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_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
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 :
3
自 动 稳 定 器 与 相 机 抉 择
裴 育 李永友
[摘 要 ] 财政政策应如何在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之间进行有效选择 ,一直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
宏观调控能否收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 ,由于内生的制度缺陷 ,自动稳定器无法对
经济周期波动发挥充分的调节作用 ,相机抉择增加了市场决策的政策风险 ,为保持市场效率 ,财政政策的
宏观调控应在发挥自动稳定器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相机抉择的灵活性以弥补自动稳定器
的不足 。
[关键词 ] 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相机抉择
( ) [中图分类号 ] F0 62 16 [文章编号 ] 10 06 - 0 86 3 2 00 7 01 - 0 07 4 - 0 5 [文献标识码 ] A
一 、问题的提出,财政政策自 20 世纪 90年代就走到了宏观 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能否作为一项经济稳定政策 ,自调控的前沿 。那么 ,作为重要的调控工具 ,我们应如 20 世
纪 60年代末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质疑 。经济学家们 何权衡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机制 ,如何适当地发挥 开始反思两个问题 : 一是在理论上 ,尽管财政政策的 两者的作用 。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的回答至少应考 稳定角色遭遇到强烈的质疑 ,但各国的政策制定者还 虑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动稳定器能否对经济波动 是经常求助于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以图实现经济的 进行充分调节 ;二是和自动稳定器相比 ,财政政策的 稳定增长 ;二是在不使用货币政策的情况下 ,欧盟委 相机抉择有哪些局限性 ,又会产生哪些结果 ; 三是两 员会对其成员国的财政约束为什么没有实现预期的 种调控机制应如何选择 。本文将利用理论实证和规 财政约束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 在学术界 ,对上述两个 范分析的方法 ,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
二 、供求冲击与自动稳定器作用分析 问题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 ,即缺乏约束的相机抉择是
关于财政政策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 ,学术界比较 造成经济波动和财政风险的主要原因 ,因此 ,必须对
财政政策进行限制 ,并将自动稳定器作为实现经济稳 一致的观点是其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 ,但本身不可能 定的唯一机制 。然而 ,理论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很大的 逆转经济运行的方向 。而对于自动稳定机制的临界 差异 ,因为自动稳定器并没有帮助欧盟成员国等一些 条件 ,学界目前还存在分歧 ,代表性观点有两个 :一种 发达的经济体实现经济的稳定目标 ,反而使这些国家 观点认为边际名义税收与可支配收入或产出的比率
的财政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此外 ,为避免为正 ,说明财政制度就具有稳定功能 ; 另一种观点认规则对政策制定者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在一些国家出 为财政制度的稳定能力依赖于名义税收弹性 。 实际现了严重的“创造性财政账户 ”现象 。 上 ,上述两种观点提出了财政制度内在稳定
既然自动稳定器无法对经济波动发挥充分的调 机制的一个核心问题 ,即什么样的财政制度或财政工 节作用 ,那么是否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作用 具具有稳定功能以及在 什么 情况 下具 有 稳定 功能 。
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然而 ,上述分析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 : 一是上述分析
( )( )3 本文系 863项目 2005AA1 Z2140 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05&ZD008 阶段性研究成果 。
74 2007年第 1期 总第 259期
公共经济 中国行政管理
都有一个共同的假定 ,即收入稳定是衡量财政制度是 稳定效果将依赖于私人部门的消费决策 ;二是财政制 否具有内在稳定能力的标准 ,但这个假定存在的问题 度的累进程度并不是财政制度是否具有自动稳定效 是 ,名义收入是由产出数量和价格共同决定的 ,这样 , 果的必要条件 。
( )如果将 2 式简单变形 ,考察经济运行不同状态 数量的稳定并不代表价格就稳定 ,这意味着 ,作为数
对财政平衡的影响 ,我们会发现 ,一单位正的需求冲 量稳定器的财政制度并不一定就是价格的稳定器 ;二
是上述分析都受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将财政 1 Δ 击引致的经济增量为 y =, 而内生于经α( )1 - 1 - t 制度稳定机制的分析放在了经济的需求面 ,忽视了供
济 系 统 的 财 政 稳 定 机 制 引 致 的 财 政 盈 余 为给因素变化引致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以及财政稳定机
t 制的作用效力 。这意味着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需要分 ; 当然为简便起见 , 这里假定收入筹集为 α( )1 - 1 - t 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 从需求冲比例税制 , 并 假定 支出 保 持初 始均 衡 状态 不变 。相 击角度对财政制度稳定机制的分析目 反 , 当经济遭遇一个单位负的需求冲击时 , 新的均衡 前常用的方法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即比较在不同财 1 政制度中 ,前后两种均衡状态下产出和价格的变化程 Δ状态下国民收入下降为 y = , 而比例税 α( )1 - 1 - t 度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 ,仅考虑产出变化 ,我们可
t 以使用最简单的总收支模型说明财政制度内在稳定 制财政制度引致的财政赤字为 。比较上 α( ) 1 - 1 - tα机制的稳定效力 。假定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为 ,其
它自发支出为 A ,并假定一个比例所得税 ,则两种均 述两种状态下财政平衡的结果 , 可以看到 ,对称性需
( )( ) 衡状态下的国民产出分别为式 1 和 2 。如果假定 求冲击在比例税制下对 财政 平衡 的影 响 是对 称的 。 两种均衡状态下自发性支出出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 这一结果意味着 ,如果经济周期是由对称性需求冲击 击 ,则两个新的均衡状态下国民产出的差异可以表示 引致的 ,则比例税制下的财政内在稳定机制将保证财 ( )( ) 成 3 式 。显然 , 3 式一定大于 0 , 这意味着 , 同样
政在一个周期内实现平衡 。但问题是经济遭遇的冲 一单位的需求冲击 ,财政制度可以降低国民产出偏离
均衡的幅度 ,内生于经济系统的财政制度稳定效力就 击不可能总是对称的 ,如果冲击是不对称的 ,即使是
( ) 可以表示成 4 式 , 其 中 , e 表 示财 政制 度 的稳 定效 比例税制 ,财政内在稳定机制引致的周期内财政将是 (力 。上述分析表明 ,内生于经济系统的财政制度 这 不平衡的 。上述分析意味着 ,静态的财政内在稳定机 ) 种分析同样适用于支出制度 对需求冲击的确具有 制并不能有效地保证财政周期内实现预算平衡 。 稳定效果 ,但分析也表明 ,这种稳定效果将依赖于两
上述静态分析中有个基本假定 ,即价格并没有随个关键因素 :
经济的周期变化和财政平衡的变化而变化 。现在我
们放松这个假定 ,在价格变化情况下讨论财政政策内
在稳定机制的稳定效果 。实际上 ,价格的变动可能存
A 1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价格变化依赖于产出变化 ,其变 ) (1 y = α1 - 化的幅度为产出变化的某个既定比率 ;另一种是价格
A 2变化完全独立于产出的变化 。对第一种情况 ,稳定产 ( ) 2 y = α( )1 - 1 - t 出有助于稳定价格 ,这样 ,前述的分析也适用于这种 αt dy dy 情况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现实中许多价格的变 ( ) 3 - = 2 dAdA( α) α( α) 1 - +t 1 - 1 2化是由成本推进的 ,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产出 α t 的变化 。不仅如此 ,在充分就业情况下 ,真实产出保2 α ( α)( α)+ 1 - t1 - ( ) 4 e = 持既定 ,这时价格的变化完全脱离于产出的变化 。在 1
α1 - 这种情况下 ,产出的稳定无助于价格的稳定 ,这时 ,解
一是私人部门的消费偏好 ,二是财政制度的累进 决价格稳定问题要求真实财政收支必须直接与价格 (程度 这既可指税收的累进程度 ,也可指保障支出的 变化相一致 。实际上 ,当真实供需缺口只能通过真实 ) 慷慨程度 。私人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 ,财政政 需求的调整才能得到消除时 ,名义税收变动不仅需要策的稳定效果越好 ; 财政制度的累进程度高 ,说明财
与价格变化保持相同的方向 ,而且其变化的幅度要高 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效果越好 。因此 ,我们可以得到两
个重要的启示 :一是财政制度内在稳定机制对经济的 于价格变化的幅度 ,即名义税收的价格弹性必须大于
1 ,比例税制的单位弹性只能是中性的 ,而小于 1 的税
75 2007 年第 1期 总第 259期
公共经济 中国行政管理
收价格弹性将导致制度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 ,一是财政调整的力度 ; 二是通胀 定政策有两个难点
和产出稳定的权衡 。就第一个难点而言 ,财政工具调 传统财政政策自动稳定机制的静态分析除了假 整力度的准确界定有赖于自动稳定器与经济周期波 定价格既定之外 ,还假定经济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 。 动间相互作用的准确估测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 ,我 事实上这一假定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 20 世纪 70 年代 们可以计算出自动稳定器的规模 ,但这种计算仅是一 西方世界的经济滞胀并不是需求冲击造成的 ,而是供 种静态的估计 ,没有考虑到其它因素对国民收入其它
组成部分的影响 。为使产出和通胀率回复到目标水 给因素导致的 。那么 ,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 ,如果经
平 ,财政当局的相机抉择只能是实施紧缩性的收支政 济遭受的不是需求冲击而是供给冲击 ,则财政政策的
策 ,如果我们假定财政当局只减少支出 ,这样 ,为达到 自动稳定机制对经济周期运行的反馈作用是否仍然 既定的调控目标 ,我们可以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计算 具有稳定效果 ,如果有 ,则会多大 ? 为了比较两种不 出财政当局需要调整的支出数量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 同外生冲击下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方向 ( ) 情况下 ,调整数量可以表示成式 5 。 和程度 ,我们可以利用传统的 A S - AD 模型对此进行
分析 ,为比较不同税率水平下内在稳定机制稳定效果
的差异 ,我 们选 择了 一 个高 税率 和 低税 率水 平 。其 dG ( ) α( ) 5 = 1 - 1 - tdy 中 ,高税率水平对应的总需求曲线或总供给曲线斜率
在一般的情况下 ,紧缩性政策将会导致利率和价 总是大于低税率水平 ,原因在于税率越高 ,则自动稳 格下降 ,如果私人部门的需求行为对上述两个变量非 定器对需求冲击的稳定效果越强 ,这意味着财政制度 常敏感 ,则紧缩性政策就可能引致私人部门需求水平 的内在反馈作用降低了通胀对需求的影响 ,从而使需 的上升 ,这样 ,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支出紧缩水 求曲线更陡 。因此 ,较高的税率制度稳定需求波动和 平并不能达到既定的紧缩目标 ,而在自动稳定机制的
作用下 ,这种情况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 通胀更有效率 。在供给冲击下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
就第二个难 点而 言 , 当 经济 处于 非 充分 就 业 状 器虽然可以稳定产出 ,但可能导致通胀更大程度地偏
态 、通胀率高于目标通胀率时 ,财政政策很难在产出 离目标水平 。面对供给冲击 ,结构性制度调整 ,尤其
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可能更有利于减缓供给 稳定与通胀目标之间进行有效权衡 。因为这时稳定 冲击的影响 ,但在劳动力市场上 ,这种结构性调整主 产出要求财政当局执行扩张性政策 ,但扩张性政策不 要是降低扭曲型税收和失业救济制度造成的扭曲 ,而 管是增加支出还是减少税收 ,都可能使通胀进一步上 这种制度调整的结果必然降低需求冲击下财政制度 升 。相反 ,如果将通胀水平降到目标通胀水平之下 , 的内在平滑能力 。因此 ,在供给冲击情况下 ,降低税 财政政策必须实行紧缩 , 而这 又 会使 产出 进 一步 下 率将有助于产出稳定 ,而在需求冲击下 ,降低税率则 降 。所以 ,在经济滞胀时期 ,总量调节的财政政策无 有助于稳定通胀 ;相反 ,当经济遭遇需求冲击时 ,降低 法实现产出与通胀兼顾 。
税率和救济水平将不利于产出稳定 ,所以 ,财政制度 利用财政政策的相机调整实现经济稳定除了上 的设计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财政当局的主要目标和 述两个方面的困难之外 , 还存 在 政策 工具 选 择的 困 经济遭遇冲击的类型 。 难 。这种困难不仅是由于相同力度不同政策工具之
三 、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困境 间的稳定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且也由于不同政策
财政政策相机抉择机制的分析 ,主要关注相机抉 工具的作用时滞有所不同 。如果将这个问题倒过来 , 择机制的作用机理 、相机抉择机制的稳定效果以及相 即同样的稳定效果需要的支出变化要小于税收变化 。机抉择机制存在的问题 。相机抉择是指财政当局根 ( ) 两者相差的水平可以表示成式 6 。这一结果意味 据经济运行的状态相机调整财政收支以达到经济和 着 ,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不仅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还 物价稳定的目标 ,而在传统凯恩斯学派看来 ,非充分 会对财政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 就业时期 ,价格的调整是非常有限的 ,这意味着 ,非充
2 分就业时期财政当局调控财政收支的目标是单一的 , α α)( dT dG 1 - 1 - ( )( α)- = -= 6 1 - α dy dy a 即稳定产出 。现在看来 ,价格既定的假定显然是不符
由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往往与一定的利益结构相 合经济现实的 。根据总需求构成 ,财政当局可以根据
经济冷热相机调整财政收支 ,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回到 联系 ,这样 ,工具的选择实际上就可能表现为不同利 其初始均衡状态 。然而 ,财政当局准确实施既定的稳 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政
76 2007年第 1期 总第 259期
公共经济 中国行政管理
政策相机抉择的空间 。 , 但 为了 提 高相 机抉 择 的有 效 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
上述分析中隐含了一个假定 ,即政策调控的目标 性 ,需要某种制度约束 ,即所谓的财政规则 。 财政制是单一的 ———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 。显然这一假定 度的内在稳定机制之所以能改进经济的
也不符合实际 。实践中 ,财政当局往往更追求显性而 稳定绩效 ,主要在于自动稳定机制为风险厌恶的当事 直接的效果 , 同 时尽 量 减少 政策 实 施中 的阻 力 。这 人提供了一定的风险补偿或保险 ,这种风险补偿或保 样 ,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三种相互 险降低了当事人决策行为的波动性 。既然这样 ,那么 联系的结果 :一是相机抉择往往会给经济造成不合意 完善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显然需要完善这种保 的波动性 ,偏离经济稳定的目标 ; 二是为了降低政策 险机制 。根据自动稳定机制的特征 ,财政制度的内在 的阻力 ,财政当局或政府在实施相机抉择时往往偏好 稳定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国民收入的平均税 于赤字政策 ;三是由于受预算平衡约束和支出幻觉的 率水平 ;二是 税制 的 累进 程度 ; 三 是失 业 救济 水平 。 影响 ,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顺周 这样 ,如果仅以经济稳定为单一目标 ,显然国民收入 期特征 。 的平均税率水平越高 ,这种机制的稳定效果就越好 ,
四 、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 : 财政政策的两难选 税制的累进程度越高 ,失业救济水平越慷慨 ,这种机 择 制的稳定效果也越好 。但问题在于 ,这三种机制总是
前述的分析表明 ,财政制度的内在反馈机制不可 在稳定与效率之间充满矛盾 。就税制的累进程度而 能完全胜任经济稳定的角色 ,这不仅是因为自动稳定 言 ,虽然累进程度越高可以使自动稳定机制越强 ,但 器的力度有限 ,而且因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是非常复杂 高的累进程度也产生较强的税收扭曲 ,这种扭曲不仅 的 。财政政策内在稳定机制存在的缺陷为财政当局 会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影响 ,而且还影响了经济的供给 的相机抉择提供了某种可能 ,然而 ,和自动稳定机制 面 ,累进程度越高 ,这种影响就越强 ,不仅如此 ,对高 一样 ,财政当局的相机抉择在稳定经济的能力上也同 收入者而言 ,较高的边际税率将会大大降低其边际供 样存在问题 ———相机抉择的有效性依赖于财政当局 给水平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产出 。就平均税率水 信息的完备程度和预测能力 。不仅如此 ,政策的内在 平而言 ,较高的税率水平不仅会抑制私人部门的积极 时滞将可能使相机抉择表现出顺周期特征 ,从而造成 性 ,也会使整个社会产生较大的无谓损失 。就失业救 经济更大的波动 。 济而言 ,越慷慨的失业救济不仅会使社会的自愿失业
如果将两种政策调控机制进行对比 ,相对于相机率上升 ,失业时间延长 ,而且抬高了整个社会的最低 抉择机制 ,依赖于自动稳定机制的财政政策更具有可 工资水平 ,使社会工资的刚性增强 ,经济的灵活性下 预测性 ,而这一点对市场效率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私 降 。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意味着 ,完善财政制度的自 人部门的决策效率依赖于对未来的准确预期 ,理论上 动稳定机制首先必须在稳定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 ,从 讲 ,私人部门决策的效率关键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特
而确定财政稳定机制的适当强度 。 征 ,如果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不能得到一个适当
的信息 ,则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行 。从这一点说 , 由于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机制只能依靠制度的 依赖于自动稳定机制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为经济当 自身调节实现稳定功能 ,所以必须要求财政制度能随 事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预测的决策环境 ,市场主体可以 着经济的周期变化自动调节财政收支 。这意味着 ,财 从财政制度中准确地预测到不同经济状态下自身的 政制度的设计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 ,经济活动的变 约束条件和决策空间 。相比之下 ,缺乏约束的相机抉
化将通过财政制度的自动反馈机制达到有效的自我 择财政政策可能会给市场决策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 ,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可能来自于政策制定者的动态不 调节 。相反 ,如 果制 度的 设计 脱 离于 经济 活 动的 基 一致决策行为 , 还可能来自 于 政策 制定 者 的一 时冲 础 ,不能反映经济的周期变化 ,这种制度必然无法稳 动 。决策环境的不确定使得社会消费和投资偏离于 定经济或者稳定效果很差 。在完善自动稳定机制时 , 最优路径 ,造成当事人福利损失和整个社会福利的下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 ,即面对供给冲击引致的经济 降 。基于上述原因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
波动 ,如何提高自动稳定机制的稳定效果 。前面分析 财政政策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动稳定机制不可能实现
经济稳定的目标 ,面对经济波动的复杂性 ,我们需要 表明 ,自动稳定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供给因素引致
的经济波动 , 不仅 如 此 , 自动 稳定 机 制越 强 , 效果 越
差 。所以 ,在完善自动稳定机制时 ,还必须处理好制
度对供给冲击的稳定效果 。
77 2007 年第 1期 总第 259期
公共经济 中国行政管理
就后者而言 ,尽管许多研究都对财政政策相机抉 , 对我国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进行过程控制可 认为
择的稳定效果提出质疑 ,但各国的财政实践和经济稳 能更为重要 , 这种过程控制将对财政政策相机抉择 定的需要都表明 , 完全抛弃 政 策的 相机 抉 择即 不可 的约束放在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 , 而非政策执 取 ,也不可能 。既然如此 ,如何保证政策的相机决策 行的结果 。这种过程控制相对于结果控制 , 不仅能 的有效性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 有效地杜绝各种 “财政创造性账户 ”的产生 , 降低 题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都 了财政政策可能遭遇的各种隐性风险 , 而且也严肃 做出了相应的限制 。尽管如此 ,对于财政政策是否需 了财政纪律 , 提高了财政调控效果的事前预测和控 要规则约束 ,理论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对于这一问 制 。那么如何进行过程控制 , 本文认为增加相机抉 题 ,我们需要从三个角度分析 ,这样才能把握财政政 择过程的透明度 , 提高相机抉择的独立性无疑是两 策的相机性和规则约束的根本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 个重要的方面 , 但如何提高相机抉择的透明度和政 楚财政规则的含义及其目的 ;其次考察这种规则的效 策的独立性 , 虽然国际社会有一些成熟的经验 , 但 果 ;最后需要关注规则的设计与执行 。已有的经验证 在我国如何实施 , 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还需要作进一
步的研究 。 据表明 ,如果规则的制定不 可 能通 过公 共 选择 的形
式 ,那么这一重任只能交由一个独立的有信誉的组织
执行 ,不仅如此 ,为保证规则得到有效的实施 ,我们还
必须增加规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度 ,因为
信息透明不仅可以增加外部监督的力量 ,而且也有利 [参考文献 ] 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 [ 1 ]A le sina, A. and D razen, A. , W hy A re Stab iliza tion D e layed, 五 、结束语 ( ) Am e rican Econom ic R eview, 81 5, 1991.
[ 2 ]A le sina, A. and Pe ro tti, R. , the Po litica l Econom y of B udge t
D efic its, NB ER W o rk ing Pap e r no. 4637 , 1994.
[ 3 ]B ruck, T. and Zw iene, R. , F isca l Po licy R u le s fo r Stab ilisa2
间接调控将成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 tion and Grow th: A Sim u la tion A na lysis of D efic it and Exp end2 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 而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 itu re Ta rge ts in a Mone ta ry U n ion, Ge rm an In stitu te of Eco2 的主要工具 , 在整个宏观调控中无疑需要承担更大 nom ic R e sea rch D iscu ssion Pap e rs, 2004.
[ 4 ]D razen, A , F isac l R u le s from a Po litica l Econom y Pe rsp ec tive, 的责任 , 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么 , 如何充分发挥财
IM F W o rk ing Pap e rs, no. 20 , 2004. 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呢 ?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
[ 5 ] Fa ta s, A and M ilov, I, Gove rnm en t Size and A u tom a tic Stab i2 明 , 应该首先 发挥 自动 稳 定器 的基 础 性调 节作 用 ,
lize rs: In te rna tiona l and In trana tiona l Evidence, Jou rna l of In2 这不仅是增加政策可预测性 、减少政策外生冲击对 ( ) te rna tiona l Econom ic s 55 1, 2001. 经济运行造成扭曲的需要 , 而且也是实现周期内预 [ 6 ] Fa ta s, A and M ilov, I, The M ac roeconom ic Effec ts of F isca l 算平衡的需要 。 要想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基础性调节R u le s in the U S Sta te s, Jou rna l of Pub lic Econom ic s 90, 作用 , 提高 2006.
自动稳定器的稳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研究表 [ 7 ] F riedm an, M. , The Effec ts of a Fu ll - emp loym en t Po licy on 明 , 由于稳定能力与市场效率在许多时候存在着冲 Econom ic Stab ility: A Fo rm a l A na lysis, ed ited in R ecen t D e2 突 , 如何有效地权衡两者的作用 , 应成为我国自动 ve lopm en ts in M ac roeconom ic s Vo lum I, Edwa rd E lga r Pub2
lish ing L im ited, 1953. 稳定器完善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一项课题 。另一
[ 8 ] Kop its, G. and Sym an sky, S. , F isca l Po licy R u le s, IM F O c2 方面 , 虽然社会经济现实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ca siona l Pap e r No. 162, 1998. 的目标要求财政政策需要进行适当的相机抉择 , 但
[ 9 ] Kop its, G, R u le s - B a sed . F isca l Po licy in Em e rging M a r2 这并不意味着 , 完全放任政策制定者的自由裁量行 ke ts, IM F, 2004. 为是可取的 。相反 , 要想充分发挥相机抉择在宏观 [ 10 ] Pe rsson, T. and Tabe llin i, G. , Po litica l Econom ic s: Exp la i2 调控中的作用 , 必须对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进行有 n ing Econom ic Po licy, M IT P re ss, 2000. 效的约束 , 尤其在我国权力制衡机制还没有完全形 (作者单位 :裴育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教授 ;李永友 ,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讲师 , 南京 210029 成的情况下 , 对政策制定者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 ()责任编辑 林 娜 约束更显得非常重要 。
那么 , 如何在不影响相机抉择灵活性的前提下 ,
对政策制定者的自由裁量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 本文
78 2007年第 1期 总第 259期
范文二: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相互配合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相互配合-金融银
行论文
财政政策:“自劢稳定器”不“相机抉择”相互配合
刘卫1; 张晓林2;杨源源3
,1.青岛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266000;2.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3.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经济运行数据,通过建立SVAR模型探究我国财政政策的觃则型效应,研究发现:现行较弱累进特征的财税体制下,我国财政政策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自劢稳定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经济波劢的作用,但这种自劢稳定机制是扭曲的,并非由税制本身累进特性所致。本文认为应该加强财税体制的良性改革,通过完善税制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自劢稳定器功能,并配合“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以及定向支出的结构性调控。
兰键词:自劢稳定器;财政政策;相机决策
中图分类叴:F81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叴:,~~,,,~,,,2016,10,~~18,~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10.03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每次较大波劢,政府都采取了“相机抉择”型财政政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冲击,加上我国经济结构矛盾较突出,进一步放大了危机冲击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波劢。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刺激经济、扩大内需,1998年7月我国政府开始实斲“积极财政政策”,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
损失,有效的遏制了经济增速的下滑和通货紧缩的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褪去后,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贷款觃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冴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严重不足等新问题。政府审时度势,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斲稳健的财政政策,使我国2004年至2008年期间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良好格局。尤其1998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改发了中国财政政策的调控思路,使之从“被劢型”赤字财政政策转到“主劢型”政府支出政策,大大加强了相机抉择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而且充分展示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到重创,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出现严重下滑甚至负增长,我国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备叐挑戓,外部需求不足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负面冲击,以致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为了拯救中国经济,我国政府再次把财政政策定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底政府出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大觃模增加政府投资,短期内有效的抑制了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但并未能改发经济增速下滑的长期趋势。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运行8年来,中国宏观经济逐渐显现出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波劢剧烈、产能过剩凸显、债务风险积聚等诸多问题,“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控效果渐显乏力。
财政政策除了通过“相机抉择”斱式影响宏观经济,另外一种极为重要且易被忽规的通道是财政政策的“自劢稳定器”。财政政策的“自劢稳定器”是指通过自劢的公兯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调节工具,实现短期经济供给不需求的平衡,
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是应该依赖“相机抉择”还是“自劢稳定器”,理论界和实务派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在我国是否应该减少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调控?我国财政政策又是否能起到“自劢稳定器”的作用?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规角进行分析。
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机制分析
,一,财政政策的“自劢稳定器”
“自劢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劢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劢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仸何行劢,其中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劢发化是“自劢稳定器”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繁荣阶段,随着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相应增加,特别是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冴下,税收增长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率。税收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因而具有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弼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居民收入下降,税收相应减少。由此可见,在税率既定的条件下,税收随经济周期自劢地同斱向发化,起着抑制经济过热戒缓解经济衰退的作用。
同样,财政转移支付有劣于稳定可支配收入,进而稳定消费需求。在经济繁荣阶段,失业率下降,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的支出会随之自劢下降,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增长;同样,在经济萧条阶段,失业率上升,失业人数增加,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的支出会随之自劢上升,从而抵消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下降。
,二,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是相对“觃则”而言的一个概念。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化情冴而采取的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通过减少支出、提高税率等来抑制经济的过热;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通过增加支出、降低税率等来刺激经济、扩大内需。
如图1为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稳定效果模型。E点表示经济处于稳态水平,弼经济遭叐一个外生冲击使AD曲线史移时,经济出现过热,政府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达到抑制经济扩张的目的;弼经济遭叐一个外生冲击使AD曲线左移时,政府会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从而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三、我国财政政策“自劢稳定器”功能检验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自劢稳定器和相机抉择两种机制影响宏观经济。Taylor,2000,通过对美国的情冴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其税制的较强累进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自劢稳定器功能发挥作用,政府主劢调节经济的作用微乎其微[1]。中国的情冴则戔然相反:1994年的税制改革强调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税种设计上过于突出增值税的作用,而对经济具有内在稳定功能的所得税比重过低,从而造成我国税收体系总体上累进特征较弱,因此亦决定了我国自劢稳定器对财政政策自劢调节的效果不明显[2]。鉴于自劢稳定器和相机抉择都存在自身的弊端,李永友和周达军,2007,认为由于内生的制度缺陷,自劢稳定器无法单独胜仸稳定经济的角色,而缺乏约束的自由裁量行为又使得相机抉择具有较大的赤字和政治周期风险,因此在提高财政政策稳定绩效的同时,为保持市场尽可能高的效率,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应首先发挥自劢稳定器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相机抉择的灵活性以弥补自劢稳定器的不足[3]。李晓芳,2010,基于年度数据运用常数弹性法从财政
预算余额中分离出周期性余额和结构性余额,估算出我国1994年以来财政体制自劢稳定器效应的大小,认为我国的税收具有一定的自劢稳定功能,减弱了经济周期波劢,但未对此做出解释分析[4]。卞志村和杨源源,2016,在新凯恩斯框架下采用贝右斯斱法对我国各类财政工具的操作觃则进行估计,据此研究发现减税效应相对优于支出扩张效应,并认为在弼前财政支出为主刺激政策渐显乏力之际,政府财政政策操作应由大觃模支出刺激政策向结构性减税政策调整[5]。
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财政政策自劢稳定宏观经济效应是否显著存在?这种自劢稳定效应又该如何认识?考虑到国内学者对财政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表现在相机抉择机制,且对财政政策自劢稳定效应多为定性判断,缺乏经验分析。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对此展开深入探讨。区别于李晓芳,2010,?,本文将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财政政策自劢稳定效应进行度量和模拟分析,具体主要采用B1anchard Perotti,2002,SVAR斱法对数据斲加约束条件以估计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下财政政策自劢稳定效应的强弱,据以甄别出我国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显著的觃则性效应[6]。另外,已有文献对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以及自劢稳定效应估算进行研究时,样本数据的选取大多偏重于年度时间序列。相比年度数据,季度数据分析能更好的体现宏观经济短期分析。为更加准确的度量我国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应,本文的所有分析均将建立在季度分析基础之上。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本文分析模型采用了B1anchard Perotti,2002,SVAR约束识别斱法,通过对未预期到的财政政策冲击斲加约束,进而模拟弼经济体发生未知财政政策冲击时,经济体的自劢稳定机制如何发挥作用。模型基本框架如下:
Yt=C+D,L,Yt-1+?滋t,1,
模型中,Yt由税收、政府支出、国民生产总值三大宏观发量组成的列向量[LTt,LGt,LGDPt]acute;;D,L,为相兰发量滞后项的系数;?滋为模型的残差[?滋T,?滋G,?滋GDP]acute;。模型中三大发量均为对应真实值对数形式,且处理后的发量均进行季节调整以消除季节因素影响。
弼产出叐到一个未知冲击时,财政政策对冲击的反应主要来源于两种机制:自劢稳定和相机抉择。但财政政策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政策实斲过程中均存在时滞性,其滞后期至少一个季度以上。因此,在一个季度期内,财政政策对弼期未知产出冲击主要通过第一种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相反,在一年期内戒更长周期,两种机制都会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Fata Mihov,2001,假定政府支出不对一个季度内的宏观经济条件反应,将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不自劢稳定器区分开来[7]。本文做出同样的假定,使用季度数据发量进行分析,以识别出经济体自劢的税收和支出反应。
,二,模型初始估计分析
根据LR、FPE、SC、HQ等原则,模型取一阶滞后阶数。对三发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各发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格兮杰因果检验,见表2,。
从上述格兮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税收不产出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上具有双向因果兰系;税收不支出在1%的显著水平上具有双向因果兰系;产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是政府支出的因,支出不是产出的因。这说明财政政策税收工具对产出的发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政府税收和支出根据产出发化做出反应和调整。对于这里政府支出不产出间的单向因果兰系,可能不本文所取一阶滞后阶数
相兰,即政府在滞后一期根据产出发化做出支出调整,但财政支出的宏观经济效应在滞后一期未能明显发挥效果,再次验证了之前对财政政策滞后特性的分析。
,三,SVAR模型识别约束设定
为不失一般性,我们将模型约束设置成以下形式:
?滋tT=1?滋tGDP+2?孜tG+?孜tT,2,
?滋tG=b1?滋tGDP+b2?孜tT+?孜tG,3,
?滋tGDP=c1?滋tT+c2?滋tG+?孜tGDP,4,
其中,?孜tT、?孜tG和?孜tGDP为本文所要识别的互不相兰的结构性冲击。式,2,表示弼个季度期内未预期到的税收发劢源于三个因素:对未预期到的产出发劢的反应、对政府支出结构性冲击的反应、对税收结构性冲击的反应。式,3,中未预期到政府支出的发劢,我们由此可作出类似相应的解释。式,3,中未预期到的产出发劢同样弻因于三个因素:对未预期到的税收发劢的反应、对未预期到的政府支出发劢的反应和其他未知的冲击。另外,本文参照Fata Mihov,2001,假定政府支出不对一个季度内的宏观经济条件反应,将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不自劢稳定器区分开来,即令b1=0。在考察税收结构性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分别对产出发劢的影响时,若先叐到税收冲击,则令2=0;若先叐到政府支出冲击,则令b2=0。
,四,SVAR模型估计不分析
1. SVAR模型估计
基于上述模型设定和约束,我们对两种假定情形分别进行SVAR估计:
对税收、支出和产出的三发量SVAR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4所示,这里我们重点兰注系数1、c1和c2。不论是假定经济体先叐到税收结构冲击还是支出
结构冲击,基于我国1992—2013年季度数据所呈现的经济体自劢稳定效应基本一致:弼期内未知税收发劢对未知产出发劢的自劢反应系数1为正且值较大,即在1%显著水平上表现为较强的顺周期性,能较为明显的促进经济的稳定;未知产出的发劢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未知税收发劢反应系数c1为负,即正向的未知税收结构冲击将带来负向的产出发劢;未知产出发劢对未知税收发劢反应系数c2为正,但系数较小且不显著。
估计结果表明,我国1992—2013年间财政政策对产出具有较为显著的自劢稳定效应,且自劢稳定效应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斱面,这不我国样本区间内现实经济运行较为吻合。1993年,我国经济在“南巡”后呈现局部发展过热,我国税收名义增长率上行至1993年的29.1%;1998年,叐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增长率处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叱最低位,此时税收增长率下行至阶段性低位12.5%的水平;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至今最高位,不此同时,全国税收名义增长率上至改革开放以来31.1%的历叱最高水平,对抑制投资和经济过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2009年,我国叐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一路下行,同时期税收名义增长率从2007年31.1%的高位下降至9.7%。此外,从图2亦可发现名义税收年增长率不名义GDP年增长率的缺口呈现出某种潜在的觃律: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税收不产出增速缺口在经济形势较好时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形势较低迷时期,缺口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下的税收政策具有较为明显自劢稳定效应。
2. SVAR脉冲响应分析
在模型三大发量同期自劢稳定反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税收和支出
冲击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以度量财政政策对产出影响的劢态宏观经济效应。通过假定2=0以识别经济体叐到一单位正向税收结构冲击时,税收自身反应在滞后一期为正后逐步反应为负并在八期后达到稳定水平;政府支出反应基本为负且较为稳定;产出反应在一期后负效应最大后逐步递减至八期达到稳定水平。通过假定b2=0以识别经济体叐到一单位正向政府支出结构冲击时,税收除在一期为零其余各期反应均为正,且在二期反应最大后逐步递减至八期达到稳定水平;政府支出自身效应基本为正,且在一期效应最大后逐步递减至四期后达到稳定水平;产出反应基本为正,且自一期逐步递增至六期到达稳定水平。本文分析不B1anchard Perotti,2002,兰于税收和政府支出对产出劢态效应的分析结果保持一致,表现为凯恩斯效应:扩张性的政府支出增加戒税收减免政策带来产出的正向发劢。
,五,财政政策自劢稳定效应经验总结
本文通过建立政府支出、税收和产出的三发量SVAR模型分析发现,现行财政体制具有较为显著的自劢稳定效应,不我国税制结构的累进性较弱相悖。这可能不现实经济中地斱政府追求税收“高增长”,继而采取一系列强化税收监管、催缴欠税、增加税种、税收征缴范围模糊从而重复征税的实际增税政策有兰。实际经济数据亦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收收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1995—2013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率持续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且年均增长率进高于GDP年均增长率。因此,实际税收征缴的扭曲可能改发了我国税制结构制度上较弱的累进特性。同时,长期以来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实际增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财政支出的扩张效果,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时期表现尤为明显。
四、结论不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中国实际数据建立SVAR模型并进行条件约束,据以分离出我国财政政策的觃则型效应。研究发现,现行较弱累进特征的财税体制下,我国财政政策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自劢稳定效应,但这种自劢稳定机制是扭曲的,并非由税制本身累进特性所致,这表明我国财政政策的“自劢稳定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能对经济的波劢发挥充分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弼前继续使用以政府支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而经济仍然下行的情冴下,亟须加强财税体制的良性改革,通过完善税制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自劢稳定器功能。
对于我国的财政政策调控既要发挥“自劢调节器”的基础调节作用,也要采取“相机抉择”型的财政政策,从而弥补“自劢稳定器”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经济趋势的缺陷。本文所说的“相机抉择”型的财政政策,并不是指政府大觃模支出的总量调控,而是定向支出的结构性调控,如政府投资性支出应该向社保、医疗、养老以及基础设斲建设倾斜。同时政府采取“相机抉择”型的财政政策时,应劤力构建财政逆周期宏观调控框架,避免因政策的时滞性导致经济的波劢。
,责仸编辑:于明,
参考文献:
[1]Taylor, J.B.,Reassessing 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 ives ,14,2000, pp.21-36.
[2]金人庆.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不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0,.
[3]李永友,周达军.自劢稳定器不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不完善[J].财贸经济,2007,2,:10-17.
[4]李晓芳.我国财政政策自劢稳定功能的计量检验[J].统计不决策,2010,15,.
[5]卞志村,杨源源.结构性财政调控不新常态下财政工具选择[J].经济研究,
2016,3,.
[6]Blanchard,O.and R.Perotti,An Empirical Characteriza-
tion of the Dynamic Effects of Changes inGovernmentSpen-
dingand Taxes on Outpu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
Vol.117,pp.1329-1368.
[7]Fata s,A and Mihov,I.,Government size and automa-
tic stabilizers: international and intra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Vol.55,pp.3-28.
范文三: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_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
《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Finance&TradeEconomics,No12,2007
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
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
李永友 周达军
内容提要:歧。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内生的制度缺陷,而缺乏约;财政规则,;,在一些经济体,财政规则反而,为在提高财政政策稳定绩效的同时保持,在此基础上,。为提高相机抉择的有效性,必须采取过程控制,。
关键词:自动稳定器 相机抉择 权衡
作者简介:李永友,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副教授,210093;
周达军,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316004。
中图分类号:F81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
02-0010-08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应依赖于自动稳定器还是相机抉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缺乏约束的相机抉择会引致经济波动和财政风险,宏观调控应将自动稳定器作
①为实现经济稳定的惟一机制(FatasandMihov,20012003、Perotti,2002、Alesinaetal1,2002)。然而,
上述主张在实践中遭到了挑战,因为自动稳定器并没有帮助那些依赖于自动稳定器的国家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反而使这些国家的财政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鉴于自动稳定器面临的困境,一些学者认为,应在适当规则的约束下充分发挥相机抉择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持续较大的外部冲击时,相机抉择较自动稳定器可能更能胜任稳定经济的角色。然而,上述主张在选择适当规则上遇到了困难,因为现有的各种财政规则不仅没有有效地避免赤字偏好和决策风险,而且扭曲了政策制定者的行为,甚至在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创造性财政账户”现象(Drazen,2004)。
上述事实意味着,虽然自动稳定器能够对经济波动发挥自发的调节作用,但自动稳定器并不能完全地杜绝经济波动,甚至在有些时候反而会导致经济更大的波动。既然自动稳定器无法对经济波动发挥充分的调节作用,那么是否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作用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相机抉择能够弥补自动稳定器的缺陷吗?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家们又为什么强烈地提出需要对相机抉择进行严格的限制,限制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显然这些问题都是财政政策宏观调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利用理论实证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全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自动稳定器的稳定能力进行分析;其次对相机抉择的困境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考察;再次针对前述的分析结论,就如何权衡两种调控机制展开研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就结论的政策意义进行分析。
①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学者在相机抉择的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Fatas和Milov(2001,2006)采用线性回归的残差项测度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而Buti和Noord(2003)采用调整后的财政平衡测度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
10
一、自动稳定器的内在制度缺陷
对自动稳定器,学界一致的观点是其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但本身不可能逆转经济运行的方①向。在自动稳定器稳定效果的传统分析中,分析一般都是将收入稳定作为衡量自动稳定器稳定效果的标准。但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名义收入是由产出数量和价格共同决定的,这样,数量的稳定并不代表价格就稳定,这意味着,作为数量稳定器的财政制度并不一定就是价格的稳定器;不仅如此,由于受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求面,为了能够了解自动稳定器的内在制度缺陷,果。在经济遭受意外需求冲击后,,,仅考虑产出变化,我们可α部分,同时用A,并假定一个比例所得税。经过上述假定后,两(1)和(2)。如果假定两种均衡状态下自发性支出出现一个,(3)。显然,式(3)一定大于0,,同样一单位的需求冲击,自动稳定器可以降低国民产出偏离均衡路径的幅度,其稳定②效果就可以表示成式(4)。上述分析意味着,自动稳定器对需求冲击的确具有稳定效果。但分析也表明,其稳定效果将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私人部门的消费偏好,二是财政制度的累进程度(这既可指税收的累进程度,也可指保障支出的慷慨程度)。就私人部门的消费偏好而言,私人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财政政策的稳定效果越好。就财政制度的累进程度而言,累进程度越高,则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效果越好,但累进程度并不是财政制度是否具有自动稳定效果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式(4)表明,只要财政收入的筹集依赖于国民收入,换言之,只要财政收入筹集的基础是国民创造的收入,则内生于经济系统的自动稳定器就一定具有稳定的功能,而筹集机制的累进程度只是使其稳定能力更强。
y=
y=1-α(1)(2)
(3)1-α(1-t
)α-=2dA1dA2(1-α)+α)t(1-α
αe==1-α+αt
1-α2(4)
然而上述静态分析中有个基本假定,即价格并没有随经济的周期变化和财政平衡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放松这个假定,在价格变化情况下讨论财政政策内在稳定机制的稳定效果。实际上,价格的变动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价格变化依赖于产出变化,其变化的幅度为产出变化的某个既定比率,另一种就是价格变化完全独立于产出的变化。对第一种情况,稳定产出也就有助于稳定价格。不过第一种情况并不多见,现实中许多价格的变化是由成本推进的,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①这一理论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学界就已经得到了解决。EmileDespres等(1950)就提出“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赞同最大可能的使用自动稳定器,但并不认为完全依赖于自动稳定机制是合意的”。
②这里实际上隐含着要么没有税收制度,要么税收制度实行一次总付税。
11
独立于产出的变化。不仅如此,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真实产出保持既定,这时价格的变化完全脱离于产出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产出的稳定无助于价格的稳定,这时,解决价格稳定问题要求真实财政收支必须直接与价格变化相一致。否则,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没有机制将需求转向其均衡路径。上述分析意味着,如果内生于经济系统的财政制度完全依赖于真实收入,则自动稳定器就不可能阻止价格的变化。实际上,当真实供需缺口只能通过真实需求的调整才能得到消除时,名义税收变动不仅需要与价格变化保持相同的方向,而且其变化的幅度要高于价格变化的幅度,即名义税收的价格弹性必须大于1,比例税制的单位弹性只能是中性的,
而小于1的税收价格弹性将导致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上述分析除了假定价格既定之外,合现实的。20世纪70。,、Buti和
In’tVeld(2002)研究的基础上,-图1和图2示意了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下,,为比较不同税率水平下自动稳定器。其中,高税率水平对应的总需求曲线或总。其原因在于,前述分析已经证明过,税率越高,则自动稳定器,这意味着财政制度的内在反馈作用降低了通胀对需求的影响,从而使需求曲线更陡。对照图1,一个正的需求冲击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新的均衡点在低税率制度下位于A点,而高税率制度下位于B点。从图1上看,显然,较高的税率制度稳定需求波动和通胀更有
①效率,其主要表现在于高税率制度使产出缺口和通胀水平对目标水平的偏离程度较小。
图1 需求冲击下不同税率水平的内在稳定机制稳定效果比较
对照图2,在供给冲击下,自动稳定器虽然可以稳定产出,但可能导致通胀更大程度地偏离目标水平。面对供给冲击,结构性制度调整,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可能更有利于减缓供给冲击的影响,但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结构性调整主要是降低扭曲型税收和失业救济制度造成的扭曲,而这种制度调整的结果必然降低需求冲击下自动稳定器的内在平滑能力。不仅如此,相比较低税率水平,在高税率制度下,供给冲击不仅是通胀不稳定,也是产出不稳定的。这一点和需求冲击有所不同,在高税率制度下,需求冲击是产出稳定而通胀是不稳定的。上述分析意味着,在供给冲击面前,把高税率降低到低税率水平将会有助于产出稳定;而在需求冲击下,降低高税率水平有助于稳定通胀。相反,当经济遭遇需求冲击时,消减税率和救济水平将不利于产出稳定。所以,自动稳定器的稳定效果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财政当局的主要目标和财政制度的设计经济所遭遇冲击的类型。
①Brunila、Buti和In’tVeld(2002)在研究中还发现,在消费需求冲击下,财政制度的稳定效果较投资或出口需求冲击下的稳定效果更好。研究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后者是通过间接税机制产生稳定作用的。
12
图2 标。,非充分就业时期,价格的调整是非常有限的,这意味着,非充分就业时,即稳定产出。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传统凯恩斯学派在利用IS-LM模型分析相机抉择调控效果时总是假定价格是既定的。显然,现在看来,价格既定的假定是不符合经济现实的。图3是一个简单的总供需曲线,其中,IA
线为目标通胀率,PP线为潜在产出水平,也可称目标产出水平,总需求曲线AD即可能向左移动,也可能向右移动。根据总需求的构成,财政当局可以根据经济冷热相机调整财政收支,从而使总需求曲线AD回到其初始均衡状态。然而,对财政当局来说,准确实
施既定的稳定政策有两个难点:一是
财政调整的力度,二是通胀和产出稳
定的权衡。就前者而言,财政工具调
整力度的准确界定有赖于对自动稳
定器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准确估
测。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我们可以
计算出自动稳定器的规模,但这种计
算仅是一种静态的估计,没有考虑到
其他因素对国民收入其他组成部分
的影响。假定经济的初始均衡正好
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上,并且通胀率与目标通胀率相一致,即经济的初始均衡位于图3的E点。经济遭遇一个外生冲击后,使得产出水平处于潜在产出之上,通胀率也高于目标通胀水平,即新的经济运行处于E点的右上方。为使产出和通胀率回复到目标水平,财政当局的相机抉择只能是实施紧缩性的收支政策,如果我们假定财政当局只减少支出,为达到既定的调控目标,我们可以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计算出财政当局需要调整的支出数量,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调整数量可以表示成式(5)。
=1-α(1-t)dy图3 相机抉择稳定效果的AS-AD模型分析(5)
如果假定一国宏观税率为20%,私人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18,则调整一单位的国民产出需要减少财政支出为0136个单位。但如果财政当局真按照上述计算减少支出0136个单位,则总的
13
支出减少可能更多。事实上,伴随着经济的变化,自动稳定器也会引致财政收支发生相应的变化。除此之外,这种分析并没有考虑财政调整的力度对经济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财政政策的调整即使是实行平衡预算,也会对价格和利率产生影响。就后者而言,当经济处于E点的左上方时,相机抉择很难在产出稳定与通胀目标之间进行有效权衡。实际上,E点左上方的经济状态即我们所指的“滞胀”。当经济处于滞胀状态时,通常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做到两者兼顾。因为滞胀时,经济呈非充分就业状态,这时稳定产出可能使通胀进一步上升,而要实现无通胀增长,又会使产出进一步下降,所以在经济滞胀时期,总量调节的财政政策无法实现产出与通胀的兼顾。
利用相机抉择实现经济稳定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困难之外,。这,工具的作用时滞有所不同。就后者而言,。因为。就前者而言,,则同等强度的购买反之,同样的稳定效果需要的支出变化要小于税收变化(6)。这一结果意味着,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不仅有不同的。
2(α)=-=α-1-αdydy(6)
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如果不考虑结构调整的影响,仅就总量调节而言,支出政策往往只能针对需求冲击引致的经济波动,不仅如此,如果将私人部门的预期和财政状态纳入分析的框架内,财政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还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对于支出政策,税收政策不仅作用于总需求,而且对社会总供给产生影响,所以就总量调节而言,税收政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而支出政策的影响往往仅是临时性的。当然,在工具的选择上,上述分析并没有考虑工具选择的公共选择过程对工具选择结果的影响。由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往往与一定的利益结构相联系,这样,工具的选择实际上就可能表现为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可能与调控的理想工具存在差异。不仅如此,这种财政政策工具在与利益结构挂钩之后还会具有某种刚性,这种刚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空间。当然,相机抉择中还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Friedman(1953)所说的内在时滞问题。上述分析意味着,相机抉择可能面临财政当局主观臆测导致的更大程度的经济波动。
及时排除上述问题的存在,相机抉择还可能面临财政当局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实际上,在财政政策的实践中,财政当局往往更追求显性而直接的效果,同时尽量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这样,相机抉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3种相互联系的结果。首先,相机抉择往往会给经济造成不合意的波动性,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相机调整已经偏离于经济稳定的目标。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与政府任期有关
,①但也有可能与其他政治事件有关,如战争等。其次,为了降低政策的阻力,财政当局或政府在实施相机抉择时往往偏好于赤字政策。正如Persson和Tabellini(2000)所指出的,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往往会因债务成本的非内部化而导致赤字偏好,②而这种情况在分权过程中将会变得更加严重。最后,由于受预算平衡约束和支出幻觉的影响,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往往会表现出明
①Alesina和Tabellini(1987)认为,政府任期引致的政策周期可能来自于不同执政者的偏好差异。而对这种政治周期引致的政策周期,Alesina等(1997)和Drazen(2000)对此曾做过详细的总结。
②Buchanan和Wagner(1977)通过财政幻觉的识别,研究了民主社会中赤字产生的原因。Alesina和Tabellini(1987)研究了在一个民主国家,赤字偏好产生的政治过程。研究认为,如果公共选择的不同成员不能就两个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合意的支出结构达成一致的话,公共选择的结果就会表现出赤字偏好;同时研究还比较了民主国家和集权国家中财政赤字的差异,得出前者更可能产生赤字偏好。类似的研究还有Alesina和Perotti(1994)等。
14
显的顺周期特征,即在经济好的时期,支出的增加超过了税收的增加,从而使得财政平衡出现赤字。不仅如此,由于财政好的时期没有积累财政盈余,从而导致经济不好的时期财政赤字无法得到有效的弥补,而在支出刚性的情况下,这种持续赤字将会变得更加严重(Melitz,2000)。除此之外,财政政策的顺周期特征还可能由预算程序和政治约束引致。上述结论在Fatas和Mihov(2002)的研究中得到了经验支持。财政政策的顺周期特征不仅削弱了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效果,而且还导致了经济更大的波动。
三、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的权衡与完善
前述的分析表明,,动稳定器的力度有限,①相机抉择提供了某种可能;然而,,题,正如上一节所分析的,。不仅如此,,从而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而财政当局。如果将两种政策调控机制进行对比,依赖于自动稳定机制的宏观调控更具有可预测性,而这一点对市场效率由于私人部门的决策效率依赖于对未来的准确预期,理论上,私人部门决策的效率关键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特征,如果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不能得到一个适当的信息,则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行。从这一点说,依赖于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调控实际上是为经济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预测的决策环境,市场主体可以从财政制度中准确地预测到不同经济状态下自身的约束条件和决策空间。相比较,缺乏约束的相机抉择可能给市场决策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可能来自于政策制定者的动态不一致决策行为,还可能来自于政策制定者的动物精神。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财政政策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动稳定器则不可能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由于经济波动的不规则性,依赖于自动稳定器也有可能导致财政平衡的持续赤字和债务风险,面对经济波动的复杂性,我们需要适当的相机抉择;但为了提高相机抉择的有效性,相机抉择需要某种制度约束,即所谓的财政规则,这种约束不仅是为了避免政策制定中的赤字偏好
②和决策时滞,更是为了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
既然两种机制都不可或缺,那么,机制的选择不再是两者的取舍,而是在权衡基础上的制度完善。就自动稳定器而言,作为基础性的调控机制,其之所以能改进经济的稳定绩效,主要在于自动稳定器为风险厌恶的当事人提供了一定的风险补偿或保险,这种风险补偿或保险降低了当事人决策行为的波动性。这意味着,完善自动稳定器显然需要完善这种保险机制。但前述的分析表明,这种保险机制的强弱对自动稳定器稳定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外部冲击下有明显的差异,不仅如此,保险机制的强弱与经济效率也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前述分析的结论,在提高自动稳定器稳定效果的同时必须首先在稳定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以此确定财政稳定机制的适当强度。根据自动稳定器的特点,要想在不影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自动稳定器的稳定效果,自动稳定器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经济活动的变化将通过财政制度的自动反馈机制达到有效的自我调节。相反,如果制度的设计脱离于经济活动的基础,不能反映经济的周期变化,这种制度必然无法稳定经济或者稳定效果很差。为此,自动稳定器的完善应以扩大税基为主,以此增加自动稳定器与经济变化的同步
①Auerbach和Feenberg(2000)利用TAXSIM模型对美国1962—1995年联邦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效果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美国的联邦税制大约只能抵消GDP初始冲击的8%。
②Calmfors(2003)和Wyplosz(2001)研究认为,总体上,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明显是一个有效率的政策形成机制,但可能存在坏的时滞和顺周期等特征,制度的改革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
15
性。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税率,以降低过高税率引致的效率损失。
就相机抉择而言,尽管许多研究都对相机抉择的稳定效果提出质疑,但各国的财政实践和经济稳定的需要都表明,完全抛弃政策的相机抉择既不可取,也不可能。既然如此,如何保证相机决策的有效性才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相机抉择都做出了相应的限制。这不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即使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财政规则也被广泛采用。但对相机抉择是否需要规则约束,理论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3个角度分析才能把握财政政策的相机性和规则约束的根本。其目的,其次考察这种规则的效果,最后需要关注规则的设计与执行。根据K和Symansky(1998)的研究,所谓财政规则,,的财政行为,而且适用于后来的各届政府。3类规则是:(1)赤字规则。,支出融资,以保持预算的收支平衡)级次。,,还有些国家虽然,,如在一些转型经济国家,预算就严格限制较低层级政)。该规则主要是限制债务存量水平,一般的做法是规定债务存量为GDP。最典型的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盟成员国的财政约束。此外,巴西和哥伦比亚也采用这种财政规则。
从目前经常被采用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规则基本上是出于对政府赤字偏好的限制,并通过规则约束达到降低赤字和债务风险的目的。那么,这些规则的实施效果如何对规则的有效性评判非常重要。由于资料所限,我们仅就欧盟的财政规则进行分析。实际上,目前欧盟采取的基本上是一种数值规则,即要求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应保持在3%以内,就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看,从1997年开始,各国的赤字水平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规定的限度内(FatasandMihov,2003)。这说明,欧盟的规则达到了预定的目的。但上述规则只是解决了相机抉择过程中的赤字偏好,并没有解决
其他两个方面的问题。不仅如此,已有的经验证据表明,欧盟的财政规则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其中包括规则导致了经济更小的稳定性(BruckandZwiener,2004)。显然,从规则的实施结果看,目前的各种财政规则主要还是致力于防范债务风险,至于利用规则提高政策的稳定绩效并不是规则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而这一点已经脱离了财政规则的初衷。不仅如此,对目前的各种规则,Blinder(1987)认为其严重影响了不确定经济环境下财政政策的灵活性,而KrigeSiebrits和EstianCalitz(2003)则进一步认为,财政规则可能引致财政当局各种非透明行为发生。上述分析意味着,尽管规则是合意的,但目前被实施的各种规则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显然,对相机抉择进行适当约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尽管目前也有学者利用各种模型建立了各种内生性财政规则(PerezandHiebert,2004),但都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模拟,并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
实际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财政规则,本身与财政规则的目标有关。如果仅仅是限制政府的赤字偏好,防范债务风险,那么欧盟的规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但如果财政规则是提高财政政策的稳定效果,则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不仅仅是赤字问题,更多的是对财政政策政治周期和财政政策可信性以及决策时滞的限制;如果不考虑政策决策时滞,则前两个目标希望通过规则来实现困难较大。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规则的制定表面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结果,但实际上政策制定者具有最终决定权。不仅如此,即使规则是通过公共选择的形式制定的,规则的执行还是政策制定者。这样我们如何保证政策制定者有激励约束自己并严格遵照执行是制定规则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已有的经验证据表明,解决上述问题,不可能依靠政策制定者,如果规则的制定不可能通过公共选择的形式,那么这一重任只能交由一个独立的有信誉的组织执行。不仅如此,为保证规则得到有效的实施,我们还必须增加规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度。因为信息透明不仅可以增加外部监督的力量,而16
且也有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四、政策建议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间接调控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而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在整个宏观调控中无疑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应该首先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这不仅是增加政策可预测性、减少政策外生冲击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周期内预算平衡的需要。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自动稳定器还存在许多缺陷,波动发挥充分的调节作用。不仅如此,自动稳定器得到有效解决。的不断加深,国内经济波动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完全放弃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是不现实的。相反,,通过适当的相机抉择,必要条件。
,那么提高自动稳定器的稳定能力。根据我国的实践,当前需要做的应该是逐步提高自动稳定器对经济周期变化的敏感程度。在此基础上,尽量减轻自动稳定器对市场决策的扭曲效应,以此在提高自动稳定器稳定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动稳定器的市场效率。但由于稳定能力与市场效率在许多时候存在着冲突,这意味着,如何有效的权衡两者的轻重,应成为我国自动稳定器完善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一项课题。另一方面,虽然社会经济现实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要求财政政策需要进行适当的相机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政策制定者的自由裁量行为是可取的。相反,要想充分发挥相机抉择的作用,必须对相机抉择进行有效的约束,尤其在我国权力制衡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对政策制定者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约束更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不影响相机抉择灵活性的前提下,对政策制定者的自由裁量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呢?本文认为,采取过程控制可能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过程控制将把对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约束放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而非政策执行的结果。因为在我国其他权力制衡机制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过程控制不仅能有效地杜绝各种“财政创造性账户”的产生,而且也严肃了财政纪律,提高了财政调控效果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对于如何进行过程控制,本文认为增加相机抉择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相机抉择的独立性无疑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但如何提高相机抉择的透明度和政策的独立性,虽然国际社会有一些成熟的经验,但在我国如何实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1Clarida,R1,J1GaliandM1Gertler,TheScienceofMonetaryPolicy-ANewKeynesianPerspective1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XXXVII,1999,pp11661-17071
21Taylor,J1B1,Reassessing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1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4,2000,pp121-361
31Kopits,G1,Rules-BasedFiscalPolicyinEmergingM
arkets1IMF,2004,pp11-21
41MarcoButiandPaulVandenNoord,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andElections:TheExperienceoftheEarlyYearsofEMU1OECDEco2nomicsDepartmentWorkingPapers351,20031
51Musgrave,R1A1andMiller,M1H1,Built-inFlexibility1AmericanEconomicReview,XXXVIII,1948,pp1122-281
61Buti,M1etal1,AutomaticStabilizersandMarketFlexibilityinEUM:IsThereaTtrade-off?ECOWorkingPaperNo121,2002171MartinFeldstein,Commentary:IsThereaRolefor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http://www1kc1frb1org,20021
81Fatas,A1andMilov,I1,TheCaseforRestrictingFiscalPolicyDiscretion1CEPRWorkingPaper,No112,20031
责任编辑:英 欣
17
AbstractsofSomePapersinEnglish
(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510006)
Agamemodeloffundsappropriatingiscreatedinthepapertoexplainthephenomenonobservedingovern2ments’fundsappropriating.Themodelshows:separateequilibriuminwhichdelayandwaitareseparated,pooledequilibriuminwhichdelayandwaitarepooled,andsemi-separateequilibriuminwhichtherichsub2ordinatewillpretendtobepoorsubordinate,willbeelicitedbydifferentcombinationoflengthofsupe2riorandtypesofsubordinate.Differentfromthetraditionalliteraturesthatowethe”delay””wait”tothelowefficiencyofsuperior,thispapershowsthedelayandwaitbehaviorscanstillexistsuperiorpur2suesefficientwhiletheinformationontypesofsubordinateisKeywords:FinancialFundsAppropriating,Game,DelayDelayandWaitBehaviorsinGameofFundsAppropriating:AModelAnalysisDONGZhiqiang
AutomaticStabilizervs.onMacro-Policy
Thereexistsinstabilizeranddiscretion.Thispaperillustratesthatau2isfullybecauseofendogenoussystemflawsandthatdiscretionshorttodeficitandpoliticalcyclerisks.Althoughsomecountriesadoptedfiscalrules,thetargeteconomyhasn’tbeenrealizedinthesecountries,onthecontrary,fiscalruleshavebroughtbiggerrecessivefiscalrisks.Inviewofrespectiv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above,inordertoenhancethestabilizingeffectsoffiscalpolicy,automaticstabilizermustbeseenasafoundationalmacro-control,discretionisonlyusedasasupplement.Moreover,itisverynecessarytoconstraintdiscretionbypro2cess-controlratherthanthequantitycontrolwhichiswidelyusedatpresent.Keywords:AutomaticStabilizer,Discretion,Weighingou(,210093)(College,316004)
TheReinspec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CurrencySupplyandOutput:ANewDiscoveryBasedonAnnualDataandAreaDatain1952-2004
(ZhejiangUniversityofIndustrialandCommercialEconomics,310018)
Therelationshipbetweencurrencysupplyandactualoutputmaypresentdifferentlyunderdifferenteconomicbackground.Thisarticlereviewsthechange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urrencysupplyandoutputofdif2ferentlevelsinourcountryusingcorrelationdatain1952—2004.Atthesametime,itdescribesandanalyzeshowtheoutputrespondstocurrencyimpulseofdifferentlevelsindifferentregions,andcomparesittonationalaveragelevel.Theresultshowsthatthereisastableequilibriumrelationbetweennarrowmoneyandoutput,buttherelationshipbetweenimpulseandoutputtakesona2-stageequilibriumbeforeandafterthereform,andregionaloutputrespondstomoneysupplydifferentlyfromthatinnationalaveragelevel.Keywords:CurrencySupply,EquilibriumRelationship,ErrorCorrectionModel,RegionalOutput,ImpulseResponseLIJinchang,XUAitingTheManagementStrategyofCommercialBankundertheBackgroundof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WANGTingke(TaiyuanBranch,ChinaEverbrightBank,030000)
TAOChanggao(R&DDepartment,ChinaEverbrightBank,100045)
YANGJuanjuan(RenminUniversityofChina,100872)
InChina,indirectfinancingalwaysholdsthecontrollingstatus,andthebankdepositisthebasicchannelofin2habitant’sinvestment.With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andthediversificationoftoolsofinvestment,thedepositdivergencespeedsupunceasingly,andthemonopolystatusesofChinacommercialbankhavebeeninflu2encedtoagreatdegree.However,withempiricalstudyofUS,wecanfindthatthecommercialbanks’manage2mentachievementstillincreasesbyfoundingthenewprofitspaceandthesecommercialbankshaveformedonebenigninteractiondevelopmentsituationwiththecapital
market.Theseallcanattributetothereformationofgovernancestructure,thechangingofmanagementmodelandprofitorigin.Thus,astoChina’scommercialbank,withtheinfluenceof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weshouldreformtheexistingpropertyrelations,setupfinancialholdingcompany,changethemanagementpatternandincreasethenon-interestsourceofincome.Keywords: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ManagementPattern,Non-interestIncome
FourKeyIssuesofRuralFinancialMarketanditsEvolutionProcessThefinancingproblemsaffecttheefficiencyandfairnessobjectivesofruraleconomicdevelopmentverymuch.128ZHOULi(RenminUniversityofChina,100872)
范文四: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_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
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权衡与完善
李永友 周达军
内容提要 :财政政策应如何在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之间进行有效权衡 ,一直存在较大的分 歧 。本文的研究表明 ,由于内生的制度缺陷 ,自动稳定器无法单独胜任稳定经济的角色 ; 而缺乏约 束的自由裁量行为又使得相机抉择具有较大的赤字和政治周期风险 ; 尽管一些经济体采取了一些 财政规则 ,但经验证据并没有表明规则约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反 ,在一些经济体 ,财政规则反而 引致了更大的隐性财政风险 。鉴于两种机制各自的优弊 ,为在提高财政政策稳定绩效的同时保持 市场尽可能高的效率 ,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应首先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在此基础 上 ,充分发挥相机抉择的灵活性以弥补自动稳定器的不足 。为提高相机抉择的有效性 ,必须采取过 程控制 ,而非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数量控制 。
关键词 :自动稳定器 相机抉择 权衡
作者简介 :李永友 ,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副教授 ,210093 ;
周达军 ,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 ,316004 。
() 中图分类号 : F81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8102 200702 - 0010 - 08
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应依赖于自动稳定器还是相机抉择 ,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的分歧 。 一些学者认为 ,由于缺乏约束的相机抉择会引致经济波动和财政风险 ,宏观调控应将自动稳定器作 ? ( ) 为实现经济稳定的惟一机制 Fatas and Mihov ,2001 2003 、Perotti ,2002 、Alesina et al1 ,2002。然而 , 上述主张在实践中遭到了挑战 ,因为自动稳定器并没有帮助那些依赖于自动稳定器的国家实现经 济稳定的目标 ,反而使这些国家的财政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鉴于自动稳定器面临的困 境 ,一些学者认为 ,应在适当规则的约束下充分发挥相机抉择的作用 ,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持续较大 的外部冲击时 ,相机抉择较自动稳定器可能更能胜任稳定经济的角色 。然而 ,上述主张在选择适当 规则上遇到了困难 ,因为现有的各种财政规则不仅没有有效地避免赤字偏好和决策风险 ,而且扭曲
() 了政策制定者的行为 ,甚至在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创造性财政账户”现象 Drazen ,2004。
上述事实意味着 ,虽然自动稳定器能够对经济波动发挥自发的调节作用 ,但自动稳定器并不能 完全地杜绝经济波动 ,甚至在有些时候反而会导致经济更大的波动 。既然自动稳定器无法对经济 波动发挥充分的调节作用 ,那么是否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作用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 题 。但相机抉择能够弥补自动稳定器的缺陷吗 ? 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经济学家们又为什么强 烈地提出需要对相机抉择进行严格的限制 ,限制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 ?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财政政 策宏观调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此 ,本文将利用理论实证和规范分析的方法 ,对上述问题进 行分析 。全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首先对自动稳定器的稳定能力进行分析 ;其次对相机抉择的困境及 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考察 ;再次针对前述的分析结论 ,就如何权衡两种调控机制展开研究 ; 最后对 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并就结论的政策意义进行分析 。
? () 值得指出的是 ,不同的学者在相机抉择的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Fatas 和 Milov 2001 ,2006采用线性回归的残差项测
() 度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而 Buti 和 Noord 2003采用调整后的财政平衡测度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
对自动稳定器 ,学界一致的观点是其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 ,但本身不可能逆转经济运行的方
? 向 。在自动稳定器稳定效果的传统分析中 ,分析一般都是将收入稳定作为衡量自动稳定器稳定 效果的标准 。但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是 ,名义收入是由产出数量和价格共同决定的 ,这样 ,数 量的稳定并不代表价格就稳定 ,这意味着 ,作为数量稳定器的财政制度并不一定就是价格的稳定 器 ;不仅如此 ,由于受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自动稳定器稳定效果的分析都立足于经济的需 求面 ,忽视了供给因素变化引致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以及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效力 。
为了能够了解自动稳定器的内在制度缺陷 ,我们首先分析需求冲击下自动稳定器的的稳定效 果 。在经济遭受意外需求冲击后 ,经济运行偏离了均衡增长路径 ,而这种偏离所体现的经济波动在 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新的均衡增长路径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 ,仅考虑产出变化 ,我们可
以使用最简单的总收支模型说明自动稳定器的稳定效果 。假定私人部门消费其真实可支配收入的α部分 ,同时用 A 表示经济中其他的自发支出部分 ,并假定一个比例所得税 。经过上述假定后 ,两 ? () () 种均衡状态下的国民产出分别为式 1和 2。如果假定两种均衡状态下自发性支出出现一个
() () 单位的正向冲击 ,则两个新的均衡状态下国民产出的差异可以表示成式 3。显然 ,式 3一定大于 0 ,这意味着 ,同样一单位的需求冲击 ,自动稳定器可以降低国民产出偏离均衡路径的幅度 ,其稳定
() 效果就可以表示成式 4。上述分析意味着 ,自动稳定器对需求冲击的确具有稳定效果 。但分析也
(表明 ,其稳定效果将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私人部门的消费偏好 ,二是财政制度的累进程度 这
) 既可指税收的累进程度 ,也可指保障支出的慷慨程度。就私人部门的消费偏好而言 ,私人部门的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 ,财政政策的稳定效果越好 。就财政制度的累进程度而言 ,累进程度越高 ,则财 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效果越好 ,但累进程度并不是财政制度是否具有自动稳定效果的必要条件 。实
() 际上 ,式 4表明 ,只要财政收入的筹集依赖于国民收入 ,换言之 ,只要财政收入筹集的基础是国民 创造的收入 ,则内生于经济系统的自动稳定器就一定具有稳定的功能 ,而筹集机制的累进程度只是 使其稳定能力更强 。
A1 ()y = 1α 1 - A2 ()y = 2α() 1 - 1 - t α dy t dy ()3 = - 2 dA (α) αα) (11 - +t 1 - dA 2 αt 2 (α) αα)(αt1 - +t 1 - ()4 e = = αα 1 - +t 1
α 1 -
然而上述静态分析中有个基本假定 ,即价格并没有随经济的周期变化和财政平衡的变化而变 化 。现在我们放松这个假定 ,在价格变化情况下讨论财政政策内在稳定机制的稳定效果 。实际上 , 价格的变动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价格变化依赖于产出变化 ,其变化的幅度为产出变化的某 个既定比率 ,另一种就是价格变化完全独立于产出的变化 。对第一种情况 ,稳定产出也就有助于稳 定价格 。不过第一种情况并不多见 ,现实中许多价格的变化是由成本推进的 ,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
? () 这一理论问题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在学界就已经得到了解决。Emile Despres 等 1950就提出“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赞
同最大可能的使用自动稳定器 ,但并不认为完全依赖于自动稳定机制是合意的”。
? 这里实际上隐含着要么没有税收制度 ,要么税收制度实行一次总付税。
11
实财政收支必须直接与价格变化相一致 。否则 ,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 ,没有机制将需求转向其 均衡路径 。上述分析意味着 ,如果内生于经济系统的财政制度完全依赖于真实收入 ,则自动稳定器 就不可能阻止价格的变化 。实际上 ,当真实供需缺口只能通过真实需求的调整才能得到消除时 ,名 义税收变动不仅需要与价格变化保持相同的方向 ,而且其变化的幅度要高于价格变化的幅度 ,即名 义税收的价格弹性必须大于 1 ,比例税制的单位弹性只能是中性的 ,而小于 1 的税收价格弹性将导 致自动稳定器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
上述分析除了假定价格既定之外 ,还假定经济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 ,事实上这一假定也是不符 合现实的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滞胀并不是需求冲击造成的 ,而是供给因素导致的 。 为了比较两种不同外生冲击下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 , 我们在 Brunila 、Buti 和 In’t Veld () 2002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传统的 AS - AD 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图 1 和图 2 示意了需求冲击与供给 冲击下 ,自动稳定器对经济波动的稳定效果 。在分析的过程中 ,为比较不同税率水平下自动稳定器 稳定效果的差异 ,我们选择了一个高税率和低税率水平 。其中 ,高税率水平对应的总需求曲线或总 供给曲线斜率总是大于低税率水平 。其原因在于 ,前述分析已经证明过 ,税率越高 ,则自动稳定器 对需求冲击的稳定效果越强 ,这意味着财政制度的内在反馈作用降低了通胀对需求的影响 ,从而使 需求曲线更陡 。对照图 1 ,一个正的需求冲击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新的均衡点在低税率制度下位 于 A 点 ,而高税率制度下位于 B 点 。从图 1 上看 ,显然 ,较高的税率制度稳定需求波动和通胀更有 ?效率 ,其主要表现在于高税率制度使产出缺口和通胀水平对目标水平的偏离程度较小 。
图 1 需求冲击下不同税率水平的内在稳定机制稳定效果比较 对照图 2 ,在供给冲击下 ,自动稳定器虽然可以稳定产出 ,但可能导致通胀更大程度地偏离目 标水平 。面对供给冲击 ,结构性制度调整 ,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可能更有利于减缓供给 冲击的影响 ,但在劳动力市场上 ,这种结构性调整主要是降低扭曲型税收和失业救济制度造成的扭 曲 ,而这种制度调整的结果必然降低需求冲击下自动稳定器的内在平滑能力 。不仅如此 ,相比较低 税率水平 ,在高税率制度下 ,供给冲击不仅是通胀不稳定 ,也是产出不稳定的 。这一点和需求冲击 有所不同 ,在高税率制度下 ,需求冲击是产出稳定而通胀是不稳定的 。上述分析意味着 ,在供给冲 击面前 ,把高税率降低到低税率水平将会有助于产出稳定 ;而在需求冲击下 ,降低高税率水平有助 于稳定通胀 。相反 ,当经济遭遇需求冲击时 ,消减税率和救济水平将不利于产出稳定 。所以 ,自动 稳定器的稳定效果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财政当局的主要目标和财政制度的设计经济所遭遇冲击的 类型 。
? () Brunila 、Buti 和 In’t Veld 2002在研究中还发现 ,在消费需求冲击下 ,财政制度的稳定效果较投资或出口需求冲击下的稳 定效果更好。研究认为 ,其主要原因在于后者是通过间接税机制产生稳定作用的。
12
图 2 供给冲击下不同税率水平的内在稳定机制稳定效果比较
二 、相机抉择的困境
相机抉择即指财政当局根据经济运行的状态相机调整财政收支以达到经济和物价稳定的目 标 。在传统凯恩斯学派看来 ,非充分就业时期 ,价格的调整是非常有限的 ,这意味着 ,非充分就业时 期财政当局调控财政收支的目标是单一的 ,即稳定产出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传统凯恩斯学派在利 用 IS - LM 模型分析相机抉择调控效果时总是假定价格是既定的 。显然 ,现在看来 ,价格既定的假 定是不符合经济现实的 。图 3 是一个简单的总供需曲线 ,其中 , IA 线为目标通胀率 ,PP 线为潜在产 出水平 ,也可称目标产出水平 ,总需求曲线 AD 即可能向左移动 ,也可能向右移动 。根据总需求的 构成 ,财政当局可以根据经济冷热相机调整财政收支 ,从而使总需求曲线 AD 回到其初始均衡状 态 。 然而 , 对财政当局来说 , 准确实 施既定的稳定政策有两个难点 : 一是
财政调整的力度 ,二是通胀和产出稳 定的权衡 。就前者而言 ,财政工具调 整力度的准确界定有赖于对自动稳 定器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准确估 测 。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 ,我们可以 计算出自动稳定器的规模 ,但这种计
算仅是一种静态的估计 ,没有考虑到 其他因素对国民收入其他组成部分 的影响 。假定经济的初始均衡正好
图 3 相机抉择稳定效果的 AS - AD 模型分析
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上 ,并且通胀率与目标通胀率相一致 ,即经济的初始均衡位于图 3 的 E 点 。经济 遭遇一个外生冲击后 ,使得产出水平处于潜在产出之上 ,通胀率也高于目标通胀水平 ,即新的经济 运行处于 E 点的右上方 。为使产出和通胀率回复到目标水平 ,财政当局的相机抉择只能是实施紧 缩性的收支政策 ,如果我们假定财政当局只减少支出 ,为达到既定的调控目标 ,我们可以利用国民 收入恒等式计算出财政当局需要调整的支出数量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调整数量可以表示
() 成式 5。
dG α() ()= 1 - 1 - t 5dy
如果假定一国宏观税率为 20 % ,私人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018 ,则调整一单位的国民产出需 要减少财政支出为 0136 个单位 。但如果财政当局真按照上述计算减少支出 0136 个单位 ,则总的
13
整即使是实行平衡预算 ,也会对价格和利率产生影响 。就后者而言 ,当经济处于 E 点的左上方时 , 相机抉择很难在产出稳定与通胀目标之间进行有效权衡 。实际上 , E 点左上方的经济状态即我们 所指的“滞胀”。当经济处于滞胀状态时 ,通常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做到两者兼顾 。因为滞胀时 ,经济 呈非充分就业状态 ,这时稳定产出可能使通胀进一步上升 ,而要实现无通胀增长 ,又会使产出进一 步下降 ,所以在经济滞胀时期 ,总量调节的财政政策无法实现产出与通胀的兼顾 。
利用相机抉择实现经济稳定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困难之外 ,还存在政策工具选择的困难 。这种困难不仅是由于相同力度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稳定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且也由于不同政策 工具的作用时滞有所不同 。就后者而言 ,财政支出政策对国民产出的影响较税收政策更快 。因为 税收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私人部门的决策方式 ,而且取决于社会的行为习惯和经济运行的速度 。 就前者而言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相对变化对总需求进而对国民产出的影响 ,则同等强度的购买 性支出政策对国民产出的影响较税收政策为高 。反之 ,同样的稳定效果需要的支出变化要小于税
() 收变化 。两者相差的水平可以表示成式 6。这一结果意味着 ,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不仅有不同的
作用效果 ,还会对财政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
2 αα) (dT d G 1 - 1 - α) ()(- = - 1 - = 6α α dy dy
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分析 ,如果不考虑结构调整的影响 ,仅就总量调节而言 ,支出政策往往只 能针对需求冲击引致的经济波动 ,不仅如此 ,如果将私人部门的预期和财政状态纳入分析的框架 内 ,财政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还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对于支出政策 ,税收政策不仅作用于总 需求 ,而且对社会总供给产生影响 ,所以就总量调节而言 ,税收政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具有持久 性 ,而支出政策的影响往往仅是临时性的 。当然 ,在工具的选择上 ,上述分析并没有考虑工具选择 的公共选择过程对工具选择结果的影响 。由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往往与一定的利益结构相联系 ,这 样 ,工具的选择实际上就可能表现为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 ,而这种结果可能与调控的理想 工具存在差异 。不仅如此 ,这种财政政策工具在与利益结构挂钩之后还会具有某种刚性 ,这种刚性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空间 。当然 ,相机抉择中还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即
() Friedman 1953所说的内在时滞问题 。上述分析意味着 ,相机抉择可能面临财政当局主观臆测导致 的更大程度的经济波动 。
及时排除上述问题的存在 ,相机抉择还可能面临财政当局经济人行为的影响 。实际上 ,在财政 政策的实践中 ,财政当局往往更追求显性而直接的效果 ,同时尽量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 。这样 ,相 机抉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 3 种相互联系的结果 。首先 ,相机抉择往往会给经济造成不合意的波动 性 ,这意味着 ,财政政策的相机调整已经偏离于经济稳定的目标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与政府 ? 任期有关 , 但也有可能与其他政治事件有关 ,如战争等 。其次 ,为了降低政策的阻力 ,财政当局
( ) 或政府在实施相机抉择时往往偏好于赤字政策 。正如 Persson 和 Tabellini 2000所指出的 ,财政政 ? 策的相机抉择往往会因债务成本的非内部化而导致赤字偏好 , 而这种情况在分权过程中将会变 得更加严重 。最后 ,由于受预算平衡约束和支出幻觉的影响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往往会表现出明
? () Alesina 和 Tabellini 1987认为 ,政府任期引致的政策周期可能来自于不同执政者的偏好差异。而对这种政治周期引致的
() () 政策周期 ,Alesina 等1997和 Drazen 2000对此曾做过详细的总结。
? () ( ) Buchanan 和 Wagner 1977通过财政幻觉的识别 ,研究了民主社会中赤字产生的原因。Alesina 和 Tabellini 1987研究了在 一个民主国家 ,赤字偏好产生的政治过程。研究认为 ,如果公共选择的不同成员不能就两个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合意的支出结构
达成一致的话 ,公共选择的结果就会表现出赤字偏好 ;同时研究还比较了民主国家和集权国家中财政赤字的差异 ,得出前者更可
() 能产生赤字偏好。类似的研究还有 Alesina 和 Perotti 1994等。 14
() 的弥补 ,而在支出刚性的情况下 ,这种持续赤字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Melitz ,2000。除此之外 ,财政
() Mihov 2002的研究中 政策的顺周期特征还可能由预算程序和政治约束引致 。上述结论在 Fatas 和
得到了经验支持 。财政政策的顺周期特征不仅削弱了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效果 ,而且还导致了经 济更大的波动 。
三 、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的权衡与完善
前述的分析表明 ,财政制度的内在反馈机制不可能完全胜任经济稳定的角色 ,这不仅是因为自? 动稳定器的力度有限 , 而且因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自动稳定器存在的制度缺陷为 相机抉择提供了某种可能 ;然而 ,和自动稳定器一样 ,相机抉择在稳定经济的能力上也同样存在问 题 ,正如上一节所分析的 ,相机抉择的有效性依赖于财政当局信息的完备程度和预测能力 。不仅如 此 ,政策的内在时滞将可能使相机抉择表现出顺周期特征 ,从而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 。而财政当局 的赤字偏好和政府的执政周期将会使相机抉择的效果变得更加糟糕 。如果将两种政策调控机制进 行对比 ,相对于相机抉择 ,依赖于自动稳定机制的宏观调控更具有可预测性 ,而这一点对市场效率 来说尤为重要 。由于私人部门的决策效率依赖于对未来的准确预期 ,理论上 ,私人部门决策的效率 关键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特征 ,如果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不能得到一个适当的信息 ,则市场就 不可能有效地运行 。从这一点说 ,依赖于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调控实际上是为经济当事人提供 了一个可以预测的决策环境 ,市场主体可以从财政制度中准确地预测到不同经济状态下自身的约 束条件和决策空间 。相比较 ,缺乏约束的相机抉择可能给市场决策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 定性不仅可能来自于政策制定者的动态不一致决策行为 ,还可能来自于政策制定者的动物精神 。 基于上述原因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财政政策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动稳定器则不可能实现 经济稳定的目标 。由于经济波动的不规则性 ,依赖于自动稳定器也有可能导致财政平衡的持续赤 字和债务风险 ,面对经济波动的复杂性 ,我们需要适当的相机抉择 ;但为了提高相机抉择的有效性 , 相机抉择需要某种制度约束 ,即所谓的财政规则 ,这种约束不仅是为了避免政策制定中的赤字偏好
?和决策时滞 ,更是为了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 。
既然两种机制都不可或缺 ,那么 ,机制的选择不再是两者的取舍 ,而是在权衡基础上的制度完 善 。就自动稳定器而言 ,作为基础性的调控机制 ,其之所以能改进经济的稳定绩效 ,主要在于自动 稳定器为风险厌恶的当事人提供了一定的风险补偿或保险 ,这种风险补偿或保险降低了当事人决 策行为的波动性 。这意味着 ,完善自动稳定器显然需要完善这种保险机制 。但前述的分析表明 ,这 种保险机制的强弱对自动稳定器稳定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外部冲击下有明显的差异 ,不仅如 此 ,保险机制的强弱与经济效率也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前述分析的结论 ,在提高自动稳定器稳定效 果的同时必须首先在稳定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 ,以此确定财政稳定机制的适当强度 。根据自动稳 定器的特点 ,要想在不影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自动稳定器的稳定效果 ,自动稳定器必须以经济 活动为基础 ,经济活动的变化将通过财政制度的自动反馈机制达到有效的自我调节 。相反 ,如果制 度的设计脱离于经济活动的基础 ,不能反映经济的周期变化 ,这种制度必然无法稳定经济或者稳定 效果很差 。为此 ,自动稳定器的完善应以扩大税基为主 ,以此增加自动稳定器与经济变化的同步
? () Auerbach 和 Feenberg 2000利用 TAXSIM 模型对美国 1962 —1995 年联邦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效果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 ,美
国的联邦税制大约只能抵消 GDP 初始冲击的 8 % 。
? () () Calmfors 2003和 Wyplosz 2001研究认为 ,总体上 ,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明显是一个有效率的政策形成机制 ,但可能存在 坏的时滞和顺周期等特征 ,制度的改革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
15
稳定的需要都表明 ,完全抛弃政策的相机抉择既不可取 ,也不可能 。既然如此 ,如何保证相机决策 的有效性才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相机抉择都 做出了相应的限制 。这不仅在一些发达国家 ,即使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财政规则也被广泛采 用 。但对相机抉择是否需要规则约束 ,理论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对于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从 3 个 角度分析才能把握财政政策的相机性和规则约束的根本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财政规则的含义及 其目的 ,其次考察这种规则的效果 , 最后需要关注规则的设计与执行 。根据 Kopits 和 Symansky () 1998的研究 ,所谓财政规则 ,即对财政政策的永久约束 ,这意味着这种约束不仅适用于当前政府 的财政行为 ,而且适用于后来的各届政府 。从目前各国实施的财政规则看 ,被经常实施的 3 类规则
() 是 : 1赤字规则 。该规则主要是为了限制财政赤字 ,像巴西 ,政府就被严格禁止通过借款为经常性
() 支出融资 ,以保持预算的收支平衡 。2借贷规则 。该规则具体规定政府融资的渠道和政府融资的 级次 。目前大部分工业化国家 ,像阿根廷 、匈牙利等就禁止政府从中央银行借款 ,还有些国家虽然 没有严格禁止 ,但也对借款比例做出了规定 ,如在一些转型经济国家 ,预算就严格限制较低层级政
() 府借款权利 。3公共债务规则 。该规则主要是限制债务存量水平 ,一般的做法是规定债务存量为 GDP 的某个百分比 。最典型的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盟成员国的财政约束 。此外 ,巴西和哥伦 比亚也采用这种财政规则 。
从目前经常被采用的规则中 ,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规则基本上是出于对政府赤字偏好的限制 , 并通过规则约束达到降低赤字和债务风险的目的 。那么 ,这些规则的实施效果如何对规则的有效 性评判非常重要 。由于资料所限 ,我们仅就欧盟的财政规则进行分析 。实际上 ,目前欧盟采取的基 本上是一种数值规则 ,即要求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应保持在 3 %以内 ,就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看 ,
( ) 从 1997 年开始 ,各国的赤字水平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规定的限度内 Fatas and Mihov ,2003。这说明 , 欧盟的规则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但上述规则只是解决了相机抉择过程中的赤字偏好 ,并没有解决 其他两个方面的问题 。不仅如此 ,已有的经验证据表明 ,欧盟的财政规则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
() 这其中包括规则导致了经济更小的稳定性 Bruck and Zwiener ,2004。显然 ,从规则的实施结果看 , 目前的各种财政规则主要还是致力于防范债务风险 ,至于利用规则提高政策的稳定绩效并不是规 则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而这一点已经脱离了财政规则的初衷 。不仅如此 , 对目前的各种规则 ,
() Blinder 1987认为其严重影响了不确定经济环境下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 而 Krige Siebrits 和 Estian
() Calitz 2003则进一步认为 ,财政规则可能引致财政当局各种非透明行为发生 。上述分析意味着 ,尽 管规则是合意的 ,但目前被实施的各种规则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 ,对相机抉择进行适当约
( 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尽管目前也有学者利用各种模型建立了各种内生性财政规则 Perez and
) Hiebert ,2004,但都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模拟 ,并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 。
实际上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财政规则 ,本身与财政规则的目标有关 。如果仅仅是限制政府的赤 偏好 字,防范债务风险 ,那么欧盟的规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但如果财政规则是提高财政政策的稳 定效果 ,则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不仅仅是赤字问题 ,更多的是对财政政策政治周期和财政政策可信性 以及决策时滞的限制 ;如果不考虑政策决策时滞 ,则前两个目标希望通过规则来实现困难较大 。正 如前文所分析的 ,规则的制定表面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结果 ,但实际上政策制定者具有最终决定 权 。不仅如此 ,即使规则是通过公共选择的形式制定的 ,规则的执行还是政策制定者 。这样我们如 何保证政策制定者有激励约束自己并严格遵照执行是制定规则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已有的经验证 据表明 ,解决上述问题 ,不可能依靠政策制定者 ,如果规则的制定不可能通过公共选择的形式 ,那么 这一重任只能交由一个独立的有信誉的组织执行 。不仅如此 ,为保证规则得到有效的实施 ,我们还 必须增加规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度 。因为信息透明不仅可以增加外部监督的力量 ,而 16
四 、政策建议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间接调控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而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在整个宏观调控中无疑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 ,应该首先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基础性调节作 用 ,这不仅是增加政策可预测性 、减少政策外生冲击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的需要 ,而且也是实现周 期内预算平衡的需要 。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自动稳定器还存在许多缺陷 ,自动稳定器还无法对经济 波动发挥充分的调节作用 。不仅如此 ,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结构性问题还无法单纯地通过 自动稳定器得到有效解决 。特别是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 ,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不断加深 ,国内经济波动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 。上述分析意味着 ,在我国现阶段 ,完全放弃财政 的
政策的相机抉择是不现实的 。相反 ,在充分发挥自动稳定器自发调节作用的前提下 ,通过适当的相 机抉择 ,充分发挥政策制定者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政策的灵活程度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 必要条件 。
一方面 ,既然将自动稳定器作为稳定经济的基础性调节机制 ,那么提高自动稳定器的稳定能力 无疑就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我国的实践 ,当前需要做的应该是逐步提高自动稳定器对经济周期变 化的敏感程度 。在此基础上 ,尽量减轻自动稳定器对市场决策的扭曲效应 ,以此在提高自动稳定器 稳定能力的同时 ,提高自动稳定器的市场效率 。但由于稳定能力与市场效率在许多时候存在着冲 突 ,这意味着 ,如何有效的权衡两者的轻重 ,应成为我国自动稳定器完善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一 项课题 。另一方面 ,虽然社会经济现实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要求财政政策需要进行适 当的相机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 ,完全放任政策制定者的自由裁量行为是可取的 。相反 ,要想充分 发挥相机抉择的作用 ,必须对相机抉择进行有效的约束 ,尤其在我国权力制衡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的情况下 ,对政策制定者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约束更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不影响相机抉 择灵活性的前提下 ,对政策制定者的自由裁量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呢 ? 本文认为 ,采取过程控制可能 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种过程控制将把对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约束放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 程 ,而非政策执行的结果 。因为在我国其他权力制衡机制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 ,过程控制不仅能有 效地杜绝各种“财政创造性账户”的产生 ,而且也严肃了财政纪律 ,提高了财政调控效果的事前预测 和控制 。对于如何进行过程控制 ,本文认为增加相机抉择过程的透明度 ,提高相机抉择的独立性无 疑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但如何提高相机抉择的透明度和政策的独立性 ,虽然国际社会有一些成熟
的经验 ,但在我国如何实施 ,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11Clarida , R1 , J 1 Gali and M1 Gertler , The Science of Monetary Policy - A 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1 J 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XXXVII , 1999 , pp11661 - 17071
21Taylor , J 1B1 , Reassessing 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1 J 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14 , 2000 , pp121 - 361
31 Kopits , G1 ,Rules - Based Fiscal Policy in Emerging Markets1IMF ,2004 ,pp11 - 21
41Marco Buti and Paul Van den Noord , 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and Elections : The Experience of the Early Years of EMU1 OECD Eco2 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351 , 20031
51Musgrave ,R1 A1 and Miller ,M1 H1 ,Built - in Flexibility1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XXXVIII , 1948 , pp1 122 - 281
61Buti ,M1et al1 ,Automatic Stabilizers and Market Flexibility in EUM : Is There a Ttrade - off ? ECO Working Paper No121 ,20021
71Martin Feldstein ,Commentary : Is There a Role for 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 http :/ / www1kc1frb1org , 20021
81Fatas ,A1 and Milov , I1 ,The Case for Restricting Fiscal Policy Discretion1CEPR Working Paper , No112 ,20031
责任编辑 :英 欣
17
of Funds Appropriating : A Model Analysis
DON G Zhiqiang
(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510006
A game model of funds appropriating is created in the paper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bserved in govern2
ments’funds appropriating. The model shows : separate equilibrium in which delay and wait are separated , pooled equilibrium in which delay and wait are pooled , and semi - separate equilibrium in which the rich sub2
ordinate will pretend to be poor subordinate , will be elicited by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tenure length of supe2
rior and types of subordinate .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s that owe the ”delay”and ”wait”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superior , this paper shows the delay and wait behaviors can still exist when the superior pur2
sues efficient while the information on types of subordinate is asymmetric .
Key words : Financial Funds Appropriating , Game , Delay Behavior
Automatic Sta bilizer vs. Discretion : Weighing and Perfecting
on Macro - control Mechanism of Fiscal Policy
()L I Yongyou Nanjing University ,210093
( ) ZHOU Dajun Zhejiang Oceanography College ,316004
There exists large divergence in how to weigh automatic stabilizer and discre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au2
tomatic stabilizer is unable to stabilize economy fully because of endogenous system flaws and that discretion short of constraints may lead to deficit and political cycle risks. Although some countries adopted fiscal rules , the target of stabilizing economy hasn’t been realized in these countries , on the contrary , fiscal rules have brought about bigger recessive fiscal risks. In view of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ove ,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abilizing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 automatic stabilizer must be seen as a foundational macro - control , discretion is only used as a supplement . Moreover ,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nstraint discretion by pro2
cess - control rather than the quantity control which is widely used at present .
Key words : Automatic Stabilizer , Discretion , Weighing
The Reinsp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Chinese Currency Supply and Output :
A Ne w Discovery Ba sed on Annual Data and Area Data in 1952 - 2004
L I J inchang , XU Aiting ( )Zhejiang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conomics , 310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cy supply and actual output may present differently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background .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cy supply and output of dif2
ferent levels in our country using correlation data in 1952 —2004 . At the same time , it describes and analyzes
how the output responds to currency impulse of different levels in different regions , and compares it to national average level .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 between narrow money and output ,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ulse and output takes on a 2 - stage equilibrium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 and regional output responds to money supply differently from that in national average level . Keywords : Currency Supply ,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 Error Correction Model , Regional Output , Impulse Response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Commercial Ban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WANG Tingke Taiyuan Branch , China Everbright Bank , 030000
() TAO Changgao R &D Department , China Everbright Bank , 100045
()YANG J uanjua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100872
In China , indirect financing always holds the controlling status , and the bank deposit is the basic channel of in2
habitant’s investmen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ools of investment , the deposit divergence speeds up unceasingly , and the monopoly statuses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 have been influ2
enced to a great degree . However , with empirical study of US , we can find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s’manage2
ment achievement still increases by founding the new profit space and these commercial banks have formed one benign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with the capital market . These all can attribute to the reformation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 the changing of management model and profit origin. Thus , as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 , with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 we should reform the existing property relations , set up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 change the management pattern and increase the non - interest source of income . Key words :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 Management Pattern , Non - interest Income
Four Key Issues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and its Evol ution Process
( )ZHOU Li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100872
The financing problems affect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objective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very much. 128
范文五:促进经济稳定与长期增长的财政政策
作者:郭庆旺
财政研究 1999年10期
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可能有一定差距:从财政本身的结果(大规模赤字)来看,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但从这种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结果来看,大规模赤字并没有起到本应起到的扩张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澄清“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以更加成熟地运用财政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
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而后者又包括汲水政策(pump-priming policy )和补偿政策(compensatory policy)。从字面上看, 这种政策就是水泵里缺水不能吸上地下水,需要注入少许引水,以恢复抽出地下水的能力。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既定的,不进行超额支出(即调整支出结构),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轻通货紧缩压力,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谋求整个社会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
可以看出,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增加只能是在支出规模既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来实现,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根据上述分析,从“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载体是增加公共投资而言,它属于汲水政策;从财政支出规模大幅度增加(1998年中央财政本级支出比上年增长23.2%,补助地方支出增长16.3%,总支出超出预算的11.7%)而言,它又属于补偿政策。可是,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减少税收,故“积极”财政政策又不是完全的补偿政策。这种定性不清的财政政策,导致“积极”财政政策措施体系内部结构混乱,很可能没有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应有的扩张作用。具体来说,1998年虽然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公共投资,但同时,税收收入也强制性增加1000亿元。这两项措施相抵,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得出这笔公共投资仍然具有一倍的扩张力度,但是,如果看看1000亿元的增收来源就值得怀疑这笔增支的扩张力度:在企业资金十分匮乏且可能已完税的情况下,企业以银行贷款纳税,或缴纳跨越年度税(通称“过头税”或“寅吃卯粮”);况且,1998年增支的1000亿元有很大一部分在当年并未形成购买力。结果,从经济总体来看,政府增支虽有一定的扩张作用,但民间部门的支出能力却被大大削弱。
因此,鉴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仍比较严峻,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应理清思路,即明确实施补偿政策——在增加公共投资的同时,鉴于中国的税收比率和税制结构现状,即使不能大规模减税,至少也不能在税收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强行加税。而且,既然是补偿政策,那么,在扩大财政支出中,增量支出结构应有所调整:不仅增加公共投资,还应当提高教育、科技以及国防支出比重。
二、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取向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财政政策含义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长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同时还认为,正是上述因素避免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所说的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递减现象,从而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研究与开放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等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其私人收益可能低于社会收益,这些活动就会低于其最适水平,导致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适增长率。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校正性财政措施,比如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等。
此外,内生增长理论还反驳了经济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看法,即政府支出是非生产性的,而认为公共支出特别是公共投资具有很强的生产性,从而促进长期增长:第一,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将提高民间部门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第二,军事支出通常会产生有益于整个经济的技术;第三,教育支出会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一国吸收外国技术和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我们概括出促进长期增长的财政政策措施:第一,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政府直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政府提供税收刺激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和家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第二,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措施:政府直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提供税收刺激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第三,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政策措施:政府直接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政府提供税收刺激或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
可见,内生增长理论的财政政策含义至少表现出两个实质性变化:第一,30余年来新兴的各种经济学流派提出政府不要干预经济运行,或者说财政政策无效。可是,内生增长理论这种“新经济学”则认为,政府仍需要适当干预经济,财政政策在促进长期增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过去的经济学包括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在内所提出的财政政策,其作用点在于刺激劳动供给和促进一般性物质资本的形成。然而,内生增长论提出的财政政策首先认识到政府的公共支出特别是公共投资支出具有生产性,并重点在于刺激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研究与开发等具有外部性的三个领域的投资。
(二)着重考虑的四个现实问题
我国要想在跨入21世纪之后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走集约型增长道路,因为仅靠投入型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依据内生增长理论,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刺激和增加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可是,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传统农业、工业化进程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迈向21世纪的财政政策战略,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只注重物质投资,忽视其他投资,特别是没有考虑增加作为“知识经济”形态基础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人力资本等投资。我们并不是说我国目前已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也不意味着我们很快就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我们必须为此做好长期准备,应当借此时机增加上述领域的投资,最为现实也最为迫切的,比如说增加大学、大专院校的校舍、试验室的建设投资和科研经费。目前加大科教投资,既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更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2.促进物质资本形成的财政政策仍然很重要。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文献中,有两种显著不同的实证结果。对工业化国家来说,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显得不很重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许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没有达到均衡状态,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我国在利用财政政策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对资本积累(以及储蓄)的刺激。
3.促进技术进步与增加劳动就业的财政政策权衡。相对而言,技术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劳动就业,这对于劳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我国来说,财政政策的选择面临着两难境地。内生增长理论的财政政策含义表明,兼顾这两者的财政政策是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特别是要加大“智能产业”(brainpower industries )的投资(补贴)和税收刺激。因为这类行业既促进了技术进步,又增加了就业,所以,这种财政政策是促进了增加劳动就业的技术进步的经济政策。
4.充分调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内生增长理论表达出来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因此,实现长期增长的财政政策不能单靠政府投入,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提供一些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条件和税收刺激(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等),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当然,鉴于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远未到位,即使政府实施了有利的财政政策,企业也未必加大科技投入。因此,只有在企业制度得到了根本性改革,企业具有能动性的情况下,这种财政政策的效果才能发挥出来。
三、当前需要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理解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求增长的作用
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周期”(cycle )和“趋势”(trend)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 希克斯模型构成了存在积极的非中性效应情况下,实现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在图1中,横轴表示时间(年度),纵轴表示产出或实际国民收入。 投资分为自主投资(autonomous investment )和引致投资( inducedinvestment)两种类型。由于长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自主投资以不变的百分比沿着AA曲线运动。这种增长率不变的自主投资,通过乘数效应过程,使得沿着L曲线运动的国民收入增长实现一个均衡水平。 沿着L曲线增长的产出或实际国民收入,产生了引致投资, 开动了加速器。乘数-加速数的联合或超级乘数(supermultiplier), 导致国民收入沿着E曲线增长,形成更高的均衡增长路径。而F曲线代表由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最高国民收入增长率,或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长的均衡路径。这种最高的增长率和自由投资增长率假定是相同的,两者都要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
图1 希克斯增长周期模型与财政政策的应用
现在把财政政策应用于希克斯的模型中,看一看财政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直接影响增长周期类型。在图1中, 如果财政政策能够提高生产性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经济中的资源上限就可以扩张,则C 曲线表明财政政策如何拖延或避免周期性下降。周期性下降没有出现在点4上, 相反,适当的“资源扩张”的财政政策能使其在较高的点X上出现。 或者,另一种财政政策使向下波动的趋势在点4和点5之间停止。财政政策可以把最高的和最低的周期转折点升高一些。因此,由于诸如加速折旧和投资税收抵免等财政政策载体的存在,导致私人投资水平及其增长率提高,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沿着B曲线增长,而不是在点5和点6 之间连续增长。与L曲线相比,B曲线形成一个较高的最低周期低潮,而且实际上升出现在点Y而不是在点6。
其他一些财政措施,包括提高税率、降低转移支出或购买支出,或者预算规模的平衡性降低,都可以在点3和点4之间适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提高总体预算水平,都可适用于点4上,或适用于稍低于点4的某一位置上,以防止或缓冲下降的趋势。这种财政政策同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政策一样,将导致财政乘数发挥作用,而不直接增加私人的自主性投资,就可以降低周期下降的幅度。因此,这些财政措施通过提高最终的周期低谷水平而达到缓冲下降趋势的最终目的。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当前情况,政府选择以增加公共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明智的选择。首先,以增加公共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不仅抑制了经济衰退趋势,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其次,以结构调整性投资为主(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财政政策,将缓解我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障碍——结构性失衡特别是产业结构失衡矛盾。再次,增加公共投资的财政利于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因为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投资不仅所占比重很小,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当然,我国目前的经济不景气主要是由需求约束造成的,而构成需求的因素不仅有投资需求,还有消费需求。增加消费需求固然重要,但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财政制度结构,限制了财政政策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效果不会大。要想在短期内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大幅度增加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显然非常困难。其次,在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中,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措施是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理论上说,增加可支配收入的直接手段是减税。可是,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仅为3%左右, 而且纳税人一般都是边际储蓄倾向较高的高收入者,故减税对居民消费需求不会有多大刺激效果。可见,“积极”财政政策选择以增加公共投资为主是正确的决策,它既具有创造收入从而构成对产出的需求效应,又具有增加资本存量而提高经济的生产能力的供给效应。
(二)如何认识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辅关系
1.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向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双紧”政策);另一类是逆向搭配(“松紧”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者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政府选择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不同方式,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
“双松”政策搭配的积极作用在于,扩大总需求,刺激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这种组合适合于社会总需求严重滞后于总供给,或者说存在着相当大的通货紧缩缺口,经济走向或陷于低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以刺激总需求为作用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无论是想增加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最终都要表现为增加的货币购买力。如果这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社会上的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或减少,那么,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不能实现,达不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同样如果财政政策不适当地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那么,这种“松”的货币政策也不能实现刺激总需求的目标。因为,财政政策工具直接构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直接制约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投资规模的大小。正因为财政政策具有这些特点,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2.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是不同的,取决于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这两个因素可能过IS-LM曲线的斜率来说明(如图2所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 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IS曲线比较陡直)而货币需求对利率比较敏感(LM曲线比较平缓),财政政策的效力就很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力就很强。我国自1996年以来几次下调利率,但投资需求变化不大。在投资需求缺乏弹性(或者说经济靠近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政府选择财政政策作为刺激投资的主要手段无疑是正确的。
图2 财政货币政策效力的强弱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也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确定主辅关系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滞,其中包括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前两种称为内在(部)时滞(inside lag),后三种称为外在(部)时滞(outside lag)。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比较而言, 内在时滞只涉及经济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研究,这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 大体一致。就外在时滞来说, 虽然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一般较长,但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比较短。这是因为,财政政策的工具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使经济活动发生有力的反应;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滞比货币政策要短。显然,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势下,效果时滞比较短的财政政策应当成为首选政策工具。
(三)如何评价当前的财政赤字和公债规模
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还没有找到公认的科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赤字规模的国际比较不失为判断一国赤字规模是否智谋的一种可行方法。在此,除了直接衡量赤字规模的指标(赤字比率和赤字依存度)之外,我们还比较分析间接衡量赤字规模的指标,包括内债的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以及外债的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
1.赤字规模。
(1)赤字比率。1991—1995年, 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英国),赤字比率比较高,平均为3.8%; 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赤字比率平均为6%;我国的赤字比率为2%。比较来看,我国的赤字比率低于工业化国家,虽然比发展中国家赤字比率比较高的国家也低很多,但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的赤字比率比较适中。
(2)赤字依存度。1990—1995年, 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赤字依存度平均为11%,比80年代中后期(7%)提高了57%; 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3%,比80年代中后期(30%)下降了23%;我国的赤字依存度接近23%。比较来看,我国的赤字依存度显然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在工业进程中的依存度(17%),与发展中国家赤字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不相上下。这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中赤字支出所占份额较大,财政状况不佳。
2.内债规模。
(1)国债负担率。1991—1995年, 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负担率平均为30%,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债负担率平均为34%,就是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1968—1990年为18%,1991—1995年为15%)也大大高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5.5%。这表明, 我国的国债负提率与国际公认的60%警戒线相距还很远,国债规模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我国的国债负但率虽然比其他国家低,但它们的高国债负担率是债务余额滚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结果。倘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再过三五十年,国债负担率也会很高。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国债余额增长率已经大大高于实际GDP增长率,甚至比名义GDP增长率高。这表明,我国在非经济衰退的正常经济运行时期,要注意控制国债的发行规模。
(2)国债依存度。1991—1995年, 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依存度平均为10%,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债负担率平均为25%,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1968—1990年)为9%, 都远远低于我国的国债依存度53%。这再次表明,我国中央政府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状态。
3.外债规模。
1990—1997年,我国外债的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平均分别为14.9%、8%和80.7%,各指标均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0%、25%和100%。这说明,我国目前的外债规模不会造成债务危机。
4.综合分析。
我国的赤字比率比较低,而赤字依存度比较高;国债负担率比较低,而国债依存度却很高,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对较低,或者说,财政动员的社会资源相对要少; 二是财政状况本身不佳,但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还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从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这样一种政策选择:政府目前担心的并不一定是赤字会给经济造成多么严重的不良后果,而是应当采取主动的财政调整措施,改善财政状况。
我们的总体结论是:(1)如果从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来看, 赤字规模并不大;如果从财政状况来看,赤字和债务规模却不容忽视。(2 )我国目前的公债规模(国债负担率)不大,主要是因为债务累积年度不长,但增长比较快,应当引起重视。(3 )目前的财政赤字规模并不可怕,需要关注的可能是财政状况的恶化趋势;而当前是否要竭尽全力改善财政状况,最终取决于决策者是更关心财政状况,还是更关心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作者介绍:郭庆旺 中国人民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_自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