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作文教学的目标
作文教学的目标·方式·方法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学习札记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在他的语文教育专著中,写作教学的内容占有很大比重。他的写作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写作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写作教学目的要明确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培养正确的写作态度
我们往往会听见学生抱怨“今天又要作文了,真是讨厌!”或者发愁“没有材料,拿起笔写不出什么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些是对写作的误解,以为写作是学校生活中特殊的事,而且需要离开自己的经验去想意思找材料。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知道“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极寻常可是极严正的事”。
叶圣陶先生提出,正确的写作态度是“求诚”。
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时,要让学生写自己的话,写自己认识最深、感受最深的东西;不要弄虚作假、言不由衷,与自己的生活脱离关系。更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鼓励学生说真话,摈除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诚实写作。
(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1.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2.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与叶老生生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叶圣陶先生认为“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因此,说到底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还包括:写作前,即平时生活中要养成精密地观察仔细地认识的习惯,推理判断都有条理的习惯;写作时要养成组织材料、先立提纲的习惯;写完后要养成认真修改、边读边改的习惯;誊正时要养成书写工整、文面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受用不尽。
二、作文命题要以生为本
叶圣陶先生对作文命题关注较多,让我们对这块很少关注的领域有了意外的收获。 他提出:命题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位。
首先,题目应切近学生生活的范围,教师要“钻到学生心里去出题目”。在出题时,我们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
其次,题目应切近学生认识的范围。在命题时就应摸清学生的积累情况,既有语言的积累,也有知识、经验、思想、感情的积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出题时“必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作范围”,或“学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求为范围”出题。
第三,教师命题要“排除自己成见与偏好”。
第四,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告诉学生。因为这样做会有暗示,限制学生自由思考,作文的效果充其量不过是学生复述教师所讲的题意。
此外,命题时还应注意以下四条原则:
①实用性
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入手命题,强调了作文命题的实用性以及学科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社会,从而将作文和工作、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
②启发性
出题要有启发作用,要让学生觉得题目仿佛是他们自己定的。他们心中原本有话可说,可是不一定动笔写出来,经过题目这么一点,他们才恍然大悟,心中的话正是写作的材料。出题富有启发性,就等于唤起学生写作的动机。例如《2020年回母校》,这样的命题比较空洞。如果模拟生活情境把这道题改一下:在母校上学时,一定有老师和同学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2020年你回到母校,又遇见了那些老师和同学,请你怀着最美好的愿望,想象那次会面的情景。经过改动,命题变成了较具体的情境,就比较容易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
③广泛性
把命题的范围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听课、运动、游戏、阅读、实验、集会、校外考察等过程中随时会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教师命题就要有利于学生捕捉这些意思情感并将它们表达出来。
④灵活性
命题的取材要广泛,形式也要灵活。命题时可以全命题,也可半命题,可直述题目,也可间接出题,可以供料作文,也可以情境作文,可以单项作文,也可以综合作文。总之,形式要灵活多样,出题的时间也要灵活。
三、写作方式要生活化
我们要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写作生活,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宽容、弘扬个性、利于终身发展的写作环境。为此,除当堂作文的写作方式外,还可采用形式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写作方式。例如:
1.随笔
日记或随笔的确是课堂作文的重要补充。这样既可逐渐消除学生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又开放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说诚实的话,做真实的人。在学习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每周写一至两次的随笔。每次随笔写上几段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写内容不限,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类事情均可涉及,读书、看报、看电视等的心得体会也可以。
相比课堂作文,随笔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贴近生活,远离作假,心意所向,笔触所至,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学生乐意写,教师乐意看。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使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口头写作
“写作就是说话”的意义就在于注意到“思想”“语言”“文字”三者的统一。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启发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实践,比如课堂发言、讨论、演讲、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最好时机。
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按学号进行,演讲的话题或教师出,或学生出,或师生共出,选取学生关心的话题,能说则说,不勉强。每个学生演讲完毕,由同学自由点评。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写作动机开放,创造力勃发,也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
此外,定期组织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故事会、辩论会……都是口头写作的好方式,所有这些语言活动,我们都可以组织评比和竞赛,但竞赛的目的不是让少数学生展现才华,而是要尽最大的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锻炼语言的机会。同时,在上述活动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讲究语言,讲究话语的连贯性,讲究思路。注意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有根据有分析的指点,力求这种指点在学生那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写生
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写生”,正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地位,主张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于当前写作教学的程式化、学生作文雷同化的倾向无疑是一剂良方。
例如: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先给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杯子喝水。所谓魔术,其实是一个科学小实验:将一片燃烧着的纸放在玻璃杯中,趁燃烧得正旺时,将杯子倒扣在玻璃盘中,盘中有一层浅浅的水,只听得滋啦一声,水就全被吸进杯子中了。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全被调动起来时,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会喝水的杯子》的说明文。
4.综合性写作
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我们要带着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其中一项很好的活动。 例如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开展以下几种活动形式:①诗歌知识竞赛,采用问答、抢答等形式了解诗歌的发展、相关知识、代表人物及名句。②搜集诗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诗歌或与本土有关的诗词、民歌、童谣等,分类之后汇编成册,制作成精美的诗歌集。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或其他途径,了解大意,体会情感,编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④举办诗歌朗诵会,评选出“朗诵小能手”“朗诵之星”。⑤自己动手写写诗,与同学们交流。⑥根据本次综合性活动,写一份研究报告。
上述实践活动中有三项活动写故事、创作诗歌、研究报告,与写作有关。
四、作文指导要针对性
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命题后的指导工作,他说:“出了题目之后怎样给学生启发,这是个不可忽视的步骤。”启发我们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
首先,立意。看见题目要“认定对象和辩明用意”。唯有明确地认定了对象,辩明了用意,取材和组织才有依据。
其次,围绕中心选材。“无论是发一番议论或者讲一个故事,总得认定中心,凡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才容纳进去,没有关系的,即使是好意思、好想象、好描摹、好比喻,也得丢掉。”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更需要“剪裁”和“排次”。
最后,注意思路的开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
在具体的操作上,叶圣陶先生提出三种方法:
第一,平时启发指导
写作指导绝不只限于写作课上,平时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充实生活。其次,将写作指导和阅读指导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
第二,组织集体讨论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互相启发。“某一个材料值不值得写,该怎么写,就可以一讨论……这样与人家讨论一番,那本来朦胧的意象渐渐具体化了,甚至血肉充盈了,这正是动笔以前最需要的准备”。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的空洞讲说,又可免去学生的苦思冥想。
第三,指导编写提纲
学生在练习作文时应先写提纲。“想清楚后写”,既可避免想一句写一句,又可避免信马由缰。别人看了这样写下来的东西,也会了解得清楚。具体的方法是“先把材料的各部分列举出来,加以剪裁,更为之排次,制定一个全篇的纲要”。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五、作文批改要以生为主
与命题一样,批改也是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教学研究中经常谈的问题,是写作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
(一)批改观念的改变
作文批改应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批改观念,要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批改的目的
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因此,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剥夺学生自己动脑、自己修改的机会。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正是他一贯所主张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的反映。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学会思维,学会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批改原则的树立
①要目中有人
叶圣陶先生认为“不少教师在批改的时候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比如我在批改时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甚至整段地删除重写。而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会写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究竟想说什么,为什么说不清楚。叶老提醒我们批改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其所以然。这样的批改,才不会主观、片面,才不会让教师所想和学生所想隔着一重,而影响批改的效果。其次,教师的批语要针对学生实际,或称赞或批评,不可空泛,更不可千人一面。所以,教师批改作文要目中有人,体现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②要多就少改
叶先生认为,修改文章。“其实就是修改思想”,批改作文,实际是修改学生的思维。“学生作文,无论好坏,总有他的思路”。因此,修改学生作文要就着学生原来的思路,揣摩他的意旨,看他的说法合不合理,能不能使人明白。不合逻辑与文法的地方才给修改,其余都得留着。总之,要就学生的原文修改,即多就少改。
③要有合理步骤
批改作文要掌握合理步骤。首先,要把通篇看几遍,对文章大体了解;其次,“从内容、选材、结构等方面考虑”,内容是否正确、完满,选材是否适当,结构是否严密,“这些都是主要的事项,一定要考虑得十分周到”;第三,考虑细节,“在增删移动的同时,考虑字词语句”。最后,通篇审视,看修改更正是否恰当、中肯。
④要多鼓励
叶圣陶先生认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学生作文里有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该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帮他改好,尽量保留他的原话。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宁可不改”。这样做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所得,鼓舞他的兴趣,增强他的信心。当然,既要指出优点,也要指出缺点。应当准确地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主要缺点和毛病。
(三)批改的方法的多样
当面批改,叶圣陶先生对此法十分赞赏,他说:“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面批时可以跟学生共同念文稿,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停下来,向学生提问,如“这儿说清楚没有”之类,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引发学生思考他本来忽略的地方,并且动脑筋去思考该怎样修改。古人所说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正是这个道理。
集体批改。当面批改对四五十人的班级来说,不是经常可行的办法。叶圣陶先生提出变通的方法—集体批改。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听详讲,所讲为某一个学生的作文。“此即合多人就一人之思考而思考之。他人虽非自己之作,而如真能用心,则于思考语言确均受训练,亦为有益”。或“以某一学生之文为材料,书于黑板,师生共改,而教师于此际起主导作用。”现在学校教室多有实物投影,我们可以将学生作文放置上面,省去抄写的时间。
书面批改。这是通常情况下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教师在作文本上直接圈点批注,进行修改。运用这一方式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前之想法说法何以不合,老师之想法说法何以合”,教师“要加上若干眉批,说明为什么那样不对这样才对”。
学生自改。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学生自改作文,“此习惯必须养成,因为将来应用之际,总得要自己检查,自己修改”。教师精批细改的文章就是给学生做好的自改的示范。学生自
改时,要“检查思考是否准确得当。思考于何验之?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当。修改者何?将思考之未尽善处改好,亦即将语言之未尽善处改好”。
叶圣陶写作教学观对现当代的写作教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我们树立生活化的“大写作观”,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与任何伟大的思想一样,以今天的教育形势、教育理念去审视它,叶圣陶写作教学观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
范文二:作文教学中的目标教学
【摘要】现在,我们都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实行目标教学是达到这种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而在语文教学领域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事倍功半的低效状态。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在众多原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作文教学中目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目标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都过多的强调统一性,而没有重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而导致作文教学原地踏步不前的现象。宋代理学家曾总结孔子的教育说:“孔子教人,多因其材”。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能在三千多弟子中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才。这实际上遵循了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即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手段。这一点对作文进行目标教学很有启发,那就是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作文教学目标,然后予以不同的指导,施以不同的训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达到最终的作文教学目标。
现代心理学家曾研究指出:一般而言,经常成功的体验将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因经常失败的体验,则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失败的最厉害,以后的志向水平将趋向最低。同样,一个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如果第一篇作文是低分,并且每篇几乎是同样的分数,那一个学期下来,他只有失败的滋味,怎么能引起他对写作的兴趣呢?相反,如果经过目标教学这种特别的手段,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预定的阶段性的习作目标,那他就可以得到一个“高分”。这个“高分”对他来说,就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他可以从这个分数上获得喜悦,这种喜悦比一直拿高分的学生来说要大得多。因为他既看到了他的进步,又体会了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也就奠定了他自信的心理基础。所以说,老师对某个学生作文要求有目的放低,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迁就。相反,这正是作文教学目标所要做到的。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近几年来,国外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制定相应恰当的目标以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许多专家也认为: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评改不在于多提否定性的、指责性的批语,关键在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对学生消除写作中的畏难情绪、认识自我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就不能以旧有的模式在课堂上做纯理论、纯技巧的指导,再坐等学生交作文,再以“提漏”的方式去指责他们的作文。这样下去,作文的教学势必费时费力,事与愿违。其结果,除少数几个会写作文的学生能拿到高分外,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快,有的甚至放弃。因此,作文教学实行目标教学势在必行。
既然要达到提高写作水平这个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作文统一性和学生的目标性的关系。因为一个语文老师常常要面对两个班的学生或及更多班级的学生,如果用“一刀切”的方法统一指导,即使这位老师的学识水平很高、生活阅历很丰富、教学能力很强、教学态度很认真,也不会有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他面对的是有着种种差异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一,语言表达基础不一,思维理解能力不一,如果采用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指导方法,用同样的标准去讲评学生的作文,怎么能让每个学生熟悉自己作文真正存在的毛病呢?唐朝柳宗元曾借种树的道理来喻育人。他说:“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强调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每个语文老师也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情况予以不同的指导、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而这种训练应从初一刚入学就必须开始。所以,一入学,就应该尽快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尽快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存在的问题,即建立每个学生的“作文档案”,具体记录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书写情况、错别字、表达能力、选材结构等等。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每个学生制定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学期的目标,做到明确具体,而且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努力容易达到,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班级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无非存在着错别字多、语病多、内容不具体、无话可说的毛病。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给他制定的目标就不能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一样。如果作文好的学生目标定在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上,那较差学生的则应从最基础的字、词、语句开始训练。给他们制定的短期内要达到的目标:每篇习作错别字不超过三个,写简单的通顺的语句表达,就你了解的人和事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注意标点符号正确运用和字迹端正。由于目标不高,学生感到难度不大,所以习作的热情很高。半学期下来(有时还不到半学期),这些学生就有了明显的提高。接着就可以给他们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
作文教学中的目标教学除应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予以指导、评价外,在作文命题上也应有不同要求。即从不同学生既有的水平出发,围绕同一体裁,制定几组命题。尽可能使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生活体验的或有真情实感的命题去创作。其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从而大幅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手段,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训练,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实施教学目标的基本出发点。
范文三: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目标取向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目标取向 写作研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听, 说,读,写四极中的一极.作文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要,总结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在作文教学方面提出了 明确的目的要求,既讲究规范,又鼓励创新.作文教学目标 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 活动奋力达到的目的,对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目标取向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重视写作主体的人格养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非常深 广,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价值观的核心.新课标要求"语 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个^独特理品质和行为模式,表现出个人思 想品格,心理品质,行为反应的特殊性,主要从情感,意 志,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反映出来.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 属性,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各种影
这就决定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作文教学 响而逐渐形成的.
是一种综合训练,它不仅能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 能力,而且能从思想方面反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 解,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 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应 当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教育家和作家的共识.
的确,"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 血."作文与做人须统一.要写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章,就 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要讲究思想新颖,见 解深刻.那么,作文教学应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1)要 围绕正确的自我意识写文章.自我意识不仅是个认识问题, 114瞪而且包括着情感,意志等a正确的自我意识就是让学生能正 栅帕确一这
种正确的自我意识,就会知道在生活与学习中该如何认识, 评价和控制自己,其人格就会逐渐趋向成熟,这种情景下写 出的文章自然情感真挚,爱憎分明.(2)要围绕健康的心 理写文章.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 法,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感受尤为深刻,他认为"作文教学的源 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 人的过程".在教学中,他让学生写'两个自我》,'得 与失》,'追求》,《为妈妈分忧解愁》等一类的作文题 目,还坚持让学生写称之为"道德长跑"的日记,帮助学 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培养学生辨别是 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 质,使作文,育人相辅相成.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训练学 生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 个性.
二,重视写作内容的生活化
长期以来,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一直是学校写作教 学争论的焦点.我们以往对学生的写作虽然也讲"真实", 但由于习惯于命题作文,要求两堂课交卷,这种作文脱离了 学生的生活,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 "触角".久而久之,学生作文变成想当然,本来应该反 映生活而作文,结果本末倒置,变成了为了作文而编造生
活,甚至伪造生活.比如一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许多学生就会不约而同地编写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到汽车站 帮助老弱病残等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众口一腔,丝 毫没有创新的可能.相对于过去教学大纲中的"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这种笼统的提法,新课标强调写作 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 的特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 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将写作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突出 了作文内容生活化的价值取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
生活犹如万花筒,有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素材,是写作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我们把人的头脑比做一个"加工 厂",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这个"加工厂"的"原 料",文章就是从这个"加工厂"制作出来的精神产品. 写作,则是制作精神产品的一种形式.因此,作文教学一 定要密切联系生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 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 和自然,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 大胸怀,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促使他们热 爱生活,关心生活.
那么,是不是让学生广泛接触了社会,就能轻而易举 地获得有价值的写作材料?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看见 不等于发现.看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发现却是洞察了表 象揭示了的实质看见的只是一些人人皆知的画面,而发现 的却是人们未知,欲知的新奇景色.因此,学生在广泛接 触生活的同时还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1)从平凡中摄 取新奇.表面上看我们的生活平淡如水,周而复始.要想 从这平淡中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就要让学生学会用"发 现"的眼光去看世界,关注生活中的人的所思所想所为,从
平凡中发现新奇,捕捉生动的素材.(2)从繁杂中提取精 华.客观事物千态万状,社会生活纷纭复杂,再长再大的 文章也无法反映其全貌,我们只能从对广阔生活的观察中截 取一个"横截面"或寻找一个小的"切入点",并着力突 现,"淘洗"其中的道理.曾读过一篇学生习作《花开的 时候》,这篇作文大体内容是:一次英语考试中,由于刻 写英语试卷的老师一个偶然的失误,不慎将英语单词dog误 刻写成bog.在所有单词中只认识dog的一位成绩极差的学生 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疑问,使他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第 一
次打破英语考试零分的纪录,获得了宝贵的"1"分,这 "1"分给他以鼓舞和信心,使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不可雕之 朽木,于是在老师鼓励下急起直追,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 好成绩.一件十分偶然的小事成了彻底改变这位学生的契 机.在一般人眼里,校园生活比较单调,然而善于发现, 善于思考的小作者却能从这"三点一线"的奔忙中发现新 意,写出优秀的文章.
写作与生活,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没有被表现者 就没有表现者,我们只有明白了生活与写作的这种血肉关 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的作文模 式,才能从假大空的应试思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 三,重视写作过程的思维训练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只讲结果,不重过程. 为了纠正这种偏向,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注重写作过 程中搜集材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写作研究
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形成.学生作文一般要经过—个 "双重}讹"的过程:第?鸯#讹是由至掂唾罩黼
转化,即学生真实地将通过观察,阅读等途径获得的现实生
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构思酝酿,这也 是我们所说的"打腹稿第二重转化是由构思酝酿到表达 修改的转化.即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表 达出来,修改润色.从这两次转化过程来看,一篇文章的 完成,一般要经历材料积累,构思酝酿,表达修改三个阶 段,不论哪个阶段,一刻也离不开思维,作文是作者思维 活动的结晶,而不是感觉材料的任意涂抹和原始材料的直接 堆砌.因此,作文教学过程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这 也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
新课标特别强调了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提出 学生作文要观察分析周围事物,"运用联想,想象等丰富表 达内容",这是过去大纲中没有的.这种要求有利于培养学 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作文概念 化的毛病.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操作来训 练学生的思维:(1)增强思维的深度.也就是培养学生内 心感受事物以及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开掘和认识能力.教师可 以联系具体的问题诱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 现实中发现问题,发现题材,把自己认识到的"现实"与 其相近的历史和未来相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掘事物的 深层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有内涵,有深度的文章. (2)扩大思维的范围.即引导学生全面地考虑该问题的相 关因素.比如,从多个角度考虑同一问题,用多种材料完 成同一文题,用不同语言表达同一内容等,充分调动学生脑 海和生活经历中的全部材料积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见解, 新方法.在此我们就"管宁割席"这则故事来训练学生多 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大多因循约定俗成 的观点,从思想观念上去分析材料,敬佩管宁不贪财,不 慕显赫的品德,但对管宁与友绝义的方法却被忽视.如果能 从这被忽视的角度做全面的分析探讨,会发现管宁对待有错
的朋友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帮助朋友辨是明非,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据此分析,学生可以从"何 为挚友","朋友原则"等崭新的角度来考虑这则材料的立 意.(3)把握作文思维的方向.写作思维有着比较独特的 运动规律,那就是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否则,很难写出好 文章.所以,面对每一个文题,每位学生都应明确而具体 地思考本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选用什么材料,使用哪类 结构以及写作主体"我"在文章中该如何行动?等等.有 了这种思维的方向性,才能更好更快地进入正确的思维轨 道,写作效率才能提高.
(雷传平,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范文四:中职作文教学中的目标细化
中职作文教学中的目标细化
科宁和暖 http://www.keninghenuan.com/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美好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作文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从内容和方法上把握作文训练方向,形成明确的教学指向和训练策略,指导学生开动脑筋,从点滴入手向目标靠近。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项愉快的创作活动,变学生的“愁作文”为“乐作文”。
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属性,决定了中职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写作品质”三个维度上。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发展的状况,将不同的教学点进行目标细化,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构建一个相对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中职作文教学的目标细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观察目标的细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很多同学认为作文很难,不知写什么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对身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才能使作文有创
意地表达。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具体的观察训练中,把观察目标细化,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从每个细节着眼,投入情感,用心去感悟。如在写作文《我所感受的中国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服饰、饮食、住房、出行、环境、文化、教育、电器、风气、心境等方面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并提出了观察的要求、观察的侧重点、观察的切入取向。提醒学生在观察时,既要有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同时要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由于观察的目标明确、详细,学生观察的方向性准确,有效提高了观察的精细与深度。观察目标的细化,学生得以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在欢乐中亲身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在细化的目标中逐渐得到了提高。
2 阅读目标的细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阅读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作文水平与他的阅读量是成正比的。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更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化为阅读习惯,教师应该将阅读目标细化。在阅读范围上,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寻求到作文的基点,领会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作名篇,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都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要求上,可以先只是通览或泛读,着重提阅读量、阅读基本知识和方法运用方面的要求,以感受生活,拓展视野,丰富素材为基本目标。然后再引导学生熟读、精读,学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文法结构技巧,仔细品味作者如何“炼
字、炼句、炼意”。细化的阅读,让阅读与写作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达到了以读促写,以读导写的教学效果。
3 积累目标的细化
学生的作文过程,其实是一个调动材料、调动思维的过程,那么调动之物从何而来,就是积累。各种知识和技巧的积累是学生作文的必要前提,积累多了,心中有“丘壑”,写作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对于中职生来说写作积累的重点应立足于生活素材、写作技巧和语言等方面,对积累目标宜采取细化的方式,让学生触手可及,逐渐提升。比如写日记是学生积累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然后要求日记的篇幅、内容的完备,再后要求日记的选材角度、情感导向和人文底蕴。“仿写”是积累写作技巧的好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先摹仿句子、段落,然后摹仿篇章、语言,再后摹仿结构、立意等。对某一篇章提出摹仿的细化目标,如鲁迅的《药》重点摹仿结构,史铁生的《合欢树》重点摹仿手法,铁凝的《哦,香雪》重点摹仿选材。语言积累是增加作文神采的基础,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也要采取细化目标,逐步积累的策略,每当遇到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随时记忆下来,不求数量,重在每天都有小的进步,重在汲取、感悟、应用。细化的目标促使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积累写作素质,增强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分析理解能力。作文水平则在细化的积累目标引导下稳步提高,在学生的作文里就出现了这样的佳句:漫步于小溪,清澈的溪水冲击着一颗颗静静躺在河底的圆滑的鹅卵石。当我感叹鹅卵石沉寂的生命时,溪水碰击卵石所发出的清脆声音却在告诉我:它也浏览过名川大海,在惊涛骇浪里打拼过,它那被磨打去的尖尖的棱角,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
4 年级教学目标的细化
结合中职阶段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从横向和纵向明确各学年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将年级发展目标细化为有层次、有序列性的训练点,每个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相对单一突出几个重
点,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基本保障。因为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减少随意性,实现作文教学的有序与良性发展。以“表达与加工”单项系列目标为例,我们根据不同学年段的侧重点和具体的作文教学内容,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将该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训练点,安排到一至三年级,形成一个“表达与加工”能力目标训练的渐进过程:
一年级:(1)学会多种观察、感悟生活的方法,对素材的处理恰当。(2)能从熟悉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场景中挖掘写作素材,做到议论、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3)写常见的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得体,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作用。 二年级:(1)能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描述细致、具体、生动。(2)能根据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丰富表达内容,论述有理有据。(3)能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让作文有“生命”。
三年级:(1)能审清题目要求抓“题眼”,确定文章的重点、范围和内容。(2)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熟练运用写作规范和技巧。(3)能做到立意选材高明,谋篇布局精妙,用词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蕴意。
在明确了目标细化后各训练点作文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教师从内容和方法上准确把握作文训练方向,实现了作文教学与指导的有的放矢,教学过程得以优化。
5 个体训练目标的细化
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常规训练。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对语言的操控技巧不尽相同,作文水平也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理性地看待这种差别,尊重这种差别,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细化的、合理的个体训练目标。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们开始只要求文章内容健康、思路清楚、语句基本通顺,在观察、思维等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的前提下,提出相对高一些的目标。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开始就为他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主题
分明,文思畅顺,追求文章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创新。为了使细化的目标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获得“限定”中的“自由”,我们采取一次作文命几个题目,把训练重点拉开档次,学生自由选作。比如,《家乡的山和水》和《我爱家乡的×××》,两个题目都以“家乡”为题材,都要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在具体要求上却有区分度。《家乡的山和水》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山”和“水”的特点;《我爱家乡的×××》则要求写出家乡中的某一事物,可写景,可写物,也可写人,选材范围更大。细化的个体发展目标,使作文训练更适应学生的心理,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作文成功的感受,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意识,以后的作文就会越写越感兴趣,越写越认真,越写越棒~
6 讲评目标的细化
讲评作文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延伸,是一个再认识,再表达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悬殊较大。如果讲评时只有一个划一的要求,不利于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在讲评时要将讲评目标细化,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具体讲评目标可以分解为: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内容是否紧扣中心;文章的篇章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层次是否清楚;文章的句子是否连贯通顺,用词是否恰当;文章的立意是否有创新、对素材处理是否艺术;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和不恰当的标点符号等。不同的学生在目标要求有所区别,对作文较好的学生来说,语句表达方面问题不大,就应该把握好他们每一次独具特色的习作,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降低一些,只要求文章思想健康、思路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就可以了。教师必须明确:每一篇作文,无论质量高低,都是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结晶,更是学生情感的表露。学生作文毕竟只是习作练习,不是文学作品,讲评一定要“尊重学生意愿”,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不管是写光明的、积极
的,还是阴暗面、消极面的,只要文字流畅、语句通顺、说理清楚、具有真情实感,都应给予肯定、鼓励。从而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写作文,敢说敢写,放开手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提高中职生的作文水平“贵在得法”。实践证明,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目标的细化是否对学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首先要看学生的反应。把目标细化,把过程精细化,引导学生找准定位,随时倾听学生的反馈,促进学生从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的变,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会逐步得到提高,学生笔下的文章就会变得越来越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科宁和暖 http://www.keninghenuan.com/
范文五:作文教学的目标如何定位
作文教学的目标如何定位 作文教学的目标如何定位?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 都摆放着三 份“红头文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全日制语 文课程标准》及每一年的《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考纲,这三 份“红头文件”即是最权威的依据。据此,笔者以为,作文教学的目 标,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可, 此两字就是“会写”,作文教学目标的定 位,关键词应是“创
新”, 因为“创新”既是作文教学的目标, 又是目标定位的指导思想。 “会”的含义很丰富, 用以修饰“写”, 至少有以下几个义项可供选 择:
其一,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其二,熟习、通晓;其三,表示 擅长。
2000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首次提出了作文评分“分为基础和 发展两个等级”的要求; 一篇高考作文的成功, 并非作文教学的最终 目标, 但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考纲”, 将作文教学的目标分为两个 等级:上述“会”的三个义项中, “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 是 第一等级——基础等级, “熟习、 通晓”和“表示擅长”是第二等级 ——发展等级,“创新”二字则贯穿其中。
一、基础等级
此等级定位于全体学生,目标要求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文体
作为高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接触了足够多的文体,在高中阶 段,需要对所学
的文体知识进行巩固。对语文课本出现的新文体,要尽快了解,要求 写的,要掌握其写法。而社会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的,如广告,形式 愈来愈多,内涵愈来愈丰富,如手机短信,发展势头之迅猛,已深入 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网上聊天记录, 就已经进入了高考作文 的命题??鉴于此, 文体的范围应该拓展, 文体的目标应该是“全” 而“新”。 2005高考重庆作文题《自嘲》 ,考哭了考生,我曾撰文批 评; 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 高中作文训练能否注意这样的“仄门 子”文体呢?
②语言
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掌握,是语言目标最基 本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 动”,是语言目标的一般要求,而考纲的“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 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则是较高的要求,但也并非 是“苛求”。同文体一样,语言也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甚至比文体的变化还要来得快,如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增的词 条就超过了 6000。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用 于写作的语言,也应该与时俱进。
③素材
写作需要素材,素材需要长期积累。每一个高中生,都应该建立一个 用起来得心应手
的素材库,素材库不仅建在笔记本里,或是计算机的硬盘上,更应该 建在头脑中。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源之多,信息量之大, 信息传递之迅捷, 都是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无法企及的。 单是互联网, 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有这样好的环境条件,用起来 得心应手的素材库的建立是完全可能的。 知识面越宽, 写作越容易进 入“自由王国”。
2、能力目标
写作作为一种能力, 是将文体、 语言和素材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起 来,脑手并用,加工成文的一种能力。
①思维
写作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精神活动, 活动的过程亦即思维。 思维在表 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就一篇 作文而言,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新颖而出奇制胜的构思,思维 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语文教学大纲》 指出, 要“展 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表达实践 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故而,思维能力的 培养,是作文目标的核心。
②动手
作文要用手来写,这似乎是多余的话;这里所说的“动手”,既指通 常意义的“动笔”,更要强调特定意义的写作实践。
A. 办报办刊
办报办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是作文教学的
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极好的手段。从个人到集体,都可定期或不定期 地参与这种活动。
B. 计算机写作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如有条件,可学习使用 计算机写作”。 计算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工具, 计算机写 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 一种极好的手段。此目标的实现,作文教学将如虎添翼。 《中国青年 报》的一篇文章在援引一位联合国官员的话后称,“以计算机为例, 还不会使用这种通用工具的高素质人群, 就是功能性的文盲”, 当代 高中生,能成为“功能性的文盲”吗?
③动口
口才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动口能力往 往是书面作文的基础和先导。 流利而内容充实的演讲, 条理清楚而中 心突出的会议发言,有理有据而词锋锐利的论辩,等等,高中生要力 求做到。 中央电视台的“第二起跑线”的口头作文就在中学生中大受 青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人格目标
中学生应该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作文教 学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要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承担一定的责 任。每一次作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历炼,三年下来,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须强调的是,人格中,个性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没有个性就不成其
为健全的人格。
以住一个很长的时期, 我们的教育对个性是很不重视的, 现在才引起 了高度的警觉。 现今指导高中语文的三份大纲, 都体现了对学生个性 的尊重,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语文教学大纲》就提出了“提倡自由 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要 求。
笔者以为,高中三年时间,第一学年不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写作, 余下两年, 限制性作文与学生的自由练笔双管其下, 在实现个性目标 方面,定有不小的收获。
二、发展等级
此等级定位于部份学生,目标要求如下:
1、作文
在第一等级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达到发表水平,或在正规的赛事中 获得好的名次。
2、作者
“熟习、通晓”作文的门径,“擅长”写作,在班级,在学校,甚至 在较大的一个区域范围内,出类拔萃,使写作成其为特长。以郭敬明 为代表的“80后”作家群体,基本上都是中学阶段就在写作上崭露 头角了,有的还加入了省一级的作家协会。去年年底,四川的一名初 三学生尹禹先一部 20多万字科幻小说 《光能奇旅》 , 欲挑战“哈里波 特”, 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连小学生, 也开始出版“大部头。 所以,就更不能排除在高中学生中产生作家的可能。
诚然,中学作文教学没有发表学生作文和作文参赛获奖这样的目标, 更没有培养学生作家的目标。 笔者以为, 第二等级目标的确定并得以 实现,对部份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和全体学生,都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对第一等级目标的实现, 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从培养个性的角度在来 讲,这也是个性目标实现的最好成果。
第二等级目标的实现,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如生源,如办学条件, 等等,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战略目光,并加强责任心,奇迹是会在任何 地方出现的。当然,也要反对为了追求个别学生出彩而急功近利,置 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的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