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科学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科学问题
——读《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一文的体会
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杨宗亮
李希贵先生在《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一文中指出~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假问题’太多?~?由于‘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真问题~也就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解决?。其实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的图片、数据后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这就是所说的?实际问题?。这个课继续上下去就很难是科学课了。而是社会课、思想品德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回答很可能是:?不随地吐痰?、?制定环境保护法?、?爱护野生动植物?等。而与此主题相关的真正的科学问题应该是:?不同颜色的池塘中~鱼的数量,或种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鱼种类少、数量少,?
我们的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得心应手地提出科学问题或启发学生们提出科学问题~除了要能辨别?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的区别外~至少还要弄清楚以下几点:
1.区分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的无的放矢的问题。如在《一杯水的观察》中~当任课老师问孩子们要研究什么问
题时~有一个孩子说:?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研究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这就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但对于?用水作为形容词的最早记录是汉代还是唐代,?就是真科学问题,不是自然科学问题~而是社会科学问题,。
2.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往往暗含有多个?变量?~而~封闭性问题只有两个以下的?变量?。
A:?气球为什么会被吹大,?
?气球的大小与气球的硬度有什么关系,?
B:?怎样抗击疟疾,?
?青霉菌在什么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会产生,?
C:?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
?不同颜色的池塘中~鱼的数量,或种类,有什么不同,?
这三组问题中的前一个问题都是开放性问题~后者是封闭性问题。
?气球为什么会被吹大,?它的变量包括气球的材料、空气的含量、空气的可压缩性、吹气人的力气。因此~孩子们往往非常迷惑~难以把握。善于思考的孩子听到这样问题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不知所措,而听惯了这样问题的孩子可能摸出了答题的规律~不假思索反而答得对。
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
向确定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活动的设计、学具的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孩子们能够沿着活动所指引的、而不是教师的清晰的目标~顺利地达到认知的彼岸。
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产生与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之后~没有开放性的问题~便不会产生封闭性的问题。但包含众多变量的问题反映了提问者对问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而两个变量的问题说明提问者已初步获得了一个因果关系的假说。因此说~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但教师应该把从开放性问题向封闭性问题转换的过程放在活动前完成~留给小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往往不能独立地、成功地提出一个封闭的科学问题~而要靠充分、亲历的活动和教师的引导才能成功。
3.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科学是为了解释世界~但在解释世界之前~科学家必须客观地描述世界。也就是说科学要回答两种类型的问题~一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是为什么如此的问题。而且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孩子们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应该主要进行?是
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但鼓励对?为什么?问题的思考~不过不作严格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并强调解释。但是~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解释性的科学问题~即?为什么?的问题~也不会以符合逻辑的方式在活动之前就能产生~更不会在教师的逼问下:?看到……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呀,?而产生~而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活动后~甚至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后才会发现矛盾和困惑~从而提出对现象的解释。
范文二:科学教学中的问题
农村乡镇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难,作为一名出色的科学老师更难。要想教好科学课,科学老师应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科学课知识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太多,教学活动不好组织。可以说,科学课要求教师具备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下面罗列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缺乏资料:许多教学内容没有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说明,结论性的东西没有答案参考,也没有确定标准,教学中缺乏客观性,带有很强的个人倾向,如动物的省力工具、克隆的利与弊。 2、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大。 在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并设计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教学容量太大,课上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虽然布置了课外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监控往往使很多活动流于形式。而且有许多活动是学生自己无法完成的即使研究了也是模仿教材提供的参考实验事例。如研究吊车上的轮子、研究另一种轮子。学生只能是模仿性活动。有些活动已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有些活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开一个矿的活动。 3、教学活动战线过长,而且活动集中,学生很少长期坚持活动。如种茄子、养小鸡、小动物的生长、观察毛毛虫的一生变化过程、研究动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等,学生很难同时完成这样的活动。学生有选择的观察一种已很不容易了。 4、教学活动里学生生活太远。如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试管婴儿、山脉变化、溶洞里的钟乳石、沙洲的形成、常见矿物等,教师掌握的资料少,学生掌握资料更少,教师讲述多于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枯燥。我的做法是:尽量给学生搜集视频资料,作为课上教学使用,但内容有限,学生看录像资料的接受能力远比教师的讲解更为直接。 5、许多内容需要学生收集教学资料,如生命从哪里来、寻找进化的证据、恐龙灭越原因的资料、新生命的诞生、但由于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同时由于时间和网络原因,学校机房并不能经常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搜集资料相当困难,由于学生没有资料,学生活动很难展开。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活动。 6、科学课许多内容紧跟科技前沿,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教学缺少必要的资料,同时缺少多媒体设备,许多内容学生理解困难。 7、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语文数学课那样重视,越到高年级这一现象越严重。虽然课上给学生准备课上活动的记录单,让学生在课堂上又动手书写的机会。但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课前准备的难度,并不是每节课都能这样做。
8、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课上时间浪费严重,短时间很难扭转这一局面。 9、仪器配备与科学教学不相适应。仪器短缺,分组实验无法展开,如天平、量筒等。综合以上种种原因,除上观察课、实验课、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内容等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教学效果较好外,其它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实际的效果,很多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长期如此的结果是,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越来越低,唯一的一点兴趣停留在新鲜、好奇上,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0、另外,学生迷信色彩、暴力倾向浓重。学生的很多想法脱离现实,这在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中有较突出的表现,也很难改变,凭课上一时也无法说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它的课程性质,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想、良好心理品质等。这些在《科学》课中都有所体现。
《科学》课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发生的一些小的事情,从中发现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的想方法解决问题。许多教学内容明显的体现出这一优点,让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内容,制订研究计划,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写好研究报告,在班里进行交流。这样从学生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从制订研究计划到自己寻找答案,最后由写好研究报告到班里交流,整个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只负责在学生拿不准研究对象的时候给提一些建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也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
《科学》课关注问题的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课与《自然》课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学》课在关注问题的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了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科学》课注重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的开放性、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和评价等方面。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学,教师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教,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科学》课注重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研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正是《科学》的最大特点。这样学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发挥,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进一步的提高了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作为一门新的学科,除了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外,它也不可能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足。就教材内容设计而言,科学课中设计许多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的确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如对天气的观测,对动植物的饲养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科学习惯,锻炼学生的耐心,同时又可以通过写日记、绘制图表、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与语文、数学学科的整合。问题是教材活动内容容量太大,活动太多,同时课时不够,对学生课下活动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指导,很多学生活动很难持续的开展下去。如养小鸡、养金鱼,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多数学生养几天就死了,在饲养过程中他们体验到的不是成功,更多的是失败,许多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观察习
惯,只有少数学生能长期坚持。又由于学生还要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这些活动同时开展学生几乎无法顾及。这些活动在教材当中如此安排感觉不太合理。 科学课课时的安排不合理。科学课教学内容容量大、密度高,课时安排少,这样一来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有些课的内容含量过多,而且教学重点不突出,这就造成了用一节课的时间讲不完一课内容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与仪器配备不同步的矛盾,也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实验室三棱镜、天平只有一个,很难谈开展分组活动。
有些活动的安排也并不恰当。例如《植物的生长》和《小动物的生长》,这两个单元都是要求学生要长期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连续的记录、研究,给人感觉这样的课在这书里安排的有些过多。就我校的现状来讲,这些活动很难展开。
又如《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将混合后的物质恢复到混合前的状态,三种变化都是化学变化,让学生想办法分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大人也没有这个能力,这种教学活动设计我想不到对学生能起到什么作用。又如玻璃的制作过程,学生们几乎都没见过,而很少有学校有能力带学生到玻璃厂参观,玻璃器皿的加工工艺并不想教材图示那样简单,让学生对照图示描述玻璃的制作过程对学生来说未免过于苛刻。同样,关于农业的调查和对未来农业技术的畅想,学生最基本的农业知识都不了解,没有感性认识,这样的活动根本无法在教学中体现。教材显然把学生素质估计过高。
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一是对教学仪器的使用,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是否要求规范操作也值得研究。在四年级教材中,学生的实验活动几乎囊括了自然课小学阶段所使用的所有重要仪器和重要实验,如酒精灯、温度计、烧瓶、天平、量筒使用方法以及过滤、加热实验、溶解、热胀冷缩等操作方法。在自然教学中,这些仪器和实验都要求规范操作。对于教学仪器的使用,新教材内容安排过多,有些内容是自然实验教学的翻版,但对使用仪器的要求远没有自然课那样严谨,一堂课容量太大,很难形成规范操作。而且又由于科学课倡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课堂教学的精力大多集中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而教材中对教学仪器的使用常常被忽略。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是不是可以忽略对教学仪器的规范使用。学生课上设计实验,需要知道利用那些材料,教师为学生准备的仪器,是不是学生都知道是什么,是不是学生都会使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分组中个别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并不一定掌握,操作中学生看似明白,但操作和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由于课时紧,实际上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又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又由于时间紧,很多教学环节往往被简化,特别是学生的实验操作常常流于形式。
另外就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问题。小组内的讨论建议、评价对小组成员的学习就有促进作用 ,但对某项活动,小组内个别学生的成功或个别组的成功,是否就代表全体学生的成功。科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内容的发散性和多解
性,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教学中,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被教师渲染而代表了全体学生的水平。所以作为科学课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另外,教学中是不是要教师给出学生正确答案。如何面对教材中的错误,教师是否需要给予必要的解释。在崇尚探究教学的科学课上,是不是一味让学生探究,如检验人体是不是导体,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等学生难以解决的难题,是不是还需要教师自制教具的支持?
科学课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是不是说只有运用了“探究”的科学课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科学课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是不是所有的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才算科学探究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体现,什么情况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什么时机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在教学中都难以操作。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尊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这是正确的,但重过程并不等于教师盲目跟着学生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正确的观点。小学生在学习中有他自己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他们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和已习得知识基础上的,我不否热学生有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见解,但我认为不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神化,科学探究并不是科学课教学的唯一方法,况且学生也没有那个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不是用“无反馈”的形式走过场,教师也要进行作为主导者应做的归纳。教材的编者把学生估计得过高。相对应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角色被淡化。教学中崇尚学生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追求教师的“无为”,感性化地将学生“神化”,盲目相信学生“能学好”。然而,面对我校的教学现状和学生情况,教师的“导”仍将占据课堂教学很重的分量。教法以学法为基础,学法又必须与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相结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缺乏的不是“理想化的教学思想”,而是适合当前学生和教学现状的教法。面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我认为教师还应进一步凸显其主导者的地位,在教学中,还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科学课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这就对教师科学素养、教学水平有相当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师怎样做才能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我认为教师教学中既要有尊重教材又要有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较强的应变更能力,而应变能力是建立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的。科学课内容繁杂,设计知识面广泛,错误不足在所难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照搬,在使用教材时要加以甄别,科学教学对科学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的自身学习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范文三:后天中的科学问题
观《后天》所发现的科学问题
再看《后天》所震撼的不是电影特技的逼真,感动的不仅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纯洁的爱情,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后流入大西洋,导致海水稀释变淡,使得“温盐环流”停止流动。于是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出现了:海洋 温度急剧下降,威力骇人听闻的飓风将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迅速空降南下,再加上海啸和大冰雹,北半球发达地区转瞬变成酷寒的人间地狱——地球上又一次冰河期突然降临了。那么气候突变真的可能吗?全球变暖是导致气候突变的原因吗? 影片描绘的情节可能发生吗?
气候突变是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过的事件,很多古气候资料都清楚的表明它的存在。在众多气候突变事件中,最著名要数发生在12000年前左右的新仙女木事件。当时全球正从上个冰河期缓慢的升温,可就在大概12900年前,北半球的高纬地区突然开始降温,整个区域很快就回到冰河期的样子。这种低温状态持续了大概1300年后,气温才又开始上升。新仙女木事件的降温过程看起来确实跟《后天》描绘的很相似。另外,这种气候突变的事件可不仅仅是新仙女木事件,从古气候资料来看,仅在过去10万年内类似的事件就发生过20多次。所以,从气候突变是否可能发生这个角度来说,影片的描述是没有问题的。
影片对于气候突变发生过程的解释也是有道理的。现在科学界对气候突变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大洋热盐环流的减速或者停止导致全球热量平衡被打破。那么什么是大洋热盐环流呢?海水的密度主要受到温度和盐度控制,越冷越咸的水密度越大,反之越暖越淡的海水密度越小。大洋的热盐环流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不同而驱动的纬向环流。北大西洋地区的水因为比较冷,相对也比较咸,所以这个地方的水会下沉,然后流向低纬度地区并上升到海表面,最后通过表面的环流回到北大西洋。通过这个过程,热盐环流会把低纬度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地区,所以它对于维护全球的热量平衡有很大的作用。当全球变暖时,很多的陆地冰川会融化,大量的淡水输入到大西洋北部,这会导致当地的海水密度减小,从而不能沉到深海中,于是热盐环流就会减速或者停止。其结果就是全球的热量平衡被打破,高纬度地区变的非常寒冷。影片中“后天情景”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符合这个过程的。
在影片《后天》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模型预测”对我们因为应有所启示。主人公霍尔教授所建立的气候模型,只要输入海水温度等,让电脑按照公式,就可准确预测冰河期将在几天内袭击北半球。“模型预测”是西方科学史上最传统、最经典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古希腊天文学家那里就已经发展成熟,至今全世界的主流科学家没有不使用这种方法的。 同济大学的王汝建告诉记者:“现在科学界在尝试通过这样的气候模型,利用古气候资料,对未来的气候进行长时间尺度的预测。但迄今为止,未来究竟如何,科学界还无法形成共识。” 王汝建教授表示,根据古气候学的研究,过去90万年以来,地球大约每间隔10万年就会出现一次冰河期,冰河期的到来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很大关系,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高值,就会进入冰河期。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决不仅仅是升温。影片中描述的天寒地冻场景,也会成为温室效应的后遗症。
不过,影片本身也有很多不符合科学事实的地方。比如,按照已有的数据来看,气候突变的发生大概是几十年到上百年的过程,而不是电影中所描绘的几天就搞定。另外,影片中伴随着气候突变的是众多的极端天气现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的超强风暴,就已有的历史资料和气候知识,气候突变时这么强的风暴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另外,影片中把纽约淹没的超强风暴潮也是站不住脚的,真要是风导致百米高的风暴潮,那风速怎么着也得超音
速才成。总的来说,影片中的极端天气并非实际情况的真实反应。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确实会有增加的趋势,但科学家认为,其强度和频度怎么也不会达到影片中的样子。
为了验证电影《后天》中的错误,韦弗和他在魁北克大学的同事马塞尔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今天的气候以测量历史上的寒冷度。
毫无疑问,剧烈的气候变迁的确发生了,但不是发生在几星期之间,而是几十年之间。在地球历史上的几个时期,发生过由于冰川溶水涌入北大西洋而造成了严寒天气的事实。大约在8200年前,覆盖加拿大东北部的冰川融化,造成16.3万立方公里的冰水在几个月之内注入北大西洋。海平面因此上升了50厘米,阻断了大洋暖流,使得地球在几十年后逐渐进入了寒冷世纪,严寒持续了400年。
韦弗和马塞尔经过分析断言,在未来的5个世纪内,不会发生大洋暖流中断的现象。他们的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科学》以及《加拿大地理学》杂志上。
即使如此,全球环境恶化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国家都有责任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影片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或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全球变暖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是两个观点,美国科学家雷蒙认为,下一个冰河期马上就要到来,并将持续5万年;而比利时科学家博杰尔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判断冰河期距离我们还有5万年的时间。无论结论相差多少,两位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基于对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作出的。工业化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热盐环流进而干扰冰河期到来的规律。虽然多年来对热盐环流的观测表明其有减弱趋势,不过通过比较众多的古气候资料,这种减弱是不太明显的。全球变暖确有可能会导致气候突变,不过科学家认为这在接下来的百年内基本上不太可能发生。
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纬度上都是无比精妙的,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仅是冰山一角,未来的地球是“一个未知的地方”。要到达这个“未知的地方”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
范文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CAD制图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doc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CAD制图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puterAided Design,
简称 CAD)在土木建筑、城市规划、测绘勘察和社会制造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给排水 CAD 课程是基于 CAD 平台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与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结合紧密,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等。目前给排水 CAD 课程的设置相对较为独立,与专业课程联系和渗透不强,系统性差。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而且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将 CAD 技术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2],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一、给排水 CAD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不合适
按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课程设置规范,国内高校大都按要求开设给排水 CAD 课程,一般都开设在专业课授课前一学期,这种设置顺序实际上给 CAD课程的讲授带来诸多不便,课程有比较明确的专业指向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给排水工程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专业图纸的绘制。学生大多只是会 CAD 软件的使用,如基本的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等,若与本专业的绘图技术结合,学生难以理解。这种课程设置的顺序导致的结果是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利用 CAD 进行专业图纸绘制时,不知道如何将两门课程结合起来绘制专业图纸,还需要结合制图标准再自行摸索,且绘图效率极低。
(二)授课方式影响学习效果
给排水 CAD 课程的授课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课堂演示教学。这种方式能比较直观的显示 CAD 命令的结果,教师操作电脑从点、线、面等基本的绘图命令到删除、移动、复制等基本的编辑命令进行演示。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授课过程大都是满堂灌。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学生理解了软件命令的使用方法,不能及时操作练习,上机实践不灵活[3].
2. 多媒体课件教学。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是许多高校进行 CAD 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多采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 CAD 的命令的文字说明及绘图结果。部分教师会展示案例,但显示的只是最终结果,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效果较差。
3. 师生互动演示+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实验室进行,教师对 CAD 软件的操作过程可以显示在每位学生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学生在观看演示过程后,可及时进行实际操作,能更快掌握基本的绘图过程,避免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能及时操作练习,上机时不能灵活操作的弊端。但是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要求有较完善的教学演示系统,避免学生分心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缺乏与制图标准、专业规范的结合
熟练掌握 CAD 基本的绘图命令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然而当接触到实际的专业图纸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觉得无从下手,且存在绘图速度慢、图纸不规范的现象。工程设计类专业进行专业图纸绘制过程需要熟悉甚至熟记大量的专业规范与标准。例如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相关的制图标准和规范: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建筑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 50106-20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T50016-200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T50084-2001)等。教师在讲述 CAD 软件的应用时如不注重与专业制图标准、专业规范的结合,那么学生在绘制图纸时,没有按照国家制图标准要求的线型、文字、尺寸标注、图例符号的样式去绘图,或者没有按照专业规范规定的管线布置方法去设计,都将造成绘图的不规范。
二、改进措施
目前建筑设计趋向复杂化、多功能化,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采取各项措施对给排水 CAD 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合理设置 CAD 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授课顺序
为使给排水 CAD 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能与专业相结合,应将该课程的开设时间与专业课程同步或在专业课程之后。给排水工程
的主干专业课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等都需要运用 CAD 软件进行设计图纸的绘制,如此设置顺序能够使授课教师在讲授 CAD 绘图过程结合专业课知识,以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图形实例讲解 CAD 绘图要点,例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卫生器具、管线等的绘制方法等,在练习 CAD 命令的过程中,多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图样练,既学习了 CAD 命令的使用,又学习了专业图形的绘制。
此外,应加强建筑制图课程与给排水 CAD 课程的联系。由于建筑制图课程一般由基础课程制图专业的教师先讲授,而给排水 CAD 由给排水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讲授,两门课程开设的较为独立,导致部分内容或漏失或重复,从而影响授课效果。因此,给排水 CAD 的授课教师应在开课前了解建筑制图课程所讲内容,针对建筑制图课程已经讲授过的基本绘图操作命令可简化或省略,从而有的放矢地讲解 CAD 软件在给排水专业绘图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改革授课方式
给排水 CAD 课程的讲授过程应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前面所述的各种教学方式中,采用师生互动演示+实践的教学方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使学生随时动手实践,强化记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因此开发适用于这种教学方式的 CAD 互动教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方式的实现需要依托高性能电脑机房,且这种教学系统不允许连接互联网,学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他的操作,例如浏览网页、QQ 聊天等,避免分心影响教学效果。演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即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将会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授课过程采用案例讲解方式贯穿整个课程过程,从而在结束课程的时候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给排水工程图的绘制过程。因此上机实验过程应采取项目驱动模式,即教师发给学生设计院纸质图纸,学生根据课程进度,从基本的卫生器具的绘制、图块的建立、图层设置、文字样式创建直至整个工程图的完成,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实际工程图纸的绘制过程。
(三)加强与专业绘图标准和专业绘图软件的结合
给排水 CAD 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授课过程不宜单纯讲解 CAD 的命令而脱离与专业的关系。CAD 绘图不仅仅是把图形画出来,画出的图形还需满足国家制图标准的要求[6].因此在授课过程,应加强与专业绘图标准的结合,与给排水专业制图标准及相关专业知识紧密关联,例如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制图标准中的图幅、图框、比例、图线、文字及尺寸标注的知识融入到 CAD 软件的应用中,此举将会使学生提高专业意识,绘图更加符合专业规范。
计算机绘图软件在给排水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软件将给排水专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纳入其中,使其绘图过程更方便快捷,准确度高。大多数设计单位为提高设计效率都采用相关的设计软件进行图纸绘制。在给排水 CAD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那些以 CAD 软件为平台的专业绘图软件纳入教学过程,例如用于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绘图软件---天正给排水软件和理正给排水软件等,使学生熟悉这些软件的操作,可提高绘图效率,也有利于学生进入设计单位后能快速适应设计工作。
(四)强化配套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好的教材对学生学习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排水 CAD 课程的配套教材非常缺乏,大概只有两三本,而且大都是多年前的教材,仅有清华大学出版的该课程的配套教材是最近更新的版本,但是教材内容冗长,而专业图纸中相关具体命令的使用表述不够详细。而给排水 CAD 配套的上机实验教材至今未有出版。如今 CAD软件已经过三十多年的版本更换,教材的更新应及时,同时上机实验教材也应配套。
三、结束语
给排水 CAD 集工程性、实践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教学过程应以综合运用设计知识为主线,将软件应用与相关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意识,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范文五:浅谈科学化管理公路工程中的质量问题
浅谈科学化管理公路工程中的质量问题
摘要:交通建设是基础建设的关键, 加快公路建设, 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是, 公路工程的质量问题关系着公路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 , 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业, 因此关注工程的质量, 改善公路工程质量的管理非 常重要。 笔者认为做好公路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 首先要了解造成质量问题的原 因,其次针对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在工作 中稳步前进。
关键词:公路工程 质量管理 改善方法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公路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但是, 公路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就其工程质量而言, 就存在不同程 度的质量问题,如:路基沉陷、路面平整度差、路面早期破坏、外观质量差等质 量通病。 公路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 所以解决 好公路质量问题,是迫在眉睫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计。
一、公路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缺乏质量意识,措施不力。随着工程的顺利进展,建设单位、施工单 位及工人、 监管部门等各方主体, 逐渐放松了质量安全意识, 导致质量问题的出 现。
2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人员素质低、监管体制不完善、质检设备 技术水平低等等。
3 招标、投标制度不健全。招标代理机构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低下 , 良莠不齐,加上不法分子暗箱操作、搞虚假招标 , 给工程招投标带来很多负面影 响。
4 建设项目前工作仓促、深度不够,设计经验不足,造成决策失误。公 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很复杂, 工作人员考虑的不到位、 不全面导致出现很多问 题。
5 建设管理经验、施工工人经验不足。监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力度不 够,施工队伍公路施工经历贫乏,都可能给公路质量带来很多问题
6 工程建设主要材料设备不达标。由于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原材料一般由 施工单位自己采购,就会出现材料设备不达标,偷工减料等相关问题。
7 赶工期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按科学计算 的进程施工,出现抢工、后期赶工的不合理的工作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