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蔺相如的故事
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屡立战功,官封上卿大将军。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者令(内侍长)缪贤的门客,后来因为出使秦国,勇敢机智地保护了“和氏壁”,把宝玉完好地送回赵国(见“完璧归赵”的故事),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大夫。
过了不久,秦王约赵王到渑池地方相会。出发之前,蔺相如跟廉颇经过商议,决定由大将军廉颇领重兵驻扎在边境上以防万一,而蔺相如则随从赵王赴会。宴会上,秦王企图当众羞辱赵王,蔺相如随机应变,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国君臣本想借机劫持赵王,因见赴国防备周密,才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之后,赵王论功行赏,拜蔺相如为相国,位居上卿,比廉颇的官衔还要高一点。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对人说:“我是老资格的大将军,为国家转战沙场,出生入死,功勋卓著。蔺相如出身低贱,只凭着一张嘴巴,却居然爬到我头上来了!我就是气不过!”并且公开扬言:“如果见到了蔺相如,我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就经常留心,避免同廉颇会面。每逢朝会的时候,蔺相如常常托病请假,不去跟廉颇争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后。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他就连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开去。
蔺相如的门客对这种情况愤愤不平。他们对蔺相如主:“您和廉将军同样都是上卿的大官,廉颇公然口出恶言侮辱您,而您却这样害怕他,连普通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啊,何况你还是上卿呢!
蔺相如听了,心平气和地笑着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要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就袒露身体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谢罪,请蔺相如用荆条狠狠鞭打自己,并说:“我真糊涂,差点儿误了国家大事。料想不到您的胸怀这么宽广啊!”两人从此誓同生死,成为挚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这段情节时说:“廉颇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两句成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就叫做“负荆请罪”。形容生死与共,愿以生命相许的好朋友,就叫做“刎颈之交”。
范文二:蔺相如的故事 蔺相如的资料 蔺相如完璧归赵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月无考。他因为赵惠文王出使秦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使赵惠文工免受秦王之辱,从而功盖赵国,深得赵惠文王信赖,被拜为上卿,成为赵国贤能的宰相。他一生的智慧和业绩已演变成为历史典故和成语,为后人所赞美和传颂。
蔺相如出身贫贱,原在赵国一个叫缪贤的大宦官家里当舍人,属于没有正式官衔的家臣。但他经纶满腹,智慧过人,曾经为其主人缪贤出主意渡过难关,因此很受缪贤的器重。缪贤正如其名,是一个贤良的宦官,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赵国危难之时,向赵惠文王举荐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家臣蔺相如。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一块价值连城的 “和氏璧” 。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出使臣带了一封信给赵王,提出愿以秦的十五座城换取 “和氏璧” 。不过,秦昭王的出价并不是真心的,他既想白白得到这个传世珍宝,又想以此为借口,试探一下赵国,以达进一步侵略之目的。
赵惠文王看出了秦昭王的图谋,就召集大将军廉颇等诸大臣商量对策。计议结果认为:如果同意秦昭王的要求,把璧送去,恐怕秦不会真正让出十五座城,白受欺辱;如不同意吧,秦国肯定借口出兵来打。因为想不出一个好的计策, 所以想派个人出使秦国,但谁也不愿去。
正在为难之时,宦官令缪贤对赵王说: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赵王听后反问: “你怎么知道他能担当这样的重任而愿意出使 ?” 缪贤对曰: “臣有一次获罪,怕惩罚,想偷偷地逃出赵国,投奔燕王。是蔺相如阻止了我。他说: ‘你怎么知道燕王肯接受你呢 ?’ 我告诉他说: ‘我曾经跟随赵王一起在国境上友好约会,燕王曾私自握住我的手,表示要与我结友相交,根据这一点, 我想去投奔他。 ’ 可是,相如却对我说: ‘那是因为赵国强, 燕国弱,而你又被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想交结与你。现在你犯罪,逃出赵国,投奔燕国。燕国害怕得罪赵国,势必不敢留你, 还要把你抓起来归赵国哪。我劝你还不如自己脱下衣服,背着斧头去向赵王请罪,这或许还能得到赦免呢。 ’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并果然得到大王您的赦免。由此,我认定相如是一个勇敢的志士,而且很有智谋,适合担当这次出使的任务。 ”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赵惠文王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完缪贤的话,非常高兴,立即召见蔺相如,当面问计考察。赵王问: “秦王以十五座城请易寡人璧,可予不 ? ” 相如答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 赵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无理)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赵王又问: “有谁可以出使秦国 ?” 蔺相如自告奋勇地说: “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别的人,我愿意带着玉璧出使秦国。
保证只有赵王得到城池才把璧留给秦;秦国不给城池,我请你相信我一定做到完璧归赵。 ” 赵惠文王听后十分钦佩,欣然同意让蔺相如带着璧出使秦国。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 283 年) ,蔺相如受命出使秦国。秦昭王很傲慢,他恃强凌弱,不把赵国派来的使臣看在眼里。他故意不按接见使节的常规在宫廷里接待蔺相如,而是在一个游乐的地方— — —章台上会见,而且两边还坐着歌舞女,态度极不严肃。蔺相如看在眼里,气在心中。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先将玉璧呈递给秦王。不想秦王接过璧后,视若儿戏,随手把玉璧交给美女们传看,并哈哈大笑,左右则高呼万岁。相如等了好一会儿,秦昭王仍只字不提交城的事。相如心里明白了,秦王根本无意交城,当即心生一计,趋步上前对秦王说: “玉璧有瑕疵,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 秦昭王不知是计,即把璧递给相如。相如接过璧,快步退到台柱旁边,气愤之极,怒发冲冠,对秦王说: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 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 议不欲于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 ?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普通地方) ,礼节甚倨(傲慢) ;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并以目视柱,表示立即要碰过去。[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蔺相如在傲慢的秦昭王面前,敢于义正词严地斥责秦王的无理行为,正义和勇气是一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方面却在于他对秦国的地位和秦昭王的心理有着正确的分析:其一,秦王的确想得到和氏璧;其二,秦此时是战国七雄中的最强国,野心勃勃,很想称霸,但又怕各国联合起来抗击它,所以它在用武的同时,还要以假修好、 假信义装点门面,以笼络各国,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果然,秦昭王被蔺相如突如其来的举动和大义凛然的言辞震住了,他怕蔺相如与璧同归于尽,赶忙改变态度,和颜悦色地请相如不要那样,并立即让掌图籍的官拿来地图,装模作样地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划出了十五座城给予赵国。蔺相如心里明白,这是秦昭王为了得璧玩弄的又一个欺诈花招,地图上划给赵,实际是不会给赵的。蔺相如为了稳住秦王,不把事情弄糟,于是不直言点破,而是换了一种策略。他对秦王说: “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应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朝廷正殿) ,臣乃敢上璧。 ”秦王思虑了半天,不敢强夺,无可奈何,只得答应相如的要求,并把相如安置到设备高级的广成宾馆住下。
蔺相如预料到秦王虽答应斋戒,但他在和氏璧到手后,一定会推翻约定,不交城池给赵王。因此悄悄地派跟随来的手下人,穿着麻布短衫,打扮成秦国平民,怀里藏着和氏璧,从小路上逃回赵国去了。
秦昭王恃强傲慢而自负,所以,他料不到蔺相如的才智。于是他乖乖地斋戒了五日,并以极其隆重的仪式,设九宾于宫廷正殿,请蔺相如上殿献璧,满以为自己将要如愿以偿。结果又落了一场空。[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蔺相如气宇轩昂地来到秦王宫殿,他不是来献璧,而是严正地对秦昭王说: “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怕受你的骗)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此时已到)赵矣。 ”为了缓和一下气氛,他又把话锋转了一下说: “而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你只须派个人出使赵国一说,赵国会立即奉送璧来的。现今秦国很强大,如果你先割让十五座城给赵国,赵王哪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你呢 ?” 接着蔺相如又视死如归地说: “我知道我欺骗了大王你,其罪当诛,请你把我放在油锅里煎死吧 ! 不过,请大王与群臣们好好地讨论计议一下我说的话,再做出决定 !” 秦昭王十分难堪,与群臣们面面相觑,哭笑不得。有人提出把相如抓起来治罪。秦王叹息而制止说: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遂以和对待相如,按外交礼节送相如返赵。秦昭王虽贪而傲慢,但仍不失为英明。蔺相如智高一筹,勇冠秦廷,终于不辱使命, “完璧归赵” 。
由于蔺相如的智慧和才华,秦昭王没有得到稀世珍宝 “和氏璧” ,但他的侵略野心不死,时隔不久,就发兵侵占了赵国好几座城池。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 279 年) ,秦昭王玩弄花招,派出使臣到赵国送信,提出愿与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修好相会。赵惠文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蔺相如和廉颇都献计说: “大王如果不去,表示赵国软弱而胆怯。 ”赵王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并决定让蔺相如同去渑池与秦昭王会见。行前,蔺相如与廉颇等人做了充分准备, 在边境设了重兵,以防秦国突然袭击和变故。廉颇又送赵王与蔺相如到边境,对赵王决别说: “大王此去路程加相会礼节等,最多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日还不回,就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的希望。 ” 赵王表示同意。于是带着蔺相如等随臣到渑池与秦昭王相会。[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会间,在一次酒席宴上,秦昭王想借着酒兴污辱赵惠文王,他说: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作为一国之王,在会盟的宴席上为另一国王操琴作乐,显然是很不光彩的。可是赵王因怕秦强,竟忍辱鼓瑟。此时,秦王让事前安排好的史官上前记录: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 请求变成了命令,这显然是秦王想凌辱对方来炫耀自己在外交上的胜利。站在赵王身边的蔺相如看出秦王的用意,便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毅然上前对秦王说: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不仅不干,而且大发脾气。相如毫不退让,马上拿起一只盛酒的瓦盆(即缶,秦地民间也以此作乐器)跪在秦王跟前,定要秦王击打,秦王不肯打。相如说: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此时,秦王的左右将士拔出刀来,想杀相如,相如不仅毫无惧色,而且瞪大眼睛,龇牙怒视,把这帮人竟吓得倒退。在此情况下,秦王无法,只好很不乐意地用筷子击打了一下酒瓶。蔺相如立即召唤赵国的御史记下: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此时,秦国的大臣又蛮横地提出: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不示弱,针锋相对地说: “请以秦之咸阳(秦的国都,今陕西咸阳市)为赵王寿。 ” 双方相持不让,直到酒席结束,秦王也没争到赵王的什么便宜。因为赵在军事上亦做了充分准备,所以秦也不敢有别的举动。
在这场双方实力不等的面对面的外交斗争中,蔺相如是以其超人的机警灵活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折服秦王及其臣属,为赵惠文王在渑池之会中,不受强秦之辱,取得了一次以弱胜强的外交上的大胜利。
范文三:这是一个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动人故事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屡立战功,官封上卿大将军。
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官的门客,后来因为出使秦国,勇敢机智地保护了“和氏壁”,把宝玉完好地送回赵国,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大夫。
过了不久,秦王约赵王到渑池地方相会。出发之前,蔺相如跟廉颇经过商议,决定由大将军廉颇领重兵驻扎在边境上以防万一,而蔺相如则随从赵王赴会。宴会上,秦王企图当众羞辱赵王,蔺相如随机应变,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国君臣本想借机劫持赵王,因见赴国防备周密,才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之后,赵王论功行赏,拜蔺相如为相国,位居上卿,比廉颇的官衔还要高一点。
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对人说:“我是老资格的大将军,为国家转战沙场,出生入死,功勋卓著。蔺相如出身低贱,只凭着一张嘴巴,却居然爬到我头上来了~我就是气不过~”并且公开扬言:“如果见到了蔺相如,我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话,就经常留心,避免同廉颇会面。每逢朝会的时候,蔺相如常常托病请假,不去跟廉颇争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后。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他就连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开去。
蔺相如的门客对这种情况愤愤不平。他们对蔺相如主:“您和廉将军同样都是上卿的大官,廉颇公然口出恶言侮辱您,而您却这样害怕他,连普通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啊,何况你还是上卿呢~”
蔺相如听了,心平气和地笑着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要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就袒露身体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谢罪,请蔺相如用荆条狠狠鞭打自己,并说:“我真糊涂,差点儿误了国家大事。料想不到您的胸怀这么宽广啊~”两人从此誓同生死,成为挚友。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这段情节时说:“廉颇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两句成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就叫做“负荆请罪”。形容生死与共,愿以生命相许的好朋友,就叫做“刎颈之交”。
范文四:(崇尚品德的故事)诚实守信的故事_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15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招来蔺相如,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15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15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把准备换给赵国的15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5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5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
赵国去了。
5天后,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5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15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15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蔺相如完成使命回到赵国,赵惠文王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15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是因为他对赵王有了约定,一定要不辱使命。因此,他才不畏强秦,置生死于度外,敢于同秦王作斗争。俗话说,一诺值千金。如果蔺相如有负于赵国,让璧一去不返,不仅让赵国受了损失,也使自己的信用受到质疑。拿生命同信誉相比,宁舍生命而要信誉。蔺相如就是这样做的。
商鞅南门立木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10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50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出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守信,不仅是一个人的品德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的治国要求。树立“令行禁止”的国家形象,就要说到做到。一个国家没有了信用,老百姓就有理由不相信它,它的法度就难以贯彻执行。
范文五: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及史记中卧薪尝胆故事
廉颇嫉妒蔺相如的才华,在众人面前诋毁蔺相如,后来蔺相如说了这么一句话 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要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廉颇羞愧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谢罪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