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谈物理教材中的晶体和非晶体
浅谈物理教材中的晶体和非晶体
我们都知道,物质分为三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而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这部分知识所处的地位虽然不象力学、电学那样显得重要,而且都是些定性的分析和常识性的介绍,但是,它对于学生将来从事具体的生产实践,特别是从事固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来说,无疑也应是一个基础。
在现行初中课本物理第二册《熔解和凝固》一节教材中,对晶体和非晶体这部分知识的阐述,主要是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晶体萘和非晶体松香熔解和凝固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它们在熔解和凝固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这一现象的。同时,又让学生从萘的熔解和凝固图象的观察分析中(如图1)懂得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从萘的温度是55℃时开始计时,图象ABCDEFG表示了萘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它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其中,BC部分表示萘的熔解过程,EF部分表示凝固过程。从图1中可以看出萘的熔解过程和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它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
从图2中可以看出松香在熔解过程和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熔解温度和凝固温度,这与萘的熔解过程和凝固过程是不一样的。鉴于这部分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教材上把实验结果用图象形式表示出来,直观地表示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上面只是从有无一定的熔解温度来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异点,得出所有晶体都跟萘一样,在一定的温度下熔解;所有非晶体都跟松香一样,没有一定的熔解温度。这就把知识的深度仅仅限制在表面现象的层次上。关于晶体和非晶体在内部结构上的差异,晶体在熔解过程和凝固过程中为什么有一定的温度,非晶体的熔解过程中为什么没有一定的温度,这些问题都是在初中阶段不作研究的。但是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些知识要等将来进入高中学习后我们再作研究讨论。教师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适当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以便开阔眼界,发展他们的智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新编高中物理(乙种本)上册《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以及《熔解和凝固》等教材中,利用已讲过的分子运动论的基础知识,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晶体和非晶体这部分知识,具体回忆一下萘和松香的熔解和凝固过程。再由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上进一步研究其实质,把知识的触角指向较深的层次,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方面揭示其存在差异的本质。
教材首先以出示实物从外形上直接观察食盐、明矾、石英等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使学生通过建立立体概念来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接着从物理性质上让学生直接观察烧热的钢针去接触涂有石蜡的云母片的反面,熔化了的石蜡呈椭圆形(图3)。而用玻璃片去做同样实验,就会看到熔化了的石蜡却呈圆形(图4)。这就用实验验证了晶体的导热性能是备向异性,非晶体的导热性能是各向同性,并使学生明白“各向异性”的含义是:一均匀物体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性质。然后,教材就深入到微观结构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从十七世纪初开普勒提出雪是由许多球体紧密堆积而成的假设;到十七世纪末惠更斯提出方解石晶体是由微小的椭球形粒子组成的假设;再到十九世纪中叶,晶体微观结构模型——空间点阵假设的提出: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原子、分子或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中排成整齐的行列。直到二十世纪初用x射线窥探晶体的内部结构,才证实了空间点阵理论的正确性。教材以食盐的空间点阵示意图为例,说明了钠离
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中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都是等距离地交错排列的。这就解释了食盐具有正立方体的外形(图5)。
最后,教材以表示在一个平面上晶体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图6),说明了沿不同方向所画的等长直线AB、AC、AD的物质微粒数不同,解释了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晶体外形的有规则和它的各向异性都是由于晶体内部结构有规则的缘故。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的排列是不规则的,由于微粒数目繁多,从统计的观点看,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就相同了。
对于熔解过程和凝固过程,在复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依据螺旋上升的认识原则,把问题提到微观结构的高度上,揭示出本质的规律。在这里《乙种本》阐述了晶体的熔解过程就是晶体从外界获得的能量,完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结构,克服微粒引力做功,增大微粒间的势能。晶体的凝固过程则是建立空间点阵,减小微粒间势能,向外界放出能量的过程,所以晶体在熔解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由于本身就没有空间点阵的结构,所以熔解时并不需要破坏空间点阵结构而消耗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从外界获得的能量主要转变为微粒的平均动能,因此温度不断上升。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空间点阵的过程,由于它在凝固时不断向外界放出能量,微粒的平均动能就减小,因此温度不断下降。这与初中物理关于熔解过程和凝固过程的阐述相比较,当然深刻得多。
如今,对固体的研究,是物理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固体物理学。研究固体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按照预先确定的物理性质来设计新的固体,提纯单晶体和处理金属产品。在中学阶段的物理教材中,这部分知识主要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的定性分析编排而成的。作为一个物理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把教材的各个环节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正确地运用教学原则,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收稿日期:1985年8月9日)
范文二: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说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晶体都表现为各向异性
B.晶体一定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形状不规则的金属一定是非晶体
C.大颗粒盐磨成细盐,就变成了非晶体
D.所有的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解析 多晶体表现为各向同性,单晶体具有规则的天然几何形状,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是( )
A.可以只看有无规则外形
B.可以只看有无确定的熔点
C.可以只看物理性质是否各向异性
D.可以只看物理性质是否各向同性
解析 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多晶体在物理性质方面也是各向同性,非晶体在物理性质方面表现为各向同性,无法区分,故
C、D选项错误.可以通过有无确定的熔点来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故B选项正确.
1.(多选题)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论是何种液体,表面张力总是要使液体表面收缩
B.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在液面的切面上,与设定的分界面垂直
C.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没有斥力,只有引力
D.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分布较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答案 ABD
(多选题)下列现象中,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造成的有( )
A.船浮于水面上
B.肥皂泡呈球形
C.游泳时弄湿了的头发沾在一起 D.熔化的铁水注入内空且为球形的砂箱,冷却后铸成一个铁球 E.脱湿衣服感觉很费劲
F.绸布伞有缝隙但不漏雨水
G.锋利的玻璃片,用酒精灯烧一定时间后变钝了
答案 BCFG
(多选题)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因为水银滴在玻璃上将成椭球状,所以说水银是一种不浸润液体
B.由于大气压作用,液体在细管中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C.在人造卫星中,由于一切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一个固定着的容器中装有浸润其器壁的液体时,必须用盖子盖紧,否则容器中的液体一定会沿器壁流散
D.当A液体和B固体接触时,发生浸润现象还是发生不浸润现象,关键取决于B固体分子对附着层A液体分子的吸引力比液体内的分子对附着层分子吸引力大些还是小些
解析 水银不浸润玻璃,但可能浸润其他固体,所以A错.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人造卫星上,如果液体浸润其器壁,液体和器壁的附着层就会扩张,沿着器壁流散,故必须盖紧,C正确.D选项正确说明了发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微观原理,D对.毛细现象是由于液体浸润固体(细管)引起液体上升及不浸润固体引起的液体下降的
现象,不是大气压作用,B错.
答案 CD
人对空气的干燥与潮湿的感觉( )
A.只与绝对湿度有关
B.由相对湿度决定
C.只与空气中水分子的密度有关
D.只与空气的温度有关
解析 绝对湿度不变即空气中水汽密度不变时,温度越高,水汽离饱和的程度越远,人们感觉越干燥,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多选题)将未饱和汽转化成饱和汽,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减小体积
B.保持温度不变,减小压强
C.保持体积不变,降低温度
D.保持体积不变,减小压强
解析 未饱和汽的密度小于饱和汽的密度,压强小于饱和汽压,因未饱和汽气体定律是近似适用的,保持温度不变,减小体积,可以增大压强,增大饱和汽的密度,则A正确,B错误;降低温度,饱和汽压减小,若体积不变,当降低温度时,可使压强减小到降低温度后的饱和汽压,则C正确,D也正确.
答案 ACD
(多选题)干湿泡湿度计的湿泡温度计与干泡温度计的示数差距越大,表示( )
A.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
B.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
C.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实际压强离饱和程度越近
D.空气中的水蒸气的绝对湿度离饱和程度越远
解析 示数差距越大,说明湿泡的蒸发非常快, 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即水蒸气的实际压强、绝对湿度离饱和程度越远,故B、D正确,A、C错误.
答案 BD
5.在水中浸入两个同样细的毛细管,一个是直的,另一个是弯的,如图,水在直管中上升的高度比在弯管中的最高点还要高,那么弯管中的水将( )
A.会不断地流出
B.不会流出
C.不一定会流出 D.无法判断会不会流出
解析 水滴在弯管口处受重力的作用而向下凸出,这时表面张力的合力竖直向上,使水不能流出,故选项B正确.
答案 B
如图所示,食盐(NaCl)的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这两种离子在空间中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都是等距离地交错排列着.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为58.5 g/mol,食盐的密度是2.2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 mol-1.求在食盐晶体中两相距最近的钠离子的中心点距离约为多少?
食盐的晶体结构
解析 一个氯化钠分子体积为
V0=N==m nNAm
μNAVNA
=58.5μ-233(cm)3 (cm)=4.43×10ρ·NA2.2×6.0×10
从题图中可看出,每个钠离子都由它相邻的8个小正立方体所共用,从图中可分析出每两个小正立方体只含有一个钠离子和一个氯离子,所以一个氯化钠分子的体积相当于图中两个正方体的体积,设每个小正立方体的边长为a,则有:2a3=V0.
设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点距离为d,则d=2a
所以d3=22a32V0=1.41×4.43×10-23(cm)3
=6.25×10-23( cm)3
3解得d=6.25×10- cm=4×10-8 cm
答案 4×10-8 cm
气温为10 ℃时,测得空气的绝对湿度p=800 Pa,则此时的相对湿度为多少?如果绝对湿度不变,气温升至20 ℃,相对湿度又为多少?(已知10 ℃时水汽的饱和汽压为p1=1.228×103 Pa,20 ℃时水汽的饱和汽压为p2=2.338×103 Pa).
解析 由相对湿度公式得此时的相对湿度为
800pB1=×100%=×100%=65.1%. p11.228×10同理得20 ℃时相对湿度为
800pB2=×100%=×100%=34.2%. p22.338×10答案 65.1% 34.2%
横截面积为3 dm2的圆筒内有0.6 kg的水,太阳光垂直照射了2 min,水温升高了1 ℃,设大气顶层的太阳能只有45%到达地面,试估算出太阳的全部辐射功率为多少?(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设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5×1011 m)
解析 质量为m的水升高1 ℃时需要的热量
Q=mc·Δt=0.6×4.2×103×1 J=2.52×103 J
阳光在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
2.25×10QP=W≈1.56×103 W -2S·tη3×10×2×60×0.45
太阳的辐射功率
P′=P·4πr2=1.56×103×4×3.14×(1.5×1011)2 W≈4×1026 W.
答案 4×1026 W
如图,有一个高为H的导热容器,原来开口向上放置,已知气温为27 ℃,大气压为760 mmHg,空气相对湿度为75%,现用一质量不计的光滑活塞将容器封闭, 3
求将活塞缓慢下压多大距离时,容器中开始有水珠出现?
解析 此题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相对湿度相关问题的综合性试题.温度不变时水汽的饱和气压不变,但相对湿度会变化,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将会出现水汽凝结成水珠.
以被封闭的水汽为研究对象,进行的是等温变化.
设初态 水汽压强为p1 体积V1=HS
末态 水汽压强为p2 体积V2=L2S
由等温变化规律可得
p1HS=p2L2S①
p由初态时相对湿度 75%=ps
p末态时相对湿度 100%=ps③
3联立①②③解得L2=H 4
1所以活塞下降距离为H. 4
1答案
4
范文三:实验: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实验: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晶体的熔点的意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的区别。
3.知道熔化吸热。
4.了解图象在学习科学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准备
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实验装置:如图:
四(实验步骤
1.在小试管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
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
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试管中晶体粉末不宜过多,
只要全部熔化后仍能浸没温度计测温泡即可。)
2.在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温水(35,40?之间),把试管放在大
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3.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海波,当海波温度升到40 ?时,每隔1
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等各组的熔
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几分钟,然后撤去酒精灯和热水)
4.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线。
5. 蜡的熔化操作同上。
四(注意事项
1.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2.实验时,最好用另一温度计测水温。如果环境温度太高,水温上升太快,会使海波熔化太快,画出熔化图线的平直部分太短。为了充分显示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特性,加长曲线的平直部分,实验中当加热到海波开始熔化时,应适当减缓加热,甚至停止加热一会儿,让海波逐步从50,60?的水中吸热熔化。
五(说明
1.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大约持续4分钟左右温度不变,整个实验中约需记录12,15个数据,持续15分钟,纵轴起始温度应为35?,所标温度范围35,60?。
2. 海波熔点为48?,因含有杂质可能略有不同。
六(数据记录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海波温度/? 蜡温度/? 时间/分 8 9 10 11 12 13 14 海波温度/? 蜡温度/?
范文四:高二物理 晶体和非晶体
固体、晶体和非晶体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特性
2.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性质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的不同用途
重点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联系
知识要点:
一、 固体及其分类
1 .特性:有 的外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2.分类: (1) ,如糖、食盐、味精、冰、雪、金、银、铜、铁等。 (2 ,如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
二、晶体的宏观特性
1.单晶体: 的几何外形,外形都是由若干个平面
围成的多面体。
2.多晶体: 的几何外形,但它们是由大量细微的小晶粒
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的。
3.物理性质的不同:单晶体在 的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
物理性质不同,这种特征叫做 。多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物理
性质 ,整体表现为 。
4.无论单晶体还是多晶体,都具有固定的 ,在融化过程中,
虽然对物体加热,但温度 。
三、非晶体的宏观特性
非晶体的物理性质是 ,没有固定的 。
四、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有些材料在某种条件下是晶体,在另一条件下则是 ,有的
晶体与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 。
典型例题:
例1、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根据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来鉴别晶体和非晶体
B.一块均匀薄片,沿各个方向对它施加拉力,发现其强度一样,则此薄片一
定是非晶体
C.一个固体球,如果沿其各条直径方向的导电性不同,则该球体一定是单晶
体
D.一块晶体,若其各个方向的导热性相同,则这块晶体一定是多晶体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常见的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
B.只有非晶体才显示各向同性
C.凡是具有规则的天然几何形状的物体必定是单晶体
D.多晶体不显示各向异性
例3.某球形固体物质,其各向导热性能相同,则
A.一定是非晶体
B.可能具有确定的熔点
C.一定是单晶体,因为它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D.一定是单晶体,因为它具有各向同性的物理性质
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非晶体的是()
A.硫磺 B.白磷 C.松香 D.胆矾
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在物理性质上一定是各向异性的
C.晶体熔化时具有一定的熔点
D.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是可能相互转化的
3.如果某个固体在某一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同性,那么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A.它一定不是单晶体
B.它一定是多晶体
C.它一定是非晶体
D.它不一定是非晶体的运动
4.有一固体,外形呈规则的六面体,则它
A.一定是晶体
B.一定是多晶体
C.一定是非晶体
D.可能是晶体,也可能是非晶体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金可以切割加工成任意形状,所以是非晶体
B.同一种物质只能形成一种晶体
C.单晶体的所有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
D.玻璃没有确定的熔点,也没有确定的天然几何形状
6.下列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它一定不是晶体
B.若物体整体的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它就一定是非晶体
C.金属表现为各向同性,但金属是晶体
D.多晶体物质是各向异性的
7.晶体和非晶体在物理性质上有明显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非晶体都是各向同性的
B.各向异性的物体一定是晶体
C.各向同性的物体一定是非晶体
D.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8.一块密度、厚度均匀的长方体被测样品,长AB为宽CD的2倍,如图2—2所示,若用多用电表沿两对称轴测其电阻,所得阻值均为R-则这块样品是 ( )
A.金属 B.多晶体
C.单晶体
.非晶体 D
范文五:晶体和非晶体练习
晶体与非晶体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C.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依据构成粒子的堆积方式可将晶体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2.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海盐 B.玻璃
C.陶瓷 D.胆矾
3.下列有关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均为晶体
B.晶体具有自范性,非晶体没有自范性
C.晶体研碎后即变为非晶体
D.将玻璃加工成规则的固体即变成晶体
4.晶体与非晶体在微观结构上存在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晶体在宏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于非晶体的独特性质,下列关于晶体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规则的多面体几何外形
B.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对称性是矛盾的
C.晶体的对称性是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必然结果
D.晶体的各向异性直接取决于微观粒子的排列具有特定的方向性
5.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破损的晶体能够在固态时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晶块
C.圆形容器中结出的冰是圆形的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D.由玻璃制成规则的玻璃球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6.下列物质不具有各向异性的是( ) A.胆矾 B.水晶
C.玻璃 D.芒硝
7.下列关于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晶体有自范性
B.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高度有序
C.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D.粉末状固体一定不是晶体
8.下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的熔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晶体 B.a是非晶体
C.b是晶体 D.a、b都是非晶体
9.下列哪些性质不能区别晶体与玻璃体( )
A.各向异性
B.X-射线衍射
C.导电性
D.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获得晶体的方法
10.下列有关获得晶体的途径,错误的是( )
A.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
B.熔融态物质急速冷却
C.凝华得到的碘
D.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铜
晶体与非晶体
1.C [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微粒在空间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晶体所具有的规则几何外形、各向异性和特定的对称性是其内部粒子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因此B项错。有些人工合成的固体也具有规则几何外形和高度对称性,但它们不是晶体,所以A项错。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C项正确。晶体划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依据是构成晶体的粒子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D项错。]
2.D [海盐是混合物;玻璃属玻璃态物质,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陶瓷属于非晶体;胆矾是硫酸铜的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
3.B [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自发形成的,有些固体尽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由于不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不属于晶体,因此,A、D选项错误;晶体是由晶胞通过无隙并置形成的,组成晶体的粒子在三维空间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因此,晶体研碎成小的颗粒仍然是晶体,所以C项是错误的;自范性是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所以B选项正确。]
4.B [结构决定性质,晶体的宏观性质必定取决于其微观的结构,正是由于晶体内部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才出现了晶体的一系列外部特征——自范性、各向异性、对称性等。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对称性都反映了晶体的基本构成微粒在排列时是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距离的间隔性进行的,所以两者不是矛盾的。]
5.B [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的性质,这一适宜条件一般指的是自动结晶析出的条件,A选项所述过程不可能实现;C选项中的圆形并不是晶体冰本身自发形成的,而是受容器的限制形成的;D项中玻璃是非晶体。]
6.C [各向异性是晶体的性质。胆矾是硫酸铜晶体,水晶是二氧化硅晶体,芒硝是硫酸钠晶体,它们都有各向异性;只有玻璃是非晶体,不具有各向异性,故正确答案为C项。]
?→内部质点排列高度有序
7.D [晶体的特点—?→有自范性?→具有各向异性
故A、B、C正确,当晶体晶粒小时,即为粉末状,故D项不对。]
8.A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由图a分析知,中间有一段温度不变,但一直在吸收能量,这段线所对应的温度即为此晶体的熔点;b曲线温度一直在升高,没有一段温度是不变的,表示b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
9.C [根据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可知,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异性;衍射时能看到谱线;而晶体除金属晶体外,一般不容易导电,故选C项。]
10.B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谈物理教材中的晶体和非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