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Ⅰ . 描写方式: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深化中心, 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 除了读懂字面语意, 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 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常见的描写 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8226;侧面描写
1. 渲染 烘托 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 云托月”, 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表达不同 的情感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 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 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 《琵 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 “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 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 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 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 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2. 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 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 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 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 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 法, 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 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 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 反问为了强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 ; 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表意凝炼, 抒情酣畅, 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 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 (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 有情 ) ,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 (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 ) ,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 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 ,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 运用
二 . 正面描写
1. 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 清冽, 流泻山石之上, 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 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可以动静 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
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 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2. 虚实结合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 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 别绪下阕实虚, “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 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 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 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 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四种鲜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 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 思归的感伤, 如杜甫的另一首 《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 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 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 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 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4. 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 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 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 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 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 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5. 白描 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 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如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 洲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6. 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 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 《行 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 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 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
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 的繁华盛世
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 “闲坐说玄宗” 的细节组成全 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 人的故事一样, 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 昔之感慨 !
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时 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 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 主要是多角度描写, 各种手法 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 比如以动衬静、 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 虚实也可以是反衬 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 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 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Ⅱ . 答题模式:
(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 , 是怎样描写的
(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Ⅲ . 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 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 )
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8226;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 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 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 施肩吾, 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 博学经史, 工词章, 后 转 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读张舜民(宋)《村居》 , 完成下面两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 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6. 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 离声”
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 &8226;中山 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 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 现的?(4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 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 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 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 【注】①撚 (niǎn) :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 ?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 的感情变化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 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范文二:诗歌鉴赏描写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3)
描写手法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公子家 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4、衬托
近似或对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5、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渲染和烘托 的区别: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1)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
【区别几组概念】:
1、“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2、烘托”与“衬托”的区别在于:“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提醒一下——
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4)
【高考真题回放】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案】(1)(6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分析】第(1)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旬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分析】第(2)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5.(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讲解】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6.(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年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2007·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2006年高考北京卷)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细读本诗,觉得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本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2)、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写下你自己对三四句的赏析。(不超过50字)
答案: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三、四句采用了怎样的写法,使全诗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请简要分析。
答: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春闺梦里人”是梦境,是虚写。将士早已是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在梦中盼归,她对家庭悲剧不但全然不知,而且还怀有美好希望,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产生了震撼人心悲剧的力量。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题目。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该诗一、二两句与三、四句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三句与四句景物特点是否相同?诗人为什么这样写?4分
答案:(1)一、二两句以大处着墨,粗笔勾画;三、四两句则是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一、二两句先用粗笔勾画出阔远明丽的灿烂初春景象,然后配以三、四两句工笔细描的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极富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2)三句与四句景物特点不同。第三句勾画的飞燕衔泥的动态美景与第四句勾画的鸳鸯悠然自适地静睡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全国卷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
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4分)
[越调] 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丝绢。②入手:到手。③春风面:指女子姣美的面容。④吾土:故乡。
简要赏析这首元曲主要的艺术手法。
前五句写水乡美,后三句抒思乡苦,乐景衬哀情,艺术感染力强。
8、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4分
夜雪 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
答: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的后两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雪(4分)
参考答案: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评分标准: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
问: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中的看法。
答: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以虚写实)
10、阅读陈与义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从对方着笔,也即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范文三: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知识清单】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高低,俯视和仰视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 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 (5)
白描 工笔 (6)对比、衬托 (7)烘托、渲染、 (8)联想、想象 (9)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10)意象组合 (11)抑扬、褒贬 (12)象征 (13)比兴
【答题规范】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的感情+表达作用(效果)。(情感、作用有时只答一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
2、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
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
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3、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解答思路】
?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
? 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
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相衬或动静结合”;
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4、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白描 细描(工笔):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工笔即细腻描写和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6、其它常见表现手法见《67》p179-p180
考点针对性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懋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懋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颈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
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1、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2、答: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乡思旅愁深沉感人。
③运用借代手法。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产生“轻飘飘”的感觉。诗人以“轻黄”借代杨花,写出杨花随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颈联描写战斗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写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描绘了将士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
4、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5、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繁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①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作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诗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
②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
③借景抒情,以残花满地的凋零景象,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6、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7、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③虚实结合(1分),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8、词的上阙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景。
①由远而近,动静结合。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景。从远处的树林、高山,到近处丛生的翠竹、院落中的池塘、池边枯萎的衰草、纷乱的蝉声。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运用比拟手法,运用“断”、“隐”、“明”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②色彩对比鲜明,色香相映成趣。三四句从视觉和嗅觉写景。天空宏廓,白鸟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整个画面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词句对仗,工整严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赏析: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范文四:诗歌鉴赏常用描写手法
规范描写手法答题步骤: 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第三步,简析这各手法的作用,即
1
有效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常考描写手法:
一、正面侧面 二、虚实相生 三、动静结合 四、渲染烘托 五、细节白描 六、视角变化
2
七、色彩对照
主要手法讲解:
一、侧面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3
能力。
例:
1、《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虚实相生
4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物、虚象、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
5
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觉见虚景:
纯粹想象之景
6
往昔未来: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苏轼《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
7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从对方写: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杜甫:《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8
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动静结合:
9
1、以动(声)衬静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山居秋暝》
2、动静结合
10
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以静写动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化静为动
11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四、渲染烘托
渲染:通过对景物或环境的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
12
艺术表现力。重在氛围的营造。
烘托(衬托,映衬):即为“烘云托月”“众星拱月”“绿叶红花”,最主要的是有主有次。“云”“月”“绿叶”只是陪衬,以此突出主体事物。重在心情的曲达。烘托与一般衬托有一定的区别:侧重在气氛上的衬
13
托。
渲染与烘托不同。但诗歌中往往先渲染出气氛,再以此烘托出情感;局部描绘一般是渲染,全局描绘一般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是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即直接用描写景物来渲染,然后烘
14
托出作者的心情。
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与现代文阅读题中一般连用。
它们的作用一般表述为:“渲染了??氛围,烘托了??心境”。
典型类型:
15
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悲情。
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五、细节白描
细节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的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的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
16
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往往从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白描:用最精练、最节省、最的
17
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的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要避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
18
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张岱《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六、视角变化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
19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视角:远近,高低,视觉,听觉,触觉等变化。
层次:由远及近,由上到下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天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水北流。”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七、色彩对照:
21
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
等。
22
23
范文五:诗歌鉴赏(含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以下三种也是属于描写手法:
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来源:gkstk.Com]
抒情手
—直抒胸臆
曲笔: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读者。诗人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而是从对方 着笔,展开想象,是推一层的写法,可分为移情于人,移情于物。也可成为对写。
法 描
写手 法
寓情于景:通过对/渲染 触景生情:诗人因听/闻/见/感触到/引起情感。 移情于景:诗人基于色彩的画面。
情景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情景格调不一致) 借事抒情:借诗人或诗中的主人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细节) (如:轻罗小扇扑流萤 / 手捻花枝 /衔泥点污琴书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态。含蓄蕴藉。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首小令白描的描绘,,短短二十八个字,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多余
的修饰,却教人能够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精致的图景,完全归功于白描完好的运用。 (如:《柳》李商隐 《咏梅》)
[来源:学优高考网]
4.细节: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用事(借古抒怀),引用前人诗句,使内容丰富含蓄,富有表现力、感染力。
隐讽态度尽在“妃子笑”与“无人知”中。
5. 动静结合。这里指的是动态描写与景态描写。“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
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
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常见修辞手法
[来源:gkstk.Com]
用典抒情:
1. 比喻: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
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1)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a. b. c.
d.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喻词“像”“似”“仿佛”“好比”“犹如”“如同?一般/一样”等联结。典型形式:甲像乙。 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 春深似海。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喻词“是、就是、成为、成、变成”等联结,有时不用喻词。典型形式:甲是乙。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 骆驼,沙漠之舟。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典型形式:甲代乙。 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
杰怕熊罴。 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层层的叶子中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⑶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
)
★借代的作用:①使表达形象生动。
3. 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和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两类。
4. 夸张: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注:使用时要有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可分三类:
(1)扩大夸张。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2)缩小夸张。如:他的心眼太小,芝麻大的事也容不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5.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用来加强语气、
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 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④复句排比。 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
、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式。常用形式:
⑴肯定表否定。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周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否定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8.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
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9. 反语: 通过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种类: ⑴表讽刺: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⑵表亲密: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个人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作用: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10.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两种:
①谐音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 老虎拉车——
谁赶(敢)? 11.通感(移觉):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和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也不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本身比较抽象13.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方式。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用:揭示对立面,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使语言色彩鲜明。
14. 反复 反复的特点: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1)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2)抒情写景,感染力强。(3)承上启下,划段分层。(4)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诗歌鉴赏答题的几种解题思路
第一种题型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画面+氛围+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题型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4\答题步骤: 手法+解析
+情感、氛围、效果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题型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语言特色+分析+情感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 第四种题型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表层(字义+修辞+放入原句翻译)+深层(效果+氛围+情感)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题型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主旨+结构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来源:学优高考网]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
少被采纳。②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④退食:退朝而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⑤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1.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
赏析写景题要分析以下几点:①写景手法②景物特点(画面、意境)结合文本分析③作用(内容:表达什么情感;结构:与上下文、题目的关系)
省中院内,高高的院墙、矮矮的竹篱,十寻高的梧桐树,一层一层的洞门;残花飘落地上,树上无端飘来一根游丝。暮春时节,在官员办公的省院中,白天却没有什么人,非常地安静。鸠鸟鸣叫,乳燕已生,春意已经很深了。诗人在景物描写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暮春时节省中的景象画面,渲染了深幽寂寥的氛围,为下文诗歌抒发失意之情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诗歌题要问什么答什么。得分点在前,分析在后。此题为复杂情感题,要注意答题规分析;②情感+分析??
颈联中“腐儒衰晚”紧承上文“青春深”,言及自己迂腐腐儒,接近暮年的处境,左拾遗的官职,但却无一个字去为皇帝补缺的不安与惭愧之情,而暗含杜甫自己怀才不遇,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退食迟回”、“许身”之语表现诗人退朝之后,仍尽于职守不愿
诗歌鉴赏二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遑遑”二词的妙处。
炼字题答题步骤:①点出这个字的含义,尤其是文中意②手法+分析③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一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
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
5分) +分析;
+分析。(注意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诗歌的对比阅读,要分析其异同点,要分条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如⑴同:⑵异:
。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诗人的凄清悲苦;③尾联叙写诗人闭门谢客、不问世事,突出诗
) 。
同样问什么答什么,得分点在前,分析在后。
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
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
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 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
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四: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1】 刘克庄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
【2】 生,虬须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
【3】【4】
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
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1】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2】牛角书生:诗歌鉴赏三:
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归嵩山作① 王 维
世民事。【3】燕然:即燕然山。《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4】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块,故须酒浇之。”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
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6分)
1.本诗的“落日满秋山”与王维早年诗句“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所表现的意境有何异6分) (注意分条列点) 答题时注意先答意境方面的相同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再答意境的不同,(注意分条列点)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
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
良》上片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期待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异:“落日满秋山”以落日余晖洒满秋山的景象,突出环境的苍茫、沉郁(萧瑟、凄清) 的色彩。
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下片回忆自己未能出击强敌,像古代英雄那样登燕
然山勒石纪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了词人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担心报国无门的忧虑。塑造了一位为国忧心、老骥伏枥的爱国诗人形象。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全词塑
用典。
诗歌鉴赏六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
诗歌鉴赏五 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①故园 王沂孙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 曾隐居东山, 故名。他
泛孤艇、东皋②过遍。尚记当日, 绿阴门掩。屐齿莓苔, 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 空惆
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
怅、成秋苑③。自约赏花人, 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 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
的战争。
短, 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 抚乔木、年华将晚④。但数点红英, 犹记西园凄婉。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 松菊尤【注】①中庵:王沂孙的朋友。②东皋:指中庵寓居之地。③成秋苑: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
中有“梨花落尽成秋苑”的诗句。④抚乔木、年华将晚:《世说新语〃言语》载, 桓温北伐, 经金城
见以前亲手所种之树已十围, 慨然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攀枝折条, 泣然流泪。
诗歌的阐释观点题目,有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后面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点?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作用”写在前,“分析”写在后面,进行分条列点。 答案要点:答:相同:山林隐居 贞洁自持 “泛孤艇、东皋过遍”写乘孤艇旧地重游, 紧扣词作标题中的“重过中庵故园”。 “孤艇”之“孤”点明词人孤身一人重游, 流露出独自重访故地的落寞; “东皋
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爱国忧患之情。 过遍”之“遍”字说明词人足迹遍至东皋, 流连徘徊, 表达出词人对此地的深情。为了暗示词人情
改为规范答案: 感。③与下文“欲寻前迹”相照应, 为下文的描写、叙事、抒情做了铺垫。为了引领下文。
诗歌鉴赏七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①昔日与友人欢游, 园内环境清幽雅致; 今日词人独游, 园内环境萧条。两者形成鲜这是对比手法。②虚实相生。追忆昔游是想象, 是虚写; 今之重游寻迹, 故园萧条
, 是实写。虚实相生, 表达了词人孤寂惆怅的情怀。③无论是眼前“秋苑”的萧条之景, 还是昔日“绿阴门掩”的景色, 无不寄寓着词人恋昔怀人伤今的情感。运用了寓情于景。④ “成秋苑”化用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 “抚乔木、年华将晚”暗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的典故。典故的运用, 既加深了词作的意蕴, 更丰富了词人的情感。运用了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①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②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②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1.后人评价认为周莘此诗颔联写景很有特色,在写景上与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第三四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周诗颔联与《雁门太守行》第三四两句在写景手法6分)
3、4句写景
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周诗颔联前一句诗从听觉描写,在深秋死寂中满城响起角声;后一句从视觉描写,夜晚晚霞映照战场,胭脂般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呈现一片紫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渲染出战地的悲壮气氛和战争残酷。(意思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1+分析;②情感2+分析;
”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却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漂泊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意思对即可) 改为规范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八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6分)
①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俯视、仰视) 。②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色彩鲜明艳丽。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将个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九
生 查 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5分)
“ 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 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
表示思念的绵长。, 音书少, 暗含着思念的频密与分离的痛苦。( 1 分) 距离的遥远、思
念的绵长, 与音书的稀少, 形成反差, 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 2 分) ( 意思相近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6分)
相同:都通过想象, 表达怀人思归之情。( 2 分) , 表达“ 离别实在太难, 不如相逢团聚” 的真情, 表意直率, 明白如话。( 2 分) ② 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 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思念之情。表意深婉, 含蓄隽永。( 2 分)( 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