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德育的思考
对德育的思考
德育应该是如何学做人的道德教育,德育是对“真”、“善”、“美”的一种体验。今天的“诚信”或“社会公德”为什么会成为问题?还不是当前道德教育出现了偏差。
反思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由于过度应试竞争,分数至上的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缺点是失去了人的尊严,扭曲了人的本性,以至很多学校提出了“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这种互相矛盾的玩文字游戏式的教育观。
学校德育的本身存在一些误区。我们一提起学校德育,就是两条主线:一条是日常行为规范,另一条是爱国主义。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加上行为规范就是我们中小学直至大学德育的主要内容,这本身有一定的缺陷。还有德育内容的序列问题,幼儿园或小学生都是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理想教育,反而到了中学和大学却成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此外,我们德育中的另一处苍白就是,中小学德育中没有把生命至上的道德教育(终极关怀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理念之中。从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德育是苍白的,它偏离了道德教育的正常轨道。
为什么不能把伦理道德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为什么不能把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念中?我们的培养目标为什么不是有道德、有文化、有价值判断能力的普通公民?接受了几十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们是不是更爱国爱家了?我们的行为规范是否更符合社会公德?
幼儿园到小学教育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就是爱国,善待小动物就是爱国,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也是爱国;给中学生和大学生一些学理,探讨知行合一等道德问题、探讨人性善恶等社会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将爱国主义植根于整个世界人类关爱的基础上的民族主义,学会与世界上的其它民族相处、合作、理解与交流。
范文二:对细节德育的思考
对细节德育模式的思考
易县第三小学 张海霞
2013年12月14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德育报社负责主办的,“细节德育模式创新暨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现场报告会。在聆听了专家的报告后,对德育管理,对细节德育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报告会上,广东省大亚湾第三中学何汝玉校长用细腻生动的德育故事诠释了“细节德育”的重要性,运用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对“细节德育模式”进行了阐述。在班主任管理中,如果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挖掘细节,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荡起。班主任每发现一个细节,都会成为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铺垫;每注意一个细节,都会使班主任工作的成功多一份希望。
何校长从“以礼导其行,而后身修;以智启其德,而后理明;以诚动其怀;而后自省;以爱感其心,而后情通”四个方面阐述了“细节德育”的模式。何校长还进一步讲到: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落实“一问好”,就是学生要举止文明,彬彬有礼,遇见教师、长辈、嘉宾、同学,都应该主动敬礼或微笑点头问好;“二弯腰”,就是学生在校园看到纸屑、食品袋等废弃物弯腰捡起放到垃圾箱内。何校长同时强调,落实这两点都离不开教师的引领示范和以身作则。最后,何校长跟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体会:问题解决要始终以目标为导向、要用行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用文字
叩击学生的心灵;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历从感触到感动再到感悟三个阶段;作为班主任要用心、用情,做智慧、幸福的班主任。
何汝玉校长的精彩报告带给我们了强烈的震感和深深的触动,那就是做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智慧;班主任工作再“细”也不为过。
细节决定成败, 关注细节才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对于德育工作,细节又是构成德育大厦的基石,是展示德育成效最敏感的信号,做好细节德育模式创新,“实践小细节 成就大德育”。
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能终身受益,是人一生的根基和资本,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从细节入手,通过生活、学习中的训练和强化而逐步形成习惯,进而积淀为学生的素质。
在我们今后的德育管理中一定要抓细节,促养成,积极实践、探索“细节德育”新模式,通过“细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断发展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范文三:对学校德育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的思考
《资治通鉴》 中有这样一段话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 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 而为之,与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这段话一直被奉为用人之道,也可 见人之德之重要。 德操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德行是成就幸福人生的基本要 素。我们教育工作中有几种说法叫做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以德为先;德 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充分显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 的定位。 现在的学校德育一个主阵地就是思想品德课, 现在己改为 《品德 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综合性课程。
一、学校德育要从学校自身做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每年上学报名,学校总是用好些个“合理” 的门槛把一些学生关在门外, 好些个家长总是为学生上学伤透脑筋, 托关 系, 找人帮忙, 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能让孩子上学吗?当我看到这些家长 忙碌奔波的身影, 总是为他们感到不公。 当然这个世界不可能绝对的公平。 而他们的孩子呢?从小就要看到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付出艰辛, 从小就要知 道要进“单位”要找“面子”。面子怎么找,自己得先有面子啊。在他们 幼小的心灵里, 烙下了一个“人情世故”的概念。那又怎样给这些学生进 行道德教育呢?这是我们教育本身不应该。
再如: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在想方设法给出道德的标准,比如:自立自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勤劳节俭。实际上学生做到了没有?做 到了个什么程度呢?如果说道德有标准的话, 那就是一条道德的底线, 当
人们的道德行为超出这个底线很高时, 他将震撼地是人的灵魂。 比如说是 董永的卖身葬父、黄香的扇枕温衾 。还有现代雷锋的助人为乐,谢延信 的信守承诺等等。现在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生 活性、 活动性、 探究性、 开放性是其基本特点, 学科内容涉及自然、 社会、 法律,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还是沿用一般的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显然不能 实现学校德育应达到的要求。 这也是学校德育本身应注意的问题。 过去的 思想品德课课程主要依赖于教科书。这种教材范本对道德总有这样的解 释:道德就是人类分辨善恶的标准。 道德就是是与非的问题。 其实善恶也 有度,关键是底线是什么。在《开启智慧之门》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很有 意思的故事, 就是好人坏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上小学的儿子 向他的爸爸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好人, 什么叫做坏人呢”爸爸想了 一下, 说:“我先给你讲几个故事, 讲完之后再回答你的问题, 好不好?” 爸爸就对他讲起来:“我讲的第一个故事,主人公叫 A 。这天 A 坐公交车 去办事, 从始发站到终点站, 车上人越来越多。 以至于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这时上来一位孕妇,乘务员大声叫喊:“哪位同志给孕妇让个座?” 孕妇 周围坐了许多人,却都装聋作哑,谁也不肯动地方。这时坐在最里面的 A 站了起来:“请以这儿来坐吧” 要知道,当时他离下车还有半个多小时的 路程, 他这一让座, 则意味着可能一直挤在过道中摇晃了, 但他没有丝毫 的犹豫。你说, A 算好人还是坏人呢?儿子说是好人。第二个故事主人公 是 B 。有一片住宅小区经常停电,后来经电工检修,才发现是一部分线缆 被人剪去了, 电工重又接了线缆, 没想到线缆又让人半夜偷走了, 接连几
次, 闹得小区的居民怨声载道。 后来经派出所连续几夜的蹲点, 终于将这 个盗贼给逮住了,这个盗贼正是 B ,按说他偷的电缆也卖不了几个钱,却 搅得四邻不安, 影响了这么多人的正常生活, 你说 B 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儿子答:“是坏人”。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叫 C ,公园里,一位小孩不慎 掉进湖里, 湖边围了好多人却没人跳下去。 这时 C 也经过这儿, 他一看见 有人落水就跑了过来,连衣服也没脱就跳了下去,这时己是初冬季节,, 水己经很凉了。 结果孩子得救了,他却着了凉,接连好几天发高烧, 你说 C 算好人还是坏人呢?儿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人是好人。 第四个故事主 人公叫 D 。 D 因生活所迫到一个单元楼行窃,他估计主人己经上班去了, 便从阳台上开着的窗子翻了进去, 却没料到, 这家还有一位老人, 老人见 有人进屋行窃便喊了起来, D 当时就慌了,他顺手抄起一个墩把向老人头 上打去,顿时便有鲜血流了出来,老人昏了过去, D 不顾老人的死活打开 门落荒而逃, 你说 D 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儿子当然认为是坏人。 爸爸又给 他总结:“ A 给孕妇让座,是助人为乐; B 偷盗线缆,是损人利己; C 跳 水救人,应该算是见义勇为; D 入室打动,则是典型的强盗行为。我要跟 你说的是,在事实上,我说的 A 、 B 、 C 、 D 却是同一个人,你说这个人是 好人还是坏人呢?儿子说:“这怎么可能呢?”爸爸告诉他, 这的确是一 个人,这个人曾是我的朋友,因为他平是爱做好事, 所以人缘极好, 因为 他见义勇为, 单位还专门进行过表彰, 因为他入室抢劫, 终于被公安人员 抓获, 至今还在拘留所里。 实际上好人与坏人都是相对的。 这人故事给我 们的最让人深思而又最富内涵的思考, 每个人小时候, 估计都有过样的经
历,那就是看电影或电视的时候,首先就要问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用一种很简单的思维方式把作品里的人物做一个区分。 那就太可爱了, 因 为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好的人, 未必就没有坏人的痕迹在身上, 一个大家公 认的坏人, 身上也未必没有好人的品质。 小偷偷了别人的钱包, 有人明明 看见了, 却不做声, 你能说他是个坏人吗?做为学校这样一个育德育人的 地方,每个教育者都要有这样的认识。
二、学校德育应回归儿童的生活。
学校德育应回归儿童的生活, 把学习看作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 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遵循这些特点, 不再强求把孩子塑造成我们给定的某 种特定的人, 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全面接受教育, 健康成长。 比如四年级的 品德与社会《在集体生活中》 的《学会合作》,除了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对 我们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愉快有效地合作之外,还要适时调控教材资源,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我们的合作伙伴意见不一致时, 我们用什么方法去 解决?在班级生活中学生做值日、 办黑板报、 做学问等都要合作, 当你个 人的愿望与集体的要求不一致时你怎么办。 这就生成了一个教材资源, 这 就要求教师能适时调控教材资源。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 你走进教室发现教 室的后面有一个吃了一口就被扔掉的馒头, 你能不能对学生进行一次勤劳 节俭、爱惜粮食的教育呢?能不能也让学生以《教室里又有了白面馒头》 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呢?不过分迷信教材显示了一个品德课教师应有 的素质。 当然,教材是专家组织编写的,教材也来源与生活。 只要中心不 变我们还是可以精挑细选、 富有创造性的去调控教材资源, 真正回归儿童
的生活。
三、学校德育要注重让学生体验。
学校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 的逻辑。 这就要求教育活动要渗透生活的教育,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并 适当地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尊重儿童但又不放任自流, 引导儿童在 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地、 合理地选择。 由此我想到最务实的品德课应该让 学生去切身体验。 体验是什么?有人说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体 验是一种思维活动, 但不是语言文字符号的逻辑思维活动, 体验又是与生 命感动同时出现的。 有效的品德学习模式是让学生情境感受, 即创设一种 生活的情境, 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它就是用音乐、 绘画等手段去启迪学生 的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
教学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 我采用榜样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 中体验, 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性, 榜样的形象, 榜样的先 进思想和动人事迹, 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 而且陶冶他们的情操, 从 心灵的深处产生巨大的力量,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首先让学 生对榜样有个初步感知和了解, 然后让学生观看 《感动中国》 的先进道德 楷模徐本禹,这就是鲜活的、 真实的、有价值的、 生活中的事例。再引导 学生讨论什么是道德。 让学生交流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最后再看 2007年度十大道德楷模之一谢延信坚守诺言、 孝敬老人的优秀事迹。 这样由浅 入深, 由表及里使学生对榜样的认识逐步信服, 情感逐步升华, 激励和推
动他们奋发向上, 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重大作用, 这样对学生的感染力会 更大。 我们可以以他们的特殊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 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些例子。 有学生说, 我看见有同学从操场里走过, 弯腰 捡起地上的纸片,这就是有道德;有学生说, 我看见小朋友摔跤了, 我伸 手去拉一把,这就是道德;还有学生说,排队吃饭时,我去晚了,同学招 手让我插在他前面,我感谢他的好意,却站到了最后,这就是道德……。 道德就是良心, 只要良心上过得去, 你就去做或不做。 既不是别人的要求 也不是违心的意愿。 换言之, 只要良心上过得去, 你就不去拉那个小同学 嘛。因为做过,所以说出来很真切,这是更深一层的体验,我们在课堂上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加强了生活体验, 深化了认识, 有时候一些认识 会潜蕴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指导学生的行为。
四、学校德育要真实帖切。
记得有位老师教学《独自在家》 ,课上设计了很多情景,让学生根据 情景交流自己独自在家遇到坏人会怎么做, 学生的做法可谓层出不穷, 有 的学生说 “我一个人独自在家, 我就把门锁着看电视, 遇着有人敲门一看 二问三查” ;有的学生说“我一个人独自在家遇见陌生人敲门,我就给父 母打电话或报警” ;还有的学生说“要是我遇到了小偷就找邻居来帮 忙” 。……他们总是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一个坏人,常怀戒备之心,当然老 师也觉得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我从学生的发言里却感觉这些孩子有点像 “装在套子里的人” ,要么就是《小鬼当家》看多了,学生出现这样的情 况不足为奇,可老师竟不臵可否,不加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人云亦云,这
就不对了。
这些品德课无形中给学生留下这样的意念:坏人该死, 好像那些小偷 就该被我们活活打死似的。 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在培养的过程中, 我 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多元化的环境。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敢于说真话, 明辨 是非,敢于做应该做的事,比方说,为了保护别人我们可能要说假话;为 了保护自己, 我们可能不说真话。 易中天老师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 一个歹徒追杀一个弱者, 问你见他到哪里去了。 你就应该朝相反的方向指。 为了保护自己,你也可以不说真话,但绝不能说假话。那么学生就要问, 既不能说真话,也不能说假话,我们说什么话?不说话,如果不能不说, 那就说不伤害自己的话。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有几种选择, 一种是选择 说真话, 那么说了真话就伤害了别人。 一种选择是说假话, 反而说了假话 我们良心上才过得去, 那我认为说假话也是道德的。 于是我们就有了叫善 意的谎言这么一说。 我们在课堂上所能做到的就是要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 我们的现实生活需要我们怎么做,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对, 这样才能叫贴切。 我还能举一个例子,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小学品德课教材中的一个小 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国王想选一个国王继承人, 于是给了小孩子们 一些花的种子, 只是孩子们都不知道这些种子都是不能发芽的。 大概过了 一段时间, 也就是到了国王收作业的时候了吧, 除了一个孩子没有把花交 给国王, 其他的孩子都手捧鲜花,交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很显然, 结果 是国王选择了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做了他的继承人。多么的理所当然、 顺理成章! 那个国王的选择又是多么的毅然决然啊! 可是我们细细品味这
个故事,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国王多么的不负责任, 多么的滑稽可笑啊, 仅 仅凭借一个空花盆就能得到一个国王的宝座, 这不是来的太容易了吗?这 不是天上掉馅饼吗?还是个金馅饼呢! 另一个方面国王是不是做到了诚信 呢?为什么要用不能发芽的种子让孩子们去种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 个成人的方式去考查一个对生活无知的小孩子呢?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 了?那么我们在教学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帖切呢?是不是也一 味的让学生学习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习他诚实的品格, 大张旗鼓地 表扬这种行为的同时能不能考虑这样故事的的真实性,故事仅仅是故事, 是当不得真的,故事里的事, 说是就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也不是。还 是帖切一点的好,实际一点的好。 “狼来了”的故事从我小的时候就被老 师讲了又讲, 那个放羊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骗种地的农民, 狼来了, 其实 狼并没有来, 等到狼真的来了解时候, 人们只能相信那个孩子只会讲谎话, 那个可悲而又可怜更可恨的孩子被我们几代人批了又批, 他不仅没有了生 命, 更可怜的是我们还让他的人格一次又一次地下地狱。 最后一次, 狼真 的来了, 救他的人却迟迟不来, 可恨的孩子被凶恶的狼残忍的吃掉了, 听 故事的人一点眼泪都没有, 我们的人性在哪里?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能不 能人性一点?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知识性德育能否真实一些?换句话说, 能不能再帖切一点?
我们那一代的未来是按父母、 老师的意愿去培植的, 那个时候流行花, 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把我们当花来培育, 哪怕是一粒草, 他们也愣把我们 种成花来。没有多重选择。前几天偶然读到一个学生的做文,作文中说:
现在的孩子是中国真正吃穿无忧的一代。我们的每一步父母都计划得很 好,就像他们划着船,父母掌着舵,怎么着都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我们至 今都没感受到成功。 我们的父母是戴着望远镜来看未来的, 我们是羊, 学 校是草场。因为有了老师,他们给我们每个人分了一块,好羊分吃一块, 瘦羊也吃一块, 不挨饿就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放它出门, 我 敢说它敢跟狼握手。 正是这群与狼握手的羊, 将要成为中国的主人, 你还 敢闭眼吗?难道你还能睁着大眼说狼不会吃羊, 苦菜花也可以像向日葵一 样灿烂辉煌吗?学生都体会到这一点了。 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的能不能也 能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尽量地把品德课上得贴切一些呢?统一意 志、 统一行动的规范化教育能不能少一点呢?灌输多感悟少、 知识传授多 实践感受少、统一标准多照顾差异少的现象能不能有所改观呢?
范文四: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斌
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12期
〔关键词〕 班主任;德育;表率;师
爱;引导;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2—0037—01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小学德育工作,以何种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就成为每一个小学班主任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本人在工作中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自己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挖苦、讽刺学生;教育学生讲卫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学生一起清洁教室,打扫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就要和各位教师搞好关系。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爱生如子,润泽心灵
陶行知曾经说过:“爱满天下,爱生如子。”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班主任通过和学生接触,能够充分认识到“爱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切实地体会到,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虽然班主任
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学生的退步而急躁,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我是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着笔者,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笔者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笔者对学生少了一分埋怨,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苛求,多了一分理解;少了一分指责,多了一分尊重。
三、正确引导,培育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每个班级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惩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如,每天放学后没有人关窗户,白天灯全开着没人管等。针对这些小事,笔者组织召开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主题班会,会上分正反两方,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包括个别学生经常在校门口买垃圾食品吃;在校园随手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大家一致认为,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还要勇于改正不良习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四、转化学生,整体发展
每个班级中都会存在后进生,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笔者认为,教师转化后进生时,要给予后进生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在课后要积极帮其辅导功课,与其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班主任要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班主任看到所带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发展时,当班主任看到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成,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间时,班主任就会深刻地体会到,一切的困难和艰辛都是值得的。
编辑:马德佳
范文五:对德育概念的探讨与思考
教育长廊
2009.2
(上旬刊)
对德育概念的探讨与思考
罗晓妮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金鑫
434023)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02-074-02
湖北·荆州
摘要德育概念的多元化不仅没有促进德育理论取得实质
性进展,反而导致了德育理论界思想的混乱,更使得德育实践界无
“小德育”、“大德育”以及两者兼顾的德所适从。本文旨在通过对
育概念的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其各自利弊,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提出更为科学的见解。
关键词德育概念小德育大德育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德育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但同时德育又是一个千古难题,德育概念至今也无一确切表述,大有百家争鸣之势。归纳起来,我国对德育概念的不同理解分为三大类:即小德育、大德育、大小德育兼顾的德育概念。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W.D孔多塞提出:“如果有一个词的使用不符合某个特定的观念,它就会在同一个精神当中唤起一些不同的观念,而这就是我们推理出现错误的最大
[1]”本文将对这三类概念分别加以分析与阐述,以期发现其各根源。自利弊,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提出更为科学的见解。
1小德育(狭义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西方教育理论称之为“moraleduca-。它不仅在西方较为盛行,而且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tion”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也很受推崇。在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赞同小德育。著名德育专家檀传宝明确指出:“就中国传统教育及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语境来看:学校德育指道德教育较为妥帖,相反则问题
[2]
较多。所以学校德育应该予以严格的界定:德育即道德教育。”1.1小德育概念建立的依据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从对德育的语义分析及在中国近代的建立与发展来看,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事实,不容置
德的本初意义为人的疑。首先是对德育的语意分析。在中国古代,
一种动作,行为,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德”字的含义也逐渐
“道德”,“善”之意,如《易.乾.文言》所说的“君子进引申,开始指
[3]
德修业”中的“德”即为此意。《大戴礼记解诂》中对“德”的解释为“外得与人,内得与己”,“外得与人”说的是从别人那里获得,“内得与己”说的是通过自己的体验所获得,这也就说明了获得“德”的两条途径。但怎样才能从这两方面而有所得,成为有道德,向善的人哪?那就需要“育”,“育”又有两层含义:一做熏陶涵养;
《说文解字》释育为“养子使做善也”,意为二做被教育者的自化。
“熏陶涵养子弟使其为善”。将德字与育字连起来,就是通过熏陶涵养和受教育者的自化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道德,向善,求
“德育”一词的普遍使用是在善,这也是德育的本质所在。在西方,
18世纪后半叶,斯宾塞在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中专门论述了德育问题,其所谓的德育即指道德教育。在英语国家,“德育”一词为“moraleducation”,英语中的morality指的就是道德,那么由此来看,德育也仅能指道德教育。其次从“德育”在中国近代的建立与发展来看,我国德育源于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建立之初和西方
《德育大辞的一样,德育仅指道德教育。1928年唐钺先生在编著的
书》中明确指出:“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的”,“是德性之熏陶”。同年,王克仁,余家菊等先生编写的《中国教育辞书》中同样指出:“道德教育,训练道德品格之教育也,一称德育”。
1.2小德育概念的利与弊
赞同小德育概念的学者认为小德育概念的界定对中国德育的
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德育学术背景下,小德育有利于我们同国际教育界进行接轨,在同一语
小德育概念实境下研讨德育,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对话。其次,
际上也反映了德育工作者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性质,强调道德教育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强调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的正确性所在。再次,将德育定位于道德
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释放了必要教育实际上也为政治教育、
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借此促进各自的研究和理论建设,符合教育研
意识形态概念不断分化的发展趋势。究中学科、
小德育概念的现实意义客观存在,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局限性:一方面,在中国大陆,由于受道德与政治不分的传统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一种整体思维。“德”,“道德”都是政治化的“大德”)的影响以及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发展,一直都很突出政治教育,德育是道德教育这样一个简单的命
为了与国际题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难以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
接轨而将德育定义为“小德育”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区别也是交流的基础,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国也一贯强调求同存异,为了求同而抹杀自己的特殊性是不可取的。这就同社会主义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都能发展市场经济,二者并存一样,各有其存在基础,各有其合理性。
2大德育(广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认为德育必须包括更多的内容,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概念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4]。更有甚者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
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
[2]
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可见即使是在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
“大德育”这个范畴下,德育也没一个确切的概念表述。2.1“大德育”概念建立的依据
这一德育概念的建立依据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育学中教育的基本类别分为德、智、体三方面,如果与智育、体育相对应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的话,那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应该归入哪一方面呢?将其归到智或体任何一方面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二是突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贯指导思想,国家教育政策以及中央有
“大德育”概念的认同与肯定。例如:关文件对德育的表述更是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与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规定“德育即思想品质和政治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
(1998年3月)认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程》
理品质教育”。2.2“大德育”概念的利与弊
学者们之所以将德育界定为大德育是基于以下现实考虑的:第一,符合我国悠久的德(儒家文化中政治化的“大德”)育历史和
德育实践界的现状。第二,道德教育、政治教目前我国德育理论界、
育、思想教育等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教育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道德教育,大德育便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第三,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时,大德育涵盖这些内容,实际上也为这些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做了前期的准备。
针对大德育概念,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批评。认为这是对德育概
74
2009.2
(上旬刊)
念的一种泛化,对中国德育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是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会被不断地加入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时期产生的一些新问题诸
生态伦理教育、生活和职业指导等内容,显然,在如理想信念教育、
“德育”这以往的德育概念中没有涵盖,那么是否把它们也要纳入
一概念中?这样就会造成德育概念外延的无限膨胀,德育概念的争议将会持续下去。二是我国在定义德育这一概念时往往将其定义为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的“大德育”,但在具体研究德育过程或者德育的心理机制时,借鉴运用的又是西方德育及心理学理论,而西方德育及心理学理论主要讨论的又仅指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心理机制,这在其理论体系上存有致命的逻辑问题,以致在
政治问题作为道德问题来对待处理。德育实践中把许多心理问题、
三是让德育在实践中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好比让一个瘦弱的小孩去完成一项成人才能完成的任务,实属不该。
教育长廊
不足”指的是我国近当代的德育研究来源是相当复杂的,既有西方
的又有苏俄的,既有古代的,又有近现代的,德育理论的众多来源在其融合过程中势必产生矛盾。所谓“后天营养不良”一是指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与德育有关问题,诸如青春期性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问题,由于人们缺乏深思熟虑,误认为其属于道德问题,而将其草率的归入德育问题,而未将其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即我国的学科分化进展缓慢,专业化化理论研究严
并非都是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二是从事德育研究的人参差不齐,
训练有素的专家,不是就有人提出过“德育教育”吗?
综上所述,上述三种德育概念都非最佳选择,基于我国德育研
“德育”概念的究的客观现实,笔者比较赞同有的学者所提出的对
界定应遵循“守一而多望”的原则。所谓“守一”指严格意义上的德
“望多”就是说我们讲“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决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等,而是认育即道德教育”
识到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心理等有密切联系,但其在本质,目标,内容,规律等方面又各有特点,各有特定教育空间,应平行对待,互
任何事物与周围事物是相补充。这也符合我们哲学中联系的观点,
相互联系的,不能独立存在。在此基础上加快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等科学化进程,促进学科分化,意识形态概念的分化过程,建立起各自独立的与德育并列的教育体系,如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保障构建多维一体的社会性教育,而不是多维一体的德育,还德育于道德教育。参考文献
[1]汪怡.理性与启蒙[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8.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J].[3]于洪燕,易连云.传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曹坤明.我国德育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
“大德育”概念质疑的质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5]罗石.对
3大小德育兼顾的德育概念
持这一德育概念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不同场合,不同学科领
域,不同背景下应使用不同的德育概念,罗石就指出中外都有广义德育与狭义德育之分,通常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思想政治工作领
“大德育”,在伦理学范围,在域,在教育学领域,德育一般指广义的
[5]
“小德育”。持这种德育概一般社会生活领域,德育一般指狭义的
念观点的有张念宏、徐少锦、温克勤、宋希仁等学者。由徐少锦、温
《伦理百科辞典》,由宋希仁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对克勤主编的
德育的解释均为:“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等,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言的,狭义的‘德育’只是指道德教育”。这种观点看似比前两者更具合理性,更易让人接受,,但其从根本上仍解决不了德育概念混乱这一问
“大德育”存在,就会出现德育概念无限题,犹如隔靴挠痒.因为有
膨胀,这一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4认识与结论
我国德育界之所以对德育概念至今尚无定论,处于混乱状态,是由于我国德育发展“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造成。所谓“先天
责任编辑秦艾桢
(上接第64页)
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③
生从中获得的团体归属感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区先进的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时满足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需要,学生更多或更愿意在生活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生活区的社团组织,为他们的活动提供相应集体荣誉感和生活的场所和帮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体精神、
中的人际协调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真正的基于生活的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这些学生社团可以是参与社区管理式的,如楼层(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可以是学习型的,如生活英语沙龙、社区读书沙龙;也可以是生活服务型的,如物品(生活学习用品、收藏品等)交换沙龙等。所有一切在学习教室区的学生社团能实现的功能社区学生社团都能实现,同时因为它基于社区,基于生活,比学习教室区的更生活化,更能发挥实际效用。学生社团更平实、2.3吸引学生参与社区劳动
在我国学校德育体系中,劳动一直以来既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的高校劳动教育经常通过组织学生打扫寝室、教室、校园卫生来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这样形式的组织活动越来越少,但是劳动教育却又不能因高校后勤社会化而取消。“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社会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敞开了课余时间进入社会性用人单位打工,能得大门,许多学生利用暑假、
[2]到一定程度的劳动锻炼和劳动教育。”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用人
很大程度上必须由社区提供,学生社区提供的劳动机会应该包括无偿的义务劳动和有偿的报酬性劳动。无偿的义务劳动应与高校思想教育部门联合进行,由学校思想教育部门制订相应制度,要求每个大学生从事一定时间的无偿社区服务,劳动的内容和机会由学生社区提供,由相应组织进行检验和记录。这种活动一是可以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二是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和为的劳动意识、
社会服务的精神。有偿的报酬性劳动组织起来相对简单,它的关键在于提供的劳动机会应该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按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运作。它和无偿义务性劳动相比,除了可以培养大劳动精神之外,还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学生的劳动意识、
会性经济活动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
总之,大学生生活社区是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生的新事物,我们对它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研究在社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学生社区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和矛盾都先后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8-26.
[2]杨彬.寓育人于服务的德育路向[J].求索,2004(5).
单位没有完全为大学生打工打开大门,提供给大学生外出劳动的机会很少,一些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打工,也是基于经济困难,并不是出于劳动锻炼的考虑。基于我国国情,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在
责任编辑秦艾桢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