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对于洋务运动,人们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我试图从心理角度入手,来探寻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人的到来。清政府自始对他们畏惧心理。原因之一,中国在军事上,是恐惧憎恶海盗的。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不精,对海盗不易剿灭其根据地,甚至于不能发现其根据地。原因之二,中国虽发明火药,却不能制成近世的火炮。而西方人不仅铸造枪炮,而且他们的船舶也比当时清政府的船舶高达。原因之三,西方人来到东方,自然都是些冒险家,不免又暴横的行为,而且通过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更增加了中国人得畏恶心理。 当时的现代化浪潮从欧美席卷到世界,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把各民族连为一体,而当时清政府疲于对付捻党,太平天国。“海盗”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在这种畏惧憎恶的心理压力下没有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洋务派们提出了应变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这一思想最早提出的是冯桂芬,1861年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奕忻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策在于练兵”,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器之器”再到1898年洋务官僚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都是在补充以及系统阐发说“中体西用”。但用这种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种思想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它是一种即肯定新价值又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所以“西用”的军火武器以及后文提出的近代企业新式学堂,不能达到维护“中体”这个古老封建王朝的目的,这也为之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下了定论。
为了实现自强的口号,1865年在兴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至1890年张之洞再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但是这样又无法解决原料核燃料以及运输的问题。于是李鸿章又喊出了“求富”口号,20年间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但大都是官督商办的方式,主要涉及采矿冶炼,纺织,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仅仅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转变到近代企业,新式军队的兴办与建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很多新式人才。这冲击了当时的传统思想,开阔民众事业,对国民追求新知起到了积极作用。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清政府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还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首先新的生产力与封建制度不相容。这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是不可能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有才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贾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想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其次,洋务运动是无法摆脱对外国技术经验的依赖。比如张之洞建立汉阳钢铁厂,订购了英国机炉却没有原料和燃料,在开采王三石煤矿时因积水问题就白白浪费五十万两白银。 另外国外资本主义不可能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必然在技术设备方面做手脚。
再次,当时的中国官场仍没有摆脱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的恶习,并且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下大小官员根本不懂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企业根本无法运行。商人们没有发言权又要承担运营亏空,所造出的船舰枪炮质量低下。在甲午海战时,主舰开炮后舰桥竟被震断。国防不可能得到提高。
洋务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注入了新血液,但在封建制度下不会为民众找到摆脱贫弱,更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范文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对于洋务运动,人们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我试图从心理角度入手,来探寻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人的到来。清政府自始对他们畏惧心理。原因之一,中国在军事上,是恐惧憎恶海盗的。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不精,对海盗不易剿灭其根据地,甚至于不能发现其根据地。原因之二,中国虽发明火药,却不能制成近世的火炮。而西方人不仅铸造枪炮,而且他们的船舶也比当时清政府的船舶高达。原因之三,西方人来到东方,自然都是些冒险家,不免又暴横的行为,而且通过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更增加了中国人得畏恶心理。
当时的现代化浪潮从欧美席卷到世界,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把各民族连为一体,而当时清政府疲于对付捻党,太平天国。“海盗”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在这种畏惧憎恶的心理压力下没有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洋务派们提出了应变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这一思想最早提出的是冯桂芬,1861年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奕忻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策在于练兵”,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器之器”再到1898年洋务官僚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都是在补充以及系统阐发说“中体西用”。但用这种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种思想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它是一种即肯定新价值又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所以“西用”的军火武器以及后文提出的近代企业新式学堂,不能达到维护“中体”这个古老封建王朝的目的,这也为之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下了定论。 为了实现自强的口号,1865年在兴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至1890年张之洞再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但是这样又无法解决原料核燃料以及运输的问题。于是李鸿章又喊出了“求富”口号,20年间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但大都是官督商办的方式,主要涉及采矿冶炼,纺织,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仅仅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转变到近代企业,新式军队的兴办与建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很多新式人才。这冲击了当时的传统思想,开阔民众事业,对国民追求新知起到了积极作用。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清政府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还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首先新的生产力与封建制度不相容。这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是不可能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有才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贾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想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其次,洋务运动是无法摆脱对外国技术经验的依赖。比如张之洞建立汉阳钢铁厂,订购了英国机炉却没有原料和燃料,在开采王三石煤矿时因积水问题就白白浪费五十万两白银。 另外国外资本主义不可能希望看到中国强大,必然在技术设备方面做手脚。
再次,当时的中国官场仍没有摆脱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的恶习,并且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下大小官员根本不懂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企业根本无法运行。商人们没有发言权又要承担运营亏空,所造出的船舰枪炮质量低下。在甲午海战时,主舰开炮后舰桥竟被震断。国防不可能得到提高。
洋务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注入了新血液,但在封建制度下不会为民众找到摆脱贫弱,更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
范文三:洋务运动产生原因
洋务运动产生原因、持续时间、产生 中国近代史清朝
目录
123456 产生原因
1) 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3)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4) 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5) 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持续时间
186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产生过程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中央及地方代表势力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
奕?(1832-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联合慈禧,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不久,他就病死了。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
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
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实践过程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下面的这份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
并入京师大学堂)。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机械学堂、操炮学堂等新式学校;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福州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学堂,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以上这些当然不是完整的洋务运动内容,而仅是列举了一些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实际上当时小一点的厂矿企业还有不少。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中国海军新式军舰“南琛”号
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材、军事人材和科技人材;又先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
同文馆的建立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结局影响及原因
失败原因 :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
评价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实际上,洋务运动是一次彻底失败的运动,他没有能让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仅仅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正因为这种阶级局限性,而让洋务运动最终成为了一次彻底失败的运动。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争论的焦点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延缓作用,由此,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
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
祁龙威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据有二:首先,“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第二,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其次,“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
牟安世认为: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首先,“在洋务运动时期,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期间加强了他控制中国财政大权,洋务派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活动也处处依赖洋人,执行卖国投降政策”。再次,“进出口贸易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逆差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总之,“洋务运动时期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是加速了它”。
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
孔令仁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因为: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这种厄运面前,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态度”。“洋务派在抵抗态度上没有广大人民坚决,但他们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讲求富强之术,改良军备,
从长远观点来看,实在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绩。但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
人物
中心
爱新觉罗·奕
地方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机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等
以自强, 求富为口号 建轮船招商局 安庆内机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福州船政局 建新式海军(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维护清统治的自强运动
失败标志: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
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1)从性质来看: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从目的来看:洋务派创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3)从主张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前者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后者还学习度,发展资本主义。
(4)从活动方面来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维新派掀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贡献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从目的来看:洋务派创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3)从主张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前者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后者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4)从活动方面来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维新派掀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想让中国真正富强,不会交给中国真正的先进技术。
(2) 本国顽固派的阻挠,妨碍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3) 在中央没有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单凭几个地方上的官员,无法成功。
(4)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彻底的变更封建制度,无法让中国走上一条真正富强
的道路 (5)李鸿章的贪污
范文四: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论文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述评
摘要:晚清洋务时期,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而惨遭失败,本文将对这场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论述,并客观的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洋务运动;失败;中体西用;原因;评价
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69-02
晚清已降,西势渐强,经太平天国之乱,两次鸦片战争之败的清政府已然觉醒,在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导下,以“自救”为目的,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先后兴办了一批军用、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看作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崛起,最后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下而宣告破产,究其个中原因,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一、“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落后性
改革的成败决定于其自身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成熟的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体西用”。追溯其来源,最早可在冯桂芬的《较邠庐抗议》中见到,他提到:“如果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主张用西学为手段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这个“体”的思想,是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制民的双层任务。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对外
范文五:浅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浅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 洋务运动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崛起的尝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其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热点。
关键词 洋务运动 ;侵略战争 ;中央集权 ;清政府
一、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列强不允许中国“自强”
1.资本主义国家构筑侵略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在整个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一再取得重大胜利,甚至是一些明朝的残余势力,如郑成功等也战胜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强国的荷兰。中国取得这些胜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拥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反对外国侵略;二是西方殖民者还处于工厂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与东方封建国家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侵略中国的失败,使西方殖民者意识到,中国太大太强了,要使中国屈服,必须做好侵略准备。为此,在整个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中期,西方侵略者都在做这项工作——构筑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2.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中断中国的自强之路
洋务运动期间的清政府,可以说无岁不在战争之中。帝国主义国家,用侵略战争的方式,中断中国的自强之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中国国内挑起战争,进而鼓动它国干涉中国内政,典型的事件是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最终迫使清政府派左宗棠劳师远征,历时数年,前后耗掉协饷五千二百三十万两之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联合侵略,以及由此造成的中国国内连绵不绝的战争,致使清政府在财政经济上限于破产的境地,是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它极大的消耗了清朝的国力,并最终导致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内部原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
1.中央集权制度对洋务运动开展的重要作用
清代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央集权制度就大为削弱,这一巨变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影响颇大,以至于石泉在《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这本书中,开篇便说:“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之基内,在于前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的进行……太平天国事起后汉人新兴势力崛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以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利核心,遂使自强工作大受限制”。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便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国家意志。
2.清朝中央决策的混乱致有关洋务提议拖延不决
遗憾的是,洋务运动时代的清政府却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度日益衰弱的政府。就中央的决策就可窥见一斑,本来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地步。此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中央决策还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影响。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清朝中央集权的衰弱在中央决策中就可窥见一斑。这种决策混乱致使洋务运动中所提的各项主张往往在中央就争论不断,一项洋务提议需要争论数年,才能打个折扣来实行,致使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
3.清朝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致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就洋务运动期间就地方与中央关系而言,由于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广西,历时十四年,转战十八行省,先后攻克600余个城镇,清朝的统治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