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山民》阅读理解
山 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山民》的主旨怎样理解,
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和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2、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如何理解,
第一节:写父子对话。山外青山,“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第二节:写“他”(儿子)的心理活动。“他”想走出群山,渴望见到海,但又太2遥远了。他这一辈也走不出去。
第三节:写心理活动。他想像愚公那样移山,但仅是想而矣,并没有行动。
第四节:是点睛之笔。传达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3、《山民》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一个生活在闭塞的山区里的农民,他的祖祖辈辈与大山作伴,一代一代相传,从未走出过大山。但是大变革的时代冲击着这个闭塞的山区,长久以来安于现状的灵魂已经开始骚动。"他"已开始有了"山那边是什么"的疑问,"他"渴望见到"山那边"的"海",尽
管这一辈子也走不出群山,见不到"十分遥远"的"海",留给他的只能是 "疲倦",是 "遗憾",但是,他愿意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4、怎样理解“他”的象征意义,
“山民”是一个来自于客观现实的抽象形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一个民族,在改革的浪潮中,在艰难的腾飞过程中,一种渴望,一种追求,一种幢憬,一种急切地向往改变现状的骚动。 山民的象征意味是丰富的,既是禁锢人的行为的枷锁,也是禁锢人的思想的桎梏。它是长久耸立而难以逾越的。
范文二:山民阅读答案
篇一:(明)宋濂《琴谕》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不识琴。问人曰:“何谓琴,”
或答之曰:“琴之为制,广前狭后,圆上方下,岳首而越底?,被之以丝,则铿铿然泠泠然可
听也。”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一日,至通都大邑,见负筑来者,亟趋视之,惊曰:“是
不类广前狭后、圆上方下者耶,”反侧视之,良久又曰:“是不类岳首而越底者耶,”以指横
度之,则亦有声出丝间,复曰:“是又不类铿铿泠泠之可听耶,”遂力致其人而归,师之三年,
早晚不辍,自以为尽其技也。 向之告者偶过焉。闻其声辄瞿然曰:“子习者筑也,非琴也。
不然,何若是嘈杂淫哇也,” 因出琴而鼓。齐氏闻之,蹙额曰:“子绐?我矣~子绐我矣~
淡乎如大羹?玄酒?,朴乎若蒉桴?土鼓,不足乐也。予所嗜者异乎是,若鸾凤之鸣,若笙
箫之间作,若燕赵美人之善讴。吾不知子琴之为筑,吾筑
1
之为琴也。请终乐之。” 嗟夫~
琴之为器,人所易识。山民乃筑当之。则夫强指乡愿?为君子,日爱之而不知厌者,尚何怪
乎,感斯言,作琴谕。 [注]?岳首而越底: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 ?绐:欺骗。 ?大
羹:未放调味料的肉汤。 ?玄酒:兑水的酒。 ?蒉桴:用土块做成的鼓槌。 ?乡愿:
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老好人。3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
思。(4分) (1)亟趋视之(2)若笙箫之间作 (3)请终乐之(4)山民乃
筑当之36、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2分) A、楚
越之交恒多山 B、师之三年,早晚不辍 C、若燕赵美人之善讴 D、吾不知子琴
之为筑 E、山民乃筑当之3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齐氏悦曰:
“是知琴也。”(2)向之告者偶过焉。
38、听了齐氏的一番话,“向之告者”会作何感想,请展开想象,拟写一小段他的心理活动。
39、从文中可见,作者之所以作此文的目的是 。(3分) 35、(1)赶紧,赶快
2
(2)交替,错杂 (3)终止,停止 (4)却 (4分)36、C D(2分)37、(1)
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悦,是 2分) (2)先前告诉他
(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 (向,焉,省略句 3分)38、可围绕齐氏的短识、
囿于表象、固执己见等方面展开思考、想象,合理即可。(3分)39、讽喻那些在人际交往中
也“以筑为琴”,常常把表里不一、伪善的老好人错当成品德高尚、操行美好的君子,而且天
天爱惜拥戴却不知厌倦的人。他们不会“识人”,比“不辨琴筑”更可悲,更危险。附[参考
译文] 有客人跟我说,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全都是山。有个姓齐的山民,不认识琴。问
别人:“什么是琴啊,”有人回答他说:“琴的形状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琴头象
山琴底有小孔,装上丝弦,就能发出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
知道什么是琴了。” 一天,(他)来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看见一个背着筑的人,赶紧走
上前去看,惊异地说:“这不像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的样子吗,”颠来倒去地看那
3
筑,很长时间又说:“这不像是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的样子吗,”用手指横着拨弄它,也会有
声音从丝弦之间发出,又说:“这不像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吗,”(他)就竭力让那人和他一
起回家,向他学了三年,从早到晚不停顿,自认为把他的技艺都学到了。先前告诉他(什么
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听到他演奏的筑声就惊讶地说:“您学的是筑,不是琴啊。要
不然,怎么会是这么嘈杂难听啊,” 那人于是拿出琴来演奏。姓齐的听了,皱着眉头说:
“您骗我啊~您骗我啊~(这音乐)淡得如同没放调料的肉汤和兑了水的酒,简单得就象土鼓
草棒,不能算是音乐。我所喜好的和这完全不同,那就像鸾凤的鸣叫,就像笙箫交响,又仿
佛是燕赵的善于歌唱的美女歌声。我不知道您的琴是筑呢,还是我的筑是琴。请你停止您的
音乐吧。” 唉~琴作为一种乐器,人很容易识别的。山民却把筑当做它。就如同硬要说伪
善的老好人是君子,天天爱戴着他们而不知厌倦的人,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有感于此,便
作了这篇琴谕。
篇二:阅读理解
4
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我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一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
5
沉沦下来,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本文从下列角度描述“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形态:(10字以内)
?颜色:(8字以内)
?衬托物: (6字以内)
(2)“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这样说,是因为地平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具体指的是什么,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5)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二、山民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6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群(山() 那(里() 应
该(() 疲倦((()遥(远()遗憾((()
2( 诗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 “他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
4(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山民”非常渴望冲破封闭和保守。 B(“山民”是闭塞、
7
保守、愚昧的象征。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却没有付诸行动。
5(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B(“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C(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D(《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三、乡愁(背诵)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8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以,,,,,,,、,,,,,,,、,,,,,,,、,,,,,,,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作者以,,,,,,,、,,,,,,,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把,,,,,,,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四、一首诗的力量
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
5月14日,正当全中国都在为汶川地震而震惊和哀悼之际,一首为震灾中死难的孩子们所作的诗歌悄然流传开来,众多报纸频频报道,国家级电视台在特别节目里纷纷引用,有人甚至为其谱曲,制作成视频MV发布在网络上。
一
这首诗最早流传于网上,一位名为“一鸿”的网友于14日在自己的博客上刊出了这首诗。他说:“13号晚上,我看到某论坛上发的一张照片,几位武警发现了几具孩子的尸体。
9
当时心里就一震,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一晚上他都辗转反侧。14日凌晨,他来到单位后就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这首诗。“我经历过唐山地震,我也是为人父的,看到这次地震那么多孩子遇难,我当时一边写,一边流泪。真的,硌得心疼。”
然而,就连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公布在网上后,很快各大社区、网站、论坛争相转载,央视主持人张羽在17日的新闻节目上哽咽着朗诵了它,东方卫视17日的节目中,奚美娟读着它流下了泪水。
二
5月18日夜,千余名旅法华人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为遇难同胞举行烛光祈福会。当一位女士读到这首诗歌时,周围的许多人再也忍不住悲痛的泪水,轻声抽泣起来。短短3个小时,主办方就收到7000多欧元的捐款。这首仅有两百多字的小诗从15日下午开始在盛大网络公司员工中以短信流传,盛大总裁陈天桥看到这首诗不禁潸然泪下。第二天,盛大宣布再捐款600万元。“这首诗,价值600万元。也许是这次抗震救灾中最昂贵、也最有分量和价值的文字了。”有网友这样感慨。
三
与此同时,它感动的是更多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笔者在百度上输入“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结果得到五万多条
10
搜索结果,谷歌上则有十余万条,有的论坛上的回复长达20多页。很多人开始用手机互发这首诗的内容。一位网友留言道:“单位的募捐会上我朗诵它,结果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所有人哭成一片。” 一位网友这样留言:“一首诗不会成为奇迹,但感动了千万人的心就会变成我们面对灾难的奇迹。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诗会成为驱散阴霾的温暖,相信你一定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情结、理解和爱。”(选自2008年5月22日《北京青年报》,陆飞筑文))
12、题目“一首诗的力量”的“力量”具体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13、请为文中的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不超过
字)
14、文中多次提到“哭”和“流泪”。请问诗作者的“流泪”和众人的“流泪”在情感表达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15、阅读画线句,回答问题。(4分)
(1)两个“这样”各指代什么,
(2)你如何理解这“驱散阴霾的温暖”,
16、文中引用了一些网友的留言,给人印象深刻。读了本文后,也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写一段留言。(2分)
10个
篇三:2015年高考卷阅读题答案
)从西安到咸宁出任知县,在神像面前发誓,不会因为一文
11
钱二玷污了自己。 (2)各位先生喝酒喝的高兴的时候,辩驳的问题像蜜蜂一样层出不穷,他们各自都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别人之下。 (3)我害怕那三种问题会成为子孙的忧患,所以也不敢了。
杜甫的《月圆》:8.(1)明月独悬,照射在江面和屋舍上,波光粼粼。 (2)月光照射在屋内的华丽的席面上。 (3)仰视月空,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9.前一句写眼前的月亮,后一句虚写,想象到千里之外家乡的亲人也共同沐浴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希望天涯各处的亲人们都共同沐浴美好月光的美好心愿,同时也表达出自己长期滞留在异乡,久久不能回家的无奈,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三、《蓑衣》11.反感——愤怒——动容——感激——情窦初开
12.达子是一个有头脑会赚钱,有实干精神,有情义,活泼开朗,勇敢追求爱情的农村青年,并最终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小格。
13(1)达子的提议让她心动,可是又不好意思接受,表现了倔强的一面。(2)把耕过耙过的土地比喻成梳理过的头发,写出了达子的辛苦劳作的成果。注重仪表的达子此时头发蓬乱,写出了达子的幸苦劳作与真诚付出。
14.(1)用乐景写乐情。柔美的月光、浅水,充满生命力
12
的绿,柔软细长的草叶,用景物描写烘托女主人公情窦初开的美好情怀。(2)心理描写。写出了女主人公情窦初开的心理,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18.(1)文字是整体流动的绘画(2)绘画是用线条创作
19.将于2015年底投入运行的亚洲基础投资银行将掀起亚洲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20.拥抱自然 花样青春 热情相拥
北京卷:
12.日月的光芒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顺行它们的品性于是万物都得以生长。
13.晋平公: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从善如流 (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祁黄羊:一碗水端平举贤不避亲(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腹?:不徇私情 大义灭亲(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14.?此处的“善”是平公赞同祁黄羊的举荐,认为他说得对。
?此处的“善”是国人称赞祁黄羊的行为,认为他做得好。
?此处的“善”是孔子评论祁黄羊的说法,认为说得好。
苏轼的《醉翁操》18.?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 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
13
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说起梅花》:20.C21.D22.B
23.手法: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 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14
行文流畅,衔接自然。
24.情境:(1)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2)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3)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4)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品质与格调:(1)不畏风雪,坚忍不拔(2)顽强不屈的生命力(3)高洁孤傲淡然(4)超凡脱俗。
25.“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福建卷:
5.(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秋叶纪怀》6.(1)【要点】?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全联细
15
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纸上故乡》: 12(BE13(?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14(?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说不尽的萤火虫》: 12(CE 13(?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多不喜迁徙。?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14(?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19(同学们对“为什么要过生日”有多种回答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生活观念不尽相同,因而过生日的缘由会产生差异。庆祝自己长大,感谢母亲,与朋友分享快乐,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有多样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肯定。 广东卷:
9(1)?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
16
晨直到夜晚,炮弹用尽,箭矢都用完了。 ?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个原因惋惜弘文并且赞赏卢象昇。
(2)?受到议和派的阻挠(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兵力不足(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敌军势大(骑数万环之三匝)
《早过大通驿》10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费孝通的《文化的生与死》14 ?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个体都是生活和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15 说明了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通过古
籍的发现,现代人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重新理解道家思想,继承道家文化。
凸凹的文章:16 ?凝固本意为液态变为固态,运用通感的手法,在这里形容想要抚摸小狗人们的手落空,生动形象
17
的表现出人们被小狗闪避愚弄的诧异。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狗屡被欺骗之后对人的不信任。17 先前:老人热情招呼邻居尽情采摘,看到人们很节制,感到不解,催促邻居多采摘。 之后: 只管让紫苏长好,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原因:先前因为怕紫苏无人采摘生长不好,极力催促邻居,看到人们的反应感到不解。 后来明白催促邻居,不如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理解紫苏需要采摘的道理,自己只需要看管好紫苏。18 一、乡下老人栽种紫苏任人采摘,让大家尝到了采摘的欣喜。 二、老妇人为了给紫苏遮阳种下了杏树,让杏子挂满枝头供人采摘。 三、两位老人的种植唤醒了大家的人情格局,让小区处处友善和谐,善行蔓延。
《种子的故事》:19.语言形象生动是本文一大特色,比如,技高一筹,用武之地,鲜活的语言给人以亲近之感。严谨是本文语言的另一显著特色,科技类文章本身的要求决定文章语言的严谨程度。说明事物层次清晰,有条不紊,也是本文优点之一。生动的例子让枯燥的理论浅显易懂,也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
20.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早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
21.光敏素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发芽。
18
22、?商品如果没有配备产品使用说明书?说明书的文字内容要非常准确?可很多消费者不太关注产品说明书的质量问题
23、“我介意”的手势表达委婉,劝阻效果相对较弱。“不可以”的手势直接具体,劝阻效果较强。
湖北卷:
12((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13(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劳停驿》14((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
19
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头脑中的旅行》16(C E 17(?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
20
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
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
21
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20(答案示例: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21(答案示例一:(日,月?明?文明)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答案示例二:(禾,日?香?书香)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22(答案示例一: 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答案示例二: 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湖南卷:
9.(1)污秽的要使它清洁,堵塞的要疏通它,缺少的要补足它。
(2)做官的人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皆是因为家里人喜好奢侈才导致这样的。
(3)假使为了子孙而这样做(贪污受贿),那么子孙不能
22
救我。
(张说《鄴都引》与《春江花月夜》:10(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童年随之而去》15(越窑盌 插叙
16(比喻,把碧波比作大匹软缎,写出水面的荡漾舒展;感官角度,视觉听觉结合;选材角度,选取“橹声”“碧波”“山色”“水里倒影”“风”。这几句景物描写表现了眼前风景的优美宜人,衬托了越窑盌失而复得后我心情的愉悦宁适
17(“这种事以后多着呢”,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会远离我们或者被毁灭。这句话中包含对人生中那些远离甚至已毁灭了的物和人的惋惜(或:惆怅、慨叹)。
18(伤心难过 ?焦急等待 ? 心里懊悔?感到不祥?高兴喜悦?感到宁适
19.涉及到原则的事情要坚持,但有时事物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20(青春的清澈精神体质和诗的自由、解放、纯粹的灵魂之间吻合。
23
江苏卷: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10.(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比邻而居》12.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13.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14.(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15.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24
《罗丹的雕刻》:16.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白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17.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m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白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18.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文章例话》25.(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26.“一凑合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作就显得不自然了;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白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己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27.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白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山东卷:13.(1)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身上,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前去讨伐。(2)士兵并
25
不是喜欢送死,高兴负伤,而是做将领的能够了解士卒寒暑饥饱的详细情况,士卒才愿尽死力相报效。
张元幹《卜算子》14.(1)湿,衣服沾湿,迷,迷失了归路。爽风夜露沾湿了衣服,行云书卷,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描绘出一副夜间泛舟归来的清幽静逸的画面。 (2)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吧,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既回应了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16.志愿服务不仅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是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
且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四堡雕版》19.(1)在内容上,总体概括了建安印刷的民间感和平民性的特点,突出了它独特的纯朴审美品格;(2)在结构上,与下文写建安文化的没落与消逝做对比,突出作者的惋惜之情。
26
范文三:山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山民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
就会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山民”知道遥远的地方有大海,但是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可见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但又害怕付出行动的人。
B.
“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在韩东的笔下,“山民”并不是一个像愚公那样勤奋有耐力的人。
C.
“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山民”把责任归结到自己的祖先头上了。他希望他的祖先像他那样想,然后做,那么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看到大海了。可见“山民”不仅仅是一个懒惰的人,他还是一个“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的自私的人。
D.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他已经打定主意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2)
下面对《山民》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叙述激昂,措辞尖锐,意蕴深厚硕大,蕴涵作者强烈的人生感悟——要冲破长期以来封闭的传统文化的窒闷。
B.
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不放弃懒惰和自私,世世代代渴望走出大山的山民是永远也不可能走出大山的。
C.
反讽和渲染:作者有意用一种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起到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D.
山民:成了一种符号,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3)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山民的心理历程,说说这种心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山民身上可贵的地方在哪里?他没有走出大山、看到大海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D;2.A;解析:
(1)
山民感觉到山的沉闷,萌生了要改变环境的愿望,但并没有下定决心走出去,因为他连想一想问题都觉得疲倦,感到没兴趣,提不起精神。
(2)
这首诗的语言平实朴素,作者就是想用这样一种冷静的笔调来揭示山民的悲剧。
(3)
答案:一是“困惑”,二是“推想”,三是“遗憾”。通过山民的“困惑”“推想”“遗憾”,真切地表达了生息于狭隘、封闭、传统、禁锢状态中的人们“走出大山”,走向开放的愿望。
提示:小时候,困惑而无望,“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长大了,沮丧而渴望,“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成年了,焦灼而倦望,“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归宿,无恨而有憾,“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4)
参考答案:可贵之处:敢于怀疑,这是觉醒的第一步。没有看到大海是因为他的思想没有付诸行动,他只是传统思想的叛逆者,却不是行动的先驱者。
提示:与老一辈山民比,“他”这一个(或曰这一代)山民已经很不简单地迈出了叛逆的第一步——敢怀疑,敢梦想了;但,毕竟,“他”(或曰他们)还在原地,还蹲在大山浓重的阴影里。因而,注定的,万丈雄心之后只能是一声叹息——遗憾和责备。
范文四:山民阅读答案
阅读《山民》一诗,完成下题。
(1)
对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不单是体力上的疲劳,还指精神上的困惑)
B.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指希望距离很远)
C.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想冲破滞闷的陈旧生活)
D.
他只是遗憾(为没有生儿子而遗憾)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诗中“父亲”是甘于闭塞,不思进取的老山民的象征,“他”是有所觉悟的人的象征。
B.
诗题“山民”,已消失了原有的含义,只是一个符号,除保守、愚昧外,还隐藏诗人的批判意味。
C.
诗歌主题很鲜明,表达了人们冲破滞闷落后文化的强烈要求。
D.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直抒胸臆表达出来的。
(3)
下列对《山民》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父辈只知山外是山,“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所以诗中被针砭的对象是父辈们的保守、闭塞、愚昧。
B.
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怯于行动。
C.
“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
D.
这是一首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现代寓言诗歌。
(4)
与《山民》主旨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
山外青山楼外楼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阅读答案:
答案:1.D;2.D;3.A;4.D;
解析:
(1)
D项,他遗憾的是虽萌生了改变环境的愿望,但是一生仍没能走出大山。
(2)
D项,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纯客观叙述,让题材本身说话,而非直抒胸臆。
(3)
A项,“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而不只是他的父辈。
(4)
《山民》一诗表达人们冲破滞闷落后文化的强烈要求。因此与D项较吻合。
范文五:《山民韩东》阅读答案
《山民韩东》阅读答案
(“128815”);
阅读下列的诗歌,完成10—12题
山民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0、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是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象,却没有付诸#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行动。
【答案】C
11、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用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答案】A
12、本诗前后两次出现的“疲倦”有什么意义,
【答案】第一次的“疲倦”说明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使人沮丧,无法找到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第二次的“疲倦”揭示了“他”耽于幻想而却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的弊端,充满了讽刺。
【分析】“他”与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主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