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侵入岩
1. 侵入岩野外描述内容
侵入岩的野外描述应包括:①岩石名称;②颜色;③结构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结晶程度;④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别要注意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的种类,特征及含量;⑤有无蚀变及蚀变的类型和强弱;⑥矿化特征等;
中、酸性侵入体常见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和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其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
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结构类型。其中斑晶和基质形成于不同的世代,斑晶一般是在深处(岩浆房)或岩浆上升过程中晶出的,而基质是岩浆在地表快速冷凝的条件下固结的。
似斑状结构:岩石也是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是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以世代的产物。
辉长岩的野外鉴定特征:辉长岩的色率为40~90,主要矿物为辉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基性斜长石,橄榄石作为次要矿物可以出现在本类岩石中。此外,角闪石也可作为原生矿物出现。辉石种类很多,且辉石的种类对划分和确定辉长岩的种属至关重要。但是,在野外用肉眼很难确定辉石矿物的种属,因此,采用色率+结构的命名方法最有效。
辉长岩以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最为常见,很多辉长岩由大小、含量和形态均相近的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组成,称为辉长结构。浅成相的辉绿岩,粒度通常较细,常常还出现基性斜长石结晶早、自形程度好,搭成三脚形的格架,其中为细粒的辉石和磁铁矿充填形成的灰绿结构。都可作为野外识别辉长岩类的标志。
2. 火山岩野外描述内容
火山岩的野外描述应包括:①岩石名称;②颜色;③结构构造;④斑晶矿物成分和特征;⑤基质的结构及微晶或微斑晶的种类、数量,排列方式;⑥气孔的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特征;⑦岩石的蚀变、矿化、风化特征等。
流纹构造:主要是具有颜色和结构不同的条带所显示。他是由粘度较大的熔浆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在中酸性熔岩中这种构造非常常见。
假流纹构造(似流纹构造):一般是指由塑性玻屑和浆屑近于定向排列所组成的貌似流纹的构造。因此他通常仅出现在一些熔结火山碎屑岩中。
侵入岩描述样式:
岩石风化面﹡﹡﹡色,新鲜面﹡﹡﹡色。岩石具有﹡﹡﹡结构,﹡﹡﹡构造。 岩石由﹡﹡﹡(X%),﹡﹡﹡(Y%),﹡﹡﹡(Z%)......组成。
X (特征);
Y (特征);
Z (特征);
......
岩石有(无)蚀变、矿化,如果有,写明类型。
侵入岩描述样式:
岩石风化面﹡﹡﹡色,新鲜面﹡﹡﹡色。岩石具有显晶质(似斑状)﹡﹡﹡结构,﹡﹡﹡构造。
岩石由﹡﹡﹡(X%),﹡﹡﹡(Y%),﹡﹡﹡(Z%)......组成。
斑晶成分为﹡﹡﹡,粒度﹡﹡﹡,含量(M%);基质成分为﹡﹡﹡,﹡﹡﹡结构,含量(N%)。
X (特征);
Y (特征);
Z (特征);
......
岩石有(无)蚀变、矿化,如果有,写明类型。
范文二:侵入岩年代单位符号
侵入岩年代单位符号(按构造旋回分期,以花岗岩为例)
γ6
喜马拉雅期花岗岩
γ 64
3 γ6
第四纪 新第三纪 喜马拉雅期 老第三纪 晚期 中期 早期 燕山期-印支期花岗岩
γ 62 γ γ5
3 γ5
1 6
白垩纪 燕山期 侏罗纪 三叠纪 华力西期花岗岩 印支期
晚期 早期
γ
2 5
1 γ5
γ4
3 γ4 2 γ4 1 γ4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加里东期花岗岩 华力西期
晚期 中期 早期
γ3
3 γ3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前寒武纪花岗岩 元古宙花岗岩 加里东期
晚期 中期 早期
γ 32
1 γ3
γ 1+ 2 γ2
3 γ2 2 γ2
新元古代 中元古代
1 γ2
古元古代 太古宙
γ1
γ 12 γ 11
新太古代 古太古代
阶段、次的表示方法(以燕山早期为例) :
γ 52? 2 b γ 52? 2 a γ 52?1b γ 52?1a γ 52 b γ 52a
第二阶段第二次 第二阶段第一次 第一阶段第二次 第二阶段第一次
难以划分阶段、仅能分次的表示方法: 燕山早期第二次 燕山早期第一次
范文三:侵入岩的野外产状
侵入岩的野外产状
野外工作中遇到火成岩时,首先要区分是侵入岩还是火山岩,也就是要确定它们在形成 及开始冷凝时是产于当时的地表之下,或是已经出露于地表之上。1870 年Gilbert 最早在美 国犹他州的Henery 山观察到火成岩侵位于沉积岩中的现象,上覆的顶板沉积岩被火成岩推 挤向上隆起,而岩体的底板沉积岩仍保持水平。该岩体延伸8km ,厚度为1000m 。这样证 明了岩浆不仅可直接喷出地表,也可以侵位于地层之中,而在此之前,火成岩的侵入产状并 未获得共识。
侵入岩首先可据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体。当侵入体与围岩 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时,称为整合侵入体。前述的底劈作用主要形成整 合侵入体。沿岩浆通道侵入地壳的高密度低粘度的岩浆(基性、超基性岩浆),在遇到低密 度的盖层阻挡时,亦可顺着层理方向侧向侵位,形成岩席、岩盆、岩盖等形态的整合侵入体。 相反,如果侵入体切割围岩片理、层理,接触面产状与围岩片理和层理产状不一致,则称为 不整合侵入体。以顶蚀、火口沉陷方式侵位的侵入体及沿构造裂隙贯入的侵入体多为不整合 侵入体。
进一步据侵入体的形态、大小分为以下几类:
(1)岩基(Batholith ):是最大的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km 2,可达数万km 2,如我国海南岛的琼中岩基,面积达5000 多km 2。(2)岩株(Stock ):面积小于100km 2 的侵入体,岩株边缘常有一些不规则的树枝状岩体冲入围岩中,被称为岩枝(Apophysis),岩株顶部的瘤状突起则称为岩瘤(图3-1)。
(3)岩盆(Lopolith):是中央微向下凹,呈盆状的整合侵入体(图3-2a )。厚度与直径之比大致为1:10—1:20,一般由密度较大的层状基性—超基性岩组成。岩盆规模一般较大,如非洲东部有名的的布什维尔岩盆,东西长400km ,南北宽240km ,厚8km 。(4)岩盖(Laccolith ):为一种蘑菇状的整合侵入体(图3-4b )。中部向上突起,底部平坦,由岩基中部到边部厚度迅速减小而尖灭。岩盖规模不大,直径3—6km 左右,厚度一般不超过1km ,常见为中—酸性侵入体。
(5)岩斗(Funnel ):为接触面内倾的斗状侵入体.
(6)岩栓(Bysmalith ):两侧为断面外倾的正断层所围限侵入体(图3-2d )。
(7)岩鞍(Phacolith ):沿褶皱轴部侵入的透镜状侵入体(图3-2e )。
(8)岩床(Sill ):又称岩席,是厚薄均匀、近水平产出的整合的板状侵入体。岩床以厚度小、面积较大为特征,以基性岩和超基性常见,如美国斯提沃特超基杂岩体,是一个很大的岩床,出露长50km ,厚5km ,我国西藏基地的超基性岩床,长40 多km ,宽0.5—2km ,含丰富的铬铁矿工业矿体。
(9)岩墙(Dike ):是一种厚度稳定,近于直立的不整合的板状侵入体,长为宽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度一般为几十cm 到几十m 。著名的津巴布韦大岩墙,厚3—14km ,长500km ,在地形上犹如一条巨型长堤。我国东准噶尔褶皱系中的清水超基性岩墙长11km ,宽400 余m 。岩墙是岩浆沿张裂隙惯入而形成的,在同一地区常形成由若干条岩墙平行分布或呈放射状分布的岩墙群。亦见有呈现近同心圆状分布的环状岩墙及锥状岩墙(岩席)。岩浆上侵定位时的深度不同,会影响到岩浆体系的冷却速度、压力及挥发组分的溶解度,从而对最终固结的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产生影响。国同常据侵入体的定位深度,将侵入体分为三个相,侵入岩的相可据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程度等特征进行识别:(1)浅成相(epizone ):侵入深度为0—3km 。侵入体规模较小,以岩墙、岩床、岩盖、小岩株、隐爆角砾岩体等常见。因冷却速度快、静水压力较低,挥发组分逸失较多,岩体快速固结而形成细粒、隐晶质结构及斑状结构,斑晶可具熔蚀或暗化边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常保存了高
温条件下的结构状态,如长石类矿物有序度、三斜度低、斜长石环带发育、常见高温石英斑晶、出现易变辉石等。接触变质较弱,有时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浅成相小型侵入体常与金属矿产有关,尤其是隐爆角砾岩体,是很好的溶矿构造。
(2)中深成相(mesozone):侵入深度为3—10km ,多属较大的侵入体,如岩株、岩基、岩盆等,也有岩盖、岩墙等小型侵入体。因冷却速度较慢,并具有相对较高的静水压力,岩石具中粒、中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矿物内部的结构状态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得到调整,如长石类矿物的有序度、三斜度高,斜长石环带不发育,石英为化它形的低温石英。接触变质带较宽,有时有云英岩化带,常见矽卡岩带,在接触带可形成各种接触变质和高温汽成热液__矿床。
(3)深成相(catazone):侵入深度>10Km 。岩体较大,岩体走向与区域构造线理方向一致,围岩为区域变质的结晶片岩、片麻岩类,岩体主要为花岗岩类。岩体常为片麻状构造,交代结构十分发育。长石类矿物有序度及三斜度高,斜长石无环带。岩体无冷凝边,围岩无接触变质带,与围岩多为逐渐过渡关系。侵入体由边缘向中心,固结时的冷却速度由快趋缓,矿物结晶粒度因而具由细到粗的变化,因此由边缘向中心又分为边缘相、过渡相和中心相。
范文四:侵入岩的野外描述
侵入岩的野外描述应包括:
①岩石名称;
②颜色;
③结构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结晶程度;
④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别要注意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的种类,特征及含量; ⑤有无蚀变及蚀变的类型和强弱;
⑥矿化特征等;
7、裂缝发育充填情况,充填物大小晶形,宽度。。。
8、碎裂情况,碎裂位置,长度,碎块大小,内部充填情况
9.接触界面,接触界面是否清晰,是否平直;
10.如果是脉岩,上下轴夹角;是否有蚀变,蚀变是否均匀;是否是突变,还是渐变蚀变;蚀变上下取样。
中、酸性侵入体常见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和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其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
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结构类型。其中斑晶和基质形成于不同的世代,斑晶一般是在深处(岩浆房)或岩浆上升过程中晶出的,而基质是岩浆在地表快速冷凝的条件下固结的。
似斑状结构:岩石也是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是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以世代的产物。
? 侵入岩描述样式:
岩石风化面﹡﹡﹡色,新鲜面﹡﹡﹡色。
? 岩石具有﹡﹡﹡结构,﹡﹡﹡构造。
? 岩石由﹡﹡﹡(X%),﹡﹡﹡(Y%),﹡﹡﹡(Z%)......组成。
? X(特征); Y(特征); Z(特征); ......
岩石有(无)蚀变、矿化,如果有,写明类型。
?
侵入岩描述样式:
岩石风化面﹡﹡﹡色,新鲜面﹡﹡﹡色。
岩石具有显晶质(似斑状)﹡﹡﹡结构,﹡﹡﹡构造。
岩石由﹡﹡﹡(X%),﹡﹡﹡(Y%),﹡﹡﹡(Z%)......组成。
斑晶成分为﹡﹡﹡,粒度﹡﹡﹡,含量(M%);
基质成分为﹡﹡﹡,﹡﹡﹡结构,含量(N%)。
X(特征); Y(特征); Z(特征); ......
岩石有(无)蚀变、矿化,如果有,写明类型。
? ? ? ?
? 石英。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
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
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再描述基质。
4、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 以及特殊矿化蚀变
? 裂缝发育充填情况,充填物大小晶形,宽度。。。
? 碎裂情况,碎裂位置,长度,碎块大小,内部充填情况
岩石名称:花岗斑岩
英文名称:Granite-Porphyry
颜色:灰-浅灰色,风化面淡红
构造:块状构造。
结构:斑状结构,基质为细-微粒结构
矿物成分:斑晶为钾长石,含量约 10%。基质由角闪石(10%)、钾长石(60)、石英(20%)构成
1
、花岗斑岩,浅肉红色、灰白色、灰黄色,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斑晶矿物为钾长石和?
石英,一般来说,钾长石斑晶的含量多于石英;钾长石斑晶呈肉红色,石英斑晶为乳白色、灰色,有时为黑色,斑晶石英为低温石英。一般斑晶粒度>基质粒度的5倍,斑晶含量应达到5%以上,一般15-20%,基质和斑晶成分相同,块状构造。
金矿编录常用图例-
精华
已有 206 次阅读 2016-6-10 17:5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范文五:铁法矿区侵入岩特征及侵入机制
第21卷9期2009年9月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09.09.009文章编号:1674-1803(2009)09-0029-03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1No.9Sep .2009
铁法矿区侵入岩特征及侵入机制
刘锦,王宇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侵入岩是铁法矿区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根据矿区地质资料,阐述了侵入岩特征: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和辉绿玢岩,岩体产状以岩床和岩墙居多,少量为岩株、岩盖及不规则小岩体;自北向南分布面积增大、岩体数目增多,岩体形态以大隆井田较为复杂;垂向上岩床以侵入阜新组4、7煤居多,在煤层顶板尤为发育。侵入岩形成于古近纪,岩浆侵入的深部通道为先存的北北东向断裂,浅部断层及地层埋深、围岩性质对侵入岩体具有控制作用。
关键词:铁法矿区;侵入岩;侵入机制;区域应力场中图分类号:P588.12
文献标识码:A
Intrusive Rock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uding Mechanism in the Tiefa Mining Area
Liu Jin, Wang Yulin
(College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The intrusive rock is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 to impact coal production. Based on mining area ge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paper expounde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usive rocks. Intrusive rocks in the area are mainly diabase and diabase -porphyrite, their occurrences are mostly sills and dikes with a small amount of stocks, laccolites and irregular small rock bodies. Distribution area and number of intrusive rock bodies increasing from north to south, rock body form is rather complex in the Dalong minefield. Vertically ascending sills intruded into Nos.4and 7coal seams in the Fuxin Formation are in the majority, especially into coal roofs. The age of intrusive rocks is Paleogene Period, the deep part intruding channel is preexisting NNE fractures, and that shallow part faults, wall rock properties have controlling functions on intrusive rock bodies.
Keywords:Tiefa mining area; intrusive rock; intruding mechanism; regional stress field
0引言
铁法盆地位于辽宁北部,为长轴呈北北东向展布的晚中生代箕状断陷盆地,其西缘的冮屯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铁法矿区位于铁法盆地西部,自北向南为大明二矿、大明一矿、晓明、大隆、晓青、大兴和晓南煤矿。矿区发育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沙海组、阜新组和孙家湾组,其中,阜新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矿区内断层按走向分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北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四组。侵入岩对煤层、煤质破坏严重,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揭示铁法矿区侵入岩的发育特征及其规律对煤矿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阐明侵入岩的形成机制,有益于该区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
作者简介:刘锦(1986—),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煤油气
地质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9-07-03责任编辑:唐锦秀
1侵入岩种属和岩体形态特征
1.1侵入岩种属
铁法矿区侵入岩种属主要有辉绿岩、辉绿玢岩。它们在同一侵入岩体中作为不同岩相产出或其中之一构成某一侵入岩体的主体,井下揭露的侵入岩多为辉绿岩。
辉绿岩为灰黑—绿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块状构造,边缘相局部见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杏仁体由方解石集合体构成。辉绿岩手标本为细粒结构,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和普通辉石,二者含量之比约为7∶3,副矿物为磁铁矿等,以辉绿结构为主,局部为间粒结构,前者为单个他形粒状普通辉石充填在板条状的基性斜长石构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后者为两个或数个辉石及磁铁矿颗粒充填于基性斜长石的多边形格架中。
辉绿玢岩呈灰黑—绿黑色,矿物成分与辉绿岩相同。块状构造具斑状结构,基质为辉绿结构及间粒结构。斑晶含量一般为10%~30%,粒径多大于
30
中国煤炭地质
第21卷
3mm ,斜长石于普通辉石之比约为2∶1,在基质矿物中斜长石与普通辉石之比约为55∶45。1.2侵入岩体的形态特征
矿区内侵入岩体产状以岩床和岩墙居多,此外还有少量的岩株、岩盖及不规则状的小岩体。
岩墙有截然不同的生成方式,其中大兴井田以沿断层侵入形成的岩墙为特征,而且是唯一的产出形式,而大隆井田内的岩墙主要为岩床派生而成。
③其他形态的岩体:主要有岩盖、岩株及其他不规则状岩体,大小规模不一,较大者如890岩体(图2)、较小者如大兴矿S1402工作面等所见不规则状
小岩体。
①岩床。平面形态多呈近椭圆状或不规则状,长
轴方向不甚明显;主要分布在大兴井田和大隆井田,其它井田仅在局部地段有小型岩床发育。其中,大兴井田发育的岩床形态较规则且多为边界断层或较大断层处发育的岩墙派生而成(图1) ,如“床1”、“床
2侵入岩的发育规律
铁法煤田侵入岩体的平面分布范围明显分为四个区域。自北向南依次为大明区(1个较大岩体) 、晓明区(1个较大岩体) 、大隆区(9个较大岩体) 、大兴区
7”、“床8”。而大隆井田发育的岩床形态复杂且多为岩株或其它不规则状的大岩体派生而成(图2) ,如
“592岩体”、“566岩体”。
(14个较大岩体) [1]。总体规律是侵入岩体的分布面
积、岩体数目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岩体的产出形态以大兴井田较为简单,而大隆井田较复杂。
垂向上,岩床多侵位于阜新组上、下含煤段,以侵入上含煤段4煤、7煤居多,在煤层顶板尤为发育
②岩墙。厚度一般为1~8m,长度数十m 至数百m 不等,走向近南北(330°~20°) 者居多,倾角多为70°~90°。已知规模较大的岩墙主要分布在大兴井田,大
隆井田则以小型岩墙居多。大兴井田和大隆井田的
1. 侵入岩;2. 煤层;3. 岩床编号;4. 钻孔编号;5. 断层编号
图1大兴井田第8勘探线剖面图
Fig 1The diagram of Line 8exploration profile in Daxing
minefield
图2大隆井田第8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图例同图1)
Fig.2The Line 8exploration profile in Dalong minefield(thelegend same as
Fig.1)
9期刘锦,等:铁法矿区侵入岩特征及侵入机制
31
(图1、2)。利部位。③岩墙常密集分布于向斜轴附近。
(2)地层埋藏深度对岩浆顺层侵入活动的控制:由于深部地层负荷压力大,层间裂隙发育差或较封闭,岩浆不易顺层侵入,而浅部地层负荷压力小,层间裂隙发育,岩浆易于顺层侵入,在大兴井田的垂向分布规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围岩性质对顺层侵入岩体形成的控制:易撑开的岩层界面和相对易熔的沉积岩层是岩浆顺层侵入的有利通道,因此,除受断层控制的岩墙外,岩浆很少斜穿煤层侵入。并且岩床的发育部位常与厚度较大的煤层有关。
3侵入岩成因
3.1侵入岩的形成时代
至今还没有铁法煤田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鉴定资料,鉴于其侵入上界为孙家湾组,兼顾抚顺、下辽河、阜新等邻区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特点[2],推测铁法矿区侵入岩形成时代为古近纪。
3.2岩浆活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岩浆侵入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大量研究成果表明
[3~5]
,古近纪的中国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
处于南西西—北东东向挤压应力场。在这种背景下,盆地南北两侧近东西走向的凌源—北票—沙河岩石圈断裂和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均具有左旋走滑性质,进而导致先存的北北东向的冮屯断裂及其它规模较大的北北东向断层呈张扭性质。
4结论
①平面上侵入岩体具有由北向南分布面积、岩
体数目逐渐增大、侵入层位逐渐增高的趋势。
②矿区内侵入岩产状以岩床和岩墙居多,且多
发育于大兴、大隆井田,侵入层位为阜新组上、下含煤段,在煤层顶板尤为发育。
3.3岩浆侵入通道
根据上述区域构造应力场和矿区较大岩墙均沿北北东向断层(如F 55、F 52、F 25、F 2等)发育的事实表明,铁法矿区内岩浆侵入的深部通道应该为北北东向断层,包括冮屯断裂及与之平行的次一级断层,据航磁测量资料,铁法盆地基性侵入岩体沿冮屯断裂分布也支持了岩浆沿北北东向断层侵入的观点。
需要指出,虽然岩浆侵入的深部通道为北北东向断层,但作为岩浆活动浅部通道的断层则既有北北东向的,也有北西西向和北西向的(如F 15、F 44、F 47、
③铁法矿区侵入岩多为辉绿岩,形成时代推测
为古近纪,岩浆上侵的深部通道为规模较大的北北东向断层,浅部通道则方向各异。
④先存构造、地层埋深及围岩性质等因素对侵
入岩体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参考文献:
[1]刘彦平, 罗春喜, 吕子辉, 等. 铁法煤田火成岩分布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0,28(4):34-37.
F 57等),表明当岩浆侵入到煤系时,由于岩浆上侵产
生上撑力,使煤系中不同方向的断层均处于张开状态,进而成为岩浆在浅部运动的通道。
[2]王宇林, 赵明鹏, 高占武, 等. 阜新盆地王营井田侵入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7(5):466-471.
[3]张裕明, 汪良谋. 华北断块区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问题[M]//见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4侵入岩体成因的其它问题
(1)先存构造对侵入岩体的控制作用突出体现在:①顺层侵入岩体由边界断层附近向井田内部呈
扇裙状或似三角形延伸,且厚度由大变小。②岩浆管状上侵通道与先存断层的交汇部位是岩体发育的有
(上接第13页)
[4]邓起东, 范福田. 华北断块区新生代、现代地质构造特征[G]//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黄怀曾, 吴建功等.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
参考文献:
[1]杜旭东, 朱建伟.沉降曲线原理及应用[J].世界地质,1994,13(3):104-113.
[2]杜旭东,漆家福,陆春生.沉降史反演的现状和应用[J].世界地质,1997,16(2):23-27.
[3]叶加仁.盆地地史模拟述评[J].地质科技情报,1995,14(2):5-50.[4]Athy L F .Density ,Porosity and Comp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J].AAPG Bulletin ,1930,14(1):1-24.
[5]陆春生.伸展盆地沉降史和热史模拟系统的研制及其在黄骅坳陷的应用[D].山东东营:石油大学,1996.
1997,12(2):25-31.
[7]胡云绪,曹宣铎.沉降曲线在造山带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以南秦岭晚加里东期前陆盆地为例[J].地质通报,2002,21(8-9):501-504.
[8]刘翠荣,陈发景.对沉降史基本模型的改进[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4):15-21.
[9]王信国.北黄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10]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等.含油气盆地分析[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11]庞雄奇.地质过程定量模拟[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9-47.
[6]刘学锋, 刘绍平.巴彦浩特盆地沉降史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