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以及特点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以及特点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的破坏性,使灾难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责的体现。
特点:灾难新闻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因其意外爆发,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由此而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好灾难新闻报道,主动引导舆论,以推动灾难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改革与发展的稳定大局。
灾难事件一直是新闻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媒体报道的重点,西方的新闻写作专 著把灾难报道分为两类—事故报道和灾祸报道。西方的新闻写作教材明确指出 灾难报道和其后续报道必须包括几个基本要素,并且要求媒体谨慎处理几个问 题:记者不是法律代言人,满足公众知情权,保护个人隐私,记者要明辨是非等. 西方的灾难报道本着以受众为本的新闻理念,以统计数据说话,重在“疏”而非 “堵”。他们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成果以及个案报道分析对我国灾难新闻报 道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范文二:什么是灾难新闻报道
灾难事件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①灾难新闻,就是对这些灾难事件的报道。灾难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和冲击性等特点使其新闻价值较高。灾难事件突发时,政府部门能够首先掌握重要信息,能否对危机信息进行合理披露对于应对危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灾难事件发生后,人的认知状态失衡,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求来平衡认知,以衡量自身所处的危险程度。因此,灾难新闻报道是否科学,关系着处理危机、稳定民心、维护国家形象等众多方面。通过灾难新闻,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体现出一个政府对民主的宽容态度和对公众知情权的理解和尊重。②近年来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取得的进步首先,在报道的及时性、公开性上,较之以往“宁慢勿抢、宁压勿报”的报道模式,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震后短短几分钟,湖南在线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的不确定消息,紧接着迅速对其真实性进行确认;十多分钟后,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4点55分,央视发布首条视频;32分钟后央视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推出直播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源于中国各级政府、新闻主管部门思想上的解放,很多记者,包括境外媒体在第一时间被允许抵达灾区,实时传递前线消息。媒体通过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才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身公信力,同时合理地引导舆论,帮助政府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
其次,在改变一味正面报道,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方面,我国媒体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媒体长期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认为负面报道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某些内容的把关相当慎重甚至保守,容易造成媒体报道的延迟。在雪灾报道和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在报道救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真实披露了灾难事件带来的死难、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更加重视广大受灾者的真实心声、生存状态。事实证明,这样的灾难新闻报道并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相反,有利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震救灾。最后,是重视了对灾后重建、灾区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等的报道。灾难报道不能仅是短期、表面的聚焦,更应该关注事件中各种危机形成的深层原因,形成对社会各方面的长期有效监督,恪守媒体与社会的责任。地震报道中,面对媒体披露的家长对于倒塌校舍质量的质疑,政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且在灾后重建中切实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强度。时至今日,央视新闻频道的“铭记”节目在地震报道的深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关于汶川地震报道,很多境外媒体改变了既往态度,纷纷对中国媒体的表现表示认同。《纽约时报》说,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澳大利亚人报》称,迅速、准确的官方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布出来,这表明中国的媒体完全具备了职业的工作能力。③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雪灾报道为例,灾害天气开始七八天后媒体才开始关注其带来的严重后果。虽然冰雪天气危害有累积性的特点,但仍反映了我国媒体在预警意识和能力上的缺位。再者,公开信息不等同于内容选择、报道量上的放任自流。在灾难信息内容、量和度的把握上还是要慎重的。地震报道中,网络上有大量死难灾民以及灾区废墟的图片,电视也长时间、不间断地播报这类灾区信息,有些媒体甚至进行放大乃至曲解的报道。这些过度报道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二次伤害,众多的悲情信息也造成了其他受众的心理压抑。不可否认,灾难新闻报道要真实,但可以换个角度,弥补灾难事件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加人性关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传统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电视可以通过及时、真实的报道,迅速控制社会上的流言,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地震报道中,电视通过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描述,使我们与灾区人民零距离接触,切实感受到他们的不幸。报纸的各种评论和深度报道,也起到了剖析灾情、稳定民心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5月27日19时,新华社播发了有关抗震救灾的中英文文字和图片稿件23662条。④各种杂志更是推出了有关地震的深度专刊。网络媒体由于其即时性强、信息量巨大的特性,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除此之外,网络在深度专题方面的功能也不容小觑。如“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全面跟踪震后各地抗灾、伤亡情况、受灾影响、地震知识、灾区防疫、人间真情、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等信息,内容丰富。移动媒体如手机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它们便于携带、受众广泛、能随时随地接触。通过文字短信、彩信、手机电视等方式迅速传达各种信息,安抚民众,方便受众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这些新媒体使传受主体界限模糊,很多网民成为某些信息第一时间的发布者,通过网络的力量,形成公共事件,从而引起传统媒体关注。如“范跑跑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人性、道德伦理的大讨论;新媒体还改变了传统议程设置中媒体的主导地位,受众直接参与了议程设置的过程,使得新媒体关注的焦点更加贴近民意。但并非所有民意都是理性、正确的,监管不当,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事件。网络上鱼龙混杂的真假信息,也容易造成民众心理的不稳定和流言的兴起。如广东柑橘蛆虫事件中,网络和手机在传播过程中,过分放大问题柑橘的情况,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当地政府积极解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成绩,在社会上形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造成了当地果农的重大损失。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也承受了一定风险,有学者指出了媒体的“焦灼”状态。很多情况下,受客观因素的限制,媒体没有充分掌握事实,或考虑到报道可能引起的社会反应时,会比较谨慎,这要求媒体准确拿捏其中的尺度,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与此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新闻法治建设,才能在关键时刻充分、及时地保证公民的知情权,维护国家形象。
范文三:MJC必读系列 | 什么是灾难新闻报道的3T原则?
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提供情况)
Tell it fast (尽快提供情况)
Tell it all (提供全部情况)
该原则要求作为危机管理主体的政府必须主动寻求与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合作,通过媒体这一中介和载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导,使危机信息比例合理化,避免诱发潜在危机。这对我们做好灾难性报道应该有所启示。当然,我们在将危机公关的“3T”理论融入到媒体的灾难报道之中时,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图片来自新华网
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把握舆论主导权
灾难性事件往往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人们急切想了解与之有关的一切,如果官方隐而不报,我们的权威媒体无法满足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就会丧失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事实上媒体越是早些跟进相关事件就越为政府较早地进行议题设置阻碍谣言的传播提供保障。在突发事件中,群众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个人的利害关系和一些敏感问题上,固执己见,争论不休,从而影响了对事件全局性处理的进行。因此,必须转移群众非全局性的关注点,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有利于事件控制的实质性问题上来。政府通过媒体展开的正面引导,就是为了体现公共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利益一致性,消除分歧,从而形成全社会团结一心、一致应对危机的氛围。否则,不仅会影响到对事件的处理,甚至会加重已有的危机,或是诱发复合型危机。在汶川地震期间,笔者在对《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的网站5月13日至15日的中国地震报道进行调查后发现,该三份报纸的报道基本是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进行的整合,图片使用也均是转自国内的报纸和网络。就连之前在拉萨事件中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的CNN和一些德国、法国媒体在立场上都来了个180度的转变,给我国政府做出了正面积极的评价。可以说正是我们媒体的成功报道使得舆论的焦点锁定在灾难事件本身上,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无隙可乘。
第一时间提供情况,让事实跑在谣言前面
第一时间报道重大事件,本是对现代媒体的必然要求。在灾难事件发生时,由于公众无法预知,同时灾难事件与公众的个体切身利益相关,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对信息的大量渴求,而这个时候公众和政府对于危机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公众了解的是表层的和零星的现象,而大众传媒才是公众获得全面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最需要的是大众传媒的准确和及时的传播,及时告知相关信息。过去一些地方对灾难报道做出种种限制,广大受众由于得不到全面的信息,造成流言漫天飞,引发公众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2003年的SARS事件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传播学中存在一种首因效应,它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在灾难性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正是人们处于极度渴望信息的高峰期,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权威的官方的信息来给人们解渴的话,很可能会被流言通过非正式的传播途径抢先占领舆论高地,率先对民众的认知产生影响作用。即使官方媒体在后来再给出权威的信息,也很难再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固有印象了。此次地震报道,我国媒体迅速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信息披露高度透明化。从中央媒体到各地方媒体纷纷援引来自官方的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为事件的报道定下了舆论基调。事实表明,信息及时并大量地从我们媒体中发出,就能切断谣言传播的渠道。
震后的九寨沟
提供详情,抢占信息管道
尽可能提供全面的情况也是灾难报道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一个部分,它是由于灾难性事件本身的突发性以及不确定性导致的。像地震这类无法预测的灾难事件,由于发生的突然性,灾难伊始很难迅速收集到各个点上的信息,而人们本身对其了解的模糊,以及对其接下来发展形势的不可知性,也使得信息的披露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过去在灾难报道中,我们有些地方媒体因为过于在乎不确定信息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应对时的做法往往是等待。一是等待更多的来源之后确定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对外发布。这样的做法阻碍了大量有关信息的及时披露(因为此时信息的核实与确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二是等待政府或是有关部门对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进而筛选能够发布的信息。很多民众极渴望知道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因此被压了下来。媒体也因此背负上道德的压力。因此,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向社会提供全面的情况,包括告诉人们有哪些不确定的信息。因为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做最坏而不是最好的打算。最近地震中对各方面信息的开放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此次地震救灾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媒体也并未像过去一样“选择性失明”, 而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信息与言论的开放空间。事实是公众知道的越多, 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即使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此次救灾中所犯的失误,只要不是出于故意和恶意,都得到了公众在一定程度的理解、接受,政府的公信力并没有随之下降。相反,政府部门通过对信息的公开程度,可以引导媒体对事件报道的纵向与深度,进而提升自己的形象。危机公关的实践表明,媒体报道危机事件具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事件本身情况;第二层次:事件原因;第三层次:事件应对与处理;第四层次:善后处理与受害者意见。在报道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报道的层次越往上走,给谣言和小道消息留下的空间就越小。当到达第四个层次的时候,信息管道中基本就是官方和正规的信息了。这个时候实际上政府可以说是利用了一次危机事件做了一次绝佳的正面宣传。
从实际出发,切忌盲目套用
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3T”理论在灾难与危机事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良好的效果。但作为“舶来品”,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遇到与其出生地土壤不尽相同的我国国情时,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媒体行为掌控的“松”“紧”度上:
过紧——引导变成控制。我们说在危机事件时对舆论主导权的掌控,应该是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通过调动媒体的兴奋点,使媒体自觉地围绕公共政策部门所发布的议题进行报道和追踪,使议程设置塑造的舆论形成公众的强烈认同。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通过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方法,要求媒体完全“按照我说的去报道,不要节外生枝”,甚至细节到对媒体具体报道的策划上进行干预,错误地认为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所有媒体都从一个角度去报道一件灾难事件,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传播效果的大打折扣。
过松——理性滑向感性。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灾难是记者的节日”,新闻媒体热衷于能迅速吸引公众眼球,带来感官刺激的灾难性事件,并不惜花大力气进行渲染。在我国有些媒体也受到影响,一旦政治的控制相对减弱,面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有的媒体往往会打着为受众提供全面信息的旗号用密集轰炸的方式来编排灾难新闻。这样的做法事实上会对受众在事件的把握上形成一种夸张的误导,进而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
传统的新闻理论认为公众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生活在社会舆论所形成的舆论氛围之中。舆论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感染力既可以通过人们的理性层面起作用,也可以借助情绪的力量通过非理性层面起作用。当公众无法从正常途径获得信息,妨碍事实的正当传播时,舆论失控将无法避免。政府的媒体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政府的灾难处理能力。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未来政府能够在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给予新闻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更多制度化的活动空间,激活媒体的自主活力,让媒体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协助政府应对灾难。
瓦叔评论:
今年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年份(在此为灾害中逝去的生命默哀)水灾、地震再次出现,令公众揪心的时候,也在考验着社会的应变能力。但不幸中的幸运是,由于灾情部门的及时控制,以及媒介的良性报道,今年的灾害没有造成太大的社会动荡。那么在考研场上,灾难新闻,或许会成为今年的一个新的热点。
那么灾难新闻有哪些考点呢?首先是这篇文章介绍的宏观部分,也就是新闻媒介在灾难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3T原则。坚持3T,同时通过一定的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可以使得媒介在第一时间掌控舆论主动权,凝聚人心,防止谣言,并最终协助灾难的处理和解决。那么除此之外,灾难新闻在具体操作中会有许多考点:灾难新闻的伦理问题(这个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我们之后会再次推送)、灾难新闻与受众权利(主要是隐私和肖像权)、灾难新闻与融媒体新闻(例如新华社对灾难制作的融合新闻产品,等等)、灾难新闻与网络舆论(例如如何应对自媒体制造的未经核实的灾难消息,与蓄意制造的的网络谣言,如何避免灾难引发的名人道德绑架,如何避免消费灾难,甚至将灾难戏剧化、娱乐化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家有意识的进行总结。
范文四:灾难新闻
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
陈骥 牛凤和
渤海二号钻井船的翻沉,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参加这次事故调查的同志和海洋石油勘探局的许多职工都认为,这次事故不是偶然的,是海洋石油勘探局领导上长期以来坚持一些错误的指导思想和作法的必然结果。
只讲需要不讲可能
海洋石油勘探局在钻井勘探作业的安排上,相当严重地存在着只讲需要,不讲可能的思想。
渤海湾冬季寒流多,风浪大,钻井船容易位移,造成钻井打偏报废,而且,钻井船都是不抗冰的。但是,因为有关领导机关曾经向局里提出“是站着过冬还是干着过冬”的问题,要求钻井船冬季也要出海打井。局领导往往不顾实际情况,又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冬天也把钻井船轰到海上。职工群众提出不同意见,局领导就说:“要翻船也给我翻到海里去,不要翻在码头里。”
这样做的实际效果究竟怎样呢?据“渤二”钻井队职工反映,1978年冬季,“渤二”主机有毛病,甲板有裂缝,应该检修,而局里非让它继续打井,并说:“要干着过冬,不能泡着过冬,要过一个革命化的冬天。”结果在海上打了两口并全部打偏报废,白干了一冬。有的船由于冬季出海打井,不得不在春夏被迫回港检修。
“渤二”这一次所以要在冬季紧急迁往新井位打井,也和这种指导思想有关。按照规定,钻井船迁移井位,一般应在15天以前把任务正式下达到钻井船队,并且必须同时提供新井位的水深、地貌、泥厚等必不可少的资料,使钻井船可以比较充分地进行拖航准备和顺利地在新井位就位。但是这一次“渤二”迁移新井位的时间很急迫,11月20日确定任务,21日开拖航会议,24日就要降船拖航,拖航准备只有三、四天时间。而且当时连新井位的水深、地貌、泥厚等资料都还没有弄清楚。由于任务要求过急,拖航准备不得不仓促上阵,为了赶时间,在拖航前,应该排的压载水不排,应该卸的可变载荷不卸,应该捞的潜水泵不捞,使这条本来能抗12级以上大风的钻井船,却经不起八、九级风(最大阵风十级)的袭击而翻沉。
冒险蛮干 不讲科学
海洋石油勘探局领导上往下压生产任务,常常是要求过急,不讲科学,强令下面接受领导上的违章指挥。据“渤一”职工揭露:有一次在大风警报的情况下,局里强令他们冒险起浮拖航(按规定四级风以上就不得起浮),群众没法子,只好照办。起浮后风浪越来越大,根本无法去新井位就位,只得冒着危险由拖轮拖着顶风走,在海上“大游行”了三天。象这样强迫命令瞎指挥的事例是很多的,但是领导上从来不认为是个问题,相反却把蛮干没有出事,当作经验来总结,出了事就说是“没经验”,“交学费”。领导上根本不把“安全”二字放在心上。“渤二”引进已经六年了,该船的《稳性计算书》等外文资料一直没有翻译过来,发生事故后,为了调查案情,才由事故调查组请人译出。
结果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谁要是不问实际情况只按领导要求去做,即使明明是违章作业,也是“有干劲”,“有锐气”;相反,谁要是讲科学,抵制违章指挥,谁就是“怕困难,不听指挥”,就要受批判,调动工作。该局船舶处一位副处长,提出拖航作业应该由拖轮负责指挥,因为钻井船的队长钻井是内行,对航海并不内行。这位副处长的意见至少可以讨论吧。但是不行!因为这冒犯了局里的规定,一位副局长强令按原规定拖航,这个副处长拒绝参加,就被批判三次,后来被调离了船舶处。到底是讲科学、抵制违章指挥的是对四化建设负责的好工人、好干部,还是只知服从,盲目蛮干的是好工人、好干部?这个重要的问题被弄颠倒了。
这种不讲科学的态度,还表现在不尊重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干部、工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次“渤二”拖航前,队长刘学曾几次打电报来要求卸载、捞潜水泵和请求用三条拖轮拖航。但是这些正确的意见,却被搁置一旁。如果按刘学的意见办,这次事故就有可能避免,至少能大大减少死亡和损失。可惜,有的人就不愿意承认生产第一线的干部工人比自己的认识更接近实际,他们的意见更值得重视和尊重!
只讲生产 不顾安全
职工们在事故调查的座谈中,揭露了该局领导上只顾生产,不顾工人安全的大量事实。在海上采油平台上,采油区和生活区、油罐区之间,有不少地方没有走梯和走台,工人们要顶着大风,在一米粗的拉筋管道上来回走,没有扶手栏杆,下面就是大海。职工们从交通船爬上平台也总得捏把汗,船在水里晃动,搭上一块一尺宽、几米长的跳板,工人们就在跳板上走上走下。
海上的救生、防火等设备很少配齐过。“渤三”出海半年多以后才配上救生筏。工人们出海换班的交通船上也只有很少的救生设备。如海上井喷、起火时救生用的耐火救生球数量配备太少,有的有了球,却没有放下海的设备,还是不能起到救生作用。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海上救生设备即使有了,工人也不会使用,因为平时不组织学习、演习。
这个局海上作业的职工只占六分之一,以六分之五的人来保障六分之一的前线职工的生产安全和生活,应该是照顾得比较周到的,但是事实上对海上作业工人的照顾却很差。工人出海换班有的要自带行李,船上又无舱房,冬季在甲板上或过道里任凭刺骨寒风吹打。国产钻井船设备较差,工人们每天一身泥水,二十天才能洗一次澡。井口船上原来配有沙发,但引进后一到码头,沙发就被搬到岸上使用。特别是工人在海上得了重病,或出了工伤,更是难以及时回港就医。一次,“渤四”有个工人在船上摔伤,伤势严重,处于昏迷状态,钻井船要求局里紧急派直升飞机抢救,飞机来了,机上坐着钻井处处长孙治业和另一位海工处的处长。因为飞机只能坐三个人,队长和指导员说明情况,要求他们下机,先把工人护送到岸上抢救。海工处长下了飞机,孙处长无论如何不肯下机,钻井队干部说了很多好话,他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只好派一名工人跪在机舱里护送伤员,而孙处长却端坐舱中,不肯帮一手。
海洋局领导上不去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职工,却说什么“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一味地要求工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渤二”翻船后,局领导还是用这一套来统一思想,局政治部的一位副主任,在对事故调查组汇报时,竟然说:“要奋斗就要有牺牲,战争年代要付出代价,搞四化也要付出代价,七十二人死的是值得的,他们是英雄,要交学费嘛!”
掩盖矛盾 逃避责任
海洋石油勘探局成立七年多来,发生过许多次大小事故,但是领导上从不认真总结教训,常常用评英雄、追认烈士的办法,逃避领导责任,不了了之。群众批评说:“我们海洋局是事故出英雄,一次事故,一批英雄;事故越多,英雄越多。”
1977年冬,“渤一”断腿事故,其严重程度并不亚于这次“渤二”事故,只是由于工人英勇抢救,侥幸没有造成人身伤亡。可是事后领导上不总结教训,钻井船被抢救回港后,给人们披红戴花,设宴摆酒,评了英雄,就算了事。这次“渤二”翻船后,局领导仍想用这种办法来逃脱责任。在事故后的第三天,就急急忙忙写出不如实反映情况的报告,定了“突遇大风,不可抗拒”,“指挥无误”,“抢救英勇”的调子,要在全局大讲“渤二”不怕牺牲的功绩,开展所谓大总结、大评比、大宣传、大表彰的活动,绝口不提查清事故责任问题。而且以此在全局强行统一思想,连说“事故”二字都不允许,还宣称要“注意阶级斗争新动向”,“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把水搅浑”。其实,局领导所谓的“突遇大风,不可抗拒”的说法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他们说突遇十级到十一级大风,但是据查,当天距“渤二”只有三海里航行的“大庆九号”油轮的气象记录是:“11月24
日24点,西风九级;25日四点,东北风七级。”天津、山东等气象台的实况记录,也都只有八、九级风,最大阵风只有十级。“渤二”从新加坡拖运进来和送日本大修时,在拖航途中都遇到过十一级大风,但是因为照规程办事,钻井船安然无恙。
随后局领导又根据这个报告,向有关领导机关提出追认英雄烈士的要求。职工群众认为,“渤二”船队是有功绩的,72名职工也是英勇的,但是不能允许领导上借此来掩盖自己的责任。职工群众非常担心地说:“如果这次仍然不了了之,我们总有一天要被他们?指挥?到海里去。”
人们强烈地要求按照党纪国法严肃处理对事故负有重要责任的领导人员,同时要求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确实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证国家财产不被糟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不能总是交这些冤枉的学费!一定要从这次惨痛的事故中引出积极的结果来,把海洋石油事业办好,为四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载1980年7月22日《工人日报》
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
两千余军民奋力抢险
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6时5分电(记者贺延光)
今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与5号闸之间决堤30米左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九江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
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6时35分电(记者贺延光) 现在大水已漫到九瑞公路。据悉,决堤时,一些居民还在睡午觉。现在在堤坝上被洪水围困的抢险人员大约上千人。
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7时5分电(记者贺延光) 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的有关专家正在查看缺口。专家们决定用装满煤炭的船沉底的办法堵缺口。
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7时15分电(记者贺延光) 记者已赶到缺口处。汹涌的江水正从30米宽的缺口涌向市区。南京军区两个团正在国家防总、省防总有关专家的指挥下现场抢险。现在有一条100多米长的船无法靠近缺口,抢险队正在想办法。
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17时40分电(记者贺延光) 专家们拟定了三套抢险方案:1、将低洼处的市民转移到安全地带。2、市区内的军队、民兵组成一道防洪线。3、全力以赴堵住缺口。现在,一条大船装满煤,正由北向南岸靠近,准备堵缺口。
本报江西九江8月7日22时5分电(记者贺延光) 截至记者21时撤离时,决堤口还没有堵上。一条装满煤炭的百米长的大船已横在距决堤口20米处,在其两侧,三条60米长的船已先后沉底。数千军民正在沉船附近向江里抛石料。水势稍有缓解。目前,留在决堤处抢险人员总计有2000多人,防汛指挥部组织抢险人员正在市区的龙开河垒筑第二道防线。据悉,市中心距决堤处的直线距离约5公里。市区内目前还未进水。记者赶回市区时看到,一些店铺还在营业。市民们的情绪较下午平稳了一些。
路上,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市政府已在电视上发出紧急通知,告诫市民,凡家住低于24米水位的住房,要迁到更高的楼上。
本报江西九江8月8日零时15分电(记者贺延光) 记者刚刚与前线指挥人员通话:现在沉船部位上端水流有所减弱,但船下的漏洞水流仍然很急,缺口处洪水不见缓解。抗洪军民仍在连夜奋战。
本报江西九江8月8日零时45分电(记者贺延光) 记者刚刚得到消息,从昨天下午4点开始,万余名解放军战士正在龙开河连夜奋战,构筑一道10公里长、5米宽的拦水坝,作为市区的最后防线。至发稿时止,仍有大批军车赶往此地。(原载1998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
评析
打破常规
新闻姓“新”,除了内容新、时间快(新近发生)外,还要求表现手法新。“喜新厌旧”,不论是新闻从业
人员,还是广大受众,对待新闻均是如此。
1998年夏秋之交,历史罕见的洪魔肆虐大江南北,长江中下游全线告急,险情不断。8月7日,九江段突然决口。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中国青年报》打破常规,采取现场实况“播报”形式,滚动报道受众极为关注的信息。开了简讯组合报道的先河。
标题醒目,扣人心弦。主标题《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位置明确、险情重大。副标题《两千余军民奋力抢险》,简洁明快,生动传神。读罢标题,悬念顿生,吸引着受众必须看个究竟。
实况“播报”,如临其境。消息以时间先后为序,报道记者亲临现场的目击进程。且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吸引力。是一篇典型的亲历新闻、目击新闻和进程式新闻。结构新颖,别开生面。按日报的一般规律,同天发生的事件,大都是写成一篇稿件。此稿如此操作,也不影响其新闻价值。但用叠加快讯的形式,每则加上电头,更令人拍案叫好。好就好在形式活泼,节奏感强;好就好在体现了人民记者真正充当党和人民喉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哪里有新闻记者就亲历在现场的敬业精神。
笑蜀: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
2008年05月14日23:18
这一天电闪雷鸣,这一天山摇地动,这一天大雨滂沱。
这一天是我们的国难。
当一排排倒塌的校舍扑面而来;当一具具遗体从瓦砾中缓缓抬出;当一个个母亲亡命般地冲出隔离带,冲向担架上已经永远沉默的孩子;
还有谁,能够忍得住悲伤?
那是一股怎样的力量,从地底奔腾而出,如脱缰野马恣意蹂躏生命。那是一个怎样的信号,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手足口病一直到今天的大地震,大自然的暴虐似乎无休无止。生命的多舛和国运的艰难,令人浩叹。
这固然是对中国的大考,但它何尝不是一场战争?这是大自然对生命的宣战,是大自然对整个人类的宣战。
面对大自然的宣战,无分国界,无分民族,无分宗教,所有的人都是朋友。
于是,大地震马上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台湾地区第一时间申明,愿提供一切必要的人道援助,其特种救援团队早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发。日本首相福田也表示做好驰援准备,会尽力而为。其他如欧盟和美国,也都愿意向地震灾区提供实际援助。所有这些善意的声音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善意回应。中国政府表示欢迎,并声称将迅速联络有关国家、地区及组织。
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一切的恩怨、一切的纷争都应中止,为绝境中的生命让路,这已经是全世界的共识。巨大的灾难把全世界跟中国紧紧团结起来。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大自然并不需要动员自己全部的力量,只需要一滴水,就能置人于死命。这就注定了人类不可以被分割,被孤立。只有以人类整体去面对,灾难才是可能克服的,恐惧才是可能走出的。
最大的悲恸不是号啕,而是无人能够倾听的号啕;最大的不幸不是沦陷,而是无人能够援手的沦陷。我们曾经经历了这噩梦,所幸我们已经告别噩梦。我们融入了世界,我们不再是孤岛。
这是一次巨大的劫难,这是一次惨痛的牺牲。而尤其因为劫难的巨大和牺牲的惨痛,我们更需要团结,跟整个人类团结。敞开胸怀,让世界进来,把整个人道的力量,博爱的力量,整个现代文明的力量,都投入到灾难救援之中。大自然是莫测的,我们不可能赢得所有大自然强加的战争。但是只要我们这样去做,纵然没有必胜把握,但是希望总在。而只要有希望引领,我们就有动力,有努力,就不难拯救所有可以拯救的生命,不难杜绝所有可以杜绝的悲剧。
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问心无愧了。
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新华网四川安县5月24日电
新华社记者朱玉、万一、刘红灿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中学,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绵阳周边非常有名。学校因教学质量高,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大地震动,他站不稳,只好与学校的总务长互相抱着。
手机打不通,电话断了,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
车开得飞快,路上他一句话也不说。
他惦记着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心里最怕的是那栋楼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那栋楼建设时,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
新的实验教学楼盖好了,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哪个都知道没有人敢验收的楼,建筑质量是什么样的成色。
当时,他还是普通教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别人不敢搬,他只好带头搬。
搬进新楼时,新楼的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灯泡各式各样,参差不齐,教室本应雪白的墙上,只有底灰,什么都没有。
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
1997年,他把与这栋新楼相连的一栋厕所楼拆除了。因为他发现,厕所楼的建筑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他怕建筑质量不高的厕所楼牵连同样质量可疑的新楼,要求施工队重新在一楼的安全处搭建了厕所,这样,虽然高层教室上课的同学上厕所不太方便,但是,孩子们安全。
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生气,找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
1999年,他又花钱,将已经不太新的楼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
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
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领导支持,他修楼的钱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的化缘而来。
教学楼时刻要用,他就与施工单位协调,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楼修好。
对新建的楼,他的要求更是严。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面,只贴一下不行,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建筑外檐装修的术语讲,这叫“干挂”。
因此,即使是如前些天的大地震,教学楼的大理石面,没有一块掉下来。
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不是没有见过出事的学校,有的学校墙没弄结实倒塌砸到学生,有的学校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
他不能让这样的危险降临在自己学生的身上。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会事先告知学生,本周有演习,但娃娃们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
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
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的有,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半大孩子除了觉得好玩外,还认为多此一举,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
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他对老师的站位都有要求。老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是: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认为适当的位置是:各层的楼梯拐弯处。
老师之所以被要求站在那里的原因是,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毕竟是成人,力气大些,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他管得严,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
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那天,连怀孕的老师都按照平时的学校要求行事。地震强烈得使挺着大肚子的女老师站不住,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但也没有先于学生逃走。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
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老师们迎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都没事。
他后来说,那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他的老师们收入都不高,教师平均月收入1126.78元。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那时,在大震时分布四处的学生家长们的伤亡数尚在统计中,学校墙外的镇子上,也是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但是一个镇里的农村初中,却在大震之后,把孩子们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范文五: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什么
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什么?
马店中学 朱武雄
课题类型:完全探究
学习科目:语文、历史 政治
年 级:七、八、九年级
一、课题的来源
当我们面对灾难,才知道所谓富贵真的不过身外之物。当我们面对灾难,才知道生命最后一分钟你想握住的那只手,最值得珍惜。当我们面对灾难,才知道所谓文明是人类在一次次灾难中积累起的人性光辉。所以即便我们身处太平,也在此时握一握身边的那只手,寻一寻,心里的那点光。在灾难面前 ,你最怕的是什么?
四川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国人民心连心、手挽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正用“中国速度”奋力打好抗震救灾的人民战争。灾难面前最需要什么、我们该做点什么,这是摆在亿万华夏儿女面前的一道课题。
二、课题的准备与探究内容
1设计探究的方案
了解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灾难 如何防止天灾的发生
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
2、课题所涉及的领域
语文、历史 政治等
3、活动方式
抗震演练 调查有关地震之类的内容、查阅书籍 班会
三、资料与背景
1、背景:
1967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尸横遍野,伤残无数,我只能在事后的照片上体味当时的惨烈,感受那份生与死诀别的伤悲,黑白的照片上,有极精致的房子,塌了,有优美的雕塑作品,残破了,有刚修好的建筑。也从中折断了,有如折翼的蝶;还有的,是父亲抱着儿子的残骸,流下了无声的泪,小孩子死扯着奶奶的裹尸布,嚎得撕心裂肺,哥哥轻轻合上五岁妹妹懵懂的眼,在她的小手上放上一个她总吵着要买的风筝,更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小心翼翼得搂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已经成了尸体,她俯下身去,将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脸上,像是在侧耳倾听孩子无心的噫语,又像是在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来年春天的童话??无声无息间,泪,已然满颊。
人,总是在灾难面前,那样的,无力与脆弱,灾难的每一次到来,总是令人悲哀到心痛,都麻木了,不仅仅唐山,还有汶川,海地,智利,云南??这一幕幕的人间惨剧,都代表着一场场生死的离散。
面对灾难,难道我们只是懦弱得趴在亡者身前哭泣,却坐以待毙,丝毫不敢有所行动吗?
2、查阅资料:
《CCTV10灾难面前》等
2、活动内容:
防地震的演习
灾难面前最需要的是什么
3、活动准备:
引导学生从网上或书上查找有关地震等灾难的一些背景资料;
组织全校的师生进行防地震的演练
收集一些关于灾难的资料
四、活动过程
1、问卷调查
①你知道哪些灾难?
98年洪水 唐山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 日本大地震
②在灾难面前 毫不畏惧 使我想起了哪些成语和谚语
勇者无畏
激流勇进方显英雄本色
泰山压顶不弯腰
③在灾难面前,能体现出人性的善还是恶吗?
善恶都有吧~灾难面前最是能测验真心的时候
④日本大地震有什么想法?
保护坏境
⑤灾难面前如何防范
1地震就尽快离开房屋到空旷的地方
2洪水就注意汛期,尤其连雨天,不要在低洼处
3火灾就尽快离开火场,离不开就封闭好门窗,尽量不要吸入浓烟,许多人不是死于火,而是逃离时的踩踏和呗浓烟熏得中毒
4冷静和正确的自救方法是您逃生的关键
2、资料收集情况记载
①人类历史的十大灾难性事件
第十位 印度洋海啸 发生时间:2004年12月26日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总死亡人数预计20万
第九位 唐山大地震 发生时间 1976年7月28日
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一座大城市的几乎彻底的
毁灭。
第八位 北美黑风暴 发生时间1934年5月11日凌晨
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这一次黑风暴就造就了一场后人听了都后怕的北美黑风暴。
第七位 孟加拉大洪水 发生时间 1987年7月
短短两个月间,孟加拉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袭击,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200多万吨粮食被毁,两万公里道路及77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千万间房屋倒塌,大片农作物受损,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
第六位 陕西华县大地震 公元1556年1月23日,
今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据史料记载:“压死官史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
第五位 大约1201年7月
近东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坏, 现有估算约达110万。 第四位 1983-1985年非洲干旱
非洲本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干旱和饥荒。从非洲北部至南部有34个国家遭受大旱,24国发生了饥荒,1.5亿至1.85亿人受到饥饿的威胁。
第三位 非洲九十年代旱灾
非洲从1991年开始又不断发生干旱和旱灾,1992年3~5月,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肯尼亚北部约有75%的牲畜死亡。干旱已吞噬了南部非洲的主要农作物,约1800万人急需救济。
第二位 鼠疫三次全球大流行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第一位 天花
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甚至更多。 ②日本大地震日本的情况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
日本的建筑指标都非常高,建筑设计师要是擅自降低了抗震水准,还没等建筑物出事,人就已经被关进了监狱里。
从学校到公司,日本的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在日本的公司给每名职员都配备一个救生箱,里面从饼干到清水,从挖土的手套到保暖的雨衣应有尽有,而且每两年更换一次,就藏在职员们的桌子下面。如果楼倒了没有死,等待救援的时候就用得上它。
即使居家,安全预备也很充分。在日本,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以防止倒塌和砸伤人,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再有就是随时看好家里哪些是容易出现三角地带的地方,这样如果大地震到来的时候,可以临时躲避。比如说在蹲下后还可以高于自己的桌子、沙发,等等。
③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思考
所谓有备无患,并不是天生的才能,而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后天养成的素质和训练。
大家感触更深的是国民秩序性的表现,或者是面对灾难发生时候的冷静,我想必须看到这样一点,有这样的表示,一定不是一朝一日,而是社会长时间教育的结果,学校,社会,媒体,而社会,也有充分的应急机制和应急设施,比如学校可以作为避难所,政府部门开放给市民休憩,公共交通工具如何来配合疏散人群,说到底,体现的也是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应该是政府的责任,这是非常清楚的事情,那末为民众提供教育资讯,那应该是谁的责任?在日本,学校并不使用政府规定的统一教材,因此,
这样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在一个城市中,国民素养的培养,来自于社会的共识,但是在中国,既然政府包起了大家的教育责任,那末是否也有必要,把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来?
从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民间的力量,但是真的很可惜,这些力量,很快被淹没了。而民众的热情,也在一次次的天灾中,被一点点的削减,甚至对官方渠道的募捐,也开始有了将信将疑的声音
④灾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
灾难面前,我们要增强自信心。强震之余,或惊慌恐惧,或哭泣哀求,或观望等待,这只会让我们被灾难吓倒、被困难屈服。美国罗斯福总统曾说过:“唯一值得恐惧的事,就是恐惧本身。”人定胜天。要战胜灾难,首先必须增强自信心。这份自信心,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于亿万华夏儿女和海内外同胞的全力支援,来自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救援设备的准确应用。在灾难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才能把实际困难估计得充足一点、把应对措施考虑得周全一点,才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在不断地意志磨练、全力抗争中求生存、建家园、谋发展。
灾难面前,我们要万众一心。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一致是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汶川地震,华夏同心。连日来,从温总理连夜深入灾区指导救灾,到解放军、武警官兵紧急展开救援,再到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踊跃献血,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做,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正齐心协力地奋力作战、抗灾自救。历史无数次证明,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
灾难面前,我们要奉献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灾难面前,伸出关爱之手,尽上绵薄之力,哪怕是一句问候、一碗米饭、一滴鲜血,都代表着我们的一片情、一份爱。著名作家冰心讲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尽上一份社会责任,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用爱心凝聚人心,用关怀温暖灾民,就一定能确保每个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就一定能凝聚成重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力量。
“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温总理掷地有声的话语,带给我们的是希望和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具备迅速反应和处理保障能力的政府作后盾,有具备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精神的民众作支撑,有具备极强凝聚力、战斗力的社会各界作保障,我们一定能谱写出抗震救灾、重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六、活动总结
谁都不愿看到灾难的来临
人们早就在强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然而大多数人却没有做到,如今地震火山海啸泥石流这些频繁发生,我们应该正视保护坏境这个问题,当然全世界的国家已经在努力有所改变了,我们也相信情况会越变越好,而我们个人需要做的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一颗粮食,一滴水,不污染空气,不随处扔垃圾等等。当然一切都是需要时间来推积的,只要努力就能造就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以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