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眩晕诊疗宣扬[指南]
良性阵发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眩晕(BPPV)也称耳石症,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患者发病前常无任何先兆,通常在坐起、仰卧翻身、坐位躺下或从躺下至坐位时,俯身,低头或仰头时,激发头位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在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反复作激发头位时,眩晕及眼震发作可减轻或不发生(整个发作的病程可谓数小时至数天,数月或数年。 , BPPV的典型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
变化后1,6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
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
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
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
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头部外伤、耳部手术?迷路发生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改变?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梅尼埃病、外淋巴瘘、偏头痛等?内耳缺血性病变: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等致内耳供血不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SRM-?)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SRM-?)是国际上最新的诊断、治疗耳石症的设备,该系统设计采用了最新的机械、电子和图像处理系统,由主机、操作台、眼罩三大部分组成。座椅可以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旋转。眼罩内装有无线红外摄像头,用于拍摄在不同的旋转刺激过程中受试者眼球运动的表现,对眼震的方向、类型、速度、强度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了精确化的诊断与复位,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具有准确性高、效率高、安全性高等特点。
眩晕诊疗禁忌症:1.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期;2.高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3.静脉血栓及有破裂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主动脉瘤、肝内大型血管瘤); 4.孕期妇女;5.无行为能力的人;6.肝内大型血管瘤患者;7.癫痫;8.颅内压增高;9.冠心病支架、搭桥术后非稳定期;10.高血压、反流性食道炎患者慎用 ;11.眩晕急性发作期禁止做诱发实验,但可做自发实验;
眩晕诊疗适应症:用于耳石症的诊断和诊疗,还可以用于对诸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药物中毒性眩晕、听神经瘤、外伤性眩晕以及未明确诊断的眩晕症的辅助诊断。
范文二:眩晕诊疗计划2013[指南]
2013年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TCD编码为:BNG070)
10编码:M47.025+) 西医病名:椎动脉型颈椎病(ICD-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2)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3)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颈性眩晕(即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和猝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2)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
(3)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4)X线片显示椎关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
(5)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血液检测可协助定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巅顶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时加重。
兼症: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少寐多梦。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
2.风痰上扰: 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少食多寐,倦怠无力。舌、脉象:舌胖苔白腻,脉濡
滑。
3.瘀阻脑络: 主症:头晕目眩,头痛如刺。
兼症: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舌、脉象: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4.气血两虚: 主症: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则即发。
兼症:神疲心悸,气短声低,面色少华,或萎黄,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5.肝肾阴虚: 主症:头晕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健忘,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少寐多梦。舌、脉象: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
(一)针灸治疗
1.体针:常用穴:百会、颈夹脊(c2-3)风池、天柱、内关
方法:每次选用4,5个穴位,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的间歇采用腹针治疗。肝阳上亢加太冲、侠溪穴,泻法;风痰上扰加中脘、丰隆,平补平泻手法;瘀阻脑络加膈俞、血海,泻法;气血亏虚加关元、足三里,补法;肝肾阴虚加太溪、肾俞,补法。
2.耳穴压豆:颈点、心、肝、肾、交感、神门、枕。每3日1次,5次为一疗程。
3.刺络放血拔罐:在后颈部沿着督脉、双侧足少阳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叩刺,均以局部鲜红渗血为度,叩刺后立即在颈项部加拔火罐治疗。
4.耳背放血: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操作前先按摩耳廓使其充血,选取耳背较粗大而明显的静脉血管处,常规消毒,术者左手提拉耳廓,以充分暴露耳背部静脉,右手持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选刺部位,快速点刺,使其血自然流出,一般3—5ml为宜,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
(二)特色治疗:
1.项七针:取双侧的风池、天柱、完骨及风府穴。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华佗牌针灸针刺入风池、完骨、天柱、风府穴位,深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使酸胀感扩散至颈项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2.小针刀治疗:患者俯卧,医者用拇指触诊法在相应患处 寻找压痛点、变异点
(条索、结节等),每次选4-5个点,用龙胆紫标记,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用4号针刀,严格按针刀闭合性手术四步操作程序,在压痛点或痛性反应点顺肌纤维方向垂直刺入2-3cm,先纵向切割,然后横向摆动剥离,感到刀下松后既出刀,7天治疗一次。
3.灸法:百会压灸。百会穴局部涂上凡士林,置艾柱与穴位上并点燃之,待局部有灼热感时,用压舌板将艾火压灭,并停留片刻,使热力内传。每次压灸3-5壮,每3-5天一次。
(三)中药颈康散外敷:葛根、当归、川芎、威灵仙、红花、赤芍、桂枝、姜黄、乳香、没药各100g共研细末,过100目筛,用纱布包成15×20cm药包,用时放在白醋中浸泡10分钟,取出放在微波炉中加热40-50分钟,敷于患处。 (四)推拿治疗:头面、后枕部及颈部施以揉法、推法、滚法、按法、拿法、拔伸法、定点旋转复位法。
(五)中药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川牛膝、益母草、黄芩、石决明、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2.风痰上扰: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橘红、云苓、竹茹、生姜
3.瘀阻脑络: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方药: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 桃仁、红花、 丹参、川牛膝、老葱白、 鲜姜、红枣、
4.气血亏虚: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 黄芪、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怀牛膝、枸杞子、炙甘草
5.肝肾阴虚:治法:补益肝肾,滋阴熄风。方药:左归丸加味 熟地、山药、枸杞、 山茱萸、怀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杜仲 四、中医难点分析
(一)中医难点
针灸、推拿在治疗眩晕上具有一定优势,早期治疗效果往往较好,眩晕发作时如何治疗是难点之一。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1.解决思路
(1)针对以上难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挖掘与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依托科研成果并采取措施,转化科研成果,在诊疗方案中应用。
(2) 系统总结、挖掘历代中医治疗眩晕经验,密切结合现代科学,筛选有效针灸治疗方法及方药,进一步提高针灸、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2.解决措施
(1)针对眩晕发作治疗,采用课室特色疗法小针刀治疗(科研课题:小针刀和颈康散外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2010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即在患者颈部及后枕部压痛点、结节条索或痛性敏感点进行针刀松解,能迅速缓解眩晕症状;
(2)采用特色疗法耳背放血治疗以提高疗效。耳背放血,可以迅速改变头面部的血液循环,具有疏通经络、祛瘀生新、镇静止晕的作用,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痊愈:眩晕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2)显效: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残留症状较以前有明显减轻,基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3)有效:少数症状得到改善,日常劳动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响;(4)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恶化。
2.疗效评价
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症状、体征和生活工作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分(各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并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 。根据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60%-89%;有效:疗效指数为20%-59%;无效:疗效指数<20%。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计为有效率>20%。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计为有效率>
(二)评价方法:
量表具体内容详见附图。使用时将附图中各项的得分删去(不让患者知道评分方法),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填表,在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前划“?”
眩晕(16分)
A.程度 8分:无症状;6分:轻度眩晕,可忍受,能正常行走;4分:中度眩晕,较难受,尚能行走;2分:重度眩晕,极难受,行走有困难,需扶持或坐下;0分:剧烈眩晕,几乎无法忍受,需卧床。
B频度:4分:无症状;3分:每月约1次;2分:每周约1次;1分:每天约1次;0分:每天数次。
C持续时间:4分:无症状;3分:几秒—几分钟;2分:几分钟—1小时;1分:
几小时;0分:1天或以上。
颈肩痛(4分) 2分:无症状;1.5分:轻度,可忍受;1分:中度,较难受;0.5分:重度,极难受;0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
头痛(2分)2分:无症状1.5分:轻度,可忍受;1分:中度,较难受;0.5分:重度,极难受;0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
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
A发病期间日常生活需帮助情况(2分) B发病期间工作情况(2)
2.0分:不需要 2.0分: 与原来完全一样
1.5分:偶尔需要; 1.5分:需适当减轻,能上全班;
1.0分:经常需要,尚可自理; 1.0分:需明显减轻,尚能上全班;
0.5分:大量需要,离开帮助自理有困难; 0.5分:需大量减轻,只能上半班;
0分:完全依赖,离开帮助无法自理 0.5分:无法上班工作
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
没有 极少 偶有 常有 一直有
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 ? ? ? ?
比平时容易激动、生气、烦躁 ? ? ? ? ?
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担心 ? ? ? ? ?
睡眠比往常差 ? ? ? ? ?
难像往常一样与人相处 ? ? ? ? ?
组分:没有(4分)极少(3分)偶有(2分)常有(1分)一直有(0分)
(三)疗效分析:
我科总结了2012年度184例眩晕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其中肝阳上亢者82例,占44%;风痰上扰者52例,占28% ;瘀阻脑络者13例,占7%;气血两虚者37例,占20%。中医参与治疗184人次,中医参与治疗率100%。184例患者,其中治愈130例, 显效33例, 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2%。
本年度是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在临床应用的第3年,临床资料统计显示中医临床疗效较好,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中医特色疗法得到了普通应用,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2013年度将继续贯彻本规范的应用,加强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的比例,增加特色疗法刺络放血拔罐和耳背放血;使用中药治疗比例提高,总住院天数减少,使本科的治疗优势进一步得到提升。
眩晕疗效统计表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184 130(70.7) 33(17.9) 14(7.6) 7(3.8) 96.2%
范文三:[指南]眩晕中医诊疗计划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念: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二.病因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致晕。
三.辩证施治:
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 钩藤12 g 石决明18 g 川牛膝15 g 桑寄生15 g 杜仲15 g 山梔10 g 黄芩9 g 坤草12 g 茯神15 g 夜交藤15 g
2.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食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以补气养血~健运脾胃。方选归脾汤加减:
党参18 g 黄芪30 g 白术15 g 茯神15 g
酸枣仁15 g 桂圆12g 煨木香9 g 当归12g
远志12 g 干姜9 g 薏仁20 g 炙甘草9 g 3.肾精不足: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伴见烦热或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以补肾养阴助阳。方选桂附地黄丸加减:
附子10 g 肉桂12g 鹿角胶9 g 熟地15 g
生地15 g 山萸肉15 g 制鳖甲12 g 知母9 g
丹皮12 g 麦冬15 g 菊花12 g 牛膝15 g
龟板胶15 g 生龙牡各15 g
4.痰浊中阻: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2 g 白术15 g 天麻15 g 陈皮15 g 茯苓18 g 竹茹12 g 石菖蒲12 郁金12 g 砂仁9 g 薏仁30 g 生姜9 g 大枣9 g 川芎12 g 丹参15 g 甘草9g
四.其他:
1.注意事项:饮食宜清淡~节肥腻酒食~忌辛辣,戒燥怒~节房事~适当锻炼身体。
2.疗效判断:
,1, 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3, 未愈:症状无改变
范文四: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2013年)
当内耳迷路半规管、 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 的强烈刺激, 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 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 发眩晕。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多在过劳、激动、紧 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 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 。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 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 恶心、 呕吐、 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 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
1、耳性眩晕 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 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 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 头部 运动和睁眼加重。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 、半规管功能检查 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 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 性眩晕大致相似, 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 5、 7、 9、 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 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 ,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
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 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 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 5、 7、 9、 10对颅神经或 /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 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 所致。 临床上较少见。 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 头部运动和睁 眼多无眩晕加重。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等 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 ,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 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 , 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 运动或 /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 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 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眩晕与脑干性眩晕 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常
以癫痫先兆或癫痫发作形式出现,可有癫痫型脑电异常。
④、小脑性眩晕 主要是由小脑绒球、小结叶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 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 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 但常有同侧小脑实质受损症状和 体征。
4、 颈性眩晕 多由颈椎增生或椎动脉病变等引起内耳迷路或 /和前庭神经核 缺血所致。 除出现耳性或 /和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症状外, 常伴有颈椎增生或脱位、 椎动脉狭窄或缺如,以及椎动脉压迫试验(见附录 2)阳性等临床症状。
二、眩晕的分级
眩晕乃系病人自身的一种主观感觉, 对其程度的评估往往比较困难, 也很难 定量评定。为此,只好根据眩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予以评定:O级,无 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 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 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 级,过后大部分日常 生活能自理; IV 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 级,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 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三、眩晕的伴发症状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
1、眼球震颤 前庭性眼球震颤乃是一种不自主的节律性眼球颤动。双眼先 向一侧慢慢转动 (称慢相运动 ) , 然后急速转回 (称快相运动 ) 。 前者系迷路半规管 壶腹嵴神经末梢或其传入径路受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反射性运动(见附录 2) ,其 眼震方向与内淋巴在半规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致; 后者乃系受大脑支配所引起的一 种继发性运动, 其眼震方向与内淋巴在半规管内的流动方向相反和病人自感眩晕 的方向一致。
眼球震颤可呈水平型、 垂直型或旋转型, 其方向依其快相而定。 眼震一般向 快相注视时明显, 向慢相注视时减轻或消失。 如仅向快相侧注视出现者称为 1°; 如向前看时仍出现者称为 2°;如向各个方向看时均出现者称为 3°。水平型眼 震多见于耳性、 前庭神经性和核性眩晕, 持续时间较短; 垂直型或旋转型眼震多 见于脑性眩晕,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长期存在。
2、倾倒 系因眩晕和眼球震颤导致病人对外物和自身(向眼震快相侧)的 倾倒性幻觉,大脑受此幻觉影响所引起的体位向眼震慢相侧倾斜的错误矫正所 致。病人闭目站立或行走时躯干向眼震慢相(半规管功能低下)侧倾倒。其反射
弧为:来自一侧半规管的神经兴奋→前庭脊髓束→同侧颈胸腰髓前角细胞→颈和 躯干伸肌和外展肌张力增高→对侧前中央回的神经兴奋→皮质脊髓束→延脑→ 对侧颈胸腰髓前角细胞
3、自主神经症状 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血压低下、肠蠕动亢 进、便意频繁,系因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功能亢进所致。其反射弧为:来自一侧半 规管的神经兴奋→同侧前庭内侧核→经双侧前庭延脑束→迷走神经背运动核、 疑 核和孤束核→相应脏器。 以耳性、 前庭神经性和核性眩晕病人为剧, 除小脑绒球、 结节病变外的其它脑型眩晕病人缺如 (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影 响) 。
四、危险性评估
1. 判断意识状态、瞳孔情况 如出现意识障碍须迅速排除大脑广泛病变或脑 干直接或间接受损等致命性疾病。瞳孔变化可能是脑干受损的反映。
2. 判断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如出现过度缓慢或者快速心率,须即刻进行心电 图、心肌酶学、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查,排除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 等威胁生命的循环系统疾病; 监测血压, 鼻血测定双侧动脉血压, 若两侧收缩压 差大于 20mmHg ,可能提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3. 初步判断是否为眩晕 晕厥前兆和非特异性头晕感应多考虑全身情况,查 血糖、 血常规、 电解质、 卧立位血压、 有无心脏问题引起心排出量降低的问题等。 4. 注意有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特别关注第 VIII 脑神经外其他脑神经体征、 共济运动检查(如指鼻试验、 Romberg 征) 。如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必须马上 行头颅 CT 或 MRI 检查。
五、诊疗流程
六、查体和实验室检查
因眩晕可由多学科多系统疾病引起, 且可伴发其它神经系统损伤。 故除一般 常规查体和实验室检查以外,尚需重点注意下述方面的检查。
1、一般查体 注意有无强迫头位,耳部和乳突有无病变迹象。对颅脑外伤 病人应注意创伤的程度、 位置、 范围以及耳颞部有无出血、 骨折和脑脊液漏等情 况;乳突、眼眶、颞枕部及颈部有无血管杂音;有无颈项强直和活动受限,颈部 活动有否引起眩晕或原有眩晕的加重(如有应注意颈部活动的方向及其幅度) , 颈部动脉触诊有无扭曲、硬化和触压痛,需要时尚需进行椎动脉压迫试验。 2、 神经系统检查 如有无其它 (特别是第 5~7和 9~12对) 颅神经和运动、 感觉神经传导束的受损, 以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体征。 对部分重症病人尚应作眼 底检查, 了解有无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视网膜出血等重症情况。 最后应重点进 行听力、眼震以及耳咽管、半规管和耳石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3、实验室检查
(1) 、血液 血球压积、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元,红细胞钢性、变形率及其 电泳速度,血小板计数、粘附性及其聚积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 和 C--反应蛋白等有关检查。
(2) 、 影像学 颞骨岩部螺旋 CT (对骨迷路的检查效果较佳) 、 内耳迷路 MRI 及其水成像 (对膜迷路的检查效果较佳) , 以及超高速电子束 CT (EBT ) 扫描 (对 心脏、颈部和颅内动脉的检查效果较佳)和 TCD 等检查。
(3) 、电生理 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眼震电图、中耳功能分析、声阻抗 和脑电图等检查。
(4) 、脑脊液及中耳液 外观、压力、细胞学、生化以及有关的抗原和抗体 检查。
七、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 、眩晕病变的定位诊断 按照惯例应尽可能地用一个病灶来解释所有临 床现象,但临床上多病灶的病例亦不少见,值得注意。
1、根据问诊、查体和眩晕的分类,常可作出病变的定位诊断。
2、通过听力、半规管功能、眼震电图和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为定位诊断 提供佐证。
3、影象学检查可为血管性、肿瘤性和外伤性眩晕等病变的定位诊断提供帮 助。
(二) 、 眩晕病变的定性诊断 因眩晕多因耳和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 也可继发 于其它系统疾病, 故在定性诊断时应根据眩晕的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和有关专 科检查综合进行分析。临床上的常见病因有:
1、感染性 起病急或亚急性,病情于数日或数周内达到高峰。神经体征较 广泛,病前或/和病中多伴有感染、发热史,血象和脑脊液检查可有炎性反应。 如耳部感染、 前庭神经元炎、 脑炎和脑膜炎等。 高热病人的眩晕发作多因高温血 液刺激了半规管神经纤维所致。
2、血管性 起病急骤,病情可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病前 多有相应的血管性疾病既往史, 并可有相应的阳性查体和影象学检查所见。 多见 于内耳迷路、椎动脉或后下小脑动脉缺血性损伤、以及小脑出血等。
3、外伤性 有明显的颅脑或/和耳部外伤史。起病急,大多在外伤后立即 或稍后出现眩晕发作,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伤及内耳迷路的岩骨骨折、 脑蛛网膜下 腔或/和脑干的出血等。
4、中毒性 具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或耳毒药物服用史。急性中毒起病急和 伴有急性中毒症状; 慢性中毒则起病隐袭, 多与职业或环境有关。 病史询问或相 关化验可助诊。
5、 占位性 起病缓慢, 呈进行性加重, 其中以小脑桥脑角部位的听神经瘤、 胆脂瘤最为多见。 当肿瘤长大时可伴有耳蜗神经等其它邻近颅神经和运动、 感觉 传导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如影响脑脊液循环时还可伴发头痛、 呕吐和视 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MRI 检查可助确诊。
6、代谢障碍性 大多起病缓慢,具有代谢障碍病史及其相应的化验表现。 如糖尿病、尿毒症和黄胆病等。
7、 先天遗传性 多幼年发病, 少数也可在成年后发病。 如扁平颅底和 Amold — Chiari 畸形等,由于小脑、脑干和基底动脉受压而导致眩晕和相应的神经体征。 影像学的异常可协助诊断。
8、其它 如变性、癫痫和其它躯体性疾病等。
(三) 、眩晕的鉴别诊断
1、头昏 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和其 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 劳累时加重。 多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 等所致。
2、头晕 以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为主症,多于行立起 坐中加重。临床上常见的有:
(1) 、眼性头晕 系因视力障碍所致,睁眼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多 由屈光不正 (最常见 ) 、 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病等导致的视力障碍、 以 及眼外肌麻痹等所致。
(2) 、深感觉性头晕 系因深感觉障碍所致,于行立中出现,闭眼和暗处加 重,睁眼和亮处减轻(因视力代偿) ,坐卧后消失。伴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 射和深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神经体征。系由脊髓后索或下肢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所 致。
(3) 、 小脑性头晕 系因小脑性共济失调所致, 于行立中出现, 坐卧后消失, 睁闭眼无影响(因视力不能代偿) 。伴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和小脑性 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系由绒球、小结叶以外的小脑病变所致。
(4) 、 耳石性头晕 系因耳石功能障碍所致,在头位直线运动中出现,动作 停止后消失。如椭圆囊耳石病变,头晕仅见于蹲下、起立和行走等活动之中;如 球囊耳石体病变,头晕仅见于左右摆头或卧位侧翻身之中;如球囊耳石角病变, 头晕仅见于仰位起卧之中。 重症病人也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不适。 睁闭眼无影响 (因视力不能代偿) 。耳石功能检查有异常。
3、晕厥 系因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病人常先有头晕、胸闷、眼黑,随即意 识不清倒地, 数秒至十数秒钟后多能自动清醒和康复, 但常有短时间的乏力不适。 八、治疗
治疗原则:遵循“先治疗,后查因,边治疗,边查因”的原则。首先是稳定 生命体征,对症处理,缓解症状;其次是对明确病因的疾病给予病因治疗,尤其 是紧急处理的致命性疾病 (如恶心心律失常、 严重低血糖) 及有明确时间治疗窗 的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眩晕。
1. 一般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选择最舒适的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进行适
当的心理辅导,防止病人跌倒。
2. 维护生命体征平稳
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 首先立即给予呼吸循环支持,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后再进一步处理。
3. 前庭抑制剂
眩晕剧烈者, 可选用苯海拉明、 异丙嗪 (非那根) 肌注, 尽快控制眩晕发作, 减轻患者痛苦。
4. 镇静抗焦虑
烦躁,情绪紧张者,可选用地西泮、苯巴比妥肌注。
5. 止呕
呕吐剧烈者,可选用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阿托品肌注。
6. 改善循环
盐酸培他司汀、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引起眩晕常见疾病的西医治疗
1. 后循环缺血
(1)注重血压、血糖、血脂的调控。
(2)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降纤药物的应用
(3)溶栓治疗:后循环缺血溶栓治疗时间窗可延长到 72小时,对症状持续 30分钟以上的患者,如无禁忌证者行静脉溶栓或动脉介入治疗协助血管再通, 并严密监护个脏器功能及生命体征。
(4)对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常规内科降颅内压治疗效果不佳者, 尽早请脑外科手术减压处理。
(5)神经保护药物:如胞二磷胆碱、依达拉奉等。
2. 小脑出血
(1)控制血压、体温,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关键治疗。立即使用脱水剂。甘露醇的疗效 最为确切, 作用也最快, 常用量为 20%的溶液 125-250ml , 每 4-6小时静滴一次, 并可与呋塞米交替使用。对肾功能不全者,可酌情应用甘油果糖。
(3)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脑出血,应同时积极纠正凝血功能。
(4)小脑出血 10ml 以上,或伴神经功能恶化、脑干受压和(或)脑室梗阻 致脑积水者应立即请神经外科会诊,行血肿清除术和(或)重症监护治疗。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治疗上除一般处理外,避免诱发体位。
(2) 因耳石会自溶, 大多数患者眩晕症状可自行缓解。 当眩晕持续不能缓解 时, 可通过特殊的复位手法使耳石自半规管排空, 复位到椭圆囊斑上, 从而使症 状得到戏剧性好转。
(3)长期治疗无效,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者,可行手术治疗。
4. 前庭神经元炎
(1)病因治疗:控制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并适当用类固醇激素。此外, 可应用神经营养及血管扩张药物。
(2)药物治疗无效者,持续眩晕,可考虑前庭神经切断术。
5. 梅尼埃病
(1)限制水、盐的摄入,可给予利尿脱水治疗,明确存在自身免疫紊乱表现 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2)对于发作频繁,保守治疗无效,在间歇期可选择手术治疗,
6. 突发性耳聋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抗凝药物,
(3)神经营养类药物。
(4)混合氧、高压氧等治疗。
范文五:眩晕诊疗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西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本证颇相似,可作为本常规诊疗对象。
一、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
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中医症候诊断:(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
(1)肝阳上亢证: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少寐多梦,肢麻震颤。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湿中阻证:
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食少胀闷,倦怠无力。
舌、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瘀血阻窍证:
主症:头晕目眩、时伴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暗。
兼症: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精神不振。
舌、脉象: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4)气血亏虚型:
主症:头晕目眩,劳累即发,神疲乏力。
兼症:气短声低,唇甲少华,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5)肾精不足型: 主症:头晕目眩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
兼证: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尺甚。
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
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
④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3、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唩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蹶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特点:
1) 发病在50岁以上。
2) 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眩晕常伴发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
3) 眩晕发作时伴有一种或数种神经缺血的症状或体征。(缺血区在眼部、脑干、小脑。症状为①视蒙、偏盲、偶尔视物距离及大小有改变;②复视、面麻、呛咳、语音欠清、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③部分患者有耳鸣、单侧或双侧耳内疼痛;④头痛,多呈搏动性,后枕部最甚;⑤倾倒发作;⑥少数有晕厥。体征为①眼球震颤,多呈水平性,少数为垂直性,若未发现自发性眼震,可作位置性眼震检查,有时查发现中枢型位置性眼震;②轻度锥体束征,如肌力减弱、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腹壁反射不对称;③Romberg 征阳性、指鼻试验欠准;④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
4) 常在24小时内减轻至消失,以后可再发作。
(2)发病特点: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3)诱发因素:
头位或体位变动,劳累,情绪波动,气候变化。
(4)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颈椎照片或MR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脑干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提示相应的阳性结果。
具备以上第(1)、(2)、(3)项,参考(4)项即可作出诊断。
2. 鉴别诊断:
与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相鉴别(见附录)
二、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辩证治疗: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 、代赭石30克(先煎) 、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加减: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可加枸杞子,首
乌、生地、麦冬、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2)痰浊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加减: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和胃;脾胃气虚加党参,脾阳虚加干姜;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3)瘀血阻窍证
治法:祛淤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加减: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益气行血;若兼见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4)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5克(另煎兑入) 、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3克、炙甘草10克,葛根3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
加减:若心悸失眠,可合用归脾汤;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舌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血虚较甚面色晄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兼见心悸怔仲,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
养心安神。 (5)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 、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
加减: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加龟板、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若兼见失眠健忘,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加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2、中成药:
(1)静脉给药
①参麦注射液:用参麦注射液50毫升,加5%葡萄糖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气血亏虚型眩晕。
②舒血宁注射液:用舒血宁注射液20毫升,加生理盐水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瘀血阻窍型眩晕。
(2)口服制剂
①天麻醒脑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适用风痰上扰之眩晕。
②脉血康胶囊:每次3~4粒,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2-3疗程。适用于瘀血阻窍之眩晕。
3、针灸疗法:
(1)体针: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
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2)耳针: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3)头针: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4)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6穴位注射双足三里 ,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二)西医治疗:
1、发作期的一般治疗:
(1)注意防止摔倒、跌伤;
(2).安静休息,择最适体位,避声光刺激;
(3).低盐低脂饮食;
(4).可低流量吸氧;
(5).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免内耳迷路和前庭核的水肿.
2、发作期的对症治疗:
(1)抗眩晕:可静滴倍他斯汀250ml/日,选服西比灵5-10mg 、1次/日,敏使朗 6mg 、3次/日,也可安定(10 mg)或非那根(25~50 mg)、鲁米那(0.1g )im 。
(2)止呕吐:应用上述治疗后一般多能立即入睡数小时,醒后症状多缓解;仍有眩晕、呕吐者,可据病情重复以上药物1~2次,需要时可选用吗丁啉 10mg 3次/日、胃复安10mg 肌注或口服。
(3)其他:合并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者行心理治疗;需要时予喜普妙等;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补充维生素B 族、C 和烟酸等。
3、间歇期的治疗:
(1).防止复发:避免激动、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水盐过量和忌烟酒,增强抗病能力等。
(2).危险因素的管理:防止血压过高和过低; 避免头位剧烈变动等。
(3).查找病因和治疗:病因明确者积极根治。
三、出院标准:
头晕消失。
四、随访计划:
一般休息2~4周,坚持定期门诊中医辨证治疗,减少诱发因素。
五、临床评价指标: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变。
附图1:
附图2:
附:眩晕的分类:
现代医学将眩晕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前者主要指前庭性眩晕,后者主要指与非前庭性眩晕。
【病因分类】
一、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
1、周围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系由外耳、中耳、内耳疾病引起,如急慢性中耳炎、鼓膜内陷、急性迷路炎、美尼尔病、前庭卒中、前庭神经元炎以及外伤、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等。
2、中枢性眩晕(神经性眩晕):系由第八颅神经、脑干、小脑、大脑半球等处病变引起,如听神经瘤、胆脂瘤、脑干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肿瘤、颞叶肿瘤、脑血管病、颈椎病等。
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假性眩晕):系因眼部疾病、药物中毒和躯体疾病所引起,如屈光不正、乙醇中毒、低血糖、贫血、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等。
【诊断要点】
一、周围性眩晕
1、突然发病,多为旋转性或摇晃性运动幻觉,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症状消失,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
2、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呈水平型或细微旋转型,程度与眩晕相一致。 3、常伴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出汗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如病变侵犯耳窝,则有耳鸣和耳聋。
4、无其他颅神经损害症状及锥体束征。
二、中枢性眩晕
1、多缓慢起病,无严重旋转感,常呈持续不平衡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以上。
2、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呈垂直型、水平型或旋转型。
3、不常伴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耳鸣、耳聋少见。 4、常有其他颅神经损害症状及锥体束征。
三、假性眩晕
1、有眼部病变及躯体疾病等病史及表现。
2、有头昏、头胀、头重脚轻感或眼花等症状,而无周围景物及自身旋转感。 3、无自发性眼球震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
四、有针对性地辅以耳科、眼科或神经科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
【处理】
一、查明原因,进行病因治疗。
二、对症治疗
1、发作期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头颈活动、体位改变及声光刺激。2、呕吐严重者可用灭吐灵5-10毫克,口服或肌注。酌情静脉补液,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等。
3、其他 可酌情予以抗组织胺、抗胆碱、扩血管或镇静剂等治疗。如苯海拉明25毫克、晕海宁50毫克、眩晕停25毫克等口服,每日三次。亦可用地
巴唑10毫克,口服,一日三次;烟酸100毫克,口服,一日三次;西比灵5-10毫克,睡前口服;安定2.5毫克,口服,一日三次,或5-10毫克肌注。
附: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规范
一、美尼尔(Meniere) 病
【诊断要点】
1、中年人多见。
2、反复的、突然发作的内耳三联征──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及耳鸣。并伴以恶心、呕吐及患耳胀满或重压感。
3、发作期间出现规律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4、有明显的缓解期。
5、病人的前庭功能试验减弱或迟钝;电测听检查在典型病例可有重震现象。 6、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处理】
1、发作时应卧床休息,低盐饮食。
2、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敏克静、倍他啶等。
3、抗胆碱能药:阿托品、654-2等。
4、扩张血管药:西比灵、敏使朗等。
5、镇静药:各种安定、普氯哌嗪、舒必利等。
6、手术治疗: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才可考虑手术。手术类型有:交感神经切除术、内淋巴囊手术、前庭神经切除术、迷路破坏术等。
二、前庭神经元炎
【诊断要点】
1、本病好发于20-50岁,两性发病相等。大部分病人于起病前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史。
2、发病骤然,最突出的症状是眩晕,剧烈时可跌倒。头部转动时加剧。多伴有水平性眼震,快相向健侧,可伴恶心及呕吐。
3、通常无耳鸣或听力减退。眩晕于几小时至几天内达高峰,后渐减轻,多数持续2-6周痊愈,少数病例可复发。
4、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反应减弱,部分病例痊愈后前庭功能渐恢复。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处理】
可参考美尼尔病,并可加用激素。
三、脑动脉硬化症
【诊断要点】
1、病史:有多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
2、症状:有发作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一或数种症状。有或没有TIA史。
3、体征:有眼底动脉硬化及掌颏反射、吸吮反射等轴反射阳性而没有颅神经损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
4、辅助检查:①TCD和脑血管功能检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异常;②颈部双功能超声或彩超、DSA或MRA可提供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客观依据。可帮助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③CT、或MRI可帮助排除腔隙性脑梗塞、血管性痴呆、脑肿瘤、脑水、多系统萎缩等疾病。
【处理】
1、治疗高血压。
2、维持血脂在正常水平。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 减肥, 低盐低脂饮食, 坚持体力和脑力运动。
4、对症治疗: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症状者,可对症选用脑复康、喜德镇、维生素E等脑活化剂和尼莫地平、氟桂嗪等血管扩张剂及银杏叶制剂。
中医学认为眩晕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景岳全书。眩运》指出:“无虚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则云“无痰不作眩”。肝为风木之脏,肝阴耗伤,肝木失养,虚风内动,上扰清空则眩晕;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空失养,血虚风动,则眩晕乃发;痰浊内生, 痰阻经络, 清阳不长,浊阴不降,脑窍失利,则头目
眩崐晕。所以,眩晕的发作与风、痰、虚关系密切,且贯穿着虚实两端,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虚主要是肝肾亏虚和气血不足;实主要是风和痰,且二者常常相兼为患。
现代医学的的内耳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崐化症、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以眩晕为主症时,可参考本方案辨证施治。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眩晕诊疗宣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