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奥大利亚招商会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成都企?业同仁:
Dear Honour?able guests?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政府?向您致意并诚?挚邀请您参加?9月20日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维多利亚州-成都商务配对?活动及晚宴。这一活动是我?们维多利亚州?在中国举办的?最盛大的一次?商贸出访活动?.
In conjun?ction with 40th annive?rsary of Austra?lia China Diplom?atic Relati?ons,the Victor?ian govern?ment is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attend? our Victor?ian Govern?ment’s Super Trade Missio?n-Busine?ss Matchi?ng Functi?on that will be held in Chengd?u Shangr?ila Hotel on 20 Sep 2012.
此次活动由维?多利亚州州长?Ted Bailli?eu先生主持?,随行代表团成?员来自有澳洲?本土7家高等?院校,14家职业院?校和培训公司?等不同单位,涉及到IT,矿业,能源,商业管理,农业,金融服务,创新科技IC?T等各行各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成都的企?业单位与澳洲?的代表团成员?成功接洽,互相了解并分?享双方在各自?领域里的进步?与成果。以便促进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也希望未来有?机会在专业技?术培训上有更?多合作。在活动上,您还可以获取?2012年维?多利亚州商贸?代表团近50?0家的企业联?系信息.
并且,我们盛情请您?出席当晚由州?长主持的大型?中澳晚宴,当晚会有来自?澳洲各个行业?的近500名?代表,他们都是澳洲?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人.这次盛会,不容错过.
The Missio?n will be led by the Victor?ian Premie?r Ted Bailli?eu,total 47 delega?tes from Austra?lia will attend? the missio?n to introd?uce their succes?sfu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on IT, ICT, Mining? , Financ?ial Servic?e, Biotec?hnolog?y, Clean Techno?logy etc areas and also to offer a great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your relate?d areas. We are also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join our
Sino-Austra?lia Gala Dinner?.
时间: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Time :15:00-17:00 商业配对活动?(Busine?ss Matchi?ng )
18:00-20:00 大型晚宴(Gala Dinner?)
活动流程:
15:00-15:10 澳洲国际贸易?部秘书长致辞?并介绍相关维?多利亚州概况?
15:10-15:20 四川省商务厅?代表致辞并介?绍相关省内情?况
15:20-15:30 问答时间
15:30-17:00 一对一配对交?谈,或自由交谈(鸡尾酒及茶点?提供)
地点: 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 (成都市锦江区?滨江东路9号?)
Venue Chengd?u Shangr?i-la Hotel ( No.9 Binjia?ng Rd East)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We apprec?iate very much for your kind partic?ipatio?n!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
Victor?ia Govern?ment Trade & Invest?ment Office?
二O一二年九?月三日
*******************************************************************************
****************************
RSVP回执?
请于9月10?日前回复确认? RVSP before? 10th Septem?ber
联系人:李强 /Contac?t Person?: Michae?l Lee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201?2超级商贸团?成都商业配对?活动
2012 Victor?ia Super Missio?n Chengd?u Busine?ss Matchi?ng Functi?on 电话(Tel): +86 400 028 0918 传真(Fax): +86 28 6131 9758 手机(HP): 138080?77582
Email: 139202?6757@qq.com Websit?e: www.busine?ss.vic.gov.au 出席人员名单?RSVP Detail?s
范文二:奥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可编辑)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湟蔓越至』也垫盏也出?窜盔盛盔聋宠一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签字日期:阳?年牛月‘日
学位论文作者:娟钵丧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 年 月止。
, , ’
导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五冠锨青
髀沽助
签字日期:为肛年卑月‘日
签字日期:占?年中月舌日
~二、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入职教育的目标?..
二入职教育的内容?..
三、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 一入职教育实施的程序??..
二入职教育实施的措施??..
三入职教育实施的保障??..
四入职教育实施的评价??..
四、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个案分析. 一新州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二新州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
三新州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评估五、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特
点与借鉴??.
一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特点??.. 二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对我国的借鉴??.. 参考文献.
后 记??.摘要
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胡铁贵
指导教师 陈时见教授
摘 要
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问综合实力竞争的最重要的力量,很多国家都把发展
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其基本国策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教师是教育发展之本,
高质量的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终身学习思想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使得教师专业发展逐渐被认定为一个持续而动态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教师教育的
发展,其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但又最薄弱的入职教育环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对初任教师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探索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从二战以来就开始关注中小学初任教师从职
前培养到教师专业化的过渡,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国际教育发展和自身教
育需求相融合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逐步认识到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的
能力结构、教师的基本素质等方面在发展教育中显得益重要;同时为了帮助初
任教师更好地转换角色,胜任教学专业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形成了
相
对成熟的初任教师入职教育体系。
论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了简
要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历程的概述,主
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初步
发展和完善阶段;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目
标和内容;第四部分,介绍了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实施,主要阐述了入职
教育实施的程序、措施、保障及评价;第五部分是对澳大利亚入职教育的案例分
析,主要是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个案,主要阐述了该州中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
标准、入职教育的实施以及入职教育的评估;第六部分,则是总结了澳大利亚中
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有益
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入职教育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鼍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曼量曼曼曼曼曼 鼍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皇曼曼皇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寰曼曼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珑饥.
;
:; ;
.
一
导论
导论
一问题提出
.开展入职教育是提高我国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是本。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和全
球化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
高质量的教育,所以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作为世纪的基本国策。《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
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从而更加明确了提高
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正式明确提出“终身教育’’
的概念,终身学习思潮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
始对传统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抛弃和否定。在教师教育领域,教育者们在终
身教
育思想的影响下,对传统教育教育观念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并由此不启了教师
教育变革的新时代。年英国教育家詹姆斯一波特 提出著名的
“教师教育三段论,把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三阶段,率
先将入职教育的概念引入教师教育系统。他认为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
教育是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互相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完整系统。胡森在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也明确指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这三个阶
段在教师教育中应该是一脉相连的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阶段有其特定任务,贯穿
着教师的一生。?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入职教育也取得进一步发展。入职教
育理论认为入职教育是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之间的过渡环节,它既是教师职前准
备阶段的延续,又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众多在职教育计划的起点,在两者之间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教师
专业能力和教师素质的发展。
年第届国际教育会议在其建议中指出:“应对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
给予特别关注,因为他们最初担任的职位和从事的工作将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
生涯产生决定性影响,应在他们任教初期就行使监护制度与专业指导。’’?一般而
言,新教师在刚刚走上教学岗位时,都会有一段适应期。他们开始从学生角色开
回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贵州教育;版社,:.
国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一国际教育大会周年建议书【】.北京:教育科学版
:.
社,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始向教师角色转化,这种角色转化的过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由于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东西无法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面临的
大多数问题,他们普遍感到焦虑、困惑、茫然无措、力不从心,甚至产生强烈的
挫折感。更有一些教师由于无法顺利的渡过这一时期,产生了“逃离”学校环境
的念头。因此,如何使新教师顺利的步入自己的教学角色,提高他们的专业发
展
水平,成为提高我国教师质量的重中之重。教师,上涯是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职业历
程,包括职前、入职及职后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都会面
对不同的职业境况和所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而入职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
节。比较而言,处于入职期的初任教师所遇到的专业发展问题,确实要比其它阶
段的教师显得更多、更复杂而且更困难。因此,正视这一阶段的教师发展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为初任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目的、切实的训练课程,
可以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早同成为胜任的专业教师。
.我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不足
相比其它发达国家,我国入职教育不展的比较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
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入职教育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仍然
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理论方面,我国入职教育的研究目前呈现贫、散的特点,不系统不深入。
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学者对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阐述,而且主要侧重于职前教
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的研究,忽略了入职教育这个中间环节。在实践方面,我国
自世纪年代以来,随着对教师教育的重视,才不始关注教师入职教育的发
展。就我国而言,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一直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以
;『我国一直沿用中等师范毕业生分配到小学任教,大专毕业生分配到中学任教,
但由于师资短缺,不得不聘请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这部分人员
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对基础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年代左右我国不始
了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的在职教育,逐渐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任教门槛,同时规
定了初任教师要有一年的实习期。
事实上,我国早有新教师参作后一年的见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法》明确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年月
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使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迈上了法制化轨道,《规
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初任教师培训属于
非学历教育,即“为新任教师在适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罩的培训.培
市也大都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和措施。然而,在实践中,除了一些地区由师范院
校开展的短期集中培训外,基本上还是仅仅局限于一种传统的师徒式指导,即安
排一名指导教师对新教师实行“传、帮、带”。就是这种做法,也没有形成正式的
制度。更有一些地区或学校还没能实施,只是简单地把新教师放在课常上,使其
在摸索中成长,“自生自灭”。很多地区和学校,入职培训长期以来远未落实。一
些地区和学校虽然实施了入职培训,但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任教师的心理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实施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在我国,制度化、系统化的教师入职教育还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
我国为帮助初任教师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完整
的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的有益经验为我国提供良好的借鉴
作为世界上关于初任教师的理论研究发展较早的、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澳
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就开始关注初任教师从职前培养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渡,并
一直把它作为进入世纪的重要课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随着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逐渐意识到初任教师入
职教育对于提升整个教师队伍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
入职教育的发展。入职教育在教师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同趋增加,入职教育体系逐
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二战以后,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发
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对初任教师由职前培养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渡
的关注,到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系统化的形成,纵观澳大利亚入职教育的发展,大
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二战后至世纪年代的初步形成阶段、年代年代的
发展阶段和进入新世纪的完善阶段。经过长时的发展,目前澳大利亚的入职教
育己经形成完备的制度,并且具有了完备的体系,明确的目标以及合理的程序,
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对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存
在着很多问题。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对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作用至关重
要,而我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入职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有待深
入的
探索,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小学的教师入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入职教育作为连接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重要中间环节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出版社,:.
亩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观点川.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有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入职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形式比较单一;
缺乏统一的内容规范和评价体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论文将对澳大利亚的
入职教育做个一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我们国家的入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
一些有益的借鉴。
二概念界定
本文是针对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初
任教师”、“入职教育’’这两个概念作了如下界定:
.初任教师初任教师也称新教师 按照麦克唐纳,的观点,初任教师是一个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职前培训课
程包括学生阶段教学实践;被授二于临时教师资格证书,并受聘于某个学区;负
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较有经验的教师所必须负有的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是
相同
的;同时他或她正处在从事这个职业或服务的第一年。一本文借用这个概念,界定
初任教师为:取得一定的教师资格证书,进入工作岗位一般年或更长时间的
中小学新教师。.入职教育
入职教育也称为入职计划、新教师指导计划或入职培训。在本论文中,入职
教育指为初任教师提供为期一到三年的有计划、有系统而持续的支持和帮助。澳
大利亚把入职教育看作是专业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它不始于职前教育阶
段,延伸到整个教学生涯。其入职教育的时间为一年甚至更长,旨在为新教师提
供专业和组织适应、个人和专业支持,以及发展有效的教学歹:展所必须的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机会。
三文献综述
.有关教师入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有关教师入职教育理论的研究,随着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逐渐成为教师
教育研究中的热点。有关教师教育的研究文献,对于教师职前教育,无论在宏观
方面和微观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是模式和内容,都比较系统和深入,
但是,对于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相对来说却比较少。
函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卷【】.贵州教育版社,:.
导 论
在国外,早在世纪年代末年代初,随着入职教育实践的发展,就开
始了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西方学者主要有奥斯汀、
史密斯、麦克卡莱、麦克唐纳、赖安、
泰瑟、翟奇纳、维恩曼、哈格里弗斯、
欧戴尔、霍夫曼、萨莫斯等。此外,还有富勒、
卡茨、伯顿、费斯勒、司德菲、休伯曼、
安德森、伯林纳等人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时论及初任
教师在入职期的专业发展特点。从总体上讲,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初任教
师专业特点、所遇问题,入职计划的一般环节和目的,地区性入职计划的设计、
实施及其效果,影响入职计划实施的因素等方面,而对教师入职教育理论和实践
进行比较研究还不多见;在国内,近些年,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我
国对教师教育愈来愈重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也益增多,也取得了丰硕的
研究成果,大部分教育类学术期刊也都开设了有关教师教育研究的专栏,公不发
表的研究论文数不胜数,出版的相关著作也目不暇接。除港台学者饶见维、陈美
玉、王秋绒、高强华、欧用生等人的研究外,大陆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著作有:
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叶澜等人著的《教师角色
与教师发展新探》,傅道春主编的《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刘捷著的《专业化:挑
战世纪教师》等:有关教师教育的著作有:梁忠义、罗正华主编的《世界教育
大系?教师教育》,梁忠义主编的《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美英同韩四国教师教师教
育改革和发展》,苏真主编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国际示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李其龙、陈永明主编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等等。除了香港和台湾的一
些著作和教育论文外,在国内现有的教育文献中,还大部分集中对教师职自订培养、
在职培训的研究,而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则相对很少,主要是对传统教师入
职培训和教师见习制度的阐述,研究内容比较狭窄,多是经验式的描述和概括,
因此,我国对于入职教育的研究还不系统,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很不成熟。
关于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践方面,世纪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就开始了
教师专业化运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彳‘的需求,教
师专业化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各国开始重视和关注教师的个体专
业发展。为了促进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从世纪年代术,就
开始进行了一些教师入职教育实践尝试。在美国,从年,佛罗罩达州正式制
定了一个新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到年代后期,已经有个州和特区,已经实
施或正在制定入职教育计划。相对于美国来说,日本在年就制定了新任教师
研修制度,至年月,日本通过《教育公务员特拉法》和《地方教育行政的两南人号:硕十学何论文.曼曼皇曼曼曼曼量量皇曼苎曼曼
组织与运营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为期一年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对于我
国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我国初任教师要有一定的试用
期,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初任教师见习制度,时间为一年。经过一年的见习之后,
如果经过一定的考核合格后,才能转为正式教师,享受正式教师的工资和待遇。
世纪年代以后,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的教师继续教育,也
不始逐步实施初任教师见习期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年月颁布实施的《中小
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
教育,
其中,非学历教育就包括对初任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规定对新教师的培训时
间不能小于学时。但是,对于我国的教育实践来说,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入职
教育制度,培训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传统的“传、帮、带”,培训效果很不理
想。总的来说,我国制度化、系统化的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很不成熟。
.有关入职教育概念的研究
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入职期是其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时期开展
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为初任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适时而适当的支持和帮
助,可以使他们早日成为有能力的专业教师。但对于入职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同
的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国外学者对入职教育概念的阐述,主要集中在入职教育的对象、时间、内容
和目的几个方面,焦点在于初任教师的概念和接受入职教育的时问。例如翟奇纳
认为,初任教师指导计划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意在专门向受聘
的新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这是对教师入职教育的较早界
定,其所定义的初任教师入职教育为期一年,侧重点在于为新教师提供持续的帮
助;菲德勒.认为,初任教师入职教育是“一个为公立学校工作头三
年的新教师设计的并对其进行支持、训练和评价的过程”。五这是两种具有代表性
的观点,最大不同在于对初任教师入职时间的界定上。与翟奇纳不同的是,菲德
勒将对初任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期限由一年延长为三年,并在为初任教师提供帮助
的同时,增加了训练和评价的作用,因此扩大了教师入职教育的范畴;马格
过程
.根据入职教育在个体在“成为一名教师”
中的作用,提出入职教育是“帮助初任教师在他所被安置的特殊背景下有效履行
职责从而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努力”;提克尔 则认为,在教学专业
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入职教育的理解和界定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有效的入
?胡森.国际教育百科伞书第卷.贵阳:贵州教育版社。:.
。许明.从入职培训看美国新教师的专业成.教育科学,:.
导论
职教育应该有助于理想专业化类型教师的自我和社会建构,其目标和实践应根据
专业人员智能系统的发展来界定和实施。
国内学者对入职教育概念的界定则主要是对国外学者观点的综合概括。我国
学者欧阳常青认为,入职教育是指为了使新教师克服教学生疏和教学管理中的问
题,更好的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承担起新的责任,同时减少他们的孤立感和挫折
感,有目的、有计划对他们提供的指导、教育和帮助。”。我国学者任学印在对教师
入职教育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概括了教师入职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入职教
育的对象是初任教师;新教师的入职期,一般为一年;有计划、有系统地持续进
行;内容主要是帮助和评价;目的是促进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为以后进一
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观点包含了一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入职教育的对象是新教师
。但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做
或初任教师
是新教师或初任教师呢这同样是教师入职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
题,答案也不尽相同。基于美国的实际情况,麦克唐纳认为,初任教师是已完成
了所有的职前训练课程,包括实习阶段的教学实践的专业教师;已被授予临时证
书,并受雇于某个学区;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具有教学及经验的教师所负有的
批?
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是相同的;同时,正处于从事这个职业或服务于某个学区的
第一年。?我国学者对初任教师这一概念也作了相关描述和界定,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初任教师是指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被学校聘用并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第一
”?
年的中小学教师,包括长期聘用的正式教师和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另一种认为
初任教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凡参加工作的年限在一年的教师都可称为初任教
师。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的各种观点,我们认为,初任教师通常是
指完成了职前的教师教育,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于一所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任教年限在三年以内的初任教师。而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则界定为:为刚刚进入
岗位的教师在适应阶段所提供的教育训练以及教师个体在适应阶段所经历的学习
体验,其适应阶段通常为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一到三年。
.有关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
世纪年代后,随着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开始重视对初任
教师入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国内,我国一些学者从年代后也开始重视
对澳大利亚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的研究,以期为我国的入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
借鉴。通过对澳大利亚的初任教师入职教育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到关于这
?欧阳常青.论高校新教师的培.高等农业教育::.
圆胡森.国际教育百科伞书第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类的文章仅有篇,关于这方面的硕士、博士论文只有一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
整理,来梳理一下对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情况。
对入职教育发展的动力缘由、措施和特点的阐述。徐莉莉的《澳大利亚新教
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动力及策略》主要阐述了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历程、
动力和策略,其中发展动力方面包括四个原因,策略方面有九个具体的实施方式。
她的另一篇《澳大利亚校本入职教育的有效策略探析》则阐述了校本入职教
育具
体实施的九个途径;李政云、尹甜甜的《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措施及其特点
分析》主要阐述了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缘由、措施和特点,其中措施
有血点,特点有三个;黄孔雀的《澳大利亚新教师入门指导政策新进展》则介绍
了澳大利亚新教师入门指导政策,并总结了入门指导主要模式,在基于辅导教师
与新教师不同类型的合作关系将辅导模式分为了四类:正式辅导
;非正式辅导 ;同伴辅导.:
。
层次关系辅导模式 .
校本入职教育方面。赵俊杰的硕士毕业论文《澳大利亚中小学校本入职教育
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澳大利亚中小学校本入职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
价;郭威的《澳大利亚校本教师教育浅析》和《转型期澳大利亚校本教师教育的
特点及启示》,对澳大利亚的新教师校本入职指导提供了一个较为全景观上的介
绍,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养分;徐莉莉的《澳大利亚校本入职教育的有效策略
探析》则认为澳大利亚的校本入职教育重视从教学实践出发,强调训练辅导、指
导和行动研究等策略并注重校内外各种辅助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由于澳大利亚
每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它的入职教育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时效性、连续
性、经济性和全员性等特点。?另外,在几本关于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论著中也对
新教师培训作了一些介绍,如王斌华的《澳大利亚教育》中对澳大利亚的新教师
的培养策略做了详细的介绍。
国外关于澳大利亚的入职教育的研究比较多,澳大利亚政府在这几年也发表
了许多关于教师教育的报告。特别是在《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一对新教师的有效
计划》 中,对澳大
利亚的入职教育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它认为教师的入职教育主要有三个层面:州
政府层面、地区层面和学校层面。通过对新教师以及参与辅导人员的调查得知,
其中学校层面的辅导是最有效的方式,为此,它设计了一个“校本入职教育项目
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它提出了教师入职的三个阶段:定向阶段、确立阶段
和发展
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任务、实施策略和重点等。
?徐莉莉.澳大利皿校本入职教育的有效策略探析.中小学教师培训,,:.
导 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研究旨在总结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历史演变,具体阐述入
职教育的实施,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运用比较理论的方法,反思我国中小
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
借鉴。据此,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历
史沿革是怎么样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是怎
么实施的,实施的效果如何通过对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对我
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我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
的发展应该具体怎么做
本论文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
发展的概述,主要介绍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历程,按照时、只标
准,
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部分是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主要介绍澳大
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实施的目标和内容、程序和措施、保障和评价;第三部分
是个案研究,主要是以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实施情况为
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则是总结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特点及澳
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对我国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有
益借鉴。
综上,本研究是一种综述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
的方法。作为一种尝试难免会存在不足,借此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关注
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图对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
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在论文中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
析法、比较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指以现存文献记载为资料来研究社会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从而找到事物本质规律的方法。本
论文在研究中需要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与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相关
的国内外专著期刊杂志、硕士、博士论文、报纸及互联网等资料。通过充分学习
与研究,深入地了解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实施和保障及评估。
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
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并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
法。澳大利亚的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日趋成熟和完善。因此,本研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究通过梳理澳大利亚入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力求以史为鉴,立足现实,从而
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动因、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比较教育学者常用的一种方法,就
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确定其异同,找出其
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本研究将在国际比
较的视野下讨论澳大利亚的入职教育,以期找出澳大利亚入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另外,通过对我国新教师的入职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再对照澳大利亚的校本入职
教育的特点,揭示出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不足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澳人利而中小学初仟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历稃
一、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年下式成为英联邦的一个独立国家,澳大利亚才开始拥有发展本国教
育的自主权,在教育的起步阶段,基本沿袭英国的教育发展体制。 二战以后,随
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质量的提高的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联邦政
府也不始逐级重视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世纪年代以
后,终身教育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也深刻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推动了全球教师教育改革的进行。澳大利亚在关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同
时,也更加重视入职教育这一过渡环节的发展,并在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的同
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点的入职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随着入职教育体系
在整个教师教育环节中所占的比重同趋增加,其结构也趋向于合理化地完
善。纵
观澳大利亚入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二战后至世纪年代
的初步形成阶段、年代至年代的发展阶段和进入新世纪的完善阶段。
一教师入职教育的初步形成
年,澳大利亚的六个殖民区统一成为澳大利亚联邦。年,英国议会通
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正式成为英联邦中
的一个独立国家。二战后,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国,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承
袭了英国的传统,实行教育管理分权制,这种教育体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质量总
体水平的低下,根据澳大利亚国内研究数据显示,从至年问,%的学生
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和计算能力,许多学生没有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进一步接
受高等教育所需的基本素养。?由于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教师教育起步也较晚,对
教师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入职教育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师教育环节。对于
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仍峰持一些传统的培训方式,并没有形成科学化和系统化,
所以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入职教育,只是处于入职教育的萌芽时期。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
罗?朗格朗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此,终身学习的思潮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之上逐渐发展起来。随着保罗?朗格朗终身教
育的概念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给教育及教师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
始对传统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抛弃和否定。在教师教育领域,教育者们在终身教
育思想的影响下,对传统教育观念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并由此开启了教师教育
?. . 。
行?
.:.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变革的新时代。澳大利亚也受到了这种教育思潮的冲击,开始反省自身的教师教
育,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当时的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还
很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终身教育强调教育的连贯性,认为教育是一种动态的
持续的过程。受此影响,世纪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年,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波特 提出了著名的“教
师教育三段论”,即把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率
先将入职教育的理念引入教师教育体系。他认为教师职自仃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
教育是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互相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的一个整体。年,
在第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有关教师教育的重要建议书
《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专业准备和在职培训的影响》。该建议书认为,一般性的
知识、教育知识和教育活动这三者并不能为师范毕业生提供其终身职业生涯所需
的知识和技能。 “需要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来确保教师教育组成一个可持续的协
调过程,从职前准备开始并延续到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因此,在教师教育这
一个持续连续的过程中,入职前的准备期和职前教育的培养期被看做是其一个基
本阶段,也就是初任教师的培训阶段。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教师
教育也有明确界定:职前培养、入职培在职培训在教师教育中是一脉相连的
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阶段有其特定作用,贯穿着教师教育的始木。?这些观点都一
致认定入职教育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延续了初
任教师职前准备阶段,同时又为教师的在职培训阶段提供了必要条件,是教师今
后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教师专业能
力的发展。受此影响,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和教育学者也开始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
的研究。终身教育思想和入职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
师入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世纪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滞涨期,生产发展滞缓,通货膨胀严
重,受此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也逐渐放缓。为应对这一新的挑战,政府把发
展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教师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调整了初
任教师教育政策以应对出现的变化。在教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和联邦委员会的资
金支持下,年,蒂什尔用两年时间对全国的初任教师入职教育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初任教师在刚进入岗位的头一年,会遇到很多
的问题和困难,有学者冠之于“转型期震撼.?和“现实的震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书.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一国际教育大会年建议书【】.赵中建主译.北京:教育科
学版社. :...
?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贵州教育出版社,:.
, : ’.
一、澳大利弧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历稃
?初任教师强烈要求,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应归属于师范教育的阶段,
应该得到特殊的关注,迫切希望在刚步入教师生涯的初期,能得到校方及政府更
多的关注、支持和理解,可运用教学入门指导计划,采取多样的策略和措施帮助初
任教师顺利过渡初任期。通过该调查报告,澳大利亚政府认识到了加强初任教师入
教育的重要性。?自此,世纪年代后,澳大利亚的一些中小学、高等教育学院
和州政府为了帮助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和工作环境,开设了一些小型培训
课,给予初任教师一定的工作指导和入职再教育。例如,年代初,维多利亚州
为了对初任教师进行入职教育,在入职初期,会对初任教师进行多次较为集中的
岗前培训,开设一些小型培训课,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授一些有针对性
的课程,目的是使初任教师尽快适应学校和教学环境。培训结束后,学校会按
照
一定的标准对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指导。除
了维多利亚洲,其它州也有各自针对初任教师的培训措施,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异。
伴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澳大利亚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开始逐步形成。
‰,
,.。
二教师入职教育的初步发展
世纪年代初,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快速衰退,国
民生产总值出现了负增长,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为了经济发展的复苏,
工党对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国民生产的重点放在国外市
场的制造业,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引进先进的科学
技术,推行农业现代化等等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相应地调整了教育目标,对教育工作
者的素质、能力结构等也有了新的界定。高技能、高素质、具备现代化的生产知
识,能实现高效率、高产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重点培养的目
标。学校人彳‘培养目标的提高,对教师教育发展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入职教
育发展有了新的契机。
自世纪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公布了许多有关教师教育的报告,例如若
,在这
姆赛博士发布了他的调查报告《质量问题》
份报告中,他指出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项目由于没受到大学应有的重视,而存在
着资源不足的情况,为确保培养方式改革后的教师教育质量,需要建立一种新的
: .
,.,.”.
, .
...:.
圆徐莉莉.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动力及策略【】.商等农业教育,:.
韩锋,刘攀德.当代澳人利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
机制,对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另一方面,自世纪年代中期
以来,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真正重视,但在不放的教师教育体
系中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对初任教师进行入职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教
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沟通,是初任教师有效适应教育教学实践、改善教学行
为、提升教学效能感的重要保障,能够为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师教育领域,世界各国都把初任教师入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自
然,澳大利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握初任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航向,使其与其
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顺利接轨作出了保障。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各州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世纪国家学校目标宣言》,也称《阿
德莱德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提出:“学校应全面、充分地发
展所有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川。同时《宣言》制定出世纪学校教育将要达到
的具体目标和关键学习领域的个标准。该《宣言》的发布在澳大利亚教师史上具
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成为澳大利亚在世纪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文本依据,也
对教师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以质量为本的教师教育政策的出台,对
入职教育也给予了更过的关注和重视。
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个人职业生涯、有计划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它需要
把个人的学习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作为初任教师职前培
养和在职培训的桥梁,合理开展入职教育有利于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连贯性,推
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教师刚开始进入岗位的前几年,尤其是头五年,是教师专
业发展的初步阶段,是初任教师的职业适应期,在这一时期,初任教师将完成由
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成功与否,将决定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专业发展
模式,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倾向和职业持久性。世纪年代,澳大利亚对教师
教育领域进行了诸多变革,推动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对于初任教师存在的入职
适应难的现实问题,澳大利亚政府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再结合国外考察经验的
基础上,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初任教师入职指导计划。这一指导计划主要包括
四个方面的内容:校外活动、书面材料、校内活动和其它活动。国同时计划要求教
师掌握“三张通行证即要求教师具有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随着该计划的逐步实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初任教师入职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研
究。同时,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对教师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
“未来学校教育改革计划,澳大利亚政府把学校推向了市场。随着中小学办学
自主性的增强,开展初任教师入职教育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
。祝怀新,李玉静.澳大利驱以质量为本的教师教育政策】.外国教育研究,,:.
岱王斌华.澳大利亚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社,:?.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澳人利弧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教师入职教育的不断完善
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间
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竞争,而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依
赖于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的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发展关键
在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教育质量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此如何提高教
师的质量成为了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在诸多
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外,进入世纪后,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稳步发展,
对科技和教育的依赖进一步加强,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质量是关键,作为教师
教
育中重要中间环节的入职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澳大利亚的初任教师入职教
育又有了新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伴随着世界各国对教师质量的
重视,教师教育和入职教育理论逐步发展和完善。新世纪,澳大利亚把初任教师
人职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一个的重要议题予以讨论,并相继颁布一系列重要文件和
计划。
年月联邦政府推出了由若姆赛博士提交的关于澳大利亚教
师专业化的报告《素质报告》,该报告对过去年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
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该报告认为教
师应接受更多的专业化训练,其中,教师的初期经历和入职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
发展尤为重要。对初任教师进行科学的入职教育,可以大大缩短其适应教学的过
程,尽快走上正轨,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奠定进一步专业发展的基础。
年,联邦教育部颁布了重要文件世纪的教师联邦政府教师质量行动》以
下简称《行动》,对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资金等方面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改革措施:
通过运行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提升
教师的职业地位,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在今后三年内要为各
州和地区的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对教师专业发展深度理解
的基础上,联邦政府把初任教师的入职指导作为重要的关注点,对初任教师的入职
过渡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年月,联邦政府又颁布关于初任教师入职教育
的另一个重要文件《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初任教师的有效计划》以下简称《计
划》。特别指出要促进初任教师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必须
重视对初任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大学为基地的理论培养和以中小学为基
地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入职教育模式。年,联邦政府相继发布了三个重要文
件: 《联邦高质量教师计划一年行动纲领》、 《关于教师的标准、质量、专
业化的国家论坛的报告》和《教师:澳大利亚的未来》。对教师的评价监督标准
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年,联邦政府又发布了一系列文件, 《教师质量行动计
划》、《如何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熟练教师》等。两南大予:硕十学何论文
?五年间,联邦政府和教育部发布和实施一系列教师教育方面教育
文件和计划,说明澳大利亚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教师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作为
其中重要环节的入职教育也不断在这些文件和计划的支持下得到完善。例如,大
学和中小学合作伙伴式关系的建立,使入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衔接,
成为入职教育更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阶段,也是澳大利亚入职教育形成科
学化,系统化的重要时期,在有关入职教育的概念、目标,内容体系,实施模式
和管理评价方面都有了相对成熟统一的认识。例如,对于入职教育的概念,是对
初任教师进行的为期一般为年的有计划、有系统并持续展开的相关教育活动;
入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初任教师进行帮助和评价;入职教育的目的则是帮助初
任教师尽快适应学校和教学环境、转变角色、提升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教师专业
化发展。这些都赋予了入职教育新的内涵,同时,伴随着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入职教育的发展逐步得以完善,最终澳大利亚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入职教育体系。
二、澳大利弧中小学初仟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彳内容
二、澳大利亚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是内容实施的重要指导,内容则是目标实现的具体方面。澳大利中小学初
任教师入职教育目标正是在借鉴先进的入职教育发展理论,同时在结合本国教育
实际的情况下制定的,入职教育内容的设置则以目标为出发点,并以实行入职教
育目标为目的,形成了结构合理、丰富多样的涵盖每个目标的内容体系。
一入职教育的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导向,入职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所谓入
职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入职教育取得怎样的效果,这也是入职教育实施的出发
点和归宿。赛勒奇提,认为,入职教育的目的是“在一种职业
的新成员中,发展他们有效履行职业角色所必需的那些技能、知识结构、态度和
价值观。泰瑟,指出,入职教育就是使初任教师具备专业方面的
能力。麦克唐纳,认为,入职教育的任务主要包含两方面??
有效使用教学技能和适应学校的社会系统。埃,提出,入职教育就
是要帮助初任教师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根据英国学者博拉姆.,的
观点,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目标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促进新教师成长和发展
的技能;?学科教学的技能;?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技能;?提高和同事沟通交往
的能力;?熟悉学校和教学工作程序;?了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程序;?
教师师德和人格的培养。?卡蒙斯基,和利德奥,
则认为入职教育须涵盖六个方面的目标:?促进有效的教学;?发展解决
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留任率:?促进教师的专业社会化的发展;?提供精神
的支持和帮助;?增强持续专业发展的能力。固澳大利亚入职教育目标的确立就
是从本国教育实际和教育教学实践出发,满足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各种需求,提
高初任教师教学水平,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以目标为导向引领入职教育。其入职
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教师留任率
对于刚进入教师岗位的初任教师来说,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和困
范文三:全球化进程中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问题探讨
东序皿纵横AROUND ASIA 20ll。5 SOUTHEAST
全球化进程中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问题探讨
张荣苏张秋生※
摘要:作为亚太地区一个重要的国家,澳大利亚因其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关注。二战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跨国移民趋势加强和经济区域化发展,促进了澳大利亚的民
族文化由“单一的盎格鲁一凯尔特文化”向“多样性文化”的转变。这一转变一方面加快了澳大利亚政府积极 构建多元化社会的步伐,另一方面使澳大利亚对自身的国家身份和归属进行重新定位。本文主要关注在全 球化进程中澳大利亚民族特性的转变,并进一步分析这一转变对重新定位澳大利亚国家身份和归属的影响。
关键词: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全球化
[文献标识码]A 1)05—0085—06[中图分类号】C958 (1[文章编号]1003—2479(201 in Issue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Cultural the onIdentity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Zhang Rongsu&Zhang Qiusheng an in Asia-Pacific has been received more attenfion for its rich Abstract:As area,Australia important countIT in the and resources and the world。Affect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by immigration
which caused the Second World national the after War,Australian regionalization by intensifying globalization culture transformed cuhure’’to“diversified culture”(and this transformation from“unitary Anglo-Australian hand it accelerated Australia to a muhicultural and harmonious on the one hand,and on the other society promoted Australian to redefine and relocate its national and article the focuses onidentity belonging(This mainly transformation of Australian cultural in the of further how this identity process globalization,and analyzes change
on the of Australian national and impact development identity belonging( words:Australia;National Culture;Globalization Key 特点。二战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国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 将澳大利亚归为“无所适从的国家”之列。作为南太 际人口流动和跨国移民趋势的加强以及经济区域化 平洋地区的一个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是 和集团化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 在19世纪中期经济大发展的带动下,随着民族意 单一性,迫使澳大利亚政府调整长期以来坚持的
种 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形态 族歧视政策,从而使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由 “单一 性”向“多元性”转变,开始重新构建多元化源于英国,并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富有其自 的社会。 身特色的民主、平等、伙伴关系等内涵。但由于是英 这使澳大利亚对自己的国家身份和归属 产生了困 国文化的海外移植,在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中“盎
格鲁一凯尔特”文化一直是其核心,种族优越感贯 ※张荣苏: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张秋生: 穿其中,这使得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具有单一性的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
万方数据
惑,并对其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 澳大利亚人的一厢情愿,正如麦克马洪?鲍尔所说: “对于英国政府来说,保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一个 一、全球化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单一性 关于保护远房亲属的问题,而对我们来说却是关于 的冲击 保护我们自己家园的问题”?。这在澳大利亚与英国
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隔阂;另一方面,日本的南下 澳大利亚一直在英国的卵翼下成长起来,很少
使澳大利亚有史以来首次面临“黄种人”的侵袭,而 卷入国际事务和争端中,即使是塑造澳大利亚传奇
的苏丹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只是增加了澳大利 此时同宗同种的英美诸国不仅远水难救近火,而且 自身难保。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加速 亚作为英帝国一员的自豪感以及民族文化中的英国 了大英帝国的瓦解,英国也一步步回归欧洲。澳大 情结。直到二战结束,澳大利亚毫无疑问仍旧是一 利亚人长期以来怀有的一种特殊的种族优越感不断 个同质化的社会,正如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汉考 削弱,捍卫其民族文化单一性的种族文化观也悄悄 克所说的,在澳大利亚拥有与英国“相同的住宅样 式、相同的家庭消费方式、相同的饮食习惯、宗教信 发生了改变。“英国神话”在二战中的破灭从情感上 动摇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单一性的基石。 仰和价值观等等”?,而在这个同质化的社会中90, 以上的人
(二)战后国际移民的到来从社会结构上冲击了 口是英国和爱尔兰人的后裔,“盎格鲁一凯
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单一性 尔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真正使澳大利亚融入国 际社会并感受到全球
如果说二战中“英国神话”的破灭减轻了澳大利 化的挑战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
战。 亚人心中的英国情结,从情感上动摇了澳大利亚民
族文化中单一性的基石,那么在战后全球化进程中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神话”破灭,从情 国际移民的到来则从社会结构上瓦解了澳大利亚民 感上冲击了澳大利亚民族文化中的英国情结 族文化单一性的基础,“移民构成了澳洲的历史和社 澳大利亚作为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产物,这就 会,也改变了澳洲的历史和社会”?。 决定了它与英国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割断的脐带关 系。曾任新南威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但长期以 尔士殖民政府总理的帕克斯曾写道:
来以英国和爱尔兰移民为主体。在二战前,澳洲人 “我们(指英国与澳大利亚)都属于同一个家庭,我们
口中90,以上是英国和爱尔兰的后裔,其余的人口 具有同样的血统,同样的信仰 我们都继承了伟
也主要来自于其他欧洲国家,白种人占澳洲人口的 大祖先留下的一切遗产, 从各方面来看,我们是
一个民族,属于同样的种族”?。澳大利亚人以海外 99,。为维护种族的“纯洁性”,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 和移民限制条例把澳大利亚塑造成一个白种的“盎 英国人自居,并以拥有优越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血 统为豪,在英国盛极一时的年代分享着英国带给每 格鲁一凯尔特”文化社会。在1901年联邦成立 时, 澳大利亚是一个白种人的民族这一观点就在各一个英国人的荣耀。正因如此,澳大利亚从政治制 个政 治集团和社会各阶层中取得了一致意见,“非白度到社会文化无处不以英国为圭臬。“在19世纪的 色人 主要公共设施中,特别是政府的建筑都是模仿乔治 种应该通过移民限制政策挡在门外,他们不属 于这 个国家;他们不应享有公民权,他们应该从某些和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流行的样式”,“英国的许多
的活动中排除出去,不应该参加政治生活”?。特定 地名也被复制到澳大利亚”?。在1901年澳大利亚
并将 联邦成立时,联邦的首脑是英国君主;她的代表一总
Moran,A??Anthony ustralia:Nation,Belonging,and督保留了广泛的便宜行事的权力;英国议会的立法 Globalization,New York:Roufledge,2005(PP(46,PP(137( 可以使联邦法律无效;最高的上诉法庭是位于伦敦 ?黄源深、陈弘:《从孤立中走向世界——澳大利亚文化 的枢密院;国歌是英国的国歌。 简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on A琳一of ??Ian H(Burnley,The Impact Immigration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使澳大利亚人从英国的 Melbourne:Oxfordtralia,South University Press,2001,pp(68, “神话”中惊醒。一方面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国已经无 PP(139(
力保护自己的海外领地,澳大利亚与英国在战时关 Roberts&Gabrieua ?Brian Trifiletti(GalJigan&Winsome 于战略部署上的分歧使澳大利亚认识到英国的利益 A ustralians and Universi—Glob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不等于澳大利亚的利益,“同一种族,同一命运”只是 ty,2001(PP(106( 86
万方数据
表l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在澳洲 “白澳政策”奉为基本国策。而对于白人到来之前就 在澳洲 总人口中比例的变化 单位:, 大陆生活的土著人,从澳大利亚历史上“牧场
主扩张的年代开始就被认为是白人定居者发展和进 1947焦 地区 1971焦
步的障碍”?,联邦政府在1902年的联邦选举条例中 72(7 不列颠岛 42(27(0 20(9 就“极力阻止澳洲土著获得公民权”,排除了土著居 南欧 民的
3(1 11(5 东欧 选举权。在澳大利亚许多地方,政府对土著进 行现
10(9 北欧 4(5 和生代化的教育,其目标就是消灭土著的传统、信仰 5(7 10(5 亚洲、非洲、美洲 活经历。而在塔斯马尼亚,土著人则被屠杀殆 尽,或许正像阿尔弗莱德?迪金所说:“我们有权处理 L(Morgan,Australian 资料来源:Stephen Immigration Archives 88 Source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 我们领土之内的任何一个种族的人民”?。 History,Aus- 2006tralian Economic Review,November History 但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间的人口流动 给澳大利亚的这种种族歧视和同化政策带来了冲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国际人口流动和跨国移 击。首先是战后国际难民的涌入打破了英国和爱尔 民趋势的加强,对澳大利亚构建“白种人的澳大利 兰人及其后裔在澳大利亚人口中的绝对优势。在战 亚”造成了冲击,“白澳政策”亦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 时,澳大利亚就接收了许多滞留在英国的犹太难民。 性与合法性。澳大利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逐渐 1947年,澳大利亚与国际难民组织签订了一份每年
放弃了这一维护种族优越性的移民歧视政策,为构 至少接收12000名欧洲难民的协定。到1954年这 建多元化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打下了基础。 项协议截止时,澳大利亚已经接收了170000名欧洲 难民, (三)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加强为澳 他们主要来自中欧和东南欧。根据联合国难 大利亚民族文化的改变提供了动力。 大利亚接收了民高等委员会的报告,在1945年之后的25年里,澳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对澳大利亚扮演宗主国的 主要来自欧洲的约350000名难民,在 角色,澳大利亚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英国、西欧和 1973年“白澳政策”废除后,又接收了来自印度支那 英联邦国家;战后,伴随着英国在澳大利亚进出口贸 的约185000名难民?。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澳
易额中比重的下降,美国的贸易地位却稳步上升。 大利亚认识到人力资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同时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 重建澳洲经济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澳大利亚政府 团化趋势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的建决定通过增加移民来快速增加澳洲的人口。1945年 立 和1973年英国的加入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形成了移民部长卡尔韦尔表示“如果我们要在世界事务中 强 大的压力,澳大利亚深感与传统的西方贸易伙伴关 占据正当的地位,如果我们要使我们国家今后的安 系在“疏远”;而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对澳大利 全有保障,就必须用自然增殖和计划移民的方法使 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难以 我们的人口大量增加”?。澳大利亚战后的移民目标
打人美国市场。 是每年吸收70000名移民,这就意味着在战后每年 2,的人口增长中,移民占1,。移民
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以日本和亚 计划制定后,政 洲 “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开始起飞并取得 府很快发现他们并不能够吸收足够多的不列颠移 瞩目的成就,对以贸易立国的澳大利亚产生了日益 民,未完成的目标只好用其他地方的移民来替代。
强大的压力和吸引力,被视为澳大利亚开拓出口市 在1947,1972年间,澳大利亚的人口翻了近两
场的“潜在救星”,从而在经济上推动澳大利亚在其倍,澳大利亚的移民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由1948年 的9(8,上升到1971年的20(2,。由于国际难民和
Moran,A??Anthony ustralia:Nation,Belonging,and 移民的到来,使澳大利亚的人口构成在此期间发生 Globaliz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5(PP(142,PP(176( 了很大的变化,下表反映了1971年与1947年相比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口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所占比 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例的变化: ?戈登?福斯主编:《澳大利亚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87
万方数据
外交政策上做出新的选择,认为“澳大利亚不应该像 尔特政府宣布新的移民政策,“临时入境许可”人澳过 去那样为寻求自身的安全而防备亚洲的威胁 的非欧洲人在澳洲居住满5年后,有资格申请成
为 澳大利亚人应该在亚太地区寻求他们的未来”?。 居民和公民。1972年12月,新任工党移民部长
埃 然而,澳大利亚一直被视为传统的西方国家,与 尔?格莱斯公开宣布接受并资助非欧洲裔移民入境,亚
洲国家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如 从而正式废除了“白澳政策”?。1973年澳大利亚政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所说:“在文化上澳大利亚仍 府公开声明其移民政策是“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
然是个欧洲国家”,“它当然与我们这个集团格格不或国籍歧视”,并颁布新的移民法。“白澳政策”终于 入”?,而其长期奉行的“白澳政策”和种族歧视政策 成为历史的陈物。 也为亚洲国家所不满。因此文化 “白澳政策”的废除为澳大利亚“国家身份的新 是澳大利亚国家融 入亚洲的根本障碍。同时,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澳 构建规划出一个远大的、开放性的前景,并为各种文
大利亚人越来越多的意识到在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化的共处、兼容和分享设置社会平台”?。在20世
纪 中,不仅仅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们”的问题,“他们如 70年代,惠特拉姆的工党政府以及弗雷泽的自由一
何看待我们”也同样重要,“澳大利亚不能因坚持种 国家党政府都明确表示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澳大利
族移民政策而冒着失去重要的军事和贸易合作伙 亚。就像惠特拉姆在回忆录中所说:“我的政府决定
伴、旅游和投资来源的危险”?。因此,要想融人亚洲, 澳大利亚应该成为世界上消除种族主义的主要国 为其周边的国家所认同和接受,澳大利亚必须转变 家”,要使“澳大利亚成为真正的多元化国家”?。 其长期坚持的种族歧视和“白澳政策”,改变其“白种 197:3年,澳大利亚移民部长艾尔?格拉斯比出访加 人的澳大利亚”形象。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 拿大,归国后发表《民族大家庭》的演讲和《一个未来 势的加强从经济上为澳大利亚重新构建多元化的民 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声明,正式引入多元文化主义概
族文化提供了动力。 念,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产生的标志;1977
年澳大利亚民族事务理事会(AEAC)草拟题为《作 二、澳大利亚政府构建多元性的民族文 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澳大利亚》的报告,确立了建 化和社会的努力 立多元文化社会的三条原则:社会和谐、平等、文化 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神话”的破灭,国际人口 认同;1978年,移民计划与服务评论委员会草拟 了 流动和跨国移民趋势的加强,以及区域化和集团化 题为《到后移民计划与服务评论》的报告,提出了移 的发展,从心理、社会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民服务和计划的四条原则,这两个报告成为澳大利冲 击了澳大利亚自建国以来就在构建的“白色的澳 亚多元文化政策正式形成的标志;1982年,澳大利 大
利亚”。全球化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单一性提 亚人口与民族事务理事会完成题为《所有澳大利亚 出
了挑战,推动澳大利亚对其长期以来坚持的“白澳 政人的多元文化主义:我们形成中的民族》的报告,进
策”和社会同化政策做出调整,重新构建多元化的 一步发展和充实了多元文化主义原则,在社会和谐、民族
文化和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 平等、文化认同之外,又加了一条,即对澳大利亚社
作用。 会平等的责任、义务和参与,多元文化政策趋于完 澳大利亚政府一方面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状 善;1987年,霍克政府关闭多元文化事务研究院 况,逐步调整并最终废除了维护澳大利亚民族文化 ??Anthony Moran,A ustralia:Nation,Belonging,and 单一性的坚固壁垒——“白澳政策”。1956年,澳大 Globaliz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5(PP(115,107( 利亚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已居住在澳洲的非欧洲人,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
有资格成为公民;公民的直系亲属也可以得到永久 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居留的入境许可;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 “有特别资格者”亦可取得“临时入 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180—181页。 境许可”,获得无定期的居留权。1957年的法令又放 ?钱超英:《澳大利亚:移民、多元文化与身份困惑》,《深 宽了条件,规定凡取得“临时入境许可”,在澳大利亚 圳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居住15年以上者,可以成为澳大利亚公民。1958年 Whitlam Government ?Gough Whitlam,The 1972,1975( 正式废除听写测验,以“人境许可”替代?。1966 年霍Books Ltd(1985( Ringwood:Australia Penguin 88
万方数据
(AIMA),建立多元文化办公室(OAM),隶属于总理 在二战以前,澳大利亚是一个同质化的社会, 和内阁,只接受总理领导;同时组建多元文化事务咨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是其长期坚持的政策,“盎格 询理事会(AcMA),进行政策研究;1989年,ACMA 鲁一凯尔特”文化就是这一单一文化的主体。澳大
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的国家已成》的报 利亚据此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帝国的一个分部”。无
告,得到两党的一致认可,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 论是在殖民地时代还是在成为独立的自治领之后,
社会发展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多元文化政策成为 澳大利亚都是以“海外英国人”而存在的。这一身份
澳大利亚的基本国策?。政府不仅在政策上提倡多 最明显的表现在澳大利亚防务上依赖英国,外交上
元文化政策,而且从实际行动上积极构建多元文化 追随英国。尽管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明确表 示 社会。在这一时期主要政党也都采取了支持非歧视 “英帝国内的自治领地位平等,无论是在国内还 是在 性移民政策,反对种族歧视和同化的立场,并且都欢 国外事务中,绝不存在一方从属于另一方;通过 对王 庆澳大利亚新出现的民族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联 室的一致效忠而自愿成为英联邦成员”?,1931 年的 邦、州以及各地方政府为保护不同民族的文化而提 《威斯敏斯特法》也确立了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
方面 供的支持上。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州政府 拥有独立地位,并在法律上与英国拥有平
等地位。 一直为民族团体理事会提供财政支持,而1979年在 但在1939年9月3日,澳大利亚总理
孟席斯通过广 联邦政府中成立了民族团体理事会,成为联邦政府 播向澳大利亚民众宣布:“大不列
颠已经对德宣战 里表达不同族群观点的最有力代表。政府支持民族 了,因此澳大利亚也处于战时状
态”?。可见澳大利 文化多样性另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在财政上支持 亚人到此时仍以海外英国人自 居,仍旧认为澳大利 Se卜 亚是“帝国的一个分部”。 vice)广播电台?。随着澳提供多元文化服务的SBS(SpeciM Broadcasting 大利亚社会亚裔人口的增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澳大利亚开始对自己的身份
多,在90年代初,政府还积极推广亚洲语言文化教 和归属提出疑惑,战争使澳大利亚人认识到“澳大利
育,将学习亚洲语言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亚的命运在太平洋,而不是与英国一样在欧洲”,像
并制定了具体对策与计划?。 澳大利亚前外交部长伊瓦特这样的政治家则明确表
在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支持下,澳大利亚成功地 示:“澳大利亚的文明是建立在悠久的欧洲传统之上 实现
了民族文化由“单一性”向“多元性”的转变。现 的,但是我们的地理位置是我们在社会和政治前景 在用来形容澳大利亚最普遍的词语就是“多元文化 中孕育出了不同于我们的英国亲戚和美国盟友的本 主义”?,这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然而随着这 土化特点。是战争迫使澳大利亚人完全意识到他们 种转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JL?”开始成为澳 作为太平洋一个重要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
大利亚的中心问题。 转变是暂时性的,部分的。在20世纪50,60年
代,
澳大利亚总理孟席斯和自由一乡村党联合政府执政 三、民族文化的转变与澳大利亚的国家 的年代仍公开宣扬实际上正在消失的大英帝国情
身份和归属
从自然地理上来看,澳大利亚作为孤立完整的 ?杨洪贵:(1989年以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发展 巨大陆岛偏处于南半球,亚洲可以说就是澳洲的大 评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门口,但是 Moran,A (?Anthony mtrdm:Nation,Be]orion8,and 在澳洲公众的心理上“它却远得像金星一 Globalization。NewYork:Routledge,2005(PP(110( 样”?;从历史上来说,澳大利亚长期是英国的殖民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 地,独立后是英联邦国家成员。因此,澳大利亚在地 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理上是接近亚洲的,在历史上却是接近欧洲的。自 ustralia’s M(Schreuder&Stuart ward。A @Deryek Empi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2008(PP(385( 二战以来,澳大利亚越来越多地卷入国际和地区事 务中,文化和地 ?约翰?根室:《澳新内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缘之间的不协调充分展现了出来。 年版,第438页。
随着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转变,这 Roberts&Gabriella Tri—???Brian Galligan&Winsome 种不协调性引发了澳大利亚人对国家身份的困惑, and U— f'detti,Australians Glob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10(并对其归属进行重新定位。 niversity,2001:PP(101,pp( 105 ,PP(1万方数据 89
结。这一时期澳大利亚政府的领导人更加青睐于与 印度尼西亚。为此,霍华德政府推行被之称为“实用
英国的联系、英国的口音、英国的头衔以及英国的移 的外交”,一方面在战略防御上倚重于美国,另一方
民,孟席斯就多次公开宣称“我们应当承认我们和英 面继续维系与亚太主要国家的经贸关系。但是,霍
国的关系是血缘关系”,这一关系“要维持 500 年”。 华德政府表示澳大利亚“不需要为迁就新的经济和
战略秩序而抛弃与欧洲和美国的亲近以及历史的联 而处于反对党地位的工党似乎也忘了柯廷一伊瓦特
的澳大利亚属于亚太国家的呼声。究其原因,主要 系,也不会因为与亚洲更紧密的联系而要求重新创 在于二战虽然打破了英国的“神话”,但并未从根本 造澳大利亚的身份或者放弃能够表明澳大利亚社会 的价值和传统”?。对于澳大利亚的定位就是亚太地 上改变澳大利亚同质化的社会,澳大利亚仍是一个 以“盎格鲁一凯尔特”文化为主体的具有单一性民族 区一个“中等力量”的国家。目前的澳大利亚似乎尽 文化的国家,澳大利亚又回到了“英国忠诚的自治领 量在“亚洲国家”和“太平洋国家之间”谋取一个平 的传统习惯中去了”?。 衡、兼容的亚太国家身份,长期来看它将运用其文化
如前文所述,二战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内部 身份的多元化、模糊所形成的弹性,左右逢源地充当上
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社会人口结构,从外部上给澳 区内和世界多种力量的协调人,以此来维护和发展
大利亚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澳大利亚单一 自己的利益。 性的民族文化提出了挑战。此时,澳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的转变对澳大利亚国家身 大利亚开始认 为应该对国家身份和归属进行重新构建和定位。 份和归属的定位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盎格鲁一凯尔 1968年《公报》的一位编辑就指出目前“澳大利亚人 特”占主流的单一民族文化时期,澳大利亚人有着 认为他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存在着一种可贵的空白, “英国的灵魂”,是“帝国的一个分部”;但在民族文化 就像澳大利亚再次重新开始的那样,需要一个新的 实现多样性的转变和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命运与全球政治体系、冲突以及人口流动 词藻、一种新的方法”?去描绘。
随着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从“单 密切相关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的国家身份和归属
一性”到“多样性”转变的成功,并重新塑造了一个多 更多地受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制约。随着全球化
元化的澳大利亚社会,这使得澳大利亚对自身的国 对澳大利亚构建多元民族文化影响的进一步加深, 家身份和归属问题的探索更加迫切。在霍克政府以 在移民问题、多元主义、共和主义以及构建民族国家 及90年代更为激进的基廷政府时期,澳大利亚的领 认同的刺激下,澳大利亚的国家身份和归属问题 更 导人实际上决定,澳大利亚应当脱离西方,把自己重 加复杂化,对其探索仍未有穷期。但是作为能 够表 新确定为亚洲社会,并与它的地缘上的邻国建立紧 达民族独特情感的民族文化,澳大利亚的民 族文化 密的联系。保罗?基廷宣称多年以来澳大利亚遭受 从“在19世纪,除了独一无二的动植物群 外,很难确 了“亲英症和麻痹症”的折磨,继续与英国保持联系 定澳大利亚的独特之处”到当今“多元文
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经济前途一直在亚洲和太平 澳大利亚一个民族的特征”。这表明澳 化已经成为
洋的命运受到不良影响”?。但亨廷顿认为,把澳大 对全球化的挑战中民族文化的转变是大利亚在应 成功的,在其 利亚重新确定为亚洲国家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在 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选择是正确的。
塑造民族命运的过程中,经济压倒了文化。假如实 现了这一选择,它将不会消除澳大利亚人的西方遗 产,并且这个“幸运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无所适从 的国家,既是基廷谴责的“帝国的一个分部”,又是李
Roberts&Gabriella 光耀提到的“亚洲的新的白色垃圾”?。 ??Brian Trifiletti( Galligan&Winsome ustralians AandUniversi- Glob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1996年上台的霍华德政府认识到全球化和东 ty,2001:PP(115,PP(145( 亚经济的发展将会是影响澳大利亚未来15年外交 M(Schreuder&Stuart Em— (爹Deryck W训,A螂,舭’s 和贸易政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因为澳大利亚最主要 York:Oxford pire,NCW University,2008(PP(353( 的利益要依赖这一地区三个主要的强国和最大的经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济体:美国、日本和中国,还有澳大利亚最大的邻居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第165页。
万方数据
范文四:论澳大利亚的人口、民族及其社会文化
作者:姜天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年12期
人口发展的轨迹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独居澳洲大陆,是世界上最晚发现的有人居住的洲。经推测,最令人信服的关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历史的开始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5万年左右。(注: 姜天明:《中国与世界人口历史总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 页。)最早到达并留在澳洲大陆上的人,即是目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最早的祖先。作为该大陆唯一存在的种族, 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定居生活了1 万年, (注:Colin Mcevedy and Richard Jones:《Atlas
of
WorldPopulation History》,published in Lane,p327。) 并一直在大自然的侵袭过程中企图寻找均衡状态。就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均衡状态,在公元前的漫漫岁月中一直持续了数千年。澳洲大陆的人口一直停留在游牧、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状态。其最大数量当约在30万人左右。我们可以推算,从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8世纪大批欧洲人到来之前, 那里的土著人的数量一直在100万的1/4左右波动。(注: 姜天明:《中国与世界人口历史总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页。)1788 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从那一年开始,英国把大批罪犯(男女搭配)及其看守的少量卫兵送到了这块大陆。仅仅几十年,这块大陆的人口色彩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土著人的家园被霸占,或被迫向西部和内地自然条件极差的地区迁移,或成群被屠杀。(注:Briau Fitzpatrick:《The Australian Commonwealth》,Melbourne,1956,p62—63.) 这样一来,土著人的数量非但没有增加,相反却大幅度下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世界崩溃了。“到处的厮杀、误解、相互畏惧,以及在人迹罕至和没有戒备的前沿地带上,土著人与殖民者的互相猜疑,都造成了大量的流血。土著人的武器显然不是(欧洲人的)枪炮的对手。”(注:《Australia the land and its development》,堪培拉1975年英文版,第37、38页。)另外,“比种族对抗和土地掠夺更坏的是欧洲人带进来的,土著人从前没有发生过的疾病,诸如结核病、麻疹、天花、花柳病和酒精中毒等。正是这些疾病造成一些地方的土著人在10年间减少了50%。 ”(注:《Australia the land and its development 》,堪培拉1975年英文版,第37、38页。)澳大利亚学者科林·赛尔在其著作中写道:“凡是欧洲殖民者最多的地方——特别在东南部——土著人的数量减少最快;而在偏僻的中部和北部减少较慢。塔斯马尼亚的全部土著人于1888年底以前就灭绝了。维多利亚的土著人几乎全部灭绝,新南威尔士的纯血统土著人也所剩无几了。”(注:《Australia the landand its development》,堪培拉1975年英文版,第37、38页。)
当然,也有某些医学家认为,本地人缺乏抵御西方疾病的能力。因此,除了自然原因外,欧洲殖民者的疯狂屠杀和所带来疾病的侵袭,使该大陆土著人口迅速减少,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直到20世纪初期,澳洲大陆的土著人一直呈下降趋势,此间,许多土著人部落彻底被消灭了,或是老弱病残者被灭绝了。土著人的数量一度跌至只有6万余人。 此后,澳大利亚土著人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1947年为6.95万,1954年为 7.45万,1961年为8.53万,1966年为10.20万,1971年为11.60万, 1981年为16万,2000年估计为25万人。(注: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不言而喻,提起澳大利亚的人口,土著人口的数量只占有极小的一部分,占其主导地位的应当是欧洲白人移民及其后裔。
欧洲白人移民至1810年时达到1万人,至1830年时达到10 万人,1840年时达到25万人,至1850年时达到50万人大关。在1788年到1850年这一时期内流放到澳大利亚的15万名罪犯中,有10万名是1820年以后到达的。(注:〔澳〕戈登·格格伍德:《澳大利亚政治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09页。)至1860年则突破100万人大关。从1860年—1870年,澳洲大陆外来移民又增加了100万人,其中来势最猛的是英国人。
后来,出现了三个“特别顺利”时期,使外来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几乎毫无阻挡,也促使这块陆地真正变成了由旧到新的欧洲人的世界。这三个“特别顺利”时期,即1914年前的10年间、1918年以后的10年间和1945年至60年代末这三个时期。在这三个移民高峰阶段,澳大利亚纯净入境移民分别增加了30万、49万和200万人左右。直到20世纪40 年代末期,增加的人口仍然以具有英国人血统的占支配地位。但自从那时起,英国人在其人口的构成中逐渐下落至1/3,其余的2/3则是具有中部或南部欧洲人血统的移民。从总体观察,澳大利亚人口的状况,美国著名记者约翰·根室曾总结为三个特点:即人口少、战后人口增长快和人口迅速城市化。(注:〔美〕约翰·根室《澳新内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页。)
据统计,1981年,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为1457万人左右。(注:澳大利亚新闻局:《澳大利亚概况》,1986年版。)1994年,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为1734万人左右。(注:《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据预测,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至2000年时可能会增长到接近2000万人的水平。(注:姜天明:《中国与世界人口历史总览》,第 316页。)
战后新移民和民族的构成
自从18世纪末期欧洲人开始到澳大利亚定居以来,移民对这块大陆的开拓和发展一直很重要。从1788年,英国将首批囚犯移入澳洲开始后的150 年间, 囚犯尤其是大量自由人入境, 使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增加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740万人以上。(注: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手册》,1987年版,第19页。)
150年的经验与教训证明, 劳动力(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缺乏是制约澳大利亚发展的首要因素。因为从人口密度角度看,澳洲大陆是世界最低地区之一。于是,从1947年开始,澳大利亚进行了大规模、有计划和长期的全国性移民。为使移民工作妥善进行,为了对移民加强管理和更好地促进全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澳大利亚政府特意设立了移民部。
1947年至80年代上半期,大约有370万人移入澳大利亚定居, 这就使得澳大利亚人口中约有40%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澳大利亚总人口中约有20%是海外出生的,还有20%的人其父母至少一方是海外出生的。(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手册》,1987年版,第19页。)
澳大利亚的移民来自100多个国家,其中仍以来自英国的为最多, 此外来自欧洲别国,来自亚洲的也比较多。
以1947年—1980年为例:在欧洲,英国移入澳大利亚的人数为106.36万,占移民总数的36.5%;同期来自西北欧移民的人数为25.86万,占移民总数的8.9%;来自东欧移民的人数为38.92万,占移民总数的13.3%;来自南欧移民的人数为54.06万,占移民总数的18.5%。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此期间,除英国以外的欧洲人移入澳大利亚的人数总计为118.84万,略多于英国移民总数,所占的百分比为40.7%,也略高于英国移民所占的百分比;在亚洲,去往澳大利亚的移民总数为30.90 万,占澳大利亚移民总数的10.6%。其中,来自南亚次大陆移民人数为6.26万,最多;其次是来自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为5.26万;包括香港和新加坡在内的华人移民人数为4.25万。另外,在1947—1971年间,去往澳大利亚的日本移民人数为5036人;在非洲,去往澳大利亚的移民总数为7.08万,占移入澳大利亚的移民总数的2.4%。其中, 就单个国家来说,南非的最多为2.17万,埃及的居次为1.82万;在美洲,其移民总数为9.30万,占移入澳大利亚的移民总数的3.2%。其中, 美国的最多为3.29万。加拿大的也有1.64万;在大洋洲, 移入澳大利亚的移民总数为19.23万人,占移入澳大利亚的移民总数的6.6%。其中,新西兰的最多为15.6万人,占移入澳大利亚的移民总数的5.3%。(注: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
分析去往澳大利亚的移民,应当讲成分是相当复杂的,但总体上看主要有如下几个背景:
第一,由于传统血缘关系的因素。如英国移入澳大利亚的人最多,主要因为此因素。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英联邦的自治领已经有150多年历史,英国模式的澳大利亚社会和这种英澳特殊关系, 使许多英国人愿意移入澳洲大陆定居。另外,如英国前殖民地的人移入澳大利亚的人也较多。第二,由于相对贫穷落后的原因。在欧洲,移入澳大利亚的是相对经济不甚发达的南欧和东欧各国的人为最多,而经济发达的中欧、西欧和北欧的相对较少。在亚洲,人口密集且又贫困的南亚次大陆各国移入澳大利亚的人为最多。在大洋洲,新西兰的经济状况不如澳大利亚发达,也促使许多新西兰人根据“塔斯曼海峡旅行协定”的规定移居澳大利亚。大洋洲其它岛屿的经济更为落后,岛上的人也大量移居澳大利亚。第三,由于战乱等客观原因的驱使。在移入澳大利亚的移民中,我们发现来自战乱频繁地区的人较多,如南欧地区、黎巴嫩、印度支那和南非等地。据统计,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来自40多个国家的40余万难民来到澳大利亚定居。其中,17万难民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和发生动乱的欧洲某些地区。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约有1.4万人去往澳大利亚。再如,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发生危机后, 有5700人移入澳大利亚定居。另外,黎巴嫩从1976年开始爆发内战之后,约有1.5万人移居澳大利亚。从1975年到1982年6月底为止,估计有6.6万越南人、老挝人和柬埔寨人移居澳大利亚。1981年—1982年度,印度支那难民将再次成为澳大利亚所接收的难民中的绝大多数。(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手册》,1987年版,第20页。)80年代中期以来,因东欧各国的局势突变,波兰等东欧国家去往澳大利亚的移民迅速增加。第四,由于宗教等争端的原因。世界各地因宗教纠纷或民族仇视等原因引起了难以计数的动乱,致使许多人因此逃离家园,流落他乡。其中有不少人因此而落难到澳大利亚。如被驱赶出境的欧洲犹太人、西亚宗教冲突中的阿拉伯人等。澳大利亚人口的民族构成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划分:①土著人②白人③其他有色人;复杂划分:基本包括世界各主要民族的成分。可见下表:
1891年、1947年和1978年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及2008年澳大利亚的民族成分预测(注: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手册》1987年版。)
1891年1947年
1978年
民族出身 人数 人数
人数
% % %
(千人) (千人) (千人)
英裔民族
2860
87.26954
90.2
10962
76.9
西北欧民族 2006.1 4606.010967.7
东欧民族
16 0.5 72 0.9587 4.1
南欧民族
14 0.4 1161.511498.1
亚洲民族
68 2.1 40 0.5290 2.0
大洋洲、美洲
11 0.3 8 0.137 0.2
和非洲各民族
土著民族
1113.4 59 0.8142 1.0
华人
52 1.6 17 0.238 0.3
合计
3280
100.0
7709
100.0 14263
100.0
(欧洲人)
3090
94.27602
98.6
13794
96.8
(其他人)
1905.8 1071.4469 3.2
2008年A2008年B
民族出身
人数人数
%%
(千人) (千人)
英裔民族1390272.1 1417670.6
西北欧民族 1380 7.2
1404 7.0
东欧民族786 4.1
817 4.1
南欧民族1493 7.7
1536 7.6
亚洲民族1242 6.4
1601 8.0
大洋洲、美洲182 0.9
237
1.2
和非洲各民族
土著民族310 1.6
310
1.5
华人252 1.3
335
1.7
合计19295100.0 20081 100.0
(欧洲人)1758591.1 17959 89.3
(其他人)1710 8.9
2122 10.7
对上表的4点说明:①南欧民族中包括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拉丁美洲人和阿尔巴尼亚人。②华人包括港澳、东南亚各地和中国大陆的华人。③土著人1947年的数字为估计数字,1978年的数字为统计数字。④2008年A是以每年移入5万人为统计基础;2008年B是以每年移入7万人为统计基础。从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中可以看出:以英裔为主的欧洲白人一直占据着该国民族构成中的绝对主要成分。土著人由多到少后又逐渐缓慢发展,经历了100余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土著人口由多到少,完全是由于欧洲白人的阻碍作用。华人在澳大利亚民族构成中从来只占有很少部分,不足2%。因此, 所谓“黄祸论”和“白澳政策”均纯属无稽之谈。
多元社会文化
在世界上,以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并不鲜见,特别是多个民族组成国家的历史不长更有其文化方面的特点。比如,南美诸国、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这些国家从民族构成的本质上讲属于移民国家。
澳大利亚共有100多个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 使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特色具有多元性。
事实上,从19世纪50年代起,由于各国移民大量涌入澳大利亚,已经大大改变了澳大利亚的民族成分。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意大利、马耳他和南斯拉夫移民及犹太难民进入澳大利亚。这样,从欧洲、中东等地有数百万移民移居澳大利亚,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定居澳大利亚的东部和东南部的沿海地带,从而使这个国家的文化色彩进一步丰富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居民的进一步多元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1947年,有330万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其中42%来自英国, 其余58%分别来自100多个不同的国家。据统计,1978年—1979年度, 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少于亚洲人,这是澳大利亚移民史上的第一次。因此,在澳大利亚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除了白色皮肤的人之外,我们还能看到黑色皮肤、棕色皮肤和黄色皮肤的人。不同民族的人群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得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绚丽多彩。在本世纪70年代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努力推行一种文化同化政策,即以英格兰文化取代其他民族文化的“同化”政策,实现英格兰单一文化政策。(注: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不成功的。结果导致澳大利亚社会不安定,各民族之间矛盾激化。无奈,经过几年的讨论和争论,澳大利亚政府终于在1979年11月作出决定,效仿加拿大等国,“正式采纳多元文化”的政策。”(注: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150页。)
澳大利亚多元社会文化政策包括下列三方面内容:第一,概括了不同社会文化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民族对国家承诺的义务和应享受的权利。第二,在法律上明确了一个国家内部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只有承认、尊重这一现实且平等相处,别无他路。第三,制订有关法规,以保证多元社会文化政策的贯彻实施,如各民族的语言教育、书刊出版和广播事业等。澳大利亚政府于1978年底开始采纳“多元社会文化”政策以后,成立了国家多元社会文化事务所,制订各项具体措施和进行有关学术研究。另外,还派出高级研究人员到有关国家进行研究和学习。各州还建立了多元社会文化和民族机构,如在西澳大利亚州就建立了“多元文化和民族事务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为意大利人,第一助手是华人。(注: 阮西湖:《澳大利亚民族志》,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各州还没有为各民族集团服务的各种服务中心。
那么,澳大利亚为什么要采纳“多元社会文化”政策呢?第一是关于劳动力问题。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大人少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和劳动力,仅仅靠从英裔居民中获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量移民入境是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需要。1947年英格兰人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51.27%,而1978年下降为45.83%,说明英裔居民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他民族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注:阮西湖: 《澳大利亚民族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这种情况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澳大利亚当局希望维持英裔居民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少于90%大不一样。其原因很简单,就是经济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极大需要。第二是事关国家的稳定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雄辩证明,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漫长时间,而且形成之后就难以消失。比如,犹太人文化特征虽经万般磨难但无论何时何地均清晰保持。再比如,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等。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既然是多元性的,那么其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各民族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显然,多民族之间的团结与稳定,是奠定国家稳定的基础。澳大利亚长期实行的单一社会文化政策,对国家的稳定极其不利。第三是由于移民集团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由不同移民组成的不同民族,在开拓澳大利亚及其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随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各民族集团所从事的职业,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生活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他们的杰出成就,也为澳大利亚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澳大利亚当局不采取歧视非英裔各民族的多元社会文化政策是明智的。实际上,在澳大利亚的人口构成中,以英格兰人为主的英裔民族一直占绝大多数。1947年占90.91%,虽然1978 年时下降为占77.73%,但仍占绝大多数。其他100余个少数民族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没有一个超过5%的, 最多的是意大利人居为4.21%和日耳曼人占4.11%。这样的民族结构,显然不会对澳大利亚国家的政权性质、宪法及社会制度造成改变的威胁。
作者介绍:姜天明 辽宁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邮编 110036
范文五:中国的民族文化
中国的民族文化
为了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自治区、自治州根据自己的情况,相继成立了本地区的作协、剧协、音协、舞协、美协、影协和摄影学会等组织。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高等院校和民族学院陆续开设了少数民族文学专业,有的地方还开办了艺术学校,如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等,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人才。以民族医药为例,到目前为止,西藏、内蒙古、新疆都分别建有藏医、蒙医、维医院校和一些中等民族医药专科学校。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一支少数民族作家和艺术家队伍,如满族作家老舍,傣族诗人康朗英,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等。一批专业的和业余的少数民族艺术表演团队也相继建立起来,并活跃在少数民族的农村、牧区和城镇。
一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界艺术资料得到出版。如20多年前由相关部门发起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集成》10大文艺集成,包括了大量少数民族文艺资料。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刊物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中国各种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刊物已有100多种,有的地方还创办了自己的诗歌、音乐、美术、影剧等专门刊物,其中有20多种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出版的图书、报纸、刊物等大幅度增加,仅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种类就达3400多种。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奥大利亚招商会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