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记叙文的写法
写人记事记叙文写法指导
一人一事记叙文之:关键在于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
一、技法点拨
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将人和事的关系处理得最好,是一人一事的记叙文出彩的关键。
1、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叙事是为了写人,叙事的语言每一句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内心世界等服务的,所以,叙事的语言后面一定要注意随时穿插人物描写。
【举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放学来到那条令人凄神寒骨而又深邃的小巷口。我家在巷子的尽头,这是我不得不经过的巷子。我想:今天母亲不会再为我点燃那盏指明灯了。我顿时陷入了恐惧,冷风习习,吹得我直打寒颤。面对那幽深的小巷,我束手无策,仿佛猎人手中的猎物,任由他人宰割,却无法抵抗。不经意间,一点星光从我眼前滑过.难道是鬼火?我不敢再冥思遐想.便壮着胆子快步向前迈,走近一看:天哪,那是从病榻上起来的年迈母亲啊!只见母亲满是皱纹的脸盘惨白吓人,那眼神飘忽不定,像迷路的孩子丢失了指南针.昔日那红润的嘴唇已是黯淡无光。母亲从兜里伸出又冰又冷的手抚摸着我的脸,眼泪一下模糊了我的视线。我情不自禁地扑到母亲怀抱里。此刻,浓浓的暖意渗入到我幼小的心灵.像是一泓清澈的泉水,荡涤起心中的欢歌笑语.母亲吐出几个字“饿??饿了吗?我去煮夜宵,让你暖和暖和身子。”
【品读】本文的中心是为了表现母爱给“我”的影响,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先借环境描写极力渲染我的恐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母亲出现了。正是因为穿插了病中的母亲在冷冽的寒风中等儿回家的肖像神态动作和语言等等人物描写,从而让人感觉到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爱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母爱让人刻骨铭心,文章也因此有了抒情的触发点,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也避免了空洞的抒情。
2、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的片段,一定要重点描写。
【举例】 下课铃响了,我一拎书包,飞一般地冲出教室,一头钻进茫茫的雨帘中。雨水迅速地从头顶直浇身上,但我很庆幸,庆幸他没有来。回头看看校门口,同学们一个个钻进温暖宽敞的小车里,马达的声音渐渐地盖过了我的思绪??“儿子!”一声惊雷把我从“梦”中惊醒,这熟悉的声音??不!循声望去,他来了!他手上撑着一把旧伞,扶着一辆老爷自行车,车上的锈迹像他脸上的皱纹一般,毫无规律。他脸上带着微笑,尽管很慈祥,但
我觉得一身的不自在。“爸爸来迟了,对不起,快带上伞,爸爸送你回家。”他慢慢地说。身旁开过一辆又一辆的小轿车,我感觉得到,车里的同学肯定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衰老的他和破旧的自行车。我的脸感到了火辣辣的烧痛??他似乎知道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我还有事先走了,你自己乘车回家吧。”说完,就跨上车,伴随着“吱嘎,吱嘎”的声音消失在雨帘中。他站过的地方,只有密密匝匝的雨滴和两个还在冒烟的烟头,我知道,他是从来不吸烟的??
【品读】这个片段是表现文章主旨——“父爱”最集中的素材,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这个片段进行了重点的刻画,通过对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和“我”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对比反差,表现出“我”感悟到父爱后内心深深的愧疚之情。
3、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文章浓厚的氛围,可以起到余音缭绕的效果。
【举例】母亲点亮了那盏微黄的煤油灯,顿时,漆黑的屋里透出了几许的光亮。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针,又一针。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盘。
我再一次凝视着那豆大的灯火,那点点的光,仿佛就是苍老的母亲那即将被榨干的躯体继续为儿女奉献的余热。我霎时明白了,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那昏黄的烛光,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
【品读】文段中为数不多的几处环境描写,因为多次出现反复的渲染从而准确地凸显了“我”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身影也因了这“微黄的煤油灯”、因了这“豆大的灯火”而越发高大、越发清晰。
二、习作训练
以《父亲的脚步》为题,写一篇600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1、先仔细分析认真构思,再作文。
2、在叙事过程中要穿插人物描写。
3、把关键处写详细。
范文二:记叙文的写法
记叙文开头与结尾的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掌握记事六要素,能把事情写清楚。
动笔之前定顺序,正序倒叙和插叙。
真情实感要表达,真人真事说真话。做个生活有心人,随手可得好作文。
例如;《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 《 一件内疚的事》
《他为我做了件好事》 《 发生在操场上的一件事》
《放学回家的路上 》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今天,我们三年级的全体同学来到了西湖区科技学校,参加手工制作活动,
大家兴奋极了。
首先是制作航模。一位年轻的老师站在讲台上,边做边介绍:“做航模要从
尾到头做,先拿出木棍做机身,接着做尾部,然后插上翅膀,最后做头部,再用皮筋把头尾两头的钩子钩住,这样就做好了一个航模。”大家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拿起材料认真地做起来。用了十几分钟,我终于做好了,一看同学们也都做好了。我们带着做好的航模来到操场,一起放飞。没想到自己制作的航模像
事情经过写具体,细节描写莫忘记。
机那样飞了起来,心里真高兴啊!
接着,我们又做了百变气球。老师拿着手里的材料说,只要吹好了气,打好
了结,想做什么样的都可以。老师先给我们示范,变戏法似的,一会就做了帽子、板凳狗和山羊。接着要我们照着样子做,还宣布做得好的奖励一个气球,但每样只限五个人。大家赶紧动手,拼命地做。结果,全班同学几乎都做了帽子,做板凳狗的只有三个人,做山羊的没有一个人。我也只做了帽子,因为山羊非常难做,帽子却很容易做。走的时候,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个打气筒,回家以后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这次活动,我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动手制作,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一件难忘的事
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一件令我难忘的事。这件事留下的问题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坐公共汽车去逛商场。在车上,我突然发现有个小偷把
手伸进了一个农民的衣袋。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用手捏了捏妈妈的手,不好,那个小偷从农民的衣袋里抽出了一张一百元纸币。就在那一瞬间,被农民发现了。
我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下好了,农民伯伯一定会把钱拿回来,然后把小偷交给警察。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膛目结舌。只见,农民双手抱拳,对小偷央求道:“这是我给孩子看病的钱,求求您把它还给我吧,”我惊奇地看着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小偷则愤愤地把钱扔到地上。农民边捡钱边说:“对不起,实在对不起!”这时,公共汽车在一个站停了下来,小偷下车后,大模大样地走了。农民紧紧地抓着那一百元钱。周围的人都和我一样注视着那个农民,可并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
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小偷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敢打劫呢?为什么车上有那么多人,却无人去管呢?为什么那个农民要对小偷那么客气,那么恭敬呢?为什么?
放学回家的路上
我们每天放学都要排成长长的队伍,穿过马路,走过一条长长的人行道。马路上飞奔的车辆,穿越的人群都会印入眼帘。
今天也不例外。穿过马路步入人行道,惊险的一幕发生了。
一位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孩在马路旁左顾右盼,眼睛追逐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刚迈出脚又收回去,这样反反复复好久,看起来好像有点犹豫和恐慌。忽然有一个小伙子骑着一辆自行车从斜面来不急减速直奔小孩而来,就在快撞上小孩的一刹那间,老奶奶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小孩前面。老奶奶倒下了,小孩子安然无恙继续站在原位。
但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位伙子转身打量了老奶奶一阵,又转身扶正自己的车子,上下左右、前前后后检查了个遍,然后朝老奶奶说道; “赶快起来吧,
以后过马路注意点,不要给旁人找麻烦,知道吗?”说完又骑着自行车走开了。 老奶奶这时似乎还沉迷在刚才的一幕中,暗暗庆幸着。当好心的人们去搀扶她时,他才回过神来,用一只手拄在腰杆上,艰难的从地上站起来,迫不及待的去抚摸自己的小孩,对着小孩左看看右看看,当发现孩子没有伤时,脸上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看到这一幕,走在回家路上默默无语,想了很久很久,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那位叔叔要那样做?为什么老奶奶受伤后还那样做?
范文三:记叙文的写法
写人叙事记叙文的写法
第一步:审题
审题是写好文章的第一关。只有弄清题意,写作才不跑题,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培养写作兴趣。
一、抓要素,定内容。
根据主题选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要能读懂题目要求我们选材的中心词。知道中心词所指向的事件范围。比如说:我们学生经常见到的又往往写不好的几个题目:《记一见难忘的事》《发生在xx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有趣的事》《这件事真新鲜》,很明显,这几篇文章都是写事的作文,但是,落脚点又不一样,要突出的题眼分别是“难忘”“新鲜”“有意义”“有趣”。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几个词:
难忘:难以忘怀。哪些事情是难以忘怀的呢?范围非常宽,有趣的、让自己的心灵的到教育的、愧疚的、尴尬的、不光彩的、有价值的等等,所有这属于都是难忘的范畴。
有趣的:这里的“趣”指的是“好玩”“有意思”,能引人发笑的事。但是不是只要能引人发笑就行了呢?比如,一个同学记录的是一个人在讲低级笑话,引得人大笑不止。这是有趣的事,但是能写么?很显然一般情况下不能。所以,这里的“趣”,不是一般意义的趣,而应该是高雅的、有意义的趣,这就是“趣”中要包含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趣味”这里的“味”就是所包含其中的思想。既要好玩又不低级,这样的趣事才是我们所要选择的。
有意义的:所谓的有意义,就是对人对己对社会有帮助有贡献的事。自己在学习上攻克了一道难题,学会了做饭,参加了一项活动,学会了一种技能,帮助他人做了一件好事,到社会上参加了一项利国利民的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有意义的事。哪怕自己无意中做了一件错事,但是能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生活的启迪,这样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有意义的。
新鲜的:按字典的解释,“(事物)出现不久,还不普遍,”即为“新鲜”。这个层面的理解应该是很有时代特色的。例如,九十年代中期,出租车还很少见,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打的》,写自己第一次做出租车的所见所闻所感,很新鲜;同一次作文,另一个同学写的是《打包》,写自己和家人到饭店吃饭,把没有吃完的东西打包带回家的事,也很新鲜。但是,同样是这样两件事如果放在今天的背景下就不算什么新鲜事了。那么现在的新鲜事是什么呢?很多啊,比如说“大学生毕业回到农村当村官”“六十多岁的人了到北大学习”等等,只要我们细心留意,新鲜事也有很多。
二、抓题眼,理要点。
审题,不但要确定体裁,而且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重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才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而确定重点的关键则是抓题眼。题眼抓住了,重点也就掌握了。至于选材范围则比较好判断,一般是题眼之外的部分。如“一次难忘的实践”(天津市中考题),“一次”“实践”是题目的选材范围,而“难忘”是题眼,是关键词语,因此“难忘”是此题的重点,写作时就要突出“难忘”。抓题眼的方法主要有:
1、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落在附加成分上。如“生活中的发现”(上海市中考题),题眼是“生活中”,“发现”则是选材范围。
2、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说句心里话”(江苏苏州中考题),“说”是题眼,“心里话”是对象,是范围。
3、题目是并列短语,题眼在连词上。如“我和新世纪”,题眼是连词“和”,“我”“新世纪”的联系与区别是选材的范围。
4、题目是句子,题眼在谓语上。如“我爱母校”,题眼在谓语“爱”上,重点要突出“爱”,“母校”是写作对象。
《我真佩服我的同桌》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佩服”,写他好笑好玩不行,说他做错的事情不行,你的选材必须围绕“佩服”,所选的事例必须能反映出让你佩服的做法或者思想品质。
《慢性子的爸爸》这个题目的题眼不用说就是“慢性子”。
《这件事让我真难忘》这个题目的题眼就是难忘。
但有的时候没有题眼,也就是说在文章的题目中我们看不到作者要求我们表达的核心,怎么办?这时候我们选材的空间就要大一些,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无论是快乐还是郁闷、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只要我们围绕一个方面去写,突出一个中心就可以。
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强调“题眼”的作用,要重视题目中的强调性因素。
三、关注题目中的限制词。
但是,有的题目没有题眼,但却对事情发生的时间或者地点进行了限制,或者对要求学生写的事件的数量进行了限制,这就要求孩子们不要忽略那些看似不重要的词语。
例如:《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写什么事不管,写发生在哪些人之间的事也不管。但是限定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写成学校发生的事情就是跑题。
《学校趣闻》,这个题目就要求你所写的趣事必须是发生在学校里的,发生在家里和社会上就算跑题。
《暑假里的一件事》就限定了时间,你写寒假过年的事情,无论多么生动也不符合要求。
《我和爸爸》就不能写成我和妈妈。
《校园秋景》,一定要是校园的景色,还必须是秋天的。
这些题目都还好审辨,有的时候没有题目,用几句话提出写作要求。这就需要孩子们仔细读要求,根据他们提示拟出自己的题目。再来写。
比如这个要求:
暑假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也可能帮助父母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是不是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一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这篇作文只是做了两点限制:一是暑假里,一是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其他的至于写景写人,写家里学校还是社会都由自己定了。这里面最容易忽略的是最后一句话“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虽然感受和体会可以蕴含在字里行间,但很多老师喜欢在文章的结尾处见到,这就是最后点明中心。如果忽略了,将会是你的文章丢失一大半的价值。也许就因为这一两句话,本该是一类的文章被贬为二类或者三类。
针对这个要求我们可以拟出那些题目呢?《暑假里游xx》《暑假里的一件趣事》《暑假里我帮爸爸妈妈xxx》《暑假里的一件有意义的活动》等等。当然,
题目中也不一定要出现“暑假”的字样,可以用事件的名字直接做题目。例如:《辩论》《我学爷爷放羊》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暑假里”的字样,但是在文章中必须要交代这件事情、这次旅游是发生在暑假里的,也就是时间要交代清楚。
四、深思考,拓文路。
有些作文题目,表面看很虚,题目中所涉及的人、事、物、景似乎与现实作者自身无关。审题时,就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广阔领域,把握题目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假当真,拓宽文路,抒写出个人的见闻感受。
有时需要变换人称,例如“假如我是校长”,写作时把题目中的“我”当作“他”,搞对了人称,就为写作时的联想发挥奠定了基础。有时需要把握好题目中的时空要素,例如“我在2050年”、“龟兔第三次赛跑”等题目,其中涉及到的时间是未来,空间也是人们未到达的区域,写作时把未来时当现在时写,把人类未涉足的领域当成介入的领域写,这样才审清了题意。
至于给材料作文,除了抓中心要点,提炼观点、拟定题目、按要求写作外,还应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提炼几种观点,拟定不同题目,进而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总之,对于看似很虚的题目,要深入思考,及时透过虚的表面,迅速找到实写点,从而变虚为实,化难为易,驰骋想象,审准题意。
五、用对比,明微别。
有些题目,表面看去大同小异,审题是否准确,关键在于能否区分这些“小异”。为了避免“不辨毫厘之差,将致千里之失”的错误,就应该通过对比,了解异同,同中求异,从而紧扣题眼,突出重点。如“我的班集体”、“我爱班集体”、“我和班集体”三个题目,虽仅一字之别,但题目要求大不相同。“我的班集体”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班集体;“我和班集体”则要求写出“我”“班集体”两个方面的内容,既要写出班集体是我健康成长的园地,又要写出自己作为其中一员是如何为班集体争光的,表现出我和班集体的鱼水之情;“我爱班集体”要求写出我对班集体如何爱、为什么爱等内容。
六、忌大意,需谨慎。
审题既有方法问题,又有态度问题,克服粗心大意,准确把握题目的隐含信息,是正确审题的重要一环。一些同学在文章写作或考场作文时审题常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怕遇见比较抽象、宽泛的题目,二怕写作时间不充裕,三是偶见题目中几个熟悉的字眼,便喜上眉梢,提笔就写。这些情况往往导致走题跑题。在写作“我在一次物理实验中”时,不少同学一看到“物理实验”几个字,不加思考地写成了“记一次物理实验”,而忘记了“我”字;还有的写成了实验报告。可见审题粗心大意,是造成走题的根源所在。 如何把事件写得具体详细,清楚明白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一般包含着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一般情况下,一篇完整的文章都要体现出这六个要素,否则我们的文章就说不明白。六要素之中如何把事件写具体又是重中之重。如何才能写具体呢?
1.注意事件发生的顺序。要把一件事情交代明白,必须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依次来写,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有的人认为这还不简单么?对于小
学生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简单,有顺序的记述首先是建立在很好的观察的基础上的,还与学生对时间的了解程度有关系。
比如,打扫教室卫生这件事,记述的时候就要按照上凳子、扫地、下凳子、拉齐桌椅这样的顺序来写。如果先扫地再上凳子就不行了,事件的顺序就乱了。2.写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注意抓住细节,也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文章就写具体了。举例:一个学生在写自己在教室中拣到五角钱这件事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教室里冷冷清清的,外面不时传来一阵阵欢笑声,这是同学们游戏的声音。我挺了挺身子,想走出去。突然之间,我看到了那五角钱,于是又不有自主地坐了下来。向四周望了望,只有三五个人趴在地上拍纸片,他们都没有注意到我。我看看那五角钱,心里不住地想:如果这是我的该多好啊,我可以买三大张拍片。想着想着,我就禁不起诱惑了。我还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用直打颤得手将那五角钱迅速拾起来,塞进了衣兜,边塞便装着如无其事的样子四处张望,确信的确没
有人知道我做了什么,才哼着歌走出教室。
这一段描写具体生动,作者主要是抓住自己的动作和心理两方面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场面。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心理活动只能写自己的,不能提别人思想。孩子们的作文中总出现替别人思考的现象,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再看一个同学们经常写的活动的例子——《拔河比赛》
“嘟——”随着一声短促的哨声,比赛开始了。
“三一班加油!”
“三五班加油!”
双方啦啦堆都在使劲为自己的班级加油。你看三一班的那个小胖子,脸都喊得通红,恨不得自己冲上去祝队员们一臂之力。别管他们喊得多响,丝毫不能分散队员们的注意力。你看双方队员都把脸绷得紧紧的,咬着嘴唇,眼睛盯着前方,胳膊夹着又粗又长的拔河绳,两手一前一后抓着,身体向后倾斜着,使劲把绳子
往自己这一边拔……
如此,语言、动作、神态相结合,把热闹的拔河场面真实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3.把一件事分解成一个个阶段观察。
很多同学知道写具体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但是写的时候丢三拉四,要么忘记了环节,要么忽略了人物的某种表现。为什么呢?我认为,是观察和记忆在和同学们捉迷藏。事情不可能像景物一样静止下来让你随便观察,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事情过去了有的同学就忘记了。所以,写不具体也就很正
常了。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让正在发生的事情定格。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在室内进行的小型活动。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不要让一个活动连续进行完,在活动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叫停。让正在发生的事情定格,帮助学生回忆刚才活动中大家的表现,并把刚才发生还十分“新鲜”的事情记下来。比如说,老师领着学生进行画鼻子比赛,就可以在几个地方定格:(1)宣布举行画鼻子比赛时,同学们一定欢呼雀跃,好!定格,观察自己和别人;(2)画鼻子的过程。无论谁上台画鼻子,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观看同学的情绪是根据上台画鼻子人的表现起伏的。这其中一定有把鼻子画得离头万里,也一定有画的端正漂亮的;在这样的典型时候就定格。(3)比赛结束后,把镜头定格在全体同学的议论和余兴未尽上。这样,在断断续续的活动中,学生就写出了一个个片段,然后把这些片段连起来就是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了。需要
注意的是,连缀成文的时候要注意详略,不要写得面面俱到。
(2)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分解。
很多事情是发生以后才被我们拿来作为作文素材的,这个时候回忆起事情的经过和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就十分关键。那么,如何能更加完整的再现当时的情况呢?我的经验是不要囫囵吞枣的回忆事情的大概,要把事情分解成一个个阶段,逐一回忆,重点部分详细回忆。比如说在家里打扫卫生这件事情,在写的时候如果你仅仅回忆“看到家中脏了,就想要打扫卫生。先拿起笤帚把每一间房子的地都扫了一遍,然后,又拖了一遍,最后看着干净的地面很高兴。”这么个事
情大概是写不好作文的。怎么办?可以把这件事分成这样几个环节回忆
1.起意打扫卫生。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回忆地如何脏,二要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看着这么脏的地面自己心中想什么。
2.然后回忆如何扫地。这一环节一要回忆自己是怎么扫地的,有没有边扫地边做的其他事情(例如,看着电视啊,哼着歌……)二要回忆扫地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尘土没有扫净啊,地上的头发要么飞得远,要么向后倒……)三要回忆扫地中和扫完地以后自己的表现和心情。
3.回忆如何拖地。这一环节的回忆可以从放水,涮拖把开始,到拖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的心情和解决的方法。
4.回忆卫生打扫完以后自己的心情、行为。
这样,一件也许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完的事情,在分阶段的回忆中就清晰呈现在了我们心中。回忆是个有趣的过程,最大的趣处就是曾经做过的事情犹如电影一样在自己眼前播放,而自己就好像是一名观众。观看“电影”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详细观察的过程。有了这样详细的观察和自己当时劳动是亲身体验,作文
一定能写得具体生动。
4.如果文中人物有对话,就把对话分行写,这样叙述清晰条例。
写人记事的文章经常要写到人物的对话,孩子们总是把几个人的语言在一个自然段中写完,这样写出来很不清晰,如果对话的回合多了,不仅读者搞不清哪
一句谁说的了,连作者自己也会糊涂。那么怎么写才能让对话清楚明白呢?很简
单的方法就是分行写。一个人说的话一个自然段,这样就清晰明了啦。
5.不要把一件事情用一个长长的段落写完,这样,让阅读者感觉思维疲劳,读不下去,要把一件大事分割成小的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分段来写。
6.如果可能就在文章中加进自己的议论,也就是对这件事、这个人的看法。
记叙文开头的写法
(1)优秀作文开头的总体要求?
1 要服务主题 2 要短小精悍 3 要文采飞扬
(2)开头的写法
1.开门见山式开头,通过例子总结特点及好处
例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进了。
————朱自清《春》)
例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得出结论:方法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练习: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个“开门见山”式的开头
2.设置悬念式开头
①欣赏优秀作文开头,归纳写法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时、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中考满分作文《感受生活之美》)
得出结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通过例子归纳设置悬念的方法
例1
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 ——《渡船》)
归纳方法:通过对某一刻人物的神态描写设置悬念
例2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归纳方法:通过对环境描写,设置悬念
例3
“喂,老师好像真的生气了!”
“是啊,你看,她的脸都红了呢!” “眼睛瞪得好大,而且都是怒火。” ——《那一次,我很快乐》)
归纳方法:采用倒序的方式设置悬念
生总结设置悬念的方法: 1通过神态描写设置悬念
2通过对环境描写,设置悬念
3采用倒序的方式设置悬念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如何设置悬念的方法,请大家注意体会。
(1)无巧不成书。例文《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例文《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3)把文章的结局或主要情节、主要矛盾放到开头来写,然后再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写。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叙。例文《同志的信任》,文章如果不把那段紧张而有神秘的情节放到开头来写,恐怕就很难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也很难表现出当时那种令人恐怖的社会环境,以及素不相识的革命者之间那种同志般的信任。《一件珍贵的衬衫》也有这样的特点。
(4)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行为作适当的夸张。例文《变色龙》,文章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事件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激起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奥楚蔑洛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是什么使他变来变去?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5)巧妙的误会。例文《驿路梨花》,上文已作分析。
那么,设置悬念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练习:
以《妈妈,对不起》为题,写一个“悬念”式的开头
3 巧用修辞式,通过赏析优秀作文开头,学习写法
例1: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把爱心带给他人》)
例2:“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 ——《歌声与微笑》)
例3:书本,一叠叠堆起来;书包,一天天重起来;眼镜,一天天厚起来。沉重,沉重,沉重??
——《我说“减负”》
归纳结论:巧用修辞,展现文采
练习:出示:为《理想》写一个开头,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方法
学生写作,全班交流
4 描写式开头,结合满分作文,说明其好处
例子:
夕阳的的余辉映照在墙上,看上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美丽!
家里静静的,家人的心被爷爷、奶奶的病情牵挂着,脸上笼着一丝愁云。 ——《我发现夕阳也如此美丽》
赏析:夕阳一词双关语,既写了落日余晖下的夕阳的美丽,又写出了人之夕阳的美丽,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感情。
归纳写法:环境描写 衬托感情
三 回顾知识点
方法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方法二: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方法三: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二)写好记事的作文应该注意的方面
第一,选材要精,要选择典型事件,选自己熟悉的事来写。
典型事件就是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它能以少胜多,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尽量选择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感受深刻的事来写。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并能反映出真情实感。
第二,叙事要清楚具体。
任何事都有起因、发展和结果。写记事文章,就是按事件的发展规律,把事件交待清楚。一般要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交待清楚,其中起因、经过、结果尤为重要。
写事件,还要抓住一定的线索。因为线索是将一种事物贯穿全篇中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了线索,才能确定材料的取舍,突出中心。
第三,要安排好记叙顺序。
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是有头有尾,有一定次序的。记叙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所记叙的事情也应当有一定的次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当然,在具体写作时,不一定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也可采用倒叙,设置悬念,按顺序解悬揭题;还可在行文中进行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四,中心突出,取材合理,详略得当。
任何一篇记事文都有写作目的——要告诉读者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所以,中心必须明确。把自己所搜集的素材,进行严格、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就是选材。在选择好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最有价值,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进行详写,而对其他材料就可以略写,这就是详略的安排。有鲜艳的红花,也有绿叶的相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达到生动、真实、有趣的效果,同时突出中心。
第五,结构要完整。
所谓完整,一是指事情从起因到结果的完整,二是指文章结构上的完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前呼后应”。
中考作文的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
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① 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请看一位考生作文的结尾:
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依然还在求索的我们,为什么不行动起来,保护绿色, 保护环境,让我们永远都拥有绿色。 到那时,绿色才会高唱:“我轻轻的来,正如你(沙漠)悄悄地走……”(佚名《假如生命不 再拥有绿色》)
评点:作者自然地由环境想到了绿色,然后围绕“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展开话题,文章开篇通 过 “过去”、“今天”、“明天”的对比,突出环境正在恶化,绿色正在减少,自然引出忧虑 。接着又巧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佳句,引出对生命没有绿色的思考,给人留下想像 的空间。 中学生朋友们,文无定法,究竟用哪一种结尾法,还要根据文体要求和自己的喜好而定,不 能照搬教条。如有的可用议论式,有的可用描写式,有的可用悬念式,有的可用引用式,等 等 ,不一而足。还需要中学生朋友们在实践中多训练多体会,努力去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 果。这样,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当如撞钟,余音绕梁”的结尾来。
【迁移训练】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 重 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 可惜 !如何使结尾深沉有力,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是我们中学生练习结尾写作的关键。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
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2)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
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
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
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
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4)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
赞颂了白鹭的美。
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
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激励读者的感情抒发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
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
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 自然结束法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
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
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
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
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前文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也是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的。不仅又一次回答了文首提出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
人呢?”这个问题,而且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
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
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范文四:记叙文的写法
记叙文的写法
一、写作类型:
1 顺叙法:时间依由先到后,空间由近及远,逻辑依因果排列。
2 倒叙法:先叙述结果,再叙述理由或事件本身。而在叙述结果或理由或事件时,还需依时间的先后,空 间的近远排列。
3 侧叙法:看重题意的某一点或某几点来写,其余部份带叙或不叙。
4 带叙法:记叙一人或物时,附带叙述另一人物。
5 归类法:众多的人或物,可归类叙写。例如写「我们的学校」可分成校景、上课情形、学生的活动等类 分别叙写。
6 映衬法:对人物的褒贬,不做正面指出,而用反面的事物来衬托。
7 细叙法:在某些细微末节上详加叙述。
二、开头的写法:
1 精彩开头法:由事件最精彩之处开始,回头再叙述经过。此法最吸引人,但开头易离题
例:“ 卖报!卖报! ” 街角又传来熟悉的声音。 “ 今天的消息非常好哇!一份八块钱。 ”
他今天叫声似乎特别凄楚,我眼前那瘦小的身影在我脑中盘绕,久久不去。(第二段)每天早上我上学时 常在街上遇到他 .... 。
2 观感开头法:由作者对整个事件的主观意见开始,然后再记叙事件。此法在记叙的笔法 中夹带论说抒 情,使富富变化,然开头的观感需精简,否就文体就不统一了。
例: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上,有各种不同境遇的人:有的孩子生长在富裕的家庭里,每天挥霍无度,不知 道奋勉向上;有的孩子虽然处在贫穷的环境中,却能赚钱贴补家用,这种精神实在感人。每天早上我经常 在街头上遇到的那个报童,就是个坚强向上,孝心感人的孩子。
3 顺序记叙法:从事件发生的第一步开始记叙, 或事物的逻辑自然顺序描写。 此法最容易 但易流于呆板。 例:每天早晨我去上学时,总会在街上遇到一个卖报的孩子。他穿著破旧的衣服,赤着 脚,披着头, 一边走,一边叫,很可怜的样子。本来我很少买报纸的,可是今天听到那凄的声音,实在可怜,就向他买 了一份报,而且和他谈了一阵子。
三、结尾的写法:
1 观感结尾法:就最精彩的部份抒发自己主观的感受、议论或抒情。
例:“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对于那个报童,我由同情变为无限的钦敬。他虽是一副弱小可怜的样子, 但在精神上却是个击不倒的巨人。我想他将来的成功是可以预期的。
2 含蓄结尾法:不明白表示自己的观感,而含蓄的回味方式表出,最耐人寻味。
例:目送那报童瘦小的身影逐渐远去,终于消失,我兴起无限的感想,宛然觉得他的身 影像参天的巨 人,面对着他,我觉得藐小惭愧。
各类记叙文写作重点
记叙文可分五种:写人的、写物的、写景的、叙事的、游记的。
一、以人为主的写作方法:
1 背景、形态。这两部份可依需要而顺序对调。以映衬法写其背景,如写家人,就写家境;如写伟人,就 写时代;如写学者,就写当时学术思潮等。以细叙法写其外在相貌
2 个性、情感、思想等。描写人的情感,用其语言,不如用其行事来得深刻。例如朱自清的 “ 背影 ” ,藉其父
亲在月台上困难地爬上爬下帮他买橘子,以描写父爱。
3 记其特殊事件。如果是写自己的亲人或好朋友等,需记其与众不同之处,或对自己有 特殊意义之事。 如果是记载伟人, 需记载其大之事。 如果是记载某一平凡人的特殊事件, 则应特别重视该特殊事件的描写, 甚且可忽略其余与该特殊事件无关的部份。
4 记叙多人,宜分主客。多用映衬法,注重修辞学。
二、以物为主的写作方法:
1 包括动物、植物及无生物等。要兼俱动态静态的描写。
2 要兼俱外在特征及内在象征。 如骆驼的耐劳、 莲花的不染、 窗的展望。 并可讨论其哲 理,抒发其教训。
3 多用修辞。
4 并记二物时,可记其相似点:先记甲物,次记乙物,最后并论。也可记二物相异处,结论可记其价值之 取舍。(林钟隆:作文讲话)
三、以景为主的写作方法:
1 要掌握景物的重点,做深入的观察和描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可做空泛的描述。
2 要注意层次的变化,中心点的景物描绘最详;离中心点稍远,较无关者描绘较淡;如此层次愈远,描述 愈少。
3 只描写静态的景物易流于单调,要插入动态的事物,以对照生动化。
4 多用拟人法。
5 要渗入作者的感情,藉景抒发思想,使文章更有深度。
四、叙事为主的写作方法:
1 记叙事情必需注重该事的完整性,亦即要注重该事的因果关系。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等三部份,必 需交代清楚,不可前后矛盾。其顺序之安排有两种:
A 顺叙法:发生、经过、结果。
B 倒叙法:结果、发生、经过。
2 与事的因果有关的才写,无关的不写。
3 要选取事情精彩部份详细描写,切忌流水帐的叙述。
4 叙事离不开写人,但需以事为主,以人为辅,不可宾主失次。
5 叙述的人称要统一,或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前后必需统一。
6 叙述事情的结果,要加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评价。
五、游记的写作方法:
1 走到哪里,就叙述那里的事物,就是游记式的文章。所以游记式的文章,要把作者的行动交代清楚。例 如参观一所学校后若记载:“ 校舍宏伟,操场是一片青绿的草,学生们都爱好各种运动。 ” 就不是游记,因 为没有包含作者的动在内。应这样描述:“ 远远地就看到那宏伟的校舍。走过穿堂,绿茸茸的操场便映入眼 里。学生们都活活泼泼地做着各种运动。 ”
2 观察事物,必需用到视、听、感、想、做 从 “ 心 ” 开始。我相信,没有人是冷血动物,都会被真 情感动的。不管你作文的水平多差,只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受,同时注意重点突出,就 行了。
其实,我在作文方面是高手(绝对不是吹牛),我的记叙文秘方,就是万事用心,其实, 看一件事,不光要用眼, “ 心 ” 才是最最重要的。一类的语言,光有华丽的外表是没用的,是 空洞的,只有发自内心、从心开始的,这才是 “ 实 ” 的,才有 “ 凤头 ” 、 “ 猪肚 ” 、 “ 豹尾 ” 的文章气 势。
不要空空的议论 , 在写记叙文的时候 , 人们是将心比心的 . 你用 “ 心 ” 去写,别人用 “ 心 ” 去赏。 所以,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感动人心的记叙文的。
任何人都一样,只要有一颗动人的心。
另外 , 我还有一些小窍门 :
一,多读一些文章。我把文章分为三类:1,论理型,这类文章能引人深思,帮助你写好议 论文; 2,好词佳句型,多积累一些词汇让人发挥时有刃有余; 3,综合型名篇,提高鉴赏 能力。
二,光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思,分析文章结构,为什么好?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三,写作忌讳,忌讳原句照搬,忌讳文章空洞(就是 “ 大白话 ” 太多,不生动;引用故事,忌 讳超过全文篇幅的四分之一;还有许多,需要你自己慢慢体会。
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等五种经验。 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 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 “ 记叙文六要素 ” 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初中《语文》第一册《一面》一文,记叙了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先生的一次 会面,表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爱护。文章的六要素是:
时间: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 我 ”— 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
起因:等着接班,到书店躲雨。
经过:与鲁迅先生会面、交谈及 “ 我 ” 买书的过程。
结果:接受了鲁迅先生的赠书,永远牢记鲁迅的精神。
此文六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而且使读者对故事发生 的时代、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在六个要素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与结果应交代得简洁明确,而对事情 经过的叙述,则应尽可能细致具体、生动。《一面》中,出于作者不同的心情和观察条件, 三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 这三次描写各有不同, 又特点突出, 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与性 格。文中写 “ 我 ” 想买书又钱不够时,写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和心情,极为细腻生动地刻画 出 “ 我 ” 的急切、窘迫、羞愧、感激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上我们谈到了写记叙文时交代六要素的必要性,那么,是不是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对六 要素逐一交代呢?这要视文章的具体情况而定。初中第二册《我的老师》一文,记叙了作者 记忆中女教师蔡芸芝的平凡琐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温柔、热情、 公正、 慈爱的年青女 教师形象。 文中没有记述某一完整事件, 而是通过多件小事或事情的片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一类文章就不必对每件小事都交代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免得使文章内容繁 琐、芜杂。
例文(1)
不寻常的考试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试。有的是有意识地去参加的考试,也有的 是暗暗潜在生活中的、 令人难以察觉、 但却有着深刻意义的考试。 我曾经历过两种这样的考 试,两种不寻常的考试。
12岁时,我参加了少年宫舞蹈队。由于我平时很刻苦,所以深得老师喜爱。一次,上海 芭蕾舞学校来招生, 大家都兴奋极了,那可是令人神往的舞蹈天地呀! 于是,考试前的几天 我练功就更勤了,每天穿着一双绑得紧紧的红舞鞋,在练功房里跳着、 转着, 汗涔涔的练功 服不知换了几套。 老师也几乎把心血都倾注在我身上。 带着自信, 我准备迎接那不寻常的考 试。
招生考试前一天晚上,我练完了功,满头大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正下着大雨,路是 那么泥泞,仿佛一不小心便会滑倒。迎面走来一个妇女,抱着小孩,挎了一大包东西,撑着 伞吃力地走着。 雨水溅湿了她的面孔, 却掩饰不住那焦虑的神情, 好象是送急病的孩子上医 院去。 该帮她上医院吗?可体力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呀! 这不是太自私了吗?经过激烈的 思想斗争,我终于鼓起了勇气,迎上前去,帮她拿包袱、撑伞。
路似乎更艰难了,练完功的疲惫、劳累笼住了我整个身体。突然,脚下一滑,我一下子 摔倒了,脚扭了一下。哎呀,会不会伤了脚?但看到那妇女焦虑而又关切的目光, 我没有细 想,忍着痛送她们到了医院。当我看到那妇女宽慰而感激的笑容时,兴奋、 喜悦充满了我的 心田 ……
可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脚竟开始发肿。我不想临阵退却,就带着劳累和伤痛,踏进了 考场。优美的旋律在大厅里回荡,我身体却不听使唤,动作硬梆梆的。终于,我失败了,在 这场招生考试中失败了!
我咬紧牙根,泪水没有流出。因为我心中无悔。
直到今天,想起这件事,我内心还是那么激动。那场舞蹈考试我是失败了。但临考前晚 上所发生的不也是一场考试吗?这是一场做人的考试, 一场更不寻常的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 我没有失败!并且自信在以后这样的考试中,我也会交出正确的答卷。
评析:
此文中故事的结局是作者在舞蹈学校招生考试中的失败。对于这一事件的时间、地点、 起因, 作者都介绍得很简略, 而把重点放在描述考试前一晚发生的事情的经过上:考前练功 的劳累;雨中道路的泥泞;抱小孩妇女的艰难;作者的思想斗争; 及至帮助那妇女时摔倒扭 伤了脚。 这一切如银幕上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我们不觉在为作者遗憾的同时, 更 为她在人生道路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感到欣慰。
例文(2)
家庭给了我启示
提起家庭,也许有的是 “ 体育之家 ” ,有的是 “ 文艺之家 ” ,也有的是 “ 革命之家 ” 。可我的家 庭却是 “ 数学之家 ” ,因为经我观察与思考,发现家里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关系。
正比例 ->反比例
小时候,我特别不喜欢吃饭,所以在饭桌上,我用的是最小的碗,妈妈用中碗,爸爸则 是大海碗。
我在家里年龄最小,妈妈比爸爸小几岁,爸爸年龄最大。
每人的年龄与各自的饭碗大小成正比例。这似乎是一条不变的定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小学毕业进了中学。在中学,我个子窜得老高,人也壮实了,饭量 大增。
吃饭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不知不觉,爸爸的大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家里最小的 碗。而我呢,却用起了号称 “ 全家之最 ” 的大碗。
多有意思啊!进中学,我年龄还是最小,却用最大的碗;爸爸年龄最大,确用最小的碗。 这时候,我家三口人年龄与饭碗的比例成了反比例。
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神秘地对我说:“ 湘湘,你真傻,你没发现爸爸头上的白发吗?爸 爸老了,以后咱们家全靠你这个后生出力了。 ”
啊!我终于明白了,联想起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初中生,竟然在今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 竞赛中得奖,原来我长大了 ……
生老病死,新陈代谢,一代接一代,看来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循环不等式
在我家,妈妈可以 “ 管 ” 爸爸,我可以 “ 指挥 ” 妈妈,爸爸则可以训斥我。爸>我,我>妈, 妈>爸,成了一个循环不等式,到底谁 “ 管 ” 谁?
我这个学校记者团首席记者开始采访妈妈。
“ 您为什么要管爸爸? ”
“ 因为你爸爸工作起来就忘了休息, 读起书来就忘了吃饭, 捏着钱到百货商店不知买什么 好 ……”
爸爸管我,大概是有时我不听话。
为啥会这样,我苦思冥想。
答案终于被我找了出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会受到外来的制约,绝对自由是不可 能的。
直线函数 y=kx
“ 又涨价啦! ” 妈妈一面喊, 同时一大兜东西又买回来了。 什么桔子, 苹果, 毛线, 脸盆 …… 堆了满满一桌子。每一次涨价, 家里吃的用的就会随着增多一次。 这时,我脑子里突然闪过 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直线函数 y=kx的性质是,当 k>0时,函数值 y 随自变量 x 的增 加而变大。
如果设 k 为一般常数,自变量 x 为涨价次数,函数 y 是家庭财物,把它们放在一起,就 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随着一次次涨价,家里的东西也就一次次增多。但奇怪的是, 银行存折 上的数字却有增无减!
家庭竟存在着直线函数 y=kx!我又开始采访妈妈了。
“ 涨价到底可怕不可怕? ”
“ 嗯 …… 看来并不可怕。 ” 妈妈嗯了好半天,终于给嗯出来了,把我和爸爸都逗乐了,妈 妈也笑了起来 ……
评析: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很聪明, 从一些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 且文笔生动, 语言幽默风趣。
像这样选取生活片断为内容的记叙文,就没有必要详细交代时间、地点、事 件的起因、结果等等了。否则不仅浪费笔墨,而且罗嗦累赘、事倍功半。所以, 对于六要素, 要从表达中心思想出发, 从文章的实际需要出发, 决定其取舍详略, 不可死搬教条。
范文五:记叙文的写法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3.六要素
一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写作方法
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要把事情写具体。能不能把事情写具体,那就看你是不是善于把事情一层层展开记叙,即把事情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6).渲染环境,生动感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环境,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会很好的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一、为何叙
记叙文一般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咏物等几种。记人,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叙事,要写出事件所蕴涵的意义,这些意义可以是政治思想方面的,也可以表达某种哲理,或某种情趣;写景,要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个人某种感情或深刻的感悟;咏物,或透露出世间人生的某种乐趣,或托物言志,表现对社会上某种人某种现象的情感。因此,我们写记叙文总会有一定的目的,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串于文章的始终。没有明确主题的记叙文,只能是一篇流水帐,所以要写好记叙文,就必须要明确“为何叙”,即主题要明确。要主题明确可注意三点:第一,要有积极意义,即确定的主题思想感情必须是健康的,有意义的。 B,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有的同学作文时,既想写这,又想写那,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漫无中心,就是几个中心,多中心则无中心。 C,可含蓄一点,不一定直露。主题要蕴涵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之中,一般不宜用明显的话语揭示出来,如表现人物勤劳的品质,要通过具体的事和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不宜将 "勤劳"二字当成标签贴在人物身上。又如要记叙一件有意义的事,也不宜空洞抽象地把其“意义”说上一大通,而应在具体的情节中自然地显示出来。恩格斯说过,事件的意义、人物的性格写得越隐蔽,作品的艺术魅力就越强。
二、叙什么
叙什么,就是写什么内容,在写记叙文时就要考虑选择哪些材料。选材时,要坚持三个标准,一是典型性,即选择出能充分表现中心的材料;二是真实性,即选出真人真事真景,包括来自现实生活的艺术真实;三是现实性,即选出有现实积极意义的材料。在选材具体操作时,最行之有效的选材方法是展开联想,联糸生活,即选材时可通过联想,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任意一个方面选出自己熟悉、感动的人和事。如在写《谢谢您给我的爱》(南京市95年中考作文题)时,我们不妨展开联想,从家庭生活方面选出祖辈、父辈给"我"爱的材料,从学校生活方面选出老师、同学给"我"爱的材料,从社会生活方面选出邻居、路人、警察等热心人给"我"爱的材料。材料选好,还需认真剪裁,做到详略得当,所所以还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剪去雷同的材料。有些记叙文表现中心时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如果从同一方面表现中心,那么其中的有些材料则属于“雷同”"的材料,应该删掉。第二,要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糸不大的材料要略写、与中心关糸极为密切的材料要详写。
三、怎样叙
怎样叙,就意味着怎样把一篇文章具体地写出来,这就牵涉到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方式、遣词造句等表现形式。 先说文章的结构,即所要写的这篇记叙文用什么结构来表现出来。它包括这篇文章分几层写,哪些材料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如何安排过渡,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如何开头,怎样结尾,等等。从整篇记叙文来看、常见的结构有顺序、倒叙、插叙。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叙述。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按时间的推移来叙述;其二,按事情的发展来叙述;其三,按认识发展的过程来叙述;其四,按作者的行踪来叙述。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提到前边写,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倒叙的运用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造成悬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一种是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紧张的片断截取下来,写在前面,震动和吸引读者,然后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一种是先写眼前的事物,由此及彼,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形成倒叙,一种是先写当前情况,再回忆过去的情况,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插叙,是在文章的叙述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种种不同:有的是追叙,对过去事件片断进行回忆,有的是补叙,对有关人和事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有的是逆叙,对有关内容由近及远、由今及古地回溯,灵活多样的插叙,可以使主题开掘得更深刻,情节展开得更充分,内容表现得更充实,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避免了平辅直叙。 再说表达的方式。记叙文一般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但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往往需要描写。对人物和环境作适当的描写,可以把人物、事件或景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叫人看了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描写的类型很多,从描写的对象划分,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中包括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方式。从描写的角度划分,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这要在具体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另外,在记人叙事的记叙文中,为了突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或突出事件的意义,有时要进行抒情和议论。再则,有时作者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情,直接表露感情,或寓情于记叙之中,在记叙的过程中处处渗透着情感。这样综合运用好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摇曳多姿,绚烂多彩。 最后说说遣词造句。一篇记叙文最终是靠一句句话组成起来的,因此,大家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就是指用词合适、恰当;鲜明指一个词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示出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自,一点不含糊。生动形象,就是把词用得活泼,有声有色。这一点,就要多注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问、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