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定义、分类及作用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二)举例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
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析】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例5:“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咏白海棠》) 【析】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例6: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咏白海棠》)【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析】 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析】 “帆”,
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8:“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五、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例文二:意境是诗的灵魂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例文二:何文焕的话说得有道理。“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因为所谓“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指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景物,不必拘泥于见闻,可以写意中的虚景,也可以把眼前的实景和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杜牧就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像杨慎说的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
境界之中。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六、对偶
(一)概念: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二)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三)举例: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七、设问
(一) 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 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一)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范文二:鉴赏诗歌修辞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仅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还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
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我们需要注意几种表达技巧:
1.抒情手段。 前面已经复习过,兹不赘述。
2.修辞手法。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九种修辞手法,即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3.描写方法:正面/侧面,虚/实,声/色,动/静等。
4.构思技巧:抑扬结合,映衬对比,以小见大,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同学们对于各种术语无需分类和记忆,在鉴赏时只需点出诗歌中最突出的手法即可。
第一节 修辞手法
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种经常考查到的修辞手法:
1.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白居易《琵琶行》里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声音从高到低,从低到无像泉水因冷而凝结那样越来越低沉,低沉到好像要停止那样,在低沉中发出一种幽愁暗恨,所谓“无声胜有声”。这就从听觉引起视觉,引起触觉,如泉的冷涩。
2.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木兰诗》中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3.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如:“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刘禹锡)“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6. 象征寄托: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叱咤历史风云的人物。诗中菊花,象征农民起义军将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以及主宰乾坤的气概。这样写显得含蓄有致。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叶 李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注]①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①
②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己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站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第一步)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寄情真挚,(第二步)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第三步)
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一步)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第二步)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第三步)
【落实到底】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作者因禁烟事被贬伊犁(今新疆伊宁)。这首诗是作者出嘉峪关(长城的终点)后,至伊犁途中写的。②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
②
①
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写天山?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问题。
春居杂兴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系任
所有感而作
这首诗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范文三: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太子头上的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板块一 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一边是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云朵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表现了对见死不救的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sh)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 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借代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作答:(1)既然问的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要先点明。(2)具体分析两种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在这里要点明借代的类型,并且说明是如何借代的。反问则要说明语句的表达效果。(3)联系全诗,指出的情感态度。
答案:借代、反问。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北宋]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 宿云梦馆: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化用手法的鉴赏。“化用”即巧妙变化引用前人的诗句,以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主要是表达诗人思念家乡,渴盼与亲人团圆的情怀。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明季节和时间,第二句用“私书”点明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归家团圆之时,妻子的来信更勾起思乡之情。第四句巧妙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翻化出新的意境,表达思归之情。
答案:诗人化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表达思念家
范文四: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摘要: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中,两个题均考查到了“表达技巧”(对比、用典),可见,在诗歌鉴赏时,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而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历年高考中的难点和热点。
关键词: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长期以来,诗歌鉴赏题都是令广大考生极为头痛的,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白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技巧,也就是诗歌鉴赏中所提到的“表达技巧”。2013年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在全国卷各省市的考题中,均涉及到对“表达技巧”的考察。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第8题通过对比,说明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第9题通过用典(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中,两个题均考查到了“表达技巧”(对比、用典),可见,在诗歌鉴赏时,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解读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表达技巧一般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篇章结构。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下面,仅就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这一历年高考诗歌赏析中难点和热点来略加探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使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说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露似珍珠月似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黑体的四个词通过比拟把春雪描绘的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3、夸张 强调和突出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 “三千丈”的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4、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局,句句皆对仗,对的浑圆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木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5、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6、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汉乐府《木兰诗》)
7、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袭用。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指代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二显耀自己的地位。
8、对比 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处处,对比极为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9、反问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抒发强烈的感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0、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形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1、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地。这第一联,开门见,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2、顶真 也称顶针,联珠,蝉联。 就是邻近的句子首尾相接,用前句末尾一词作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递下接,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技巧并不是生硬的划分开的,而是综合性的运用在一起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一种整体的概念!只有在充分掌握各种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表现的具体内容及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观,更好地理解诗词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并真正的领悟诗歌的真谛!
参考书目:
董绍克,《汉语知识词典》,1996年,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王国维,《人间词话》
唐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2004年再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2009年,北京出版社
范文五:诗歌鉴赏之鉴赏修辞手法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技法归纳】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诗意助读】
秋斋独宿
山月皎洁一如眼前烛,秋风瑟瑟不时吹动房外竹。栖息的鸟儿半夜惊寒当空叫,窗户下静卧闲思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凄冷的烛火浸没在快要燃尽的蜡烛中,绵绵的秋雨敲打在竹林深处。夜雨阵阵鸟儿难耐不时惨声叫,枝头湿寒身体打战鸟儿难安宿。
问: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当堂训练】
.(2016·兰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 怨 李 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问】本诗的最后两句各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中档题】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 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 .(2016·定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 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 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 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 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问】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
3.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 秋 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
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问】“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修辞手法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