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 察孝廉
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这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促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
(2)举孝廉要后要考试——试经,并且有年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荐不试的滥举弊端。(3)中央朝廷官员依照职位高低举孝廉。
(二)举贤良
举贤良是汉代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形式。所谓举贤良,一般以“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为察举名目,但往往都另外附加一些条件,如可亲民者、文学士、能指朕过失者等。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既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又重视通经达变、博学多术、甚至某些特异功能。
汉文帝在文帝二年和十五年两次下诏举贤良;到汉武帝时,举贤良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过渡,通过高级官吏荐举人才,并用对策的方式加以选拔的形式成为定例。其后的皇帝在诏举贤良时,对策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对策者对军国大事全面深入了解,而且在对策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东汉基本沿用西汉举贤
良的旧制,但不如西汉盛行。
从察孝廉和举贤良这两个方面来看,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某些方面更是对实行之初的进步与发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察举制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证明了察举制在两汉时期作为选士制度的主体是积极的、进步的,能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察举制的影响
每一种制度的实行,都会跟国家和人民带来影响。当然察举制的实行也为社会和国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察举制的积极影响
(1)为选士制度开了先河,也为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实行提供了借鉴。
(2)有利于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分配,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
(4)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干练的官吏,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了受驾驭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
(5)有利于文官制度的建立,因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6)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
(7)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展。
其次,察举制的弊端
(1)权力分散,地方官员控制察举大权,士人没有靠山便很难被举。
两汉察举大权掌握在少数达官贵人之手,大多数情况下帝王下诏,由公卿和郡守按一定的要求荐举,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作保证,因此所举“非人”、察举不实的现象常有发生,进而因利禄诱人,致贿赂公行,营私舞弊之风盛行,在汉王朝衰微政治黑暗时更加严重。察举数量的扩大,这方面的问题也更加严重。特别是在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请托贿赂之风盛行,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操纵地方选举大权。高门望族子弟无德无才得以荐举,一般士人则入仕无门,空有满腹诗论。
(2)以“声名”取士,重名声、舆论,而考试因素较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国家荐举到一定的德才兼备之人,但是有“声名”之人,其个人的素质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3)弄虚作假,伪诈公行。
察举制实行的过程中,特别是汉代末年,一些人不顾礼仪廉耻,为求功名富贵无所不用其及,败坏了社会风气。汉初的许武“克让”,许武在与弟分家产时,有意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壮者,等两弟因“克让”被举荐后,把田地和财产全部还给两弟,因此受到乡里赞誉,成名升官。而东汉桓帝时赵宣作假的丑闻也是一个弄虚作假的典型,赵宣在双亲死后搬到未封闭的墓道中服孝20年,乡邑称孝而举荐,太守调查后发现赵宣在服孝期间在墓道中生有五子。东汉中叶以后,虚伪作假情况相当普遍,荐举者为了能得到被荐举人的报答,出现“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于是出现了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王伏的《潜伏论?考绩》中“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顽愚应治据。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
也。”察举的弊端可见一斑。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科举制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 诸州岁贡三人" 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范文二:简析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潺矗
理论园 地
简 折 国中历涟 官俸代度 的灞 曼◆
囊I舒利 燕
官 选度是 中国古代制 重要 典 的章 度制一之, 中央是集 权 制度 的一 重要个内 容。 官 度 ,制 一个 国家政 或权选 选拔是 官 的吏程序规 章, 可 以称 作仕进 制 度 ,又它 今 天 与人的 事制 中度 公人务员 用 大录 体 相当。 于由 官 吏担负 国家 的着日 常 位和取 得贵 身族份 , 不享 受能特 权它取消宗 室。贵族所 享 也 有 世 的特袭权 , 宗室 贵不族 像再过 凭去 缘血关系 即,靠依 “属籍” 就获 得高 官 厚禄和 爵 封 邑位不论。人们 出身门第的 、 阶和级阶层 ,立 军功 有 只要,就可享 受 禄爵 军。 功成 为 赐
赏禄 的最爵 必 的条要件 。
管
理职 ,因责中此历代国王的朝统治者把官都吏的考核选
置拔 特于 别重 要 的 位地 ,十分注 意 积累经验 ,善制 度 , 逐 完 步形成 了 个一完整 的选 制官度体 系 。 对 中国 古选代官制 度 进 探行究 , 解了、 对握 中 国古把代 社会 的政 府管 体理 ,制研 究国中建封 会 的社 行政 管 ,人员理录 用制 度,从 汲中 取经 验 , 当今 政府公务 的选员 拔和 任有用一 的定指导 义 意。 对
功军爵 制禄是 春在 秋战国奴隶 制 向崩走溃, 建逐 制封 渐 生 产和立 确的形 势下出现 的 新的政军制 度 。军 爵功 禄 制对 新兴 于 地主阶 的成长级、 大和夺 取 政权, 秦汉于 建 封壮 对
一统国的家立建和巩固以及 战在 中争舞士气鼓 提、军高队
战斗等力 ,都发挥 极了其重 要 作的 用 。
中国古
代的官选制度大经历了以致几下个阶段 : 舜1、. 、尧 时期:禹 禅制度。传让中的说尧、禹 期时 的、舜
部 落盟 联主民推 选首 领制的度 。 禅让 制 是度中国 古上时 期
4 . : 制度 为。应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 建家 国两 察汉 统 治 举的要 , 需汉时 推 行期 新选 官的度 , 制括 举 察、辟 两包
等。 征
推部举联盟首落领或帝让位王给别的一种人方 ,即部式落 各个 表决人, 多数决以 定;其 最记早载《 于书尚 》中之, 但真 实性
一直 在存议 争。相 传尧部 落为联 盟领 袖 , 四岳时推舜 举为 继人 承 尧,对舜 进行三年考 核 后 ,使帮助为事 尧死。后 , 舜继 位 ,同样推 举方式 , 治水考 验 用, 经 过以 禹继承为人。禹继
察 举选 举即, 是一 自种 而下上 的推 人选 才官为的制 度 , 两 是 汉 选官吏用最 主要 的途 之 一 径。汉帝武时 建立 和发 展一 了
整套
选 官制用 来度选 人 拔 ,其才内
容 包地 方察 举和括 皇 帝 召征等 由。于种这 制度的 确与运立用 ,朝上廷 有各拥方 人
才面 这,汉是武 时 期帝现 鼎出局面盛 重的要原 。 因 汉东时期 继续 实行 举 制察 前后有, 所变化 。但 初期主 要
位 , 又后举陶为皋承继人, 皋陶死早 , 又伯益为继承以 人, 后最人族拥禹之戴子为启。王这是部落联推选盟领袖的度制 ,
称 “史 禅 让 。禅 让制到 ”禹子启之就 终 止了, 立第建一个 朝 他
—— 夏代 。朝 2 夏 、、 商. 时周代 :袭世 ” 制“ 称亦“ 卿世 禄制 ”奴国 世。我
据依人才 在 地方 上的声 望 为“,称 举 里选乡 ”。中 期以后 , 豪
强地 势力 开主 恶始性膨胀 , 门 族望第 成为 选举 的主要 依据 。
后
出来现了 批一 代 世为 、官把持 中央或地方 政权的豪 门
大族 ,累世 卿公的世家地 主 此因成形并 发 起展来 ,官制 度日选
隶会社、 建 封社 会爵 世位相 传 的代制 度。由 夏启 建立 贯穿,
中 奴 国社隶会和 建 社会封 始终。
趋
朽腐 情的 况 后。期 官把,持用 人 权 ,大 制官 度加更 腐宦
选朽 。
夏 商是我 、奴国社隶 的会立 和建初 发 展步时 。 期启从 开
征辟是一
种 自而下选上 拔官吏 的制 ,度要 主皇帝 征有
始禅
制 的惯 例被破让坏 , 此王 位袭 世制 替 了代禅让 制 从。世
制袭 的特 点是 :它与当 推行时 宗 的 法 、 封 制制紧 密结 。 分 合 那 担任些王室或 诸侯 官国 的大职小 贵族,便 是受 封的各
级
与公聘 府 、 郡 除辟两种方式 。皇 帝聘征采是 特取 与聘征召 州 的 方式 , 拔某些 有 名望 的品兼 学优 人 士 , 的备 顾 ,问选 或 委任或政 事 。聘 征方之 ,已 , 由久来 如秦 孝公 公下开令 求贤 即属征 性质 。秦始 聘皇时 叔孙通以 学征 文,皆属征 召 质 性 亦 。 到 了汉 代, 帝高继 承这一了 式方。以后 自 西 武汉帝以 东至 汉汉, 沿 成例。 德于 望重高的 老 学年 , 者 相 对且予优特 待 武 。 如帝即位 初之 使 ,者束 使加璧 ,帛车 以蒲 裹 轮, 驷 迎 即“申 驾 安 公”谓 可开 汉代了安车蒲 轮以迎 贤 的士先 例。皇帝征聘 , ,为 汉代最 尊 的仕途 ,荣 被 征 者来去 自由 ,廷 虽 督可促, 朝坚 如 应命 不, 不亦能强 制 ;于 征 既之 后,且 地位 也 不同于一 臣 僚 般,都 以待 礼宾 。大 辟 除高 级官是任 员属用吏的 种一 制度 。代辟 除官吏 汉
两有 种 况情 种: 三公是府 辟除, 一 试用之后 , 由 府公 高第或
封 君, 们均 遵照 嫡
长子继 承制 的 原则代代 相 袭, 有 封占 他 地
,也就以世代垄 断官 职 。王位 世袭制 的 确立 , 一 重次 是所大 的 历 史 变革 , 标 志着原始 社会 的 “ 下 为 公” 隶 奴社 它 天为 会 的 “天家 下 取代 ”它 。是史 的进步历, 所其根 在 于源产力
生的发
展到 了战 。 , 会变国革 更 剧加烈 ,社随 着奴 制隶 的崩溃 和封
建制 的立 , 唯确功 唯贤 新的选 制官度 步逐建立起 来 ,
例如
:以出客仕” “ ” 客宾”是 战 最 国风 行的 进途径仕 。“ ( 客 即“ ) 战
国客 出仕 的以实 中史 。以秦 国 为典 型最 到。此 , 袭世 制时
终代结告 束。 3 :国 功爵禄 制 战 。国 期秦时国商鞅 变法 实行时 . , 军 秦
励 奖 军功 ,功受 爵; 有 立功 的军 室宗贵族 得不就 授 到 爵 按没
由 公荐 卿举与察举 , 出朝 廷官 或补 外长州郡 公,府 掾属 可故
l
8各
文群天地 ?0 年第 1 21期1 1
理 园论 地官位
低虽 , 于达显 一。是种州郡辟 ,除却 易由州郡 佐 , 吏资因 历 、劳 功 ,用后 之, 试或以有 能才被荐 举或被 察 , 举可升任 亦朝廷官 吏或任地 方长
吏 。除 死硬 记背的 经 诸明科 士,不 科再 诗考 赋,进 专 考 义经 和时
务
策 。 法科明 , 考律令 设、专 断 案 4。腐朽 :)(明 朝沿袭前代 的 举科 士取度 , 只制在“但 四 五书 经”内命 题 , 释朱 熹 的集 解 注为以据 依, 格章 为八式股文 , 能 随意 发 。八挥 股取士 的 文 不 实质 一种是化 文制专制 度 ,它禁锢 人们了 思的想, 举科制 使 度
展 成发为 愚政策民。( ) 5 除 废 清朝沿: 袭这制度一, 重严阻
举和察征 辟, 原先 实于行 世的禄世卿制来 讲 对, 一大是 进
。但步这是 制度 一带有举士又 举官和分不 , 选举 和课不 考 分 ,举 教 与育分离 , 有 官选的专 职官 员, 后选 考 等缺 选 先没点, 给各级 官 在吏举 和察征 辟 中徇私 弊舞留 很 多缝下隙 所 以, 到东汉了 年末, 然 现出 了“ 秀 才 知书, ;孝 廉 , 竟 举 不 举父
了社会 碍发和进 步展。戌戊 法变 曾革改 科制 举 诏令, 中确明 废 除 股八 改试 策 论 , ,设 开济经 科 特 但法 , 被令 取 消1。 950年, 由 国于内形 的变势化, 清 政 被府迫 废除科 举制 , 度延 续了 一 多千年科的举 制寿度终正寝 。科 举 制的开实质上 是创社 会经济发展 阶级、系关 动变 的产 物 。科举 制与 品九中制正的 显 明别区是拔 官吏选 不再 以 家族 名
望 是 而以考试成绩为 据 依它, 的 立是 封建选创 官
制的 一 大 进步 : 开 考试放, 收 了不 少 寒士 人政 进权 益, 吸
有
居别; 洁白浊如泥 , 寒 素第 良高怯 将如鸡 “现象 。操曹审 的 怪时度
势, 出了“ 是才 举 ”提 惟 的用 人则 原 ,是 既对 于处乱世 这
求贤的 要 需,也是 汉代 “ 对举失实 选”的 刻 意正 。纠
5 魏晋南 朝 :北品中正制 度 。九 品中正制又 称 “品 . 九九
官人
法 ”魏南晋北 朝期时实行 的选 官制 度 , ,注 重第门 出身 , 以门第 为 官标选准 它, 促 了进 汉魏 之的际土 制族 度的 巩 固和
展发。隋 帝时文 废期除 。
于扩大和 巩封固 统建 治的治政 基础,改变 了封建 前 期世
门阀族把朝持 政局的面 , 制了 门阀世族势 力 , 选官 抑权的 不 力在 地 方是 而收 中归央 大大, 加 强了央中集权 , 有利 于 局政的
汉东末 年 的阀混军战打破 了原 有统的治秩 序使 汉, 的代察制举无度法继续 实行 下 去曹操。 发为展自 的势力己, 采 用 才是 “”举唯 的用人 策 。魏政文帝曹丕 为取得 世家大 的 族
稳 定;举制 扩大 了官吏 的来 源 , 映了 隋唐 时期阶 关级系 科 反 的变化
, 广大 庶 族 地通主科 过举人士做 官 , 封给 政权 建注 入了 生和 活力机 选; 官拔 从此 吏 有了文化知 识 水 平的客观 依
持支, 制 九品 定正中 制度 :各郡 长官 推 选 官 中朝 本 籍“ 著
姓士 族” 担任中正 , 中 将正本 土族 郡依家世与 才德写 出品 ,、 状
为作部 委任 吏职官的 要主 据依 。 主“要依据家 世官 位 的 品” 资
,历计资 品定 分别 ”上 上 、 为 、 中下 、“ , 上 中上 上 、中中 、中
据 ,利 于形 成 高素质 的 文官 队 伍, 于政利 的清治明 ; 有 读 有书
考试 、 、官做 三者联系 ,权 、 学与 识 结 起合 来, 把 营位 造了 中 华 族 民尊重 师教 的 传统 ,刻苦勤 读 书 的奋 围氛; 促进 了文 学 的繁荣 , 如唐 诗以取赋 士, 进唐促 诗荣 繁。
下
、 、 中上、 九等下, 品 。虽 为 九品, 一品虚是 下 下下称九 但
第设 , 人 能到 达 以,第 品二 最为 等 高“ 。” 无 状所是根 据士 人的
德 行才 下为一简 个短语评, 一 般 有只 一句两话 为 提。高中正
要 需 指的是出 制仍然, 地是主 阶 级的选官 制度, 科 是举
为主 阶地级服 务 的明清。行八 实股士 , 取内 容形到式严 重 从 束 缚应考 者 ,为 封 统建者治培 养的忠 奴实 仆 ,重桎梏了人 严 才 的 长 , 成统治者 加强专制
主义权皇 治 统的要 重段手 ,是 对 术文化 的学展发 产 生极为 了极 的消 影 ;清末科 举响制度 严
威 权 廷, 止禁 评被 者诉讼 枉曲 朝; 正中如定 品 法违 , 须受 追 究 。 制此创 之初 ,立评 定人物的标 准 是 家 、 世德重并 盖 才, “ 论以人才 优劣, 世 谓胄 卑高 ”非。但被 选 几乎全者是 门 世
族 , 德逐阀渐 被忽略 世 ,愈益 重要 ,制 成 了维 护 巩固 门才 此
阀家统 的治重要具 工 。
重阻 碍了科 学文 化的展 ,发 导致是 近 中代 国自然科 学后落 的重 原要因 一 之 举;制 不度 利于识 知创新, 利不 创 新 科于更
人 才培的 。 养
九品
中 正加制 强 门了阀制 度 由于,中正 一官 为世职家 大 族所 垄 断 官任,人唯 门第 看世家, 选 进一 步强 化 了 自汉东
末年以 来一直 延续 到 唐朝 的“品 无 寒 门,品 无 世族 ” 上 下
7的. 唐武则 天时 期自 求官 ”: “荐 度制 武。则天破 格用人和
展发科 举制度的做 法,用重人 才,推动 社了 会经济继 续
展发 、。
级等森严 的 局 ,面 致导 门 掌握实阀际 力 权 压,制的社会 级阶
的 流动 性。西至北 魏 周时 期,品 中正 度制逐 渐动 摇 ,隋 九 到 文帝时 此终被 制废 。除
中
古代历国 朝代 的选 历制度 官的出 点与发根 目本就 的
为 是扩 了统治基大 ,础护 社会政与 的治稳定 。代现中国 的 维
6
. 炀隋 帝以后至末清 :制度 1。形 成 :科 举)(隋 文 开始 采帝用分 科考试 的办 法 选拔官 员, 炀帝隋建 进士科 制,度 科
举式形 正成 (。) 2 完善 :唐朝 贞观 时 加考试科 目, 增,以进士 、明
高考与公
务员 考 制度 选如 ,果在能 研 历代 究选官 制 的度
基上 ,础 收吸与借鉴中的合理其公正的经的验措与施, 到做客
,观 正 公,公 开,公 平 ,仅 不能维护 政 的清 明 治 , 政有府超 让
经
为主 武。则天 时 ,增量 加举科 取 士人 数 , 大的 立 创武举 和殿试 。 唐玄宗任用 高官主 持 考 , 试提高了科 举 考 的试地 位, 以后成
为定 制 隋唐科。 举的创立制和完善 。 ( 3) 发 、 改展革: 宋 北试分 为 考试乡 、试、 省殿试 级三, 试 程序 严格 目减 , 税考
强的 公力信, 能让普 通百姓 , 是 会社势 弱体 群见 看奋 还 尤其 斗 的目标 与 曙 ,光利 于 社 会的 定安, 定,和谐社 会 的 有稳对 构建有着不 可忽视的 用 。作
作者( 位 : 武汉单 学附属 大外语学校 国 )
少, 士科 成进为主 要 目科。实行糊名法
, 录名额取 加 增, 使 北
宋政权基础 进一 步 大扩 。安王 变 石法 时 ,革 科举 度 制 改 ,废
文群地天?0 年 第 1121 1期
范文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就是一个国家选拔官吏的制度,国家诞生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就需要用到官员,因此,严格来说,原始社会的禅让,是统治者传位给下一任统治者,不算是选官制度,夏朝建立后,选官制度正式产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一、世卿制
实行世卿制主要在夏商周三朝,这段时期的官员称为“卿”,所以称“世卿制”。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命,官职世代相传,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甚至有些官员是跟统治者有血缘关系的,有非常明显的家天下的特征,所以在这个时期,出身贫贱的百姓是不大可能谋取到一官半职的,其实这种制度本质上也是一种世袭制,不过对象从君主换成官职,官职被家族世代垄断。
时间到了周朝后期的战国时代,由于诸侯国间激战不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迫切需要广纳人才,所以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都继承官职的世卿制逐渐不合国家发展,这时候军功制走上历史舞台,尚未统一中国的秦国就是该制度的典型例子,当时各国有很多门客,门客带兵出战,在战场上检验他们的真实才能,获得显赫战功后任命官职,该制度延续到秦朝灭亡,严格来说这并不算是完善的选官制度,是秦国为了富强实行改革的制度,此时的选官制度仍然是世卿制。
二、察举制
到了汉朝,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制。汉高祖刘邦下诏招贤,要求地方长官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人,为察举制雏形,后来汉武帝要求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者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后才任命官职。考核是察举制的重要环节,经考核后由朝廷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拔标准,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选拔的相对公平,令百姓有机会进入国家管理。
由于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了很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 (220年)制定的选官制度,该制度到西晋渐趋完善。汉朝察举制的选官模式,到了东汉末年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因此魏文帝曹丕在采纳大臣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任命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人才,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人才的德才、门第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三类,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门第,叫“计资定品”。所谓“状”,是中正官对人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察举制的改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培养心腹亲信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魏文帝曹丕像
四、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始创于隋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南北朝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首次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继位后,正式确立科举制,以后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社会中下层有真才实学的百姓得以在国家管理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影响非常深远,对西欧国家启蒙教育影响也相当深远。
隋文帝杨坚像
范文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范文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西安兼职会计 http://www.xaxinshicaiwu.com/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自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对此,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做过总结。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处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处于科举。”这一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实际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般的的说,古代社会发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但是选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对社会制度的演变,王朝的兴废也有重大的影响。历代选官制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多种选官途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总有一两种选官途径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对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是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代表形式。
大家知道,历史上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明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依靠共同劳动来维持生存,而且生产工具和劳动所获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尽义务,享有同等权利,所以这时还没有作为统
治者的“官”也没有被统治者“民”。部落首领只是部落事务的管理者。《礼记?礼运篇》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拔官吏也是与之相应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中国古代黄帝和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的反映了当时的选拔人才的情况。
禹死后,其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了夏朝。《礼记?礼运》记述了当时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官制。这里的“大人”,旧注释为“诸侯”,实际还包括官吏,而“世及”之法不仅仅是诸侯的传位原则,同时也是官吏的任用规程。《尚书?盘庚》云:“古代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一时期典型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官吏制度基本上都寓于宗法原则指导下的世官制,并没有单独的官吏选拔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和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接受国学的教育,然后便受封为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期,社会开始大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王室衰微,诸侯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的安排,“礼崩乐坏”、旧的宗法制度,血缘亲系制度瓦解,世官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些大国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名贤主义。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对外扩张战争和对内的改革变法使得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世官制,开始按军功受爵,打破了主贵的世官制度。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大一统时期。秦始皇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有三公九卿,地方有郡守和县令,这一系列官员的产生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通过掌握官吏任
免权而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人事大权,皇帝任免的官吏都是他信任的大臣,间接地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汉朝建立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幅员辽阔,国祚长久,自然需要大批官吏。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汉朝“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么众多的官员显然需要相对稳定的选官制度培养与选拔。汉代选官,主要通过吏道和文学两条途径。汉朝首创了察举制度。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汉武帝以前,是察举制产生,确立时期;选官多出于客士。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此外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汉武帝以后则是察举制的规范发展时期,按郡国口率察举,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即岁举性科目。察举制的确立和实施,对当时统治人才的选拔、任用以及社会的安定,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东汉以后,察举制度日趋腐朽,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东汉中期以后,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东汉末,由于天下丧乱,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名存实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王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它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官,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九品中正制,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清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
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隋唐之间发生了祸及天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在战争中士族和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逐渐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左右,其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在大业二年(606年),在众多的科目中首开“进士”一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所谓科举制,是一种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而选取人才的制度。李唐王朝建立后,继续开科取士,并使之定型化。唐初,科举考试分常举和科举两大类。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科举制在开创之初的隋唐之际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的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和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尊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两宋时期,科举制比唐朝有了一定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舞弊;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北宋的科举制可以说是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两宋时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以及宋之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都无一例外的延用了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的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使选拔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方法,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随着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明清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知识分子的思想;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科举制极盛之日,也是它走向没落,衰亡之时。1904年清政府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从上述不难看出,世官制是奴隶社会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通过回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可以看出从三代到明清,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显然独具特色,其系统、完整、严密与历史悠久,堪称世界之最。
西安兼职会计 http://www.xaxinshicaiwu.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