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东北秧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摘要:东北大秧歌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起源于田间劳动和古人祭天,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今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东北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既有奔放、洒脱的特点,又有平稳、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且不做作。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发展于东北,每一个情节都体现着东北人的质朴、勤劳以及豁达,每一个细节都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东北严格的艺术风格特点加深人们对东北秧歌的认识。本文从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通过具体秧歌作品详细分析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最后介绍了东北秧歌在我国民间艺术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通过本文,将为继续研究东北秧歌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东北秧歌 风格特点 产生及发展 风格形成 贡献与地位
Abstract:Northeast Yangko was born in the Qing Emperor Kangxi, originated in the field of labor and the ancients Heaven, nearly 300 years of history, now widely popular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has becom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folk culture and art, by the Northeast the favorite of the people of the region, in the Chinese folk art treasure is much higher than we can imagine. The Northeast Younger dance styles on both unrestrained, free and easy, have a smooth, humor features. Action both the main speaker and pretty stable and waves, and a steady waves, waves stable, rigid combination, and without affectation. The Northeast Younger origin in the northeast,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 each of the episodes are reflec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imple, hard-working and open-minded, every detail of the Northeast character fully demonstrated. This article aims by studying the northeast strict artistic style feature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theast Younger. Start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ortheast Younger, detailed analysis of specific Younger works the Northeast Younger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the Northeast Younger's position on the stage of folk art in China and. In this article, will continue to study the Northeast Younger provide useful help and theoretical basis.
Key words:The Northeast Younger styl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style and status
前言
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辽吉黑三省,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东北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经过长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升华为现在的东北秧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艺术来源于生活,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因具有浓郁的东北生活气息,在东北群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1]。东北秧歌具有从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与东北人民的社会生活、
[2]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行为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东北地区具有典型性的民间文化,东北秧歌素来以幽默、动感、亲切著称,其艺术风格特点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和东北人的性格特点,是东北地区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东北秧歌舞蹈中,艺术特色通过“三相”(即走、稳、鼓)和道具(手巾为主)所呈现。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动律都是东北秧歌的
[3]风格特征。“艮”“俏”“浪”是东北秧歌最具代表性动作特点,东北秧歌是具有特殊的指导表演意义,在舞蹈动律的线路方面,体态中的把握、手绢花与动律的配合,步伐在节奏中上的变化都可以看出东北秧歌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的历史与艺术风格进行介绍,旨在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东北秧歌。
1.东北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其渊源
秧歌是汉民族民间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舞蹈。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起始于康熙三十年。东北秧歌中的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辽宁营口、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地蹦子又名地秧歌,普及面较广。
就其产生而言,源于田间的劳动生活,主要是插秧耕田这一农活,加之古人祭天祈福要运用歌舞形式,因此,可能就有了最早“秧歌”一词的诞生;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将农歌、民谣、菱歌、武术和民间戏曲等艺术形式不断纳入,逐步演变成了民间舞蹈——秧歌。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东北秧歌以东北三省为主广泛传播,其主要道具为手绢花。
2.东北秧歌的艺术风格特点
2.1东北秧歌北方地域特色浓郁
东北大秧歌经过悠久历史的孕育,凭借红火的场面、极具内涵的舞蹈语言、引人入胜的姿态以及灵活的表演风格,甚为东北民众所喜爱。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心灵的表达,是生命情感自由宣泄的一种方式。东北秧歌自产生以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生活积淀,深植于东北这片沃土,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北方地域特色。几乎每一个秧歌作品都是再通过舞蹈讲述着一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观众每每欣赏完,一般都会有欢快、强烈、豁达的感觉产生。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总体归纳为“艮、俏、浪”东北秧歌里的手绢花,花样繁多,多姿多彩,节奏也鲜明富有鼓点儿有弹性也是东北秧歌的一大特色特点。如大型秧歌舞剧 《关东女人》,将一位栩栩如生的“关东女性” 形象展现在舞台上。该秧歌剧目中,女主角历经人生一系列悲喜遭遇,最后成长为一为对生活充满热爱、性格满载刚毅的东北女性。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变化,自始至终,在关东女性的性格特征都得到充分展现的同时,东北的风土民情和地域特色也充分的展示给了观众。
2.2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将东北群众中最熟悉、最普遍的生产劳动、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进行提炼,产生了东北秧歌的体态。因为高跷的影响,秧歌的表演者为使重心稳定,在踩高跷时,要前倾上身、微收下颚,出脚提抬有力、收回快且扎实,保证进行动作时的灵活与利落。正因如此,在东北秧歌中形成了女性泼辣、大方的体态动律特殊,男性洒脱、豪放、阳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与东北人民坚忍不拔性格相一致的“哏劲”。扭秧歌的“扭”字有扭腰的意思,扭即扭在咬眼上,扭字最能体现东北人的热情、奔放、豪爽、泼辣、欢乐、乐观、直爽、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例如,在《大姑娘美》这部作品中,演员王晓燕充分利用了眼睛这一传神器官,颦笑嗔娇的表情和舞蹈动作的爽朗利落,加之极具东北秧歌特色的体态,充分演绎了东北姑娘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充分表现了东北大秧歌的风格。 2.3东北秧歌的动律特征
动律分为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三个动律之间的衔接都要经过腰部的下弧线慢移动,然后快速形成舞姿。
2.3.1 走相
“走”是东北秧歌中的一种动态动作,为一种时而呈“十字扭”、十二呈“横8字扭”的基本步法。在“扭”这一动作进行时,舞者膝部松且顿、脚腕部有力;在进行脚后踢动作时,落地与膝部控制的脚后踢同时进行,整个动作的完成极富艮劲;在步伐上,东北秧歌放中带收,跑时具有极富夸张性的动作;扭动过程中,路线不断变换,队形美观样式多,给人以期待感。
2.3.2 稳相
“稳”,即表现了东北秧歌中的静态动作,是相对于“走”这一动态动作而提出[4]的。胸前立掌、单扶肘、双扣手等动作都包含在了“稳”中,“动”为“稳”所瞬间转换,两种形态相融相映,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
2.3.3 鼓相
在东北秧歌中,鼓是必不可少的,击打鼓时的节奏更是韵律十足。不同的含义是由各具差异的鼓点表现形式传递的。鼓相动律的种类包括叫鼓、连鼓、翻 身等。
2. 4手巾花
作为东北秧歌中的主要表现载体的手巾,其艺术展现由手巾花完成。手巾花多样的动作和舞法是通过手部、腕部与手巾的结合实现的,其技巧令人称其和赞[5]言。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融于舞蹈组合中,令观众感受东北人的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心情感和表达方式。秧歌作品《下雪了》,可以称得上是东北秧歌中手巾花艺术的杰出作品。在此舞蹈剧目中,“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等唯美的手巾花手法与多变幻化的队形相结合,令现场观众无不感受到了北国雪景的再现。
东北秧歌中对手巾花的运用十分充分,仅是手巾的持巾方法就有六种之多,有握巾(分为两种:全把握巾和半握巾)、捏巾(也可称三指提巾)、抓巾、指挑巾、托巾、夹巾(分为虎口夹巾和二指夹巾等)。
手巾花的各种拿法加上手腕的灵活运动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手巾花。手巾花丰富的舞法有:里(外)绕花、里(外)片花、碎绕花、小五花、单掏花、抖花、掸巾、甩巾、搭巾、撩巾、立片舀花等,如小五花:握巾,双手体前交叉,右手在上,掌心在下,左手在下,掌心向上,右手向里左手向外划成手心相对,手腕相靠,再左手向里,右手向外继续划,经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划
至手背相对手腕相靠。单掏花:握巾,以右手为例,稍架肘,将手巾从右胸前掏向左前上方,先掏手成手心朝上,再顺势翻掌压腕将手巾挑起,可于上身右侧任何一个部位做向外“掏花”。立片舀花:双手立片舀花是以里片花一次与外片花两次的连续动作组合而成,先将双手于胸前屈臂架肘,手巾面相对立起里片花一次,再双手迅速分开至胯旁边夹肘屈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然后双臂下垂提肘于体旁,手巾面向下里片花一次,在迅速于体旁屈肘夹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
2.5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在传统乐曲方面,东北秧歌的节拍一般有2/4拍、4/4拍或1/4拍,其中以2/4
[6]拍最为常见。节拍的重音所在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必须在每一个小节的首拍,有时会落在该节的中间或者落在最末拍。东北秧歌在节奏方面,附点音符(尤其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可谓其最显著的特征,节奏落差由节奏错位促成,使之富于变幻。“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 的秧歌舞蹈动作配之以富
[7]于特色性的音乐伴奏,堪称韵律协调之典范。
2.6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步法包括前踢步、后踢步、侧踢步、跳踢步、颤步、顿步,做踢步时膝部的屈伸要短促而有弹性,动作腿的踢要快而小,主力腿交换稳而有力,上身微前倾,胯上提。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出脚急、落脚稳、重心慢移已经成为了东北秧歌在步法上的主要特征,使“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充分展现。
3.《黑土地的妞》——东北秧歌赏析
曾经参加过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东北秧歌舞蹈作品《黑土地的妞》,充分的将姑娘们的性格特点通过夸张的艺术表演形式展现给观众,在突出东北秧歌的特点风格时主要选用了东北女孩这一人物类群,充分利用她们泼辣、爽朗、活跃的性格特征;在体现东北人普遍具有的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性格上,运用了东北秧歌中独具的稳中带浪、艮在浪中、艮中含俏等表现手法,在秧歌动作中融入丰富的感情,并充分运用演员的腰部功夫,突出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
《黑土地的妞》,展现了一群戏耍、互相追赶的东北小姑娘的内容,将她们进行打闹时的景象用舞蹈的形式进行了演绎,展示她们的本性,最终体现了东北
秧歌的风格与特点。她们生气、开心、好奇全部写在脸上,都是最直接的体现出来。让标准的动作和到位的情绪贯穿舞蹈始终。整个作品把东北秧歌的所有特点,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赋予了东北秧歌以活的灵魂,使整个剧目更加具备情节性。 4.东北秧歌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的贡献及地位
东北秧歌是关东人民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无论是民间、课堂、舞台无不体现它的风格韵律精髓所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舞蹈工作者更要体会它的本质内容,让它的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不断创新和开拓,打破雅俗界限,直接关照人心,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吻合思维状况,体现生命寓意的东北秧歌舞蹈文化。作为一名东北人,我希望用我对东北秧歌的认识,来充分体现我对中国民间舞的精神,为我国的民族舞蹈的发展、振兴贡献力量。
在东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傍晚和清晨常常会看到扭秧歌的人群。他们聚在一起,随着欢乐的锣鼓、激昂的唢呐尽情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可以说,在大多东北百姓心中,唯一可以与二人转相媲美的艺术形式只有东北大秧歌。现在,随着东北地区的加速振兴和东北民间文化在全国的深入推广,东北大秧歌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对于民间文化的日益丰富也贡献着愈来愈大的力量。
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舞,在中国舞蹈界地位不可动摇,它吸收了东北民间人土风情、个性鲜明、专业的技术技能、表演性、富于棱角的地方特色,与其他舞种并存。它上至大的舞台,下至东北乡村,可见东北秧歌对于民间舞的地位,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从初始的只有锣鼓伴奏的民间舞蹈,发展成为歌舞表演的民歌小唱,再进一步形成比较成熟的载歌载舞方式,再到分扮人物的小型戏曲,东北秧歌一直都在发展变化着。长远来看,在功能上,东北秧歌迈向多元化是一件极具利好的事。功能的多元化,一方面使来自各个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增进其群众性这一特点,为将来东北秧歌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属于民间舞蹈的东北秧歌,在教育过程中的更具色彩性,预示东北秧歌只能会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而不是曾经有人杞人忧天般的“唱衰”;另外,东北秧歌已经为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做出了远远超出我们所能评估的、较为巨大的贡献。 结束语
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东北大秧歌,已经走过了近300年的历史。在这三百年中,东北秧歌不断兼容并蓄、逐步完善,向前发展。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甚至其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因为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东北大秧歌在东北这片沃土上得到了很好地继承与蓬勃的发展。但是,继承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人们在艺术方面的鉴赏水平和能力正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得到提高,因此,东北大秧歌在进行新的艺术作品创作时,要重点把握如今观众在审美、文化两方面的心理和欣赏习惯;在思想内容方面要体现出时代精神,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在提高艺术表现力方面,要用于开拓、择优吸收其他艺术表现技法,推进东北大秧歌在艺术上的升华。
结语
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舞,在中国舞蹈界地位不可动摇,它吸收了东北民间风土人情、个性鲜明、专业的技术技能、表演性、富于棱角的地方特色,与其他舞种并存。东北秧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是一件好事,它在满足各个层面需求的同时,也使它的群众性特点得到进一步变化,这就是为东北秧歌日后的发展繁衍创造了条件,在民间舞蹈教育中增加了色彩,在中国民间舞蹈上取得重要的位置,说明,东北秧歌不会衰退,更不会消逝,它会在更大的舞台,更大的平台展现出其风格特点,这就是我对东北秧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潇潇(由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魅力中国,2010(,):,,,,,,,( [2]冯瑞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发展分析 科技信息,2010 (10):252 [3]李瑞林、战肃容编著:《东北大秧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4]潘志涛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吉林卷》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 1997版
[6] 王蓓蓓.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方文化,2009(7)
[7] 王丹.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学术探讨,2010(9)
范文二:论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
论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
北京代办营业执照 http://daibanyingyezhizhao.com/
在我国,东北秧歌作为东北三省地区最为经典的民间歌舞由于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舞蹈特点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它将东北地区人民的纯朴、热情和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的进步,东北秧歌也不断推陈出新,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的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感受和体验东北秧歌的魅力。
1.前言
任何一种民间歌舞都源于生活,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东北秧歌,从古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东北满、汉等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1]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三省地区人民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的插秧耕田生活,与最初先民祭祀农神祈求丰收和平安时的歌舞相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民间杂技、武术、菱歌及戏曲等的艺术特长发展而来。东北秧歌以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为主要表演形式,风格独特,其韵律、体态、动作、服饰和道具等都充满风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地体现了关东人民的艺术情操和审美理念。
2.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2]舞蹈风格特点受节奏韵律的影响,东北秧歌艮、俏、稳、美的节奏韵律使得东北秧歌的舞蹈也具有“稳中浪”、“浪中俏”、“俏
中艮”等风格特点,幽默泼辣又不乏沉稳之美,主要从其踢步、扭法、舞种等要素体现出来。
从东北秧歌舞蹈的主要步法“踢步”来讲,随着秧歌音乐干脆利落的节拍步法讲究俊俏、有力、稳健、活泼,即踢脚要快而有力,落地时间稍长,特点是单短双长,踢脚利索,体现出艮、俏、活泼,落地稳健优美;秧歌的扭法上,要上下身协调一致,上身成划横八字形,要扭出东北秧歌特有的“浪劲儿”并充满感染力,扭法与踢步结合起来,形成东北秧歌舞蹈动作自上而下的动感弧线;东北秧歌的舞种丰富多样,踩高跷、舞手绢、扇子舞、打鼓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秧歌踢步和扭法的风格特点,舞手绢、扇子舞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女子舞蹈柔美、娇羞、可爱、充满灵性的风格特点,打鼓、踩高跷都能体现男女的豪爽和乐观开朗,体现出秧歌舞蹈“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的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也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娱乐心理的变化而改变,对动作幅度更具夸张性,大幅度舞蹈动作的要求更大,小幅度舞蹈动作的要求更小,这样更加体现出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幽默性和活跃性。
3.课堂教学优化设计
东北秧歌的课堂教学必须首先把握其舞蹈风格特点,将秧歌舞蹈的乐趣充分体现在教学之中,寓教于乐,实现教学与生活、艺术的互补与结合。
3.1坚持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东北秧歌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音乐和舞蹈艺术的教学,应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坚持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点,以对音乐和舞蹈的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引发学生兴趣爱好为线索进行,教师引导为主,教学为辅,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东北秧歌这一民间歌舞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对东北秧歌的自主创编。
3.2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东北秧歌的音乐和舞蹈风格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以学生切身表演为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东北秧歌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模仿音乐节奏唱法以及秧歌的各种舞步,可将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和舞蹈实践,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学生的个人作品、小组作品实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会唱、会跳,把握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和舞蹈风格。
3.3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优化体现在东北秧歌的多样化教学,对于这一民间歌舞可采用多媒体实现学生的试听感受,增强对秧歌的理解。与此同时,充分利用音乐舞蹈教室,用情境引入法、兴趣激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边学边唱,边唱边跳。
3.4加强教学实践,体验教学成果
优化教学设计的实用性目的即将东北秧歌的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发进行秧歌表演和比赛,并及时回馈演出心得和体验。例如,学生可为社区文化做贡献,主动对社区群众进行秧歌教学;也可参加舞蹈比赛等。加强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对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把握更深刻,同时加强个人的音乐修养、舞蹈修养和知识修养,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4.结语
东北秧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财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愉悦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东北秧歌得到了人民的广泛好评,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刻。随着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日益发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东北秧歌作为具有关东地域特色的舞蹈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3]东北人民乐观与热情、坚韧与稳重、幽默与风趣的精神通过东北秧歌传播到各个地区,极大地愉悦和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并深深地影响着各地区人民的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东北
秧歌舞蹈浪、俏、艮、火辣、热烈奔放、刚柔并济的风格特点
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心理的外在体现。东北秧歌的课堂教学在时
代的影响下更为新颖,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北京代办营业执照 http://daibanyingyezhizhao.com/
范文三: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东 北大 秧 歌在 风 格
又充满 了鲜活 的生 活气息和 吸引力 , 俏” “ 字本身涵 概 了一种静 中的动之美 ,不 动不 能称之为俏 ,大动 又破坏 了“ ” 要说 “ 表现了东 北姑娘 由于地域 俏 。 浪”
上 既有 火爆 ,泼 辣 的特 点, 动作既哏又俏 , 既稳 又浪 , 而且稳 中有浪 、 浪 中带稳 、 刚柔结合 , 不能
环境而促成其开朗 、 豪放 的性格 , 那么,俏 ” “ 正是细
微地刻画 了东北姑娘细柔含情 的一面 , 比中更显 对 露其扭 中之 “ ” 俏 的独特魅力 , 因为 , 扭摆中衬托 出 “ ” 俏 之美 。
三、 稳在 扭 中
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娱乐 ,乃 生存 之 大 伦 ,不 可缺少 的一部 分 ,
东 北 大 秧 歌 的 风 格 特 点
曲扭 ,便是 其人 字 的一 种跳跃 、 一种变形 , 使其
丰满而多彩 , 娱乐——人
“ ” 稳 原本不属于舞蹈艺术 的特别用语 , 因为手 舞 足蹈的 目的就是 为了破坏这个稳 ,在此 ,稳是相 对 而言的 。 稳是 一种节奏性的要求。 自娱性很强 的 民问舞蹈 , 多半是 载歌载舞的形式 ,东北大秧歌 的 基础乐件 又是锣 、 、 , 鼓 镲 因此 , 中的稳也是一个 扭
生 的一个重 要 的组 成部
分 , 么, 那 东北 的 “ 扭秧
歌”可谓恰 到好 处 : 东北 秧歌即是“ 扭之舞 ” 。
要素, 用老艺人的话讲就是: 稳当地, “ 听着点锣鼓
家什 。” 稳除其节 奏性 的因索之外 , 在动作上又突 出 地 表现在人体 与地面的关 系上 ,舞蹈虽然加大 了人 与 地面的矛盾 , 但矛盾越 是增加 , 越是要求协调好 , 根 不牢便扭不稳 , 上身姿态的多变流畅也取决于下
陈
“ 提手” 加上 个“ ” 丑 ,
爱
宝
串连了整个 东北 秧 歌 的 内含定义 。手 , 没有手不 能称其为舞 “ ,是 生 丑”
活 中人 的一种 “ 夸大”与
身的稳, 如不立足于脚踏实地的舞, 就无法与节奏
合拍 , 曲脱节何舞之有 ! 舞
四 、 在 扭 中 哏
“ 小”的变形 ,掌握美 缩 学 主客观 审美 关 系 ,那
么此 时 “ ” 丑 ,也 是 东 北
“ 本源于语言艺术 , 哏” 如曲艺 的 ,逗哏儿” 秧 “ ,
歌 中 的舞蹈哑剧 成份和与围观者 的嘻戏交 流表演 , 就 是一种“ , 同戏剧 、 哏” 如 曲艺 中的“ 甩包袱” 优美 , 的扭舞中突然出必个 “ 相” 这种变形 ,自然使人 丑 , 们 感官发生兴趣 , 这种 “ 常常 使用在动作 的 “ 哏” 切 分”式的编排上 ,用动作的节奏变形来道出舞者内 心 的语言变化 , 出人物 的性格
, 张其表现力 , 突 夸 强 化其韵律风格 ,着重于扭的色彩 ,突 出在细小的情
绪变化上 。
大 秧歌 中美 的主导 ,因 此 ,如果 说扭 是东 北 大
秧 歌 的 外 形 动 律 的 概
括 ,那 么丑就 是 舞者 内
心情感 的缩写 。
既 然 “ ” 是东 北 扭 字
大 秧歌的集 中外 形体现, 、 、 、 浪 哏 俏 稳都是扭 中的 细微表 现 ,本 文就从东北 大秧 歌表 演中常 用术 语 浪、 俏 、 哏、 稳这 四个字作以剖析。
一
浪俏 也好 ,稳哏也罢 ,都是秧歌扭舞这个整体 中的一分子 , 没有 了扭 , 其它也就不成立了。主要的 是 “ , 中的情 是贯 穿的纽带 , 情” 舞 是构成人体 的动
律特性 。这种情充满 了自娱性 , 随意性 , 因此 , 这种
、
浪 在 扭 中
“ 为东北大秧歌 的第一属性 , 浪” 东北人 用浪称 呼人 , 似乎不算什么贬意 , 而中原地区则把 “ ” 浪 视 为禁区 , 尤其不能用在女性身上。正因为中 国长期 封建社会的基因 , 促使其观 念形成 : 女人大 门不 出、 二门不进。因此 , 早期的 “ 蹦蹦戏 ” 只有 男扮 女装展
情绪舞的动律表现不是绝对的稳定 ,是由其特定环 境 的差异相对 的稳定 。 综上所述 ,扭秧歌 的扭字 ,把东北秧歌 的特点 涵概得恰到好处 ,把人之 曲扭得变形之舞 ,活灵 活 现地展示 给人们 , 是那么的长久 , 人类不断地生 , 不 断地死 , 它却 不断地吸取着创新者的营养 而繁茂地
生 长着。
示给人们 ,虽 属男 性 , 但却 把当时女性 的 “ 望” 渴 自由, 用公共娱乐场合不常见的女性动作 的扭
— —
来进行表 白, 那种 “ 的扭曲是一种女性美 的展露 浪” 和争取 自由的一种 , 是平 日生活的一种变形 。从新 秧歌运动起 , 通过 “ ” 更多地展露女性特点 的形 扭 来 式, 就是对此论点 的一个证明 , 因此 , 浪” “ 中存在着
一
尚须特别强调指 出的是 , 北大秧歌 是东北 的 东 乡土舞蹈和民间舞蹈 , 其主要的风格特点与东 北文 化 的总体风格 一脉相承 , : 即 土野火爆 、真诚直率 、 热 烈豪爽、 犷大气 , 粗 所谓 “ 、 、 粗 ”所 谓 “ 傻 大 黑、 , 傻 中求俏 、 大中见小 、 黑里透红 、 中有细” 都是这种 粗 , 地 域美的具体体现。
种语 言 , 种 语 言就 表 现 在 扭 中 。 这
二、 俏在扭 中
“ 字充满了一种清秀而向上的美 , 俏” 既娟 秀而
?
8 ? O
范文四:谈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是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娱乐,仍生存之大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曲扭,便是其人字一种跳跃、一种变形,使其丰满而多彩,娱乐――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东北的“扭秧歌”可谓恰到好处,东北秧歌――“扭之舞”。 “提手”加上个“丑”,串连了整个东北秧歌的内含定义。手,没有手不能称其为舞;“丑”是生活中人的一种“夸大”与“缩小”的变形,掌握美学主客观审美关系,那么此时“丑”,也是东北大秧歌中美的主导。因此,扭是东北大秧歌的外形动律的概括,是舞者内心情感的缩写。 既然“扭”字是东北大秧歌的集中外形体现,浪、哏、俏、稳都是扭中的细微表现,本文就从东北大秧歌表演中常用术语浪、哏、俏、稳这四个字作以剖析。 一、浪在扭中 “浪”为东北大秧歌的第一属性,东北人用此称呼人,似乎不算什么贬意,而中原地区则把“浪”视为禁区,尤其不能用在女性身上。正因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基因,促使其观念的形成: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此,早期的“蹦蹦戏”只有男扮女装的旦角,虽属男性,但却把当时女性的“渴望”自由,用公共娱乐场合不常见的女性动作的扭来进行表白,那种“浪”的扭曲是一种女性美的展露和争取自由的表现,是平日生活的一种变形。从新秧歌运动起,通过“扭”来更多地展露女性特点,就是一个证明,因此,“浪”中存在着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就表现在扭中。 二、俏在扭中 “俏”字充满了一种清秀而向上的美,既娟秀而又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俏”字本身涵盖了一种静中的动之美,不动不能称之为俏,大动又破坏了“俏”。如果说“浪”表现了东北姑娘由于地域环境而形成的开朗、豪放的性格,那么,“俏”正是细微地刻画了东北姑娘细柔含情的一面,对比中更显露其扭中之“俏”的独特魅力,因为,扭摆中衬托出“俏”之美。 三、稳在扭中 “稳”本不属于舞蹈艺术的界别用语,因为手舞足蹈的目的就是为了破坏这个稳。在此,稳是相对而言的,稳是一种节奏性的要求,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的形式,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乐件又是锣、鼓、镲,因此,扭中的稳也是一个要素,用老艺人的话讲就是:“稳当地,听着点锣鼓家什”。稳除其节奏性的因素之外,在动作上又突出地表现在人体与地面的关系上,舞蹈虽然加大了人与地面的矛盾,但矛盾越是增加,越是要求协调好,根不牢便摇不稳,上身姿态的多变流畅也取决于下身的稳,如不立足于脚踏实地地舞,就无法与节奏合拍,舞曲脱解何舞之有! 四、哏在扭中 “哏”本源于语言艺术,如曲艺的“逗哏儿”,秧歌中的舞蹈哑剧成份和与围观者的嬉戏交流表演,就是一种“哏”,同于戏剧、曲艺中的“甩包袱”。优美的扭舞中突然出现个“丑象”,这种变形自然使人们感官发生兴趣,这种“哏”常常使用在动作的“切分”式的编排上,用动作的节奏变形来道出舞者内心的语言变化,突出人物的性格,夸大其表现力,强化其韵律风格,着重于扭的色彩,突出在细小的情绪变化上。 浪俏也好,稳哏也罢,都是秧歌扭舞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没有了扭,其他也就不成立了。主要的是“情”,舞中的情,是贯穿的纽带,是构成人体的动律特性,这种情充满了自娱性、随意性,因此,这种情绪舞的动律表现不是绝对的稳定,是在其特定环境的差异下的相对的稳定。 综上所述,扭秧歌的扭字,把东北秧歌舞的特点涵概得恰到好处,把人之曲扭的变形之舞,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观众,是那么的长久,人类不断地生,不断地死,它却不断地吸取着创新者的营养而繁茂地生长着。 责任编辑 付慧君
范文五:浅议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作者:陈珊珊
来源:《艺术科技》 2014年第 12期
摘 要:东北大秧歌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尤其在我国东北,提 起大秧歌,更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它那轻松,柔和的舞姿,和谐舒畅的节奏,多姿多彩的 造型,矫劲的动作及诙谐、幽默的说唱,真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正是这一艺术,不但 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关键词:大秧歌;传统艺术;韵律
人民群众喜爱秧歌竟至如此,年年岁岁扭秧歌,岁岁年年看不够,东北大秧歌的艺术魅力 可衷肠大矣,那么其久负盛名也不无原因,我觉得,东北大秧歌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独 到的特点与风格。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在于,火爆而不失稳静,泼辣而不乏幽默,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 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
首先,东北大秧歌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表现生活,有其历史 发展的轨迹、逐渐形成了火爆、泼辣、纯朴自然、粗犷豪放,雅人赏的风格特点。东北大秧歌 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今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
清代扬宾所著《抑边记略》载有《上元曲》 “ 夜半邨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 来边关少,几队儿簇拥过 ” ,说明早在二百八十年前,扬宾便在东北看到,当时流传的秧歌。
东北大秧歌也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也是经过对生活的提炼,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进而艺术 地表现生活。据说 “ 元代忽必烈称帝后,把百姓每五十家编为一队,派一元兵看管,元兵为寻 欢取乐,集合百姓唱歌跳舞,并在其中乱窜乱跳,戏弄妇女,以后经过艺术加工,作为一种表 现形式流下来,辽沈地秧歌中由一手持长鞭的克力叶指挥,按其鞭声,变化各种花场,并能在 队伍中任意窜来窜去,这种表现形式和上述传说近似。
不难看出,生活为艺术的源泉,艺术为生活的反映,东北大秧歌这一艺术园林中的奇葩根 于东北这块广阔而肥大的黑土地,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了东北亿的 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与性格,那长长的烟袋锅,飞旋的手帕,韵味十足的腰胯动作,各种戏 剧人物的扮相,都能出黑土地文化的渊源,那隆隆的鼓点,悠扬的唢呐,洒脱的动作,欢快的 韵律,无不展示出东北大秧歌纯朴自然,粗犷豪放的风格。
其次,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还在于它融舞蹈、音乐、戏剧、造型等艺术于一炉,形成了 一种具特色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