源之比的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耗能源的对比(1990年)
国别 GDP(亿美元) 能源消费量(亿吨标准燃料) 二者之比(美元/1吨标准燃料)
中国3649.0 9.22
395.8
美国
53922.0 24.82 2172.8
日本
29428.9 5.12 5747.8
德国* 14882.2 3.42 4351.5
法国
11907.8 2.23 5339.8
英国9751.5 2.87 3397.7
印度2545.4 1.78 1430.0
全世界222988.5102.85 2167.0
*联帮德国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能源统计年鉴》计算。
除上述指标外,还可以对一些国家消耗每吨钢所生产的产值,使用每一单位投资所生产的产值等等指标加以对比。为节省篇幅,暂且从略。仅从以上二表,就可清楚地看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分别属于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每人平均产值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它们每消耗1吨能源所生产的产值也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当然, 每一种经济类型,都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妨把每种类型再分为两组。如同是粗放型经济,又可分为最粗放和较粗放的;同是集约型经济,又可分为较集约的和高度集约的。
应该说明,采用这类指标虽然简便,但并不十分准确,只能作为参考。问题在于这些指标的计算中,都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而各国的这一指标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把各国的这一指标用同一货币单位(如美元)来表示,换算时使用的汇率不同,结果必然与实际情况有相当出入。但无论如何,也不致于把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互相混淆。如中国经济无论如何都是粗放型的。虽然,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各省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提高,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经济无疑还是粗放型的。
二、粗放型经济的问题
如上所说,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有一个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过程。为什么是必然的呢?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它是粗放的,而后,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才转变为集约型的?这并不难理解。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科学技术基础,拥有必要的劳动力,取得一定的原材料和能源,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如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拥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它们只能凭借劳动力和原材料在生产中的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或能源密集型的产业,而且只能使用传统的或初级的技术从事生产。资金不够,则靠借贷或从国外引进资本。这样的生产,自然是粗放型的。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落后,它们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步伐,一般都实行“追赶战略”。这样,就不断尽量增加投入,一味追求产值和产量,提高增长率,粗放型经济也就延续下来。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其经济的粗放性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必要的。因为落后国家的发展,当然需要经济有较快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否则,它们也只能停留在原地,不能前进。实际上,经济的粗放发展,是发展中国家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化经济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只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粗放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效益,为经济向集约型转变准备条件,而不能要求它们超越这个阶段,“一步登天”。
但是,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不能满足于粗放型经济,不能长久不变地停在原有的粗放水平上,年复一年地只追求数量的增长和只进行外延式再生产,而必须逐步提高效益,把产值的量的增长放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并适时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因为粗放型经济在较高的产值、产量、增长率(有的国家增长率也不高)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消极后果和多方面负面效应,它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从长远看,它也是没有前途的。这些消极后果和负面效应如下:
1.由于粗放型生产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即使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那些绝大多数非再生性资源也会逐渐减少,且不说在粗放型生产中,难以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这就更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仅从这一点来说,粗放式生产总有一天会走到山穷水尽、难以为继的地步。我国是个大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不小的。但由于人口众多,每人平均的资源很有限,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后面。最近世界银行创造出一种衡量国家财产净值新方法,把一国的财富,看作是人力资源、生产出来的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再除以该国人口总数,得到的数字就是该国人均财富。以这样的方法计算,那些自然资源多而人口少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人均财富就多;其次,那些自然资源并不多,但生产出的资产多的国家,如日本、瑞典等,人均财富也名列前茅。我国人均自然资产少,生产出的资产也少,只有人力资源多。总计我国人均财富仅6600美元(1990年),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62名。在这6600美元中,自然资源只占3%,而世界平均为20%。这种财富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否十分科学合理,尚待研究。但不管怎样,我国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很少,而我国的生产规模很大,并正在迅速扩大,这二者之间的巨大不平衡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解决的方法只有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舍此没有其他途径。
2.粗放型经济,由于消耗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产品未经深加工,这就必然加重对交通、运输、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原材料供应的压力,造成基础设施和基础部门的长期紧张,成为制约生产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3.粗放型经济中,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唯有依靠大量投资,大量增加劳动力。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易于失去平衡,在追求高增长率的同时,易于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紧张,甚至发生经济的大起大落。
4.在粗放型经济结构中,以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产品附加价值一般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不是靠产品质量高,而是靠劳动力成本低。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量虽然可能不小,但相对来说,出口实际收入不一定高。
5.目前发达国家高科技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管理不断改进,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粗放性经济,尽管其产值增长可能比发达国家为快,但经济质量、效益、劳动生产率、竞争力等,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可能扩大,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难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6.粗放型经济,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劳动者的收入也不会有较快增加,劳动人民的生活难以大有改善。
总之,由于粗放型经济的特点是大量投入,而产出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因而产生了上述那些弱点和负面效果。虽然这种经济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相当高,但从长期的战略观点看,是十分不利的,必须适时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如若不然,到一定限度,这些负面效应必将日益严重和表面化,经济发展就可能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由于长期保持粗放型经济不能改变而大吃苦头的实例不是没有的。最突出的就是前苏联。前苏联的经济长期内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虽然它也掌握某些高精尖技术,但主要用于军工生产,民用生产技术落后,再加上经济体制僵化,管理不善,妨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浪费极大,产品档次不高。这些严重弊病早已存在。对此,前苏联领导者并非没有觉察。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前苏联就提出了改变粗放经济为集约化经济的任务,并曾为此作出一系列决议和决定,但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这个经济转型,直到苏联解体,仍然未能实现。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论者提到最多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但除此之外,经济转型的不成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对前苏联的经济起了“促退”作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愈益扩大,人民生活也得不到应有改善,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社会的不稳,终至发生政治剧变和联盟解体。苏联的教训值得深刻记取。
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必然是粗放型的,这是由它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这个道理上面已作了阐述。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不能进行努力,采取适当的、有力的战略措施,缩短粗放性生产延续的时间,促使经济尽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要实现经济的转型,最根本的是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我国,则是从旧体制转变为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企业管理走上科学化轨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经济才能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来,改革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所以离开体制改革就谈不到经济的转型。试看那些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比较成功的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莫不是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但是,经济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制体的转轨,毕竟是两件事,它们要解决的矛盾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认为只要进行体制改革,就自然会实现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为了实现“转型”,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特殊的努力。
1.大力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注重先进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是生产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很快,在某些重要领域已接近或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先进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然,我们可以也应当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如果本国的科技力量薄弱,对外国技术也难以很好地加以利用、消化和创新。总之,不大力发展本国的科技事业,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的集约化是谈不到的。
2.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和其他专家。因为生产是人来进行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是要人来进行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现代化的生产需要的是具有现代化的意识和才能的人。同样的工作,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承担,其效果与只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自然大不相同。更何况现代生产过程中,有些工作岗位绝不是普通的工人所能胜任的。我国的教育事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距客观形势要求还相差很远,劳动者素质也并不高,如美国成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约占45%,日本大致也是这个水平,而我国只占3—4%。相差甚远。我国的科学家和各类专家人数也远远不敷需要。而我国每年用于教育的开支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这个比重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低的。这种情况如不改变,经济转型也是不可能的。
3.注重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这里既包括各级政府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也包括企业经济人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外,就是提高管理水平。现代化经济和现代化生产的管理是专门的科学,要求掌握这门科学的有才干的专家来担任。我国的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在各级政府以及国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中,涌现了一批新的、专家型的经济工作干部和企业家,他们是我国经济从粗放向集约转型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但是,这还很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进一步扩大合格的管理人员队伍。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之一。
4.要制订和实行适当的产业政策,在促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掀起新的科技革命高潮,正在高科技的研究、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展开激烈的竞赛。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航空航天领域的开拓,生物工程的发展,新材料的发现,都在促进全新产业的形成。我国也应努力建立和发展这些新产业,使我们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又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既多样化,多层次化,又不断升级。这是我国生产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经济从粗放向集约转型的要求。
5.在全国实行产业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同时,各地区还必须按照各自的实际条件,逐步实行生产的相对专业化。地区生产专业化分工,是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不同条件,都应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结构,以与其他地区进行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无论从全国看,或从各地区看,生产效益才都能提高,从而逐步改变生产的粗放性,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情况差别极大,如果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只是盲目地“上项目”,别的地区生产什么,自己也跟着生产什么,结果,既无规模效益,也无质量效益,产品只能是成本高,质量低,这不仅是粗放型生产,而且是极大的浪费。
6.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国内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让企业不仅面向本地区市场,也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而且面向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引进外资,特别是吸引那些能带来高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给予外商以“国民待遇”,让本国企业与它们进行平等竞争。这些,对我国当然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甚至有很大的风险,但它却能促使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加倍努力,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加强竞争力,从而加快经济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型。
为了促进经济的转型,除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转变。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中,粗放性生产仿佛有一种“惯性”,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似乎有一种“惯性”,认为把产值、产量搞上去,保持高增长速度,才是最重要的。而进行这种粗放性生产,也比较容易取得成绩。而要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则要困难得多。不仅如此,有些人与实行集约型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或者不具备实行集约型经济的条件,他们思想保守不知道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行科学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懂得必须在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基础上求发展,这些人对长期保持粗放性生产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后果,也没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所有这一切,无形中就形成了对经济转型的巨大阻力。克服这种阻力,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就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同样,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也需要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经济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目前,则应以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为中心,并对效益和质量要求,提出一套科学的、明确的指标,把它放在数量指标的前面。检查和评定经济工作成绩,首先要看这些效益和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总之,要从走惯了的老路转上新路,必然会有不小的困难,需要花大力气来克服。
范文五:中国经济论文-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
中国经济论文-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接轨已成必然,中国粗放型的发展经济已难以保持全球竞争力,必然转向发展集约型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自主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现代企业更具有生命力和向国际化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 经济发展 创新型经济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重要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非常活跃,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不能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贡献率,实现到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靠进一步挖掘矿藏资源和出卖矿藏资源,采取资源型的发展模式来实现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把我国的资源和国际上可供给的资源加在一起都不够。
联合国统计署出版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中正式提出的绿色GDP概念的计算公式是:绿色GDP=GDP-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逻辑上GDP数值应当是正值,但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下,治理环境污染发生的成本可能远远超过GDP创造的价值。由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呼吁绿色GDP应成为考核经济发展的
重要指标。该报告将北京作为基准城市,不仅是因为北京具有直辖市和一般城市的双重特征,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服务经济文明的城市,连续两年在《中国200个省市管理效率指数报告》中排在第一位,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英国平均水平,是国内绿色发展的先进标杆。报告认为,统计的273个城市绿色指数平均值只有0.1469,水平比较低,意味着这些城市资源环境效率平均只相当于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14.69%,多消耗了85.31%的资源环境,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环境浪费隐患。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
2、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是与集约型经济相对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在当代,提倡的是集约型经济。对我国正在探索的经济体制转型,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坚持认为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的产业和消费结构。同时他认为我国今后的经济体制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效率来拉动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多年来,我国坚持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支持经济高增长,数量上的低水平扩张。目前,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产业都是采用这种增
长方式,这种粗放式的方式是以不计成本、效益,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使经济获得增长。以广东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凭借灵活的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人缘优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7倍,年均增长13.4%,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黄华华在2005年初召开的广东省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广东省工业重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原材料消耗地”,2004年1—10月份,广东省进口乙烯780万吨;2004年广东钢材消耗量为3000万吨,原料油、成品油消耗3300万吨。”黄华华还强调,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循环经济是1996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就是将以往
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资源——产品——废品”的单向流动,
产品”的双向流动。据统计,广东省的GDP每增长一个亿,所需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投入的土地也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减弱,广东的经济发展竞争力有下降的压力。2009年5月厉以宁率队调研广东民营经济,对广东经济转型提出建议:“转型势在必行,晚转不如早转,不然就会落后于长三角、渤海新区。”
二、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自主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国家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
自主创新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支撑。所以,
2、自主创新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至今方兴未艾。新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如此巨大的力量、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科技革命以及以科技革命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世纪头20年的机遇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大国之间加强协作,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为
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乘势而上提供了条件;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广泛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主要内容和标志,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产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自主创新的科技革命为各国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自主创新是向服务型、创新型经济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
中国企业可以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做创新。比如在视听领域,如果没有在前遇。
面的兴起创新,中国提出的TD-SCDMA其实也就很难生存。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需要更加努力的自主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企业才更有生命力,并且这种创新更要符合服务型、创新型经济的转变要求,现在企业有个行话,创新不一定有出路,但不创新一定没有出路。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特殊的创新领域,独特的企业产品,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让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抗衡目前世界经济的风波。
三、实施自主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
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具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科技进步的特征,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一
是新科技发明发现的速度大大超过以前。希腊德库西亚迪斯教授认为,20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30年内开发出来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总量与前1970年的总量相等。英国科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19世纪,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一倍;20世纪80年代,每3年增一倍;预计到2020年,每73天信息量增一倍。二是科学技术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19世纪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约为10年,20世纪前半期为5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80年代为数月,90年代为数天,21世纪可以达到数小时。三是综合应用,集成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不断综合着数学、基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的众多分支的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在技术创新上,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注重自主技术与关联技术。
2、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指打造知名品牌,世界名牌,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生产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商品, 注重企业品牌宣传和培养,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不能再像改革开放初期低成本低价值的贴牌经营。创新能力是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非常关键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成功的产品不只是来自于技术,还至少有一半来自对市场的理解,有了产品开发能力就可以把对本土市场的理解转化为产品的特定性能来获取竞争优势。品牌创新也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实力、能力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3、服务创新
管理服务理念的创新,以IT市场为例,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到以用户为中心,一切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服务理念创新还包括摒弃一些不合理的理念,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在战略创新方面,需要IT企业根据市场环境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比如前几年IBM提出的随需应变的战略以及HP共同成长企业战略。
4、管理创新
在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要变革企业人才制度,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产品更新频率。同时,关注细分目标市场,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通过应用的创新,可以实现从产品提供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供一些基于互联网开发的新应用。
5、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是企业核心文化先进文化理念的转变,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核心竞争力价值文化的体现,面向未来,特别是面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创新的需求,必须实现一些发展思路上的重大转变,从路径上、体制上、方式上的部署都要转变。发展路径要从跟踪模仿转变为自主创新;创新体制,要进行深入改革,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方式,要由单项技术创新转变为集成创新。
6、结构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着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
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地位,扩大市场的份额;从整个经济产业发展来看,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可以带动产业链上更多企业的创新,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广杰:切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3).
[2] 史晋川: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企业[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5).
[3] 朱淑枝、李亚培: 广东离自主创新还有多远[J].广东经济,2006(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外贸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