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滕王阁序课文讲解要点
《滕王阁序》赏析 临淄三中高一语文组 王汝成编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此赋描写滕王阁四周景物和宴会盛况,意境开阔,大气悠远。结尾更是抒写羁旅之情,寓怀才不遇的
感恨。其文始志存高远至结尾意气消沉,可以说是王勃短短人生的实际境况,但消沉而不萎痱,至末句时
虽有避世之感却又存希望,也许这就是王子安当时的真实心态吧。
文由心生,读此赋抚揣王子安的人生,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悟。此是赋外之言,然读此赋不知王子
安心路,当逊色多多也。在我们读此赋时惊羡王勃的文词绚丽,对仗工整,气势奔放自然时。我们更应该
触摸作者的灵魂深处,感受他写此赋时的心态,在其精美的表像下寻找那一颗孤独的灵魂,及他灵魂深处
发出的无望呐喊,也许会更增加此赋的个性魅力,此是很多读此赋者未知之美感矣。嗟呼,读其文尝不知
其心态,实文之悲哀呼?还是读者之悲哀?
综上所述,实是王子安作此文时之大环境也。赏古文,如要知其中精髓,必先深了解作者之人生。因
古文在我国历朝都是借物抒怀之作,或言怀才不遇,或无力回天而愤世嫉俗,或避世以求自保吟诗作文抒
胸臆,个中情结,各人心态异而呈文之不同。但一脉相承的都或是借物抒怀,在或华丽,或凝重的文采下,
隐藏着的是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他们的思想在文采的表像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华丽的笔风很多,至所
以他们的诗赋能传之于后世,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具有了实质的灵魂与他们在当时大环境下呈现出的理性
思想。一篇小小的古文,能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才是他们文字历久弥新的原因
所在吧?
【写作技巧】
第一:精
精有二种解释,一种是用词简练,通观王勃全文,说实话确实是用语简练。这一点在文中处处可以见
到。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
(南昌)的地理位置说的一清二楚。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
位说的一清二楚,此等用笔老到之举,岂是一个精字了得。描写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又是一目
了然。描写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是数字。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
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第二:点睛妙用
《滕王阁赋》系属名篇,名句佳言当不谓小。世人常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是
不待言下。此为写景之最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励志如“东隅已逝,
桑榆百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写虚境如“渔舟唱晚,响穷鼓蠡
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一句不是惊世骇俗之佳句,此等妙笔,全文俯首拾来皆是,处处设
疑,处处点睛,有此等点睛妙笔,怎不让其赋妙不可言呢?所以呀,我们现在写作,也要注意用词之精,
一篇文字如有一二句点睛妙笔,全文皆活也。写散文者应记之。
第三:博
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写作的
知识面一定要广。熟读唐诗三百首,只要我们用心的熟读了,那么对其中的意境、技法、格律、也会有自
然而然的熟悉,在此种情况下,无疑对于我们自身的写作是有好处的。
博览群书,也就是说肚子里有墨水,俯首拾来皆成句,是我们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厚积薄
发,看多了,识多了,写起文来自然也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也。看看我们现在的什么少年作家,还有那
些看了几句摘撷的名句或是翻了几本哲学就动辄大言不惭的主儿,也敢在那里叫嚣自己学富五车,实让人
殆笑大方耳。
我们看王勃的《滕王阁赋》,就可见王勃所学之博。如地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对于南昌的历史
了如指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远景、在南昌的四周地理)”。“响穷鼓蠡之滨??声
断衡阳之浦(中景,南昌周边)”。如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节令)。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
暮山紫(节气)”。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孟尝高洁??
阮籍猖狂”等等。可见王勃引用之泛,而且入情入理,浑然不着痕迹,这样的引用如胸中无万千书卷,又
如何能信手拈来呢?所以,写作者博览群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临时抱佛脚,拉一
些似是而非的典故来引用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画蛇添足罢了。而且知识面不广,创作面就会受到限制,这
是写文时的大忌,愿文学爱好者明之。
第四:收放自如
位成功的文字作者,比喻他的功底最佳用词就是收放自如。该收时候收,该放时候放,也就是在一篇
文里,始终抓住中心,在引申面上,又抓住诠释之重,这样层次感分明,中心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而又
能将作者的中心思想毫无保留的灌输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才是成功的作者,因为读者的思想已跟着他的
思想互动。
1
《滕王阁序》赏析 临淄三中高一语文组 王汝成编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滕王阁赋》在很多人的思想里是一部写景之作,没错,此赋写景是古文中难得一见的妙作。但就实
而论,此文据我认为应该是抒怀之作,只是为了应景,融抒怀于景,兼得益壮。王勃之笔力自不待言,但
在写景的表像下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就必须具备对文字熟练的驾驭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做到收放自如。
《滕王阁赋》的如何收放我在赏析中已有详尽的禅述,现在读者可以反过来仔细体会。当然对于一般的文
字工作者,是很难做到收入自如的,那就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那就是由简如难,慢慢进步。同样我
们以《滕王阁赋》为例,我们可以从他的技巧里找到我们循序渐进渐进的路子。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简介
: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
“初唐四杰”之冠。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
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
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受累贬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
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
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
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
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
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
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
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
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
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
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英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
《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
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
骆,亦号为四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
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
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
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
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
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
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
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
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
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
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
2
《滕王阁序》赏析 临淄三中高一语文组 王汝成编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
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
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
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
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冠,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
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
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
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上元二年(675年)
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
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
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
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
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
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
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
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同年年末,王勃行至南海。人生无非是一次远行,历经生死聚散、奇情流转的王勃百感交集??
浪漫不羁的诗人慨然蹈海自尽,时年只有26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
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
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
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
绝特之称。”《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赏析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全文可分为四大段落。开篇至“躬逢胜饯”是第一段,对洪州形势与人才优势进行高度概括。题名曰
“登洪府滕王阁”,所以开篇从地域特点着笔。“豫章”,汉代郡名,所以称“故郡”;唐初改为“洪州”,
故说“新府”。两句中兼顾到历史与现实。因古人把地域与天上的星座相对应,所以第三句从天上写起
??“星分翼轸”;下面又紧应地理形势??“地接衡庐”;它还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
控驭着荆楚,牵系着浙江。洪州的地势之雄,在以上四句中被形容得淋漓尽致。“物华天宝”四句,极写
人物之盛。“龙光”七字与前“星分”一句相呼应。“徐孺”“陈蕃”是汉代“豫章”之名流,与起句遥
遥相接,既追溯历史弘扬传统,又为当时“洪都”人才的出场作好铺垫。从“雄州雾列”开始,将地势与
人才这两方面交叉在一起,运用错综回环手法,反复皴染。“雄州雾列”写地,是“星分”四句的补充;“俊采星驰”写人,是“物华”四语的发挥。“台隍”一句复说“星分”四语,“宾主”七字再补“物
华”两联。从“都督阎公之雅望”一句开始,进入时、地具体描写,既突出与会宾主,又兼及自身。这一
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针线细密,开合得体,笔墨变化多姿,却又一丝不苟。
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是第二段。这一段紧扣题中“秋日”与“滕王阁”,从不同侧面
描写旧历重九秋高气爽的自然景观和滕王阁建筑的壮丽非凡。“潦水”二句承“三秋”而言,“俨骖”四
句叙写来阁过程,“层峦耸翠”六句写阁之所在,“披绣闼”以下写登临之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是序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这两句把深秋景象描绘得活脱生动神采飞
扬,富有纵深感;它把人们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美感,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语言,极其简洁地表现
出来了。下面“渔舟唱晚”四句,通过听觉形象为这两句作补充,深化意境,更增添无限诗意。
从“遥襟俯畅”到“岂效穷途之哭”是第三段。这一段还可分为两个层次。“嗟乎”以前为第一层。
这一层,从盛宴娱游联想到人生的际遇。自“遥襟俯畅”至“二难并”,写宴会的盛大,人才的众多,佳
节良辰的难得。以下,“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两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
3
《滕王阁序》赏析 临淄三中高一语文组 王汝成编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识盈虚之有数”。作者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并且贯穿始终。“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
联系个人身世,对此作多侧面的具体发挥。从“长安”“南溟”“北辰”“帝阍”“宣室”诸语来看,内
中既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在这一层里作者写到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
用的是全方位的观照与“登临四望”的艺术手法。从枚乘的《七发》到唐初,这种手法在自然山水描写中
经常出现。王勃结合登阁,“按周览而发幽情”,融历史渊源于地区特点,同时结合身世成功地发展了这
一手法。从“嗟乎”到“岂效穷途之哭”,是第三段的第二层。先以“嗟乎”二字唱叹而起,使严格的骈
文具有松动变化之妙。紧接着写“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并征引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加
以申述。继之,笔锋陡转,从“所赖君子见机”开始,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乐
观向上的情怀。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行文上具有起伏顿挫之妙。
从“勃,三尺微命”到篇终是第四段,仍可分作两层。“呜呼”以前为第一层,由个人遭际写到路经
滕王阁,幸得参与宴会,自当应命为诗。“无路请缨”四句,以终军、宗悫、班超等胸怀大志的历史人物
自比,兼叙怀才不遇。“舍簪笏于百龄”八句,写远行省亲,路经名阁,应邀赴宴,如登龙门,身价倍增。
“杨意不逢”四句表示,既遇阎公这样的知音,又怎能不欣然命笔?“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以下为
第二层。作者把这次宴会比作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雅集,能奉命作赋,已十分荣幸,但自己年少,叨陪末座,
更好的作品有待在座诸公。全序以谦词作结。全文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
“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
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
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
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
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
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
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
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
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
决心。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
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
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
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
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
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
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
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
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
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4
《滕王阁序》赏析 临淄三中高一语文组 王汝成编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
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一
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
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
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
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
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
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
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
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
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
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
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
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
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
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阮籍”之
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
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
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
的用典方法 。《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禀告汉武帝,说《子虚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武
帝召见相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而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钟期既遇”之典见
《列子?汤问》,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知其音。
以上两个化用典故,涵蕴深刻。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乃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
斧凿之痕。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5
《滕王阁序》赏析 临淄三中高一语文组 王汝成编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滕王阁
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
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
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
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
“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
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以上四个典故在句中连用,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
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
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
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
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
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
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
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
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
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
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
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
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
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
阁独为第一。”
这篇序文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还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本文题名曰“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继承了汉、魏以来骈文的
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
说:“赋”这种文体,“吟咏性情,各从义类。故情形于辞,则丽而可观;辞合于理,则则而可法。使读
之者有兴起之妙趣,有吟歌之遗音。扬雄所谓‘诗人之赋丽以则’者是已。”这篇序文,可以说是“诗人
之赋”的典范之作。王勃是初唐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散发出一种清
新诱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客观事物
的,而且是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感受的。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有远大的抱
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
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
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这篇序文与前此某些谄谀铺张、
雕虫篆刻的大赋有所不同,它不是炫学使才的无病呻吟,而是由衷之言的千古绝唱。这种情感并不单单表
现为序文的个别章节,而是贯穿全文各个部分的整体效应。正是出自内心,意深义高,才能在整体上把抒
6
《滕王阁序》赏析 临淄三中高一语文组 王汝成编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情、写景、叙事、议论、使事、用典熔于一炉,而获得以情感人的艺术功效。因为序文具有真挚的情感和
浓郁的诗意,所以它的影响远远超过同时创作的《滕王阁诗》。下面特录此诗,不妨作一比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语凝练,内容含蓄,概括性很强,且又极富诗的形象与诗的韵味。但它毕竟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
大合,纵横出没,规模崇丽而又气象清新。作为主体的这首《滕王阁诗》,只有参读附于诗前的序文才能
更深地把握其内蕴。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篇序文,又使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被序文的光彩掩没了。很多
读者,但知有序,不知有诗,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探寻的。
体明辨序说》中说:序,“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
也。”王勃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但它不是“善叙事理”而是善抒真情。全文层次清晰,首
尾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此,前面已有具体分析。这里要说的是骈文的对偶问题。全篇除“嗟
夫”“所赖”“勃”“呜呼”“云尔”九字以外,其余多为四、六偶句,句式非常整饬。但过分整齐必将
呆板而缺少活泼之气,所以文中还多用七字句或间用三字句,整中见散,摇曳多姿。句中还不时杂用
“之”“而”“于”“其”等虚词,或适当运用“嗟夫”“呜呼”之类的感叹词,整饬之中富有变化,做
到奇偶相生,避免了板滞的缺点。文中不仅句与句对偶,有时句中的词与词也构成对偶,如“腾蛟起
凤”“紫电清霜”;“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有些深层的对偶,表面上看不出来,需要透过一层才能发现。如“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对“梓
泽”,十分清楚,但“已矣”和“丘墟”之间就看不出是对偶了。其实,它们之间也是对偶关系,不过,
它们不是一般形态下的对偶,而是以双声为对。“已矣”,是双声;“丘墟”在古代汉语中均为“溪”母,
也是双声,所以成对(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有些对偶从不同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又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特色。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地增强了诗的韵味。
。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序文,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
是把山水、建筑、人物融汇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幅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
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遥的自然景观恰当地纳入自己构思
的画面中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瓯越”“长安”“吴
会”“南溟”“北辰”,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
种景物,统驭全局,服务于滕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深
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故郡”与“新府”相联系,前代名人与在座高朋相衔接,有时还恰
当运用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把现实与虚无的天界、幻境融为一体(如“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形成多维的艺术空间。技法运用也呈现多样化。有的是工笔细描,反复勾勒,如滕王阁的建筑;有的是水
墨烘染,信笔点缀,如阁外自然景观。凡此种种,都能意到笔随,自成佳趣。色彩运用也极为丰富。有时
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如“层峦耸翠”“飞阁翔丹”“睢园绿竹”“邺水朱华”。有的靠自然本色,或与
外部色彩相辉映,如第二段关于秋景的描绘。有的则在事物变化的瞬间捕捉色彩的变化,富有动感,如“雄
州雾列,俊采星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都不是一般画笔所能达到的。
讲究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就一联而言,上联的下
半部分如以平声字结尾,则下联上半部分的尾语也必用平声。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上联“墟”字平声,下联“灵”字处也必为平声。反之亦然。如“屈贾谊于长沙,非
无圣主”;“主”是仄声,那么,下联“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的“曲”字处,亦必用仄声(“曲”
为入声字)。这种手法是“平接平”,“仄接仄”。再就一句本身而言,不论四、六句或七字句,均如同
律诗一样,在双音节处要交替使用平仄声字,以使句中平仄相间,铿锵起伏,错落有致。一联中的两句,
也如同诗句一样地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
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三王”中,王仲舒的“记”
与王绪的“赋”均已失传,唯王勃此“序”独存。这是因为王勃此序有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与六朝
及其以前某些无病呻吟或嘲风弄月的有所不同。同时,还在于它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格局和陈陈相因的
文风,给骈文注入新的血液,有很高的艺术性。历史是公正的,它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7
范文二:南师讲解滕王阁序
南师讲解 滕王阁序
?传统文化大观园
?50评论? ?10月前
12:53
《滕王阁序》这三点,老师怎么不讲
?地瓜讲堂
?565评论? ?7月前
流光溢彩《滕王阁序》
?文化智光
?0评论? ?1月前
南师法要:修到三禅四禅 意识才不起作用
?国学解码
?41评论? ?7天前
古文解读:《滕王阁序》之传诵千古绝唱
?碎语闲言
?37评论? ?8月前
南师讲解 吕纯阳 [点铁成金]
?传统文化大观园
?3评论? ?10月前
09:45
这《滕王阁序》,清爽可人!
?生活与艺术
?41评论? ?8月前
《滕王阁序》所有典故详解
?故事里的事
?20评论? ?2年前
滕王阁序欣赏
?Ivan浅谈
?0评论? ?1月前
文徵明书《滕王阁序》及全文解析
?书法易
?9评论? ?2年前
书画课堂 ll 田英章《滕王阁序》
?三风堂书画
?48评论? ?6月前
特别篇(一)·《滕王阁序》·王勃
?夜瞳
?57评论? ?1月前
楷书《滕王阁序》,太正了
?书法密码
?41评论? ?7月前
文征明行草《滕王阁序》,真帅气!
?神秘侠客文化
?35评论? ?6月前
滕王阁序
?酷6娱乐视频
?13评论? ?6月前
05:00
《滕王阁序》改“长联”
?万龙文化艺术中心
?18评论? ?8月前
范文三:滕王阁序讲解
http://dalian.lashou.com/deal/661579.html?tj=1 白玉串
1·两马并驾一车:~驰。
2. 两物并列,成双的,对偶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骈(pián )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骈体文用典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用得恰当,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充分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表达委婉曲折。
下面按照课文中典故的顺序,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为最年轻者,每次参议诏令,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对偶又称对仗,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人
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如: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d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1. 【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 【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 【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 【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 【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 【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 【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 【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 【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 【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 【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 【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 【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 【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 【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 【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 【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范文四:知识讲解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个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2(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背诵文章2?,5段,对文章进行?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 3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不一?般。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粗,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字词汇总
生字
轸(zhěn):?车后横木,借指车。?二十八宿(xiù)之一。?悲痛。
(xū):原来有许多?人聚集居住?而现在已经?荒废了的地?方。 墟
饯(jiàn):?饯行。?浸渍(果品)。
阿(ē):?大山。?屈从,迎合。
凫(fú):野鸭。
闾(lǘ):?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里巷的大门?。
筵(yán):?竹制的垫席?。?酒席。?古人饮食宴?会在席上,所以酒席叫?“筵”。
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俨骖騑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
等终军之弱?冠 ( 古义:二十岁。 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一词多义
完:担中肉尽
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尽 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
所有的:尽人皆知
极:尽善尽美
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
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 衰老、亡故: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
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
原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因果连词:故幸来告良?
统属、隶属、属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 连接:平原君使冠?盖相属于魏?
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
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走近、靠近、接近: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即 就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
假如:即有如不称?,妄得无随坐?乎
当、当前:成功在即
通“则”:且壮士不死?即已
反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将近:年且九十
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且 而且、一边??一边??: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
尚且:臣死且不避?
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 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 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 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 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 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俊美 下临无地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 目吴会于云?间 名词作动词?,看、望
徐孺下陈蕃?之榻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重点句式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
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
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
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
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 赏析:
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作者记叙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了?人生无常、命运坎坷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发?奋振作的意?志。希望与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理清结构
谋篇立意:本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妙用典故,内容充实,抒情真挚,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主”“明日”的不满。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美景?。
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国写?全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诵读步骤
一般而言,对古诗文的?诵读应区分?体裁,把握感情基?调,正确把握主?旨。读能见义,读能生巧。可遵循以下?五个步骤诵?读本文。
(1)初读务必要?读准确:初读主要扫?清文字障碍?,弄清句子节?奏,运用旧有知?识,读出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如骈文的七?字句与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骈文的七字?句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读这些?句子应区分?节奏。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一三式)。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五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2)再读理解词?句: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文言句法问?题。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星”,凭语感画出?标志,分析结构可?知,“雾”做“列”的状语,“星”做“驰”的状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为?意动用法。
(3)三读通脉络?:把握文章脉?络,采用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聚零为散。如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地?形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典及?与会缘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看出?作者的写作?脉络: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阁上所?见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
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4)四读探究文?章主旨: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如课文,应抓住“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语句及?运用典故的?句子,要读中见情?,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两句要重?读“难”“悲”“客”“怀”“不见”“何年”等词语,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
(5)五读鉴赏美?: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经验、兴趣 选其中一点?进行评价,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出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共鸣,产生自动背?诵的欲望。
写作特色
文体
《滕王阁序》用的是骈文?的形式。骈文也称“四六文”,或四字句,或六字句,字数有严格?要求。如果写律诗?或绝句的话?,字数还少一?些,相对还容易?一些。但以文章的?长度却以诗?句的要求来?写作品,那难度就太?大了。因为很多内?容用诗句是?不容易表达?的。《归去来兮辞?》也基本是一?首长诗,但陶渊明还?是增加了一?个散文性质?的小序来说?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
王勃却不用?小序,因为《滕王阁序》本身就是一?篇长序。他敢用骈文?的形式,洋洋洒洒写?出这么长的?文字,没有压倒古?今的才气,肯定是写不?出的。
可以说,王勃虽然是?带着四六骈?文的镣铐,却舞出了惊?世骇俗的舞?蹈。《滕王阁序》文笔
挥洒自如:词藻富赡,语言浓艳,可谓辞采华?茂;英才华发,俊逸清新,可谓骨气纵横,
奇?高。这真是千载?之下,无人匹敌。
写作特点
1(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例: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用典:骈体文用典?的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典故?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
写作借鉴
1(写文章要写?出气势,营造出恢宏?的场面
古人写文章?并非选取大?的场面和背?景,而是取眼前?极平常之事?物和景观,能够新意迭?出,表现景物的?恢宏阔大,绵邈无穷。客观事物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才能写出浩?瀚的大海,浩渺无边的?湖波水纹,才能放言大?地,寄怀宇宙,借自然界勃?勃生机、郁郁生气一?吐美好的感?受,可调奏出造?化绵邈无尽?的生命律动?。
2(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文质兼美?
好的文章,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之外,主要的还要?附丽于恰当?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技巧?。深邃的意蕴?、富丽曼柔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融于?谨严的章法?中才能做到?文质兼美,令人不忍释?卷,先睹为快。排比、对偶、夸张、比喻、拟人、互文等手法?的运用,定会形成文?章的外在美?。在气势的铺?垫、意境的表现?、情节的设置?、造境的构成?以及音节的?经营等方面?要下工夫,必能收到情?美文美兼顾?、韵谐情谐的?优秀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上,要多炼字,具有“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另外,外在景物的?勾勒描绘为?抒发心中感?情营造了氛?围,使情与景自?然交融,形成“风吹水面,自然成文”的意境。再辅以形象?勾勒,物象铺陈、点染,形态意蕴整?合就可给人?以美的享受?。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陶侃传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邪?~”有奉馈着,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臻?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资治通鉴》卷93)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辄朝运百甓?于斋外 甓:瓦
B.终日敛膝危?坐 危:端正
C.听事前余雪?犹湿 听事:官府治理政?事的大堂
D.后正会 正会:正月初一聚?会
2.分别比较下?列加红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 ?是自弃也 (
?如不佃而戏?贼人稻 ?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 (
A.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B.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C.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D.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3.比较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问其故
?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
?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
A.?和?相同,?和?也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
?和?相同,?和?不同 D.?和?不同,?和?相同 C.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4.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A.过分地悠闲?安逸,恐怕不能够?做成大事
B.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不能做?成大事
C.过分地悠闲?,只怕不可以?承担大事
D.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很难承?担大事
5.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
A.倘若是努力?工作所达到?的,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B.倘若是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C.倘若是自己?劳动所得,东西即使轻?微一些也一?定高兴,慰问后甚至?两倍三倍地?赏赐
D.倘若是在协?作中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再少,也在慰问后?,成倍甚至两?三倍地予以?赏赐
6.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他管理众务?,微服密访,都是这类做?法 A.
B.他综合治理?,细微周密,都是这一类?做法
C.他监督杂物?,但作风细密?,此类的作风?多得很
D.他总理众务?而作风细密?,都像上述这?类情况
7.下列对陶侃?的为人做事?评述概括较?好的一项是?( )
A.陶侃为人聪?慧敏捷,恭谨从政,办公负责,作风认真,爱憎分明,禁赌罚懒,奖励劳动,拒礼推贿,重视农工,爱惜物资。
B.陶侃胸怀大?志,聪明恭谨,综理微密,奖勤罚嬉,劝农工,惜分阴,平时不忘“物尽其用”。
C.陶侃为人聪?明敏捷,办事严肃认?真,痛恨赌博,时时勤政爱?民,作风俭朴,重视粮食生?产,做到了“物尽其用”。
D.陶侃有政治?家头脑和军?事家作风,反对不正之?风,工作平易近?人,提倡节约,重视农业生?产,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参考答案】
1.A甓:砖
2.D戏:斗趣;随意。 是:这
3.C ?在 ?而 ??均作“应当”讲
4.C
5.C
6.D
7.B(A、C、D中罚懒、奖励劳动,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平易近?人在文中没?有依据) 拓展阅读
《滕王阁序》的“三气”
杨志刚
《滕王阁序》,是气贯千古?的序文,也是因为它?有一股气在?。概括地说,这篇文章有?三气在:
才气
1.才思敏捷
《滕王阁序》之所以有才?气,首先王勃是?个才子。
但他活着时?就大名远扬?了。写作文之前?要打“腹稿”,这个典王勃只活了?二十六七岁?,
故就?来自王勃。王勃可以说?是天生异禀?,才华横溢。《滕王阁序》的写作,就是在一刹?那之间完成?的。同样是名传?千古的诗文?,同样是大文?豪,并不见得就?有王勃这样?立等可取的?速度。西晋的左思?写《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可是却是用?十年时间,苦思冥想做?出来的。唐朝诗人中?有“苦吟”一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反复推敲,才收获好诗?,比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来?,毕竟显得太?辛苦。才思敏捷,是才气的第?一表现。
2.学识渊博
一个人再天?纵英才,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大量典故的?运用,就是王勃才?气的第二个?表现。《滕王阁序》是中学课文?中课下注释?最多的一篇?,注释的文字?是正文的好?几倍之多。 大气
读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会有一个感?觉——句句都是上?品。
1.气势恢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解析】
,仰写作视角的?变化:作者视角变?化极快,登临滕王阁?,先目光上移?,顺着绿树山?峦望到天空?;再接着目光?下移,如临深渊,看不清地面?。
色彩的搭配?:耸翠,满眼的碧绿?,映衬在蓝天?白云之间;流丹,明艳的朱红?,在翠绿中更?加鲜艳。红绿相配,一篇灿然。
这四句,气势宏伟,上天入地,大开大合。天地仿佛都?在他的胸中?,他的笔下。
2.思维开阔
写滕王阁,王勃不仅仅?是写眼前之?景,更有大胆的?联想与想象?。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渔舟一句,是眼前之景?,而雁阵一句?,则是思接千?里之外。王勃在渔舟?晚唱的歌声?里,他的魂魄已?经漂泊到了?衡阳,去嗅那里的?寒气,去听那里的?雁鸣。
王勃的思维?,不仅仅是对?景物有着开?阔的联想,他还由眼前?的宴会,联想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宴会。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西汉梁孝王?有睢园,那里是当时?最著名的社?会名流雅集?的沙龙,司马相如、枚乘是座上?宾。邺水是邺城?,这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文?化沙龙,召集人是曹?丕、曹植二兄弟?,三国时文化?名流都在曹?魏,曹魏的名流?都在邺城,建安七子是?常客。
彭泽,是大名士陶?渊明。
临川,谢灵运,名门之后,大名士,他曾说过才?高八斗的典?故。
如果没有开?阔的思维,怎能联想到?这些,没有这些,文章又怎能?熠熠生辉,
所以说,无论是大作?家的经典作?品,还是写作文?,思维的开阔?是极为重要?的,要学会合理?、有生气的联?想和想象。
3.意境高远
大气的表现?,还在意境高?远上。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全?文最著名的?一句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首先,这两句的外?在。
一、对仗工整,且当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我们当然可?以说,唐诗里比得?上这样工整?的诗句多得?是,但是我们要?注意:首先王勃是?现场完成,几乎没有时?间做更多的?思考。其次王勃是?初唐诗人,律诗、绝句这种对?仗工整的“近体诗”还并未
如果你要用?杜甫的律诗?来相比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那既完全?成熟,
无可比?性,也不公平。
二、动感与沉静?并存。上句写动,霞、鹜“齐飞”。视线随景而?动,把落霞写活?,突出景物神?韵;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侧重于内心?因景而静,突出观景之?人气韵。
三、色彩亦真亦?幻,难以描摹。
落霞,明丽灿烂中?,却因孤鹜的?那几个小黑?点透出了阴?沉;秋水似蓝非?绿,与天相接,不辨哪里是?天,哪里是水。
看过一些表?现这两句诗?的画作、摄影作品,均觉得不满?意。不是因为作?者的水平不?够,而是诗句一?旦凝定为具?体影像,便失去了想?象的可能,便失去了变?幻不定的可?能。这正像我们?说由小说拍?成的影视剧?,总觉得比不?上原作的原?因。
我对很多绘?画、摄影作品表?现这两句名?句感到不满?意,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句诗的?意境是非常?高远的。先做一个比?较: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我们不要犯?刚才比较杜?甫和王勃对?仗水平问题?的错误,拿出庾信的?这两句诗来?,并不
,相反,写得很好。庾信是杜甫?非常推崇的?作家:“庾信文章老?更是批判?庾信写的不?好
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的诗句?的最大优势?就是首创性?,他给了王勃?一个巨人的?肩膀。但意境一比?,就不一样了?。打个比方,庾信的诗是?小家碧玉,虽然也有几?分姿色,但毕竟俗气?了一些。王勃的诗句?则是大家闺?秀,眉目之间有?山水,谈吐之间有?乾坤。为什么这样?说,
选取的意象?不同。王勃选取的?是落霞和孤?鹜。可能有人说?,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就看到了落?霞和孤鹜,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王勃是在秋?日登上滕王?阁的,也会看到落?花吧,但为什么不?写,这就是因为?,映入眼帘,并不等于一?定进入诗文?。作者在诗文?中所写的是?一种选择性?,只有能表现?自己心胸的?物象,才能成为诗?文中的意象?。
那么,落霞和孤鹜?齐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不但是一?种景象,更是王勃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的生命,应该像落霞?一样灿烂,辉煌,但是,也总会有孤?鹜那样的几?点灰色,挥之不去。
其次,这两句的内?在。
秋水横天,天接秋水,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到底是表现?怎样的一种?心境,当你站在这?两句诗的面?前,会做何感想?,中国人崇尚?留白,崇尚写意,能够写出把?意境留给读?者去品读的?诗句的人,那就是大手?笔。王国维说,写词最好是?“不隔”,差强人意是?“隔了一层”。他说秦观的?“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隔了一层,因为把事情?做的太实了?,失去了读者?再创造的可?能。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不隔,因为这不但?是写了景物?,而且创设了?一种真切但?又朦胧的意?境。
“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恰好可以?用来评价王?勃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就是不隔?,所以它千古?传唱。
勇气
王勃仅仅靠?对滕王阁进?行景物、事件的描摹?,已经可以雄?视百代了,但王勃还觉?得不
够过瘾?,自己一定要?做到前台,借阎都督的?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纵观全文,有四个字是?王勃情绪的?转折点:
兴尽悲来
什么兴呢,四美具,二难并:秋高气爽,登临滕王阁?,览尽天地间?大美,贤嘉宾,高朋满座,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样样都有,一应俱全。
但老子说:物壮必老。事情达到极?点,便向相反的?方面滑落。王勃的悲伤?是从何而来?呢,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宇宙无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但王勃在“兴尽”之后,慨叹的是“盈虚有数”,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有定?数。这是王勃作?为一个仕途?失意、前程渺茫之?人的真切感?受。
所以,他紧跟着补?充道: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是什么意思?,丧失了前路?,人的最大痛?苦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犹?疑不决,而是前方已?无路可走。犹疑不决 ,还可以冒险?一试,无路可走则?只能大哭一?场。可以说,王勃此时写?出“失路”二字,我们就能联?想起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这么多的心?情。可以说,文言文的魅?力就在此,它需要你思?索,而不是像现?代汉语那样?苍白。
王勃失路的?原因,在于官场的?失意,他说: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自比西?汉大才子贾?谊,心中思念庙?堂之高,希望得到皇?帝的召见,询问治国之?策。
是不是都想?获得权势富?贵,都是官迷,是不是都是?奴古人对做官?念念不忘,忠于皇帝,
才,
事情不能客?观来看。封建社会里?,皇帝和国家?是合二为一?的。有志气才华?的人,要想为国效?力,要想为百姓?谋幸福,首先要获得?在朝为官的?资格,只有获得了?这个平台,你才有实现?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利的可能。所以,王勃对皇帝?念念不忘,并不能仅仅?看做就是为?皇帝服务,就是权力熏?心。
在外部环境?成为了自己?的理想的绊?脚石的时候?,在失意的时?候,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沉沦、意志消沉是?一种不得已?,却是多数人?的选择,比如阮籍,终日喝酒来?麻醉自己。逃避,自得其乐是?一种调整,也是多数人?的选择,比如做隐士?,如陶渊明退?守到自己桃?花源去看看?天上的归鸟?,看看水里的?游鱼。采采菊花,摸摸孤松。
而当感知到?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他却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引吭高?歌,唱出了激扬?澎湃的歌声?。他说: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龄不是问?题,“鬓微霜,又何妨”,六十岁的身?体,却有二十岁?的心脏。
位置不是问?题,即使只是一?个士兵,也要有做将?军的远大理?想。
身处污浊环?境,没关系,我能出淤泥?而不染,持坚守白,不涅不缁。
身处困境,即使像掉在?车辙印迹中?干渴的小鱼?,没关系,我仍然像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那些?乐手一样,生命不息,快乐不止。
理想虽然在?远方,我就是一只?大鹏,乘着扶摇飙?风,朝发夕至。机会虽然失?去,但只要是一?个有才华有?准备的人,机会就一定?能再眷顾我?。王勃在困境?之下,虽有不平,虽有怨言牢?骚,但他却最终?没有沉沦,没有逃避,是因为他气?贯古今的勇?气。我想,中国人之所?以都爱《滕王阁序》,不仅仅是爱?他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华章?丽句,更在于他有?一颗蓬勃之?心。在更多人面?对困境无助?叹息、逃避之时,王勃却像一?株沙漠的大?黄,像四周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通过才?气、大气、勇气“三气”对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了一番?解读。其实,这
是远远不?够的,伟大的作品?都像一座宝?山,俯仰都能见?宝。希望大家能?自己作进一?步的赏
析。
范文五:知识讲解_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个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2.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3.背诵文章2~5段,对文章进行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不一般。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粗,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字词汇总
生字
轸(zhěn):①车后横木,借指车。②二十八宿(xiù)之一。③悲痛。
墟(xū):原来有许多人聚集居住而现在已经荒废了的地方。
饯(jiàn):①饯行。②浸渍(果品)。
阿(ē):①大山。②屈从,迎合。
凫(fú):野鸭。
闾(lǘ):①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②里巷的大门。
筵(yán):①竹制的垫席。②酒席。③古人饮食宴会在席上,所以酒席叫“筵”。 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贬义) 俨骖騑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动身)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 等终军之弱冠 ( 古义:二十岁。 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一词多义
完:担中肉尽 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尽 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
所有的:尽人皆知
极:尽善尽美
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
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衰老、亡故: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
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
原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因果连词:故幸来告良
统属、隶属、属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 连接:平原君使冠盖相属于魏
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
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走近、靠近、接近: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即 就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
假如:即有如不称,妄得无随坐乎
当、当前:成功在即
通“则”:且壮士不死即已
反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将近:年且九十
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且 而且、一边??一边??: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
尚且:臣死且不避
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 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 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 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 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 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俊美
下临无地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
目吴会于云间 名词作动词,看、望
徐孺下陈蕃之榻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重点句式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作者记叙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了人生无常、命运坎坷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发奋振作的意志。希望与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理清结构
谋篇立意:本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妙用典故,内容充实,抒情真挚,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主”“明日”的不满。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美景。
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国写全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径。
诵读步骤
一般而言,对古诗文的诵读应区分体裁,把握感情基调,正确把握主旨。读能见义,读能生巧。可遵循以下五个步骤诵读本文。
(1)初读务必要读准确:初读主要扫清文字障碍,弄清句子节奏,运用旧有知识,读出文章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如骈文的七字句与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骈文的七字句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读这些句子应区分节奏。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一三式)。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五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2)再读理解词句: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文言句法问题。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星”,凭语感画出标志,分析结构可知,“雾”做“列”的状语,“星”做“驰”的状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为意动用法。
(3)三读通脉络:把握文章脉络,采用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聚零为散。如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地形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典及与会缘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看出作者的写作脉络: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阁上所见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
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4)四读探究文章主旨: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如课文,应抓住“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语句及运用典故的句子,要读中见情,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两句要重读“难”“悲”“客”“怀”“不见”“何年”等词语,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
(5)五读鉴赏美: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经验、兴趣 选其中一点进行评价,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出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共鸣,产生自动背诵的欲望。
写作特色
文体
《滕王阁序》用的是骈文的形式。骈文也称“四六文”,或四字句,或六字句,字数有严格要求。如果写律诗或绝句的话,字数还少一些,相对还容易一些。但以文章的长度却以诗句的要求来写作品,那难度就太大了。因为很多内容用诗句是不容易表达的。《归去来兮辞》也基本是一首长诗,但陶渊明还是增加了一个散文性质的小序来说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
王勃却不用小序,因为《滕王阁序》本身就是一篇长序。他敢用骈文的形式,洋洋洒洒写出这么长的文字,没有压倒古今的才气,肯定是写不出的。
可以说,王勃虽然是带着四六骈文的镣铐,却舞出了惊世骇俗的舞蹈。《滕王阁序》文笔纵横,挥洒自如:词藻富赡,语言浓艳,可谓辞采华茂;英才华发,俊逸清新,可谓骨气奇高。这真是千载之下,无人匹敌。
写作特点
1.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 .骈偶: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例: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 披绣闼,俯雕甍。
c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 .“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A. 用典:骈体文用典的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善于把典故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B. 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
写作借鉴
1.写文章要写出气势,营造出恢宏的场面
古人写文章并非选取大的场面和背景,而是取眼前极平常之事物和景观,能够新意迭出,表现景物的恢宏阔大,绵邈无穷。客观事物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才能写出浩瀚的大海,浩渺无边的湖波水纹,才能放言大地,寄怀宇宙,借自然界勃勃生机、郁郁生气一吐美好的感受,可调奏出造化绵邈无尽的生命律动。
2.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文质兼美
好的文章,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之外,主要的还要附丽于恰当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技巧。深邃的意蕴、富丽曼柔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融于谨严的章法中才能做到文质兼美,令人不忍释卷,先睹为快。排比、对偶、夸张、比喻、拟人、互文等手法的运用,定会形成文章的外在美。在气势的铺垫、意境的表现、情节的设置、造境的构成以及音节的经营等方面要下工夫,必能收到情美文美兼顾、韵谐情谐的优秀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上,要多炼字,具有“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另外,外在景物的勾勒描绘为抒发心中感情营造了氛围,使情与景自然交融,形成“风吹水面,自然成文”的意境。再辅以形象勾勒,物象铺陈、点染,形态意蕴整合就可给人以美的享受。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陶侃传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邪!”有奉馈着,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臻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资治通鉴》卷93)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辄朝运百甓于斋外 甓:瓦
B.终日敛膝危坐 危:端正
C.听事前余雪犹湿 听事:官府治理政事的大堂
D.后正会 正会:正月初一聚会
2.分别比较下列加红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 ③是自弃也 ..
②如不佃而戏贼人稻 ④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 ..
A.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B.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C.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D.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3.比较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问其故
②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
③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
④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4.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A.过分地悠闲安逸,恐怕不能够做成大事
B.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不能做成大事
C.过分地悠闲,只怕不可以承担大事
D.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很难承担大事
5. 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
A.倘若是努力工作所达到的,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B.倘若是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C.倘若是自己劳动所得,东西即使轻微一些也一定高兴,慰问后甚至两倍三倍地赏赐
D.倘若是在协作中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再少,也在慰问后,成倍甚至两三倍地予以赏赐
6.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A.他管理众务,微服密访,都是这类做法
B.他综合治理,细微周密,都是这一类做法
C.他监督杂物,但作风细密,此类的作风多得很
D.他总理众务而作风细密,都像上述这类情况
7.下列对陶侃的为人做事评述概括较好的一项是( )
A.陶侃为人聪慧敏捷,恭谨从政,办公负责,作风认真,爱憎分明,禁赌罚懒,奖励劳动,拒礼推贿,重视农工,爱惜物资。
B.陶侃胸怀大志,聪明恭谨,综理微密,奖勤罚嬉,劝农工,惜分阴,平时不忘“物尽其用”。
C.陶侃为人聪明敏捷,办事严肃认真,痛恨赌博,时时勤政爱民,作风俭朴,重视粮食生产,做到了“物尽其用”。
D.陶侃有政治家头脑和军事家作风,反对不正之风,工作平易近人,提倡节约,重视农业生产,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参考答案】
1.A 甓:砖
2.D 戏:斗趣;随意。 是:这
3.C ①在 ②而 ③④均作“应当”讲
4.C
5.C
6.D
7.B (A 、C 、D 中罚懒、奖励劳动,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平易近人在文中没有依据) 拓展阅读
《滕王阁序》的“三气”
杨志刚
《滕王阁序》,是气贯千古的序文,也是因为它有一股气在。概括地说,这篇文章有三
气在:
才气
1. 才思敏捷
《滕王阁序》之所以有才气,首先王勃是个才子。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七岁,但他活着时就大名远扬了。写作文之前要打“腹稿”,这个典故就来自王勃。王勃可以说是天生异禀,才华横溢。《滕王阁序》的写作,就是在一刹那之间完成的。同样是名传千古的诗文,同样是大文豪,并不见得就有王勃这样立等可取的速度。西晋的左思写《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可是却是用十年时间,苦思冥想做出来的。唐朝诗人中有“苦吟”一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反复推敲,才收获好诗,比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来,毕竟显得太辛苦。才思敏捷,是才气的第一表现。
2. 学识渊博
一个人再天纵英才,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大量典故的运用,就是王勃才气的第二个表现。《滕王阁序》是中学课文中课下注释最多的一篇,注释的文字是正文的好几倍之多。 大气
读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会有一个感觉——句句都是上品。
1. 气势恢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解析】
写作视角的变化:作者视角变化极快,登临滕王阁,先目光上移,顺着绿树山峦,仰望到天空;再接着目光下移,如临深渊,看不清地面。
色彩的搭配:耸翠,满眼的碧绿,映衬在蓝天白云之间;流丹,明艳的朱红,在翠绿中更加鲜艳。红绿相配,一篇灿然。
这四句,气势宏伟,上天入地,大开大合。天地仿佛都在他的胸中,他的笔下。
2. 思维开阔
写滕王阁,王勃不仅仅是写眼前之景,更有大胆的联想与想象。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渔舟一句,是眼前之景,而雁阵一句,则是思接千里之外。王勃在渔舟晚唱的歌声里,他的魂魄已经漂泊到了衡阳,去嗅那里的寒气,去听那里的雁鸣。
王勃的思维,不仅仅是对景物有着开阔的联想,他还由眼前的宴会,联想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宴会。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西汉梁孝王有睢园,那里是当时最著名的社会名流雅集的沙龙,司马相如、枚乘是座上宾。邺水是邺城,这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文化沙龙,召集人是曹丕、曹植二兄弟,三国时文化名流都在曹魏,曹魏的名流都在邺城,建安七子是常客。
彭泽,是大名士陶渊明。
临川,谢灵运,名门之后,大名士,他曾说过才高八斗的典故。
如果没有开阔的思维,怎能联想到这些?没有这些,文章又怎能熠熠生辉?
所以说,无论是大作家的经典作品,还是写作文,思维的开阔是极为重要的,要学会合理、有生气的联想和想象。
3. 意境高远
大气的表现,还在意境高远上。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全文最著名的一句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首先,这两句的外在。
一、对仗工整,且当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
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我们当然可以说,唐诗里比得上这样工整的诗句多得是,但是我们要注意:首先王勃是现场完成,几乎没有时间做更多的思考。其次王勃是初唐诗人,律诗、绝句这种对仗工整的“近体诗”还并未完全成熟,如果你要用杜甫的律诗来相比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那既无可比性,也不公平。
二、动感与沉静并存。上句写动,霞、鹜“齐飞”。视线随景而动,把落霞写活,突出景物神韵;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侧重于内心因景而静,突出观景之人气韵。
三、色彩亦真亦幻,难以描摹。
落霞,明丽灿烂中,却因孤鹜的那几个小黑点透出了阴沉;秋水似蓝非绿,与天相接,不辨哪里是天,哪里是水。
看过一些表现这两句诗的画作、摄影作品,均觉得不满意。不是因为作者的水平不够,而是诗句一旦凝定为具体影像,便失去了想象的可能,便失去了变幻不定的可能。这正像我们说由小说拍成的影视剧,总觉得比不上原作的原因。
我对很多绘画、摄影作品表现这两句名句感到不满意,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句诗的意境是非常高远的。先做一个比较: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我们不要犯刚才比较杜甫和王勃对仗水平问题的错误,拿出庾信的这两句诗来,并不是批判庾信写的不好,相反,写得很好。庾信是杜甫非常推崇的作家:“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的诗句的最大优势就是首创性,他给了王勃一个巨人的肩膀。但意境一比,就不一样了。打个比方,庾信的诗是小家碧玉,虽然也有几分姿色,但毕竟俗气了一些。王勃的诗句则是大家闺秀,眉目之间有山水,谈吐之间有乾坤。为什么这样说?
选取的意象不同。王勃选取的是落霞和孤鹜。可能有人说,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就看到了落霞和孤鹜,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王勃是在秋日登上滕王阁的,也会看到落花吧,但为什么不写?这就是因为,映入眼帘,并不等于一定进入诗文。作者在诗文中所写的是一种选择性,只有能表现自己心胸的物象,才能成为诗文中的意象。
那么,落霞和孤鹜齐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不但是一种景象,更是王勃的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的生命,应该像落霞一样灿烂,辉煌,但是,也总会有孤鹜那样的几点灰色,挥之不去。
其次,这两句的内在。
秋水横天,天接秋水,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到底是表现怎样的一种心境?当你站在这两句诗的面前,会做何感想?中国人崇尚留白,崇尚写意,能够写出把意境留给读者去品读的诗句的人,那就是大手笔。王国维说,写词最好是“不隔”,差强人意是“隔了一层”。他说秦观的“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隔了一层,因为把事情做的太实了,失去了读者再创造的可能。而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不隔,因为这不但是写了景物,而且创设了一种真切但又朦胧的意境。
“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恰好可以用来评价王勃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就是不隔,所以它千古传唱。
勇气
王勃仅仅靠对滕王阁进行景物、事件的描摹,已经可以雄视百代了,但王勃还觉得不够过瘾,自己一定要做到前台,借阎都督的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纵观全文,有四个字是王勃情绪的转折点:
兴尽悲来
什么兴呢?四美具,二难并:秋高气爽,登临滕王阁,览尽天地间大美,贤嘉宾,高朋满座,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样样都有,一应俱全。
但老子说:物壮必老。事情达到极点,便向相反的方面滑落。王勃的悲伤是从何而来呢?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宇宙无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但王勃在“兴尽”之后,慨叹的是“盈虚有数”,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有定数。这是王勃作为一个仕途失意、前程渺茫之人的真切感受。
所以,他紧跟着补充道: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是什么意思?丧失了前路,人的最大痛苦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犹疑不决,而是前方已无路可走。犹疑不决 ,还可以冒险一试,无路可走则只能大哭一场。可以说,王勃此时写出“失路”二字,我们就能联想起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这么多的心情。可以说,文言文的魅力就在此,它需要你思索,而不是像现代汉语那样苍白。
王勃失路的原因,在于官场的失意,他说: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自比西汉大才子贾谊,心中思念庙堂之高,希望得到皇帝的召见,询问治国之策。 古人对做官念念不忘,忠于皇帝,是不是都想获得权势富贵,都是官迷?是不是都是奴才? 事情不能客观来看。封建社会里,皇帝和国家是合二为一的。有志气才华的人,要想为国效力,要想为百姓谋幸福,首先要获得在朝为官的资格,只有获得了这个平台,你才有实现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利的可能。所以,王勃对皇帝念念不忘,并不能仅仅看做就是为皇帝服务,就是权力熏心。
在外部环境成为了自己的理想的绊脚石的时候,在失意的时候,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沉沦、意志消沉是一种不得已,却是多数人的选择,比如阮籍,终日喝酒来麻醉自己。逃避,自得其乐是一种调整,也是多数人的选择,比如做隐士,如陶渊明退守到自己桃花源去看看天上的归鸟,看看水里的游鱼。采采菊花,摸摸孤松。
而当感知到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他却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引吭高歌,唱出了激扬澎湃的歌声。他说: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龄不是问题,“鬓微霜,又何妨”,六十岁的身体,却有二十岁的心脏。
位置不是问题,即使只是一个士兵,也要有做将军的远大理想。
身处污浊环境,没关系,我能出淤泥而不染,持坚守白,不涅不缁。
身处困境,即使像掉在车辙印迹中干渴的小鱼,没关系,我仍然像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那些乐手一样,生命不息,快乐不止。
理想虽然在远方,我就是一只大鹏,乘着扶摇飙风,朝发夕至。机会虽然失去,但只要是一个有才华有准备的人,机会就一定能再眷顾我。王勃在困境之下,虽有不平,虽有怨言牢骚,但他却最终没有沉沦,没有逃避,是因为他气贯古今的勇气。我想,中国人之所以都爱《滕王阁序》,不仅仅是爱他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华章丽句,更在于他有一颗蓬勃之心。在更多人面对困境无助叹息、逃避之时,王勃却像一株沙漠的大黄,像四周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通过才气、大气、勇气“三气”对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了一番解读。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伟大的作品都像一座宝山,俯仰都能见宝。希望大家能自己作进一步的赏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滕王阁序课文讲解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