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古诗改写记叙文
古诗改写记叙文
篇一: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不能改变原诗的意思,发挥一定的想象,写出李白与孟浩然依
依不舍的情
景,着重写人物的神态、语言。 原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
大诗人
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
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
的诗篇誉满天下。
东下,前往
杯,一饮
们暂时分别
去,消
浩浩荡荡地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朋友—李白早早起床,只为孟浩然送行。
他拿出一坛坛珍藏已久的美酒,赶到了长江边上的着名的黄鹤楼,来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身边。
“我将乘船去广陵了。”孟浩然百感交集地说:“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此时正是鲜花烂漫的三月,不宜谈这些。”李白虽然不怎么说,但心里却有十万个舍
不得小声地说:“喝点酒,缓解一下。”
果然酒是放开心事的灵丹妙药,李白一喝就是一瓶似乎有点儿醉了,说“孟兄啊,这一路就是几百里啊,这一走就是几年,舍不得呀~”
上船了,孟浩然说:“我们永远是好友~”李白说:“记得派人带点土特产啊~”“知道了~”
朋友走了,但还有一大堆话都被压在心里。
李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孟浩然的帆船上。茫茫长江,船多的是,可在李白眼里,此时只有孟浩然乘座的一艘帆船~
李白继续喝酒,越喝越想孟浩然,越想孟浩然越喝。终于,这种“鸡生蛋、蛋出鸡”的状态结束了,因为李白已经把所有情感放在了这首诗上。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多美的诗啊~诗罢,李白大笑一声如闲云野鹤般飘然而去~
篇二:古诗改写
古诗改写
怎么改写古诗,
第一步:读懂古诗,看一看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根据诗句把当时的情景想象成一幅图画,画面上应该
有什么,
第三步:根据画面具体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第四步:适当地加入一些情节,再加入环境、语言、表情、动作描写,把你想到的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 )诗,有哪些事物,
想一想,送别时候会做些什么,
送别
在草长莺飞的三月天里,冰消了,雪融了,小燕子飞回了北方,大地换上了一件绿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黄鹤楼里,李白和孟浩然默默地坐在桌子两边,无言地饮着酒。李白斟了一杯酒,缓缓地举起杯,说道:“仁兄啊,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会,多保重啊。”说完,便将酒一饮而尽。孟浩然也举起杯来,眼中含着泪,注视着李白,一仰头将酒喝了下去,缓缓地放下酒杯,说道:“我这一去扬州,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贤弟你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啊~”说着,滴下了泪珠。李白垂下头,看着杯中的酒,眼圈也红了,他心想:真不知浩然兄去扬州之后会怎样,不知我们两何时才会再坐在一起饮美酒啊。
这时,船工走了进来说:“客官,不早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趁着天亮,赶快起行吧。”孟浩然默默地注视着老朋友,在船工的再三催促下,缓缓站起了身,依依不舍地往船边走去,时不时回头看着老朋友。眼看船就要开了,孟浩然已经泣不成声了,他哽咽着对李白说:“贤弟,后会有期啊。”李白站在江边不停地挥着手,喊到:“仁兄,一路保重。”小船越驶越远,消失在天地之间,只剩下无情的江水咆哮着,拍打着两岸的沙石,仿佛在为他们两人而哭泣着。
李白望着远去的老朋友,想起了他们两人在春天一边赏花一边吟诗,夏天一边饮茶一边论诗,中秋节时月下相互勉励,冬季对酒谈古论今,不禁流下了晶莹的泪珠。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
(,)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
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作文:改写《乡村四月》或者《清明》,字数400字。
《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篇三:古诗改记叙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记叙文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期间曾写
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诗文改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美景,自古闻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景,自古便享誉天下。
有不少诗人在此写下杭州景致,尤以西湖为佳,自隋唐开始,就不断有文人骚客,
诗句。 吟诗作赋,赞美西湖秀色。
三月韶光,杨柳堆烟,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他”显得与众不同。西湖畔,静静地来了一位中年文士。他气质沉静,举止不俗。
他没有像其他游人那样谈笑嬉戏,也没有像一些豪门子弟那
样装腔作势,附?a href=“http://www.cdfds.com/go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狗缪拧, 皇切挪皆诤 献咦牛
咦牛 ?/p> 静地走着。
阳光明媚,西湖也向游人展露出温柔的笑脸。缕缕阳光
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色彩变幻,令人眼花缭乱。他看着,
看着,不由也露出了微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忽然间,太
阳收起了灿烂的笑容,乌云不请自来,占据了大片的填空,
继而又下起雨来。游人都慌慌张张地或避雨,或回家去了。
他却踱进湖畔一座亭里,欣赏起这西湖的雨景来了。但见雨
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晴时若巧笑倩兮,
雨来似玉人带纱,这西湖景致,竟如此微妙。”他想,“该有
一比才好。可是,西湖该比作什么呢,”自然是美人为佳了。
可是,古往今来,丽人无数,谁堪作此比呢,貂蝉,太过妩
媚了;王昭君,又有些凄婉了;杨玉环,偏于丰满了??哎,
西施~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好~再者,西施,西湖,
似有相通之意。好~好~他不顾周围道道惊讶的目光,抚掌
大笑起来,吟出了这样几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
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叫苏轼,当时的杭州通判,除了诗文,似乎别无可夸。
然而,千百年后,他的笑谈,仍凝固在这韵律中。
“他”是谁呢,为什么一个人来到这西湖之畔呢, 天气晴阴不定,然而,都展现出美丽的景色。 “他”想把西湖比作人。但是比作谁,“他”似乎也拿不定主意。 “他”终于找到合适的比喻,诗句也就呼之欲出了。 “他”的身份终于浮出水面,这首诗影响很大。
范文二:古诗改写记叙文
? ? ? ? ?古诗改写?记叙文
?篇一:
?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或?者《清明?》,字数?400字?。
? 《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篇三?:清明》?,字数4?00字。?
? 《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篇三》?改记叙文? 诗人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期间?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
?诗文改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美?景,自古?闻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景,自?古便享誉?天下。 ?
?有不少诗?人在此写?下杭州景?致,尤以?西湖为佳?,自隋唐?开始,就?不断有文?人骚客,? 诗句。?
? 吟诗作?赋,赞美?西湖秀色?。
? 三月?韶光,杨?柳堆烟,?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
?“他”显?得与众不?同。西湖?畔,静静?地来了一?位中年文?士。他气?质沉静,?举止不俗?。
? 他没?有像其他?游人那样?谈笑嬉戏?,也没有?像一些豪?门子弟那? 样装腔?作势,附??a h?ref=?"://?.cdf?ds./?gouz?uowe?n/" ?targ?et="?_bla?nk" ?>狗缪拧?, 皇切?挪皆诤 ?献咦牛 ?咦牛 ??/p> ?静地走着?。
? 阳光?明媚,西?湖也向游?人展露出?温柔的笑?脸。缕缕?阳光 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色彩?变幻,令?人眼花缭?乱。他看?着, 看?着,不由?也露出了?微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忽然间,?太 阳收?起了灿烂?的笑容,?乌云不请?自来,占?据了大片?的填空,? 继而又?下起雨来?。游人都?慌慌张张?地或避雨?,或回家?去了。 ?
?他却踱进?湖畔一座?亭里,欣?赏起这西?湖的雨景?来了。但?见雨 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晴时若?巧笑倩兮?, 雨来?似玉人带?纱,这西?湖景致,?竟如此微?妙。”他?想,“该?有 一比?才好。可?是,西湖?该比作什?么呢,”?自然是美?人为佳了?。
? 可是?,古往今?来,丽人?无数,谁?堪作此比?呢,貂蝉?,太过妩? 媚了;?王昭君,?又有些凄?婉了;杨?玉环,偏?于丰满了???哎,? 西施~?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好~?再者,西?施,西湖?, 似有?相通之意?。好~好?~他不顾?周围道道?惊讶的目?光,抚掌? 大笑起?来,吟出?了这样几?句: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 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叫?苏轼,当?时的杭州?通判,除?了诗文,?似乎别无?可夸。 ?
?然而,千?百年后,?他的笑谈?,仍凝固?在这韵律?中。
? “?他”是谁?呢,为什?么一个人?来到这西?湖之畔呢?, 天气?晴阴不定?,然而,?都展现出?美丽的景?色。
? “?他”想把?西湖比作?人。但是?比作谁,?“他”似?乎也拿不?定主意。?
? “他”?终于找到?合适的比?喻,诗句?也就呼之?欲出了。?
? “他”?的身份终?于浮出水?面,这首?诗影响很?大。
?
范文三: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众所周知,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使用第一人称,叙写“见、闻、想”;二是使用第三人称,改成“文包诗”。要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也是一个训练作文、开阔思路的好方法。
下面先以课文《江雪》为例,再以学生个性改写送别类古诗为例,谈谈指导改写“文包诗”的点滴体会。
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把古诗改成“文包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模式:首先是从古诗内容入手,然后是叙写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引用“古诗”。
一、了解相关资料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二、充分调动“积累”
改写《江雪》这样的一首古诗,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特别是描写雪后大地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优美词句。
三、进行拓展想象
想象是发展创造力,陶冶儿童高尚情操的智力因素。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在改写中应适当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对儿童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比如说,在这首诗《江雪》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垂钓”的一定是柳宗元吗?
如以下三篇例文:
A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李 烨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雪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立刻给世间万物盖上了一层雪白的、厚厚的棉被。高山、道路都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空中连飞鸟的影子都没有,所有的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在,整个世界是死一般的沉寂。
而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永州司马柳宗元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只见他身上衣服上和帽子上,全都是雪,就像一个大雪人。
一位老人走过来说:“柳先生,您怎么还不回去呀,下这么大的雪还在钓鱼?”
柳宗元说:“没事的,我想在这儿清静清静。您老人家快点回家吧!”
老人说:“好的,柳先生,您也早点回。瞧您,都像一个雪人了。”说完,老人走了。
老人边走,边想起柳宗元之前写过的《江雪》,他心里默默地念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天气阴沉沉的,雪花还在飞舞着……
(简评:这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
B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鞠可依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像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
柳宗元撇开众人,出去走走。他看见山岭间几乎没有了鸟儿飞翔的踪影,山间小路上也都看不到行人的足迹。
柳宗元继续走着,他来到了江边。远处有一叶孤舟,孤单地漂在江心。舟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头,正在钓鱼。瞧他熟练地套上鱼饵,把有鱼饵的那端扔向湖中,静静地等待。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难道他和我一样,心中有说不出道不明的忧愁,因此在这冰天雪地独自垂钓?
柳宗元突发灵感,当时就作下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雪还在下着……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
C江雪
常熟市琴湖小学四(1)班 金陆浩天
在茫茫大雪中,只看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这个老翁就是永州司马柳宗元,最近他常来这儿,有人已经认识他了。
有一位驾着牛车的行人好奇地问船上的柳宗元:“先生,您都快成一个雪人了,还是快点上岸吧!”柳宗元笑着说:“我喜欢这样,这儿清静。”
大雪纷飞,所有的鸟儿都不见了踪影,所有的山间小路上都没有了行人。柳宗元看见了这个场景,诗兴大发,构思创作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评:这也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与前两篇不同的是,柳宗元钓鱼,柳宗元作诗。)
以上ABC三篇都是用第三人称写的:A篇中正在船上钓鱼的是柳宗元,回忆《江雪》的是另一位老者;B篇中船上钓鱼的是另一个老人,柳宗元看见此情此景写了一首诗;C篇中柳宗元钓鱼,柳宗元即兴作诗。
四、尝试个性写作
古诗改写“文包诗”有三个注意点:1.准确把握原作内容;2.增、扩、缩、删要合理;3.不要改变原诗主题思想。
把握这一原则,学了课文《黄鹤楼送别》后,这学期我班学生对高年级《校本教材 ?相约经典》上的其他送别类古诗进行了改写。
例1:王维的《送别》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徐浩羽
一天,王维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便急忙下马。二人来到一个亭子中,王维便拿出一壶酒来,与老友边饮边聊起来。“老朋友,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你不是当官了吗?为何在此,不在朝廷里呀?” 老友叹了口气,道:“唉,现在国家非常腐朽,皇帝大臣们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管百姓疾苦,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感到非常痛心啊!我现在要去南山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从此我们再有没有机会像这样喝酒谈心了。放下国家、放下百姓,谈何容易!唉……”
王维听了他的话,感同身受,连连点起头来。老朋友说:“对不起了,好兄弟,我要走了,保重啊!”
王维听了这话,羡慕老友可以淡薄名利,归隐山林。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又想想自己,感到非常失落,但是没有再说什么。看着友人慢慢离去的背影,王维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借着酒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2:李白的《送友人》改写:
常熟市琴湖小学五(1)班 顾陈澄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的东边。
李白和他的朋友在这里依依不舍地相互告别。李白不舍地说:“朋友啊,我心中的不舍和那千言万语的嘱咐,现在无法言语。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朋友说:“我又何尝不是?但愿我们以后有缘再见。”
朋友就像孤独的鸟儿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也有所依恋。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挥手就此别过。
那匹将要载朋友远行的马仰天长啸,一阵悲鸣,似乎也不忍离开。于是李白诗性大发,提笔写下了《送友人》这首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李白虽然和朋友分离了,但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切感人,恒久至今。
总之,让四、五年级学生把古诗改写成“文包诗”具有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长处显而易见,既要求课前收集充分的资料,又有利于布局谋篇,更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但局限也是存在的,主要是习作形式比较呆板。好在这样的改写,重点不在于“习作”,在于通过“习作”这一手段,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终极价值所在。这只是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初级阶段”。
范文四:古诗改写记叙文何宇轩
古诗改写记?叙文:所见
科大附小 何宇轩
这天,袁枚正在一?片树林中漫?步,这里绿树成?荫,绿草遍地,鸟语花香,袁枚的心情?非常舒畅。
这时,一阵悠扬的?歌声传入了?袁枚的耳朵?。袁枚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个?牧童一边唱?着歌,一边骑着黄?牛慢慢地走?过来了。只见那牧童?盘着腿坐在?牛背上,头上戴着个?大斗笠,安详地看着?远方,悠闲地唱着?歌,手还不时地?抚摸着黄牛?。他的歌声穿?过了树林,穿过了山坡?,穿过了草坪?,一直传到了?很远的地方?。这时,蝉也开始唱?起了歌,并越来越大?声,差点压过了?牧童。过了一会儿?,蝉鸣声就弱?了下去。但不一会儿?,蝉鸣声又起?来了,唱着唱着还?压过了牧童?的歌声。牧童一听,心想:压过我了,我还要压过?你呢~牧童提高了?声音,可还是比不?过。牧童想:嘿,让我捉住你?这个小小音?乐家,来面对面进?行一次大比?拼~牧童蹑手蹑?脚地下了黄?牛,闭紧了嘴吧?,在树干上搜?寻着。终于,他找到了一?个蝉。他小心翼翼?地接近,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了过去?。但是蝉在他?扑到之前就?拍着翅膀飞?走了。接着他毫不?气馁地扑了?第二次,还是没扑
着?,直到第三次?才算如愿以?偿。
最后,那个牧童骑?上了黄牛,唱着歌儿走?远了。
范文五:古诗意境改写成记叙文
古诗意境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2、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4、加入情节,注重描写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改写方法】
1、解诗意
a 、什么时间或季节? b 、谁干什么?
c 、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
2、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改写,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等。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①曲项:弯曲的脖子。 ②拨清波:划水。 【解说】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诗中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
一天早上,骆宾王在花园里散步。他走到池塘旁边的小亭子里想休息一会儿,忽然看见大白鹅正在水中嬉戏、游玩,在荷花的映衬下美丽极了。小金鱼全围着它们游来游去,仿佛在和两只大白鹅说:“我们做个朋友吧!”骆宾王看得入了迷。
两只大白鹅弯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在对着天空歌唱,连王骆宾也想唱一首歌了。
这两只大白鹅,毛色白亮,在碧绿的湖水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红色的掌蹼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鲜艳、那么红亮,湖水也被照得闪闪发光。王骆宾双水托腮,站在亭子的围栏旁边,心想:大白鹅可真漂亮呀,羽毛白而净,脖子细而长,掌蹼红而艳。
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的夜晚
李白长大了,他离开家乡,独自去外面求学。今天是中秋节的晚上,他坐在桌子的旁边,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非常得明亮。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好像洒了一层秋霜。在传统中秋的晚上,家人们在一起吃圆圆的月饼,代表大家团团圆圆。李白想:“如果今天我在家里,现在应该和亲人一起赏着月,吃着月饼,那是多么幸福啊!”这时,他想起了一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窗外传来阵阵昆虫的鸣叫声,而且李白觉得今天叫得格外响亮,是不是它们今天也过中秋啊!
他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好像月亮就是母亲慈祥的脸一样。他想起了母亲的叮咛。夜深了,月亮好像更圆更亮了。李白躺在床上,心中念着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回到了美丽的家乡??
改写古诗《牧童》
绿草如茵,铺满了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翠绿的小草迎着晚风微微地扭动着身子。此刻,耀眼的太阳,已经慢慢落下了山......
在晚风中,交杂着一声、两声的笛声,还时不时地传来黄牛的“哞哞”声。这会是谁呢?是谁打破了这夜晚的寂静?
微弱的月光下,隐隐地看见了远处有一头老黄牛,上面骑着身穿蓑衣的牧童,在逗弄着手中的木笛。哦,原来那悠扬悦耳的笛声,是从他那儿传来的。只见那牧童翻了个跟头,从那高大的黄牛上跳下来,还转了转手中的木笛,一蹦一跳地走着,看起来他的心情十分愉快。接着,他又吹起了笛子,那声音是多么动听、美妙啊!真是太享受了!就连停在树上休息的知了,都忍不住叫起来:“知了!知了!”这声音与笛声多配呀!就好像在唱“二重唱”呢!
牧童吹累了,就靠在知了停着的那棵树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数着地上那密密麻麻的小草。他也许还不知道,小草这么多,他是数不完的。但是他依然很认真地数着,好像怎么也不觉得无聊。
牧童回家吃饱了饭,太阳已经完全下山了。他又回到这里,眼神看起来有些疲倦。谁知他连蓑衣也不脱,就直接躺下来,手中还握着那只木笛。数着星星、望着月亮,他就这样,睡着了......
改写古诗《所见》
在一个赤日炎炎,像个蒸笼似的夏天,一个穿着红背心,头上扎着几根辫子,样子七八岁的牧童,正赶着一只强壮的黄牛,慢悠悠地走向一条小河边吃草。他在黄牛背上唱着牧歌,歌声在森林上空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他唱起牧歌“青青河边草,牛儿忘不了,要想吃边草,必须过河了??”牧童停住了唱歌,坐在黄牛背上一动不动,原来,牧童看见了一只蝉想去把那只蝉抓回去,这时牧童慢慢把黄牛赶到河边吃草,他慢慢走过去,仔细一看,这只蝉的个头很大,牧童想:“那个住在我隔壁家的王二,称自己什么‘常胜将军’。如果把这只蝉抓回去,一定给他好看。”
可是这时,蝉飞到了一棵很大的树上。牧童怎么够也抓不着,于是牧童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黄牛赶到树下,他慢慢爬上黄牛的背上踮起脚尖。突然,猛地一捂,终于抓到了那只蝉。
他连忙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笼子,把那只蝉放在笼子咯,等黄牛吃完草,赶着黄牛唱着刚才没唱完的歌,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黄昏,清朝大诗人袁枚批阅了一天的公文,觉得头昏眼花,于是想到郊外散散心。他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口池塘前。啊!一池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完全展开了。一阵微风吹来,绿的叶,红的花,都翩翩起舞。池塘边绿草如茵,柳树枝繁叶茂,柔软的柳枝就像刚刚沐浴过的少女的长发。袁枚被眼前这如诗如画的风景迷住了。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循着这歌声,他看见了一个身穿红衣绿裤的小男孩坐在牛背上,牛儿拉着他正悠哉悠哉地往前走去,那动听的歌声正是小男孩传出来的。忽然,小男孩似乎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停止了歌唱,飞身下“马”,蹑手蹑脚地走到一颗柳树下,站住了,原来,他是要捉蝉呢!只见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树上的蝉,然后举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劲一扣,接着将头凑上去,把手指掀开一点缝,哈哈,他满脸笑容,看来他是捉住蝉了。随即,他折下蝉的一点翅膀,好不让它飞,然后捧着蝉,眉飞色舞地跃上牛背,牛儿又悠哉悠哉地地拉着小男孩往前走去。
袁枚见了此情此景,不禁哈哈大笑,他既感受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妙。他捋了捋胡子,随口吟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把鸣蝉,
忽然闭口立。
炎炎夏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万物都热得无精打采,大汗淋漓。当然,威名远扬的诗人袁枚也不例外。他心情十分烦躁,就连平时动听的蝉鸣声在他耳
中也格外烦人。他实在忍不住了,便走到附近的树林里乘凉。
袁枚来到了树林里,感觉到这儿和阳光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昨晚的一场大雨,使得小花小草还有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碧绿的草地顿时变得生机勃勃,神采奕奕起来。
忽然,袁枚听见身后有牛叫声,便立马转过身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牧童,戴着一顶斗笠,两个腮帮子红扑扑的,鼓鼓的很可爱,牧童悠然自得地坐在温顺的老黄牛背上。这时,只见牧童拿出一支短笛,娴熟、老练地吹起曲子来,不时还高歌一曲,那歌声是那么动听、悦耳,连袁枚都如痴如醉,停在树上的小鸟叶情不自禁地为他喝彩,鼓掌。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称赞的。停在树上的蝉仿佛要与他一决雌雄,不甘示弱,也放声高歌起来。牧童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只见他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眉毛一挑,一个鬼点子便诞生了。
牧童神不知鬼不觉地跨下牛背,掂手掂脚地牵着老黄牛来到了柳树下,袁枚笑了笑:原来他想抓蝉啊,这孩子真机灵!那孩子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蝉,弯腰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对着蜘蛛网绞了又绞,心想:蝉啊蝉,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袁枚笑了,这孩子可真聪明啊,想到了这个既简单,又实用的办法。他站在牛背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那只蝉收入囊中了。他的嘴角顿时挂上了一丝透露着胜利喜悦的微笑。那只老黄牛也叫了一声,如同在为他庆祝胜利。
看到这儿,袁枚诗兴大发,写下了名垂千古,琅琅上口的作品《所见》!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下,天边一缕缕余光不再那么刺眼,柔和的它们美丽动人。红彤彤的太阳像小姑娘涨红的脸。天边一片片流云五彩斑斓,火红的、金黄的、银灰的,酷似仙女的绸缎。一缕缕余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像洒上了一层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稻穗儿乐弯了腰,一阵微风吹来,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田边的乡间小路上,小野花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鲜艳无比。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可以挡住烈日的折磨。一条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来回穿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正在烧饭。
一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红色的大衣,长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骑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脚丫随意地晃着。这头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仿佛在给小牧童伴奏呢! 一阵蝉鸣传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轻轻地拉了拉僵绳,老黄牛停了下来,小牧童用他机灵的眼睛四处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小牧童惊喜地跳下牛背,准备去捉那只知了。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躲到了群山的背后,彩霞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渔夫们都摇着船,收工回家了。
这时,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树丛深处传来,这歌声是多么嘹亮啊! 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金黄的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儿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他斜坐在牛背上,一双小脚丫欢快地晃动着, 显得那么活泼可爱。
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似乎在赞美牧童的歌声动听呢! 牧童正唱到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的一棵柳树上传来。蝉声打断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声,他停止唱歌,侧耳仔细的聆听着。 牧童想要捉蝉的欲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黄牛,又指指树上的蝉,老黄牛心领神会,用慢慢的速度,轻轻的脚步,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 近了,近了,离蝉只有一步之遥。但蝉还没有感受到危险的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牧童慢慢地从牛背上站起来,双手轻轻地向蝉靠近。说时迟,那时快,牧童双手向前一合,蝉“吱”地一声,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将手露出一条细缝,笑着说:“哈哈哈,谁让你跟我比试歌喉来着,现在遭殃了吧! ”此时的蝉,怎么会就这样束手就擒,善罢甘休呢? 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唤着,挣扎着,但就算这样,还是无济于事。 牧童笑着,他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夏天的傍晚,太阳也不那么刺眼了,放射出柔柔的光。天边映着火红的晚霞,像仙女披着粉红的衣裳,在天空翩翩起舞,美丽非凡。
这时,从不远处走来了一头黄牛。它那只大眼睛似铜铃一般。翘起的牛角,尖尖的,大大的,弯弯的,青里透亮。身上的毛十分光亮、柔顺。
牛背上坐着一位牧童,头戴斗笠,后面绑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穿着一件灰背心,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几分机灵,几分活泼,几分淘气。他一边走一边唱:“山儿青,水儿清,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还不时拿出束在腰上的笛子吹起来,悠扬的笛声在四周久久回荡。
老牛驮着牧童走进森林,鸟儿在树梢上唧唧喳喳地叫着,一群不知名的小虫子也“瞿瞿”“蝈蝈”地鸣叫着,像在举行一场演奏会。忽然,一阵响亮的蝉鸣声传了过来,引起了牧童的注意。他顺着声音搜寻,终于发现有一只灰褐色的蝉停在一棵大树上。它有着圆滚滚的大眼睛,长长的翅膀。牧童想:要是能有这样一只蝉,让伙伴们开开眼界,那能有多威风,多好呀!
心动不如行动。牧童马上收起笛子,闭紧了嘴巴,站起身,屏住呼吸,踮起脚,等到黄牛靠近蝉所在的大树时,举起右手,按住树干,一把扑向蝉。说时迟那时快,只听“扑扑”几声,蝉被牧童捉住了。牧童高兴极了,又唱起了歌,带
着自己的“战利品”渐渐远去。
“山儿青,水儿秀,草儿绿,牛儿壮,我是快乐的小牧童。”这声音伴随着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远方。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下,天边一缕缕余光不再那么刺眼,柔和的它们美丽动人。红彤彤的太阳像小姑娘涨红的脸。天边一片片流云五彩斑斓,火红的、金黄的、银灰的,酷似仙女的绸缎。一缕缕余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像洒上了一层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稻穗儿乐弯了腰,一阵微风吹来,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田边的乡间小路上,小野花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鲜艳无比。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可以挡住烈日的折磨。一条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来回穿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正在烧饭。
一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红色的大衣,长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骑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脚丫随意地晃着。这头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仿佛在给小牧童伴奏呢!一阵蝉鸣传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轻轻地拉了拉僵绳,老黄牛停了下来,小牧童用他机灵的眼睛四处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小牧童惊喜地跳下牛背,准备去捉那只知了。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在学完五年级语文《清平乐 村居》之后,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水乡其乐融融的场面,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我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先想象一下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有学生写道:“南宋有一位爱国词人,名叫辛弃疾。他被朝廷罢官后,在农村隐居了二十年。在乡间,他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日子。
一个夏日的午后,辛弃疾一人在小溪边散步。忽然,他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离小溪不远处的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着天,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
辛弃疾不忍打断他们,便停下脚步观赏着这周围的美景。在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面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绿色的小莲蓬。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老人的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编织鸡笼子。天真、活泼、顽皮的三儿子呢,正翘着脚丫子,躺卧在
溪边剥着莲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莲子。看着这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以及这乡村朴素清新的环境,辛弃疾心中那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笔写下了《清平乐 村居》这首著名词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对古诗的解读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练的古诗要改写成几百字的记叙文,需要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中达到沟通与默契,在与作者进行智与智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最后将古诗词艺术再创造为一篇篇现代白话文。
又有同学写道:
一天傍晚,辛弃疾来到长满碧绿青草的小溪边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举着许多像大伞一样的荷叶,在这些荷叶中间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微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清香。紧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用吴地方言亲热地聊着天。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带着几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东边豆地里锄草的大儿子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地里的农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说:‘二儿子也不错,他心灵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编出的鸡笼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卖了。’
老爷爷说:‘是呀,就是咱们的三儿子太小了,还不懂事。’
老奶奶说:‘不要急,他早晚会长大的。快瞧,这孩子正趴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莲蓬吃呢。真是太顽皮了。’
‘哈哈哈? ?’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约而同地笑了。他们的笑声也深深地感染了辛弃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会有多美。”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改写古诗词的关键。以上两篇改写《清平乐 村居》的习作,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和表达的结果。如果说学生没有真正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没有深切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是不会写出这么优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过改写古诗词,既加深了学生感悟古诗词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改写”以古诗词作为一个起点,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真正走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此后,学生就对课文中的古诗词格外关注起来。只要是自己有话可说的古诗
词,学生就会忍不住地写下一些话,或叙述,或抒情。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每学完一首古诗词之后增设了十几分钟的“我来改写古诗词”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大声朗诵自己改写的内容,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价,这成了一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越来越爱改写古诗词了,同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古诗词内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学生改写其他古诗词的部分内容:
《游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亲。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很深了,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也许是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可尽管这样,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在想:这次郊儿外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出门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有,要早点回家!” 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看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年纪大了却还在为我操劳,她的恩情我这一辈子恐怕也报答不了啊!怀着对母亲的感恩,孟郊在50岁那年写下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颂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身处异乡京城的大诗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王维都要与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可如今自己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就连过节也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又是多么让人难过啊!? ?此时此刻,家乡的亲人们正在登高团聚,欢度重阳节,他们在“遍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这个异乡游子的。想到这里,王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