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清代科举考什么
清代科举考什么
纪连海老师将自己在《百家
讲坛》的讲稿汇集成《纪连海点评
乾隆名臣》(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年9月版)一书.该书是一
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但也存在一
些失误之处.
该书第143—144页有这样一
段话:”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科举
考试考什么.那时候,就考九本
书一一个是’四书’,是指《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
一
个是’五经’,是指儒家传统经典
《诗》,《书》,《礼》,《易》,《春秋》.当
时的科举考的就是这九本书,而
且考试的依据就是南宋大理学
家朱熹为这九本书所着的注解
注释.”
这段话有两处失误.第一,朱
熹没有为《书》《春秋》作过注释.
朱熹选《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为”四书”,着《四书章句集 注》;为《诗经》作《诗集传》;为《仪
礼》作《仪礼经传通解》;为《周易》
作《周易本义》.朱熹本欲作《书集
传》,未成稿,晚年将此事交给门
人蔡沈,由蔡沈完成了《书集传》
的撰写.朱熹于《春秋》未有撰
述,又经常告诫学者不要在此书
上花时间,他曾
说:”《春秋》难
看,此生不敢
问”,”某平生不
敢说《春秋》”.
第二,清代
科举考试中
《书》《礼记》《春
秋》并不依据朱
熹的注解注释.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的考查依据朱
熹的《四书章句
集注》;《诗经》
依据朱熹的《诗
集传》;《易》依据程颐的《易传》和
朱熹的《周易本义》;《书》依据蔡
沈的《诗集传》;《礼》依据元朝陈
沿的《礼记集说》;《春秋》依据南
宋胡安国的《春秋传》.后来乾隆
皇帝发现胡安国的《春秋传》多
以”复仇”立说,不但曲解了经文
原义,而且也不利于清朝政府的
统治,故废弃胡安国的《春秋传》,
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
《毂梁》二传命题.《清史稿》卷一
百零八《选举三》对此记述甚详.
范文二:明朝科举是什么样的?明朝科举主要考的是什么
明朝科举是什么样的?明朝科举主要考的是什么
明代科举主要考八股文,为了功名,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写作八股文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八股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也把科举制度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古谚运: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度的结果,于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场功名成为读书人的原初动力和毕生追求,甚至七老八十的书生入场应考也是常有的事。历代“白发童生”、“寿星举人”是科举考试中十分普遍的现象。
本文作者:360
度看世界
范文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考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考什么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
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
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
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
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
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
的死胡同。
范文四: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 科举考试难吗?
自打隋朝大业四年(607年),隋炀帝以“试策”取士以来,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科举。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演变趋势,应了一句老话:“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那是能耐。”复杂的科举,考法越变越简单,就是为了考能耐。
考法最复杂的,当属唐朝,包含门类竟达五十多个,但真正分量极重的,就是两类考试:“明经”与“进士”。
好考一点的是“明经”,也就是基础知识考试,核心环节是“贴经”,就是找经典古文,遮住句中关键字词,让考生填出正确的。跟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难考的是“进士”,主要考诗赋,另外还有“论议”,也就是议论文写作。还有“对策”,是考时事政治问答,最后考“经义”,也就是默写古文。
从技术含量说,“进士”的难度大得多。成败关键是“诗赋”环节,不但考文采,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所以说“明经”考试,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经”,也就是说这考试简单,三十岁考上都算没本事。说“进士”考试,却是“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这门考试太难,五十岁能考上,就算年轻有为了。后来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写诗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宋朝的科举改革,一是制度环节,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环节,也就是考生们要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的晋级道路。
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制度改革,一直被沿用到科举制度结束。二是考生范围扩大,不再看门第出身,两宋329年,中榜者九成以上是平民百姓子弟。还有一些影响到今天的改革,如“糊名法”今天还在用,只是称呼换了:高考密封阅卷。 考试内容上,宋朝改革更大,“贴经”给废了,新增了“经义”,也就是写议论短文。参考书目包括《诗经》《周礼》等儒家典籍,可谓考试范围广,知识含量大,书写难度高。两宋一百一十八次科举考试,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两样全考,总的趋势,是诗赋越考越少,经义越考越多。考试的难度,自然也越来越大。
宋朝的“经义”考试,后来几经变化,终于在明清时代,到达了难度的顶峰,成为公认的科举最恐怖考试模式:八股取士。
所谓八股取士,也就是考试写八股文。这是一套严格到极致的写作规范:全文分成八个部分,从内容到篇幅都有苛刻的要求。主题更有严格限制,每一个观点,都得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连修辞手法也有规定,文章的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子。如此苛刻规矩,好比杂技表演里的走钢丝,多迈一小步,就是万丈深渊。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这样恐怖的考试方式,不管是当时的亲历者,还是后来的旁观者,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明朝人有诗形容得最形象:三场辛苦磨成鬼。虽说夸张,却也有理,这么个折磨过程,且不论中榜与否,全程咬牙熬过来的,就真不是一般人。看看明清的牛人就知道,大儒王阳明,大改革家张居正,大英雄郑成功,大名臣曾国藩……有一个算一个,全是从这场辛苦的折磨里熬过来的。他们后来留在煌煌史册上,被冠以“大”字的种种能耐,更是从这看似简单,其实艰辛无比的炼狱中,实打实考出来的。
科举奇闻:考生不堪忍考场压力 自碎下体而亡 考生们要蓬头垢面地参加几天几场的考试,其中的艰苦更是难以诉说——难怪人们对年过古稀还坚持奋战在考场上的举子要深表钦佩了。
南宋福建莆田人方翥,在绍兴八年(1138年)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异事。会试要考三场,方翥在第三场考试的时候,准备交卷了,突然发现脚边有个东西,拿起来一看,是一张卷子,上面只写了本场考试的前三篇文章且文辞通顺。但是,方翥很不理解这个考生为什么不答完后面的题目就扔下考卷出场了。方翥自己答完了,觉得还有剩余的精力,就把捡到的这张卷子也帮他答完。答完后把自己的和他的卷子一同交了上去。此后,方翥也就忘了帮忙答卷的那个考生叫什么名字。后来方翥中了进士,在秘书省当正字。一次,他偶然想起了这件考场奇事,就和自己的几个同僚和宾客谈了。宾客当中有一个人和方翥是同年中的进士,听的时候默然无语。第二天,这名宾客穿戴整齐,非常隆重地来拜见方翥,说:“我当日考试的时候,突然身体不舒服,不能支撑,就摇摇晃晃地出去了,都不知道自己的试卷放在了什么地方。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满心绝望,谁想放榜时发现自己的名字也在榜上,恍然间还以为是跟我同名同姓的。如果不是方大人这一席话,我还不知道自己的恩人是谁呢。”这名宾客的运气真是好,遇到了像方翥这样既热心又有能力帮他答卷的考生。多数情况下考生在答卷的时候遇到天灾人祸,以致身体不支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承担了。更糟糕的是,考场就是战场,考生和考生之间的倾轧、钩心斗角,让人更是心力俱疲。
来看些极端的考场悲剧: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福建乡试时,由于天气酷热,考生中暑生病,头场就有四个人死在考场,第二场又有三个考生还没有考完就病死在号舍中。咸丰年间某次浙江乡试,一名山阴考生突然发疯。他不答题,只在试卷上题了两首绝句,其中一首是:“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署名是“山阴胡细娘”。“胡细娘”回到寓所便死了。光绪十一年浙江乡试第二场即将开始的黎明,一个考生用小刀在自己的腹部猛划了十几下,被抬出了贡院。光绪壬寅科(1902年)浙江乡试,有的考生不堪忍受考场的巨大压力,直接在考场中自杀。“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那得是多么巨大的苦楚和压力,才让后两位考生选择了那般痛苦的死法啊!
范文五:辽金科举试赋考
辽金科举试赋考述
孙福轩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 浙江杭州 310015)
提 要 :中国科举制度源于隋,为唐宋两代沿袭并逐渐定型化。唐代以来的进士科考试和一些制科考 试中亦渐开试赋之习,且诗赋进士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地辽、金两朝与宋代政权先后对立,科举考 试也继承了唐宋的做法。根据两朝史料记载,科举取士中诗赋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然两代留存下来的辞 赋作品并不多,仅有廖廖数十篇。但作为一代文教制度,却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词章之学的促进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亦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 :辽金;科举试赋;考述
(一)辽金科举试赋制度的确立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中国古代试赋的做法甚早, 于汉代即有召试献赋的先例, 但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举制度的设立, 却是源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定型。徐松《登科记考》 卷二 曰:“杂文之专用诗赋, 当在天宝之际。 ”虽然学界对于科举试赋的时间仍有争议,但无论 如何也不会早于唐高宗。 ① 此后至两宋时期,沿承了科举试律体赋的做法。至元代,改试古 体赋, 明清废赋而改试八股文, 情况才有所改变。 而与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和金, 追慕 唐宋而先后举行科举考试,且沿用考试律体赋的惯例。关于辽朝科举取士情况, 《辽史·文 学传上》之“序”称:
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 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但其风气刚劲,三面 邻敌,岁时以蒐狝为务,而典章文物视古犹阙。 ②
此序大体勾勒出辽代科举制度肇兴与发展的粗略轨迹, 太宗耶律德光 (927-947) 时科 目渐兴,而一直到立国后五十年间的景宗(969-983)和圣宗(983-1037)年间,科举才 达到鼎盛时期。至于具体的考试时间, 《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记载:“初,天显八年,时 太宗以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诵《诗》 、 《书》 、 《易》 、 《礼》 、 《春秋》 、 《左氏传》及《论语》 、 《孟子》 ,上命教养之。然未有选举之制也。 ” ③ 如果这则史料属实的话,表明太宗天显八年 (933)之前,辽朝尚未举行开科取士活动,辽朝举行开科取士活动应该是在太宗天显八年 之后。而于考试的具体科目,见载于《契丹国志》 :
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焉。??圣宗时,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YJA751065) ;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CGZW09YB ) 。 ①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调露二年 (680) 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议, “ 奏请加试帖经与杂文, 文之高者放入策。 ” 高宗于次年下诏:“ 自今以后??进士试 ? 杂文 ? 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 ” 这里的所谓 “ 杂文 ” ,虽然不 能明确判定为赋体,但从开元初年的情形来看,试赋时有发生,如武后垂拱元年(685)有试《高松赋》的 记载等。
② [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一百三,中华书局 1974年版。后所征引此书为避繁琐,只于文中注明卷数。 ③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卷一百七,中华书局 1986年影印版。
律为杂科。 ” ①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 辽圣宗以前, 辽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分为诗赋和经义两科, 而 自辽圣宗以后, 则分为词赋和法律两科。 ② 虽然在辽圣宗前后辽朝科举取士的科目有所变化, 但词赋 (或曰诗赋) 都是士子科举必考的内容,且多以之为正科, 沿袭的依然是唐宋重词赋 科的观念。
而关于辽代制举科目的设置情况,由于史料阙如,这里难窥全貌。 ③ 据高福顺《辽朝科 举制度研究》援引相关史料称:在制举科目中,唯独知“举贤良”存在考试的倾向,大概就 是“策问”之类;但从现有的史料看,明经科、律学科的考试内容根本找不到一点踪迹,无 法对其讨论。 ④ 这里也只好置而不论了。
相比较而言,金代雄踞于北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虽同辽朝一样“用武得国”,但 “一代制作能树立唐宋之间,又非辽世所及”。这主要得益于金朝的文治政策,金初的“借 才异代”,重用文人,使“金之文治日以盛” ⑤ ;世宗重儒,“儒风丕变,庠序日盛”,文 章粲然可观。章宗“谈经论道,吟哦自造,群臣中有诗文稍工者,必籍姓名,擢居要地”。 ⑥ 于辞赋而言,金以辞赋取士,《金史·选举制》云:
金设科皆因辽、宋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海陵天德三年,罢策试科。?? 明昌初,又设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 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后定制,词赋、经义 生百人,小学生百人??。
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三月一私试,以季月初先试赋,间一日 试策论,中选者以上五名申部。
凡词赋进士,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熙宗天眷元年五月,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 士。海陵庶人天德二年,始增殿试之制,而更定试期。三年,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 以词赋取士。
由此可见金代科举试赋的繁荣景象。 据《金史》 等资料记载,金朝从第二代君主太宗天 会元年 ( 1123年 ) 十一月始, 即设置进士科举行了选拔考试, 李世弼 《金登科记序》 云:“金 天会改元,始设科举。”《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 ( 以下简称《选举志》 ) 亦云:“其 设也, 始于太宗天会元年十一月。 ” 是知金代科举 , 始于天会元年无疑。 又于天会二年二月、 八月, 连续两次开考取士。只不过当时属于草创时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亦无复杂的考 试程序,开考无定期,取人也无定数。天会五年(1127)实行“南北选”。从熙宗天眷元年 (1138)五月,诏令设立“ 经义”、 “词赋” 两个进士科目。词赋进士科试“赋”、 “诗” 与“策论”,经义进士科试自选所治“经”之“经义”和“策论”。而试赋则在太宗朝已经 实行,《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胡砺字元化,山东密州人,少被 虏,韩昉放从良。状元及第,是年出《好生德洽民不犯上赋》。亮时为刑部尚书,葛王立,
① [宋]叶隆礼等撰《契丹国志》卷二十三《试士科制》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第 227页。
② 对于《契丹国志》所记载的关于 “ 试士科制 ” 的史料,学者们有所质疑,如都兴智先生把《契丹国志》试 士科制条史料与张棣《金虏图经》和《大金国志》有关金朝科举的记载相互对照,得出《契丹国志》乃为 篡改《大金国志》相关记载的结论。但无论这则史料来源的真假,辽朝科举试赋的做法却是肯定无疑的。 ③ 参高福顺《辽朝科举考试应试科目述论》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 5期。 ④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 ,吉林大学 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 脱脱《金史》卷一百五《赞》 ,中华书局 1975年版。后所征引为避繁琐,只于文中注明卷数。
⑥ 旧题[宋]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 1986年版。
改翰林承旨。” ① 此后虽然科举制度屡有变迁,如海陵王时期的“贡举法”,设立四级考试 程序; 世宗时女真进士科的创设、 章宗时 《泰和格》 的修订等, 但试赋制度却一直保留下来, 且越来越受到统治者和文人的重视。
除此之外,在制科和其他的考试中,金代亦有试赋之举。如国子监于天德三年(1151) 始设,生员即以辞赋生居首。其云:“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后定制,词 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 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 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者入小学。 ” ②
可以说,由于受到唐、宋科举制度的影响,赋作为辽、金科举考试中的基本文体,受到 两代统治者的重视。 如正隆至大定三十年罢黜经义,独以词赋取士;金世宗多次强调“进士 文优则取, 勿限人数。 ”并于大定十九年 (1179) 亲自择拟考试赋题。 甚至章宗承安五年 “诏 考试词赋官各作程文一道,示为举人之式,试后赴省藏之。 ” (卷五十一)在如此重视词赋考 试的背景之下,金代辞赋创作日盛,据《金史·文艺志》记载,金朝文士能赋者甚多,如郑 子聃 “及冠有能赋声” ; 刘昂 “天资警悟, 律赋自成一家” ; 李纯甫 “少自负其材??作 《矮 柏赋》,以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宋九嘉少时“有能赋声”,得至宁元年进士;王元节 “传其赋学” 等。 彬彬蔚蔚, 终成一代风雅, 从而在中国辞赋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二)辽代科举试赋考述
辽朝自设立科举考试以来,圣宗统和六年以后放进士次数即多达 52次,如果加上耶律 淳、德妃的放进士次数则为 54 次。 ③ 由于《辽史》没有《选举志》 ,学人对于试体律赋也多 无整理,辽朝历科试赋难窥全貌,仅能从一些残存史料中窥班知豹,识其大略而已。
1、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 年)十一月丙寅试 赋题:《一箭贯三鹿》 。
《辽史》卷十七《圣宗本纪》之八载:“以沈州节度副使张杰为节度使,其皇城进士张 人纪、赵睦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超授保州戍将夏行美平章事。 ”又《契丹 国志》卷七载圣宗“游猎时,曾遇二虎方逸,帝策马驰之,发矢,连殪其二虎。又曾一箭贯 三鹿。 时幽州试举人,以《一箭贯三鹿》为赋题” 。
2、重熙五年(1036)十月壬子试 赋题:《日射三十六熊赋》
《辽史》卷十八载:兴宗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 、 “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赐 冯立、赵徽四十九人进士第。以冯立为右补阙,赵徽以下皆为太子中舍,赐绯衣、银鱼,遂 大宴。御试进士自此始。
案:又《辽史拾遗》卷十六《补选举志》 “学校”条引《宣府镇志》云:“契丹初兴,惟 尚武艺,燕、赵间学校,俱仍唐旧,间罹兵燹,十存二三。取用文士,多由是奋。兴宗重熙 五年,始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 、 《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著为令式。至道宗,乃 诏设学养士,于是有西京学,有奉圣、归化、云、德、宏、蔚、妫、儒等州学,各建孔子庙, 颁赐《五经》诸家传疏,令博士、助教教之,县属附焉。 ” ④
3、重熙七年(1039)试 赋题:《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
《辽史》 卷五十七 《仪卫志》 载, 兴宗 “重熙七年, 以 《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 试进士” 。 (914页)
4、重熙十一年(1043)年试 赋题:《两朝永通和好赋》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重熙十一年(1043年)正月,辽朝“遣南院宣徽使萧特末、 ① [宋]徐梦莘撰,光绪四年戊寅(1878)如皋袁氏越东排印本。下同不注,只标注卷数。
②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一》 。
③ 参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 ,吉林大学 2008年学位论文第 114-115页,未刊稿。这里的开科次数统 计,包括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 年) ,天锡皇帝耶律淳放进士和德妃称制放进士这两次。
④ [清]厉鹗《辽史拾遗》卷六引《宣镇府志》 ,北京图书馆 2009年影印版。
翰林学士刘六符使宋, 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地; 且问兴师伐夏及沿边疏浚水泽, 增益兵戍 之故。 ”宋仁宗“庆历中尝赐辽使刘六符飞白书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 ’会六符知贡 举,乃以‘两朝永通和好’为赋题,而以‘南北两朝永通和好’为韵,云:‘出南朝皇帝御 飞白书。 ’ 六符盖为虏画策增岁赂者, 然其尊戴中国尚尔如此, 则盟好中绝, 诚可惜也! ” ① 从 赋题来看,显然是时政之题。
5、道宗年间试 赋题:《至心独运赋》
《宋史》卷三百四十《吕大防传》载:“ (大防)馆伴契丹使。其使黠,语颇及朝廷,大 防密擿其隐事, 诘之曰:‘北朝试进士 《至心独运赋》 , 不知此题于书何出?’ 使错遌不能对, 自是不敢复出嫚词。 ” ② 又宋人周煇《清波杂志》载, “吕正献公以翰林学士馆伴北使,虏颇 桀黠,语屡及朝廷政事。公摘契丹隐密,询之曰:“ 北朝尝试进士,出《圣心独悟赋》 ,赋无 出处,何也? ” 虏使愕然,语塞。 ” ③
6、道宗咸雍十年(1074)试 赋题:无考
《辽史》卷二三《道宗本纪》载:六月戊辰,亲出题试进士。壬申,诏臣庶言得失。丙 子,御永定殿,策贤良。
此外,在重视辞赋取士的辽代,皇帝屡有诏作之令,士子也多有献赋之举。 《辽史》卷 一百三《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传》称:萧韩家奴, “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 通辽、汉文字。 ” “ (兴宗)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 ,时“诏作《四时逸乐赋》 ” ,兴宗诏谕 之曰:“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 之起居,悉以实录。 ”并“诏与耶律庶成录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事迹”二十卷,诏“制为礼 典”三卷,进于帝,名噪一时。又如耶律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辽、汉文字,于诗 尤工。重熙初,补牌印郎君,累迁枢密直学士。与萧韩家奴各进《四时逸乐赋》 ,帝嗟赏。 ” (1349页)著帐郎君之后耶律良 “生于乾州,读书医巫闾山。学既博,将入南山肄业。 ” “重 熙中??会猎秋山,良进《秋游赋》 ,上嘉之。清宁中,上幸鸭子河,作《捕鱼赋》 。由是宠 遇稍隆,迁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 (卷九十六)等。
三、 金代科举试赋存目考述
金代科举开科较辽代为少,据赵冬晖先生 《金代科举年表考订》 知为 40次左右 ④ , 各科 词赋状元亦有记载,如赵作即考订出 32科词赋状元的姓氏。但由于史书对历科辞赋篇目多 无记载,故现在可以明确考知试赋篇名的并不是太多,兹绾合史料胪列如下:⑤
1、太宗天会十年(1132)壬子科 赋题:《好生德洽民不犯上赋》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高昌福传》云:“登天会十年进士第。”《金史》卷一百二十 五 《胡砺传》 云:“十年, 举进士第一。 ” 据 《三朝北盟会编》 卷二百四十五 《族帐部曲录》 :“胡砺字元化??状元及第,是年出《好生德洽民不犯上赋》 。 ”
案:《金史纪事本末》卷九载:“天德元年,胡砺第一。 ”误。天德元年为海陵年号,自 熙宗皇统九年十二月乙未始,此年进士应称为“皇统九年进士” ,应从《金史》 。
2、太宗天会十二年甲寅科 赋题:《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赋》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二:王绘《绍兴甲寅通和录》载,其年金殿试所出赋题为 《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又据洪皓云:“后又置御试,已会试中选者皆当至其国都 , ??士
① [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 ,三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54 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吕大防传》 ,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 10841页。
③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四,北京图书馆 2003年影印本。
④ 赵冬晖《金代科举年表考订》 , 《北方文物》 , 1989年第 2期。
⑤ 谷春侠在《金赋论考》中《金赋存目系年考·试赋存目、系年考》考订较为详尽,基本上涵盖了金代试 赋的内容,今多据此并加以简单按断。 (吉林大学 2005硕士学位论文)
人颇以为苦,多不愿往,则就燕径官之,御试之制遂绝。” ① 是知其为临时之设,并不是常 态。
3、熙宗天眷二年(1139)己未科 赋题:《君子能尽人之情赋》
《金史》卷八十八《列传》二十六《石琚传》 :“天眷二年,中进士第一。 ” 《金史纪事本 末》卷九载:“天眷二年,系石琚中进士第一。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 录》 :云“石琚字子美,中山府人,亶朝状元及第,是年出《君子能尽人之情赋》 。葛王立, 除参知政事。 ”
4、熙宗皇统二年(1142)壬戌科 赋题:《日月得天能久照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 :“刘仲渊,字介石,燕山人,亶朝状元 及第。是年出《日月得天能久照赋》 。 ” 《金史》卷一百五《列传》四十三《杨伯雄传》 :“伯 雄登皇统二年进士。 ”又《中州集》卷二云:朱自牧“皇统南选宋端卿榜登科”。考《进士 题名记》,宋端卿登科在“皇统二年”。是知二年又有南选魁宋端卿。
5、熙宗皇统六年(1146)丙寅科 赋题:《仁为道远行莫能致赋》
《金史》 卷九十七 《张亨传》 云:“登皇统六年进士第。 ” 是知六年为开科之年。 又 《族 帐部曲录》云:“孙用康??亶时状元及第,是年出《仁为道远行莫能致》赋。”
案:亶为熙宗之名, 考熙宗时开科计四次:天眷二年、 皇统二年、 皇统六年、 皇统九年。 除皇统六年外 , 其余三年词赋状元皆已知,故孙用康当为皇统六年词赋状元。
6、熙宗皇统九年(1149)己巳科 赋题:《文以足言行而远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 :“王彦潜,河间人,亶朝状元及第。是 年出《文以足言行而远赋》 ,葛王立,除翰林待制。 ”
7、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庚午科 ② 赋题《一日获熊三十六赋》
《金史》 卷七十九 《列传》 十七 《施宜生传》 :“宜生遂告之故。 翁赆之金, 夜济淮以归。 试《一日获熊三十六赋》擢第一,其后竟如僧言。 ” 《桯史》卷一《施宜生传》 :“会赦得释, 因以教授自业。虏有附试畔归之士,谓之归义,试连捷。逆亮时有意南牧,校猎国中,一日 而获熊三十六,廷试多士,遂以命题,盖用唐体。宜生奏赋曰:‘圣天子讲武功,云屯八百 万骑,日射三十六熊。 ’亮览而喜,擢为第一。 ” ③
案:《金史》卷五《本纪》五《海陵》 :“天德二年,用参知政事张浩荐宜生可备顾问, 海陵召为翰林直学士。 ”宜生应试应在被荐之前,而熙宗皇统九年十二月乙未方改元天德, 故此次开科时间为天德二年。
8、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 赋题:《天赐勇智正万国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 :“馆阁台谏郑子聃,大定人,先于亮。 初儹时状元杨建中榜第三人及第, 出 《天赐勇智正万邦赋》 , 授翼城县丞, 被召持书画直长。 ” 又《中州集》卷九小传《郑内翰子聃》 :“天德三年第三人登科,士论仍以为屈,而海陵不之 许也。正隆二年,诏景纯再试??且将视其中与否罪赏之。 (御题《天赐勇智正万邦》海陵 谓侍臣:‘汉高祖讳,不避之可乎?’乃改作‘万国’ ) ”又《金史》卷一百二十五《郑子耽 传》,子耽登天德三年进士第,知杨建中为三年词赋魁。
9、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壬申科 赋题:《事不避难臣之职赋》 、 《赏罚之令信如四 时赋》 (殿试题)
《金史》卷一百五列传四十三《任熊祥传》 :“天德初,为山东路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 使。是时,诏徐文、张弘信讨东海县,弘信逗留,称疾不进,决杖二百。熊祥被诏为会试主
① [宋]洪皓 :《松澳纪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赵冬晖先生言:天德二年为府试之年, 其实行当自天德三年始, 亦为一说。 参 《金代科举年表考订》 , 《北 方文物》 , 1989年第 2期。
③ [宋]岳珂《桯史》卷一,中华书局 1997年版,第 10页。
文,以《事不避难臣之职》为赋题。及御试,熊祥复以《赏罚之令信如四时》为赋题,海陵 大喜。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 :“任中杰,山西天戎人,亮时状元及 第,是年出题《赏罚之令信如四时赋》 。 ”
案:考海陵时共开科六次, 天德二年与天德四年状元待考, 天德二年施宜生为辞赋状元。 故任熊祥应为天德四年状元。
10、海陵朝贞元二年(1154)甲戌科 赋题:《尊祖配天赋》 、 《王业艰难赋》 (殿试题) 《金史》卷八十四《列传》二十二《张景仁传》 :“张景仁??贞元二年,与翟永固俱试 礼部进士,以《尊祖配天》为赋题,忤海陵旨,语在《永固传》 。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 四十五《族帐部曲录》 :“吕忠翰,字周卿,燕人,亮时状元及第,是年出《王业艰难赋》 , 葛王立,除翰林修撰。 ”
案:《归潜志》卷十云:“赵翰林可献之, 少时赴举, 及御帘试 《王业艰难》赋, 程文毕, 于场屋上戏书小词。 ”故知《王业艰难》赋为殿试赋题。
11、海陵朝正隆二年(1157)丁丑科 赋题:《不贵异物民乃足赋》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六十三《郑子聃传》 :“正隆二年会试毕,海陵以第一人 程文问子聃,子聃少之??海陵不悦,乃使子聃与??同进士杂赋。七月癸未,海陵御宝昌 门,临轩观试,以《不贵异物民乃足》为赋题??子聃果第一。 ”
《三朝北盟会编》 卷二百四十五 《族帐部曲录》 :“至贞元四年, 亮令再试, 复状元及第, 是年出《不贵异物民乃足赋》 。亮时为翰林修撰,寻迁起居注。葛王除为殿中侍御史兼侍讲 学士。 ”
案:《中州集》卷三小传《刘仲尹》 :“正隆二年进士。 ”赋题及年份与《金史》所载同。 《三朝北盟会编》所记“贞元四年”误。
12、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庚辰科 赋题:《赏罚之令信如四时赋》
《中州集》卷八云:路仲显“正隆五年进士”。《金史》卷九十六《李愈传》云:“中 正隆五年词赋进士第。”是知五年为开科之年。又《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 曲录》云:“任忠杰??亮时状元及第,是年出《赏罚之令信如四时》赋。”
13、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 赋题:《建官惟贤天下治赋》 (乡赋题) 、 《立政惟人 不惟官赋》 (府赋题) 、 《夙夜求贤务在安民赋》 (省试题) 、 《知所以临制则臣民畏服赋》 (殿试题)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 :“孟宗献,字友之,开封人,葛王初立 时四元及第,解试《建官惟贤天下治赋》 ,府试《立政惟人不惟官赋》 ,省试《夙夜求贤务在 安民赋》 , 殿试 《知所以临制则臣民畏服赋》 , 授翰林应奉文字, 同知制诰, 寻除左赞善大夫。 ” 案:《中州集》卷九小传《孟宗献》 :“开封人,大定三年乡、府、省、御四试皆第一。 ” ①
14、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己亥科 赋题:《易无体赋》
《续夷坚志》卷四《张子野吉征》 :“张华子野《易无体》榜廷试后,与诸生坐庭中,忽 一鸟衔小绿衣判官堕几上。未几,子野擢上第。 ” ②
元好问 《沁州刺史李君神道碑》 :“君讳楫,字济川, 姓李氏??俄登大定十九年词赋进 士第??其登科时, 御题易无体,同年生六十人, 自甲选张行简至黄士表, 赋学家谓人人可 以魁天下,程卷皆锓木以传。 ” ③
15、章宗朝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 赋题:《日合天统赋》
《金史》卷九十九《列传》三十七《贾铉传》 :“泰和六年,御试,铉为监试官。上曰:‘丞相宗浩尝言试题颇易,由是进士例不读书。朕今以《日合天统》为赋题。 ’ ”
① [宋]岳珂《桯史》 ,第 466页。
②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86页。
③ 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 2895页。
杨奂《跋赵太常拟试赋稿后》 :“当泰和丙寅(泰和六年)春三月二十五日,万宁宫试贡 士,总两科,无虑千二百辈,上躬命赋,题曰:‘日合天统’??中选者才二十有八人。 ” ① 《归潜志》卷十:“故泰和三年御试,上自出题曰‘日合天统’ ,以困诸进士。只取二十 七人,皆积渐之所致也。 ” ②
16、卫绍王朝大安初年试 赋题:《圣人有金城赋》 (府试题) 、 《俭德化民家给之本赋》 (省试题) 、 《获承修德不遑康宁赋》 (殿试题)
《续夷坚志》卷四《平阳贡院鹤》 :太安初,高子约、耿君嗣、阎子秀、王子正考试平 阳,举子万人,主司有梦绯衣人来谒者。明日试题下,语同官。俄群鹤旋舞,至公楼上,良 久不去。主司命胥吏揭榜大书示众云:‘今场状元出自河东。 ’ 当举府题《圣人有金城》 ,解 魁宋可封,泽州。省《俭德化民家给之本》 ,省魁孙当时。御题《获承修德不遑康宁》 ,状元 王纲,平阳。三元者,果皆河东云。 ③
17、卫绍王朝崇庆二年(1213)癸酉科 赋题:《臣作股肱弼予违赋》
《续夷坚志》卷三《黄真人》 :“君冕崇庆二年,赴帘试,仲和问云:‘儿子入试,御题 得闻乎?’ (黄真人)批曰:‘天机不容泄’ 。及试期过,问之,即批云:‘ 《臣作股肱弼予违 赋》 、 《成绩纪太常诗》 ’??及榜至,黄吉甫真第一人,而君冕名最下。 ” ④
和辽朝相似, 金朝也有一些召试之举, 如章宗明昌元年 (1190), 童子召试 《凤凰来仪赋》 。 而此时献赋之作亦长盛不衰,如徒单镒,(大定)十三年(1173)献《汉光武中兴赋》,世 宗大悦曰:不设此科,安得此人。《大金国志》卷三十一《齐国刘豫录》载:“阜昌三年四 月迁都于汴?? [太 ]常博 [士 ]祝简进 《迁都赋》 。 又进《国马赋》 ,其大略曰:‘蠢尔蛮荆, 弗宾弗降,固将突骑长驱,不资一苇之航。’豫手批褒箚,减二年磨勘。” ⑤ 又《金史》卷 六十六列传第四《完颜勖传》:“(皇统四年)熙宗猎于海岛,三日之间,亲射五虎获之。 勖献《东狩射虎赋》,上悦,赐以佩刀、玉带、良马。”“大定二十二年,(世宗)诏曰:‘太师勖谏表诗文甚有典则,朕自即位所未尝见,其谏表可入《实录》,其《射虎赋》诗文 等篇什,可镂板行之。’”如此等等,无需赘举。
虽然金代科举试赋名目可考者较辽代为多, 但这些科考赋存留下来的并不多, 仅有极少 数赋作留有一些残句,如《一日获熊三十六赋》存由宋入金的施宜生赋作残句:“圣天子内 敷文德,外扬武功,云屯一百万骑,日射三十六熊。”张汝霖《尊祖配天赋》亦存残句,见 《金史》 卷八十九列传二十七 《翟永固传》 :“进士张汝霖赋第八韵有曰:“方今, 将行郊祀。 ” 其它俱已散佚。
四、辽金试赋影响及衰落原因探析
如前所述, 诗赋在辽金两代进士科和应制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诗赋考试, 则 又刺激了两代诗赋持续的创作热情, 尤其是金代统治者, 往往对辞赋青睐有加, 海陵王于天 德三年 ( 1151) 下诏实行 “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的政策,使 辞赋的创作逐渐兴起。此后的几代帝王也都重视科举 , 鼓励作赋。 到了世宗、章宗,又不断 扩大进士名额, 章宗时视经义魁为词赋第二, 还增设府试点, 科举的刺激使此期赋家赋作大 盛。 对词章之学的发展、 经史之学的渗融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致渗透到当时的家学教育 中, 也极其重视辞赋的学习, 邢简妻陈氏的教子习经较为典型, 《辽史》 卷一百七 《列女·邢 简妻陈氏传》记载:“陈氏甫筓,涉通经义,凡览诗赋,辄能诵,尤好吟咏,时以女秀才名
① 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 ,第 2785页。
② [金]刘祁《归潜志》 ,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 111页。
③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77页。
④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 ,第 34页。
⑤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 ,中华书局 1986版,第 136页。
之。年二十,归于简。??有六子,陈氏亲教以经。 ”又如“浑源刘捴爱其(王元节)才俊, 以女妻之, 遂传其赋学。 ” (卷一百二十六) 李纯甫亦自云 “屏山居士, 儒家子也。 始知读书, 学赋以嗣家门;学大义以业科举。又学诗以道意;学议论以见志;学古文以得虚名。 ” ① 可以说, 由于辽金两代统治者的提倡, 辞赋创作出现了较为繁盛的局面, 但为什么后期 逐渐衰落, 留存下来的辞赋亦不多, 辽代存目仅十余篇, 金代虽然稍多, 但亦仅有四十余篇。 而关于两代的试赋篇目, 在历代史书、 目录、 登科录等相关史料文献中涉及者更是微乎其微。 我认为除了文献散佚的影响外, 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律赋的程式性、 迎合性, 以及金代后期以 来的变律为古的赋学倾向的生成。
科举试赋源于唐, 如果说唐代命题还比较自由的话, 随着宋代的经义化进程, 试题绝多 局限在经史之内, 内容也多是替圣人立言, 缺失了文学本应该具有的生动活泼的情思。 这由 金代的试赋题目即可见一斑:如海陵王时期的《事不避难臣之职》、《尊祖配天赋》、 《天 赐勇智正万邦》 等。 其它时期亦是如此, 多是体国经野类严肃的题目。 且在正隆元年 (1156)以前,无论出题官,还是考生,都喜欢揣摩、迎合帝意,多的是政治色彩。为了改变这种状 况,海陵王正隆元年 ( 1156)“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这种情况才有所收敛,赋题 渐渐走向规范化。
在此情形之下, 金源文人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对疲苶乏情的律体赋的反动, 转而提倡古 体赋的创作, 赵秉文等利用知贡举的机会大倡古赋之风, “及宣宗南渡, 贞佑初, 诏免府试, 而赵闲闲为省试,有司得李钦叔赋,大爱之。盖其文虽格律稍疏,然词藻庄严绝俗,因擢为 第一人,擢麻知己为策论魁。??正大中,钦叔复为省试,有司得史学优赋,大爱之,亦擢 为第一, 于是举子辈复大噪。 盖史之赋比李尤疏, 第以学问词气见其为大手笔??士皆安卑 习陋久矣, 一旦见其有轩昂峭异者, 其怪骇宜哉??而赵、 李二公不循众好, 独所取得人。 ” ② 和辞赋创作由律趋古相符契 ③ ,赋论方面也表现为对律体赋末流的批评和对古体赋风的提 倡,代表人物主要有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刘祁《归潜志》中也有一些有关试赋的记载 和论赋文字。
南渡以来, 士人多为古学,以著文作诗相高。 南渡后,赵 (秉文 ) 、杨 (云翼 ) 诸公为有司, 方于策、 论中取人,故士风稍变,颇加意策、论。又于诗、赋中亦辨别读书人材,以是文风稍振。 (《归潜志》 卷八 )
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 (同上,卷八 )
及宣宗南渡,贞祐初,诏免府试,而赵闲闲为省试,有司得李钦叔赋,大爱之。盖其文虽格律稍 疏,然词藻庄严绝俗,因擢为第一人,正大中,钦叔复为省试,有司得史学优赋,大爱之,亦擢为第 一,盖史之赋比李尤疏,第以学问词气见其为大手笔。 (同上,卷十 )
重古学, 倡雅道是金代南渡以来的诗文倾向。 在复兴古学的态势下, 学人对唐宋以来的 律体赋,尤其是试体律赋多有批评。刘祁《归潜志》载:“金代取士以词赋为重,故士人往 往不暇读书为他文。 ??殊不知国家敕设科举, 用四篇文字, 本取全才:盖赋以择制诰之才, 诗以取风骚之旨,策以究经济之业, 论以考识鉴之方。四者俱工, 其人才为如何也?而学者 不知,狃于习俗,止力为律赋,至于诗、策、论俱不留心,其弊基于为有司者止考赋,而不 究诗、策、论也。” ④ 对士子沉溺于律赋而大发牢骚之词。由于金朝偏赖律赋以决科名。当 科举考试介入赋,为了防止预作和增加难度而在声律、韵脚等处多所设限, 出现“新巧以制
① 李纯甫《重修面壁庵记》 , 《归潜志》卷一,第 7页。
② 刘祁《归潜志》卷十,第 108页。
③ 有关金代赋的内容、思想、体式,可参看康金声、李丹《金元辞赋论略》 ,学苑出版社 2004年版,第 3 -15页。
④ 刘祁《归潜志》卷八。
题,险难以立韵,课以四声之切,幅以八韵之凡”(孙梅《四六丛话·赋话》语)等层层束 缚,而使“作者” 在赋中无用武之地。 元好问即曾借郝天挺之口表达出对盛行的试体赋的批 判态度。 《金史》卷一二七《列传》第六五记载他从郝天挺游学, “天挺曰:‘今人赋学以速 售为功,六经百家分磔缉缀,或篇章句读不之知,幸而得之,不免为庸人。’又曰:‘读书 不为艺文, 选官不为利养, 唯通人能之。 ’ ” 元好问的 《郝先生墓铭》 的说法和此相似:“今 人学词赋,以速售为功。六经百氏分裂补缀外,或篇题、句读之不知。幸而得之,且不免为 庸人,况一败涂地者乎?” ①
综上可以见出,在创作和理论的双重夹击之下,虽然辽金的科举试赋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其赋作不为世所重亦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者简介 :孙福轩(1971-) ,浙江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论 研究。
通讯地址:浙江杭州湖州街 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
邮政编码:310015
联系电话:13777826601
E-mail:sunfuxuan@tom.com
① 元好问《郝先生墓铭》 , 《全辽金文》第 3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