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7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重点) 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难点)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重点)
学习过程
一、隋朝的统一
1、在方框内填写好隋朝统一的进程
2、我们学习过的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除了隋朝以外,还有 和
3、从以下三则材料分析隋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要求:在材料中找出答案并分点归纳)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 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答:原因:① ② ③ ④ ⑤
4、观察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隋文帝末年)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唐贞观政要》 (1)以上表格及材料说明了什么?
(2)在书本P2找到隋统一之后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 ①( 方面):发展经济,编辑户籍,统一 和
②( 方面):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
2、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
从以上表中格,你得出的结论是:隋朝大运河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1) 胡曾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看法怎样?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2) 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3) 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三、开创科举趋势制度
材料一 “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 材料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
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成为中国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O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阅读以上材料,概述科举制的意义: ① ② ③
四、隋朝的灭亡 隋帝陵【唐】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翻译: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回答:(1)隋炀帝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2)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五:小结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评价唐太宗。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程序: 一、导入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基友“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个时代?它有谁开创,又是如何发展和继续繁荣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探索这一历史之谜。
唐朝建立 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
合作探究:说说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 主观原因: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客观原因:政治:①任用贤能②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严格考查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发展 边疆管理:加强对西域统治 师: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
第四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
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字为名。
她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杜甫《忆昔》
诗中描述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为什么能出现此番景象?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结论: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课 盛唐气象
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到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主要是启发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设计:让学生们小组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小结:诗中描写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衣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的繁荣景象。盛唐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和中期,那时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流频繁,盛唐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 二、师生互动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设问: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那么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进行小组讨论)(提示: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 小结: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并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首先第一位是唐太宗。唐太宗在位的时候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还有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对的唐朝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产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打击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等,这些措施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口也明显增加,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史称“贞观遗风”。 (2)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小结:唐朝经过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至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下来。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贤人,励精图治。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 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设问:我们前面的诗中有一句“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说明了唐代开元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形象的再现了唐朝元年间国家富足的情景。那么我们说唐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汉朝增长一倍左右,这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进步。这是唐朝农民辛勤劳动得结果,还与什么密切相关?
(提示: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 小结: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我们说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可分。因为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唐代农具的修改重要的有两项:曲辕犁和筒车。 继续设问:曲辕犁和筒车有什么用处和特点?
小结:唐代江东地区使用的曲辕犁,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回转省力,能够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曲辕犁与当时世界上使用的犁相比,制作精巧,便于回转,操作方便,堪称第一。它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在耕犁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唐朝发明的一种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来提水的新型的灌溉工具。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可以随水流自行转动,并且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
这又节省人力,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一般一昼夜能灌田一顷。
(2)设问:新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唐朝著名的有丝织业和陶瓷业。你能说说唐代丝织业、陶瓷业技术的高超表现在哪里? (展示:唐朝的一些丝织品和陶瓷(唐三彩))
小结:唐代手工业的产品总类、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前代。唐代的丝织技巧非常高超,生产出来的丝织品轻盈而精薄。唐朝的陶瓷制造技术也有显著的进步。瓷器的品种很多,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代的三彩陶俑,即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设问: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唐朝商业的繁荣。从哪几个方面放映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总结:唐代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商人俑体现了唐朝商业的发展。唐朝城市商业繁荣,经济的强盛吸引了许多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国商人纷纷来到长安和其他大都市经商,开设店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人口十分可观。这也让长安成为了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设问:唐代的社会社会生活特点是什么? (自己思考)(提示:学生自己观看阅读卡上的内容,理解)
小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中西互通,胡汉交融使得各地的典礼、习俗、服饰互相影响,“胡饼”就是很好的例证。唐人不仅爱吃胡饼,还爱穿胡服,带胡帽,登胡靴。最主要的是妇女的变化。唐代妇女的生活比较开放自由,她们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问题娱乐活动。 3.唐朝的衰落
设问:唐朝为什么会衰弱?
(自己想一下,用自己平时的积累,来回答问题。主要是由于什么?)
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唐朝达到了鼎盛,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鼎盛的时期。但到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奸臣当道,朝政腐败,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三、课堂总结部分
总结: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制定出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国家要轻摇赋税的基本国策,使得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挥聪明才智改进劳动工具,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唐玄宗统治的唐朝后期,朝政逐渐混乱,奸臣当道,朝政腐败,并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板书设计] 一、开元盛世
1.原因:唐太宗的新政→武则天的发展→唐玄宗的鼎盛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2.表现:农业(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丝织、唐三彩)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二、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课后反思]
第4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
【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的第四课,讲述唐朝的中外交流。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课标要求】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3.知道玄奘西行的时间和贡献,唐朝时中外文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 【能力培养】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 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4、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 【核心问题】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评价任务】
1、结合课文的相关史事和《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图,通过问题集结号,让学生阅读课本,标画出知识点。 2、结合课件图片展示,教师讲述鉴真东渡的经历及影响。(对应学习目标2)
3、通过设计学习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玄奘西行,分析唐时期中外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对应学习目标3)
学生活动设计 课堂教师操作要领 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什
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习活动一:遣唐使
问题集结号,会自学的同学棒棒哒!
1、什么叫“遣唐使”?
2、描述日本遣唐使团的规模。
3、遣唐使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要求:1、读课文P19,包括课本的相关史事和图片
2、同桌交流
3、展示学习成果
学习活动二:鉴真东渡
多媒体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课本完成学习任务。
1、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谁?
2、简述鉴真的主要贡献;及东渡的影响。
学习要求:1、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20,标注关键词. 2、个人展示 3、归纳总结 学习活动三:玄奘西游 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2.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学习要求:
1、读课文第21页,标注关键词; 2、我来讲给同桌听; 3、个人展示 4、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
1、唐朝为什么会出现中外交往频繁的盛况? 2.比较玄奘和鉴真对外交往的异同。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 )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越南
3. 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B.鉴真C.玄奘D.班禅
4.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4、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安史之乱 【学习难点】
如何看待杨贵妃在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中的历史作用。 如何评价唐玄宗? 【学习过程】 一、隋的统一
1、依据课本课本,归纳安史之乱的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在课本上用红笔圈出) 2、结合课本,找出安史之乱的原因。思考: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课本,思考:安史之乱的影响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经济:
政治:a唐朝的国势从此 b逐渐形成 的局面
4、比较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行为及结果,思考:如何正确评价唐玄宗?
对你有何启示? 二、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 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战争,人民 ,生活困苦,又遇到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 ,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3、影响:给唐朝统治以 唐朝的灭亡
标志:907年, 建立后梁政权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及五代十国形势图,
1、快速找出并画出五代及十国的政权及位置
注意:五代有先后,十国是并存
2、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
3、社会特点:北方
南方
4、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思考:如何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①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②兼并战争不断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内容要点: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认知提示: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解读: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
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百家讲坛》蒙曼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唐朝灭亡》里安禄山叛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看视频,思考安禄山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给唐朝做了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目标导学,初步感知
根据目标,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的历史。
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史实。
3、知道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安史之乱
1、观看《百家讲坛》蒙曼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唐朝灭亡》里安禄山叛乱片段,结合课文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合作交流:根据下列提示,简洁描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根据提示安史之乱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叛乱首领、借口等要素,组织语言,简介描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引导学生欣赏《明皇幸蜀图》,讲述该作品创作的背景,进一步巩固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唐玄宗后期的腐朽。
3、阅读材料: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思考:这场转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唐朝后期: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严重,相互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赋税徭役繁重,生活困苦。
2、黄巢起义的结果怎么样?
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
3、出示朱温图片,讲解朱温废唐朝皇帝、自称皇帝,建立后梁的史实。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1、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看图了解五代十国的概念。
2、思考: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3、五代十国局面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四、说收获,话小结
五、拓展延伸
读史明智:对比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作为给国家带来的不同影响,谈谈对你来说有哪些启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的时候,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
第二、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第三、人生要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小人。
板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
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
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
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
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
教学重难点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史料解读
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难点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1. 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重文轻武的时代
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
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反馈练习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 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 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基础训练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多媒体展示元朝的政府机构设置简图)教师讲述:中书省的古今对比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府直接管辖。)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三 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一)台湾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1.(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解读 本情况。 材料: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
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的)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说出元朝管辖台湾的措施及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统治的)教师讲述:元朝是如何管辖西藏的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史上最大的)
元朝管辖西藏的历史意义。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答案提示: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目标导学二 行省制度的建立
三、课堂总结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 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师指出: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 目标导学三 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学生抢答元曲的代表人物
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课堂总结
工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位历史学家说:“中国文明曾经影响了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曾有开放的时代,中国人敞开博大的胸怀,拥抱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洗礼了自己,包容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文明。”由此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善于交往的国家。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学过哪些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
唐朝: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华,长安城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元朝:马可波罗来华,元大都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商业大都会。那么,明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如何?出现哪些杰出人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内容。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西洋: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郑和勇气和探险精神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外国贡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四)、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传教士来华的目的: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的,对他们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结合小字介绍利玛窦。
2、指导学生明确制定《大清时宪历》的相关情况: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五、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行,其中,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范文二:人教七年级下册三疑三探《丑小鸭》教案
教学内容 备课日期 教 学 目 标
《丑小鸭》
授课日期
1、 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 2、通过老师的讲解,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 生活的真谛。 3、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说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 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 重 1、了解《丑小鸭》的故事脉络 材 点 2、了解安徒生的生平和创作 分 难 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并学习丑小鸭的精神。
析 板 书 设 计 点
不幸与苦难 鹅蛋 丑小鸭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渴望与信念 不懈地追求
白天鹅
课前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 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在你被 别人耻笑轻视时,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你会怎样呢?你是不是以为 上苍太不公平了,把所有的惩罚都给了你?其实,只要你不懈追求,努 力进取,你就会成为一只白天鹅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安徒生笔下 二、设疑自探 (一)出示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及童话 (三)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注意积累生字词并把自己在读课文时产生的 疑问批注在书上,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 问题预设: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说说这只丑小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打击? 3、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几个地方流浪生活?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5、丑小鸭在打击面前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6、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7、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 么样的心? 8、我们应该从丑小鸭身上学习什么?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请同学们
1
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文中寻找、归纳答案,若有解决不了的 问题留待小组讨论解决。 三、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重点点拨。 问题 1 2 3 4 展示 评价 四、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 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 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五、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说出你知道的逆境成才的名言警句。 2、学了本课,谈一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或者那 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呢?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设计(选作) 1、续写“丑小鸭”变成“白
天鹅”之后发生了什么······(200 字左右)2、以《我也是丑小鸭》或《我也会变成一只白天鹅》写一段话。 (200 字左右) 1-3 5-1 2-3 4-1 3-3 1-—1 4-3 2—1 5 5-3 3—1
教 学 反 思
2
范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 《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http://www.docin.com/jiaoyuwendang
《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播放课件,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家有猫吗,你们家的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老舍家也有一只猫,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老舍家的猫,(板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师: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参考课下注释来熟悉一下本课的重点字词。
相称(chan) 一缕(lǚ) 污涩(sa) 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 蜷(quán )伏 惩戒(ch?ng) 怅然(chàng)
三、按内容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梳理重点
1、师: 现在请大家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交代的对象是什么,
来历,对象有什么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结果如何,
生:一只小猫。
从隔壁家抱养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活泼。
师:作者对这只小猫持什么态度,
生:喜欢。
师:对,把它当做宠物来对待。
2.、师:现在请大家阅读第3--14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交代的对象是什么,
来历,对象有什么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结果如何,
生:第二只小猫。
从舅舅家抱来的。
浑身黄色。
活泼有趣。
被被人抓走了。
师:作者对这只小猫持什么态度,
生:喜欢。
http://www.docin.com/jiaoyuwendang
http://www.docin.com/jiaoyuwendang
3、师:现在请大家阅读第15---34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交代的对象是什么,来历,对象有什么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结果如何,
生:第三只小猫。
门口捡的。
不好看、花白色、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儿
含冤死在屋顶上。
师:作者对这只小猫持什么态度,
生:不加注意。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6、本文的重点是描写第几只猫,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
http://www.docin.com/jiaoyuwendang
http://www.docin.com/jiaoyuwendang
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五、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板书: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最近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一名时髦女子用漂亮的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愤怒,并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随后,愤怒的网民自发调查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的身份,后来网上出现一个新线索:虐猫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虐猫女子是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某,拍摄者是该县广播电视局工作者李某。3月8日,黑龙江省萝北县有关部门确认虐猫视频拍摄地点是该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并称已对该事件参与者王某、李跃军展开调查。3月9日,虐猫事件参与者李跃军在网上公布检讨书。
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动物的生命虽然很脆弱,但它们也有它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主宰它们的生命,但我们要给予它们尊重
http://www.docin.com/jiaoyuwendang
范文四:人教新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整册免费
七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案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一 .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goals:
1.vocabulary:dance,swim,sing,play chess , paint ,speak English, play the guitar
2. How to use Model verb‖ can‖.
3.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二 . Teaching metho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methods. Pair works.
三 . Moral goals: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abilities.
Content of courses:In this period, students will learn some names of clubs ,such as art , music, chess club, swimming club, etc.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drills :Do you want to join…club ?Can you …?
四 .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can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Some pictures. A projector Some sports things, such as volleyball, basketball, etc. Preparation test paper for lessons before class.
五 . Teaching Time: 4 periods
Period 1 (Section A: 1a-2d)
授课人 :______ 授课班级 : _____ 授课时间:2014年 ___月 ___日 ____午第 ____节
1.Knowledge Objects: Learn to talk about abilities.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clubs. Can you/he..?What can you do?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can, can‘t, draw, dance, swim, speak, walk.
2.Teaching key point: can
3.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can
4.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Enjoy a song I’m a musician
T: Do you want to be a musician? S:
T: Can you play the piano? S …
T: What can you do? S: I can…
T: What about you? S:
T: OK, now please show your talent and tell us what you can do.
Ask one of the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and do the action. Ask other students to guess what he or she can do.
Step 2. Presentation
T: 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 are they doing? S:
Step 3 Pair work
Look at the pictures. Ask and answer like this:
A: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B: Yes, I can. / No, I can‘t. Can you…?
Step 4 Presentation
Show some pictures of famous stars. Practice the third person ―he, she, they‖
T: Where can you play chess? S:
T: Yes, in a chess club. This term, we have a lot of clubs.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S … T: Sounds great. Can you…?
S: Yes, I can/ No, I can‘t
If the answer is negative, guide students to say:
S: No, I can‘t. But I can learn it from others.
Step5 Pair work
A: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B: I want to join the…
A: Can you …?
B: Yes, I can . No, I can‘t. But I can learn it from others.
Step 6 Listening
Listen to 1b
Listen to 2a and 2b. Tell them to give special attention to listening activity (names of the clubs). Finish the tasks.
Step 7 Pair work
Look at 2b and talk about what the people can do the clubs they want to join.
Step 7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2d
T: If you like telling stories. What club can you join?
S: Story telling club.
T: Right. Please read the conversation following the recording. Who wants to join the story telling club? Then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Step 8 Explain some language points.
Step 9 Homework
Reflection after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riod 2 (Section A: 3a-3c)
授课人 :______ 授课班级 : _____ 授课时间:2014年 ___月 ___日 ____午第 ____节
1. Knowledge Objects: go on learning to talk about abilities.
—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 Yes, I can./ No, I can't.
— What can you do? — I can dance.
—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 I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2. Teaching key points: Conclude the usage of ?can‘; put all new language into practice through different activities.
3.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Distinguish ―say, speak, tell, talk‖
4.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Greeting, Warming up and duty report.
Watch a flash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Just for fun.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flash: Why is the other boy unhappy?
Introduc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ime zones, the time in different places are different. Revision: show the time in six places: Beijing, Tokyo, Paris, Los Angeles, New York, and London. Elicit the sentence pattern: What time is it?
It‘s……
Draw attention to the ―am‖ and ―pm‖. For instance, Beijing isseven o‘clock in the morning. We can say Beijing is seven am. Los Angeles is three in the afternoon. So we can say Los Angeles is three pm. (teacher helps students answer).
Step2:Review the words learnt in the last period and add more.
(1)T:Here are some Chinese, let us see what time do they usually get up/ take a shower…
get up take a shower eat breakfast go to school eat lunch run go home
do homework eat dinner go to bed
(2)ask students to make a survey
Ask your friend 5 questions about his /her day. Then make a report.
A: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B: I usually…at…
Step3:presentation.
(1)Ben‘s day.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Ben.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What time does he usually get up/go to school/…
Pay attention to the verb form of the third person.
Discuss Do you like ben‘;s routines.
(2)Show the picture of Scott. He usually gets up at 5 pm.
Ask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his job is?
(3)listen to the tape,and tr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n read through the passage,and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times.
(4)read it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
(5)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re does he work?
2.How does he go to work?
Step4:Work on 3a.
(1) Read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tell me what his job is.
(2) Read it again and match the pictures.
(3)Answer questions:
What does he do after he get up?
Does he go to work after breakfast? What does he do?
How does he go to work? By bus or on foot?
What does he do before he goes to bed?
What does―What a funny time to eat breakfast!‖mean?
Step5:Follow up.
T :My friend Da Bao likes Scott's work, so he gets to Sai Te Hotel . But he doesn't find him.
T: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in the hotel. Look, they are coming. Please ask them questions to find the real Scott.
Step6:Work on part4.
T :Now six people make a group, and ask the other students when they usually go to bed . The leader lines up from the earliest to the latest bedtime.
T: Let's listen Group1…Group2…
Step7:Work on part 3 of self – check.
T: Now I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what you do on weekends. You can go, ask your classmates and fill in the forms. Then you have a report.
T: You may begin it like this
Step8:Homework.
Oral work:
(1) Read 3a and recite it.
(2) Go on making a survey to find out what your classmates do on weekends.
Reflection after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riod 3 (Section B: 1a-1f)
授课人 :______ 授课班级 : _____ 授课时间:2014年 ___月 ___日 ____午第 ____节
1. Knowledge Objects: go on learning to talk about abilities. drum, play the drum, piano, play the piano, violin, play the violin
2. Teaching key points: Impr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3.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Impr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4.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Daily greeting.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at his/her family members can do.
Step 2 Presentation
Play the sound of different kinds of instruments. Let Ss guess what it is.
Act and show your classmates your talent.
T: Please stand in front of your classmates. Act and say what you can.
S1: (sing and dance) I can sing and dance.
S2: (play the drum) I can play the drum..
Step 3 Listening
Tell the Ss that they will listen to some sounds of the instruments. Listen and number the words [1-4] in the order of the sounds you hear in 1a.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T: Now let's work on 1c.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aloud.
Then listen to the 1d and circle the words and phrase you hear.
Check the answers:
T: Now please look at the chart in 1e. What can Bill, Cindy and Frank do? What can't they do? You'll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Step 4 Group work
Work in groups. Take turn to talk about what Bill, Cindy and Frank can and can't do.
S1: Bill can play the guitar, but he can't sing.
S2: Cindy can sing and play the drum, but he can't play the piano.
Teacher can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some help to the Ss.
Step 5 Homework
Make up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volunteer and a person who is in charge of a sports club/old people‘s home/music club.
Reflection after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riod 4 (Section B: 2a-self check)
授课人 :______ 授课班级 : _____ 授课时间:2014年 ___月 ___日 ____午第 ____节
1. Knowledge Objects: go on learning to talk about abilities. also, people, help (sb) with sth, center, home, today, be good with, make, make friends, weekend, on weekends/on the weekend, teach, musician
2. Teaching key points: Also, too; be good with, help with
3.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Describe one‘s ability
4.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Check the homework
Ask some pairs to show their conversations
Step 2 Reading
First,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boys and girls and some key words in 2a.
T: Here are some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bout Peter, Alan and Ma Huan. Can you describe them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S1: Guide Ss to use ―also, too‖, and distinguish how to use these two words.
Give comments on Ss‘ descriptions.
T: Now we‘ll read three ads.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ad? What's each ad's title? Now let's read the three ads and select a title for each ad. Ss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select a title for each a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Step 3 Review the usage of “tell” ,
Review and distinguish the usage and function of ―help‖
T: Suppose Peter, Alan and Ma Huan want to help to do something after school. Which ad is right for him/her? Now read the descriptions in 2a and the ads in 2b again. Select a right ad for each person. Ss read the descriptions in 2a and the ads in 2b again. Try to select a right ad for each person. They can talk about the answers in their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Step 4 Homework
1. Recite 2a and 2b
2.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6
Reflection after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五: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优秀教案
____学年度下学期 七年级语文
教 学 教 案
学 校:教 师:
第二课 说和做
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自主阅读课文,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 10月 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 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 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 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 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 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 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 “ 好了 ” , 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 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 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读一读 “ 明朝会 ” ,你能理解此刻的海婴吗?这段文字读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 这样?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5、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6、拓展提高片段练习。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 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 风趣的智者 尊敬 爱戴
回忆鲁迅先生
可敬的长者 热情的主人 深切 怀念
无畏的勇者 坚强的病人
第四课《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揣摩文中言简意 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3) 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载体,通过学读、品读、演读、背读几 个环节引导学生研讨赏析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 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揣摩文中对话,感受三 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 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 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 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 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 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 :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治通鉴》、司马光有关知识。
(可用多媒体显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目的就是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所以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之美 称。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正文公集》。
三、学读课文,正音正字 。
1、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诵全文,学生听清读音,明确停顿。
2、全班齐读。
3、抽学生朗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正音:卿(q īng) 邪 (y é) 涉 (shè) 孰 (shú) 更 (gèng)
此教学环节要求学 生正确 、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要对学生朗读重音、 停顿等进行指导。
四、品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合作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个人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展开交流,小组仍不 能解决的再做出标示。
以全班为单位对疑难问题提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2、教师点拨:结合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提问,教师提出本文重点、难点的字、词、 句。
A 、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 . 今当涂掌事 孤 .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 .. 掌事 大兄何见事 ..
之晚乎 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蒙辞 . 以军务 及鲁肃过 .
寻阳 蒙乃始就 . 学 见 .
往事耳 B 、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
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 ..
耳 C 、翻译下列句子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7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