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6岁)
3~~4岁幼儿年龄特点
1、身体和动作发展
脑的结构和机能继续发展。大肌肉发展较快,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易有所加强,骨骼更坚硬了些,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
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开始协调。逐步能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喜欢跑、跳、玩球、骑小车、投扔沙袋等。逐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如:搭积木、串珠、折纸、捏泥、使用剪刀等。能自己用勺进餐等,逐步自己穿、脱衣裤,会自己扣纽扣。
2、认知能力
喜欢用笔画画,进入涂鸦期。幼儿能够根据物体特点和功能比较灵活、准确、熟练的操作,摆弄和建构简单造型,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自豪感。他们对鲜明的色彩、线条、音乐、节奏、律动有浓厚兴趣,能用动作表达其感受,伴有情感性、愉悦性体验,这阶段幼是幼儿音乐感受力和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认知范围逐步扩大。无意注意仍占优势,对新鲜事物、新异活动有较强的好奇心。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集中。开始形成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物概念,但常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常常是边做边想,或先做后想。爱模信,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对数量的认知能力有提高,能顺口唱歌1-10,感知5以内量的多少。初步会对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
3、语言发展
3-4岁幼儿已掌握一定的口语,逐渐学会正确的发音,对词意的理解浅显具体。喜欢听故事、儿歌,能安静听别人讲述并懂语意。
语言进入飞速发展期。能明言成人的指示,逐步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往。基本能掌握双音节的语言,但对于一些近似音仍难以发准。词汇量迅速增大,达到1500多个。喜欢念儿歌、听故事,尤其爱重复地听故事。在游戏或遇到问题时,常会自言自语。由于表达如紧张、词汇量有限等原因,有时说话还不够连贯,并常常用各种手势、表情来辅助表达。
4、社会性发展
有明显的独立行动的愿望,喜欢说“不”,常要求“我自己来”。依恋成人,喜欢与亲近的成人有身体接触,如抱抱、亲亲、摸摸等。喜欢被关注和赞扬。尚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会为小事大哭小闹。开始能够接纳、认同同伴,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但还常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容易产生外显性的侵犯性行为。
5、艺术表现
具有了艺术表现的愿望。喜欢唱歌、做律动,自由自在地跳舞。喜欢敲打物品,发出声音,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能表演歌曲,简单地敲打、摆弄乐器。喜欢鲜艳的色彩,逐渐从涂鸦期进入象征期,在绘画中会边画边讲,并常会对自已感兴趣的事物特征做过于夸大的表现。
6、情绪:3-4岁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强,但对成人及熟悉的人仍有依恋情感,他们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逐渐习
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 4~5岁年龄特点
1、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快乐4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3、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5、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6、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么鸟飞、洗衣机为什么会转动等等
7、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
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8、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如能够明白种花若不浇水,花就会枯死的道理。
9、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因为儿童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我还没来得及把蛋糕放在桌子上,小红就把它吃掉了。”
10、游戏中表征水平提高
4岁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了。有人说:“4岁左右是儿童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儿童不仅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如他们会用积木代替电话机、用“雪花片”代替公园门票等,表征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游戏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情景,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
11、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
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如当儿童站在阳台上往下看,成人提醒其要当心,他会说:“没关系,我会飞。”他们还喜欢假装做什么,常和想象中的伙伴一起玩,他们有时会“撒谎”,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只是用想象代替真实。
12、通过手、口、动作、表情进行表现、表达与创造
喜欢唱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他们能说出至少6—8种颜色,喜欢涂涂画画,能用粘土或橡皮泥捏出一些形状和物体,如圆形、方形、西瓜、苹果、香蕉等,有时还会捏出人像或动物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与创造。
5~6岁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和儿童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小孩越大,主意越大“,他们不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不过这时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随意发脾气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如摔跤了也不太会大声啼哭,而且会照顾比自己小的
孩子,但同时也有个问题,就是他不再愿意轻易的把想法告诉成人了,经常我们会问不出他想干什么。他们的喜好也比较稳定了,有了一定的好朋友圈子,经常会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回家也会打打电话。
2、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更加独立了,他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衣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了,也能自己独立地安睡,而且非常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幼儿园里也非常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不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事情,这样他们会很高兴,同时各方面生活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他们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3、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戏了,这时经常会听到“我不睬你了”、“谁叫谁不要睬你了”类似的矛盾。在游戏中他们能很好地分配各种角色、工作任务,在大班年龄小组活动的形式会越来越地出现,这时一种锻炼孩子团队行为的活动形式。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并会努力遵守,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破坏规则的儿童会被排除在外,这段时间成人要适当引导,这对孩子今后的集体意识培养是有益的。
4、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5岁的儿童走路速度已基本上接近成人了,平衡能力明显增强了,还可以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骑小自行车、滑板车、滑旱冰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进行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我们在体育游戏中会更多安排一些有竞争的游戏,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及积极的求知态度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对与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更感兴趣,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鱼儿为什么会在水里游”,他们也不在满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他们更喜欢自己找答案,他们对百科全书更感兴趣。而且这时的孩子非常喜欢把玩具拆开,其实不是搞破坏,是他们更满足于探索玩具里面的奥秘,他们对自然现象和机械运动的原理开始感兴趣,我们不妨提供一些废旧的东西让他们拆。
5、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5—6岁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这时其他年龄的孩子所不具备的能力,例如在解释乒乓球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他们会解释“乒乓球是圆的,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会滚下来”,这说明他们根据已有经验能够判断“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我们在日常游戏中会提供很多这类小试验的材料供孩子探索,家长也不妨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生活中较简单的小现象,找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在事物的归类方面他们能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分类,例如说到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等归为家畜类,但是由于手概括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精确含义,如有的儿童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但是把昆虫却排除在动物之外。
6、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5—6岁是儿童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能比较系统地叙述生活见闻,而且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语言地灵活性增加,能够反应比较快地与人对答,同时他们的讲话中会有很多成语、规范语言、完整的词句。大班儿童也对图书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够比较长的时间专心地看书,不但对内容的理解力非常强,也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儿童经常会几个人聚在一起读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比较常的带有文字和拼音的故事给孩子看,而且他们对生活中自己认识的字会非常兴奋,往往会大声念出来,我们可以利用更多外出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巩固已认识的汉字。
7、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表现与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儿童的双手更灵巧,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像和创造欲望的多变性玩具,他们能长时间地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例如他们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建筑物(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等),这些活动可能会延长至1到2个星期,在体育活动中也会很别出心裁的想出玩法。他们的歌舞、乐器、绘画、建构等方面的表现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还非常热衷于戏剧表演。
(1)身体发育特点: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的这一时期称为学龄前期,儿童主要在幼儿园活动,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达到稳定增长状态,每年身高增长4,5厘米,体重增加1.5—2.5千克。一般说来,男孩的生长速度在6,7岁的时候出现一个低谷,也就是生长速度最慢的时期;女孩生长速度在5,6岁时最慢。这种生长变化的规律性在女孩更为明显。脑和神经系统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学龄前期结束时几乎所有皮质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动作更加协调、稳定,从粗大动作上可以形成正确的跑步姿势,准确移动脚步和躯干跨越障碍物。精细动作更加准确,可以解纽扣、解系鞋带。
(2)语言的发展:词汇量明显增加,增加速度为一生中最快,词汇量可达3000,4000个。其中,大量出现的为名词,涉及到儿童生活、游戏等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对新鲜事物和新名词特别感兴趣,还可以从电视卡通片中学到不少抽象的名词,如“天堂”、“地狱”、“星星雨”等。理解并能运用方位词,知道较复杂的方位关系,如左前方、右下方,能从照片或镜中辨认出人物的方位及其与自己的关系,能准确理解时间概念,如“一天”、“一小时”、“午后”、“深夜”等,但相对时间概念还搞不清楚。3,4岁的儿童可能会搞错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将说话环境与具体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正确表达,讲述抽象事物或与环境相脱离时则可出现明显的错误。6,7岁即可正确运用人称代词,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关系,即在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这种言语是一种自己对自己说话尚不起交际作用的自言自语,经常在伴随动作、游戏、思考问题、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产生,往往把内部思维活劫以言语形式讲出来,3,6岁左右自言自语发生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期儿童可以用简单和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表达自己要吃东西可以说:“我要吃东西”或“(因为)我的肚子饿了,(所以)我要吃东西”。语言连贯性随年龄增大而越来越好,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还可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或动作,此阶段利用语言与人交流已没有障碍。
(3)注意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注意仍然以被动注意占优势,只有被注意对象色彩鲜明、外观生动形象时才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电视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备这种特点,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和兴趣,从这点来看,内容健康、人物活泼、视觉效果好的卡通片不失为学龄前儿童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动注意必须克服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才能达到注意的效果,3,4岁儿童的主动注意时间仅为10分钟,而5,6岁儿童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在给学龄前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客观规律,不可长时间的灌输,更不能要求儿童长时间注意学习的内容,否则,起不到任何效果。
(4)记忆的发展: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萌发。以具体形象性和机械性记忆为主,抽象记忆相当不足。此期儿童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不同来源,或是自己经历、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内容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心理学上称为潜隐记忆,家长往往认为儿童在说谎,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现象,区分儿童是否说谎关键是要辨别出是幻想还是现实。
(5)思维的发展:与婴幼儿相比,学龄前期儿童的思维已明显摆脱了动作的束缚,但仍然离不开实物和实物的表象,也就是说在动作之前对动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预见性。
此期的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像力,可表现在游戏活动和讲故事中,游戏活动形式从低年龄的简单动作模仿到大年龄象征性游戏(过家家,扮医师、护士)和创造性游戏(角色扮演等),而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到5,6岁时达到高峰,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化角色的规则也会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和引导好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比教他们认字、背唐诗和宋词更能早期开发智力。
思维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直观、具体的概括。虽然已能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加上上面谈到的儿童记忆特点,他们往往用自己的逻辑和过多的臆想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6)情绪的发展: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龄前期儿童基本上已能体验到,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紧张、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现在行为上,不像成人那样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焦虑和恐惧是此阶段的主要不良情绪体验,对与家人分离、受到批评和伤害后可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对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声音、幽静等有明显的恐惧,尤其在电视、故事、谈论中看到或听到有关事例后更为明显。
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如同情心、孤独感、荣誉感、审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进一步发展。儿童能讲出一些大人的话,使家长惊讶,有“孩子已经长大了”的感觉。
(7)性心理发展:学龄前期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关键时期,此期儿童主要通过选择玩具和日常活动内容来反映性别角色。男性在玩具上多选择刀、枪、剑、汽车、坦克等显示“男子汉”气概的玩具,游戏和日常活动也多扮演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爸爸”、“英雄”等角色。女孩在玩具上多选择
布娃娃、小动物等显示文静、爱心的玩具,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也多扮演“妈妈”、“公主”、被保护对象等角色。4岁以前这种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性别的差异尚不明显,5,7岁已逐渐显示出差异来,在活动中也可表现为按性别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活动内容。而真正的性爱要到少年期乃至青少年期以后才会出现。
在此时期,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就表现为男孩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细辨别儿童的性别角色并加以正确引导,对日后性心理正常发展,避免出现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易性癖等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的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但他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们把自己的亲人的相片装在钱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样。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的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但他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们把自己的亲人的相片装在钱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样。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来尝试自己是谁,自己不是谁,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终,各种动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孩子在扮演聪明的小白羊、凶狠的大灰狼、可爱的小兔乖乖、狡猾的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强盗((((((,到近年来孩子们喜爱的美少女战士和灌篮高手、忍者龟(((((((等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这是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在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及对孩子的游戏角色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明智的父母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对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性格都给予积极的反应:“小白兔,你跳的真好看~”“大灰狼没有吃到小白兔,现在一定饿了,快来吃饭~”当孩子的角色扮演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他会继续尝试其他的角色来看看父母的反应。父母应该说:“你不但是漂亮的美少女战士,而且是勇敢的忍者龟。”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足够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选择,而且他的选择都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和肯定,他就会将在各种角色中汲取营养,集各种特点为一身,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和高度个性化
的独特人格。这时,父母应对于孩子的各种角色认同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有选择的评价、批评,忽视或者禁止和惩罚孩子的各种尝试。
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他们由于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局限,总是希望让孩子成为自己头脑中理想的,或希望的样子,因此往往对孩子包括游戏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特点进行不同的反应,有的赞同和夸奖,有的批评或忽视,甚至打骂和惩罚,用这种方法来塑造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我们现在有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方形的苹果或葫芦型的西瓜,非常有趣,自然价格也要贵出许多。据说这些瓜果师在他们还没有长成前就涛在各种方形或葫芦型的模型中,于是这些瓜果就会按照模型所规定的形状生长起来。这种方法固然很有趣,但是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方形的苹果可就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了。
很多父母,他们虽然在孩子的依恋期和探索期都能较好的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对于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我的诞生”并不欢迎,孩子的这种自我形成使他们感到了不安,因为这些可能不符和某些社会文化的偏见,或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他们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自我中心,缺乏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而以流露内心情感为
耻。因为这种人格较适于技术工作,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是公司或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但是一旦组成家庭,这些性格特征就成为配偶痛苦的源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配偶,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可是不幸的是,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好好想想再说。” 他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 他们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在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
另一些父母由于过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自己的情感生活,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对他们的自我认同的游戏完全地不予理睬,不给予任何反应,拒绝与孩子一起游戏,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么游戏,对孩子的游戏认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顾,更不会对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给与积极的反应。如果父母从不对孩子说:“嘿~我们的小?花木兰?回来了,”“你真是一个?小精灵?,” 不参与孩子的游戏,……,孩子将无从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结果,孩子将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不知自己是谁,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观念,不能清楚地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与他人的界限,在内心里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他们总是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他们情绪往往不稳定,常会无道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生气。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为使他们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这些孩子总是想得到父母和别人的注意,因此想尽办法表现自己,好象总是生活在舞台上似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正是这种过多地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认可,造成了他们的人际之间的界限的概念模糊,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界限。他们总是试图侵入别人的生活领域,也不能合理地保护自己的生活领域不被别人侵犯。
成年:顺从型人格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人后往往形成一种“扩散型”人格。他们常常会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无视我的存在”。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情感,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情感,而不敢成为真正的自我,象变色龙一样,随时会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颜色。他们总是在察言观色,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总是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他们的精力总是集中在如何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关注。他们最怕被忽视,不被关心和关注。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出风头,不要太有主见。他们总是努力地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自己就会得到关注、爱和幸福。然而无论对方给与他多少关注,他仍然在抱怨自己没有被重视,没有被爱,或没有被承认。他们总是在抱怨对方控制欲太强,情感迟钝,他们常说;“你从不关心我,什么事情都要按你的意思去做。”
能力的确定
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或稍後的时间,通常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如争夺关注),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在这一阶段,父母的职责是鼓励、强化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建立明确的界限,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顺利,孩子学习到如何正确的适应社会,并建立自信心。父母的价值观就会开始内化为孩子的价值观,并在将来的生活中知道他们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
儿童: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奖励显得十分的吝啬,因为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当孩子考试的了95分而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就会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怎么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于是他们的孩子就会几乎每做一件事都在寻求父母的赞扬和奖励。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他们机会继续努力,直到得到父母的赞扬和奖励。由于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
追求成功和赞扬。他们不能面对失败,成功使他们自大,而失败则是他们自卑和抑郁。但是无论多么成功,他们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成功。
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们往往事业成功,蔑视道德,缺乏同情心。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笨。他们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失败,不要犯错误,永远在追求完美。因为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就会得到爱。”他们在婚姻中总是要居高临下,控制对方,家庭也是他们竞争的战场,而对家庭的支配权就是他们竞争的目标。他们倾向选择一个能力明显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一方面要求配偶服从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时不断地抱怨对方胸无大志,太笨。
儿童:对竞争的恐惧
有些父母从不给与孩子鼓励,总是在批评和指责。他们总是对孩子说:“你看人家xxx多聪明,xxx多优秀。”“这孩子好不了”“这孩子将来怎么办,”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认可;“学习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没用。”“这都是些歪门邪道的玩艺。”孩子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地与他人竞争。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愿意参与那些与竞争有关的游戏,如象棋,扑克,体育竞赛等等。但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告状。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或批评总是回避做出决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了不满或敌意,而且常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等着别人的失败。他们缺少同情心和良心。他们回避一切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的妥协型人格
这些孩子长大后,如同他们小时候一样,不喜欢参与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贬低和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而是表示无兴趣参与竞争,说:“我从来不愿出风头”然后通过贬低别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们在婚姻中表现为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们总是指责对方太要强:
“什么都要听你的”“你什么都要占上风”。总是抱怨自己被控制,自己的能力不配对方承认。
当我们和活泼好动,时时腻着你的6岁儿相处告一段落后,一定会为进入7
岁的儿童松一口气,因为他们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
应。
通常,大人对于6岁儿的评语多是"他愈来愈坏了~"而对到了7岁的儿童就会改变以前的看法,而成"他最近乖多了。" 7岁儿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
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
无论他做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 从这现象看来似乎是一种道德观的成长,不过以一个7岁儿的心理发展状况而言,目前还没有成形的道德观念。 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他的感受性较强的关系。他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当然,其中也许会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 另一方面,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此现象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 也因此,7岁儿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工作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 对于这种现象,有些大人或许认为不好,反而会说:"你又在做这个了~"此时,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 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反而,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 这时候,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比如,我们不要骂他:"你又在顶嘴了~"反而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 7岁儿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
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
(1) 习惯成自然
若不要求过高,7岁儿通常可以自己处理身边的事情;然而,多数的大人往往因求好心切以致会有许多的问题发生。 吃饭--如果是男孩子,家长常会注意他吃相不能太贪或囫囵吞枣;如是女孩子的话,又会担心她吃得太少或挑食。事实上,7岁儿对于他所讨厌的食物有时也会试着吃吃看,所以在此时期,若有营养上的障碍发生,大多数是因为大人紧张过度所引起的。 在餐桌上,多半还会有礼貌,但若有什么特别的事一发生,他马上就站起来跑跑跳跳的,这是最令人看不惯的事了。尤其当我们说:"吃饭喽~"的时候,他仍然继续做他的事,这时与其大声喊他,不如到他身边以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小声地告诉他该吃饭了,反而较有效果。对于过于专心的儿童,有时候会把做到一半的功课,或者还没看完的漫画书拿到餐桌上来,这个习惯应该改掉。相同地,边看电视边吃饭也是不对的。 因为,通常他们的注意力都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在吃饭时最好有快乐的气氛,也应尽量选择适合7岁儿聊天的话题。 清洁--7岁的孩子知道要怎么做才能维持整洁,但是有时候他却会偷懒。当受到别人提醒时,他会找出借口说:"我本来想等一下才做的。"这时候大人也不要生气,可以回答说:"你等一下一定要去做哦~" 梳洗时,7岁儿童有时会发挥他的想象力而耗时很久,尤其洗澡的时候,简直像在做游戏一般。这时我们可以提醒他:"耳朵后面也要洗干净哦~"让他由
游戏的世界中回到现在应该做的事情上来。
同时,我们也要检查他是否真地做到了,也许会意外地发现,他应该早已习惯的事却忽略掉了。换衣服--7岁儿也很容易分心。比如当他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你赶快穿好衣服来帮妈妈的忙。"然后你会发现他很快就换好衣服来
问:"妈妈,要我帮忙什么呢,"这个时候千万不可骂他,因为责骂会让他失去信心。 虽然换衣服能做得很顺利,但是当换过以后的整理工作,例如把衣服吊到衣架上,或是放到抽屉等等,若做不好,家长也可以帮着他一起做。睡眠--不论是如何懂事的7岁儿,在上床之前,他会像婴儿一样地让大人帮他的忙。所以在这个时候,大人也要有耐心的陪他,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待他,也许他会说出白天他做错了什么事。无论如何,从上床到睡着的这段时间,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刻,
而这也是床对他有吸引力的地方。
7岁儿通常能够熟睡10至11个小时左右,在这期间通常不会再被恶梦吓醒。 防止意外事件--除非有特别的情况,交通意外就该是不会发生的,因为7岁儿已经能够自己分辨、注意。不过如果养成边走路边看书的坏习惯,那就很危险了。 有时候因为好奇心使然,会去接触一些较具危险性的东西,或是跑到很远的地方、掉到水里等等,所以我们平日要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 7岁儿虽然能够做好自己大部分的工作,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他。相反地,如果我们过于照顾他,也会造成他的依赖性,永远长不大。所以,注意时间和距离的配合很有必要。同时,要常常称赞他以加强他的信心、提醒他的责任感。培养他的信心和责任感,应该是最后要注意的事项;在这儿提供给家长一个秘诀--就是不要断然拒绝他想帮忙
的乐趣。
(2) 培养时间观念
"妈妈,是不是该起床了,""我该去学校了~"在7岁儿口中,常听到他们急切害怕自己迟到的问话。 不论时间如何充分,他都会紧张地换上衣服,匆匆忙忙吃着早饭;甚至因为太紧张,跑到厕所以后,不论妈妈在外面叫多少次,他都不知道要出来。甚至大人跟他讲:"没有关系,一定来得及。"他仍无法舒解心中的不安。 其实这种儿童是很少迟到过的。但是会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
是因为这名儿童曾经因热衷某件事却遭失败的经验所致。
7岁的儿童,对于事情容易集中精神,所以发生一、二次失败,实在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由于他们过于认真,对于自己的失败又会很在乎。另外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是很了解时间的意义,所以常常会干着急。 在学校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可以以30分为单位,教他们看时间的方法。到了二年级以后,学校会教得更详细,以5分钟为一个单位,或是以一分钟为单位的认时慢慢教导,让孩子知道时钟里长针与短针所代表的意义。所以,时间的问题对儿童而言是较为困难的,他们常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会特别注意自己是不是迟到了。在这时候,家里可以用比较清楚的时钟,让他们很容易看懂,或是我们可以更具体地告诉他,当时针、分针走到什么时候,就是代表要做什么事情了。如此让他慢慢习惯,就不会再那么心急了。尤其对于比较容易紧张的儿童,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当看完这个节目之后,就该洗澡了~或是利用闹钟,当闹钟响时就是我要
做什么事情了。
如此教他,他才不会过于紧张。 所以在家庭中,我们可以让他学习在学校
所无法教导的时间观念
[关闭窗口]
3-4岁儿童心理特点------
3-4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4岁儿童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童在记忆方面的一大特征。
3-4岁小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对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力的发达与否全在于兴趣如何。3-4岁儿童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种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4至5岁儿童心理特点------
4,5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细杯子里的时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5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原来多了。
5至6岁儿童心理特点------
5,6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例如,6岁的小孩已经知道"家用电器"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还包括空调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而4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6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多;把一根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等等
范文二:[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学龄前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学龄前期(3,6,7岁)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篇一 :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萌发。以具体形象性和机械性记忆为主,抽象记忆相当不足。此期儿童记忆的另1个特点是将不同
篇二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两三岁的儿童情感是易变的,自我控制力是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又如,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教师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在一个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往往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意注意还不很发
展,因而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而对高年级儿童就不需要这样做了。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以下理解。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出来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一年级儿童的识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术程度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好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就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
在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必须同时兼顾:积极发展儿童的能力;不使负担过重。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反对这种观点。积极发展儿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不使儿童负担过重,不超越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范文三: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王振宇先生《3—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学习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我听了后~收获很大~感受如下。
3岁幼儿学习与发展
3岁是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日常用语已经满足不了宝宝语言的发展要求~爸爸妈妈可以开始让宝宝接触诗歌、童话故事等有情节有图画的语言材料;此外宝宝动手能力开始增强~家长要给宝宝准备可拆可画的东西。如:涂鸦~方块玩具等。3岁是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期~因此如果手中有了打击乐器~其他打击乐器就暂时不要出现~以防孩子三心二意。如:手中有摇铃~就应引导孩子专心运用摇铃进行节奏练习~待孩子已熟悉摇铃后~再给他铃鼓、响板等乐器~孩子就会产生更浓的兴趣。
4岁幼儿学习与发展
4岁儿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爸妈可以开始放心让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事事都包办代替;当宝宝兴奋地要和你分享事情时~不要有过多的拒绝~就算拒绝也要和宝宝说明清楚原因;由于宝宝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不是分很清楚~家长对于宝宝对事件的描述不要过分肯定和否定~要慢慢引导宝宝对事件真相描述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宝宝想象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准确表达的发展。
5岁幼儿学习与发展
5岁的宝宝已经逐步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宝宝与别人交往~注意帮助宝宝接受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教导宝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促进宝宝社会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宝宝探索的大门已经打开~爸爸妈妈要给宝宝更多的视觉刺激~多带宝宝到不同的地方游览~例如书店、古迹、画展、公园等。同时肢体的充分活动能激发大脑的活力~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创造的机会。多陪宝宝进行体育运动~例如:跳绳、跑步等等。
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
6岁正是幼儿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大脑能否正常发育会对幼儿成年后的智力产生深远影响。爸爸妈妈可以尽量地让宝宝自由活动~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宝宝已经不需要大人抱了,要想孩子有创造力~父母首先就要自我解放~要做到“心情开放~容易沟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创设发展的空间。6岁的幼儿语言发展迅速~能在掌握大量词汇和句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将它们进行组合~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此时的幼儿爱学、好问~喜欢向家长和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把握住孩子这一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范文四: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
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因为处在性格的形成期,小学儿童性格的态度特征不稳定,经常左右摇摆。 小学儿童的理智特征在二年级到四年级时是稳定发展,而四年级到六年级时会出现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小学儿童的情绪特征不断发展,其中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较快,因为六年级儿童刚刚进入青春期,其行为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从性格的意志特征来讲,小学儿童的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是低年级儿童受外部控制,随年龄增长,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减少,但内部控制又还没有发展起来,不足以调节和控制自己。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认知、情绪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老师都应根据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既不揠苗助长,操之过急,有不不管不问,无所作为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查尔斯?H`卡斯特罗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 《社会心理学》
3(宋尚桂 《小学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
范文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做父母的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养成做事的兴趣及自信力,并使其每做一件事情都取得成
功。
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就思维来说,儿童的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三岁以前,思维是通过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心理学上称为动作思维。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结果,从动作到动作是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比如,一只小皮球滚到了台子下面,他马上就会趴下,钻到台下去拣。他根本不想先动动脑筋,找个办法去取。因为他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在动作之前在头脑里想一想的习惯和能力。他们思维主要是借助动作进行的,离开了动作就中止了思维。又如,当他手上拿一根木棍,用两腿把木棍夹住时,他可以是“骑木马”的思维。而当他把木棍放在肩上或端在胸前时,他这时思考的是“解放军的枪”。这种思维,常常在三岁前的孩子中反映出来。三岁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的这种动作思维逐渐减少,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了,他能借助物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到了学龄前末期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和发展。家长了解了孩子这一思维的发展特点,就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
就孩子的注意力来说,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稳定。一般四、五岁的孩子,注意力能稳定在十五分钟左右。有时,他正在兴致勃勃地倾听你讲的故事,但如果这时有几个作游戏的小伙伴跑过来,他的注意力就会马上离开故事,而转向游戏。
另外,婴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但生活经验少,往往又不能分清是非,这也是他们的特点。
了解和掌握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便于我们施以正确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预见性,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转自:东方心理咨询)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