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宇文新州之懿范]范宇文:范宇文
[宇文新州之懿范]范宇文:范宇文 篇一 : 范宇文:范宇文-人物简介,范宇文-艺术之路
范宇文 范宇文_范宇文 -人物简单介绍
,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范宇文现任台湾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是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范宇文有着清澈透明、甜美的音色,拥有卓越的演唱技巧,稳健的舞台经验,被乐评誉为“天生就属于舞台的声乐家”。 曾在《弄臣》、《浮士德》、《卡门》、《图兰朵》、《西厢记》等歌剧中担任女主角。1998年参演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曲:《我爱你中国》。
范宇文_范宇文 -艺术之路
少年心事 原来爸爸还爱我
范宇文的老家位于四川万县武陵场。武陵场是一座千年古镇,现在已经被三峡水库淹没,成为水下古镇。在当时,范宇文家是武陵场唯一的范姓人家。
范宇文的爸爸范仲是家中独子。范宇文的爷爷是万县的一位开明商人,在武陵场开了一间小商铺。由于家中具有一定经济条件,范宇文的爷爷早早的就让范仲开始接受“文明”教育,使他成为当地少有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范仲十五岁离家,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因为爱好学
习,范仲一生都在自学各种知识。以少将的军衔从国民党军队退休之后,范仲赢得了“儒将”的尊称。
范仲在年轻之际曾经到过成都。在成都,范仲遇到了后来厮守一生的爱人——戴其敏。小巧玲珑、美丽大方的戴其敏当时在一所小学当老师,和范仲一见钟情。和范仲相恋成家之后,戴其敏就开始跟随范仲奔波。
1946年,在河南潢川,范仲和戴其敏的第3个孩子出生了,这就是范宇文。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溃败,范仲携妻带子定居台湾。
由于在军队任职,范仲经常因为部队的调动而频繁搬家,在台东、台南、台中和台北都生活过。这一段颠沛流离地日子给幼年的范宇文带来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总是在刚刚熟悉新家之后就不得不再次搬家,使范宇文不仅感到生活没有安全感,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挑战环境的信念。范宇文的童年几乎就是在怯弱、惶恐之中度过。
范仲常年驻扎军旅,范宇文很久才能见到一次爸爸,对爸爸的记忆非常陌生。大约在范宇文十岁之际,有天晚上,范宇文因为牙疼睡不
着,半夜起了床。正巧起来上厕所的范仲知道女儿牙疼之后,把她抱在怀里说:“我们家的妹妹牙疼哪~”范宇文在印象中还从来没有人这样抱过她,对爸爸一下就有了浓厚的感情。那个夜晚的感觉,令范宇文怎么都忘不掉。
热爱歌唱 虽有天赋梦难圆
虽然总有不安定的感觉,范宇文还是得到了一些安慰,因为她发现自己有一副金嗓子。
频繁搬家,经常更换学校,但是不管转到哪所学校,拥有甜美歌喉的范宇文总是很快就成为师生尽知的人物。在上小学四年级之际,老师选派范宇文参加台中市组织的儿童歌唱比赛,初次参赛的范宇文就获得了一等奖。
小时候的范宇文很文静,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数学考试却总是不能及格。范宇文知道自己不能去学体育或者理工,不然就把自己害惨了。这次得奖让范宇文暗暗下了1个决心,长大以后要当1个歌唱家。因为自己学歌比谁都快,也让范宇文相信自己有唱歌的天赋。
但是,十三岁那年,范宇文听到了另1种歌声,这个小小的经历改变了范宇文的一生。
范宇文的哥哥范西文也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几乎每次考试都能拿到第一名。在范宇文十三岁之际,哥哥因为成绩优秀得到了1个令范宇文激动不已的奖品——电唱机。这是范宇文家里拥有的第一台能发出声音的电器。范西文将这个电唱机视为珍宝,不让人随便碰,还因此买了很多古典音乐唱片。十三岁的范宇文还不知道什么是“声乐”,但是,当无意中听到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之际,她被震住了。范宇文几乎无法相信,人的声音也可以如此震撼心灵,人的声音居然可以突破发挥到如此的境界。
范宇文迷上了《茶花女》。只要哥哥不在家,范宇文就很大声地放《茶花女》,并且放完一遍再放一遍,一遍一遍地听。但是有一天,沉浸在音乐中的范宇文被哥哥撞见了。哥哥非常生气,大声斥责范宇文,激动之下还把唱片摔成了碎片。范宇文伤心泪下,小心地捡起一片片碎片重新粘好,收进了抽屉。虽然破碎的唱片已经不能继续欣赏,但是范宇文对音乐却更加热爱。
范家有5个孩子,没有条件让范宇文去学音乐。范宇文曾经鼓起勇气去向妈妈提出学琴的愿望,但是妈妈虽然不忍心拒绝范宇文,但是也不敢轻易答应女儿。在妈妈那里得不到回答,范宇文只能自己去寻找不用花钱买票的音乐会听。范宇文听音乐之际,不只是用耳朵去听,而且投入了整个身心。目不转睛地观察演员的口型、呼吸,范宇文怎
么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不用话筒即可让自己的歌声传遍音乐厅的角落,清晰地传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后来,范宇文才知道,那是因为演唱者使用技巧使歌声产生共鸣。
回家之后,范宇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模仿,就这样,凭着唱片和音乐会无师自通地学习着。
初中毕业之后,范宇文面临着选择学校的问题。一心想上大学的范宇文选择了台中女子高中。但是,范宇文的爸爸有另外的打算。范仲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为范宇文安排工作,就想让范宇文像姐姐范鲁蓉一样去上师范学校。在当时的台湾,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是有保障的。范仲自作主张安排女儿同时报考了台北女子师范。
成绩出色的范宇文同时考上了女中和女师。但是,到了开学之际,注册需要的女中的准考证却不见了。范宇文无奈之下,只好前往台北开始了师范学校的学业。范宇文没有想到的是,为了让她以后不至于找不到工作,爸爸偷偷藏起了她的准考证,使她只能去读师范。
进入女师之后,范宇文才发现,这里的环境比她想象的要好。在台北,范宇文还参加了1个合唱团,开始真正接受正式的声乐训练。以前的她只有听过才能学唱,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范宇文逐渐掌握了基础的乐理知识,学会了只看乐谱即可学唱新歌。这对范宇文来说,
真是1个意外的收获。
十八岁之际,范宇文参加台北市高中青年歌唱比赛,获得了第一名。不久之后,范宇文参加台湾地区青年才艺比赛,又获得冠军。这个时候,连很少在家的爸爸都发现了范宇文在唱歌方面的天赋。于是,范仲开始鼓励范宇文学习音乐。但是,范仲坚决反对女儿参加任何形式的流行歌曲表演,并帮范宇文推掉了所有的有关流行歌曲演出计划,尽管这些演出可以给范宇文带来丰厚的物质收入。范仲连连写信告诉女儿,让她一定要坚定信念。而在少年时期就被《茶花女》打动的范宇文也决定在古典音乐领域发展,追求“纯正”的音乐与人生。
师范学校毕业之后,范宇文进入幼稚园当老师,后来又在小学当老师,并且成为1个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但是,范宇文始终因为自己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而遗憾和惆怅,甚至因为自卑而不敢面对考上大学的同学。
范宇文一直渴望着可以上一次大学,满足自己学习古典音乐的愿望。
大器晚成 开创古典演出新天地
二十八岁之际,范宇文被保送进入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多年的夙
愿才如愿以偿。这个时候,范宇文已经是2个孩子的妈妈。但是,丈夫庄人农给予了范宇文坚定的支持,并且热情地鼓励她,帮助她顺利进入大学校门。
当时的范宇文比她的同学们老了十岁,心情颇为复杂,虽然激动万分,但是也十分紧张。范宇文特地挑选了一套最年轻的衣服,穿了一条白色的迷你裙,一件绿上衣,学着小说中描写的大学生的样子夹了一堆琴谱和歌谱昂首走进了师大的校门。觉得自己已经变得年轻的范宇文很快就受到了打击。迎面走来的不认识的学生礼貌地向她打招呼:“老师早~”而当了十年老师的范宇文怎么也掩饰不了自己的教师风范,甚至还发生过走进教室听到喊“起立”的尴尬事。
不仅是年龄比同学大,在音乐基础上范宇文和她的同学也相差甚远。范宇文的同学们大多是三、五岁之际就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在范宇文眼里,他们就是贝多芬、莫扎特的化身。直到在师范读书才开始接触风琴的范宇文自觉和同学距离很远。但是,随着和同学的接触,他们很快就打成一片,范宇文也被同学亲切地称为“范姐姐”,而经常接她上、下学的丈夫也被同学称为“庄大哥”。
在同学的伴奏下,范宇文可以唱歌剧,可以唱意大利歌曲,可以唱她想唱的一切,每天都在自己的音乐王国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和快乐。
年龄比同学大,功课也不能落在同学后面。因为对音乐的执着,范宇文不断勉励自己更勤奋一些,全身心投入。
作为1个已经有2个孩子的妈妈,范宇文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无牵无挂。每逢晚上的歌剧课和合唱课,范宇文还要将小女儿交给保姆,自己带大女儿一起去上课。大女儿知道母亲学习的决心,就乖巧的在一边自己安静地玩,一直陪着母亲到毕业。毕业之际,老师还打趣范宇文,问她女儿是不是也应该修满学分了。丈夫庄人农对妻子更是体贴入微,每逢范宇文考试,必定前去给她壮胆、鼓励。
在全家人的支持和配合下,范宇文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师大音乐系声乐组毕业。
在师大读书之际,范宇文因为常常和老师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认识了台湾驻意大利米兰的一位主管经济的负责人,他表示愿意资助范宇文到米兰的威尔第音乐学院深造。
在范宇文师大毕业之际,庄人农因为工作关系要去中东地区两年,范宇文便和丈夫商议,这两年时间她想去意大利学习声乐。庄人农对妻子的愿望极为尊重,亲自陪她参加入学考试,并在安顿好她的生活之后才前去工作。
受到丈夫在外工作时间的影响,三十二岁的范宇文虽然还不懂意大利语,但是他告诉意大利老师,她必须在两年内完成学业。老师对范宇文非常照顾,让她以跳级的方式升学。学习极为刻苦的范宇文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五年的课程,并且获得了威尔第音乐学院的文凭。
回到台湾之后,范宇文决定举办平生第一次音乐会,一展自己一年多的学习成果。因为她在意大利的声乐老师也和她一起到了台湾,范宇文准备的二十二首歌曲中,有十九首是意大利歌曲,只有三首是中国艺术歌曲。欣赏音乐会的听众都是爸爸和丈夫邀请来的。范宇文满心欢喜地将所有曲目唱完,并赢得了阵阵掌声。
音乐会结束之后,沉浸在“演出成功”的喜悦之中的范宇文打电话征询爸爸的意见。当时范宇文的大女儿庄祖欣正住在外公家,她接听了电话转告外公,不料范仲却拒绝接听电话。范宇文只听到电话那边传来的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爸爸的气话:“哼~唱的什么歌,鬼叫鬼叫,没有哪个人听得懂~”
这句话让范宇文整整伤心了三天。通过外孙女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范仲慌乱之极,后来只要去听范宇文的演唱会,就只有4个字评语:“好得很咧~”
初回台湾不久,令本来以为会失业的范宇文没有想到的是,台北正在以开展音乐季的名义举行各种文艺活动。于是,范宇文不仅成功地找到一份教授音乐的教职,更有数不清的中外歌剧在等着她去演。《弄臣》、《卡门》、《图兰朵》、《西厢记》等范宇文参演的众多歌剧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频繁地出演,使范宇文很快就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声乐天后”。而范宇文也越唱越有信心,越唱越有激情,醉心于歌唱表演,称“站在舞台上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有很多人说范宇文是“天生属于舞台的”,拥有“台湾最美的声音”,称赞她在音乐上的天赋。范宇文不否认自己的天赋,但是她认为自己的成功更多是因为自己努力突破的结果。二十八岁,在其他歌唱家应该已经名闻乐坛之际,她才有机会接受正式的声乐学习,这些爱乐路上的痛苦和艰辛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
在初次举办音乐会之后,范宇文就体会到,古典音乐要深入观众,必须由浅入深,“把艺术音乐通俗化,把通俗音乐艺术化”,不然的话,自己唱得再好,听众也只是听到阵阵“鬼叫”。
在接受爸爸的邀请,在美国举行一次募捐演唱之际,范宇文进行了
将艺术音乐通俗化的初次尝试,在独唱会中穿插了丰富生动的解说,将每一支曲子的风格和欣赏要点都讲得清晰明了、趣味十足。这次音乐会大获成功,范宇文的爸爸都听得津津有味。很多人惊呼,原来古典音乐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后来,范宇文再次举行音乐会之际,范仲就提醒女儿,不妨采用她上次的风格,不一定要把音乐会举办得太过严肃。独唱加解说的风格使范宇文的音乐会再次成功。
自此之后,范宇文的音乐会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演唱每一首歌曲前都加上自己风趣却不乏知识性的解说,让听众更容易理解歌曲的含义,也让观众可以融入到歌曲的感情之中。这种风格不仅使范宇文的音乐会大获成功,也使古典音乐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心系统一 唱响《我爱你,中国》
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歌唱家成明在台湾之际曾经送给范宇文一份《我爱你,中国》的歌谱。范宇文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曲是在自己家中,自己弹钢琴为自己伴奏。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不仅让范宇文觉得《我爱你,中国》好听,更觉得这首歌曲感人。想到祖国壮丽的山河与中华民族的风骨和美德,完全投入了感情的范宇文不知不觉激动地泪流满面。
虽然《我爱你,中国》已经被众多歌唱家演唱过,但是,在台湾,范宇文是唱响《我爱你,中国》的第一人。自此之后,《我爱你,中国》传遍整个台湾,成为众多渴望祖国统一的台湾音乐人最为热爱的歌曲之一,也成为台湾各个音乐会的热门歌曲。
作为一名艺术家,范宇文觉得自己能为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便是促进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1988年,在海峡两岸还没有完全开始交流之际,范宇文便和上海歌剧院的演员一起在香港合作演出《西厢记》,饰演女主角崔莺莺,揭开了两岸音乐界交流的序幕。
多年以来,范宇文一直致力于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范宇文觉得,大陆和台湾隔绝了四十年,两岸的人民都恨不得把这四十年给拉回来。而轻易即可拉近两岸人民之间感情的,正是音乐,音乐可以消弭两岸之间曾经的误解。同为炎黄子孙,流着同样的血,同受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两岸的冲突和敌对终会消失,两岸人民也都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
2003年年底,应欧美同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邀请,范宇文来到北京举行在大陆的首次独唱音乐会。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举行的这两场独唱会以《海峡情——中国心》为名。北京的冬夜非常寒冷,但是范宇文的演唱会却漫溢着热
情。听完范宇文的独唱会,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说:“不仅歌唱得很美,而且她的寓意很深,把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情唱到一块了。”
在北大和清华举办过独唱会后,范宇文又接连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众多高校举办了独唱会,将自己甜美的歌声带给了众多学子。祖籍四川的范宇文还一心想将自己的歌声送给故乡的亲人。而在四川举行音乐会,也是范宇文的爸爸在范宇文成名之后的一桩心愿。
不只是频繁地在祖国大陆登台演唱,范宇文还醉心于收集整理中国各地的民歌、民谣,希望将中国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篇二 :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滕王阁序》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
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懿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
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
故:以前的。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南部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境内有
瓯江。
物华天宝:物的精华就是天上的珍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俊采:指人才。
懿范:美好的风范。
宰:县令。
遄:迅速。
朱华:荷花。
睇眄:看。
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
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一介:一个。
终军: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等:相同,用作动词。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投笔: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宗悫:据《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因战功受封。
簪笏: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
百龄:百年,犹“一生”。
奉晨昏: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非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比喻好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这里以往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瓯越。物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因为大地有灵气,所以英杰辈出,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大洲像雾一般涌起,博学的人
才,像繁星一样地活跃。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地方,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特地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所作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像紫电剑、青霜剑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季秋时节。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滕王阁前的沙洲,发现了滕王所修的滕王阁。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
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东指绍兴,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想当初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滕王阁序》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但它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之作。
全文共四个段落:第一段叙事,是个引子;第二段基本上是写景;第三段基本上是抒情;第四段叙事,照应开头。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滕王阁宴会,作者用略写的方法,分散在各个段落之中,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饯宴,而是以写景为铺垫的抒情。全文由地理人文的叙述到良辰
美景的描绘,再由美景转到抒情,紧密联系,转换自然。展开来看,作者从叙写洪州的形胜入手,极尽铺陈谊染之能事,把宴会盛况,膝王阁内外上下的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
然而王勃并非为游山玩水而来,他只是路过此地,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因而很容易触景生情,从宴游盛会的聚散联想到人生的穷通离合,禁不住“兴尽悲来”,自会有一番感概要抒发的。也就是说,在良辰美景、贤主熹宾都齐备的情况下,作者举目远眺,尽情嬉游,可是天高地远,宇宙无垠,他忽然觉得人生短促,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定数,感概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第二段写景时,巧妙地把叙事穿播在其中,如“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它既是对前文的承接和归结,又自然转入对“宾主尽东南之美”的称赞,由远而近,顺畅自然。
第二段的关键句是“披绣闼,俯雕甍”,作者在它出现之后,即一反前面对高阁的仰视,转而由近到远,自上而下地俯视周围的万千气象。收得扰,撤得开。
第三段的关键句分散在两处。作者先用“天高地迥”、“兴尽悲来”,把叙事、写景转向抒情,议论。其中“觉宇宙之无穷”是观看天上地下美景后发出的赞叹,是承接上文;而“识盈虚之有数”则是乐极生悲后对个人不幸命运的感慨,是开启下文。但是,当此段又一关键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一出,文章便转入表达自己虽遭挫折而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从而使感情表达得十分委婉,真切动人。
范文二:隋唐英雄传奇之宇文家族
宇文化及之父宇文述
560年,宇文护毒死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对宇文述甚是喜爱,宇文述因此以本官领宇文护的亲信。
572年,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自己掌握政权后,召宇文述为左宫伯,累迁英果中大夫,赐爵博陵郡公,寻改封濮阳郡公。
580年五月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迟迥(宇文泰外甥)位望素重,恐有异图,遂以会葬周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惇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迥。
580年六月,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时杨坚挟幼帝以号令中外。结好并州李穆,送千金公主与突厥和亲,以消除北方之患;加强洛阳守御,作为进讨尉迟迥的战略基地;并令计部中大夫杨尚希先发精兵3000人镇守潼关,防其偷袭。七月十日,杨坚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宇文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3000,从韦孝宽击之。
580年七月末,韦孝宽大军自洛阳进驻河阳(河南孟县南)。尉迟迥部将李俊正围攻怀州(河南沁阳),宇文述奉韦孝宽之命将其击破,遂率军东进至永桥镇(河南武陟西南)东南。随即宇文述又与诸将在武陟之战中击败尉迟惇,宇文述在作战中冲锋陷阵,俘敌甚众,每战有功。平乱之后,宇文述被破格拜上柱国,进爵褒国公,赐缣三千匹。
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并改元开皇。开皇初,宇文述拜右卫大将军。
588年十月,为击灭陈朝,统一南北,隋文帝集中水陆军51.8万,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宇文述任行军总管,领兵3万准备南渡。
588年十二月,隋军发起进攻。
589年正月十七日,宇文述率所部3万人渡江,当时韩擒虎、贺若弼两军夹攻丹阳,宇文述进占石头(南京城西清凉山),以为声援。二十日,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朝灭亡。隋军攻占陈都建康、灭掉陈朝后,陈吴州刺史萧瓛拒不降隋,拥兵自立,吴地人共推他为主。东扬州刺史萧岩也据州拒降。
589年二月初,隋文帝杨坚派字文述统行军总管元契、张默言等率军讨伐,水陆并进。隋青州刺史落丛公燕荣率水军从东海赶来,亦归宇文述指挥。隋文帝下诏说:“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奉国之诚,久所知悉。金陵之寇,既已清荡,而吴会之地,东路为遥,萧岩、萧瓛,并在其处。公率将戎旅,抚慰彼方,振扬国威,宣布朝化。以公明略,乘胜而往,风行电扫,自当稽服。若使干戈不用,黎庶获安,方副朕怀,公之力也”。
592年十二月,杨素代苏威为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同掌朝政。
593年二月,隋文帝在岐州之北建仁寿宫,令杨素监造。
599年,杨广为了感谢宇文述的拥戴之功,特将长女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第二子宇文士及。杨广即位后,升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封许国公,后与苏威并典选举,参预朝政,成为隋朝上层统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600年,时晋王杨广镇扬州,欲拉拢宇文述附己,遂奏请隋文帝任宇文述为寿州刺史总管。杨广与宇文述计谋夺太子位,述建议杨广收买朝中宰相杨素等。宇文述说:“皇太子失爱已久,令德不闻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主上之与内宫,咸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于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处人父子骨肉之间,诚非易谋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素之谋者,唯其弟约。述雅知约,请朝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
600年十一月,在宇文述与杨素兄弟的划下,隋文帝下诏册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杨广随即以宇文述为左卫率。按规定,率官在当时为四品,文帝因宇文述已有高位,遂将率官提升为三品,足见文帝对宇文述的重视。
605年正月,隋炀帝拜宇文述为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607年,又加开府仪同三司,每冬正朝会,辄给鼓吹一部。
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
608年,杨广派军灭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612年正月,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宇文述被任命为扶馀道军将。杨广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水军集中于东莱。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隋军虽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
612年七月二十四日,高句丽大臣乙支文德遣使诈降,宇文述被高句丽军引诱行至萨水,隋军半渡时,高句丽军即向后军发起猛攻,担任后卫的辛世雄战死,其余诸军皆溃,仓皇逃窜。高句丽军乘胜追击,宇文述等退到辽东城,据说仅剩2700余人,物资器械损失殆尽。隋炀帝见大势已去,乃于七月二十五日率军撤退。在平壤附近海域待机的来护儿水军,亦急忙从海路退回。
612年十一月,隋炀帝将宇文述与于仲文等皆除名为民,并斩刘士龙以谢天下。
613年三月初四,隋炀帝第二次进攻高句丽,宇文述官复原职(二月)。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于六月二十八日夜二更密令诸将撤军,并令宇文述率军急赴河阳,发诸郡兵讨杨玄感。
613年七月,屈突通引兵屯河阳,宇文述继之。二十日,杨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议,解除对东都的包围,率军西进,准备夺取关中。至弘农宫(河南陕县),被弘谷太守杨智积用计牵制,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及杨玄感军到达阌乡(河南灵宝西北文乡)时,宇文述与刑部尚书卫文升、左御卫将军来护儿、右侯卫将军屈突通等各路隋军将其追上,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内三败。
613年八月初一,隋军与杨玄感在皇天原(河南灵宝县西北)列阵决战,宇文述与来护儿列阵当其前,遣屈突通以奇兵击其后,大破之,杨玄感仅率10余骑逃往上洛(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杨玄感起兵遂被镇压。宇文述因功被赐物数千段。
614年,隋炀帝第三次进攻高句丽,宇文述又奉命东征,但军至怀远而还。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隋炀帝就此撤军。
616年十月初六,宇文述去世,隋炀帝为之罢朝,并赠司徒、尚书令、十郡太守,班剑四十人,辒京车,前后部鼓吹,谥曰恭,隋炀帝令黄门侍郎裴矩祭以太牢,鸿胪监护丧事。宇文述临死前,时宇文述二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都因罪被削职为民,闲在家中。宇文述此时对司宫魏氏说:“化及臣之长子,早预籓邸,愿陛下哀怜之。”隋炀帝闻后潸然泪下,道:“吾不忘也”
宇文化及三兄弟及其二子
616年七月,炀帝乘龙舟游幸江都。这时,杜伏威农民起义军向江淮逼近,并攻克高邮,进据历阳;李密瓦岗军击溃隋军主力张须陀、裴仁基部,并揭露隋炀帝的十大罪状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618年三月十一日,禁卫军兵变,宇文化及兄弟、司马德戡、裴虔通弑君隋炀帝,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而杀之。
618年三月十一日,骁果军发动叛乱,推宇文化及为主,缢弑炀帝,立秦孝王之子杨浩为帝。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引兵十余万西归。不久发生内讧,司马德勘等被杀。时东都群臣奉越王侗继帝位于洛阳,招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太尉,使讨伐化及。双方战于黎阳(河南浚县北),宇文化及屡败,北走魏县(河北大名西南),将士屡叛归李密。宇文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弑秦王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
619年,唐遣李神通以讨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东走聊城。时窦建德已立夏国,遂以讨逆为名,往攻聊城,李神通退兵。
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陷聊城,擒宇文化及,槛送襄国(河北邢台),与其两子同时处斩,许国亡。
619年,宇文化及称帝后,封长子宇文承基为太子,宇文承基领兵攻打魏州,却久攻不下,被守将元宝藏击败。后随同宇文化及一齐被斩首。
619年,宇文化及率残部逃到齐州。不想割据齐州的王薄早已暗通窦建德,打开城门引窦建德军入城,俘获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化及二弟)和宇文承趾(宇文化及次子)。不久将宇文化及和宇文承趾、宇文承基押送至襄国处斩。
642年,宇文士及(宇文化及三弟)去世,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
范文三:宇文邕与柴荣:英雄命薄之君王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www.kkkls.com
宇文邕与柴荣:英雄命薄之君王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公元575年,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并于一年半后灭北齐。公元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中逝时年仅36岁,谥号为武帝,庙号高祖。 宇文邕比杨坚还要小两岁,所以若宇文邕不英年早逝,那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华夏的必然是宇文邕而非杨坚。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华版图,后周继承五代短命政权的版图只有中原地区,南方还有咄咄逼人的李璟的南唐、钱俶的吴越、刘晟的南汉、孟昶的后蜀、高保融的荆南三州之地、清源军(今福建泉州一带)的陈洪进,湖南原楚国辖地正由周行逢和王逵进行残酷的争夺。北方强大的契丹咄咄逼人,时刻如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利刃,后汉的残余北汉控制着太原地区,借助契丹的力量时刻准备向后周报灭国之仇。
柴荣刚继位,北汉刘氏就带着主子契丹国的数万骑兵进攻后周。满朝文武一片惊恐,从未领兵的柴荣却表示,要御驾亲征,正面迎战、
双方在高平展开激战。周世宗亲自骑马上阵督战,亲军将赵匡胤与大将张永德各率二千人力战。周军奋击,北汉军大败。辽军怕周军,不敢救北汉军,退回代州。
在高平战役中,赵匡胤崭露头角,周世宗一战稳定了局面,使新立的后周朝廷转危为安。诛杀宿将樊爱能、何徽大大打击了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气焰,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绝对权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www.kkkls.com 威。
柴荣也仅比赵匡胤大七岁,故若柴荣不英年早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必然是柴荣而非赵匡胤。
总而言之,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才能绝不在杨坚之下,后周世宗柴荣的才能绝不在赵匡胤之下,若不英年早逝,那绝没有杨坚建立的隋朝和赵匡胤建立的宋朝。
范文四:懿范美德留心间(图)
2009-11-23 08:47:00 来源: 天津网-天津日报
黄朴民
不可否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就其在政治、军事上的建树来说,历史上能与其相侔甚至超越者并不乏人。而他之所以被历史的大潮推上神圣的彼岸,名播天下,誉满古今,成为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其谜底就是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全部美德,是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的真正化身。这种理想人格,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睿智卓越的处事能力,知难而进的人格力量,高风亮节的道德懿范。
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
诸葛亮所处的历史环境,正是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乱不已、社会动乱的黑暗时代。当时的儒林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长期礼教所熏陶而造就的虚伪者。在这类人身上,毫无人格可言,也不存在着任何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类是消极遁世者。这类人目睹社会的黑暗现状,不胜愤慨和悲哀。可是又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于是就试图躲开这一切,以不与肮脏事物同流合污为自己的人生追求。面对社会和人生,他们软弱地阖上双眼,而忘却了自己应尽的责任。第三类,是一群有其志而无其才的狷介儒士。他们既不像礼教异化者那样的虚伪卑鄙,也不像消极遁世者那样的委曲求全。而是试图拯救社会,恢复纲常。可惜的是他们思想僵化,才能不逮,仅富有善良的愿望,而无卓越的匡世济民本领,终究不能有大的作为。虽有可敬佩的价值取向,却无能力实现自己的初衷。
反观诸葛亮,则与上述三类人有本质的不同。他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他的理想追求是明确的,他实现价值取向的途径是可行的,因此他的人格是完美的。
他的积极价值取向,首先表现为“入世”态度。尽管他早年曾隐居隆中,躬耕田亩,自己也曾表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这不过是其等待时机,以求一显身手的过渡。从本质上说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他以“管仲、乐毅自比”,就是证明。因为以管仲、乐毅自比,表明他始终没有忘怀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始终没有终老山林的打算,而是希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有朝一日走向社会、施展才能。就像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代霸业;乐毅辅佐燕昭王破齐兴燕,扬名天下。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的规范下,诸葛亮早年在形式上虽有一段隐居躬耕的经历,但实质上却一直留心观察当时社会的变化,了解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故一旦遇上明主,就能提出《隆中对》这样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导方针,并“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旦投身于现实政治,又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认准目标,义无反顾奋斗到底。
诸葛亮的积极价值取向,其次还表现为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能达到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做到“入世”并不难,儒林虚伪者是入世的,可他们所汲汲牟取的仅是一己之私利;曹操也是“入世”的,可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准则,却令人齿冷。诸葛亮却完全不同,他入世的宗旨是安邦定国、匡世济民,是出于公心,而非满足私欲。虽说其具体追求是“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但贯穿于其一生实践活动和理论构筑的红线,却是儒学的民本理想精神。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仁者无敌”,使普天下民众“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境界,从而扫平群雄,一统天下,拯民于水火之中。这种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在封建社会中具有永恒的魅力,它既符合下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心理渴求,又符合统治者的长远利益,所以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而诸葛亮本人也因此受到各阶级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尊崇,被视为理想人格的光辉象征。
睿智卓越的处事能力
在诸葛亮身上,高尚志向和卓越才能这两者是高度统一的。他具备杰出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审时度势、通权达变、驾驭全局、关照细节是他处事接物方面的主要特征。“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正是对他才能的最好写照。正由于诸葛亮具备着这一基本素质,他才成为大家心目中一致公认的智慧化身、天才代称。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称道他为“天下奇才”。
这里我仅想通过对诸葛亮天才军事艺术的透视,来展示其处事待物的风采襟度。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又说诸葛亮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后代有些人受这种说法的影响,认为诸葛亮长于政略而短于军事,其实这纯属误解。
平心而论,和其政治能力一样,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也非常突出。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具有洞察全局、预见胜负的战略眼光。诸葛亮军事谋略最高明之处,在于他重视对天下形势的观察和分析,善于从复杂纷乱的现象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洞察历史发展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策略步骤。其次,诸葛亮具有因情制敌、指挥若定的用兵天分。他善于根据《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方针和策略步骤来决定展开军事行动的时机、规模、方向,实施高明的作战部署;他善于将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心结合起来,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他善于料敌察机,乘隙蹈虚,通过迅速猛烈的行动,打开局面,奠定胜利。
历史青睐有志者,人们敬仰栋梁材。青史上留下诸葛亮伟岸的身影,人心中树起诸葛亮巍峨的丰碑,这绝非偶然。因为在人们心灵深处,伟大的理想家与卓越的实践者,在诸葛亮身上是和谐统一的,诸葛亮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是不可替代的。
知难而进的人格力量
诸葛亮之所以成为理想人格的象征,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身上充沛着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人格力量。主观动机与客观条件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理想追求与实际事物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诸葛亮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悲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浩叹,正道出了诸葛亮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平心而论,诸葛亮预定的追求目标,本来就是遥远而很难企及的。他所辅佐的刘备集团,势力弱小,根基薄弱,要从无立锥之地发展壮大为混同天下的局面,虽有可能,但却并无必然。《隆中对》中所提出的“跨有荆、益”两州的设想,在实际中很难真正行得通。因为荆州地处中枢,利之攸关,势必成为吴蜀双方相争的焦点,蜀汉要在保有荆州的前提下,维持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几乎是一厢情愿。而一旦失去荆州,北伐中原、完成统一也就丧失了胜利的充分条件。更何况即使在两州同时出兵发动钳形攻势的情况下,也需要先具备“天下有变”的条件,而“天下有变”又恰恰是一个最难确定的变数。所以,尽管有种种客观因素加速了荆州之失事件的过早发生,但从根本上说,吴蜀联盟的破裂乃是时间上的迟早问题,而已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蜀汉要长期保有荆州,也是可能性甚微的。
一旦“委弃荆州,退入边蜀”,诸葛亮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几乎不复存在了。因为巴蜀毕竟是一隅之地,这就决定了蜀汉的人力、物力处于劣势。用张俨《默记》的话说,就是“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这一点诸葛亮本人也是非常清醒的:“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其主要对手曹魏,却占有压倒性优势,“据天下十倍之地”,“据牢城,拥精锐。”真可谓是“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更为不幸的是,诸葛亮所面临的敌方统帅恰恰又是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司马懿,“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客观形势的不利和所遇对手的强悍,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之举只开花不结果,“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然而诸葛亮人格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勇于向悲剧性命运挑战,决不向困难和绝望低头,集中体现了不计成败、知难而进、锲而不舍、舍生求义、临危不惧、虽死不悔的道德情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为此他“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为几无希望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前途而努力。一息尚存,进取不止。在悲剧冲突中完善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塑造。
从更深的层次考察,诸葛亮知难而进的人格力量是和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相吻合一致的,正是这种根深柢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规范了后世人们的理想追求,注入了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诸葛亮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渊源于这种历时弥久、生机盎然的文化传统,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实践,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文化传统。人们热爱他、崇敬他,既是出于对他匡世济民价值取向的肯定和睿智卓越处事能力的钦仰,更是对他知难而进、不计成败人格力量的敬慕。
高风亮节的道德懿范
诸葛亮成为千百载来无可替代的理想人格象征,其个人品德的高风亮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诸葛亮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政治人物的全部美德,堪称为封建社会中的道德楷模、精神偶像。大致而言,诸葛亮的懿范美德集中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忠君爱国,矢志不渝。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一生忠贞爱国,志在匡复汉室,吊抚黎元,矢志不渝尽忠于刘备父子。他曾明确表白自己的心迹,即自己一生的奋斗是出于对汉室的忠诚,对刘备父子的效命,无论是筹划三分,还是平定南中、北伐中原,其动机都是“报先帝”、“忠陛下”。所以,尽管在个别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刘备对诸葛亮宠信和作用似乎并未真正竭尽其才,仅仅让他承担一些“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足食足兵”之类的后勤保障工作,两人关系也似乎并未真正进入鱼水相契的境界。但是却从未见诸葛亮有丝毫的怨嗟之意,而是毫无条件地服从大局,勤勤恳恳地奋发进取。由此可见,在诸葛亮身上,忠君与爱国是高度统一的,公心和私德是融会一体的。这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疑要受到后人的推崇和仰慕。
严于律己,淡泊廉洁。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也表现为他严于律己,光明磊落。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父子,先后任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等要职,可谓身居高位,大权在握。尤其是在辅佐刘禅期间,他是蜀汉政权实际上的领导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是诸葛亮却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始终严于律己,为人表率。他谦虚谨慎,虚怀若谷,“集众思,广忠益”,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对自己处处严格要求,正己而后教人,从不文过饰非,推诿搪塞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他要求属下敢于进谏,勤攻己阙,“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他清心寡欲,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洁身自好,从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为自己添置财产,做到“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至“志决身歼军务劳”之日,全部的家产仅为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临终前又遗命薄葬:“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他清廉自奉、忠心为国的道德情操,作为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丞相,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正是由于诸葛亮在各方面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大家树立了道德的楷模,才造成了蜀国上下政通人和、官清吏廉、精诚团结、励精图治的良好风尚和兴旺景象,与此同时也凸显了诸葛亮独特的人格魅力。
兼容博采,融会贯通。诸葛亮懿范美德的又一个重要内涵,是他重视读书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处事应变能力。具体地说,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立场前提下,兼容博采其他学派的长处,致力于沟通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既有所侧重,又照顾全面。在他的身上,儒家的德治仁政原则、道家的豁达人生态度、法家的法治思想、名家的辨名析理观念、墨家的献身精神、阴阳家的变化理论、纵横家的外交才干、兵家的尚智本色,得到了天衣无缝的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具备博大的胸怀,超越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博采兼容的文化精神,同样是构成诸葛亮理想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诸葛亮一生的历史活动,表现了忠诚、勤勉、开明、务实、智慧、坚定、高尚、博大。这些美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理想人格的风范,因而能超越时空,万古长青。因此,他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得到整个民族的普遍认同,不仅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赞扬,而且也深受普通民众的敬仰和爱戴。今天,社会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价值取向也有了新的特色和追求,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将永远留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人们将从他身上理解智慧的内涵,认识奋斗的意义,进而去开创更为美好的生活。从这一点上说,诸葛亮是不朽的。 (本文来源:天津日报 )
范文五:列传第六十九綦俊 山伟 刘仁之 宇文忠之
綦俊,字扌剽显,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代人。祖辰,并州刺史。俊,庄帝时仕累迁为沧州刺史,甚为吏人畏悦。寻除太仆卿。
及尔朱世隆等诛,齐献武王赴洛,止于邙山。上召文武百司,下及士庶,令之曰:“尔朱暴虐,矫弄天常,孤起义信都,罪人斯翦。今将翼戴亲贤,以昌魏历,谁主社稷,允惬天人?”申令频烦,莫有应者。俊乃避席曰:“人主之体,必须度量深远,明哲仁恕。广陵王遇世艰难,不言淹载,以人谋察之,虽为尔朱扶戴,当今之圣主也。”献武王欣然是之。时黄门侍郎崔悛作色而前,谓俊曰:“广陵王为主,不能绍宣魏纲,布德天下。为君如此,何圣之有!若言其圣,应待大王。”时高乾邕、魏兰根等固执悛言,遂立出帝。及出帝失德,齐献武王深思俊言,常以为恨。寻除御史中尉。于路与仆射贾显度相逢,显度恃勋贵,排俊驺列倒,俊忿见于色,自入奏之。寻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俊佞巧,能候当涂,斛斯椿、贺拔胜皆与友善。斛斯椿之构间也,出帝令俊奉诏晋阳,齐献武王集文武与俊申释,俊辞屈而退。性多诈。贺拔胜出镇荆州,过俊别,因辞俊母,俊故见败氈敝被,胜更遗之钱物。后兼吏部尚书,复为沧州刺史。征还,兼中尉,章武县伯。寻除殷州刺史,薨于州。赠司空公,谥曰文贞。
子洪寔,字臣正。位尚书左右郎,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无行检。卒官。
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代人。祖强,美容貌,身长八尺五寸,工骑射,弯弓五石。为奏事中散,从显祖猎方山,有两狐起于御前,诏强射之,百步内二狐俱获。位内行长。父稚之,营陵令。伟随父之县,遂师事县人王惠,涉猎文史。稚之位金明太守。
肃宗初,元匡为御史中尉,以伟兼侍御史。入台五日,便遇正会。伟司神武门,其妻从叔为羽林队主,挝直长于殿门,伟即劾奏。匡善之,俄然奏正。帖国子助教,迁员外郎、廷尉评。
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沾预。及六镇、陇西二方起逆,领军元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慰悦之,而牧守子孙投状求者百余人。又欲杜之,因奏立勋附队,令各依资出身。自是北人悉被收叙。伟遂奏记,赞义德美。义素不识伟,访侍中安丰王延明、黄门郎元顺,顺等因是称荐之。义令仆射元钦引伟兼尚书二千石郎,后正名士郎。修《起居注》。仆射元顺领选,表荐为谏议大夫。
尔朱荣之害朝士,伟时守直,故免祸。及庄帝入宫,仍除伟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伟与仪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孝、外兵郎李奂、三公郎王延业方驾而行,伟少居后。路逢一尼,望之叹曰:“此辈缘业,同日而死。”谓伟曰:“君方近天子,当作好官。”而升等四人,皆于河阴遇害,果如其言。俄领著作郎。前废帝立,除安东将军、秘书监,仍著作。初,尔朱兆之入洛,官守奔散,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伟自以为功,诉求爵赏。伟挟附世隆,遂封东阿县伯,而法显止获男爵。伟寻进侍中。孝静初,除卫大将军、中书令,监起居。后以本官复领著作,卒官。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谥曰文贞公。
国史自邓渊、崔琛、崔浩、高允、李彪、崔光以还,诸人相继撰录。綦俊及伟等谄说上党王天穆及尔朱世隆,以为国书正应代人修缉,不宜委之余人,是以俊、伟等更主大籍。守旧而已,初无述著。故自崔鸿死后,迄终伟身,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史之遗阙,伟之由也。外示沉厚,内实矫竞。与綦俊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与宇文忠之之徒代人为党,时贤畏恶之。而爱尚文史,老而弥笃。伟弟少亡,伟抚寡训孤,同居二十余载,恩义甚笃。不营产业,身亡之后,卖宅营葬,妻子不免飘泊,士友叹愍之。长子昂,袭爵。
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徒于洛。父尔头,在《外戚传》。仁之少有操尚,粗涉书史,真草书迹,颇号工便。御史中尉元昭引为御史。前废帝时,兼黄门侍郎,深为尔朱世隆所信用。出帝初,为著作郎,兼中书令,既非其才,在史未尝执笔。出除卫将军、西兗州刺史,在州有当时之誉。武定二年卒,赠卫大将军、吏部尚书、青州刺史,谥曰敬。
仁之外示长者,内怀矫诈。其对宾客,破床敝席,粗饭冷菜,衣服故败,乃过逼下。善候当途,能为诡激。每于稠人广众之中,或挝一奸吏,或纵一孤贫,大言自眩,示己高明,矜物无知。浅识皆称其美,公能之誉,动过其实。性又酷虐,在晋阳曾营城雉,仁之统监作役,以小稽缓,遂杖前殷州刺史裴瑗、并州刺史王绰,齐献武王大加谴责。性好文字。吏书失体,便加鞭挞,言韵微讹,亦见捶楚,吏民苦之。而爱好文史,敬重人流。与齐帅冯元兴交款,元兴死后积年,仁之营视其家,常出隆厚。时人以此尚之。
宇文忠之,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世据东部,后入居代都。祖阿生,安南将军、巴西公。父侃,卒于治书侍御史。
忠之猎涉文史,颇有笔札,释褐太学博士。天平初,除中书侍郎。裴伯茂与之同省,常侮忽之,以忠之色黑,呼为“黑宇”。后敕修国史。元象初,兼通直散骑常侍,副郑伯猷使萧衍。武定初,为安南将军、尚书右丞,仍修史。未几,以事除名。忠之好荣利,自为中书郎,六七年矣,遇尚书省选右丞,预选者皆射策,忠之入试焉。既获丞职,大为忻满,志气嚣然,有骄物之色,识者笑之。既失官爵,怏怏发病卒。
子君山。
史臣曰:綦俊遭逢受职。山伟位行颇爽。仁之虽内怀矫诈,而交情自笃。忠之虽文史足用,而雅道蔑闻。谓全德者,其难矣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宇文新州之懿范]范宇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