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三、设计思路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科学方法
(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具体目标(方案二)
(一)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理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初步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2、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
(一)科学知识
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1、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互相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多种生物及它们的种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认识到人具有高级的脑,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等动物。
3、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上可以分为不同的圈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太阳与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4、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知道不同的技术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5、初步认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断地探索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因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了解科学应用到技术中后,由于技术的运用不当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收集证据。
2、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
4、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能够在居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
6、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
7、了解科学探究使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
8、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
1、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2、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
4、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热人际关系,参与到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点的重要性。
6、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实验稿)
一、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略)
2.提出问题
3.猜想与假设
4.制定计划
5.观察、实验、制作
6.搜集整理信息
7.思考与结论
8.表达与交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对待科学学习
2.对待科学
3.对待自然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
11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略)
(二)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12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2.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13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3.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4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4.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15
(2)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16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1.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17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2.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18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3.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19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20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一)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3)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2) (3) (4)
3.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修订稿: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所列内容进行学习,能逐步领悟到一些普适的科学规律和主题,同时在总体上对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进行的创新活动有所体验。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技术方面的学习,初步学会能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并能亲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发展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内容的分解,用具体概念表示;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和实例,用举例表示。这是本内容标准的分层分解呈现方式。
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内容标准规定的是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其中,核心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且必须要有探究活动构建;具体概念是通过探究或传授的方法来实现,其条目数可以按水平分级有目的地选择;现象与实例的举例,根据各地域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选择适
合于儿童探究和学习活动的例子,由现象出发构建一条上佳的教学主线,到达核心概念的建立。
领域和主要概念
领域
物质科学
Material
Science 能量 主要概念 物质 主要概念的说明 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
力的作用和运动 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修改了两者的顺序)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生命的主要特征: 1、个体的维持 2、生命的延续
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 植物能自己养活自己外,还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地球与太阳系 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生命有周期,有生有死,通过繁殖延续后代 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卫生和健康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白昼和季节
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主要供给者
1、 人与自然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
衡 地球独特的圈层构造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系统。 1,大气圈:大气、风、氧气、二氧化碳、大气污染 2,生物圈: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生物多样性
3,水圈和土壤圈:水的循环、水的污染、土壤的形成和作用、可耕
4,岩石圈:矿石、化石、火山、地震、海啸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不
人类活动与环境 技术 Technology
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
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1.1.1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发展技术是为了解决实用问题 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快速增长,环境与灾害,环境与健康,我们需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气味、厚薄、表面粗糙的程度、软硬等
1.1.2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硬度、柔软程度、可渗透性、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漂浮的能力(密
度)、强度等
1.1.3 物质一般有三种形态:固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液态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总会保持水平;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如:冰、液态水、水蒸气;
钢材、酒精、空气
1.1.4 有的物质在一定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如:不再存活的动物和植物容易腐烂、石头不容易腐烂
1.1.5 可以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
如:沙和糖、油和水、铁砂和木屑
1.1.6 有些材料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如:水果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木屑压成木板
1.1.7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它就不能复原了;它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如: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1.2.1 水在常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如:液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像其他液体一样,会流动,有一定体积,形
状随容器而变化
固态水(冰)像其他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水(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到处扩散
1.2.2 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如:人体内血液的含水量占83%,肌肉的含水量占71%,骨骼的含水量占22%
1.2.3 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
如:江、河、湖、海、极地
1.2.4 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变成气体(水蒸气)—蒸发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就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如:晒衣服、蒸馏水
1.2.5 水凝结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如:冬天,室外温度降低,水结冰;阳光下温度升高,冰化成水
1.2.6 一定量的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如:盐、糖;气体 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如:沙
1.2.7 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如:铁、小苏打
1.2.8 有的物质和水不能混合,如:油、蛋白
有的物质和水可以混合,如:酒精
1.2.9 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如:江、河、湖、海、冰川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露、霜,导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1.3.1 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没有固定的体积
如:空气会充满或被压入不同的容器
1.3.2 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能挤压或推动东西
如:气球、轮胎、皮球
1.3.3 空气流动形成风
如:扇扇子、台风
1.3.4 风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如:帆船、风力发电、风车提水、风吹起浪、走马灯
1.3.5 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中漂浮
如:沙尘、花粉、炊烟
1.3.6 风可以把一些物体托起来
如:风筝、滑翔机、热气球
1.3.7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如:按体积计算,氧气占五分之一,氮气占五分之四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1.4.1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如:上下、左右、前后,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1.4.2 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如:时间(秒);长度(米);质量(千克)
1.4.3 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900千米/小时;汽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人在地面上行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
1.4.4 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如:地上跑的汽车车厢(平动)、电风扇扇页的运动(转动)、鼓上跳动的米粒(振动)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1 力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在物体上
如:拉力、推力、摩擦力、弹力、浮力、重力、磁力
1.5.2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如:球沿着不同斜面的运动、拔河时两队的平衡和移动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6.1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如:铃声、口哨声
1.6.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如:空气、金属、木头、水、医生用的听诊器、皮层(耳的鼓膜)、骨头(听小骨)、体液
1.6.3 声音通过物质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如:泡沫塑料、棉花
1.6.4 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来
如:回声、天坛回音壁
1.6.5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如:击鼓、吹哨、弹弦
1.6.6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如: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 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如:敲鼓、拨动琴弦
1.6.8 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能 如:话筒(麦克风)、扬声器(喇叭)、声控开关
1.6.9 声音传至我们内耳的神经处,使我们听见了声音
如:我们只能听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振动次数在一定范围内,振动幅度超过一定大小的声音
1.6.10 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膜
如:耳机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7.1 光(如在空气中)沿着直线行进
如:手电筒的光照、探照灯光、阳光的照射
1.7.2 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如:遮阳板、阳伞、皮影戏、手势造影
1.7.3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原始光源
如:太阳光、电灯泡发出的光
有的光来自物体反射原始光源的光
如:我们看见楼房、树木、汽车等物体
1.7.4 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输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射,或被吸收
如:镜子、滤色镜、玻璃窗
1.7.5 光通过玻璃或水时,光的传输方向会改变
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插入水中的筷子、海市蜃楼
1.7.6 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如:三棱镜、雨后彩虹
1.7.7 光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感光底片、绿色植物
1.7.8 光可以由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
如:电灯泡、燃烧、萤火虫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如:一个大气压下,水在零摄氏度结冰,一百摄氏度沸腾
1.8.2 热可以三种方式进行传递-传导、对流、辐射,通常热从热的物体传向冷的物体 如:热水袋、暖气片、火炉
1.8.3 可以用某些物质减缓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如:手套、双层玻璃窗、屋顶的隔层、热水瓶、消防服
1.8.4 加热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使冰融化、使水沸腾、使铁水熔化
1.8.5 冷却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雾、露水、霜、雪、冰雹、结冰
2.8.6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变化
如:一般的物体是热的时候膨胀,冷的时候收缩,但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1.8.7 太阳是地球热能的主要供给来源
如:地球每天接受的太阳能约相当于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的两百倍
2.8.8 热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如:热能与光能、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摩擦生热、蒸汽机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9.1 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靠近时,会放电,产生电流
如:北方冬天人们衣服之间放电、雷电
电路中接入电阻会改变电流的大小,电阻接入电路中有并联和串联两种形式
如:装有电池的手电筒
1.9.3 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
如:电流通过衰减很小的物体是导体(金属等)
电流不能通过的物体是绝缘体(木材、塑料、橡胶等)
1.9.4电流方向不变的是直流电
如:电池
1.9.5电流方向改变的是交流电
如:家用电
1.9.6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如:开关、电闸、保险丝(空气开关)
1.9.7电流携带的能量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雷电、家用电、高压电、安全用电
1.9.8电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光能(灯泡);热能(电炉);声能(喇叭);机械能(马达)
1.9.9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为电能
如: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沼气发电)、声能(麦克风)
1.9.2 流动的电荷被称为电流,形成恒定电流要有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10.1 某些物质具有磁性
如:天然磁铁、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
1.10.2 磁力对物体产生作用
如:磁铁可以吸铁屑、指南针的转动
1.10.3 磁体总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如:磁铁的南极和北极;地球的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
1.10.4 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如:电磁铁
1.10.5 磁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
如:发电机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
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2.1.1水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如:成人体内的水量约占体重的70%;生物体内都有水的运输系统
2.1.2 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如:绿色植物靠太阳合成养分而生长
2.1.3 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如:人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绿色植物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1.4 动物有呼吸空气、吸入养分和排泄废料的器官
如:肺、胃、肠、皮肤
2.1.5 生物体会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
如:感觉器官会对光、声、热、化学物质(嗅、味)、力等产生反应
2.1.6生物体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育阶段
如:蚕的一生、青蛙的一生
2.1.7生物体用不同的方式繁殖后代
如:枝条、根、种子、块茎、卵生、胎生
二、 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2.2.1 植物具有获取养分的结构
如:根吸收水分
茎输运水和养分,并起支撑作用
叶片利用阳光生成养分,释放氧气
根和果实可以储存养分
2.2.2 植物的形态可以随季节变化
如: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或发芽状态、叶片变化
2.2.3 不同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沙漠中的植物、盐碱地上的植物
2.2.4 植物可以对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向日葵、含羞草
三、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
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2.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与环境接触
如:眼 - 光线 - 观察世界
耳 - 声波 - 收集声音
鼻、鳃- 空气-进行呼吸
嘴、喙- 养分- 摄入食物
毛皮、羽毛、鳞片 - 机械力、温度- 保护躯体
翼、下肢、鳍 -机械力 - 运动、支撑身体
爪子、上肢 -机械力 - 取物
2.3.2 动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以维持生命
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
2.3.3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如:迁徙、筑巢、改变生活规律、交配、冬眠、改变颜色和毛皮、储存食物
2.3.4 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气候的变化、食物和水源的变化、天敌的情况、繁殖后代的多少
四、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2.4.1 人是进化的产物
如:地球的历史有45亿年,恐龙曾存在过1.6亿年
25万年前智人出现,现代人出现在5万年前
进化使人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独特的语言能力最早出现在20 万年前,在语言基础上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大约有一万年
2.4.2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复杂情感、决策
如:运动、学习和记忆、快乐和悲伤、意志和决心
2.4.3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应该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人需要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世界睡眠日
五、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
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2.5.1植物会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物种
如:西瓜籽、稻谷
2.5.2 种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重新产生种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如:桃树、蚕豆、凤仙花
2.5.3植物的后代与原来的植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如:花的颜色、叶子的颜色、大小
2.5.4动物的后代与原来的动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
2.5.5 动物有多种繁殖方式,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延续自身的物种
如:鸡、猪、牛、蚕、鱼
2.5.6 动物从幼体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到新的幼体生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如:蚕、鸟、鱼、爬行动物
六、 动植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
2.6.1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
如:食物、衣服、氧气、药用植物、建筑材料、燃料
2.6.2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好处或坏处
如:传播种子、来自动物的肥料、虫害
2.6.3 有的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的动物来生存,有的会被其他的生物所伤害
如:食物、抚养、家畜、细菌、病毒
2.6.4 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生产所需要的养分,动物利用植物生产的养分而生存 如:生态系统、食物链
七、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
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2.7.1 植物和动物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气候、水源、土壤、阳光
2.7.2 不同种类植物和动物的数量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环境污染、火灾、水灾、自然灾害、食物链
2.7.3 不同的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毛皮、四肢、运动特性、食物、体温
2.7.4 不同的植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果实、叶子、随四季的变化、对生长环境的适应
地球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
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3.1.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昼夜长短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改变、四季的更替、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月相、月食和日食
3.1.2 在一年中,每天太阳光照射形成的物体阴影的位置和形状在有规律地改变 如:日晷、建筑物的阴影、树影、竹竿的影子、圭表
3.1.3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而形成了四季
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会观察到不同星座的图像,日照时间不同
3.1.4 太阳系只是我们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如:太阳系是拥有两千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而银河
系又是数以百亿计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
3.1.5 宇宙中有的星球能够自己发光,有的不能够自己发光,而是靠反射其他星球的光而发光
如:太阳自己发光、地球和月球反射太阳发出的光而发光、彗星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3.2.1地球由一层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圈包围着
如: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圈包含着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氩气、水蒸汽和微粒等
3.2.2地球的外壳是一层固体的硬壳,称为地壳。地壳至今还在缓慢地运动;在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地球和火星的外壳是固体、木星的外层是气体
如:地球的板块模型、大陆漂移
3.2.3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
如: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2.4 地壳主要由三大类岩石构成
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2.5 地壳中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如:挤压、加热和冷却(火山岩)
3.2.6 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性
如:颜色、纹理、矿物的硬度、成分、磁性
3.2.7 岩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破碎
如:物理风化、水溶解、化学侵蚀、机械、爆炸等
3.2.8 岩石破碎以后形成了碎石和土壤
如:砂、小鹅卵石、土壤
3.2.9 不同的土质含有不同比例的黏土、沙和腐殖质
如:肥土、可耕地、砂土(多孔)、盐碱地
三、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3.3.1 人们用燃料或用电煮熟食物、取暖和运输
如:煤炭、石油、木材、天然气、电
3.3.2 太阳是地球主要的能量供给者
如:石油、煤、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太阳有关、太阳能电池
3.3.3 运动的空气和水可以推动机械运转
如:风车、风力发电、水车、水力发电
3.3.4 许多设备的运转都需要电能
如:电暖器、洗衣机、电视、电灯、机器、微波炉
3.3.5 中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浪费能源,并把能量保持在可用的形态上
如:我国人均占有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
四、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3.4.1 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影响生态平衡
如: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导致粮食和安全饮用水短缺,贫穷与环境污染,矿藏、原始森林和土地等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世界环境保护日
3.4.2人类的活动会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异常、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沙尘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如:龙卷风、霾、全球气候变暖、保护水资源、世界水日
3.4.3 人类需要为保护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
如:不浪费资源和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使用材料,发展绿色产业,建立自然保护区,步行、骑车上学,少用包装袋,垃圾分类,少用餐巾纸等一次性餐具
技术领域内容的分解
一、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4.1.1 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如: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4.1.2 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如:钢铁、木材、塑料等
4.1.3 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如:米尺、钟表、温度计、气压表、风速表、电表、煤气表、水表、音强表、日晷等
4.1.4 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能力
如:放大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 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4.2.1 移动任何物体都需要力的作用:拉力、推力或扭力
如:风力、水力、机械力、重力、磁力等
4.2.2 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递
如:皮带、链条、杠杆、轮子、滑轮、齿轮等
4.2.3 要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需要力的作用
如:摩擦力、刹车装置等
4.2.4 人们可以用一些装置来控制力
如:刹车-机械力、改变形状-扭力、起重机、水压机
4.2.5 一些装置中有运动部分和不动的部分。运动的部分需要能自由地移动和旋转,而不动的部分必须牢牢地固定住。
如:搅拌机、起重机
4.2.6 有的装置可以储能,有的装置可以用于转换能量
如:橡皮筋、弹簧、可压缩的螺旋、马达、打桩机等
4.2.7 运动的形式是可以转换的
如: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圆周运动-直线运动
三、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4.3.1 根据建造结构的用途来选择材料
如:强度、柔软性、隔音、隔热、防水、绝缘、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外观、耗能、安全和卫生等
4.3.2 设计结构时要考虑它的用途和条件的限制
如:材料的价格、废料的处理、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对环境的影响、环保
4.3.3 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加固和连接部位的方法
如:接头、槽口、编织、焊接等
4.3.4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固材料
如:折叠、支撑、覆盖、三角形加固、增加单元等
4.3.5 材料的外部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如:涂油漆、涂防水层、电镀等
4.3.6 结构的稳固性与设计(如形状)有关
如:对称、有稳定的基座、低重心、加固接头、外部加固等
4.3.7 物体的形状和材料会影响它的移动特性
如:潜水艇、滑翔机、赛车、袋鼠、鱼、飞盘、赛艇、游泳衣等
4.3.8 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可以找到许多可运动的结构
如:关节、骨架等
附:统计数据
领域
物质
科学
领域 核心概念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生命
科学
领域 二 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三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四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五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六 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七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一 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地球
科学
领域
技术
领域
总数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三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四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一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二 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三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注:若将“物质科学”中的“水和空气” 内容归入“地球科学”,则知识概念分布结构为: 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 技术科学 具体概念条目数 52 32 38 19 百分比 37% 23% 27% 13%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核心课程,在政策支撑、教研指导、经费提供、师资配备、教师培养和培训、校内资源开发和完善、社会资源协调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支持。
教学研究机构应加强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尽力解决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交流,通过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通过活动,学生还能很好地认识科学探究需要理论的支持。完整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和基本特征,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高年级段也需要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目标和层次应该由低向高发展。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目标和层次不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同。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应使探究教学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与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科学课程中加强探究教学有利于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科学教学中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问题:是否明确提出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材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其他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结果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应当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学生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例如,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使学生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等,使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首先,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可以根据本地区生物生长的特点,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其次,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继续进行研究。有时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个别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外增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使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和参观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等。
应当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
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难以亲身经历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必要的展示。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人才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放在课程资源建设的首位。对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应尽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一)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既应注重人才资源也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 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
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科书、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面。教学研究机构应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和优化。
为有效地发挥科学课程校内资源的作用,应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1、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有责任逐步建立、完善科学教室和实践园地等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种植、养殖场所,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种植、养殖活动。为了保证种植、养殖的安全性,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并应配有专人管理。
3、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像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4、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科学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学生科学刊物等。
5、建立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
6、分门别类建立科学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
7、提倡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科学课程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
1、 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很多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育资源,如家庭、社区、街道、商店、工矿企业、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所利用。
2、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气象站(台)、天文馆(台)、地质馆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3、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场、工厂、农村等;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做科学技术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在那里参观、劳动和服务,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4、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电教馆、互连网等进行科学教育。
5、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环境,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与地区共建方式,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
三、教材编写建议
科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科学课程目标、实施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科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科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科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还要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内容标准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科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
(一)教材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1、全面体现《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和落实《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
2、体现课程内容。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境、案例与栏目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科学内容有实质性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
3、准确把握内容标准要求。
《标准》对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各分目标要求的程度。
4、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实践依据。
教材内容、活动设计等,要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特别是新增的内容要经过较大范围的实践,根据实践的结果推敲可行性,并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而作为教育任务的科学知识内容在反映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当体现作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1、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内容标准的核心。《标准》中设计了核心概念:(待补充)。它们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因此,教材应当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编排。
2、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非本质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
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在内容的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编排体系等方面应体现这些实质性联系,展示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科学方法的一般性。
3、重要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科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科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又要使整套教材的编写体例、风格协调一致。科学、技术、社会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科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科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科学的优美。例如,指南针的发明、日晷的应用,等等。
(三)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
教材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地记忆。因此,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科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科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科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科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实。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第一学段,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体会到科学的作用。
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学生的活动空间有了较大的扩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如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图形(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趣味.
2、科学现实。
随着科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科学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素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科学,构建科学认知结构。
3、其他学科现实。
科学的许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教材在选择科学学习素材时应当予以关注。
(五) 教学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
(六)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教材应具备可读性,应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材可读与否,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教材的呈现应当在准确表达科学知识的前提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教材的呈现应在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的同时,逐渐增加科学语言的比重。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随着科学学习、语言学习的深入,他们使用文字和科学符号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的呈现可以将实物照片、图形、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评价主体
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科学课程学习的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
(二)评价内容
1.对科学知识的评价
对科学知识的评价依据是内容标准中提出的物理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和环境科学三个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自然和科学本质的理解。要注重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而不是单纯记忆;要注重从整体上对科学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对科学知识的评价要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
2.对科学探究的评价
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提出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全部或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3.对科学态度评价
要按照科学课程目标提出的关于科学态度的要求进行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状况;是否初步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是否能尊重科学,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是否在探究活动中热情关注、认真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是否初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等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
(三)评价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关注课内与课外的学生学习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水平。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1 、 行为表现评价
行为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辨别,有多种方法。 教师观察 课堂上教师敏锐的观察是行为表现评价的关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可以指导教师的观察,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思维深度、操作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制定评定量表,量表往往分为3~4个水平程度,分别描述各个水平程度。
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够观察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表现。课堂教学具有社会性,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情绪表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高效地学习。如果学生发言积极到位、活动操作符合规则、实验效果明显,说明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如果有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或者精神不集中,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了。
教师在观察中,除了用量表进行评价记录外,还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逸事记录下来。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学生的进步或者违纪行为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学期或学年结束时综合评价的参考。
学生谈话 在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时,可以问一些学生问题,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分析学生的原始观点,发现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随时
向学生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概念发展情况。其他评价主体,如教育管理者、家长等与学生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作业 学生的科学记录、研究报告、作品以及成长记录袋等属于学生的科学作业。对这些作业进行评价需要进行综合评定。这时,我们往往根据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将它们分为3~4个等级。
学生科学记录本中常常记录观察现象、实验数据、科学笔记、科学概念图等。表现要素有:作业完成率、记录项目的完整性、记录的准确性与创造性、整洁程度。
学生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表现要素有:格式——各项是否齐全、过程——是否清晰明白、资料分析与结论是否合理。
学生作品有手工制作、手抄报、科学图画等。评价要素根据作品性质而异,如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的表现要素有:三层比例的准确性、模型分层的清晰程度、圆或半圆的整齐程度。 成长记录袋有多种类型。基本的要素有:内容目录——目录包含了哪些内容、各个项目——装入记录袋中各项目的水平、评价量表——不同评价主体对各个项目的评价情况、整齐程度等。
2 、 纸笔测验评价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试题进行详细分类,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出题时,既考虑测试学生对哪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考虑测试学生的哪一项或几项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在测试结果出来后,引导教师逐一分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纸笔测验试题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科学知识题、科学方法题、解决问题的题。接着,在对学习要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将几种类型的题又分为更细的题型。举例如下。
科学知识题
回忆与识记 如:写出降水的各种形式。
排序 如:按照从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将图片进行排序。
分析 如:下面是解剖种子的活动步骤,你可以将它们分为几个大步骤?
比较 如:杨树叶与柳树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分类 如:一个小组同学将动物分成为三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的? 判断 如:根据营养金字塔的图,你认为哪一类食物应该吃得最少?
推理或预测 如:地板之间的缝隙到了冬天是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建立模型 如:在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火山模拟喷发的实验中,你认为的哪些与真实的火山相似的地方?
探究技能题
观察 如:有五种可食用的液体,要鉴别它们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哪些?
测量 如:请你读取温度计上的读数。
控制变量 如:画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设计,写出实验中有哪些相同条件。
绘制图表 如:根据表格中记录的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温度数据,绘制一天中温度变化折线图。 数据整理与分析 如:根据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温变化曲线图,说一说,水温变化的规律。 解决问题的题
发现问题 如:关于电磁铁,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制订计划 如:有给定长度的导线2根、铁芯1个,制作一个磁力较大的电磁铁,你打算怎样做?写出你的计划和理由。
实验操作 如:在研究蜗牛喜欢吃哪些食物时,你是怎样做的?
结论与理由陈述 如:利用这个实验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夏天愿意穿白衣服。
根据这样有分类进行试题设计,可以避免回忆与识记的试题量过多,既可以评价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评价相应的思维水平。
3、 综合评价
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记录单、报告单等。
项目研究 给学生一个研究项目,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的过程,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范文二: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前 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
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
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 计 理 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 本 理 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设计思路---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设计思路---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一:数与代数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
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设计思路---关于学习内容之四: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设计思路---关于实施建议
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内容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
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2)
“总体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知
识
技
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
学
思
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蔡祥、郑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
题
解
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
感
态
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3)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
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方程、不等式进行表述的方式。
2、探索并理解图形的基本性质、位置关系和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理解频率。理解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
数学思考
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且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体会模型的思想。
2、在研究图形运动现象、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3、初步建立数据观念,理解通过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4、初步形成通过实例探索数学结论的思维方式。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问题解决
1、尝试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差异。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
1、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2、体验独立克服困难、解决数学过程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达现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范文三: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八里小学
2016.2.23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科学方法
(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具体目标(方案二)
(一)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理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初步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2、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
(一)科学知识
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1、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互相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多种生物及它们的种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认识到人具有高级的脑,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等动物。
3、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上可以分为不同的圈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太阳与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4、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知道不同的技术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5、初步认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断地探索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因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了解科学应用到技术中后,由于技术的运用不当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收集证据。
2、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
4、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能够在居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
6、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
7、了解科学探究使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
8、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
1、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2、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
4、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热人际关系,参与到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点的重要性。
6、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实验稿)
一、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
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略)
2.提出问题
3.猜想与假设
4.制定计划
5.观察、实验、制作
6.搜集整理信息
7.思考与结论
8.表达与交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对待科学学习
2.对待科学
3.对待自然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
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整合学生对生命零散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略)
(二)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2.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11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3.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12
4.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2)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13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1.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14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2.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15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3.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16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17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一)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18
(3)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19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3)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4)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20
3.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所列内容进行学习,能逐步领悟到一些普适的科学规律和主题,同时在总体上对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进行的创新活动有所体验。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技术方面的学习,初步学会能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并能亲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发展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内容的分解,用具体概念表示;第三层次是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和实例,用举例表示。这是本内容标准的分层分解呈现方式。
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内容标准规定的是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其中,核心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且必须要有探究活动构建;具体概念是通过探究或传授的方法来实现,其条目数可以按水平分级有目的地选择;现象与实例的举例,根据各地域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选择适合于儿童探究和学习活动的例子,由现象出发构建一条上佳的教学主线,到达核心概念的建立。
领域和主要概念 领域 主要概念 主要概念的说明 物质科学 物质 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Material 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Science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浪
力的作用和运动 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修改了两者的顺序)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
生命科学 生命的主要特征: 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Life Science 1、个体的维持 生命有周期,有生有死,通过繁殖延续后代
2、生命的延续
动物、植物、微生物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 生物多样性 植物能自己养活自己外,还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 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 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卫生和健康
地球科学 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Earth Science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白昼和季节
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主要供给者
1、 人与自然 地球独特的圈层构造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2、生态系统与生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大系统。 平衡 1,大气圈:大气、风、氧气、二氧化碳、大气污染
2,生物圈: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生物多样性
3,水圈和土壤圈:水的循环、水的污染、土壤的形成和作用、可4,岩石圈:矿石、化石、火山、地震、海啸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与环境 自然资源有限,人口快速增长,环境与灾害,环境与健康,我们
技术 发展技术是为了解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Technology 决实用问题 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 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1.1.1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气味、厚薄、表面粗糙的程度、软硬等 1.1.2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硬度、柔软程度、可渗透性、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漂浮的能力(密 度)、强度等
1.1.3 物质一般有三种形态:固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液态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液态的表面总会保持水平;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如:冰、液态水、水蒸气; 钢材、酒精、空气
1.1.4 有的物质在一定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如:不再存活的动物和植物容易腐烂、石头不容易腐烂 1.1.5 可以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 如:沙和糖、油和水、铁砂和木屑
1.1.6 有些材料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如:水果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木屑压成木板
1.1.7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它就不能复原了;它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 如: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1.2.1 水在常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如:液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像其他液体一样,会流动,有一定体积,形 状随容器而变化
固态水(冰)像其他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水(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到处扩散
1.2.2 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如:人体内血液的含水量占83%,肌肉的含水量占71%,骨骼的含水量占22% 1.2.3 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 如:江、河、湖、海、极地
1.2.4 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变成气体(水蒸气)—蒸发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就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如:晒衣服、蒸馏水
1.2.5 水凝结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融化成水 如:冬天,室外温度降低,水结冰;阳光下温度升高,冰化成水
1.2.6 一定量的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如:盐、糖;气体 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如:沙
1.2.7 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如:铁、小苏打
1.2.8 有的物质和水不能混合,如:油、蛋白 有的物质和水可以混合,如:酒精
1.2.9 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
如:江、河、湖、海、冰川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露、霜,导致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1.3.1 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没有固定的体积 如:空气会充满或被压入不同的容器
1.3.2 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能挤压或推动东西 如:气球、轮胎、皮球 1.3.3 空气流动形成风 如:扇扇子、台风
1.3.4 风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如:帆船、风力发电、风车提水、风吹起浪、走马灯 1.3.5 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中漂浮 如:沙尘、花粉、炊烟
1.3.6 风可以把一些物体托起来 如:风筝、滑翔机、热气球
1.3.7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如:按体积计算,氧气占五分之一,氮气占五分之四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1.4.1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如:上下、左右、前后,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1.4.2 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 如:时间(秒);长度(米);质量(千克)
1.4.3 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900千米/小时;汽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人在地面上行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 1.4.4 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如:地上跑的汽车车厢(平动)、电风扇扇页的运动(转动)、鼓上跳动的米粒(振动)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1 力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在物体上
如:拉力、推力、摩擦力、弹力、浮力、重力、磁力 1.5.2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如:球沿着不同斜面的运动、拔河时两队的平衡和移动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6.1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如:铃声、口哨声
1.6.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如:空气、金属、木头、水、医生用的听诊器、皮层(耳的鼓膜)、骨头(听小骨)、体液 1.6.3 声音通过物质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如:泡沫塑料、棉花
1.6.4 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来 如:回声、天坛回音壁
1.6.5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如:击鼓、吹哨、弹弦
1.6.6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如: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 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如:敲鼓、拨动琴弦
1.6.8 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能 如:话筒(麦克风)、扬声器(喇叭)、声控开关 1.6.9 声音传至我们内耳的神经处,使我们听见了声音
如:我们只能听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振动次数在一定范围内,振动幅度超过一定大小的声音
1.6.10 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膜 如:耳机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7.1 光(如在空气中)沿着直线行进 如:手电筒的光照、探照灯光、阳光的照射
1.7.2 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如:遮阳板、阳伞、皮影戏、手势造影 1.7.3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原始光源 如:太阳光、电灯泡发出的光 有的光来自物体反射原始光源的光 如:我们看见楼房、树木、汽车等物体
1.7.4 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输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射,或被吸收 如:镜子、滤色镜、玻璃窗
1.7.5 光通过玻璃或水时,光的传输方向会改变
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插入水中的筷子、海市蜃楼 1.7.6 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如:三棱镜、雨后彩虹
1.7.7 光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感光底片、绿色植物 1.7.8 光可以由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
如:电灯泡、燃烧、萤火虫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如:一个大气压下,水在零摄氏度结冰,一百摄氏度沸腾
1.8.2 热可以三种方式进行传递-传导、对流、辐射,通常热从热的物体传向冷的物体 如:热水袋、暖气片、火炉
1.8.3 可以用某些物质减缓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如:手套、双层玻璃窗、屋顶的隔层、热水瓶、消防服 1.8.4 加热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使冰融化、使水沸腾、使铁水熔化 1.8.5 冷却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雾、露水、霜、雪、冰雹、结冰 2.8.6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变化
如:一般的物体是热的时候膨胀,冷的时候收缩,但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1.8.7 太阳是地球热能的主要供给来源
如:地球每天接受的太阳能约相当于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的两百倍 2.8.8 热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如:热能与光能、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摩擦生热、蒸汽机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9.1 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靠近时,会放电,产生电流 如:北方冬天人们衣服之间放电、雷电
电路中接入电阻会改变电流的大小,电阻接入电路中有并联和串联两种形式 如:装有电池的手电筒
1.9.3 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
如:电流通过衰减很小的物体是导体(金属等)
电流不能通过的物体是绝缘体(木材、塑料、橡胶等) 1.9.4电流方向不变的是直流电 如:电池
1.9.5电流方向改变的是交流电 如:家用电
1.9.6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如:开关、电闸、保险丝(空气开关)
1.9.7电流携带的能量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雷电、家用电、高压电、安全用电 1.9.8电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光能(灯泡);热能(电炉);声能(喇叭);机械能(马达) 1.9.9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为电能
如: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沼气发电)、声能(麦克风)
1.9.2 流动的电荷被称为电流,形成恒定电流要有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10.1 某些物质具有磁性
如:天然磁铁、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 1.10.2 磁力对物体产生作用
如:磁铁可以吸铁屑、指南针的转动
1.10.3 磁体总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如:磁铁的南极和北极;地球的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
1.10.4 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如:电磁铁
1.10.5 磁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 如:发电机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 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2.1.1水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如:成人体内的水量约占体重的70%;生物体内都有水的运输系统 2.1.2 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如:绿色植物靠太阳合成养分而生长 2.1.3 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如:人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绿色植物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1.4 动物有呼吸空气、吸入养分和排泄废料的器官 如:肺、胃、肠、皮肤
2.1.5 生物体会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
如:感觉器官会对光、声、热、化学物质(嗅、味)、力等产生反应 2.1.6生物体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育阶段 如:蚕的一生、青蛙的一生
2.1.7生物体用不同的方式繁殖后代
如:枝条、根、种子、块茎、卵生、胎生 二、 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2.2.1 植物具有获取养分的结构 如:根吸收水分
茎输运水和养分,并起支撑作用 叶片利用阳光生成养分,释放氧气 根和果实可以储存养分
2.2.2 植物的形态可以随季节变化
如: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或发芽状态、叶片变化 2.2.3 不同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沙漠中的植物、盐碱地上的植物 2.2.4 植物可以对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向日葵、含羞草
三、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 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2.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与环境接触 如:眼 - 光线 - 观察世界 耳 - 声波 - 收集声音 鼻、鳃- 空气-进行呼吸 嘴、喙- 养分- 摄入食物
毛皮、羽毛、鳞片 - 机械力、温度- 保护躯体 翼、下肢、鳍 -机械力 - 运动、支撑身体 爪子、上肢 -机械力 - 取物
2.3.2 动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以维持生命
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
2.3.3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如:迁徙、筑巢、改变生活规律、交配、冬眠、改变颜色和毛皮、储存食物 2.3.4 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气候的变化、食物和水源的变化、天敌的情况、繁殖后代的多少 四、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2.4.1 人是进化的产物
如:地球的历史有45亿年,恐龙曾存在过1.6亿年 25万年前智人出现,现代人出现在5万年前 进化使人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独特的语言能力最早出现在20 万年前,在语言基础上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大约有一万年 2.4.2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复杂情感、决策 如:运动、学习和记忆、快乐和悲伤、意志和决心 2.4.3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应该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人需要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世界睡眠日
五、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 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2.5.1植物会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物种 如:西瓜籽、稻谷
2.5.2 种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重新产生种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如:桃树、蚕豆、凤仙花
2.5.3植物的后代与原来的植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如:花的颜色、叶子的颜色、大小
2.5.4动物的后代与原来的动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
2.5.5 动物有多种繁殖方式,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延续自身的物种 如:鸡、猪、牛、蚕、鱼
2.5.6 动物从幼体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到新的幼体生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如:蚕、鸟、鱼、爬行动物
六、 动植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 2.6.1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
如:食物、衣服、氧气、药用植物、建筑材料、燃料 2.6.2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好处或坏处 如:传播种子、来自动物的肥料、虫害
2.6.3 有的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的动物来生存,有的会被其他的生物所伤害 如:食物、抚养、家畜、细菌、病毒
2.6.4 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生产所需要的养分,动物利用植物生产的养分而生存 如:生态系统、食物链
七、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 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2.7.1 植物和动物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气候、水源、土壤、阳光
2.7.2 不同种类植物和动物的数量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环境污染、火灾、水灾、自然灾害、食物链 2.7.3 不同的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毛皮、四肢、运动特性、食物、体温
2.7.4 不同的植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果实、叶子、随四季的变化、对生长环境的适应 地球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
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3.1.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昼夜长短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改变、四季的更替、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月相、月食和日食
3.1.2 在一年中,每天太阳光照射形成的物体阴影的位置和形状在有规律地改变 如:日晷、建筑物的阴影、树影、竹竿的影子、圭表
3.1.3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而形成了四季 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会观察到不同星座的图像,日照时间不同 3.1.4 太阳系只是我们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如:太阳系是拥有两千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而银河 系又是数以百亿计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
3.1.5 宇宙中有的星球能够自己发光,有的不能够自己发光,而是靠反射其他星球的光而发光
如:太阳自己发光、地球和月球反射太阳发出的光而发光、彗星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3.2.1地球由一层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圈包围着
如: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圈包含着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氩气、水蒸汽和微粒等
3.2.2地球的外壳是一层固体的硬壳,称为地壳。地壳至今还在缓慢地运动;在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地球和火星的外壳是固体、木星的外层是气体 如:地球的板块模型、大陆漂移
3.2.3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 如: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2.4 地壳主要由三大类岩石构成 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2.5 地壳中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如:挤压、加热和冷却(火山岩) 3.2.6 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性
如:颜色、纹理、矿物的硬度、成分、磁性 3.2.7 岩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破碎
如:物理风化、水溶解、化学侵蚀、机械、爆炸等 3.2.8 岩石破碎以后形成了碎石和土壤 如:砂、小鹅卵石、土壤
3.2.9 不同的土质含有不同比例的黏土、沙和腐殖质 如:肥土、可耕地、砂土(多孔)、盐碱地 三、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3.3.1 人们用燃料或用电煮熟食物、取暖和运输 如:煤炭、石油、木材、天然气、电 3.3.2 太阳是地球主要的能量供给者
如:石油、煤、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太阳有关、太阳能电池 3.3.3 运动的空气和水可以推动机械运转 如:风车、风力发电、水车、水力发电
3.3.4 许多设备的运转都需要电能
如:电暖器、洗衣机、电视、电灯、机器、微波炉
3.3.5 中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浪费能源,并把能量保持在可用的形态上
如:我国人均占有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 四、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3.4.1 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影响生态平衡
如: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导致粮食和安全饮用水短缺,贫穷与环境污染,矿藏、原始森林和土地等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世界环境保护日 3.4.2人类的活动会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异常、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沙尘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如:龙卷风、霾、全球气候变暖、保护水资源、世界水日 3.4.3 人类需要为保护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
如:不浪费资源和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使用材料,发展绿色产业,建立自然保护区,步行、骑车上学,少用包装袋,垃圾分类,少用餐巾纸等一次性餐具 技术领域内容的分解
一、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4.1.1 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如: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4.1.2 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如:钢铁、木材、塑料等
4.1.3 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如:米尺、钟表、温度计、气压表、风速表、电表、煤气表、水表、音强表、日晷等 4.1.4 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能力 如:放大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 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4.2.1 移动任何物体都需要力的作用:拉力、推力或扭力 如:风力、水力、机械力、重力、磁力等 4.2.2 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递
如:皮带、链条、杠杆、轮子、滑轮、齿轮等 4.2.3 要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需要力的作用 如:摩擦力、刹车装置等
4.2.4 人们可以用一些装置来控制力
如:刹车-机械力、改变形状-扭力、起重机、水压机
4.2.5 一些装置中有运动部分和不动的部分。运动的部分需要能自由地移动和旋转,而不动的部分必须牢牢地固定住。 如:搅拌机、起重机
4.2.6 有的装置可以储能,有的装置可以用于转换能量 如:橡皮筋、弹簧、可压缩的螺旋、马达、打桩机等 4.2.7 运动的形式是可以转换的
如: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圆周运动-直线运动 三、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4.3.1 根据建造结构的用途来选择材料
如:强度、柔软性、隔音、隔热、防水、绝缘、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外观、耗能、安全和卫生等
4.3.2 设计结构时要考虑它的用途和条件的限制
如:材料的价格、废料的处理、是否容易获得、价格、对环境的影响、环保
4.3.3 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加固和连接部位的方法
如:接头、槽口、编织、焊接等
4.3.4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固材料
如:折叠、支撑、覆盖、三角形加固、增加单元等
4.3.5 材料的外部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如:涂油漆、涂防水层、电镀等
4.3.6 结构的稳固性与设计(如形状)有关
如:对称、有稳定的基座、低重心、加固接头、外部加固等
4.3.7 物体的形状和材料会影响它的移动特性
如:潜水艇、滑翔机、赛车、袋鼠、鱼、飞盘、赛艇、游泳衣等
4.3.8 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可以找到许多可运动的结构
如:关节、骨架等
附:统计数据
领域 核心概念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物质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科学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领域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一 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生命
科学 二 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领域 三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四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五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六 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七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
科学
领域
技术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三 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四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生存的环境 一 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 二 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
领域 三 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总数
注:若将“物质科学”中的“水和空气” 内容归入“地球科学”,则知识概念分布结构为: 科学领域 具体概念条目数 百分比
物质科学 52 37%
生命科学 32 23%
地球科学 38 27%
技术科学 19 13%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核心课程,在政策支撑、教研指导、经费提供、师资配备、教师培养和培训、校内资源开发和完善、社会资源协调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支持。
教学研究机构应加强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尽力解决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专业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注意积累经验、加强交流,通过校本教研、短期培训和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通过活动,学生还能很好地认识科学探究需要理论的支持。完整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包含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和基本特征,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高年级段也需要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科学探究中
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目标和层次应该由低向高发展。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目标和层次不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同。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应使探究教学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与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科学课程中加强探究教学有利于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科学教学中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问题:是否明确提出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材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其他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结果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应当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学生等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例如,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使学生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在学生参加科学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课程资源的差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等,使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首先,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可以根据本地区生物生长的特点,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其次,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继续进行研究。有时在某个概念或原理的教学中,个别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外增加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使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
容、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和参观博物馆、科学技术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等。
应当重视充分利用校外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中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引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意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学生难以亲身经历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必要的展示。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人才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放在课程资源建设的首位。对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应尽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一)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既应注重人才资源也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 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
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科书、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定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面。教学研究机构应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和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和优化。
为有效地发挥科学课程校内资源的作用,应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具体要求如下。
1、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有责任逐步建立、完善科学教室和实践园地等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种植、养殖场所,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种植、养殖活动。为了保证种植、养殖的安全性,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并应配有专人管理。
3、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像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4、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科学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学生科学刊物等。
5、建立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
6、分门别类建立科学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
7、提倡学校之间和地区之间科学课程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
1、 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很多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育资源,如家庭、社区、街道、商店、工矿企业、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等都可以为科学教育所利用。
2、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气象站(台)、天文馆(台)、地质馆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3、参观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场、工厂、农村等;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做科学技术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在那里参观、劳动和服务,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4、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电教馆、互连网等进行科学教育。
5、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环境,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与地区共建方式,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
三、教材编写建议
科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科学课程目标、实施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科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科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科学知识的整体性,体现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的编写还要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内容标准是按照学段制订的,并未规定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因此,教材可以在不违背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科学学习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自己的编排体系。
(一)教材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1、全面体现《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为依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和落实《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
2、体现课程内容。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图片、情境、案例与栏目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科学内容有实质性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
3、准确把握内容标准要求。
《标准》对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各分目标要求的程度。
4、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的实践依据。
教材内容、活动设计等,要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特别是新增的内容要经过较大范围的实践,根据实践的结果推敲可行性,并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而作为教育任务的科学知识内容在反映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当体现作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1、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内容标准的核心。《标准》中设计了核心概念:(待补充)。它们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因此,教材应当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编排。
2、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整体设计要呈现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些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逻辑顺序,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学生感悟这种顺序。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非本质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
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教材在内容的素材选取、问题设计和编排体系等方面应体现这些实质性联系,展示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科学方法的一般性。
3、重要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科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科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既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又要使整套教材的编写体例、风格协调一致。科学、技术、社会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科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科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科学的优美。例如,指南针的发明、日晷的应用,等等。
(三)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
教材编写不是单纯的知识介绍,学生学习也不是单纯地记忆。因此,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科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他们理解科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科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科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实。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第一学段,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体会到科学的作用。
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学生的活动空间有了较大的扩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许多方面,他们逐渐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如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图形(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趣味.
2、科学现实。
随着科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科学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素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科学,构建科学认知结构。
3、其他学科现实。
科学的许多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教材在选择科学学习素材时应当予以关注。
(五) 教学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
(六)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教材应具备可读性,应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材可读与否,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标准。因此,教材的呈现应当在准确表达科学知识的前提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教材的呈现应在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形式的同时,逐渐增加科学语言的比重。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随着科学学习、语言学习的深入,他们使用文字和科学符号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的呈现可以将实物照片、图形、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评价主体
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科学课程学习的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
(二)评价内容
1.对科学知识的评价
对科学知识的评价依据是内容标准中提出的物理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和环境科学三个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自然和科学本质的理解。要注重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而不是单纯记忆;要注重从整体上对科学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对科学知识的评价要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
2.对科学探究的评价
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提出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全部或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3.对科学态度评价
要按照科学课程目标提出的关于科学态度的要求进行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程度和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状况;是否初步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是否能尊重科学,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是否在探究活动中热情关注、认真探索,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是否初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
识等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
(三)评价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关注课内与课外的学生学习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水平。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1 、 行为表现评价
行为表现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辨别,有多种方法。
教师观察 课堂上教师敏锐的观察是行为表现评价的关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可以指导教师的观察,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思维深度、操作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素制定评定量表,量表往往分为3~4个水平程度,分别描述各个水平程度。
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够观察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绪表现。课堂教学具有社会性,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情绪表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高效地学习。如果学生发言积极到位、活动操作符合规则、实验效果明显,说明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如果有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或者精神不集中,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了。
教师在观察中,除了用量表进行评价记录外,还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逸事记录下来。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学生的进步或者违纪行为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学期或学年结束时综合评价的参考。
学生谈话 在教学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时,可以问一些学生问题,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分析学生的原始观点,发现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概念发展情况。其他评价主体,如教育管理者、家长等与学生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作业 学生的科学记录、研究报告、作品以及成长记录袋等属于学生的科学作业。对这些作业进行评价需要进行综合评定。这时,我们往往根据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情况将它们分为3~4个等级。
学生科学记录本中常常记录观察现象、实验数据、科学笔记、科学概念图等。表现要素有:作业完成率、记录项目的完整性、记录的准确性与创造性、整洁程度。
学生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表现要素有:格式——各项是否齐全、过程——是否清晰明白、资料分析与结论是否合理。
学生作品有手工制作、手抄报、科学图画等。评价要素根据作品性质而异,如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的表现要素有:三层比例的准确性、模型分层的清晰程度、圆或半圆的整齐程度。 成长记录袋有多种类型。基本的要素有:内容目录——目录包含了哪些内容、各个项目——装入记录袋中各项目的水平、评价量表——不同评价主体对各个项目的评价情况、整齐程度等。
2 、 纸笔测验评价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试题进行详细分类,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出题时,既考虑测试学生对哪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考虑测试学生的哪一项或几项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在测试结果出来后,引导教师逐一分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纸笔测验试题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科学知识题、科学方法题、解决问题的题。接着,在对学习要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将几种类型的题又分为更细的题型。举例如下。
科学知识题
回忆与识记 如:写出降水的各种形式。
排序 如:按照从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将图片进行排序。
分析 如:下面是解剖种子的活动步骤,你可以将它们分为几个大步骤?
比较 如:杨树叶与柳树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分类 如:一个小组同学将动物分成为三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的? 判断 如:根据营养金字塔的图,你认为哪一类食物应该吃得最少?
推理或预测 如:地板之间的缝隙到了冬天是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建立模型 如:在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火山模拟喷发的实验中,你认为的哪些与真实的火山相似的地方?
探究技能题
观察 如:有五种可食用的液体,要鉴别它们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哪些?
测量 如:请你读取温度计上的读数。
控制变量 如:画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设计,写出实验中有哪些相同条件。
绘制图表 如:根据表格中记录的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温度数据,绘制一天中温度变化折线图。 数据整理与分析 如:根据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温变化曲线图,说一说,水温变化的规律。 解决问题的题
发现问题 如:关于电磁铁,你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制订计划 如:有给定长度的导线2根、铁芯1个,制作一个磁力较大的电磁铁,你打算怎样做?写出你的计划和理由。
实验操作 如:在研究蜗牛喜欢吃哪些食物时,你是怎样做的?
结论与理由陈述 如:利用这个实验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夏天愿意穿白衣服。
根据这样有分类进行试题设计,可以避免回忆与识记的试题量过多,既可以评价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评价相应的思维水平。
3、 综合评价
问题解决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记录单、报告单等。
项目研究 给学生一个研究项目,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的过程,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范文四:最新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语言技能
二、语言知识
三、情感态度
四、学习策略
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附录
一、语音项目表
二、语法项目表
三、功能意念项目表
四、话题项目表
五、技能教学参考表
六、课堂教学用语
七、词汇表
第一部分 前 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设计思路 《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该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也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旨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别的设臵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级别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但是,分级目标对3~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各学段或年级的教学和评价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7~9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以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 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或学校,以及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开设的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英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如从1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相应学段级别的要求。
六年级结束时达到二级,9年级结束时达到五级,普通高中结束时达到八级 备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将可能在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确定之后作相应的调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一级: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三级: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
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四级: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在学习中相互学习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级: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以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六级: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能根据自我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背景。
七级: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习阅读的英言语原著改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活动。有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八级: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
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九级: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就国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 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字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在一级、二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语言技能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中的语音、语法、词汇、功能和话题提出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也提出了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
一、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
一级:
听做:
1、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2、能听懂课堂简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3、能根据指令做事情,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4、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说唱:
1、能根据录音模仿说英语;
2、能相互致以简单的问候;
3、能相互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4、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5、能够根据表演猜测意思、说词语,
6、能唱英语儿童歌曲15一20首,说歌谣15一20首;
7、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玩演:
1、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2、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
3、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
读写:
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4、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 视听:
1、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
2、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一25分钟)。 语言技能二级目标
听:
1、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2、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3、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4、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
说:
1、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语调达意;
2、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3、能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读:
1、能认读所学词语;
2、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
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写:
1、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3、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4、能基本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玩演视听:
1、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
3、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4、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含一级要求):
5、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
语言技能三级目标
听:
1、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如:陈述句、疑问句和指令等;
2、能根据语调变化,判断句子意义的变化;
3、能辨认歌谣中的韵律;
4、能识别语段中句子间的联系;
5、能听懂学习活动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做出适当反应;
6、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
7、能借助提示听懂教师讲述的故事。
说:
1、能在课堂活动中用简短的英语进行交际;
2、能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简单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
4、能利用所给提示(如图片、幻灯片、实物、文字等)简单描述一件事情;
5、能提供有关个人情况和个人经历的信息;
6、能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7、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英语小诗或歌谣,能唱一些英语歌曲;
8、能在上述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读: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4万词以上。
写: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
3、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卡和邀请卡;
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
语言技能四级目标
听:
1、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熟悉话题的语段,识别主题,获取主要信息;
2、能听懂简单故事的情节发展,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
3、能根据连续的指令完成任务;
4、能听懂广播、电视中初级英语教学节目。
说:
1、能根据提示给出连贯的简单指令;
2、能引出话题并进行几个回合的交谈;
3、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
5、能在上述口语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
读: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7、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8、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9、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
写:
1、能五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用词组或简单句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
3、能写出简短的文段,如简单的指令、规则;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语言技能五级目标
听:
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5、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
6、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说:
1、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2、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3、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读: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写: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语言技能六级目标
听:
1、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能从听力材料、简单演讲或讨论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能听懂正常语速的故事或记叙文,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能听懂日常的要求和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说:
1、能传递信息并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
2、能通过重复、举例、解释等方式澄清意思;
3、能有条理地描述个人体验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
4、能用恰当方式在特定场合中表达态度和意愿;
5、能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自己的意图。
读:
1、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
2、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
3、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4、能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5、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0万词以上。
写:
1、能用恰当的格式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
2、能描述简单的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能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短剧;
4、能用恰当的语言书写不同的问候卡;
5、能给朋友、笔友写信,交流信息和情感。
语言技能七级目标
听:
1、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2、能根据所听的内容做笔记;
3、能根据话语中的线索把相关事实和信息联系起来;
4、能听懂故事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结果。
说:
1、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2、能根据命题,稍做准备后,作简短的发言;
3、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4、能就一般话题作口头陈述;
5、能对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
1、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2、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3、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
4、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5、能理解和欣赏一些浅显的经典英语诗歌;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写:
1、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描述;
2、能写出常见体裁的短文,如报告或信函;
3、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4、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如申请表、求职表;
5、能做简单的书面翻译。
语言技能八级目标
1、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讨论和谈话并记住要点;
3、能抓住简单语段中的观点;
4、能基本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
5、能听懂委婉的建议、劝告等。
说:
1、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
2、能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订计划;
3、能报告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4、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3分钟演讲,
5、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
6、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
读:
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写:
1、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
2、能根据课文写摘要;
3、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4、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
语言技能九级目标
1、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
2、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新闻广播及天气预报;
3、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讲话人的观点及目的;
4、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
5、能理解一般的幽默;
6、能在听的过程中克服一般性的口音干扰。
说:
1、能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能把握交谈时的分寸,会用客套语,会提出问题,会结束谈话;
3、能经过准备就一些专题作5-10分钟演讲并回答有关提问;
4、能用英语接受面试;
5、能作一般性口头翻译;
6、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7、能对交际中产生的误会加以澄清或解释。
读:
1、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
2、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能读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的资料;
4、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5、能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
6、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7、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写:
1、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等;
2、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
3、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
4、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
5、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
6、能作非专业性的笔头翻译;
7、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
二、语言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表3是二级、五级和八级语言知识的分级目标。详细内容参见附录。
语言知识二级目标
语音
1、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
2、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
3、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4、了解单词有重音;
5、语音清楚,语调自然。
词汇
1、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2、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
语法
1、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
2、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3、知道动词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形式上的变化;
4、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臵的介词;
5、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
功能
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 话题
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语言知识五级目标
语音
1、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
2、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
3、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4、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
5、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
词汇
1、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2、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
语法
1、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
2、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
3、理解和掌握描述人和物的表达方式;
4、理解和掌握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
5、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
6、理解、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功能
1、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2、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表达。
话题
1、熟悉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2、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语言知识八级目标
语音
1、在实际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3、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4、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语句。
词汇
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
2、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3、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语法
1、进一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3、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
4、学习、掌握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 功能
1、在更广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2、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
3、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常用功能项目,进一步学习并掌握新的语言功能项目;
4、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实现信息沟通的目的。
话题 1、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
2、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3、熟悉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职业、节日、风俗、社交礼仪等;
4、了解有关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
三、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
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表4是二级、五级和八级的情感态度分级目标。
二级
1、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
2、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五级
1、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
2、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3、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
4、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乐于接触英语歌曲、读物等;
6、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7、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取得帮助;
8、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
9、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10、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
八级
1、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
2、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与表达;
3、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
4、能够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
5、在英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
6、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7、能在交流中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
8、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表s是二级、五级和八级学习策略分级目标。
二级基本学习策略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
5、在词语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
6、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7、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8、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9、注意观察生活或媒体中使用的简单英语;
10、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
五级认知策略
1、根据需要进行预习;
2、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3、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4、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5、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
6、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
7、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8、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9、在使用英语申,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10、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
11、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调控策略
1、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
2、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5、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与不足;
6、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7、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8、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
交际策略
1、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能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2、善于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
3、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
4、在交际中,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
5、交际中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寻求帮助;
6、在交际申注意到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
资源策略
1、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
2、使用简单工具书查找信息;
3、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
4、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认知策略
1、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
3、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并加以应用;
4、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做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5、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
6、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
八级:
调控策略
1、根据需要制订英语学习的计划;
2、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
3、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
4、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
5、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
6、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交际策略
1、在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与沟通;
2、善于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3、交际中,善于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4、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5、在交际中注意并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
资源策略
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
扩展所学知识。
五、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申,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级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五级
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呢的称呼;
4、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5、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6、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7、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8、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9、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臵、气候特点、历史等;
10、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11、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12、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3、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14、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八级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申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
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8U)R
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倡导
本《标准》以学生
在设计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
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4、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5、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6、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九)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英语课程从3年级起开设,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一6年级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3、4年级以短课时为主;5、6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为了保证
教学质量和效果,班容量一般不应超过40人/班。
7一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四课时。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上述教学原则,特提供以下教学案例,仅供参考。 教学案例1
活动目的:学习和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利用平面图介绍自己学校各种场所。
适合级别:1一2级
教学过程:
1、教师事先根据本学校的场所位臵画一幅平面图(简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 (做活动时每小组一份)。
2、把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art room,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做成约2cmx3cm的小卡片(若干套)。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
3、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下列单词: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multimedia room,library,language lab。要求学生做到 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场所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4、将学生分为4一5人一组 (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臵把单词贴在平面图上。
5、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6、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 (队)。在黑板上贴三幅平面图。给每个大组再发一套单词卡片。每个大组派两个人到前面,把卡片贴到平面图上。首先完成且贴得正确的大组获胜。
7、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 (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 is small,but I like it.
8、把学生贴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的墙报上,或者贴在学校的布告栏或校门入口处,当作本校场所位臵的英文示意图。
9、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所教学校的平面图,并用英语向他人作介绍。
评述;此项活动结合学生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真实的任务(贴卡片),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案例2
活动目的:学习和巩固表示图形的单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适合级别:2级
2、通过卡片或实物向学生呈现表示形状的单词:triangle, rectangle,square,circle,oval。要求学生做到 1)看见图片能说出单词;(2)给出单词也能说出形状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3、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把复印好的图表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用英语数一数图表的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数的结果填在图表中(用阿拉伯数字)。
4、相邻两组比较他们的结果。
5、在黑板上贴一幅放大的图表。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逐一数每一种图形的个数。并把数的结果写在图表里。学生对照自己的图表,检查是否正确。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例如:
Teacher: How many triangles?
Students: Five.
6、把步骤5完成的图表贴在班级墙报上。
7、用上述表示形状的单词制作简单的单词卡片,让学生把这些卡片贴在教室或学校其他场所中与卡片形状相吻合的物品上。
评述:这个活动把学习英语的教字与形状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案例 3
活动目的:学生学完有关如何度过业余时间的文章,运用所学语言开展相关话题的讨论。
适合级别:3一4级
教学过程:
1、教师布臵任务,学生分组设计调查表,调查人 ]是如何安排业余时间的。
2、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设计调查表。
3、各小组在组内用英语进行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4、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的调查表。通过问答形式汇总各小组调查的结果。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黑板上汇总统计的结果,设计柱状图、饼圆图、曲线图等。
6、学生两人一组首先就所画柱状图或饼圆图进行口头讨论,然后合作写一篇简单的报告。
评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和统计,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口、笔头交流能力。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融。
教学案例 4
活动目的:学生从广告中获取信息,学习广告用语,并尝试设计和表演广告。
适合级别:3一6级
教学过程:
1、教师事先收集各类食品或文体用品的英语广告。
2、课堂上让学生说出印象最深的广告,并讨论为什么对这些广告印象深刻。
3、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英语广告,引导学生分析广告语言的用词和句子特点。
4、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物品或让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这些物品设计文字或图像广告。
5、各小组向全班学生展示或表演他们设计的广告。
评述:这个活动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以英语广告为媒介,在学习英语的同时,给学生展示其他才能的机会。
教学案例5
活动目的:通过英语沙龙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适合级别:6一9级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英语文化沙龙,同学自愿参加。
2、教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几个英语文化沙龙的话题,比如: (l)The Olympic Games
(2)Football in China
(3)Environment Protection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成3一5人的小组,根据所选话题从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并整理材料。准备在沙龙活动中发言、交流、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作汇报。
5、把成果汇集成册。
评述:这个活动能够调动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或以合作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教学案例5
活动目的:通过英语沙龙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适合级别:6一9级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英语文化沙龙,同学自愿参加。
2、教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几个英语文化沙龙的话题,比如: (l)The Olympic Games
(2)Football in China
(3)Environment Protection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成3一5人的小组,根据所选话题从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并整理材料。准备在沙龙活动中发言、交流、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作汇报。
5、把成果汇集成册。
评述:这个活动能够调动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或以合作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
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三)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3、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五)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终结性评价 (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六)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
3、4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5、6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听和读的技能,形式应尽量生动活泼。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
(七)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八)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二级的评价由地方和学校组织进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五级和八级的评价应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进行。其他级别的评价由学校组织实施,也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选拔性考试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确定适用级别,制订考试要求。
范文五: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 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 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 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 和预言; 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 人们生活的世 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 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 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 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能 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 为他 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 (以下简称 《标 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 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 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 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 段的核心课程,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 具有十 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 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 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 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 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 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 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 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品德与生 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 7— 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 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体现基础性、 普 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 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 民族、 经济条件、 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 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 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 概念之间的联系, 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 以及 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 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 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 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创造 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 乐趣;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 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1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 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 小学科学课堂中, 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 儿童主动探究,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 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 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 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 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 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 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 满足不同地区、 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提倡引导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 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 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 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强化评价的诊断、 激 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 1年级至 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 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 7— 9年级相关科 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 24个 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核 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 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 即将每一个核 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念, 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 这些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也是对 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 能, 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理解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 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 域中浅显的、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尝试用于 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 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 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 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 环境, 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 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 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 验进行设计的技能; 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 问题。
2、掌握科学方法
(1) 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提出科学问题)
(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 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
2
(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 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
(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
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 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 敢于坚持真理, 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 (理 性精神)
(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 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
(3) 善于思考和分析, 追求准确和精细; 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 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具体目标(方案二)
(一)科学知识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 中浅显的、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并能尝试用 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理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 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 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 成对一些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 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 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太阳系的 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初步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 计;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 交流的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 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 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 动。
2、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 和坚持自己的见解, 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 而且面对有说服 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 性,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 有热爱自然, 珍爱生命, 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
(一)科学知识
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 显的、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尝试解释各种各样跟科学有 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
1、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 本运动形式, 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 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 且能够互相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多种生物及它们的种 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认识 到人具有高级的脑, 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 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 等动物。
3、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上可以分为不 同的圈层,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了解太阳与地 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
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 理。。
4、通过设计和技术方面的学习,知道不同的技术结构具有不同 的功能。
3
5、初步认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断地探索着 我们生存的世界。 我们周围的世界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因而科 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了解科学应用到技术中后, 由于技术的运 用不当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科学能力
1、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 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收集证据。
2、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 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 测量的资料。
4、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能够在居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 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
6、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
7、了解科学探究使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 法之一。
8、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 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
1、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 力,敢于创新。
2、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 题和进行质疑。
4、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热人际关系,参与到 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 点的重要性。
6、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 责任感, 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 自然资源的意愿。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实验稿)
一、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 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 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 猜想结果、 制定计划、 观察、 实验、 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 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必须紧密结 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 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 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 阶段,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 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 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 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一 ) 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略 )
4
2. 提出问题
3. 猜想与假设
4. 制定计划
5. 观察、实验、制作
5
6. 搜集整理信息
7. 思考与结论
8. 表达与交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 影响着学生对科学 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 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 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 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 对 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
(一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对待科学学习
6
2. 对待科学
3. 对待自然
4.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三、生命世界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 去田野树林、 山川 湖泊, 看花草树木、 虫鱼鸟兽, 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 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 每一朵花儿都绚丽, 从而激发热 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一 ) 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略 )
(二 ) 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7
1. 多样的生物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2)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3)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2. 生命的共同特征
(1)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8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3)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5)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9
3. 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4. 健康生活
(1)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10
(2)健康生活之二 :生长发育
(3)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四、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 精彩纷呈, 充 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
物质这三个
层次的观察与探讨, 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 使学 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 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1. 物体与物质
(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2)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11
(3)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4)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2. 运动与力
(1) 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12
(2)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3)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3. 能量的表现形式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2)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13
(4)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5)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6)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五、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
(一 ) 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二 ) 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1)地球的概貌
14
(2)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3)
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4)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15
2.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
(1)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3)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16
(4)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3. 天空中的星体
(1)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2)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17
修订稿: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 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
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 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 本核心概念, 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术领
域, 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 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 展方向,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希望学生通过亲 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所列内容进行学习, 能逐步领悟到一些普 适的科学规律和主题, 同时在总体上对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进行的 创新活动有所体验。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 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
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生命现象、 生命活动的特 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
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地球、 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技术方面的学习, 初步学会能综合知识和经验, 进行简单 的设计和制作,并能亲
历以设计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 发 展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领域内容的核心概 念,用黑体字表示;第
二层次是核心概念内容的分解, 用具体概念表示; 第三层次是体 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和实例, 用举例表示。 这是本内容标准的 分层分解呈现方式。
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 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 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 核心概念。
内容标准规定的是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 其中, 核心 概念是必须达到的教学
要求, 且必须要有探究活动构建; 具体概念是通过探究或传授的 方法来实现, 其条目数可以按水平分级有目的地选择; 现象与实 例的举例, 根据各地域的环境和教学条件, 合理选择适合于儿童 探究和学习活动的例子,由现象出发构建一条上佳的教学主线, 到达核心概念的建
18
<一> 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
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1.1.1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气味、厚薄、表面粗糙的程度、软 硬等
1.1.2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如:硬度、柔软程度、可渗透性、透明程度、导电性、磁性、漂 浮的能力(密
度)、强度等
1.1.3 物质一般有三种形态:固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重量; 液态有确定的体积和重量, 液态的表面总会保持水平; 气态没有 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只有确定的重量
如:冰、液态水、水蒸气;
钢材、酒精、空气
1.1.4 有的物质在一定环境中容易腐烂,而有的物质不容易腐烂 19
如:不再存活的动物和植物容易腐烂、石头不容易腐烂 1.1.5 可以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开 如:沙和糖、油和水、铁砂和木屑
1.1.6 有些材料的形状改变以后,它的特性可以不变
如:水果切成小块、木头锯成木板、木屑压成木板
1.1.7 有些物质改变以后,它就不能复原了;它变成了另外的物 质,但是没有消失 如:煮熟的水果、烧掉的纸、生锈的铁
二、 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1.2.1 水在常态下有三种存在的状态
如:液态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像其他液体一样,会流动,有一 定体积,形
状随容器而变化
固态水(冰)像其他固体一样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水(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到处扩散 1.2.2 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在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如:人体内血液的含水量占 83%,肌肉的含水量占 71%,骨骼的含 水量占 22%
1.2.3 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
如:江、河、湖、海、极地
1.2.4 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下都会变成气体(水蒸气)—蒸发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雾就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如:晒衣服、蒸馏水
1.2.5 水凝结成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 融化成水
如:冬天,室外温度降低,水结冰;阳光下温度升高,冰化成水
1.2.6 一定量的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 形成不同的溶液, 如:盐、糖;气体 有的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如:沙
1.2.7 有的物质遇到水会发生作用而变成了其他的物质
如:铁、小苏打
1.2.8 有的物质和水不能混合,如:油、蛋白
有的物质和水可以混合,如:酒精
1.2.9 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各种重要因素
如:江、河、湖、海、冰川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水蒸 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云、雾、露、霜,导致雨、 雪、冰雹等天气现象
三、 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物质
1.3.1 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没有固定的体积 如:空气会充满或被压入不同的容器
1.3.2 空气有重量,会产生压力;能挤压或推动东西
如:气球、轮胎、皮球
1.3.3 空气流动形成风
如:扇扇子、台风
1.3.4 风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如:帆船、风力发电、风车提水、风吹起浪、走马灯 1.3.5 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空气(风)中漂浮
如:沙尘、花粉、炊烟
1.3.6 风可以把一些物体托起来
如:风筝、滑翔机、热气球
20
1.3.7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如:按体积计算,氧气占五分之一,氮气占五分之四 四、 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1.4.1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 个时刻的位置
如:上下、左右、前后,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1.4.2 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我们周围的物 质世界
如:时间(秒);长度(米);质量(千克)
1.4.3 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常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如: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 900千米 /小时;汽车相对于地面 的速度是 80千米 /小时;人在地面上行走的速度是 4-5千米 /小时
1.4.4 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如:地上跑的汽车车厢(平动)、电风扇扇页的运动(转动)、 鼓上跳动的米粒(振动)
五、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1 力直接或者间接施加在物体上
如:拉力、推力、摩擦力、弹力、浮力、重力、磁力
1.5.2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多少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如:球沿着不同斜面的运动、拔河时两队的平衡和移动
六、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6.1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如:铃声、口哨声
1.6.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如:空气、 金属、 木头、 水、 医生用的听诊器、 皮层 (耳的鼓膜) 、 骨头(听小骨)、体液
1.6.3 声音通过物质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如:泡沫塑料、棉花
1.6.4 声音传播到某些物体的界面处,会反射回来
如:回声、天坛回音壁
1.6.5 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如:击鼓、吹哨、弹弦
1.6.6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振动的 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如: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 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如:敲鼓、拨动琴弦
1.6.8 声音携带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 能量也可以转换成声能 如:话筒 (麦克风) 、 扬声器 (喇叭) 、 声控开关
1.6.9 声音传至我们内耳的神经处,使我们听见了声音
如:我们只能听见在一定时间间隔里,振动次数在一定范围内, 振动幅度超过一定大小的声音
1.6.10 过强的声音会损坏我们耳朵的鼓膜
如:耳机
七、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21
1.7.1 光(如在空气中)沿着直线行进
如:手电筒的光照、探照灯光、阳光的照射
1.7.2 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如:遮阳板、阳伞、皮影戏、手势造影
1.7.3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原始光源
如:太阳光、电灯泡发出的光
有的光来自物体反射原始光源的光
如:我们看见楼房、树木、汽车等物体
1.7.4 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输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 射,或被吸收 如:镜子、滤色镜、玻璃窗
1.7.5 光通过玻璃或水时,光的传输方向会改变
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插入水中的筷子、海市蜃楼 1.7.6 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如:三棱镜、雨后彩虹
1.7.7 光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感光底片、绿色植物 1.7.8 光可以由其他形式的能量产生
如:电灯泡、燃烧、萤火虫
八、 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8.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如:一个大气压下,水在零摄氏度结冰,一百摄氏度沸腾
1.8.2 热可以三种方式进行传递-传导、对流、辐射,通常热从 热的物体传向冷的物体 如:热水袋、暖气片、火炉
1.8.3 可以用某些物质减缓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如:手套、双层玻璃窗、屋顶的隔层、热水瓶、消防服
1.8.4 加热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使冰融化、使水沸腾、使铁水熔化
1.8.5 冷却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如:雾、露水、霜、雪、冰雹、结冰
2.8.6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变化
如:一般的物体是热的时候膨胀,冷的时候收缩,但水结冰时, 体积会膨胀
1.8.7 太阳是地球热能的主要供给来源
如:地球每天接受的太阳能约相当于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 的两百倍
2.8.8 热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 转换成热能 如:热能与光能、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摩擦 生热、蒸汽机
九、 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9.1 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靠近时,会放电,产生电流 如:北方冬天人们衣服之间放电、雷电
电路中接入电阻会改变电流的大小, 电阻接入电路中有并联和串 联两种形式 如:装有电池的手电筒
1.9.3 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
如:电流通过衰减很小的物体是导体(金属等)
电流不能通过的物体是绝缘体(木材、塑料、橡胶等)
1.9.4电流方向不变的是直流电
22
如:电池
1.9.5电流方向改变的是交流电
如:家用电
1.9.6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如:开关、电闸、保险丝(空气开关)
1.9.7电流携带的能量大时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雷电、家用电、高压电、安全用电
1.9.8电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光能(灯泡);热能(电炉);声能(喇叭);机械能(马 达)
1.9.9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为电能
如: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沼气发电)、声能(麦克风)
1.9.2 流动的电荷被称为电流,形成恒定电流要有包括电源在内 的闭合回路
十、 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10.1 某些物质具有磁性
如:天然磁铁、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
1.10.2 磁力对物体产生作用
如:磁铁可以吸铁屑、指南针的转动
1.10.3 磁体总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 磁极相吸 如:磁铁的南极和北极;地球的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
1.10.4 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
如:电磁铁
1.10.5 磁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
如:发电机
<二>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
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2.1.1水是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如:成人体内的水量约占体重的 70%;生物体内都有水的运输 系统
2.1.2 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如:绿色植物靠太阳合成养分而生长
2.1.3 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如:人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绿色植物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1.4 动物有呼吸空气、吸入养分和排泄废料的器官
如:肺、胃、肠、皮肤
2.1.5 生物体会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
如:感觉器官会对光、声、热、化学物质(嗅、味)、力等产生 反应
2.1.6生物体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育阶段 如:蚕的一生、青蛙的一生
2.1.7生物体用不同的方式繁殖后代
如:枝条、根、种子、块茎、卵生、胎生
二、 植物能够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2.2.1 植物具有获取养分的结构
如:根吸收水分
23
茎输运水和养分 , 并起支撑作用
叶片利用阳光生成养分,释放氧气
根和果实可以储存养分
2.2.2 植物的形态可以随季节变化
如: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或发芽状态、叶片变化
2.2.3 不同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沙漠中的植物、盐碱地上的植物
2.2.4 植物可以对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向日葵、含羞草
三、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
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2.3.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与环境接触
如:眼 -光线 -观察世界
耳 -声波 -收集声音
鼻、鳃-空气-进行呼吸
嘴、喙-养分-摄入食物
毛皮、羽毛、鳞片 -机械力、温度-保护躯体 翼、下肢、鳍 -机械力 -运动、支撑身体 爪子、上肢 -机械力 -取物
2.3.2 动物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以维持生命
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
2.3.3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如:迁徙、 筑巢、 改变生活规律、 交配、 冬眠、 改变颜色和毛皮、 储存食物
2.3.4 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气候的变化、食物和水源的变化、天敌的情况、繁殖后代的 多少
四、 人类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
2.4.1 人是进化的产物
如:地球的历史有 45亿年,恐龙曾存在过 1.6亿年
25万年前智人出现,现代人出现在 5万年前
进化使人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独特的语言能力最早出现在 20 万年前, 在语言基础上发展的 人类文明史大约有一万年
2.4.2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复杂情感、决策 如:运动、学习和记忆、快乐和悲伤、意志和决心
2.4.3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如:人需要充足的睡眠、应该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人需要保持 愉快、积极的情绪、世界睡眠日
五、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各自的物种得以延续 2.5.1植物会产生足够的种子,以延续它们的物种
如:西瓜籽、稻谷
2.5.2 种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重新产生种 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如:桃树、蚕豆、凤仙花
2.5.3植物的后代与原来的植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 微的不同
如:花的颜色、叶子的颜色、大小
2.5.4动物的后代与原来的动物可以十分相像,也可以有一些细 微的不同
24
如: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
2.5.5 动物有多种繁殖方式,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延续自身的 物种
如:鸡、猪、牛、蚕、鱼
2.5.6 动物从幼体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到新的幼体生成,完成 一个生命周期
如:蚕、鸟、鱼、爬行动物
六、 动植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
2.6.1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
如:食物、衣服、氧气、药用植物、建筑材料、燃料
2.6.2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好处或坏处
如:传播种子、来自动物的肥料、虫害
2.6.3 有的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的动物来生存,有的会被其他的生 物所伤害
如:食物、抚养、家畜、细菌、病毒
2.6.4 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生产所需要的养分,动物利用植物生 产的养分而生存 如:生态系统、食物链
七、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
2.7.1 植物和动物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气候、水源、土壤、阳光
2.7.2 不同种类植物和动物的数量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 如:环境污染、火灾、水灾、自然灾害、食物链
2.7.3 不同的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毛皮、四肢、运动特性、食物、体温
2.7.4 不同的植物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如:果实、叶子、随四季的变化、对生长环境的适应
<三> 地球科学领域内容的概念分解
一、 在太阳系中,地球、
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
3.1.1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然界中一些事件规律性地出现
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昼夜长短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改变、 四季的更替、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月相、月食和日食
3.1.2 在一年中,每天太阳光照射形成的物体阴影的位置和形状 在有规律地改变 如:日晷、 建筑物的阴影、 树影、 竹竿的影子、 圭表
3.1.3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 而形成了四季
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会观察到不同星座的图像,日照时间 不同
3.1.4 太阳系只是我们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如:太阳系是拥有两千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 统,而银河
系又是数以百亿计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
3.1.5 宇宙中有的星球能够自己发光,有的不能够自己发光,而 是靠反射其他星球的光而发光
如:太阳自己发光、地球和月球反射太阳发出的光而发光、彗星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
3.2.1地球由一层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圈包围着
如: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圈包含着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氩 气、水蒸汽和微粒等
3.2.2地球的外壳是一层固体的硬壳,称为地壳。地壳至今还在 缓慢地运动;在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 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25
地球和火星的外壳是固体、木星的外层是气体
如:地球的板块模型、大陆漂移
3.2.3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 如: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3.2.4 地壳主要由三大类岩石构成
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2.5 地壳中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过程
如:挤压、加热和冷却(火山岩)
3.2.6 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性
如:颜色、纹理、矿物的硬度、成分、磁性
3.2.7 岩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破碎
如:物理风化、水溶解、化学侵蚀、机械、爆炸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