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上好语文课的几点尝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好语文课的几点尝试
作者:范清泉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2期
【摘 要】
上好语文课我们不能将各种方法孤立使用,应巧妙的把各方法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要更新观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原动力;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方法灵活 激发主动性 培养自信心 激发原动力
语文在个学科教学中是学生比较不喜欢的学科之一,由于其字词单调,内容繁琐,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本文就如何上好语文课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想要使课堂教学更活跃,互动更和谐高效,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单单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理念,从而达到共学、共享、共进。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伙伴和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为师生双方的良好互动创造条件、提供交流机会,组织师生、生生互动,支持、帮助、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
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去主动的接受它,学习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我找到了教的情趣,学生找到了学的兴趣。点滴的细节也含情,我经常变换课前问候语,这样上起课来学生感觉轻松自如,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原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身势语作为传递语言信息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身体语言是无声的语言,哪怕是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使学生紧张的心情放松,敢于说出答案,从而帮助学生
范文二:上好语文课的几点尝试
上好语文课的几点尝试
摘要: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学立意浅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训练随意,教学评价片面,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那么,如何才能摆脱目前语文学科教学的尴尬境地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心得体会。
关键词:课堂情效;课堂氛围;课堂教法;语言魅力
语文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看课外书,做小动作等现象屡见不鲜,面对此情此景语文教师埋怨多于分析,指责多于反思,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愈来愈严重,究竟如何做才能使语文课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力:
一、对话作品,动之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虽存在时空和地域的差异,但作品却是作者有感而发,因情而生,字里行间凝聚了自我和人间最真最深的情感。讲授过程中教师若能以情入文,用情去撞击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思考、体会、领悟,必然会带来体验的震荡和情感的喷发,这样就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情感窗户呢?
课堂导入便是架设情感的桥梁。比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先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导入:“中国著名作家——论语派代表人物林语堂曾这样评价一个人,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
范文三:关于上好语文课的几点见解
关于上好语文课的几点见解
1.转变观念,认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如何使语文教学走误区,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语文教学任务的正确认识。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当代语文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重视理解,而且要深入理解,教学重点放在了语言的积累,实这两种学习语言的方法都只强调了学习语言的一个方面.
2.多读多悟理解
时下,“以读为本”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读已成为课堂教学始终的全部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读必和“悟”、“思”紧密结合,否则,容易误入形式主义的岐途,而为一种简单的摆设。
学习《暮江呤》时,学生对“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一词不太理解。我深信学生只要多读多悟一定能自己弄懂。于是,画了一幅画,让学生边读边思,“瑟瑟”是表示什么的词语。经过复诵读,学生知道了“瑟瑟”是表示色的词语,它可能是绿色。所以,语文教学中,对于些浅显的、学生自己能够“一摘得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作过多的讲解-分析,而是要假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得正的理解。
3. 能说会写巧运用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曾精辟地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正在于此,没有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或说或写,满以为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日自然会运用。实,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以在教学中,我们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的语言。
教学《爬天都峰》时,我这样提问:“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小姑娘先是有些怀疑自己,可后来为什么会不再犹,奋力向上呢?”这样的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学生只有积极地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作出正确而多样的回答。
在总结课文时,我又抓住文中的“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我看到这张珍贵的照片,( )。
有学生写道:“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看到这张珍贵的照片,身上就会增添无穷的力量。”还有学生写道:“一次,我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灰心时,看到这张珍贵的照片,看到那陡峭的天都峰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觉得:只要有勇气、有信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4. 熟读成诵重积累
积累就是根据小学生长于记忆的特点,让学生多接触和背诵大量的语言材料,并逐渐肉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积累是为了运用,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运用。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只是读懂了其中的内容,学到了一些阅读方法,而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没有熟读成诵,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新词新句进行尝试运用,而后进行背诵积累,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5.大量阅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课文再好,毕竟有限,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使语文学习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为此,我们增设了每天半小时的独立阅读课。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如低年级学生主要读儿歌、谜语、小故事;中年级读童话、寓言等;高年级读智慧故事、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每个星期,我们利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并指导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让他们做到读思结合,把有价值的语言和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把独特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见解写下来,这样也利于学生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阅读逐渐变成了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能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不是把精力消耗在阅读本身上,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磊有裨益的。学完《坐井观天》,我让学生说说明白了什么,有学生联系课外读的古诗文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显然,这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的理解,是学生积极运用语言的结果
自信是如何炼成的
文/张醒生
自信是内心的修养,与性格无关
我觉得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自信的一种外向行为表现,其实自信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字中含义很深,因为跟“自”相关的除了自信,还有自满、自豪,但是如果把这些仔细琢磨一下,会看到自信更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多一点可能会有点过,少一点就会变成自卑,所以自信更是一种内在气质的修炼。从这种意义上,当你碰到生人会紧张,或者词不达意,某种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技能可以修炼可以提高的,最关键的是要锻造内心的潜质,才可以逐渐的把外在的这种不自信的表现或者行为模式修改。
外在可以包装,但包装出来的人可能很更不自信。至于个人实力,我觉得自信能带来你的激情,激情可能能促使你成功,这样的成功才能使你更加有实力。所以自信的来源应该来自自己,而且是信自己的内心,并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这样才能有激情,如果不相信的事儿我相信人是没有激情做的。
我更乐于把自信看作一个人生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向社会的人都会走过的。没有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是自信的娃娃,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而是经过无数的磨炼之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性格和自信没有必然矛盾,任何性格的人都可以成为自信的人,但是性格的外向和内敛截然不同。我举个例子来讲,绣花的工人他的性格可能和踢足球的人性格不一样,所以你绝对不能想着让踢足球的人做绣花工,也不能想着把绣花工拉着踢足球。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定是在社会大机器中承担不同责任,有的人在这个岗位上出彩,有的人在那个岗位上发光,所以出彩和发光都可以成为自信,都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础,或者是已经成功的出发地。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性格和自信不矛盾,每个人遗传基因从父母那儿得来是天生铸就的,就必然使得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广场式的英雄,像美国总统选举,如果在人前张不开口的人在美国选不上总统。所以在国外大学也好、中学也好,对于要重整的人一定要学习演讲的培训造就你这种能力。昨天结束的英国大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三个党的党魁进行演讲,看完以后就知道其中有人可能不行了,比如说布朗不善于演讲,但是能说他不成功吗?他可能只是演讲方面不成功,他性格使然。
伟大的人格不在于外表
至于说企业招聘时更看重实力还是自信,我觉得这两个是相辅相成,就看你怎么评判实力。你说他具备的实力是指本身素质和能力,还是他能带来外在的资源。因为有些人招聘市场人员时希望有一些外在资源能够带来,那么取决于你怎么评判他,但是就人才选择上当然
应该看他本身素质,因为自信就是人的素质之一,没有自信就很难有激情,没有激情就很难成功。
当然这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外人看到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他今天呈现的也许并不是他内心所想的,或者他现在要做的事儿。刚才有位做印刷行业,他原来从事别的行业现在到了清华大学印刷厂,他突然觉得这个平台能够为自己创造价值,他自己又爱这个,他从词语中表现出很热爱这个工作。也许看他之前的经历判断他也许没有这方面经验或者不够,但是他爱这个行业,他就有一种自信感,我们也可以看他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我觉得招聘中首先要招聘这种有潜质可开发可造就的,这是企业最需要的。而短暂的带来外在环境的东西,或者有关系的这些都不长久。这个关系可能会没,或者不能长期利用他,企业内部能够产生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更应该看中内在。至于别人看我觉得有一个过程,有时候我们可能把自信和自负稍微混淆了,自信的不一定非要自负,自信的人不一定非要骄傲,自信的是一种内在,就像这杯水一样,如果这杯水装500毫升,如果装到750毫升肯定会冒出来,如果装250毫升肯定浪费了杯子的容积,那就是自负或自卑。所以恰到好处是自信的一种隶属,人生就是不断平衡自己的自信、自负、自满、自卑之间找到自己不断前进的潜能。
其实这是自信的人和自卑的人最关键的差别,自信不在于外表漂亮,自信在于内心的充实。大家想象一个场景,一个聚会也可能有很漂亮的女孩,也可能有长相一般中庸的一些女孩。也许大家都愿意跟漂亮女孩聊天,但是走到漂亮女孩跟她聊天时她什么也不知道,除了说我的首饰我的包我的衣服,你怎么跟她聊?但如果旁边一个女孩会跟你讲,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对人类造成很大影响,你们公司有什么行动吗,我们现在有什么方案,你自然而然会敬重这位女性。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被外在的东西迷惑,或者造成自己的自卑心里。其实伟大的女性或者伟大的人格都不在于外表。我的一个好朋友,大家都很熟悉的马云,他用任何观点来讲都不算是伟岸、帅气,但是他内心的激情,他对事业的追求,他对人生的充实和自信的程度,即使我们从足球场、篮球场抓两米高男士跟他比,也只是外形比他高,但是内心一定没有他伟岸,所以大家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外表只是短暂的,外表在年轻时是个标准,岁数大了以后就不是标准了。
没有选择时,踏实是最好的修炼方式
充实的内心一定是自信的基础,而你要想做到充实的内心,有一个就是要涉猎知识,要不断的学习。其实我们知道所有的孩子出生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白纸,但是为什么其中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有的成就一番事业,有的可能就平庸了,相比较而言。其实回顾看这些伟大的人或者成功的人,一定有一个持续学习、持续提高的过程,而这个持续学习、积累、提高,就是他自信心不断提高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只不过有的人在一级一级提高,所以他的自信心和成功成正比,有的人原地踏步多了一些,自信心和成功就相对低一些。 每个人都是一样,走入社会,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第一步先得做好本职工作,这一步做不扎实的人起飞跳板很难成功。所以不管做什么工作,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当过三年的学徒工,从八块钱的工资一直拿到32块钱的工资,当年啊。上过非常艰难的夜班,从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在夜里不睡觉,在地下40米深的地洞里军事通信,多少年都是那样。由于在地下相对比较安静,所以有些人利用那个时间睡觉了,我年轻就利用那个时间晚上多看点书,所以后来一旦改革开放出现了考核,一下我技术考核成了当年局里第一名。我是第一个获得助理工程师称号,第一个获得工程师称号,其实都是别人在那儿织毛衣过程中,我利用那个时间学习,我学外语的时候可能非常悲惨,我26岁开始学外语,突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要改革开放了,那时候有个朋友讲改革开放什么最有用?一定是外语。那外语未来一定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影响。我立刻买了收音机,跟着广播开始学,然后报夜校,最后等到改革开放真的来了,需要选拔出国留学人员,原来老的大学生学的俄语,新的大学生没有毕
业,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了我这个机会,所以完成了英语和技术的培训,这样改革开放中期突然选拔第三梯队,这样又红又专的基础就存在了。我也不知道当年外语学了干什么,我也不知道领导会选我出国,但是我觉得学了一门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从这个角度自信是随着时间、知识、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升的过程。
美国老太太引导我走向自信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那是八十年代中的时候,当然在会上都是一样的,听演讲者,但是会后这可完全是你自己掌握,会上一个人主讲你听着就好了,到了会后,尤其会后有鸡尾酒会,这是所有国际惯例,鸡尾酒会就给大家互相交流、互相认识、互相寻找对方的机会。我第一次参加那样活动的时候,一个是当时知识比较浅,第二语言能力比较差,第三见了全是老外心里紧张。那时候不太会喝葡萄酒,拿了一杯橙汁躲在角落,真的不知道讲什么。那次晚上有一个美国老太太,她特别会照顾所有的来宾,她就走到我面前,她走过来时我就想别跟我说话,人家就走在我边儿上,她说我听说你是北京的,她说我是第一次来北京,告诉我北京有什么好玩儿的,在她的引导下我跟她讲话了,通过这个引导以后你会觉得没什么,跟老外讲英文可以啊,大家聊的话题可以啊。所以要有一个这样的经历,如果我躲在那儿,如果没有那个老太太跟我聊,可能下一次我还是更加恐惧,我怎么能够进入那样的场合。所以这样不自信给我留下深刻的体验。当然现在我也非常有机会经常组织一些鸡尾酒会,一些活动,我就会想起那位女士对我很简短的,大概几十秒、一分钟的关照,就把你很自然的拉入了群体中。所以当自己成为主人时也会看有不自信的,咱们过去跟他打个招呼。
但是当我们自己说自己是非常自信的人的时候,要真正的掂一下自己的内心,要了解自信和自负有这么一点微妙的差别。自信就是这杯水,你在晃动它的时候不一定会出来,自负的话这杯水放在桌面上倒的太满自己就会往外流。人往往自负的时候会觉得别人怎么不听我的,我说的为什么别人不相信,我一定比你强。其实你仔细看看,你仔细分析一下这正是一种不自信。当你自己能够说出的话别人能够接受的时候,往往这种是自信的表现,越是别人不能接受越想证明、越想展现给别人看这往往是自负,两个字是不一样,但是意义完全不同。所以往往张扬是自负的表现,自信的人不见得会表现的那样的外扬。
范文四:对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几点体会
对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几点体会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好教师,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以及参加各种听课、评课活动, 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 巧妙引入新课
课前导语就像一曲交响乐的序曲, 不宜过长, 长了会喧宾夺主; 要切题, 不能设计与本课无关的导语。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 不论哪一种, 都不能游离于课题, 如果设计不当, 既浪费了时间, 又激不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新课时要精心设计导语, 巧妙引入新课。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能过大、偏难
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提出一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如“本文的主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这样的问题莫说学生, 就连老师也一时难以回答。如果我们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语句让学生分析理解, 逐步引入主题, 把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究, 提出的问题就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后作出正确的回答。所以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能过大、偏难。
三、提倡读中感悟, 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 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
范文五:语文课上的
语文课上的“寓教于乐”
平日在与老师交流上词语盘点的时候,一般多会说: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再集体读上几遍,然后再找几个差生读一读,由全体学生集体订证,最后让他们抄写四遍,就算教过了。可是,在后来的检查中,却发现不要说学生会写了,个别差生连读都不会读。词语盘点不象课文有个讲头,就那么几个词语,教起来老师感到枯燥,学生感到乏味。如何才能把这类课文教得有趣,让学生学得有趣呢?不妨来看看下面一个例子。
记得去年,我在随堂听一节五年级第六单元的词语盘点,刚开始老师仍采用习惯的方法去教,在学生读时,我想就这么集中读,大概会出现
“滥竽充数”的学生,同时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感觉不到压力,注意力也就不集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又要大打折扣。
这时,授课老师或许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于是改变了方法,下面来个开火车朗读。让他们单个儿读,一人读一个词语,在读中老师再作适当的评判,首先看他们谁读的正确,再看他们读得声音是否洪亮,在读的时候,要求他们每个同学都站起来,站的时候,要做到快、静、齐、直,不拖延时间。正好班里有六个小组,首先从第一小组开始。这时,第一个学生很不习惯地站了起来,他读了“地震”,第二学生看着老师站起来,读了“混乱”。老师微笑着说:“对,这两位同学做得非常好,咱们就这样读下去,这样一来,我们学会了词语,二来,老师还能观察到哪个学生听课认真,还能锻炼大家的应变能力,你们喜欢不喜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接下了正式开始了,预备开始!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那两位同学明显比刚才强多了。就这么“地震、混乱、安顿昔日??”这时小梅同学突然不读了,这个成绩不错的同学怎么今天卡了壳呢?老师正要说她两句,哪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前边的小徐同学读了她该读的“敬仰”了,原来如此。小徐成绩比较差,估计他这会儿思想又开小差了,或者是前面的“誊写”的誊字读不好,老师没有说破,有意提示一下,同学们,他该读到哪个词了,这时大家大声地说“誊写”,小徐的脸一红,老师让他重来一遍。我想即使他真的认不识这个字,相信通过这么一番折腾,他也该能记住了。
当读到班里边成绩最差的学生小虎的时候,只见他手忙脚乱地站起来,同学们看着都感到好笑,只见他涨红了脸,憋了好半天,还好,总算读出来了,只听他长出一口气,坐了下来,下边一位同学赶紧接上,全班32名
学生,读读写写一共36个词语,所有的同学都读完了,还剩4个词语,老师用目光注视着第一个同学,示意他读下去。
第一轮算是过去了,老师对这次表现好的同学进行了表扬。我悄悄问同学,这样读的效果怎么样?他们兴奋得不得了,都说过瘾。老师也看出大家的高兴劲,说,咱们继续来。这次又让第二组的同学读第一个词语,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同学们读得更加流畅,完美。可是,到了几个学困生那儿总是要停一会儿,但还是能勉强通过。这对学困生来说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激励他们认真成绩好的学生根本不用这么读,他们谁个认不识这几听和读。
在课堂上如果单纯教这几个差生,体现不了面向全体学生,优生就有被冷落的感觉,差生们虽被优待了,心理上却感到压抑,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读下去,像是把词语盘点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优生读得轻松,学困生们读得累是累了点,但读得有尊严,有时真的遇到认不识的字了,总有那么几个嘴快的学生,去教他们读,这样的教法比单独把他们叫出来读,读不出来以后,全班集帮他们读来的体面,相信以这种方式去认他们认不识的字,效果一定会出奇地好,这算是寓教于乐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上好语文课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