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第22卷第1期
Vo1.22.No.1
2006年2月
Feb.,2006
【孙子研究】
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邱复兴
(辽宁省兵法学会,辽宁沈阳110021)
摘要:孙膑是继孙子后战国时期的着名军事家,有兵书《孙膑兵法》传世.《孙子兵法》所反
映的战争理论带有明显的战国色彩,孙膑是孙武兵学的宗室传人.同时,孙膑又是一名杰出的战
将,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运用兵法的典型战例,在丰富作战经历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孙膑兵法》,
在战争观问题,战略战术问题,治军建军问题上都对孙子兵法有所继承和发展,孙膑对于孙子兵
法的丰富和发展有着显着的贡献.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争理论
中图分类号:E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18(2006)01—0006—08 探讨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首先应先弄清楚
何谓孙子兵学?杨丙安,陈彭先生在1965年写就,
1985年改定,于1987年刊在《文史》杂志第27期
上的《孙子兵学源流述略》长篇论文对它作了科学
定义:"所谓'孙子兵学',是指围绕着孙子及其兵法
的整理,研究和应用而形成的一种专门学问.它是
我国军事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思
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位先生以自己渊博的知 识,犀利的笔力,事理结合地阐明了孙子兵学的源 流状况,得到学术界广泛肯定.
纵观孙子兵学史,点数历代战将兵家的功业成 就,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在战国中期的齐将孙膑,卓 有成效地继承发展孙子军事思想,对孙子兵学的形 成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一
,孙子学派的宗室传人
孙膑,生活在战国中期,齐国阿(今山东阳彳卒东 北)人.
据《唐书?世系表》所记,孙膑是孙武的嫡孙.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则载曰: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
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史迁所记孙膑不是孙武的嫡孙,而是后世孙. 两书所记,何者为准?笔者认为,前者不如后 者可信.我们虽不能准确说出孙武,孙膑的生年, 但确知孙武献书拜将是在阖间三年(公元前512), 孙膑协助田忌围魏救赵是在齐威王四年(公元前 353),其间隔一百五十多年,祖孙之间不会间隔这 么长.而这恰合《史记》所云:"孙武既死,后百余岁 有孙膑."笔者认为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嫡孙,而是孙 武的后世子孙.
孙膑何年辞世,两书没有提及,其他史籍也没 有明确记载.只有宋曾巩在《战国策?序》中说: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 按曾巩之说,孙膑也和其他几位武将重臣一样被杀 害.此说是否正确,现已无从查证
孙膑辞世,留下兵书一部,名日《孙膑兵法》,又 日《齐孙子》.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兵家典籍,在我 国兵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该书至汉代尚广为流传,在班固《汉书?艺文 志》"兵权谋家"类中,着录有"《齐孙子》八十九篇, 图四卷".《汉书-陈汤传》引有《孙膑兵法》的"客 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但因种种原因,这部着名兵 书大约在东汉末年以后失传,在《隋书?经籍志》以 下的各类公私书目中均已不见着录,《孙膑兵法》的 失传,引起兵学界一桩公案.即开始有人误认为孙 膑即孙武,《孙子兵法》即《孙膑兵法》. 收稿日期:2005一l2—05
作者简介:邱复兴(】946I哪),男,河南台前人.研究员.辽宁省兵法学会常务会长,主
要从事孙于思想精义,孙子兵学史投中国兵学史研究. 1
报
学u院
学m
州B
滨
M
.一
TJ
第1期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7
首先提出疑义的,是北宋梅尧臣,他说孙武之 书,"此战国相倾之说也"(《孙子序》).南宋叶适在 《习学记青》中说:"左氏无孙武……吴虽蛮夷,而孙 武为大将,而不为命卿,左氏无传焉,可乎?故凡谓
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相标指,非事实."进而他推 断《孙子》十三篇乃"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 其言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自周之盛至春 秋,凡将兵者必与闻国政,未有特将于外者;六困 时,此制始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孙武 事吴王阖庐,而事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代 人也."
宋人的这些议论,明代的学者倒不盲从,只是 到了清代以后,却引起了一些着名的辨伪学者的共 鸣,诸如姚际恒,全祖望,姚鼐等一些人.全祖望在 《鲒琦亭集?孙武子论》循叶氏说:"故水心疑吴原 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黄 云眉在《古今伪书考补证》云:"孙武之有无其人虽 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固无可疑者."近人 梁启超也否认《孙子》为孙武所着.他在《中国历史 研究法》中写道:"现存十互篇之《孙子》,旧题春秋 时吴之孙武撰,吾侪据其书之文体及其内容,确不 能信其为春秋时书.虽然,若谓出之秦汉以后,即 其文体及内容亦都不类.《汉书?艺文志》兵家本 有吴孙子,齐孙子两种.'吴孙子'则春秋时之孙 武,'齐孙子则战国时之孙膑也.此书若指为孙武 作,则可决其伪;若指为孙膑作,则可谓之真."钱穆 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孙武辨》中谓孙武"其人与 书,皆出后人伪托.……则《孙子》十三篇,淘非春 秋时书,其人则自齐之孙膑".日人斋藤拙堂《孙子 辨》说:"孙武与孙膑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 号."日人武内义雄《孙子十三篇之作者》云:"今之 孙子一书,是孙膑所着."这些说法,长期不胫而走, 混淆视听,影响很大.
一
些学者认为上述诸说,多为臆断而无实据. 明代学者宋濂在《诸子辨》中指出:"春秋时列国之 事赴告者则书之于策,不然则否.240年问,大国 若秦楚,小国若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多矣,何 独武哉!"子L子有几位曾享过盛名的学生,《左传LI: 就未记载.况《左传》记史重北轻南,南方史料多有 简略.孙武事吴虽贡献巨大,而其身份是客卿,并 是协助伍子胥参与吴国霸业的,没有提及孙武之 名,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左传》无孙武记载,就断定,就否定孙武其 人其书,实为武断之举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 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竹简兵书,其巾既有《孙子兵 法》,:有《孙膑兵法》,这证明将两人,两书合而为 一
的说法真是臆测之说.正是:千年聚讼,一朝 得释.
两部兵书的出土,完全证明《孙子兵法》非孙膑 所着,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否定孙膑参加整理孙武 兵法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部兵 书在所反映的战争规模,战争形态,战事时问长短, 军制特征以及在遣词用语上,不完全是春秋末期的 表象,而带有明显的战国色彩
(一)战国较春秋,战争规模要大得多
春秋之世,战争规模双方动员人数仅为数千, 即使是较大的战争,亦不过数万兵众.如鲁隐公元 年郑伯命子封帅车200乘以伐京.以一车队30人 计,其出兵不过6000人.庄公二十八年,楚子元 以车600乘伐郑,其出师亦不足2万人.僖公二十
八年城濮之战,晋败楚而取威定霸,乃春秋之世最 重要的战争.然晋车亦不过700乘,度其出师,亦 不过2万兵力.及至战国之世,昔之二百余国变为 战国七雄,各国皆幅员广阔,人口殷繁,战争规模始 大.此时,以言兵备,秦则"战车千乘,奋击百万", 赵则"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齐则"带甲数 十万,粟如山丘".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赵师四十 余万,则双方动员兵力至少在百万以上.至战国之 末,秦王翦举6O万人以灭楚,则其规模更大.今孙 子之沦兵,动言1O万之师,是战国时人之语矣,乃 战囤之现象,前此所未有也.
(二)战园时期,骑兵,战车之用渐衰
今《孙子》言:"凡用兵之法,驰车干驷,革车千 乘,带甲十万."用兵之数甚多,而车乘反甚少,这与 《战国策》中所称:"带甲百万,车千乘","带甲数十 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的描述颇相似,此为战国 战事之态也.春秋之时所未有也.
(三)战国较春秋,战争所用时日亦久
春秋之时之大战,如城濮之战.泌之战,毫之 战,皆一日而胜负即决.鄢陵之战,两日而毕.定 公四年吴人人郢之师,乃春秋240年诸侯对荆蛮用 兵虽大之胜利,计自十一月庚午之战柏举,至是月 庚辰之入郢,前后不过10日.即自吴之出兵至其 班师,前后亦不过历八,九个月.车战之术,须行于 平原坦途之地,两军相遇,胜负立决,无须旷日持 久.即使攻城,亦未有市u持经年者.隐公十一年郑 之伐许,翌日而郑师登城,遂入许都.定公九年,齐 之伐晋夷仪,齐人从其帅而登,即拔其城.皆即日 而城破,是凶城小而低,易于攀登也若攻坚城崇
垣,则较赞时日.楚人同郑,逾月而始克.其最
8滨州学院第22卷
久者,宣公十四年九月楚人围宋,积九月,城内至易 子而食,析骸而爨,而城不拔,遂解围而去.春秋用 兵之久者,亦不过数月.至战国,战术进步,城垣较 昔既高且坚,非短时所能拔.故秦攻宜阳,逾年始 拔.魏围邯郸,三年乃下.赵攻中山.用兵十年. 燕伐田齐,出师七载.皆旷日持久,师老于外,此以 前之所未有也.孙子言之用兵,深以旷日持久为 戒."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 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 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 也."连年用兵,暴师于外,其为战国战事之征象也. 孙子而言攻城,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辕 韫,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 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 攻之灾也."可知攻城之具之精利,城郭之坚固,春 秋之时所未有也.
(四)春秋较战国,军制,军语明显不同
春秋时,军,政合一,民,兵不分.国君为一国 之元戎,其卿大夫平日则佐其君以治民,一旦有事, 则各率其属以赴国难.追于战国,民事日繁,军政 两权遂分,遂有不治民事,专理军权之将军,《孙子》 言兵,以将为主:"将受命于君","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是故卷甲而趋,Et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 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料敌制胜,计险阢远 近,上将之道也",俱以上将为重,亦足证其战国之
军制矣.
翻查《孙子》,可见战国之名辞.《九地篇》日: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 交不得合."这里的"霸王"一辞,至战国始有.春秋 时图霸,虽为大国之最高理想,然其时,北方之诸 侯,强如齐桓,晋文,方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俱未僭 称王.至于荆,楚,吴,越之君皆称王矣,亦志在图 霸,主诸侯之盟而已,尚无所谓霸王也.及至战国 中叶之后,七雄宋,中山之君相继称王,其中尤强 者,仍图称霸于君王之上,于是王之上又有霸,而 "霸王"这一名辞遂出现.故范雎之说秦昭王,谓 "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霸王之业可致".或人之 说韩王,谓其"君臣上下,业呼霸王".韩非谓:"操 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后来 项羽即灭秦,分封诸侯,自号西楚霸王,盖亦沿用战 国之旧称也.《虚实篇》曰:"五行无常胜."按五行 之说,由来久矣.而五行相克之说则起于邹衍.另 外,竹简《孙子兵法?用间》还提到"燕之兴也,苏秦 在齐".苏秦是战国中后期人,不但晚于孙武,而且 晚于孙膑,说明孙子之书中还有相当晚的东西. 根据这些战国战争的特征表象,我们判定《孙 子兵法》并不是"原版"之书,那时的孙武也不会像 今人一样强调"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吧.后学修改 补充先师之书是常有的事,现今的传世本《孙子兵 法》与竹简本《孙子兵法》就有明显出入,这就说明 现今传本是"再修整理版".一书反复被修改,这种 现象并不奇怪.正如清代学者孙星衍《孙子略解? 叙》云:"诸子之文皆由没世之后,门人小子撰述." 我国先秦子书大多都是一家一派之说长期流传的
结果,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成于一时.《孙子》成 书也是经过了类似的过程.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 解释春秋末期的孙武何能撰写带有战国色彩的军 事着述.既然判定《孙子兵法》经由战国兵家修改 补充整理过,那么我们要问:战国中期的齐国名将, 孙武后世子孙孙膑是否参与了此事呢?我们说这 极其可能.孙膑参与修改整理先祖孙武之书是合 情合理的,这种可能性是不可排除的.竹简《齐孙 子》就说,"孙氏之道",乃是"明之吴越,言之於齐". 这说明孙武和孙膑之间存在着家学渊源的关系. 二,实践孙武谋略的杰出战将
孙膑以军师之任策划指挥齐军,在桂陵,马陵 两克魏军,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的光辉战例,显露 了他妙用孙武谋略思想的杰出天赋和才华.对这 两个光辉战例,竹简《孙膑兵法》中《擒庞涓》,《陈忌 问垒》都有记述,《史记》,《战国策》,《通典》诸古籍 文献均有载记.
(一)关于齐魏桂陵之战
对齐魏桂陵之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载日: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
膑,膑辞谢日:"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 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 欲引兵之赵,孙子日,"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 卷,救斗者不搏戡.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 为解耳.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 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粱,据其街路,冲 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 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
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对此战役的记述,《孙膑兵法?擒庞涓》更为 详细:
昔者,粱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 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 万至……境.庞子攻卫口口口,将军忌[子]
第1期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9 ……
卫口口救与……救卫是失4"-.田忌曰: "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 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 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 有卫,当逢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 不知事."于是徙合而走平陵.口口陵,忌子召 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 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 ……二大夫口以口口口臧口口都横卷四迭环 涂口横卷所口阵也.环涂坡甲之所处也.吾 柬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披其后,二大夫可 杀也."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附平陵. 挟蔷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 城,高唐,当术而厥.事将{,--f为?"-T,]-子曰:"请 遣轻车西驰粱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 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 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故曰, 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齐魏桂陵之战之始,齐魏双方各拥兵八万活动
在山东临淄,河南开封,河北邯郸这一方圆数百里 的三角地带.在这种均势的局面下,齐军如果奔救 赵国,魏军士气高涨,以逸待劳,形势对齐军不利, 两军相战,可能打成两败俱伤的消耗战,既不能解 赵国之围,又不能给魏军以致命打击孙膑根据敌 我之情,胸怀全局,灵活决策,将这一战役分成三个 阶段:佯攻平陵;西驰梁郊;决战桂陵.这一明智举 措,使之变不利为有利,变均势为优势,争得主动先 机,创造了彪炳史册,流传千古的军事业绩. 1.佯攻平陵
大军南进,而不西向.孙膑避开了魏军主力, 派遣"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将军去进攻魏国"人 众甲兵盛"的平陵,结果"当术而大败". 对这一佯攻求败的战术原则的合理性,孙膑在 回答齐威王"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 先举,为之奈何"之问时,称曰:"以轻卒尝之,贱而 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 是谓大得."
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采取的第一行动,正 是他这一军事理论的实际运用.齐军"攻平陵不得 而亡齐城,高唐",造成了庞涓判断上的错误,使他 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继续带领魏军主力在远离家 乡的赵国作战.魏军帅老疲惫,而后方空虚,是由 强变弱;齐军有意识地在平陵吃败仗,但锐气来减, 是由弱变强.战局正向利于齐害于魏的趋势急剧 变化
佯攻平陵,为齐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打下了基 础,准备了条件.
2.西驰粱郊
孙膑趁魏国国内空虚之际,用"攻其必救"的战 法,"遗轻车西驰梁郊".大梁是魏国京城,是政治 经济中心.大梁危机,庞涓又急又气,再也顾不上 和赵国作战,丢掉粮秣辎重,Et夜兼程,仓皇回救. 3.决战桂陵
孙膑指挥齐军在魏军回救时的必经之地桂陵 设伏,准备"以逸待劳",待机而动.魏军仓皇回救, 长途跋涉,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大减弱.疲惫魏军 到达桂陵,齐军突然出击,魏军冷不及防,仓促应 战,陷入被动挨打局面.有备之齐军,力克魏国无 备精锐主力,终于制服了庞涓.
这一切,都是孙膑站在整个战役的高度,统观 全局,善于利用敌之弱点,积极主动地创造的克敌 制胜的条件,"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 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弗息而击之",尽显孙 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
"围魏救赵"的战术,对当时和后来的人们都有 很大启发.**在《抗Et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
文中结合现代武装斗争,肯定了这一战术,指出: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即以一部留 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 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 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孙膑这一富 有开创性的作战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借鉴 意义.
(=)关于齐魏马陵之战
齐魏桂陵之战后13年(公元前341),魏与赵 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出兵救韩,齐魏两军在马陵
(今山东萃县西南隅)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齐魏马 陵之战.
此战之始,韩请齐出兵击魏相救,齐是否出兵 救韩,齐国君臣进行了热烈廷议.《史记?田敬仲 完世家第十六》载日:
韩氏请救於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 孰与晚救?"邹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 救,则韩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曰: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 顾反听命於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 东面而恕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 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 君臣延议,邹忌子说不如不救.田忌,孙膑认
1O滨州学院第22卷
为不能不救,韩国一旦降服魏国对齐囤不利.齐宜 王采纳田忌,孙膑之言,同意出兵击魏救韩."乃阴 告韩之使者而遣之."
君臣议定出兵击魏救韩决定参战.但如何挥 军致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孙膑协助田忌 怎样将庞涓一步步引入死地,作了细致的叙述 1.深结韩之亲,晚承魏之弊
击魏救韩,何时出兵为宜?孙膑主张:避魏锋 芒,适时出兵.韩国得到齐国出兵相助的承诺,便组 织力量坚决抵抗魏军进攻,五战不胜,韩都告急,再 次"而东委国於齐".齐国见韩军已精疲力尽,难有 续战之力;魏军也受到韩军重创,大伤元气.可谓出 兵时机已至.齐因起兵,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 率军直趋魏国都城大粱.魏惠王得报,便放弃攻韩,
派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回兵迎击齐军. 2.减灶示弱,诱敌深入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齐军如何应对?孙膑主 张:减灶示弱,诱敌深入,寻找击杀战机. 孙膑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 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 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 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率军追击齐军3日,见齐军由1O万灶减 为3万灶,以为齐军兵众锐减过半,乃大喜,日:"我 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 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3.选择马陵,布阵设伏
诱敌跟进,选择何地交战."孙子度其行,暮当 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孙膑选择马陵作为围歼魏军之地,尽显利用地 利之智,"地形者,兵之助也",孙膑利用马陵道狭道 旁多阻隘的有利地形,充分利用自己的兵器装备巧 妙布阵.《陈忌问垒》记日:
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 [也].口口[者),所以当堞也.发者,所以当 埤规也.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枞次之 者,所以为长兵口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 归而邀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中 央无人,故盈之以口……卒已定,乃具其法. 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 戟分.法日:见使柴来言而动……去守五里置 候,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圆之.夜则举
鼓,昼则举旗.
这是说,用蒺藜当沟池,战车当壁垒,以小盾牌 当城上矮墙,大盾牌当城垛,迅速改变无垒的现状. 然后,分别按士卒手持武器的不同而布阵,手持大 戈,大矛等长兵器的士卒布置在前锋,手持小戈,小 矛等中长兵器的士卒布置在中军,手持刀,剑等短 兵器的士卒布置在后卫,手持弓箭的弩兵摆在阵后 作为机动部队.所有部署皆以大树为中心,即"中 央无人,故盈之以树",又布置观察哨兵,规定联络 信号等.从战地的布阵看,齐军不只是单纯地依靠 马陵有利的地形,还就地取材利用现有装备器材构 筑起了战垒,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并派出部队截 断了魏军的退路.
孙膑排兵布阵,十分周密,环环紧扣,层层相 连.未战之前,庞涓已是囊中之物.这正是"先为 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具体运用.
4.兵败智穷.庞涓自到
魏军精锐陷入齐军埋伏,遭到齐军四面攻杀, 士卒惊恐,军阵大乱,战力尽失.史迁描述了此战 厮杀,他的记述,形象生动,极具戏剧性.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日:"庞涓死于此树之 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 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 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 太子申以归.
庞涓眼睁睁看着众部下倒在血泊中,自知败局 已定,感叹竖子成名,自杀身亡.孙膑以此名显天
下,兵书传世.
三,发展孙武理论的卓越兵家
孙膑对孙子军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方面 的,现就战争观,战术运用,治军建军等重要问题简 述之.
(一)关于战争观问题
孙子对战争的态度,《孙子兵法-计篇》表现的 最明显.孙子开宗明义,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
可不察."
孙子承认并提出要人们注意战争这一现象. 在这里,孙子虽未能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继承","战 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 继续"如此科学的理论命题,但他重视战争,充分认 识,肯定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把战争看成有关国家 生死存亡的政治大事,是难能可贵的.作为孙武的 优秀继承者,孙膑并不囿于前人的成就.他除了更 具体地阐发了孙子的观点"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
第1期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外.并 进而对战争的作用和目的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理论 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把战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 一
个新水平.
孙膑详细论述了战争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政 权,保障国内安定及改朝换代的作用.他在《见威 王》中说"尧有天下之时,黜命而弗行者七,夷有 二,中国四……素佚而至利也."由于尧毫不犹豫地
武力镇压了黜"王命而弗行"的地方割据势力,结果 "战胜而强.Tz",使国家安定统一,政权巩固,国家大 治,达到了"天下服矣"的政治目的.
孙膑为史证其理,举例日:
昔者,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尧伐共
工;舜伐刺口口而并三苗.……管;汤放桀;武 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
上述七例.前四例是消除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 中间两例是改朝换代的战争,最后一例是镇压旧政 权残余势力的叛乱,巩固新政权的战争.不管是那 种战争,都是要达到"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在孙膑看来,兵者,不仅是关系国家安危存亡 的大事,而且是除暴乱,禁争夺,实现和巩固国家统 一
的重要手段.他讥讽那些"德不若五帝,而能不 及三王,智不若周公"的人,"欲责仁义,式礼乐,垂 衣裳,以禁争夺"是无法实现的愿望,是不正视现实 的梦想.他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 绳之."这样的境界,尧舜并不是不想达到,而是不 能实现,所以他们才使用战争的手段去强制推行. 为兴国安邦,两人都主张"举兵绳之".但对战 争性质的区分问题,孙膑与孙子的态度是不同的. 《孙子兵法》从没明确提出过战争的性质区分问题, 而孙膑将战争的性质区分为"有义"和"无义".何 谓"有义"之战?孙膑意指上述神农,黄帝,尧,舜, 汤,周武,周公之战为有义之战,上述战争的对立 面,则是"无义"之战.他认为举兵要讲究正义性. "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将士不多但战斗力特强 的一方,是因为他们道义在手"夫守而无委,战而
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如果防守而没有粮 草,用兵而无义,普天下也找不出既能守备坚固并 且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来.
孙膑深知举兵之利,但他并不主张随意发动战 争,他说:
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传道也.
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
也,而胜非所利也.
孙膑慎战之言,继承了孙子"主不可以怒而兴 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是古代兵学理 论的宝贵财富,是批判后世穷兵黩武者的,fi-力的思 想武器.
(二)关于战略战术运用问题
我们存前节中,已介绍了孙膑指挥齐军"围魏 救赵","围魏救韩"两个精典战例.从其高超奇绝 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可见其继承和发展孙子战略 战术思想的成效与特色.
《孙膑兵法》对战略战术理论的阐述是多层次 的,多侧面的,内容之丰富,意理之深邃,出其类,拔 其萃也.
1.以"道"制胜
孙膑和孙子一样,主张以道制胜.孙子日:"道 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孙子之"道"是令民与君一道一心致战. 孙膑之"道",是"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很显然, 这里的"道"是指战争的规律.《孙膑兵法》中几乎 对每个问题都要用"道"来解释说明.《威王问》篇 中的臣主问答多是属于战略,战术问题,孙膑都是 从"道"的高度来作出具体的回答.当问答结束后.
孙子出而弟子问日:"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 膑日:"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 也."孙膑之"道",把《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 天,地,将,法"五事归纳到一起,又大致分为知道和 用道两个方面,即从认识到指导战争两个方面. "达于道"则是孙膑的最高要求.
2.事备后动
孙子从军队职能的本质属性出发,强调以备防 战,以备应战,以备止战.孙膑继承孙子这种居安 思危,有备无患的军备思想,提出举兵要"事备而后 动",并例证日"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他反对 草率用兵,仓促致战.
3.必攻不守
孙子在《虚实篇》日:"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 也."孙膑进一步强调日:"料敌计险,必察远近…… 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他把必攻不守 排在赏赐,处罚,权力,情势,计谋,诡诈六者之首, 视为用兵打仗最重之要务.
孙膑这一理论见解,不无新意,它既给优势一 方提供了迅速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同时也给劣 势一方提供了通过战略机动而避实击虚,调动敌 人,争得主动权,改变不利局面,夺取战争胜利的可 能性,从而把战争指挥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 4.倡导攻城
孙子日:"攻城则力厢.…'其下攻城.攻城之
12滨州学院第22卷
法,为不得已."(《谋攻篇》)总之,孙武不主张攻城, 特别是不主张强攻.这是由于春秋时期的战争以
车兵为主,而车兵是不宜攻城的.再者,当时攻城 器械也很少,很简陋,强攻存在着很大困难《左 传》所记春秋时期的战争,成功的攻城战例,特别是 强攻城池的成功战例极为罕见.
孙膑处于战国中期,当时的军队构成已由春秋 时期的车兵为主转变为以步兵为主,而步兵较车兵 攻城有利}当时,攻城手段和攻城器械也有了较大 发展和提高.攻城掠地,成为当时的时兴战法.孙 膑在总结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雄牡城》一 文.此文把敌人据守的城池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 攻的牡城两类,指出,对于难攻的雄城,不可贸然进 攻;对于易攻的牡城,要坚决去攻.由此可见,《孙 膑兵法》在理论上已不是"攻城为下","攻城则力 屈"了,这无疑是填补了《孙子兵法》攻城的理论 空白.
5.讲求阵法
古代的兵战讲"阵"."阵",就是现代军事学所 说的"战斗队形",或者叫"军队部署",是战术上一 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军队各部任务的区分 与协同,决定着军力的发挥与胜败.我国古代兵家 对这个问题很注重研究.《司马法》日:"称众,因 地,因敌令阵","立卒伍,定行制,正纵横".《孙子 兵法》日:"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 形名是也"但是《孙子兵法》并没有对阵形展开详 细的论述.《孙膑兵法》的《八阵》与《十阵》等篇论 述了布阵的原则和"方","圆","疏","数","锥行", "雁行","钩行","玄襄","火","水"等十种阵形的 用途和布列方法.它虽没有图形,但从文字中已可 看出"古代阵法"的概貌.毫不夸张地说,《孙膑兵
法》关于阵法的论述,为我们研究扑朔迷离的古代 阵法,提供了新的史料.
6.灵活用兵
孙子灵活用兵的战术理论是非常着名的,《孙 膑兵法》不但继承了这一理论,而且许多方面有所 丰富,提高和发展.
古人讲孙膑"贵势",就是说孙膑强调根据双方 兵力,地形,天候和阵法等各种条件灵活用兵,从而 争得主动权,克敌制胜.
重视知彼知己.孙膑认为,用兵必须知彼知 己,弄清敌我兵力的对比情况,有针对性地排兵布 阵.在两军势均力敌,"皆坚而固"的情况下,先要 佯败诱敌,然后两侧设伏,"并卒而击之";在我强敌 弱的情况下,要善于"赞师"(隐蔽实力),引蛇出洞, 聚而歼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善于"让威", 后发制人,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或"避而骄之, 引而劳之"等等.
重视知天知地.孙膑非常重视利用不同的地 形和天候条件.他要求将吏要善于"料敌计险", "居生击死",并能根据不同的兵种,利用不同的有 利地形,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在高山,草地等复杂 地形上,要采取"聪(饵)敌","眩疑","钓战","乖 举","昧战"等各种诡诈手段诱敌就范.还要根据 各种不同的天候,相应地采取行动.比如当"云折 重杂"之时,可乘敌无备,惊恐而攻击.
重视"阵","势","变","权".孙膑非常强调战 术的运用,掌握"阵","势","变","权"这四个环节 它要求"阵"像剑一样"有锋刃有后柄"}"势"要像弓 弩射箭一样猛烈;"变"要像舟车那样灵活,随机应
变;"权"要像使用长柄兵器那样,能从前后左右等 不同的方向击刺.他认为,这4个环节都做好了, 就可以得心应手地用兵打仗,取得胜利. (三)关于治军建军问题
为了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战国时期各国普 遍制订了常备军制度,不仅兵员的数量大大增加, 对军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孙膑继承发展了 孙子的治军建军思想,提出许多新的论点. 1.富国强兵
孙子日:"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 委积则亡."认为国家经济是战争的基本条件和胜 利的必要保证.但孙子此论,只限于军事经济的范 畴.孙膑则不然,威王问如何强兵,孙子日:"富 国."他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认为战争其实 是整个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只能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富国强兵,才能立 于不败之地.这可看出,孙膑富国强兵的主张,是 对孙子军事经济思想的理性继承和发展. 2.精选良将
孙子日:"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 隙则国必弱."(《谋攻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 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将帅的选择是国 家的大事,选择的对与错,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 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
孙膑像孙子一样,十分看重将帅的选择,反映 在《孙膑兵法》中,就有《将德》,《将义》,《将败》,《将 失》四个专篇来阐述将领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防 止的品德缺陷和行为过失.《孙膑兵法》要求将帅 "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
之情,阵列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静)",
第1期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13
掌握和驾驭战争的规律,正确地指导战争.认为将主观努力,而要调动每个士卒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
帅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得主专制(全权)","知道珍爱他们.
(作战规律)","得众","左右和","量敌计险".还4.赏罚分明
必须具备"忠","信","敢"等品德,以身作则,带好孙子讲"信赏","明罚",但那只是一般的治军
队伍.《孙膑兵法》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至少是对孙原则和御兵手段,还难说是以法治军.孙膑主张以
武"智,信,仁,勇,严"的具体化和发展.法治军.他说:"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行篡》) 3.珍爱兵卒治军要有完备的法规条文,全军要在统一法规下严
我们不可讳言,《孙子兵法》宣扬的是愚兵政格治理.
策?
范文二: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2006年2月第22卷第1期 滨州学院学报
of Binzhou Vol 22(NO 1 Feb(,2006 Journal University 【孙子研究】
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邱复兴 (辽宁省兵法学会,辽宁沈阳110021) 摘要:孙膑是继孙子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有兵书《孙膑兵法》传世。《孙子兵法》所反 映的战争理论带有明显的战国色彩(孙膑是孙武兵学的宗室传人。同时,孙膑又是一名杰出的战
将,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运用兵法的典型战例,在丰富作战经历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孙膑兵法》, 在战争观问题、战略战术问题、治军建军问题上都对孙子兵法有所继承和发展,孙膑对于孙子兵 法的丰富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关键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争理论
892 中图分类号: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2618(2006)01—0006—08
探讨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首先应先弄清楚 者可信。我们虽不能准确说出孙武、孙膑的生年, 但确知孙武献书拜将是在阖间三年(公元前51 何谓孙子兵学7杨丙安、陈彭先生在1965年写就,
2), 1985年改定,于1987年刊在《文史》杂志第27期 孙膑协助田忌同魏救赵是在齐威王四年(公
上的《孙子兵学源流述略》长篇论文对它作了科学 353),其间隔一百五十多年,祖孙之间不会间元前 么长。而这恰合《史记》所i:“孙武既死,后隔这 定义:“所谓‘孙子兵学’,是指围绕着孙子及其兵法 有孙膑。”笔者认为膑不可能是孙武的嫡孙,而 百余岁 的整理、研究和应用『斫形成的一种专门学问。它足 武的后世子孙。 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位是孙 我国军事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思 孙腌何年辞世,两书没有提及,其他史籍也没 先生以自己渊博的知
有明确记载。只有宋曾巩在《战国策?序》中说: 识,犀利的笔力,事理结合地阐明了孙子兵学的源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 流状况,得到学术界广泛肯定。 纵观孙子兵学史,点数历代战将兵家的功业成 按曾巩之说,孙膑也和其他几位武将重臣一样被杀 害。此说足否止确,现已无从查证。 有成效地继承就,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在战国中期的齐将孙膑,卓 孙膑辞世,留下兵书一邾,名目《孙膑兵法》,又 发展孙子军事思想,对孙于兵学的形 日《齐孙子》。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兵家典籍,在我 成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一、孙子学派的宗室传人 国兵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孙膑,生活在战国
该15至汉代尚广为流传,在班吲《汉书?艺 巾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 文 北)人。 志》“兵权谋家”类中,著录有“《齐孙子》八十九篇, 据《唐书?世系表》所记,孙膑是孙武的嫡孙。 图四卷”。《汉书?陈沥传》引有《孙膑兵法》的“客
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但因种种原因,这部著名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则载日:
书火约在东汉末年以后失传,在《隋书?经籍志》以 之间,膑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 下的各类公私书目中均已不见著录,《孙膑兵法》的 史亦孙武之后世q-孙也。 失传,引起兵学界一桩公案。即开始有人误认为孙 迁所记孙膑不是孙武的嫡孙,mi是后世孙。 两书所记,何者为准?笔者认为,前者不如后 膑即孙武,《孙子兵法》即《孙膑兵法》。
5 12 0 5收穑日期:200 作者简介:邱复兴(1 946),男,河南台前人,研究员,辽宁省兵法学会常务会长,主要从事孙予思想精义、孙于兵学史及巾国兵学史研究
万方数据
7第l期 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首先提出疑义的,是北宋梅尧臣,他说孙武之 法》,又有《孙胺兵法》,这证明将两人、两书台而为
一的说法真是臆测之说。正是:千年聚讼,一书,“此战国车H倾之说也”(《孙子序》)。南宋叶适在 朝 得释。《习学记言》中说:“左氏无孙武 吴虽蛮夷,而孙 武为大将,而不为命卿,左氏尤传焉,可乎?故凡谓 两部兵书的出土,完全证明《孙子兵法》非孙膑 所著(但我们并不能南此而否定孙膑参加整理孙武 穰1芏、孙武者,皆辩士妄相标指,非事实。”进而他推 兵法的可能性。我们之所蹦这样说,是因为这部兵 断《孙子》十三篇乃“春秋米战国初,山林处十所为, 书存所反映的战争规模、战争彤怎、战事时间长短、 其言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自周之盛至春 军制特征以及往遗词用语上,不完全是春秋末期的 秋,凡将兵者必与闻国政,未有特将于外者:六网 表象,而带有明显的战国色彩。 事吴王闽庐,而事不时,此制始改”。陈振孙《直斋郫录解题》云:“孙武 (一)战国较春秋,战争规模要大得多 见于《左氏传》,来知其果何代 人也。” 春秋之世,战争规模双方动员人数仅为数千。 宋人的这些议论,明代的学者倒不盲从,只是 即使是较大的战争,亦不过数万兵众。如鲁隐公元 年郑伯命子封帅车200乘以伐京。以 车队30 到了清代以后,却引起了一些著名的辨伪学者的共 计,其出兵不过6 000人。庄公二十八年,楚鸣,诸如姚际恒、全祖望、姚鼐等一些人。全祖望在 人 子元 《鲒垮亭集?孙武子论》循叶氏说;“故水心疑吴豫 以车600乘伐郑,其出师亦不足z万人。僖公= 未尝有此人,而其书其事皆纵横家之所伪为者。”黄 八年城濮之战,晋败楚而取威定霸,"春秋之世最 十 重要的战争。然晋车亦不过700乘,度其出师,云眉在《古今伪书考补证》云:“孙武之有无其人虽 不过2万兵力。及至战国之世,昔之=百余国变亦 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孙武书则同无可疑者。”近人 战国t雄,各国皆l幅员广阔,人口殷繁,战争规模梁启超也否认《孙子》为孙武所著。他在《巾崮历史 为 大。此时,以言兵备,秦则“战车千乘,裔击百万”, 始 研究法》中写道:“现存十三篇之《孙子》,旧题春秋 赵则“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齐则“带甲数 时员之孙武撰,吾侪据其书之文体及其内容,确不 十万,粟如山丘”。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赵师四十 能信其为春秋时书。虽然,若谓出之秦汉以后,即 余万,则双方动员兵力至少在百万以上。至战国之 其文体及内容亦都不类。《汉书?艺文志》兵家本 末,秦王翦举60万人以灭楚,则其舰模更大。今有吴孙子、卉孙子两种。‘是孙子’则春秋时之孙 子之论兵,动占10万之师,是战国时人之语矣,孙 武,‘齐孙子’则战困时之孙膑也。此书若指为孙武 战国之现象,前此所未有也。 在《先秦渚子系年考乃 作,则可决其伪;若指为孙膑作,则可谓之真。”钱穆 (二)战国时期,骑兵兴,战车之用渐衰 书,皆辨?孙武辨》叫T谓孙武“其人与 则《孙子》十三篇,洵非春 今《孙子》言:“几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 出后人伪托。 乘,带甲十万。”用兵之数甚多,而车乘反甚少,这与 秋时书,其人则自齐之孙膑”。日人斋藤拙堂《孙子 《战围策》中所称:“带甲百万(车千乘”(“带甲数十 辨》说:“孙武与孙膑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 号。”日人武内义雄《孙子11j篇之作者》云:“今之 万,车七百乘,骑A千匹”的描述颇相似,此为战 国 战事之态也,春秋之时所未有也。 孙子一书,是孙膑所著。”这些说法,艮期不胫而走, 混淆视 (j三)战国较春秋,战争所用时日亦 听,影响很大。 久 一些学者以为上述诸说,多为臆断而无实据。 春秋之时之大战,如城濮之战,、泌之战,毫之 战,皆一日而胜负即决。鄢陵之战,两日而毕。定 明代学者宋濂在《诸子辨》中指出:“春秋时列国之 公四年吴人人郢之师,乃春秋240年诸侯对荆蛮 事赴告者则书之于策,不然则否。240年问,大困 兵最大之胜利,计自十-月庚午之战柏举,至用 若秦楚,小国若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多受,何 庚辰之人郢,前后不过10 H。即自吴之出 是月 独武哉!”孔于有几他曾亭过盛名的学生,《左传》上
就未记载。况《左传》记史重北轻南。南方史料多有 班师(前后亦不过历八、九个月。车战之术, 兵至其 平原坦途之地,两军相遇,胜负立决,无须 颓行于 简略。孙武事吴虽贡献巨大,而其身份是客卿,并久。即使攻城,亦未有相持经年者。隐公十是协助伍于胥参与吴国霸业的,没有提及孙武之 旷}=I持
之伐许,翌日而郑师登城,遂人许都。定公九年,齐 一年郑 名,也是可以理解的。
之伐晋夷仪,齐人从其帅而登,即拔其城。皆即R 人其以《左传》无孙武记载(就断定、就否定孙武其万方数据 而城破,是凼城小而低,易于攀登也。若攻坚城祟 972年,山东I晒沂银雀山 书(宴为武断之举。l
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竹简兵书(其中既有《孙子兵 垣,则较赞时日。楚人围郑,逾三月而始克。其最
滨州学院学报 第22卷 久者,宣公十四年九月楚人围来,积九月,城内至易 晚于孙膑,说明孙子之书中还有帽当晚的东西。 子
根据这些战国战争的特征表象,我们判定《孙 而食,析{菝而爨,而城不拔,遂解围而去。春秋用 子兵法》并不是“原版”之书,那时的孙武也不会像 兵之久者,亦不过数月。至战国,战术进步,城垣较 今人一样强调“版权所有,违者必究”吧。后学修改 营既高且坚,非短时所能拔。故秦攻宜阳,逾年始 补充先师之书是常有的事,现今的传世本《孙子兵 拔。魏围邯郸,三年乃下。赵攻巾山,用兵十年。 法》与竹简本《孙子兵法》就有明显出人,这就说明 燕伐田齐,出师七载。皆旷日持久,师老于外,此以 前之所未有也。孙子言之用兵,深以旷日持久为 现今传本是“再修整理版”。一书反复被修改,这种 现象并不奇怪。正如清代学者孙星衍《孙子略戒。“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 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冉 叙》云:“诸子之文皆由没世之后,门人小子撰述。” 解? 我国先秦子书大多都是一家一派之说长期流传的 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丁敌,故军食可足 也。”连年用兵(暴师于外,其为战国战事之征象也。 结果,并不是出自一人之于,成于一时。《孙子》成
书也是经过了类似的过程。如果不足这样,就无法 孙子而言攻城,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辘 解释春秋末期的孙武何能撰写带有战国色彩的军 韫,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 事著述。既然判定《孙:F兵法》经由战国兵家修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小拔者,此 补充整理过,那么我们要问:战国中期的齐改 攻之灾也。”可知攻城之具之精利,城郭之坚固,春 孙武后世子孙孙膑是否参与了此事呢?我们说这 国名将、 秋之时所未有也。 (四)春秋较战同(军制,军语明显不同 极其可能。孙膑参与修改整理先祖孙武之书是台 春 情合理的,这种可能性是不可排除的。竹简《齐孙 之 秋时,军、政台一,民、兵不分。国君为一困 子》就说(“孙氏之道”,乃是“明之吴越,言之於齐”。 元戎,其卿大夫平R则佐其君以治民,一旦有事, 这说明孙武和孙膑之间存在着家学渊源的关系。 则各率其属以赴国难。造于战国,民事日繁,军政 言兵,以将为 二、实践孙武谋略的杰出战将 两权遂分,遂有不治民事、专理军权之将军,《孙子》 孙膑以军师之任策划指挥齐军,在桂陵,马陵 主:“将受命于君”,“将能而君不御者 两克魏军,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的光辉战例,显露 胜”t“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 了他妙用孙武谋略思想的杰出天赋和才华。对这 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料敌制胜,计险随远 两个光辉战例,竹简《孙膑兵法》中《擒庞涓》、《陈忌 近,上将之道也”,俱以上将为重,亦足证其战囤之 问垒》都有记述,《史记》、《战国策》,《通典》诸古籍 军制矣。 文献均有载记。 “夫霸王之兵,伐大翻查《孙子》,可见战国之名辞。《九地篇》日: (一)关于齐魏桂陵之战 对齐魏桂陵之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 交不得合。”这里的“霸王”一辞,车战国始有。春秋 时图霸,虽为人国之最高理想,然其时,北载日: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 方之诸 膑,膑辞谢日:“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 侯,强如齐桓、晋文,方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俱未僭 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 称王。至于荆、楚、吴、越之君皆称王矣,亦志在图 欲引兵之赵,孙子日,“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 霸,主请侯之盟而已,尚无所谓霸王也。及至战国 卷,救斗者不搏拭。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 中叶之后,七雄宋、中山之君相继称王,其中尤强 为解耳。夸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 者,仍图称霸于君王之上,于是王之上又有霸,而 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 “霸王”这一名辞遂出现。故范雎之说秦日f;f王,谓 #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圃 “以秦卒之舅,车骑之多,霸王之业可致”。或人之 酷韩王,谓其“君臣j_二下,业呼霸王”。韩非谓:“操 而收弊于魏也。”日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 项羽即灭秦,分封诸侯, 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后来 对此战役的记述,《孙膑兵法?擒庞涓》更为 自号西楚霸王,盖亦沿用战 详细:之说,由来久矣。而五行相克之说则起于 国之旧称也。《虚实篇》日:“五行无常胜。”按五行 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 ?“衍。另外,们筒《孙子兵法?用间》还提到“燕之兴也,苏秦 万至于茌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
万至 境。鹿子攻l口口E,将军忌存齐”。苏秦是战国中后期人,不但晚于孙武,而日
[子]
万方数据
9第1期 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卫口口救与 救卫是失夸。日忌日: 变化。
“若不救卫,将何为?”44-子日:“请南攻平陵。 佯攻平陵,为齐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打下r 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础,准备了条件。 基 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
有卫,当连有市丘,是吾粮途绝 2西驰粱郊 南有宋,北
孙膑趁魏国国内空虚之际,用“攻其必救”的战 也。吾将示之
法,“遣轻车西驰粱郊”。大粱是魏目京城,是政治 不知事。”于是徒台而走平陵。口口陵,忌子召 经济中心。大粱危机,庞涓又急叉气,再也顾小上 孙子而问日:“事将何为?”孙子日:“都太夫孰 为不识事?”日:“齐城、高唐。”孙子日:“请取所 和赵园作战,丢掉粮秣辎重,日夜兼程,仓皇回救。
=大夫口m口口口臧口口都横卷日达环 3(决战桂陵
涂口Of-卷所口阵也。环潦-'iS_甲之所处也。吾 孙膑指挥齐军在魏军回救时的必经之地桂陵
末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披其后,二大走可 设伏,准备“以逸待劳”,待机而动。魏军仓皇回救,
长途跋涉,上卒疲惫,战斗力大大减弱。疲惫魏军 杀也。”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附平陵。 到达桂陵,齐军突然出击,魏军冷不及防,仓促应 挟甚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戏。 战,陷入被动挨打局而。有备之齐军,力克魏国无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日:“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 备精锐主力,终于制服了庞涓。 遣轻车西驰粱郊,城、高唐,当术而厥。事将何为?”孙子日:“请 这一切,都是孙膑站在整个战役的高度,统观 m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 -2_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 全局,善于利用敌之弱点,积极主动地创造的克敌
制胜的条件,“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 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故曰, 孙子之所m为者(z--矣。 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弗息而击之”,尽显孙 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齐魏桂陵之战之始,齐魏双方各拥兵八万活动 “围魏救赵”的战术,对当时和后来的人们都有 在山东临淄、河南开封、河北邯郸这一方圆数百里 很大启发。**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的三角地带。在这种均势的局面下,齐军如果奔救 一文巾结合现代武装斗争,肯定了这一战术,指出: 赵国,魏军士气高涨,以逸待劳,形势对齐军不利, “如M-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 即以一部留 两军相战,可能打成两败俱伤的消耗战,既不能解 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 赵国之围,又不能给魏军以致命打击。孙膑根据敌 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 我之情,胸怀全局,灵活决策,将这一战役分成三个 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孙膑这一富 阶段:佯攻平陵;西驰梁郊;决战桂陵。这一明智举 有开创性的作战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借鉴 措,使之变不利为有利,变均势为优势,争得主动先 机,创造了彪炳史册,流传千古的军事业绩。 意义。 1(佯攻平陵 (二)笑于齐魏马陵之战 大军南进,而不西向。孙膑避开了魏军主力, 齐魏桂陵之战后13年(公元前341),魏与 派遣“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将军去进攻魏国“人 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出兵教韩,齐魏两军在 赵 众甲兵盛”的平陵,结果“当术而大败”。 (今山东革县西南隅)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齐魏马 马陵 对这一佯攻求败的战术原则的合理性,孙膑在 陵之战。 回答齐威王“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崮,莫敢 此战之始,韩请齐出兵击魏相救,齐是否出兵 救韩,齐国君臣进行了热烈廷议。《史记?田敬仲 先举,为之奈何”之削时,称日:“以轻卒尝之,贱而 完世家第十六》载日: 舅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 是谓大得。” 韩氏请救於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日:“蚤救 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采取的第一行动,正 孰与晚救?”邹忌子日:“不如勿救。”田忌日:“弗 救,则韩且折而^於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日: 是他这一军事理论的实际运用。齐军“攻平陵不得
“夫韩、魏之兵来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a,km_兵, 而亡齐城、高唐”(造成r庞涓判断上的错误,使他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继续带领魏军主力在远离家 顾反听命於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 东面而想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 乡的赵国作战。魏军师老疲惫,而后方空虚(足由
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 是由 强变弱;齐军有意识地在平陵吃败仗,但锐气来减,
君臣廷议,邹忌于说不如不救。用忌、孙膑认 弱变强。战局正向利于齐害干魏的趋势急剧
万方数据
10 滨州学院学报 第22卷
为不能不救,韩国一旦降服魏国时齐国不利。齐宣 当城上矮墙,大盾牌当城垛,迅速改变无垒的现状。
然后,分别按士卒手持武器的不同而布阵,手持大 王采纳田忌、孙膑之言,同意出兵击魏救韩。“乃阴
戈、大矛等长兵器的十卒布置在前锋,手持小戈、小 告韩之使者而遣之。”
君臣议定出兵击魏救韩决定参战。但如何挥 矛等中长兵器的士卒布置在中军,手持刀、剑等短 军
兵器的士卒布置在后卫,手持弓箭的弩兵摆在阵后 致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孙膑协助田忌 作为机动部队。所有部署皆以大树为中心,即“中 怎样将庞涓一步步引入死地,作了细致的叙述。
击 央无人,故盈之以树”,又布置观察哨兵,规定联络 1(深结韩之亲,晚承魏之弊 信号等。从战地的布阵看,齐军不只是单纯地依靠 芒,魏救韩,何时出兵为宜?孙膑主张:避魏锋
马陵有利的地形,还就地取材利用现有装备器材构 适时出兵。韩国得到齐国出兵相助的承诺,便组
筑起了战垒,形成了互面包围之势,并派出部队截 织力量坚决抵抗魏军进攻,五战不胜,韩都告急,再
断了魏军的退路、 次“而东委国於齐”。齐国见韩军已精疲力尽,难有 续战之力;魏军也受到韩军重
孙膑排兵布阵,十分周密,环环紧扣,层层相 创,大伤元气。可谓出
连。未战之前,庞涓已是囊巾之物。这正是“先为 兵时机已至。齐因起兵,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
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具体运用。 派太子申为上率军直趋魏国都城大梁。魏惠王得报,便放弃攻韩, 4(兵败智穷,庞涓自到 将军,庞涓为将,回兵迎击齐军。 2(减灶示弱,谤敌深^ 魏军精锐陷入齐军埋伏,遭到齐军四面攻杀,
士卒惊恐,军阵太乱,战力尽失。史迁描述了此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齐军如何应对?孙膑主 张:减灶示弱,诱敌深入,寻找击杀战机。 厮杀,他的记述,形象生动,极具戏剧性。 孙膑谓日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 忌日:彼j晋之兵,素悍勇而轻 弃,齐号为怯;善战者目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
“暮见火举而俱发。”鹿涓果夜至斫未下,见白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 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 又明日为=万灶。 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
庞涓率军追击齐军3日,见齐军由10万灶减 日:“连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 魏 太子申m归。 为3万灶,以为齐军兵众锐减过半,乃大喜,日:“我 同知齐军怯,人吾地三FI,士卒 庞涓眼睁睁N-着众部下倒在血泊中,自知败局 亡者过半矣。”乃弃 已定,感叹蛏子成名,自杀身亡。孙膑以此名显天 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遥之。 下(兵书传世, 3(选择马畦,布阵设伏 诱敌跟避,选择何 三、发展孙武理论的卓越兵家 地交战。“孙于度其行,暮当 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孙膑对孙子军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方面 孙膑选择马陵作为隔歼魏军之地(尽显利用地 的,现就战争观、战术运用、治军建军等重要问题简 述之。 利之智,“地形者,兵之助也”,孙膑利用马陵道狭道 旁多阻隘的有利地形,充分利用自己的兵器 妙布阵。《陈忌问垒》记 (一)关于战争观问题 装备巧 E|: 孙于对战争的态度,《孙子兵法?计篇》表现的 [也]。口口(者],所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 最明显。孙子开宗明义,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 以当堞也。发者,所以当 埤玩也。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姒次之 可不察。” 者,所以为长兵口-O(L。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 孙子承认并提出要人们注意战争这一现象。 归而邀其衰也。弩挺之者,所以当投机也。中 在这里,孙子虽未能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继承”、“战 卒已定,乃具其法。 央无人,故盈之以巴争是流m的政治”、“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 制日:以弩次蒺藜,然后取其法舯之。垒上弩继续”如此科学的理论命题,但他重视战争,充分认 戟分。法日(见健某来言而动 去守五里置 汉、肯定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把战争看成有关国家 生死存亡的政治大事,是难能可贵的。作为孙武的 候,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列圆之。夜别举 鼓,昼则举旗。 优秀继承者,孙膑并不周于前人的成就。他除了更
具体地阐发了孙予的观点“战胜,则所以存亡国而 这是说,用蒺藜当沟池,战车当壤垒,以小盾牌
万方数据
11第1期 邱复兴孙膑埘孙子兵学的贡献 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外,并 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是古代兵学理 论的宝贵财富,是批判后世穷兵黩武者的有力的思 进而对战争的作用和日的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理论 想武器。 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把战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
一个新水平。 (二)关于战略战术运用问题
孙膑详细论述了战争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同政 我们在前节巾,已介绍了孙膑指挥齐军“围魏
救赵”、“围魏救韩”两个精典战例。从其高超奇绝 权、保障国内安定及改朝换代的作用。他在《见威
。{二》中说:“尧有天下之时,黜乇命而弗行者七,夷有 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可见其继承和发展孙子战略
武力镇压了黜“下命而弗 素佚而至利也。”由于尧毫不犹豫地 战术思想的成效与特色。 二,中国四
《孙膑兵法》对战略战术理论的阐述是多层次 行”的地方割据势力,结果 的、多侧面的,内容之丰富,意理之深邃,出其类,拔 “战胜而强立”,使国家安定统一,政权巩固,国家人 ’治,达到了“天下服矣”的政治目的。 其萃也。 昔者,神戎战斧连;黄帝战蜀孙膑为史证其理,举例曰: 1(H“道”制胜
孙膑和孙子一样,主张以道制胜。孙子日:“道 禄;芜伐共
工;舜伐廓】口口而并三苗, 管;汤放桀;武 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 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 而不畏危。”孙子之“道”是令民与君一道一一IL,致战。
中问 上述七例,前四例是消除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 孙膑之“道”,是“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很显然,
这里的“道”是指战争的规律。,《孙膑兵法》巾几乎 两例是改朝换代的战争,最后一例是镇压旧政
对每个M题都要用“道”来解释说明。《威王问》权残余势力的叛乱,巩固新政权的战争。不管是那
种战争,都是要达到“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中的臣主问答多是属于战略、战术问题,孙膑都是 篇 的大 从“道”的高度来作出具体的回答。当问答结束后, 在孙膑看来,兵者,不仅是关系国家安危存亡 孙子出而弟子问日:“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 事,而且是除暴乱,禁争夺,实现和巩固国家统 及三 膑日:“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耵未达于道 一的重要手段。他讥讽那些“德不若五帝,而能不 衣 也。”孙膑之“道”,把《孙子兵法?计篇》中的“道、 王,智不若周公”的人,“欲责仁义,式礼乐,垂 天、地、将、法”五事归纳到一起,又大致分为知道和 的梦裳,以禁争夺”是无法实现的愿望,是小正视现实 用道两个方面,即从认识到指导战争两个方面。 想。他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 绳之。”这样的境界,尧舜并不是不想达到,而是不 “达于道”则是孙膑的最高要求。 2(事备后动 能实现,所以他们才使用战暂的手段去强制推行。 为兴国安邦,两人都主张“举兵绳之”。但对战 孙子从军队职能的本质属性出发,强调以备防 战,以备应战,以备止战。孙膑继承孙子这种居安争性质的区分问题,孙膑与孙-T-的态度是不同的。 《孙子兵法》从没明确提出过战争的性质区分问题, 思危,有备无患的军备思想,提出举兵要“事备而后 动”,并例证日“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他反对 而孙膑将战争的性质区分为“有义”和“无义”。何 汤、周武、周公之战为有义 草率用兵,仓促致战。 谓“有义”之战?孙膑意指上述神农、黄帝、尧、舜、 3(必攻不守 面,则是“无义”之战。他认为举之战,上述战争的对立 孙子在《虚实篇》日:“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 兵要讲究正义性, 也。”孙膑进一步强调日:“料敌计险,必察远近 的“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将』二不多但战斗力特强 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他把必攻不守 一方,是凼为他们道义在手。“夫守而无委,战而 排在赏赐、处罚、权力、情势、计谋、诡诈六者之首, 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如果防守而没有粮 且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视为用兵打仗最乖之要务。 草,用兵而无义,普天下也找不出既能守备坚固并 孙膑这一理论见解,不无新意,它既给优势一 来。 孙膑深知举兵之利,但他并不主张随意发动战 方提供了迅速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同时也给劣 争。他说: 势一方提供了通过战略机动而避实击虚,调动敌 夫县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传道也。 人(争得主动权,改变不利局面,夺取战争胜利的可 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 能性,从而把战争指挥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 也,而胜非所利也; 4(倡导攻城
孙膑慎战之言,继承了孙r“丰不可以怒而必 孙子曰:“攻城则力屈。 ‘其下攻城。攻城之
万方数据
12 滨州学院学报 第22卷
法,为不得已。”(《谋攻篇》)总之,孙武不主张攻城, 聚而歼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善于“让威”,
特别是不主张强攻。这是由于春秋时期的战争以 后发制人,或“攻其无备,山其不意”,或“避而骄之, 车兵为主,而车兵是不宜攻城的。再者,当时攻城 器械电很少,很简陋,强攻存存引而劳之”等等。
重视知天知地。孙膑非常重视利用不问的地 着很大困难。《左传》所记春秋时期的战争,成功的攻城战例,特别是 形和天候条件。他要求将吏要善于“料敌计险”、
“居生击死”,并能根据不同的兵种,利用不同的有 强攻城池的成功战例极为罕见。
孙膑处于战国中期,当时的军队构成已由春秋 利地彤,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在高山、草地等复杂
地形上,要采取“聪(饵)敌”、“眩疑”、“钓战”、“乖 时期的车兵为主转变为以步兵为主,而步兵较车兵
攻城有利;当时,攻城手段和攻城器械也有_r较大 举”、“昧战”等各种诡诈手段诱敌就范。还要根据 各种不同的天候,相膻地采取行动。比如当“云折 发展和提高。攻城掠地,成为当时的时兴战法。孙
重杂”之时,可乘赦无备、惊恐而攻击。文。此文把 膑在总结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雄牡城》一 重视“阵”、“势”、“变”、“权”。孙膑非常强调战 敌人据守的城池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牡城两类,指出,对于难攻的雄城,不可贸然进 术的运用,掌握“阵”,“势”、“变”、“权”这四个环节。
攻;对于易攻的牡城,要坚决去攻。由此可见,《孙 它要求“阵”像剑一样“有锋刃有后柄”;“势”要像弓
膑兵法》在理论上已不是“攻城为下”,“攻城则力 弩射箭一样猛烈;“变”要像舟车那样灵活,随机应
变;“权”要像使用长柄兵器那样,能从前后左右等 屈”了,这无疑是填补了《孙子兵法》攻城的理论
空白。 不同的方向击刺。他认为,这4个环节都做好
了,
5(讲求阵法 就可以得心应手地用兵打仗,I玟,N-胜
(三)关于治军建军问题利。 古代的兵战讲“阵”。“阵”,就是现代军事学所 说的“战斗队形”,或者叫“军队部署”,是战术上一 为了适应人规模战争的需要,战国时期各国普 遍制订了常备军制度,不仅兵员的数量大大增加, 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平队备部任务的区分 对军队的质量要求也越米越高。孙膑继承发展了 与协同,头定着军力的发挥与胜败。我国古代兵家 对这个问题很注重研究。《司马法》日:“称众、园 地、因敌孙子的治军建军思想,提出许多新的论点。
令阵”,“立卒伍、定行制、正纵横”。《孙子 兵法》日:“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1(富国强兵
孙子日:“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 也;斗众如斗寡,
委积则亡。”认为国家经济是战争的基本条件和胜 形名是也。”但是《孙子兵法》并没有对阵形展开详 利的必要保证。但孙子此论,只限于军事经济的范 细的论述。《孙膑兵法》的《八阵》与《十阵》等篇论
述了布阵的原则和“方”、“圆”、“疏”、“数”、“锥行”、 畴。孙膑则不然,威王问如何强兵,孙子日:“富 “雁行”、“钩行”、“玄襄”、“火”、“水”等十种阵形的 国。”他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认为战争其实
是整个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用途和布列方法。它虽没有图形,但从文字中已可
只能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富国强兵,才能立 看出“古代阵法”的概貌。毫币夸张地说,《孙膑兵 于不败之地。这可看出,孙膑富国强兵的主张,是 法》关于阵法的论述,为我们研究扑朔迷离的古代
对孙子军事经济思想的理性继承和发展。 阵法,提供了新的史料。
6(灵活用兵 2精选良将
孙子灵活用兵的战术理论是非常著名的,《孙 孙于日:“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
隙则国必弱。”(《谋攻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 膑兵法》不但继承了这一理论,而且许多方面有所
丰富、提高和发展。 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将帅的选择是国
家的人事,选择的对与错,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 古人讲孙膑“贵势”,就是说孙膑强调根据双方
争得主动权,克敌 兵力、地彤、天候和阵法等各种条件灵活用兵,从而 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
孙膑像孙子一-一样,十分看重将帅的选择,反映 制胜。 重视知彼知己。孙膑认为,用兵必须知彼知 在《孙膑兵法》中,就有《将德》、《将义》、《将败》、《将 己,弄清敌我兵力的对比情况,有纠对性地排兵布 失》四个专篇来阐述将领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防 阵。在两军势均力敌、“皆坚而固”的情况下(先要 止的品德缺陷和行为过失。《孙膑兵法》要求将帅
“E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 佯畋添敌,然后两侧设伏,“并卒而击之”;往我强敌 之情,阵列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静)”,弱的情况r,要善于“赞师”(隐蔽实力),引蛇出洞,
万方数据
13第1期 邱复兴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
掌握和驾驭战争的规律,正确地指导战争。认为将 主观努力,而要调动每个土卒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
珍爱他们。 (作战规律)”、“得众”、“左右和”、“量 帅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得主专制(全权)”、“知道
敌计险”。还 4赏罚分明 必须具备“忠”、“信”、“敢”等品
德,以身作则,带好 孙子讲“信赏”、“明罚”,但那只是一般的治军
原则和御兵手段,还难说是以法治军。孙膑主张以 队伍。《孙膑兵法》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至少是对孙
武“智、信、t:、勇、严”的具体化和发展。 法治军。他说:“用兵移民2-道,权衡也。”(《行篡》)
3(珍爱兵卒 治军要有完备的法规条文,全军要在统一法规卜严 格治理。 我们不剐讳言,《孙子兵法》宣扬的是愚兵政 策,只把士兵当作战斗的工具,“能愚士卒之耳目, 他说:“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以法治军,选
拔人才,要绝对公平合理,不论其出身高低贵贱,要 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 一视同仁。对每个人都要反复斟酌,平等对待(,这 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I町去其梯。帅 样,可招来大批人才,确保人才源源不绝。以法治 与之深人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 军表现在赏罚上,孙膑同:“私公之财壹也。”(《行 驱而往,驱而来,莫之所之”。(《孙子?九地篇》)孙 膑则恰恰相反,他明确提出“问于天地之问,莫贵丁 篡》)他认为论功行赏要设置一个固定的标准,务必 达到公平合理,无论他们的身份是王侯还是幕僚, 人”,强调人在战争巾的决定作州和人的社会地位 都须平等对待,执行起来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 及尊严,他把被动的兵卒,看成立于天地问的生灵。 “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篡卒》)。做到以法治军, 并确信只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就可取得“将善而 生过者’’的效果。除此孙膑还把孙子对将帅选择的 一视同仁。“近者弗则远者无能”,“死者不毒,夺者 不愠”,可促进军队内部团结,提高军队战斗力。孙 严格要求,扩大剑对士兵的选择,认为“兵之胜在于 膑称其为“泰武之宝”。 选卒”。可见他认为战争的胜利取次于每个士兵的 TZU’S Culture of ScienceSun Bin’S Contribution to Sun Military
QIU Fu—xing
(Institute Cull b!rc 0 llOOgl,China) 0f r(^4ilitary Science,Shenyang Bin iS well—known after Sun TZU with his book Science Sun a0Abstract:Sun r strategist Military Bin(He is the heir of Sun TZU‘S culture of science(Moreover,he is famous aMilitary general,reaving war cases(His culture of science based on his rich of war(His contribu— nlany typical military experiences Tzu lies in and further science of Sun Tzu(tion Sun developing military toscience of military enriching warof Sun Sun science of science of WOrds:military TZU;military Bin;theory Key (责任编辑:朱玲玲) #‘??9pp?p十?p??9,
《栏目主持人点评《 屯p。?。。?,p,8,pp3 本期刊出的3篇孙子研究作品,内容涵盖较广,涉及兵学发展史、孙子故里考证等方面。其中《孙膑
对 孙子兵学的贡献》围绕孙膑的兵法及战争实践,阐述其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及对孙子兵学形
成的 卓越贡献,材料翔实(论证严谨,行文活泼,颇值一读。《敦煌残卷的性质及在孙子故里考证中的史料
价值》 一文,是一篇关于孙子故里的考证性学术论文,通过对敦煌残卷性质的透辟分析,驳斥了以此来否 定孙子 故里“惠民说”的观点,认为它反而以原始资料的性质证明了“惠民说”的合理性、科学性,文章征引
该博,逻 辑清晰,文字雅洁,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作品。《<><三十六计)之比较》一文,>三十六计)之比较》一文,>
针对当前 社会及学界对《孙子兵法》的理解误区,阐明《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异同高下,恰切地把握 了《孙子兵 法》与《三十六计》的性质和主体精神,每一观点的提出皆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这对于澄清《孙 《三十六计》之关系,纠正《孙子兵法》应用中的偏误现象,是有启示意义的。 子兵法》与 (赵海军)
万方数据
范文三:解读《战国》:孙膑和“孙子”到底啥关系?
解读《战国》:孙膑和“孙子”到底啥关系?
http://www.huanqiu.com?? 2011-04-12? 辽沈晚报
导演金琛之所以会拍摄《战国》,其实是日本著名演员中井贵一给他的提醒。两人因在2007年拍摄电影《凤凰》而结缘。合作非常愉快,中井贵一表示希望再拍金琛导演的戏,并且最好是部中国古装片,演绎中国历史人物一直是中井贵一的一个愿望,二人一拍即合。“虽说讲得是中国古代的事,但我们都觉得那应该是个国际化的故事,中井贵一提示我,有关孙膑这一段在日本非常受关注,后来我又了解到这段故事也被美国人所熟知。 ”这就是金琛完成了电影《战国》的初衷。海内外对孙膑的关注源于人们对孙氏兵法这一“兵学圣典”的推崇。而孙氏兵法里除了《孙子兵法》还有《孙膑兵法》,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
《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历史上,孙膑帮助齐威王打了许多胜仗,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但后来,由于将相不和,齐国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孙膑感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最终谢绝了齐威王的封赏,隐居在今天的山东莒南县一带,潜心研究兵法,才得以编写出了这部著名的《孙膑兵法》。书中表达了孙膑的战争观:即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共有222枚,内容包括擒庞涓、见威王、篡卒、月战等16篇,共计6000多字。《孙膑兵法》继承和发扬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并创造了围魏救赵、减灶迷敌、佯败诱敌、运动伏击等灵活多变、以少胜多的作战艺术。
《孙膑兵法》第一篇“擒庞涓”讲的就是公元前34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解救赵国。魏国的精兵强将都去攻打赵国了,都城大粱防备空虚,孙膑率兵直捣魏国的都城,魏惠王急忙命令大将庞涓回师自救,孙膑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大破魏军,还俘获了魏国大将庞涓。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减灶迷敌也是孙膑用兵如神的生动体现。公元前342年,桂陵之战中被俘,后来又被释放的魏国大将庞涓,率兵10万进攻齐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孙膑想出了减灶诱敌的方法。退兵的第一天,齐军造了10万人做饭用的灶台,第二天减少到5万,第三天减少到三万,庞涓被假象所迷惑,率兵穷追不舍,进入了孙膑布置好的包围圈。残阳如血,斜照着马陵道,一场惊心动魄的歼灭战在这里打响了。魏国大将庞涓战死,齐军大获全胜,充分展现出孙膑的军事才干。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和“孙子”是不是一个人?
事实上,在国内,人们虽然对“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段落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是关于孙膑和孙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人,人们一直搞不清楚。而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中国古籍对孙武和孙膑的记载非常简单,此外古人习惯把孙武和孙膑都尊称为 “孙子”,更狠的是现实生活中一直流传的只有《孙子兵法》,有关《孙膑兵法》只是个传说,没人见过。这些都使得后人对孙膑产生各种疑惑。
在宋代,人们对孙氏兵法提出了种种猜想。有人说,历史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孙子这个人。因为专门记述春秋历史的《左传》中,根本没有有关他的记载。人们推测《孙子兵法》的作者不是孙武,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无名氏所作。由此外人认为,孙武和孙膑可能就是一个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
但是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孙武和孙膑却言之凿凿。 《史记》说,孙武是齐国人,他把兵书十三篇献给吴王阖庐。吴王阖庐仔细研究了《孙子兵法》,知道孙武擅长用兵,就聘请他为大将。而孙武死后百余年,又有了孙膑。齐国大将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问兵法,然后拜他为军师。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历史上存在过孙武、孙膑两个人,并且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但是,孙子的兵法和孙膑的兵法是一回事吗?
直到1972年,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一切的疑问终于揭开了。
《孙膑兵法》曾失传1700多年
那么,《孙膑兵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在山东临沂古城城南有两座低矮的小山,一座叫“金雀山”,一座叫“银雀山”。 1972年4月,临沂卫生局进行基本建设,在银雀山上发现了古墓,经过勘查证实,这里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的两座墓葬,并从其中发现了大量竹简。
而这些竹简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20余篇著作,其中不少是佚书或是首次被发现的古代书籍,最珍贵的当属《孙子兵法》的佚篇和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
此次考古成果被列入20世纪70年代 “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上世纪90年代“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又被评为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并且他们各有各的军事著作传世。特别是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说明古代的《孙子兵法》其实是13篇,而不像有些古籍记载的那样共有82篇。而《孙膑兵法》记述了孙子与齐威王的问答,很多篇的篇首都写到“孙子曰”,不过这里面“孙子”其实代指的是孙膑。
说法不一
孙膑受何种膑刑有争议?
电影《战国》表现了很残忍的膑刑场面。相传,孙膑的本名早已不传,而是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膑”指的是膝盖骨,膝盖的一块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的地方。
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膑”亦是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盖骨的刑罚。但现下,对孙膑被实施了哪种“膑刑”也存在争议。有说“膑刑”分为:膑辟(古代断足的酷刑);膑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膑罚(剔去膝盖骨的酷刑)。因此,司马迁所记“孙子膑脚”到底是除去哪个部位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相关链接
孙膑,会武功的大军事家?
孙膑拳至今仍然很流行
孙红雷此次扮演的孙膑可说是文武双全,那么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军事家,会武功吗? 2009年,孙膑拳的第四代传人孟宪堂,要将孙膑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孙膑拳已录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孙膑拳相传正是孙膑所传,但无文字记载。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至今在山东青岛等地流行,为老百姓强身健体的古老拳种。
世上虽有《孙膑拳谱》,但文字并不像远古文字,也因此有认为是后人伪托孙膑之名而创的。目前,由孟宪堂著《中国孙膑拳》是全国唯一一部孙膑拳专著。孙膑拳有“八形”之说,这“八形”是指鸡腿、龙腰、猴象、猿臂、象鼻拳、瓦楞掌、藏勾、球足。此拳以蹲走跛行为最突出的特点,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够求直,看似偏离,但击中点却准确。这种曲线出拳的理论以不招不架、转向进取为表征,最容易使对手产生错觉。
记者 陈妍妮
范文四: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转自网络,非小编原创
导演金琛之所以会拍摄《战国》,其实是日本着名演员中井贵一给他的提醒。两人因在2007年拍摄电影《凤凰》而结缘。合作非常愉快,中井贵一表示希望再拍金琛导演的戏,并且最好是部中国古装片,演绎中国历史人物—直是中井贵一的一个愿望,二人一拍即合。“虽说讲的是中国古代的事,但我们都觉得那应该是个国际化的故事,中井贵一提示我,有关孙膑这一段在日本非常受关注,后来我又了解到这段故事也被美国人所熟知。”这就是金琛完成了电影《战国》的初衷。海内外对孙膑的关注源于人们对孙氏兵法这一“兵学圣典”的推崇。而孙氏兵法里除了《孙子兵法》还有《孙膑兵法》,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
事实上,在国内人们虽然对“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段落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是关于孙膑和孙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人们一直搞不清楚。而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中国古籍对孙武和孙膑的记载非常简单,此外古人习惯把孙武和孙膑都尊称为“孙子”,更狠的是现实生活中——直流传的只有《孙子兵法》,有关《孙膑兵法》只是个传说,没人见过。这些都使得后人对孙膑产生各种疑惑。
在宋代,人们对孙氏兵法提出了种种猜想。有人说。历史上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孙子这个八。因为专门述春秋历史的《左传》中i根本没有有关他的记载。人们堆测《孙子兵法》的作者不是孙武,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无名氏所作。由此外人认为,孙武和孙膑可能就是一个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
但是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孙武和孙膑却言之凿凿。《史记》说,孙武是齐国人,他把兵书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仔细研究了《孙子兵法》,知道孙武擅长用兵,就聘请他为大将。而孙武死后百余年,又有了孙膑。齐国大将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问兵法,然后拜他为军师。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历史上存在过孙武、孙膑两个人,并且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但是,孙子的兵法和孙膑的兵法是一回事吗?
直到1972年,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一切的疑问终于揭开了。
这部《孙膑兵法》竹简共有222枚,内容包括擒庞滑、见威王、篡卒、月战等16篇,共计6000多字。《孙膑兵法》;继承和发扬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并创造了围魏救赵、减灶迷敌、佯败诱敌。运动伏击等灵活多变、以少胜多的作战艺术。
第一篇“擒庞滑”讲的就是公元前34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滑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解救赵国。魏国的精兵强将都去攻打赵国了都城大梁防备空虚,孙膑率兵直捣魏国的都城,魏惠、王急忙命令大将庞滑回师自救,孙膑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大破魏军,还俘获了魏国大将庞涓。这就是古代历史上着名的桂陵之战。
历史上,孙膑帮助齐威王打了许多胜仗,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但后来,由于将相不和,齐国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孙膑感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最终谢绝了齐威王的封赏,隐居在今天的山东莒南县一带,潜心研究兵法,才得以编写出了这部着名的《孙膑兵法》。
那么,曾失传1700多年这部《孙膑兵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在山东临沂古城城南有两座低矮的小山,一座叫“金雀山”,一座叫“银雀山”。1972年4月,临沂卫生局进行基本建设,在银雀山上发现了古墓,经过勘查证实,这里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的两座墓葬,并从其中发现了大量竹简。
而这些竹简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20余篇着作,其中不少是佚书或是首次被发现的古代书籍,最珍贵的当属《孙子兵法》的佚篇和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
更重要的是它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并且他们各有各的军事着作传世。特别是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说明古代的《孙子兵法》其实是13篇,而不像有些古籍记载的那样共有82篇。而《孙膑兵法》记述了孙子与齐威王的问答,很多篇的篇首都写到“孙子曰”,不过这里面“孙子”其实代指是孙膑。
范文五:孙膑有妻子吗他喜欢钟离春吗 孙膑和孙子是什么关系
孙膑有妻子吗他喜欢钟离春吗 孙膑和
孙子是什么关系
孙膑是战国时期十分著名的军事家,他以智谋出名。早年受到奸人迫害成为了一个残疾人,身体的缺陷并没有影响孙膑,各种绸缪在他的头脑里演算,桂陵之战、计杀庞涓,都是他的杰作。
孙膑,我们后人喜欢称孙膑为军事家,其实孙膑的能力不仅在军事上,他还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出生在今山东鄄城人的孙膑,据说是孙武的孙子,因为太史公司马迁曾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当然孙膑到底是不是孙武的孙子,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孙膑这么会打仗,又是孙家的人,也难免会被认为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早年曾与庞涓一起跟着鬼谷子学习兵法。孙膑的聪明和勤奋刻苦,让其师父鬼谷子很满意,师父对孙膑的赞赏引来了庞涓的嫉妒,庞涓后来受魏惠王的聘请,成为了魏国的大将,庞涓在魏国打过几次仗,战绩不错,因此深得魏惠王的赏识,春风得意的庞涓却放心不下孙膑,因为孙膑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若不将孙膑除去,庞涓寝食难安。
后来,庞涓骗孙膑来到了魏国,并在自己府上将孙膑的膝盖残忍剔除。将孙膑丢在猪圈,不给孙膑饭吃,任由他自生自灭。最后靠着孙膑装傻才骗过了庞涓,并随着当时到魏国出使的齐国官员,逃到了齐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孙膑这颗金子,在齐国因为“田忌赛马”而得到了齐威王的青睐。刚到齐国的孙膑作为田忌门下的门客,并非十分引人注意。
田忌喜欢赛马,他经常和齐威王赛马,但是基本每次都输。这时门下的孙膑知道了这件事,就告诉田忌应该怎样赛马。“取君下驷于彼上驷,取君上驷于彼中驷,取君中驷于彼下驷,失一而得二”,田忌依计行事,结果田忌三局两胜,赢得了比赛。齐威王感动惊讶,便问是谁想出的计策,一打听说是孙膑,田忌就趁机推荐孙膑给齐威王。虽然孙膑的腿脚不便,但与齐威王的对答中孙膑对答如流,深得齐威王的赏识,齐威王还将孙膑称为“先生”,把他作为老师看待。
孙膑在齐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他先后解救了赵国的亡国之危,设“围魏救赵”之计,桂陵一役使得魏军大败。过了十几年,魏国与赵国联合起来攻打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便又设“减灶逃兵之计”,趁着庞涓麻痹大意,将他诱到马陵道,杀了庞涓,马陵之战又让魏国一蹶不振。
孙膑是一个杰出的军事人才,在历史上,孙膑曾帮助齐威王打了许多胜仗,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他的最高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所著的《孙膑兵法》共16篇,共计6000多字,为中国的古代军事的一部伟大巨著。这样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有没有妻子和儿子呢,
在电视剧里孙膑和钟离春曾经相爱,正史上钟离春是真实存在的,她是齐威王的王后,是历史上出名的丑女人。据说钟离春原本是孙膑的未婚妻,孙膑为了让齐宣王醒悟,就让未婚妻化身为丑女人入宫劝齐宣王。没想到,齐宣王对钟离春从厌恶到喜欢。结果,孙膑和他的未婚妻钟离春就活生生被拆散了。
但孙膑的妻子到底是谁,史书没有记载,不过史书记载了孙膑的儿子叫做孙胜,关于孙胜的资料,书上也是少的可怜。看来,藏在一代名将孙膑身上的谜团还有很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