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菊花之节——陶渊明
菊花之节——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年) ,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 人奉为“九月花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菊成癖的文学家,他所爱的菊,名叫 九华菊,白瓣黄心,花朵大,有清香。陶诗中有记载,但这个品种现在已无法考 证了。 尽管他的作品中未见有专门描写菊花的诗文,但世人都称颂陶渊明为菊花 神。如他的《和郭主簿》诗,其中有四句提到菊花:“芳菊开林跃,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 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 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 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 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范文二:陶渊明与菊花
东晋诗人陶渊明隐居田园,酷爱菊花。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的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蹋路采菊,和酒而饮,对菊而歌,写下许多咏菊的诗篇。“秋菊有佳色,寰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二世亊、悠然而自得的淡泊不闲适。
据现代著名作家和盆景与家周瘦鹃所考,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个爱菊成癖的诗人,他所爱的菊花,是一种名叫“九华菊”的品种,“白瓣黄心,花心极大,有阔达事寸四五分的。花有清香,枝叶疏散,九月半才开放。陶诗中曾有九华这个名称,而现在似乎已断了种,即使尚有此种,也许名称却已改变了。”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有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菊花便成了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其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野生动物鉴定 www.nlmsfjd.com nyjddd
其实,最早赞颂菊之高洁的,并非陶公。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曾写下“朝饮木兮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兮,秋菊,长无绝,终古”这样的诗句。但自陶渊明之后,菊花才被更为广泛地人格化,成为了天神高估的精神象征。
“菊”字在古语释义中“从鞠,为穷尽的意思。”“菊花”是说一年之中花亊到此结束。菊花在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开花,此时已渐入深秋,百花凋谢。作为傲霜之花,菊花气韵高洁,即使是残菊,也悬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吏芳。
二是,人们借花喻人,表达精神追求,菊花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怀菊成梦,不菊同洁;史湘于伴菊而眠,不菊同欢;薛宝钗思菊伤情,不菊同凄;贾探春对菊而叹,仿菊放达……这些美丽而有才华的女子访菊、问菊、供菊、画菊、忆菊甚至恋菊,寄菊言情,展开了吟菊诗赛。她们的吟唱不是简单划一地冷色调,却是十几首风格迥然的吟菊妙品。这些诗有喜有悲,有忧有欢,有怨有叹,就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秋菊风情画,展现出冷暖相谐、韵味俱佳的动人场景。
一样的是菊,不一样的是人;一样的是季节,不一样的是心情。说到底,花的任何人格色彩都是人赋予的,是人的情感映现。既然如此,陶公可以悠然淡泊,黛玉可以估计凄清,我们何不喜悦开怀,在秋日中兯赏菊之百态仙姿呢?
世界名花谈,一,——月季历史
世界名花谈,事,——月季种植
世界名花谈,三,——月季越冬
世界名花谈,四,——月季花系
世界名花谈,五,——球根植物历史
世界名花谈,六,——球根植物春花赏
世界名花谈,七,——球根植物大观
中国风景园林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
范文三: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与菊花
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中国本土的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认为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好及时做成大事、树立美名。
汉魏时,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也是因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汉?应邵《风俗通义》载,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少者亦有七八十岁。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惯:他们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魏文帝曹丕在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谈论菊花,说是秋天里只有这种花长得茂盛,可见它汲取了天地真气,使人延年益寿没有比这草药更好的了,还派人专门送给钟繇一束菊花。
晋代,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潘岳《秋菊赋》中就说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经常采菊入酒。他的《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祛百虑”,还能“制颓龄”,因此,喝酒、作诗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爱好。因为贫穷,有时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光吃菊花解馋,《九日闲居》的诗序中就自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史书《宋书?隐逸传》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在菊丛中久坐;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他“即便就酌,醉而后归”的故事。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高高山岗,青松耸立,列队而迎秋风。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
渊明赞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和郭主簿》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前后,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因母丧而闲居在家。在此期间,江州刺史桓玄以讨伐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攻入京师,独掌了朝廷大权;第二年桓玄便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楚”。这一切令陶渊明对政治十分失望,萌生了躬耕隐居的想法。他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长吟掩柴门,聊为垅亩民。”《与从弟敬远》诗又说:“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因此,在与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诗中,陶渊明便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赋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内含。
此后,渊明一直把宁折不弯,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在心激励自己。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决不同流合污,宁愿辞官归田,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返回家乡时,最想见到的就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可见,晋代最爱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渊明莫属。
陶渊明情趣高雅,他不止于爱松爱菊,还十分欣赏兰花、柳树、竹子与梅花。比如,他写兰花的清雅:“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饮酒》)他状兰柳的生机勃勃:“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他赏梅花的傲雪凌霜:“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陶渊明生活在宁静美丽的自然之中,颇感满足与惬意。他说:“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时序》)又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他给自己取的号,就叫“五柳先生”。
花鸟树木的灵性给了陶渊明创作的灵感,陶渊明还给了它们以优美的诗篇!
陶诗冲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司空图的《诗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其实,这与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的《己亥杂诗》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迈的气概,这确实说出了陶渊明性格的全貌。
范文四:陶渊明古诗复习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
第36讲
解析:
本讲复习四?首古诗,两个课时完?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事?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这组?《行路难》《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气,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诗人既描绘?了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又反映了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同时抒发了?征人的离愁?别恨之情。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离?京时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进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味诗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心?情。 3.能熟练背诵?,默写名句。
学习重点:
1.熟练掌握诗?歌内容,准确体会诗?人所抒发情?感。
2.分析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味诗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心?情。 学习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境,多角度赏析?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著有《陶渊明集》。曾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诗意理解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
1
害。
主旨:
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重点词语:
车马喧: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心远:心离的很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现了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自然美景,含蓄表达了?要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的?心情。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
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诗意理解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写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
内容理解
前四句写朋?友的盛情与?自己的郁闷?之情,对比鲜明。 “金樽”指华贵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 “珍馐”指珍贵的菜?肴。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生动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处境,想要渡过黄?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住?了道路。这两句用来?比喻世路艰?难、举步皆蹶的?情况,贴切而明透?。诗的表面意?是欲渡黄河?而坚冰塞川?,将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诗人的真?正用意,却是借山川?的阻碍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字面上看?“垂钓”、“乘舟”是一种途穷?归隐、游闲自得的?生活,实际上这两?句是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被征为师,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个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吕尚?、伊尹自比,自己
梦寐以求的?是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 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
正是这种希?望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欲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前呼后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诗人并没有?由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李白困顿之?时,化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大海。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直前,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意理解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山岭
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写作背景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写作特色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主旨: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诗人?旷达豪迈的?情怀和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
名句赏析: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是过?渡句,把视线转向?外景。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百丈寒冰?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气氛,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友人?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 表现了雪中?送友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4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
《己亥杂诗》共315首?,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清代浙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诗意理解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内容理解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诗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练习:
《饮酒》,其五, 陶渊明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5
3、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看”好不好,为什么,
《行路难》,其一,李白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中动词?的使用很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2、“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什么,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哪两个?人的典故,有何作用,
4、“行路难”作者实际上?慨叹的是什?么,
5、联系全诗,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你还能再写?出两联借“垂钓”书法思想感?情的古诗句?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以“互文”手法写边地?奇寒的诗句?是“ , 。”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请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画面,并说一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诗中用“ ”写“离愁”,用“ ”烘托“离愁”,又用“ ”对“离愁”加以映衬,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这首诗写了?作者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 ,更有 。
3、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饮酒》其五
6
1、隐居(田园) 人生的真谛?(自然纯真的?情趣) 2、心灵超脱世?俗 是全诗的“诗眼” 3、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 景:菊、山、飞鸟、落日 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4、“悠然” 写出了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望”和“看”都不好,“见”是无意看见?,突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望”、“看”是有意而看?,就难以突出?诗人与自然?的融洽。
《行路难》
1、“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2、人生道路的?艰难,仕途的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3、吕尚、伊尹 表达了作者?坚信会被朝?廷重用的决?心。 4、人生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5、总有一天能?够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6、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吹?来了暖暖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忽”字不仅显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4、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己亥杂诗》
1、浩荡 白日斜 天涯 2、 离别的忧伤? 回归的愉快? 积极的人生?态度 3、以落花自喻?,抒发报国之?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具有深刻的?哲理。
7
范文五:陶渊明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陶渊明古诗赏析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约 376,427) ,晚年更名“潜” ,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 ,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 )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 (即《归去来兮辞》)而已” ;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褂幸桓鍪福芫丛逗统淌厦枚际鞘觥,母盖缀褪付荚缢溃杆苹畹镁眯,苊靡捕荚缢溃粲兄抖克
,浞蛉嗽谒曜笥宜廊ィ业允希锼雠?也僮鳌?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维持极简单的生活。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 ,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军,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 计总起来,陶渊明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注释】1 少:指少年时代。1 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2 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3 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4 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5 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 “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
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6 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7 荫:荫蔽。8 罗:罗列。9 暧暧:暗淡的样子。10 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11 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12 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13 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14 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翻译】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解题】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令归隐,其时四十一岁。 《归园田居》大约作于归隐的次年。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陶渊明所写的大量歌颂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注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适应世俗。动宾短语作“韵”的定语。韵:指气质,性格、情趣等。性:生性,性格。本:本来,副词。 (丘山:这里指山林。?以追述往事开篇,言自己从小就厌恶世俗官场,本性喜爱大自然,体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去:离开,指离别故园的丘山。三十年:应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熙义之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刚好过了十三年。?写诗人对以往误入仕途的深刻反省。 “尘网”一词,是首句“俗”的具体化。诗人将官场斥为“尘网” ,见其憎恨之情。“三十年”,极言时间之长,加重了“误”的份量,见其追悔莫及的心情。以上为一层,写自己的本性与误落“尘网”的矛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关在笼里的鸟。羁,束缚。旧林:过去栖息的山林。池鱼:被捕捞来放养在池里的鱼。故渊:过去生活的深潭。这两句的“恋”与“思” “旧”与“故”均为互文。?承前叙诗人误落官场“尘网” ,意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深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见其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诗以“羁鸟” “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ó归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 ,泛指田野。际:间。守拙:安守愚拙的本性。拙,指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守拙”句是说自己宁愿抱守愚拙的:性归隐田园,而不愿混迹在巧弄机谋的仕途之中。?叙诗,现在终于离开仕途归耕田园,流露出无限的欣愉之情。 “守拙”一词,与诗的开头两句呼应,既是对“俗”的尖锐讽与否定,又是返朴归真“爱丘山”本性的再现。以上为层,写自己归耕田园的决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住宅周围方,旁,周围。宅,住宅。?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争艳于春,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
称“人村” 。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 “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 “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还原过来是“远人村暖暖,墟里烟依依” 。这种主谓倒装句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这种倒装与诗句的节奏、押韵都有关系。从节奏方面看, “暖暖——远——人村” ,节奏是二一二,。读起来顺口;还原为“远——人村——暧暖”,节奏是一二二,就读不顺畅了。从押韵方面说,如不倒装, “依”字押不上韵;倒装以使“烟”成为韵脚,就能同上文的“田”“间” “前”等相押了。由于诗人们常用这种例装句,它也就成为了旧体诗的特殊句式之一,并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风味。运用得恰当,句子的诗味似乎更浓一些。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 “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以上为三层,写田园生活的情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门户和庭院。尘杂:尘俗杂事。虚室:虚静的内室,陈设简单而安静的屋子。这两句说,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对间就显得多了。?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仕途。复:又,副词。得:能,助动词。返自然:回到大自然,指归耕田园。这两句是说,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樊笼”句与前面的“羁鸟”“池鱼”遥相呼应;“复得”句与诗首二句相绾合。全诗章法,转承起伏,变化多端,前后勾连,一脉相通。以上为四层,写重返自然的感受,是全诗的总结。【译文】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习性,生性本来热爱田园和丘山。违背本心误入仕途罗网,一别故园屈指一十三年。笼中的鸟儿眷恋着旧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故渊。如今在故乡山野开荒种地,安守愚拙的本性返回田园。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简陋的茅屋盖上八九间。榆柳成荫遮蔽着后面屋檐,桃李争妍罗列在厅堂面前。远处的村庄望中隐约可见,村子里家家升起袅袅炊烟。狗吠在深深的里巷之中,鸡鸣在宅旁的桑树之颠。田家的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简朴的屋里多么安静清闲。象鸟儿长期被关左樊笼里,如今又展翅飞回到大自然。【简析】 本篇写诗人离开仕途,归隐田园的简朴生活,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归田后的喜悦安适的心情。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人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如诗中我们所感触到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将这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便又构成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图景,并从这图景中体会到诗人那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 全诗语言平易朴实,多用偶句,对仗工整,琅琅成诵,富有音乐美。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注释】 ?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
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 ,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 ,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 《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 “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 ,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 “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
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 ; ;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注释】 ?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素月:白月。 ?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
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 ”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