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下面谈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手段面临一场重大的改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节课40分钟的效率更高,是关系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新知的导入中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当学生对老师的导入产生兴趣、好奇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深入思考事物的奥秘。例如:教数学第十册“数的整除”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正确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随即有个平时爱耍小聪
明的学生举手说:“他也可以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都要他和老师比比,本来热烈的课堂气氛更浓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数,这位同
、6或9。而老师呢,学的判断错了不少,他的理由是看数的个位是不是3
不管同学们报出多复杂多大的数都能正确判断。这一试,学生觉得有趣,并急于找出答案,并在老师带有启迪性的问题引导下,创造性的解决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容易与“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互相混淆的难点。
二、在讲授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老师在新知的导入所产生的好奇,往往来自于教师的创设,这对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也必须使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以及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如在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讲授“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学生提出:“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S=(a+b)×h?2, S=a×h?2, S= a×b,
S= a×a, 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能不能也都用同一种公式:S=(a+b)×h?2来计算,”学生的提问也许会被看作多此一举,但我们应看出,这个学生的提问已经不简单了,其实已是一种创新,在观察与想象中创造出了一种新法则。
三、在巩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敢“疑”
学生往往把书本当作不可超越、不可改变的标准,把“老师说的”当作权威,把知识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范围。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不要过于迷信课本或“老师说的”而要敢于怀疑,敢于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把所
得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疑”并不是要学生去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观察问题的全部。如我有一次听低年级的数学课时,有的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方法“从低位加起”产生疑问,他就尝试“从高位加起”,其实从速算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简便,只是进位的处理要复杂一点。
如有学生对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提出疑问,问:“‘角’是平面图形,它的面积能确定吗,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表面的大小是‘零面积’吗,”这些事例看起来可能没什么提的必要,但它确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培养学生敢于走出书本的框框。
如在教数学第八册“求平均数的问题”时,有一道例题“有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CM,131CM,135CM,129CM,128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老师先让他们分组讨论寻求解法,解法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思路:5个同学的总身高除以5。但就有学生使用:130+(2+1+5-1-2)?5这一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用更简便的方法求得答案。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马上让他给同学们讲解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知道课本中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唯一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能使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有所发挥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范文二: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让我们从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实例子来反思一个个性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遭遇、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某中学的一位男性教师(大学毕业教学一年半)被一初中女生的母亲告到某公安分局,说该教师强奸了她的女儿。分局就拘留了该青年教师,一年半后无罪释放。该青年教师却悄没声地调到外地了事。从这件事我们可看出:其一,该女生的母亲纯属诬告;其二,拘留该青年教师的公安干警,毫无证据地长期拘留与严刑逼供,实属执法违法,严重地损害了公安民警的形象;其三,该青年教师所在的学校领导与教师工会无人出面讨个说法,维护该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及学校声誉;其四,这位青年教师素质差,差就差在缺法律意识,无自保能力,差就差在个性不健康,人格不健全。任人诬告,受尽严刑与违法拘留而无所作为。看起来书是白读了,据说还是正在准备考研究生时被诬告拘留的。其五,该青年教师如此悲惨,也是我们学校教
育的悲哀。说明我们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这件事绝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个别特殊事例,它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反思一下我们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就明白了。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这种不幸的人,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人治和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治的封建等级制度来维护的。封建社会是被推翻了,但它的这种观念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尸体被埋入地下,而这一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变成了一种毒气,毒害着一代又一代人,至今毒害着国家的民主与法制,毒害着、扭曲着的个性和人格。我们不难从自己的身边的众多现象中看到,我们中国人是有着伟大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着很弱的一面:奴性大于个性,共性大于个性,人格在权势面前,在金钱面前,在恶势力面前,被践踏了,根本得不到尊重。这也是人治和封建等级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显示出来的恶果。家庭教育中也是人治,教育孩子“听话,学乖”,要服从家长。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教师教育学生,“要听老师的话”,特别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听话、学乖加高分。我们国家,从家庭到学校到单位到处都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又是约定俗成的标准——听话、学乖。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被社会上称之为“高分低能”儿。至于生存能力,自保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具备的。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
国家单位工作,在企业打工,在社会上生活,凡有权、有钱、有势的人是上等人,无权、无钱、无势的人是下等人,下等人就是廉价劳动力,就是“牛”,不能有个性,有人格,只能是听领导的话,学乖,老老实实的干,然后去领“恩赐”的工资。有个性,有人格的人,在这种环境里是吃不开的。见义勇为,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那时个别人的事。含冤受屈,像秋菊敢得罪生产队长,打官司,讨个说法,在现实中少之又少。为什么有权的不尊重没权,权大的不尊重权小的,当官的不尊重老百姓;有势的不尊重没势的,有钱的不尊重钱少的;上级不尊重下级,长辈不尊重晚辈,父母不尊重孩子;校长不尊重老师,老师不尊重学生,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中的劣根性,其中最可恶的一点——在人格上唯上、唯尊、唯官、唯势、唯钱的人治封建伦理道德与等级观念。故,我们中国人在人格上、在个性上,需要补课——国家提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实乃兴国大计。
首先,在教育系统提出了“应试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并明确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培养、发展、形成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那么,素质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中应如何体现呢,
让我们先了解反思一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我们下校调研了35所中学,部分小学,和16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进行了交谈)调研得
出的结论:文明一点说是“讲为主”,难听一点讲是“满堂灌”。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中形式:
第一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主宰着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十分单一。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在本子上,死记硬背。学生完全是一只给人倾注的罐子。例如某老师上政治课,教学课题是“意志”,老师在黑板上抄,学生往本子上抄,抄了45分钟。下课了,该老师让我提点建议,我说,老师上课也要爱惜身体,身体第一,粉尘吸得太多了~还有一位老师上历史课,讲孙中山,讲黄兴,讲徐锡麟,讲秋瑾,讲他们的起义,老师讲学生听,直到快下课时总算讲完了,但学生没听明白,有个学生提问:老师,起义一个失败一个,讲一个失败一个,啥原因,老师回答,“书上有,看书去。这种问题以后不要提。”在这里老师有“讲不明白”的权利,学生无“问明白”的权利。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重复劳动更多。初一、高一都是新教材,我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还是老教法,其中有7位老师还在讲“作者简介,认生字,分段,总结段意,分析内容,总结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一套。他们让我提意见,我说,你们讲这些内容,有多少是有用的东西,何况现在中考、高考已淡化了,你们还以重点来讲。你们也当过学生,也学过这一套东西,有用没用,心平气和的反思一下,就明白了。语文教学要突出三大特点:其一,要突出读,读能强化语感,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读是学
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二,要突出语言文字,分析内容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三,突出情感熏陶,“情”是人的灵魂,也是语文课的灵魂,很多课文以“情”感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同时学生的人性、人格往往会在名篇、名著的阅读中悄悄升华。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突出这三点。有人把这种读书指导称之为“人生指导”,是颇有见地的。“讲为主”的教学恰恰失去了这三大特色,所以也就谈不上体现素质教育。
第二种,爬在“教参”下的教学。教参怎样说,我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学。唯“教参”为统一标准。甚至“教参”中有错的,我也讲错的,学生也跟着学错的。这里的最大失误是:教学内容分析统一化,问题答案统一化。这个“统一化”就没有了教学的个性,也就没有了学生的个性。没有了个性的教学,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故学生的厌学也就是自然的了。例如有老师讲《项链》,“教参”中说。路瓦裁夫人的虚荣心是资产阶级的、老师就照着“教参”这样讲。其实这是不对的,虚荣心不是哪个阶级的,而是人性的一面,只要是人都有虚荣心。而路瓦裁夫人的诚实、善良、吃苦精神,这些美好的一面却在教学中被淡化了。老师们讲鲁迅的《藤野先生》,讲一讲就讲成了鲁迅,鲁迅的爱国精神、鲁迅为什么弃医学文等都成了重点,而藤野先生被淡化了。(还列举了《人类的语言》、《夜走灵官峡》、《祝福》等)由于是照着
“教参”讲,又是满堂灌,学生中有不同见解,教师中也有不同想法,就是不敢拿出来,实际上这种教学扼杀了个性、扼杀了课堂教学的生命。
第三种,点缀式的提问与齐声吼式的教学现象。这种课的教学特点是:老师提问,只问“好学生”,因为“好学生”恩能够回答对,中差生回答错了,老师还要生气,还要纠正,影响教学进度,这是其一;其二,老师只提问简单的问题,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老师一提问,下边齐声吼,很有气氛。这种课型的最大失误是:中差生的学习在提问“好学生”中,在这齐声吼中被掩盖了,他们的发言权利被剥夺了。他们学懂了没有,学会了没有,老师是不过问的。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在这里不见了。用学生的话来说,“老师只给他那几个‘心尖尖’讲,我们是旁听生,陪读生”。
第四种,忽视“过程教学”中结论、重答案的教学现象。
这种教学以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最为严重。只讲结论是什么,答案是什么,而结论是怎样形成的,答案是如何得出来的,这一过程教学被淡化了,被忽视了。这一忽视就有了重大失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似懂非懂到清清楚楚,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也就没有了。我提意见给这些老师,过程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吸
收、积累、内化的过程,是‘出入书’的过程。没有“过程”的教学不是教学。真正的教学是把“过程教学”当做学生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教学。
第五种,轻视学生发言,轻视中差生的教学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所谓轻视学生的发言,是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对了,老师也只是说“好,坐下”,然后是“听我说”,老师又重复一遍,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老师就会连叫数名学生,直到和老师的答案一样。但是老师还会说“听我讲”。学生的发言对老师来说无足轻重,那些中差生的发言,往往老师以“笨蛋”、“听了半天跟没听一样~”、“猪~”、“脑子进水了”等给以训斥。这种教学现象的重大失误是压制了学生敢于发言的精神,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敢说话的习惯,养成了“听老师说”的习惯,养成了只敢在背后说,不敢在当面讲的习惯。在这种教学现象中,老师更不会问出:“谁还有不同见解,谁还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教学中是谈不上的。
第六种,中考、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这种教学特点是: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变成了以中考、学要面向全体,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长大成为合格的公民。
二、素质教育讲“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优秀。由于素质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可能全面发展,但不可能全面优秀。例如,就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块领域来看,有的学生就能充分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就不行;可以这样说,有的学生在“体育”这块领域中能充分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在“书画”,或在“音乐艺术”,或在“人际交往”,或在“政治”领域中能充分表现自己。还有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懂事早,有的学生懂事迟;有的学生现在表现不好,走向社会却很出色;有的学生现在表现很好,走向社会却表现很差,……。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育中就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各自的水平上提高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战胜自我,超越过去。只要学生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更好,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成功。千万不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评价学生。
三、素质教育认为是“终身教育”,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当前进行素质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具体做法是:进行懂事、做人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样做,学生们会终身受益无穷。
从以上三点来看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素质教育。
第一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已不再是简单的发言不发言的问题。而是关系的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问题。而是关系
到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中要鼓励、支持学生发言,特别要关心中差生的发言。发言的过程就是培养、发展、形成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过程,社会需要敢于说话的人,生活需要敢于说话的人。
第二点,课堂教学中,鼓励支持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质疑教材,敢于质疑老师,敢于谈自己的想法。这是学生的一生中所需要的素质,这是创新素质。有了这种素质,不仅学生的前途是光明的,国家也会有希望。
第三点,课堂教学中提倡讨论、争论,既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伙伴意识的重要手段。在讨论、争论中学生积极参与,也正是民主意识的渗透,也正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展现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同时也是认识别人的过程。(从讨论、争论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也会发现别人,从而形成尊重别人,有事寻求别人商量,干事业要有伙伴观念)。
第四点,课堂教学不是单纯教知识的问题,而是培养学生有自学能力的终身学习问题。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所需的基本素质。因此,要把学法,把学习习惯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内容来抓,彻底摆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讲一
下:方法——习惯——能力的辨证关系。例如,读是一种方法,经常去读,就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会读书的能力)。
第五点,课堂教学不单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如何认识复杂社会的过程。爱因斯坦讲:“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有个性,有人格和谐发展的人。他还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法治上的、是非观念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真正的有健康个性、有健全人格的人。”我前面讲的那位青年教师(大学生)之所以那样,就是我们教书不育人的典型的、悲哀的结果。也就是说,教学以人为本,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目标。
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到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巨大变化来认识“以人为本”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有健康个性、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生命力强,朝气蓬勃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是大有作为的人,是能生存、能自保、能发展的人。也正是这些人在改革开放中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就是说,当人的个性、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尊重时,社会就发展,人类就进步。封建社会为什么延续几千年,就是因为人的个性被压抑,人格被扭曲所致。
我们无论从大的历史背景来认识,还是从社会的发展来认识;我们无论从结合国家培养人才来认识,还是从培养合格的一个一个的公民角度来认识,我们的教学绝不能只教书不育人~
改变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让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挺起胸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
范文三: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教育纵横 】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吴 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 210044
摘 要 :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 , 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 素质教育在
学校的实施归根结底要落到课堂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这一载体 , 把人类多年来积累的文化知识传
递给学生 , 培养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 , 使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素质 。没有课堂教学做保障 , 素质教育的开展则
显得空洞 、无助 。
关键词 : 素质教育 ; 课堂教学 ; 途径
( ) 中图分类号 : G 64210 文章编号 : 167225409 200902 20118 202 文献标志码 : A
心设计教学 , 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 , 理解 、思考 、 一 、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体验 、交流 、表现 , 学会主动学习 。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 。教育应立足于未来 , 把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 以人的发展为
基础 , 注重教育本体价值的教育 。人的潜能多种多 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 、创造未来的新人 , 让学 样 , 包括 以 思维 为核 心 的智 力 , 也 包 括 情 感 、意 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 主动地开创未来 。知识经济时 志 、性格等个性品质 。学校教育在进行基础知识 、 代需要的是具有知识和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 , 教育 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 必须教会学生求知 、做人 、 必须是蕴涵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 生活 、劳动 、健体等本领 , 以教学促进人的潜能的
全面发展 。由于人自身的发展在类型和发展水平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这意味着在发挥学 面都有差异 , 发展的方向 、速度及最终结果不可能 生主体性 的基 础 上还 必须 为 学生 思考 、探索 、发 完全一样 , 故必 须在 尊 重差 异的 基 础上 , 因材 施 现 、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 增强教学的选择性 、开 教 , 唤醒人的生命力 、创造力 , 使学生个体最大可 放性 、综合性 , 减少教学的强制性 、统一性 , 使学 能的自我实现 。 生在自主活动 、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
创新能力 。可以认为 , 素质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追 生有三层含义 , 并且层层递进 : 每位适龄学生都有
接受教育的权利 ; 每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平等 求民主化 、个性化的体现 , 是我国教育面向 21 世 的待遇 ; 为每位学生提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教育 , 纪挑战的体现 。它强调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性 、活 即教育的内容 、方法 、手段等适合学生个人特点 , 动性 , 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 肯定教育活动的全 尽管目前与个人匹配的优质教育并不能完全实现 , 面性 , 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 是充分发 但作为现代教育理想仍可以指导教育实践 。
展学生各自的性格 、兴趣 、才能的人的教育 , 是既 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表 促进个性发展又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 。 明 ,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
动获取 、主动发展的过程 , 而不是被动灌输或塑造 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的过程 。现 代教 育心 理 学认 为 , 知 识是 不 能传 递 1. 课堂教学凸显素质教育是一大飞跃 。素质 的 ,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 , 学生的 教育被明确写进了新修订的 《义务教育法 》, 这意 学习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 , 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 味着 “素质教育 ”由教 育观 念 、教 育 政策 上升 为
国家法律 , 更显示了国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坚 “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完成 ”。既然学生是发展的 定意志和决心 。在实践中 , 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是 主体 , 当然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 一切教学必须建 曲折的 。在初始阶段 , 推进素质教育被等同于开设 立在学生主体活 动的 基 础上 , 教学 中教 师 是引 导 活动课 。经过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关于实施素质 者 、启发者 , 而不是传递者 。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 教育的大讨论 ,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 的能动活动 , 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 教师要精 学 ”这一认识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 课堂也 随之 凸
显出来 。素质教育进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了
收稿日期 : 2008 209228
基金项目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教改课题 ( 2008J Y0009) ( ) 作者简介 : 吴 优 1980 , 女 , 江苏泰州人 。讲师 , 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
118 B IAN J AIN G J NI G J I YU W EN HUA
吴 优 :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不起的飞跃 。 , 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2.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 。基础教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 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 表现和道德发展 , 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
节就是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这场变革和创新 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 的根本落脚点 , 课堂变革和创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 4.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 “医生 内在组成和必然要求 。 的真功夫在病床上 , 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 ”。课
课堂教学是课程内容不断生发 、课程意义不断 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 它意味着教
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者 , 而且也是课 生成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 , 课 程不 只 是 “文本 课
() 程 ”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等 , 而更是 堂教学的研究者 、反思者 。教师研究所面对的不是
(“体验课程 ” 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 、 宏大的理论问题 , 而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直接感受 感受到 、领悟到的课程 ) 。这意味着 , 课程的内容 到的疑虑 、迷惑 , 是教师无法回避的 、迫切需要加 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 。在特定 以解决的实践问题 。
的教育情境中 ,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 强调课堂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 还要从 有其自身的理解 , 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 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要努力推 解读 , 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 , 以 进和实现课堂教学范式由授受关系向对话关系的转 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 “自己的课程 ”。课堂教 向 , 对话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 、互动 。交往昭示着 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 而更是课程创 教学不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 生与开发 的过 程 。教 学 与课 程相 互 转化 、相互 促 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
互学 ,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 ”。 进 , 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
的 、生长性的 “生 态系 统 ”和完 整 文化 。从课 程 三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 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 “解放 ”, 这种 “解放 ” 1.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 积极倡导并促使所有 将使教 学 过 程 真 正 成 为 师 生 富 有 个 性 化 的 创 造 学生都能 获得 成 功 , 都 能体 验到 成 功的 快乐 。把 过程 。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 3. 课堂教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课堂不 下的课堂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 , 强调每节课都要有
对不同的学生提高的计划与实现这种提高的问题设 仅是学生学习知识 、增长知识的殿堂 , 而且也是学
计 , 并在教学中落实 。 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过 2. 必须以 实 现学 生的 全 面 发 展 为 教 学 目 的 , 程 。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 , 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 在教学过程中 ,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一定 想者和批 判者 , 没有 探 究的 教学 只 能是 训练 。为 的技能 , 同时也要注意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此 , 要着力弘扬探究精神 , 让学生在课堂过有意义 要使他们的身体 和 心理 健康 , 要有 机 地进 行审 美 的探究生活 , 在批判性的阅读 、观察 、操作和思考 教育 。
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 并努力从不同维度解决问 3.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根本追求 。 题 , 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 , 产生和形成自己的观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培养 21 世纪所需要的全面 念 。当然 , 强调探究 ,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 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 个性充分发展集中地体 惑 、挫折和失败 ,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 现为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 , 围绕创造思维能力的培 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 。但是 , 这是 养 , 在教学实践上不断探索 。 一个人的学习 、生存 、生长 、发展 、创造所必须经 4. 必须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 传统的教学 历的过程 ,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 方法集中表现为 “教师讲 , 学生听 ”, 学生在教学 求 , 是一 个 人 人 性 人 格 自 由 、健 全 发 展 的 基 本 过程中处于被动 、从属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 , 要 途径 。 求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 根据不同年龄 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 层次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 尽量地给学生发展的 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科学习的态度 主动权 , 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 ,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 是积极还是消极 , 信心是强还是弱 , 这一切必须为 充分发展 , 激发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 教师 所 关 注 , 这 种 关 注 同 时 还 要 求 教 师 必 须 用 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 “心 ”施教 , 要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 总之 , 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 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 多样性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学程序的灵活性 、 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过 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 程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 “没有无教
育性的教学 ”, 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
参考文献 :
[ 1 ] 卢元锴 ,陶礼光 .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M ].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 1999.
[ 2 ] 戴世武 . 浅谈素质教育 [ J ]. 华东经济管理 , 1999 ( 5 ) : 96.
[ 3 ] 张利冰 . 浅谈高校素质教育推进中的问题及对策 [ J ]. 决策探索 , 2003 ( 8 ) : 54 - 55.
〔责任编辑 : 赵云长 〕
B IAN J IAN G J NI G J I YU W EN HUA 119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范文四: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于老师说过:“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因为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恰恰是一笔财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三遍后,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于老师却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其余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之鼓掌。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二、重视质疑,鼓励探究 孔子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发现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并积极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演示了第二次赛马的经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田忌获胜的主要原因:同等级的马相比,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在我为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而感到松了口气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我觉得课文中不应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因为在第二次比赛时,齐威王在胜了第一场后,如果注意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调整对策:用下等马去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去对田忌的中等马,这样齐威王在第二次赛马中输一场赢两场,仍然获胜,所以我觉得说孙膑对获胜“胸有成竹”是不恰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立刻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热烈的关注。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终于从“得意洋洋、轻蔑”等描写齐威王表现的词句上认识到:齐威王已经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他看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不会在意,更不用说去思考对策了。孙膑正是从齐威王的神情、语言中揣摩透了他的骄傲心理,再加上对参赛马匹作了仔细观察,心中确实对第二次获胜充满了信心,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非常恰当。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孙膑的足智多谋,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三、赞赏求异,欢迎挑战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教《捞铁牛》时,当学生了解了怀丙和尚所使用的方法后,我让他们想想:如果让你去捞,你会怎样做?有一个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我去捞,我会再加两只船,捞的时候,把沙铲到空船里,这样河里就不会增加泥沙了。”多么可贵的环保意识,你能说这不是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吗?我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同学们都向他学习。又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海底奇异景色的句子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把游动的深水鱼发出的光点比作星星不合适,我立即表扬了他这种敢于向书本挑战的的精神,并让他讲出理由。他大声说:天上的星星乍看上去是位置不变的,而深水鱼是流动的,所以不合适。经他一说,师生都深有同
感,于是我们师生一齐讨论这个比喻怎么写才合适?有的说:像夏日飞舞的流萤,有的说:“像节日的夜晚小朋友手脖上带的萤光灯??”学生们沉浸在创新的快乐中。 四、借助教材,训练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当包括着世界上已被创造出来的或已被发现的,也包括那些还未被创造出来的或未被发现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证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创新教育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大力运用语文学科这一独特优势,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是结合课文叙述进行想象,二是根据课文原文进行创造性复述,改写,三是给课文进行续写,四是进行想象作文。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是关键,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发问、敢于挑战,并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课堂必将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展现创新魁力的舞台。
范文五: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王琴
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鉴于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近二十年的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多有研究,笔者在对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归人本教育的本性,理清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梳理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为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深化起到辅助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1(素质教育的概念总述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 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
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
,不人的发展。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第四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当然涉及教育, 因此, 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我们还要理“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核心命题。杜威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 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使它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乎个人兴趣需要。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都有积极影响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有两个层次,一是作为自然人,维持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教育应该能够
给人这种能力;二是作为社会人,人需要满足一定社会对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简言之, 教育 既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个体的内在价值,又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实现人的外在价值。
2(素质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疏理
既然素质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生理、心理遗传本性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围绕的应该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遗传本性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是把人作为自然人的影响,即通过满足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需要,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特性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我们知道,素质是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即先天素质与后天教育内化的有机结合体,是身心发展水平和身心所形成的稳定特征。从形式上看,个体的素质可分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是素质存在的物质前提,心理是素质存在的形式,因此素质教育是生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统一体。生理素质教育是对人的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能力和人体器官机能优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锻造人的健康的体魄,因为正常的发育和健康的体魄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拥有正常的发育,人的大脑潜力的开发就有了保障,使人孕育出发展的潜能。拥有健康的体魄,人就有了从事各类劳动所要求的身体素质条件,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
心理素质教育是对良好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品质可简单分为认知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前者指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也称智力因素。后者指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又称非智力因素。人格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人格的人与社会环境、与自身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对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对健全人格的塑造。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人具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个性协调、情绪
,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通过健全人格的塑造,使控制、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人具有言行一致、遵守秩序、乐于助人、公平正义等良好的个体行为表现,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按照“素质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生理、心理遗传本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概念定义,素质教育的外延也应该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遗传本性的教育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把人作为社会人的影响,即通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人适应社会的各种生存、发展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完善。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外延。
作为社会人,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内容表现为生存素质和发展素质两个方面。生存素质是以维持个体衣食住行最基本生存条件的素质能力,包括基本专业知识、基本工作技能和基本生活常识三个部分。这是个体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的。生存素质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同一个体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即个体首先要满足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而后才是满足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生存需要。可见,为了提高个体各个层次的生存需要,生存素质教育就要为提高个体的基本专业知识、基本工作技能和基本生活常识服务。但值得注意的是,素质教育并不能直接教育个体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而是通过个体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铸造个体对这两方面的兴趣、爱好、毅力等。发展素质是生存素质的更高境界,是指不断提高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素质能力。这是在个体的生存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基础上的素质发展要求,是个体在进一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化的加深而发展的。
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既根植于生理、心理素质,又高于一般意义的生理、心理素质,是属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潜能的范畴。在发展素质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理论与实践“三个飞跃”能力的培养,即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并深化理论,再用深化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理论创新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应用规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加大,要求新型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全面发展的素质。素质教育适应了这一要求,它旨在人人成功,各有发展。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是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1.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是一种古而有之的教育方法。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民以上,可以语上也;中民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指出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是以不同的教育。从因材施教的提出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在这中间有众多的教育方法产生了,随后又消失了,唯有因材施教仍在沿用。因材施教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个方法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
由于受到先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我们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使之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受教育群体共同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设法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指导他们超前学习之外,课堂上还要让他们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尽量照顾中下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以中下生理解弄懂作为前提,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则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这样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后进生也能逐步提高,品尝进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都做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
2(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因材施教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有着其必然性。素质教育充满了因材施教,同时因材施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主旨。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可以从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中体现出来。
从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看,素质教育需要面向全体。这个全体制的正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发展,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针对与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的教育,从而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这里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指的是素质教育中的“全体”。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在实施的对象中是统一的,相一致的。要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就要因材施教,一举个体的差异性,是以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最总的目标。
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个性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个性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统一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个性也就是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素质教育相一致。个性的发展既包含在素质发展中,也具体体现在素质发展中。有人会说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二者相
背,因材施教怎会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教育以完整的个体为对象,培养全面的完整的个体。素质教育是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教育。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不矛盾的。首先,因材施教包含在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依据学生个性的差异,给出不同的要求和教育,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纠正偏差的个性,使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材施教的上述内容是因材施教的主要方面。素质教育的目的正是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与培养,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不排除个性的发展而且还将其纳入素质教育中。其次,因材施教丰富的表现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划一发展,它不要求学生在德、体、等诸多方面平均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允许在学生各方面素质均衡发展,并达到一定要求的前提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丰富了共性。全面发展不是个性的平均发展,也不是所有学生的划一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应当时对立的,二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史个性发展的基础。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素质条件,受到不同环境影响和教育。全面的发展是以每个人个性为基础的。全面发展史促进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而形成的各方面素质的尽可能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史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也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材施教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人格的发展。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本质。
二、素质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大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导工作,已经越来越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 优化课堂结构,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立全面主动的教学目标
优化课堂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前沿,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关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少有识人士提出应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活出生命的意义”。一旦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生命,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管理方法,必然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单纯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其课堂效率将伴随生命意识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应该研究生命型课堂教学的特质,并依此为原则组织教学,使其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2. 创设良好的授课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创设良好的授课环境。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为学创造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使之产生强有力的“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艺术地处理课堂违纪事件,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之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将注意力引向教师的讲授内容。当课堂出现了“小插曲”时,要具有教育机智,灵活处理。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
力。不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到;不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一般情况下都不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就很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观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教师要“懒”,学生要勤
有人说“会讲课的老师讲得少,不会讲课的老师讲得多”,确实如此。如魏书生老师每学期的初中语文教材只用30节课就能讲完,其余的时间都让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方法,改变“教师在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万分痛苦”的尴尬局面。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数学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训练的机会,往往学生的错误思想都是具有普遍行的,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把好的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展示给学生,把错误的思想指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以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积极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必修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还要不断的进行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的渗透。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觉的意识和能动作用下愉快的,积极地进行学习。 4(及时反馈,加强检查
有人认为,如果始终要进行考试,就不可能搞真正的素质教育。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任何一门技能的掌握,都是要经过考试才能看出效果的。关键在于怎样考,要设计题型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总结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素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面向全体性指的就是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素质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离不开因材施教。教师从传统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需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个性的发展、培养促进了素质教育中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参考文献:
[1]詹振权.素质教育—一个前科学概念 ;温州师范学院报,1999年4月
[2]马福凯.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及对策;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9年8期 [3]谢海均.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6月 [4]马玲艳.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年第08期 [5]林萍.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广西教育,2002 年29期
[6]方士元,赵素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0年第04期
[7]郭景扬.《论中小学素质教育》.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
[8]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