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完璧归赵阅读答案
阅读欣赏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一块闻名天下的宝玉——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就派人送信到赵国,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做代价来换取这块宝玉。赵王与大臣们商量,如把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答应给的十五座城;如不给,又怕秦王派兵攻打赵国,一时拿不定主意。一个叫缪贤的“宦者令”,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说此人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重任。不久,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见秦昭王。秦昭王得到宝玉之后,失诺不划城给赵国。这时蔺相如不畏强暴,以指出璧瑕为错口,机智地索回了“和氏璧”,并当廷与秦昭王据理力争,终于使这块宝玉完整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勇敢机智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受到赵王的赏识,被拜为上大夫。“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就一代接一代地传下来了。
轻松闯关
(1)是谁派人送信到赵国去拿什么要换赵国的和氏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为什么要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是如何保住和氏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略
解析:
(1)秦昭王;十五座城。
(2)如把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答应给的十五座城;如不给,又怕秦王派兵攻打赵国,一时拿不定主意
(3)蔺相如不畏强暴,以指出璧瑕为借口,机智地索回了“和氏璧”,并当廷与秦昭王据理力争,终于使这块宝玉完整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范文二: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_古诗大全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范文三: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
阅读回答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①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②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③,柔廉颇④,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①情:真实意图。②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③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逼秦王击缶之事。④柔廉颇:指蔺相如对廉颇委曲求全、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使之不辱于诸侯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③今奈何使人怀而逃之
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⑤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④⑤
(2)
“责璧与信”在文中的意思是
[ ]
A.
责问蔺相如和氏璧和信件
B.
索取和氏璧和国书
C.
责问蔺相如取璧和国书
D.
索取和氏璧并要赵国守信用
(3)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在文中的意思是
[ ]
A.
所以能够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B.
之所以能使赵国完好,的确是上天在曲意保全它啊!
C.
所以能够保全赵国,是上天委曲求全的结果啊!
D.
赵国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上天委曲求全的结果啊!
(4)
“赵得其情则弗予”中的“其情”,具体指的是________。(用原文作答)
(5)
本文从两个方面批评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一方面说明“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指出“完璧归赵”是________(用原文作答);另一方面说明“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指出蔺相如________(用原文作答)的做法是错误的。
阅读答案:
答案:1.B;2.D;3.B;
解析:
(1)
都是动词,“命令,派遣”的意思;①动词,让;④名词,使者;⑤连词,假如。
(4)
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5)
答案: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使人怀而逃之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保全和氏璧,人们都称赞他,我却不敢认为确实是这样的。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威逼着要它的和氏璧。这是说求取和氏璧是真情实意,并不是想来打赵国的主意啊。赵国如果了解秦的真情就可不给它,不了解秦的真情就给它;了解秦的真情但惧怕它就给,了解秦的真情却不怕它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为什么既然惧怕它却又要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和理直可说。和氏璧到了秦国,秦却不给城,理亏在秦国;秦国拿出城而和氏璧却被送回去了,理亏在赵国。要想使理亏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给秦国。秦王已经按照地图来给城,又设置了九宾的大礼,斋戒沐浴来接受这块璧,那情势看来是不会不给城了。如果秦王收了和氏璧却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请求说:“我本来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和氏璧不是赵国的璧吗?那十五座城却是秦国的宝地啊。现在如果大王因为和氏璧的缘故,失去这十五座城,十五座城的子弟,就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因为大王抛弃他们就像抛弃草芥一样。大王不给城却骗取了赵国的璧,为着一块璧的缘故却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秦国,来揭露大王的不讲信用。”这样,秦王未必不退还和氏璧啊。现在怎么却派随从怀揣着璧逃回去,使人们认为秦国理直呢?这个时候,秦的意思还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市朝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逼近邯郸,索取和氏璧和要求赵国守信,那么,秦打一次胜仗,相如就会灭族,打两次胜仗和氏璧便终究归入秦国了。
我因此说:“蔺相如使和氏璧能够得到保全,是天意啊!”至于他在渑池会上的顽强坚决,对廉颇的忍让团结,那方式方法越发运用得高妙了。之所以能使赵国完好(不受损害),的确是上天在曲意保全它啊!
范文四: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未敢以为信也?????????????? 信:的确如此
???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
??? C.而归直于秦? ????????????????直:通“值”,价值
???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柔:以柔韧使……惭悟
下面六句话全部表明作者认为秦赵斗争中“赵”占上风的一组是(?? )???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秦出城而璧归????????????????? 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王世贞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才是真意。
???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赵国变为被动。
???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是天意。因为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绝交。
阅读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范文五: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 D.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欺骗)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乃使其从者衣褐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C.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且秦强而赵弱
D.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 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18.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 故 曰 蔺 相 如 之 获 全 于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劲 渑 池 柔 廉 颇则 愈 出 而 愈 妙 于 用 所 以 能 完 赵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20.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3分)
参考答案: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6.A(案:同“按”,查看)
17.B(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乃:才;于是,就 C.而:连词,表修饰;并且D.以:连词,表修饰;因为)
18.B(“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
19.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见……于”“间”各一分,语句通顺1分)
(2)况且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和氏璧,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理直可说。
(“予”“曲直”各一分,语句通顺一分)
二:
1.“赵得其情则弗予”中“得其情”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2.“皆厚怨大王弃我如草芥也”中的“我”指的是( )
A.蔺相如B.十五城之子弟C.赵国D.秦国百姓
3.“责璧与信”的意思是
4.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摘录原文语句)
5.作者说:“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的根据是( )
A.秦欲璧,赵弗予璧,而无所曲直也。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42948669384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B.“十五城秦宝也”,秦不欲以城易璧。
C.秦王惧“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D.“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参考答案
1.知道它的实情。
2.B
2.索取和氏璧并责问赵国失信的过失。
3.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4.D
5.A.替、给(介词),其余为动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诈赵而胁其璧??????? 胁:勒索。
B.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
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柔:使……怀柔。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B.入璧而秦弗予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用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面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译文】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作者: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滦河失事为严嵩所构,论死,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未成,持丧归,三年丧满后犹却冠带。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被荐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咸切大计。因忤张居正罢官。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后,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二十一年卒于家。
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家藏书甚富。自称平生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3000余卷,均为宋本精椠。家有别墅“弇州园”,于园后建“小酉馆”,贮书达3万余卷。另将经学之书专藏于“藏经楼”中。对宋椠元刊之书,作“尔雅楼”贮之,又于“九友斋”中,藏宋本两汉书,为斋中第一宝。此书后归于“天禄琳琅”。与唐顺之结为莫逆之交,二人皆以文学、藏书而知名。他以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并称后七子。攀龙殁,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门下。鉴于台阁体文风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诗文,也多为复古模拟之作,但往往失于藻饰。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苏轼,诗文以恬淡为宗。又好史学,以史才自许。自弱冠登朝,即好访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见内府档案秘籍,著述甚丰。既是文人,也是学者。学问渊博,文章不拘一格,虽摹秦仿汉,依旧自有特色,具有“博综典籍,谙习掌故”之特点,如《题海天落照图后》。其著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卮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
WiseMedia
【解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本文为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