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2012-05-01 10:55:35)
转载▼
标
签:
杂谈
朗读节奏的划分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2)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
(!)夫/环而攻之 (《孟子二章》)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 (《狼》)
(2)山行/六七里 (《醉翁亭记》)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翻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
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如:
(1)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
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八、“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九、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1)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
(3)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例(1)(2)两句也可读为“沉舟侧畔/千帆过”、“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诗文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其中的规律也不是十分困难。
再则,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不读破句就可以
范文二: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朗读节奏的划分
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2)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
(~)夫/环而攻之 (《孟子二章》)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 (《狼》)
(2)山行/六七里 (《醉翁亭记》)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翻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
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如:
(1)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 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八、“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
?洋洋乎/与灏气俱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九、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1)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
(3)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例(1)(2)两句也可读为“沉舟侧畔/千帆过”、“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诗文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其中的规律也不是十分困难。
再则,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不读破句就可以。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范文三:[设计]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2012-05-01 10:55:35)
转载?
标
签:
杂谈
朗读节奏的划分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2)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
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
(~)夫/环而攻之 (《孟子二章》)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 (《狼》)
(2)山行/六七里 (《醉翁亭记》)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翻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
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如:
(1)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
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八、“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
?洋洋乎/与灏气俱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九、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1)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
(3)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例(1)(2)两句也可读为“沉舟侧畔/千帆过”、“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诗文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其中的规律也不是十分困难。
再则,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不读破句就可以
范文四:文言文节奏划分技巧
中考文言文节奏如何划分
1、 主谓之间要停顿:主语(人、事、物)后停顿
如: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武陵人/捕鱼为业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天时/不如地利
(5)上/知天祥终不屈
(6)余/忆童稚时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动宾、动补之间(谓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要停顿: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忘/路之远近
(3)衔/远山,吞/长江 (4)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征/于色,发/于声 (5)
苟全性命/于乱世
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总结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主要有:“盖”、“夫”、“若夫”、“故”、
“是故”
(1)盖/竹柏影也 (2)若
夫/淫雨霏霏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5 ) 夫/环而攻之 (6)故/时有物外之趣
4、关联词、连词要停顿(句首连词后停顿、句中连词前停顿)。
主要有:“若”、“而”、“然”、“然则”、“则”、“且”
(1)遂/与外人间隔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人不知/而不愠
(5)然则/北通巫峡
(6)然/数年恒不一见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
5、“古二今一 ”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4)荆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 《公输》
6、古代的时间、地名、国名、年号、官职等应作停顿。
(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2)今/骤获多金 今/天下三分 (3)庆历二年/进士
(4)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 (5)宋/何罪之有? 宋/有富人
(6)俄而/百千人大呼 既而/风定天清
时间词:俄而、已而、少时、是时、未几、无何、忽、倏忽、、倏尔、已而
7、其他特殊句式停顿:
(1)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
(2)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式
(3)何陋/之有 倒装句式
范文五:文言文的节奏划分
文言文的节奏划分
首先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来分就很简单了.
1、 主谓之间要停顿。
2、 谓宾之间要停顿。
3、 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 “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 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