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摘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深刻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认真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同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做出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国情,中国特色
一、社会主义本质
**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截然不同,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少数人拥有,大多数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而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拒绝付出与工人创造的价值等价的回报,把剩余价值拿进自己的腰包,使得财富不断在资产阶级积累,而大多数人不管在生产中付出多少努力,他们都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下不可能积累其财富,所以世代过着清贫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而工人的生活却没有很大的改观,资产阶级即使不付出一点劳动,也依然可以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这样极大的不公平使得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变得不稳定,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全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如何付出劳动关系到他们自己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为自己工作,不必为别人劳动,这样就消灭了剥削,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劳动的热情,只要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就会过上同样的生活。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现在占强势,但是其本质决定了其不可克服的阶级矛盾,所以当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就会使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决定,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发展才会达到人类理想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发展要立足国情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固守照搬条条框框使得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错误的指导,那样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不能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会背道而驰,导致亡党亡国。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探索的道路上,许多国家领导人没有根据国情,做出了或左或右错误的判断,导致社会主义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与失败。其中苏联的典型的案例,在列宁领导时期,他根据俄国自身的情况创造性的运用的马克思主义,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在夺取国家政权后,他深刻认识到过渡时期发展的困难性和长期性,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家经济发展上来,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使国家政权得到巩固,社会初步得到发展;然而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发展采用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斯大林把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律应用到战后一般时期的发展中,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轻工业长期落后,过分集中的权力压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机构浮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民主与法治不健全等等。虽然后面几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他们大都没有正确解读世界形势,也没有完全深入地了解国情,其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灾难。苏联的发展过程与最终解体正是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要立足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合理、有效地发展方针战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的真理迅速为我国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然而在一个社会性质复杂,内外矛盾尖锐的大国,机械地照搬外国的理论和经验是不可能解决大量具体问题的,而且难免流于教条化及对马列主义、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正是深刻认识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足国情解决具体问题,才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不断获得成功,也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引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大历史使命。**思想不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应用,而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丰富与发展;也不是单一片面的理论观点,而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确立,强调党的思想建设,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的制定以及统一战线的建立,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一代领导集体结合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应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领导人忽视了中国基本国情,犯下**错误,**和**让新中国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同志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一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面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才使得人民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了这样的旗帜,**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率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回到了正确的轨道,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从上任以来就经受着许多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在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要求中国必须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激烈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局势在变化,挑战在变化,但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能变,党的宗旨不能变,因此要继续搞生产,同时抓腐败,积极同损害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行为作斗争,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之时,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旺盛的斗志,继往开来,不断进取,才会使党和国家的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以**同志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共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要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经济要继续发展,但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指标会带来许多发展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大等等,因此要明确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发展才会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这样的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始终根据国情的变化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完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结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谐发展,最终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范文二:物理科学本质的理解
对物理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是什么? 英文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原意就是“知识”、“学问”。而《现代汉语字典》中则把“科学”一词解释为:人们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我认为科学自然界的真理,它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是不可见亦不可闻,只有靠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探索,去发现。而发现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很美妙的过程。古今中外不知道多少伟大的科学家,沉浸在科学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而什么是物理? 物理学(physics)即万物皆有理,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是研究物质(质量)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指示在科学界中事物的道理。虽然科学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但我认为物理是最接近科学的,这是一门需要热情和严谨的学科,只有学过物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理解科学的人。
既然问道,何为物理科学的本质。在我看来,这两个都是需要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以及严谨细心这些美好的品质作为支撑的。
我对于物理科学的本质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
一方面,物理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物理科学也是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世界的活动结果,它不仅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包含有独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综合起来说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思维、态度与精神、知识与能力。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物理学科的本质,一个充满了神奇和力量的东西。
范文三: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环球卓越 精致服务 卓越品质 www.geedu.com
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所谓本质,与现象相对,指事物的内部联系,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又总是本质的外化。法的现象是法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外露的、变化的。它是通过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就能够了解到的。法的本质则是法的内部联系,它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是深刻的、稳定的,它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法的本质和现象有时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直接意义上,法是人们意志的产物。社会成员的意志有不同表现形式,如道德、习惯、宗教、政策等等,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取得了“国家意志即法的一般表现形式”,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被奉为法律”的真正含义。所谓国家意志,就是作为“整个社会正式代表”的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所宣布的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共同意志的规则。统治阶级意志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具有法律的品格,即在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下取得全社会必须普遍遵行的效力。正如列宁所说,意志如果是国家的,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定制的法律,否则“意志”这两字只是毫无疑义的空气震动而已。
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家意志”只是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表现形式,它还不能反映法的社会政治属性。若透过“国家意志”的外衣就会看到,所谓国家意志,也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意志。因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只有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有可能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制定和认可为法律。同时,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意志。
法的性质和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般是与人类自下而上相关的地理位置、人口状况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法的本质的决定因素。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之外,法也要受到其他因素,包括上层建筑因素的影响。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因素可以影响法的形式,以至法的内容的某些方面。但是它们并不能决定一定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性状,而且它们本身的发展归根到底也还是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法的本质特征是法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本体论问题。历史上许多法学家、思想家对法本质问题都作过探讨,由于他们各自研究角度、分析方法以及指导思想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法本质的认识复杂而多样。
010-51658769 一切从学员出发,一切为学员着想~
环球卓越 精致服务 卓越品质 www.geedu.com
010-51658769
一切从学员出发,一切为学员着想~
范文四:如何理解“靴子的本质”
用“本质”这样的词来描述靴子这样的制品,大概只有高尔斯华绥想得出来。如同一匹文字黑马,它突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 还有一处是这样的: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然而,“靴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笔者注意到,《品质》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但这个问题却很少被触及。难道作者此处只为标新立异,只求视觉冲击?仅仅是《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所说的“措词出人意料”而已?笔者认为,虽然这只是语言表达的一两处细节,却与整个文本的核心密切相关。与此类似的措辞还有“靴子的灵魂”“靴子梦”“靴子理想”等等,这一切围绕着“靴子的本质”,几乎构成了格斯拉兄弟的生活世界的全部。格斯拉兄弟带着怎样的信条走向人生尽头,必须由这个“本质”来解读;他们为何不容于那个时代,也必须由这个“本质”来解答。 一、“靴子的本质”与性格的悲剧:至死坚持手艺人的职业操守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耐心琢磨文本,关于“靴子的本质”,其实不难给出一个基本的回答。先从出现“本质”一词的上下文开始考察。第一处是在开头,描述了橱窗里的几双靴子之后,作者写“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由于此处有“美观”“看了舍不得离开”这样的话语,加之文中“我”这么多年也百看不厌,可以断定这里的“本质”是“耐看”的意思。第二处则是“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很容易推断这里的“本质”是指“经穿”“牢固”的意思。此外,还需要关注格斯拉做靴子的一些独到的地方,例如这样一处特别的描写:“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样细致与贴身的服务令人吃惊,于是又概括出“本质”的第三个要点——“合脚”。 耐看、经穿、合脚,这就是格斯拉的“靴子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敬业、诚信和对顾客无微不至的体贴。可以说,他们的奋斗、荣誉和价值全部凝结在“靴子的本质”之中。他们追求制作的完美几乎可以用苛刻与刻板来形容,为此他们放弃了效率与效益,固守传统手艺人的本色和气节,终其一生没有走出来。格斯拉兄弟终究死于一种手艺,这种手艺是和某种美感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格斯拉兄弟对这种美感与道德近乎教徒般的执拗与坚守,正是故事成为悲剧的重要前提,这充分印证了鲁迅所谓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论断。 二、“靴子的本质”与社会性悲剧:徒劳挣扎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潮流中 两种阶级力量、两种历史趋势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不可解决,因此必然地导致其代表人物的失败和死亡。 ——马克思《致费迪南·拉萨尔》 当格斯拉兄弟沉浸和困守在对“靴子本质”的内在追求之中,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相关的商业、消费方式已经使靴子的本质发生了蜕变。 因为固守“靴子的本质”,格斯拉兄弟渐渐失去了顾客。为什么“做出了顶好的靴子”,结果却“生意一年一年清淡下去”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靴子的本质”渐渐难以吸引顾客。他们做的靴子虽然好,却不符合人们的要求。 我们不妨估量一下格斯拉兄弟眼里的“靴子的本质”对消费者的意义。首先,靴子合脚固然很好,但对于大多数顾客来说,却远没有时髦来得重要,文中写“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学会为了时髦而忍受生理上的痛楚。其次,靴子经穿也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点碍事了(重要的是不断拥有新的式样),文中提到的“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就证明了这一点。第三,耐看也显得不那么必要了。二战之前的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具备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一般不会长久盯着谁的靴子看,因此只要第一眼吸引住人的靴子就是好靴子。试将格斯拉兄弟的靴子理念和顾客的消费趣味作对比: 如果格斯拉看重的是靴子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大公司看重的是靴子的交换价值,那么消费者看重的是靴子的什么呢?文本中两次提到别人用的“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可见,很多顾客消费的不仅仅是靴子,而是一种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这就是商品的所谓的“符号价值”。而这一切是沉浸在“靴子的本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所不知道的。 因为固守“靴子的本质”,格斯拉兄弟无法拥有和大公司竞争的任何优势。所谓“靴子的本质”,是和手工制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机器大生产如日中天的时期,格斯拉的“承做定货”又如何与大公司的批量生产与销售竞争呢?可以做一组简单的对比: 通过比较,不难确定,批量性的机器大生产与大公司的垄断是格斯拉兄弟悲剧的社会原因。格斯拉兄弟的没落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件,而是带有某种普遍性与必然性。当年,机器大生产以其规模效益的巨大优势几乎冲垮了所有的手工业作坊,也摧毁了与手工业制作有关的一些观念、文化和美感。我们所看到的,正是这种观念、文化和美感的“代表人物的失败和死亡”。 三、“靴子的本质”与悲剧的价值:过时的手艺与不过时的品质 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一要求的不能实现,至少暂时不能实现。 ——恩格斯《致费迪南·拉萨尔》 既然手工业的没落是必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与评价格斯拉兄弟的悲剧呢?仅仅是无可奈何的悲伤吗? 两个不可思议的可爱老人以及这么高超的手艺和如此优秀的品质,就这样被时代的潮流吞没,以一句“社会发展的必然”蔽之,怎么掂量也太“轻”了。由此笔者想到上述的恩格斯关于悲剧性的定义。但此处费解的地方是:格斯拉兄弟能够代表“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吗?按照通常的理解,历史的必然要求难道不是毁灭格斯拉兄弟的机器大生产吗? 其实,只要认真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手工业在当时很难生存下去,但是到了现在又有了复苏的迹象,如今很多做工精致、价格不菲的商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对于手工业,经过一个曲折的阶段之后,人们重新又认识到它的内在价值。 这种价值具体是什么呢?仍可以通过“靴子的本质”来回答。在提到“靴子的本质”之前,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想说明橱窗里的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的靴子……这段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格斯拉那里没有样品,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抽象的靴子,也没有抽象的脚。“合脚”乃是靴子最为重要的本质,格斯拉兄弟做的每一双靴子都属于不同的脚,他们的每个顾客的靴子都会和别人的不一样。而标准化和批量性生产的靴子是绝对不可能体现每个人的独特性的。从这一点来看,手工业的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贴身的个性化服务”。 据此,我们不难设想如果格斯拉兄弟活到现在他们的生意会怎么样! 当然,我们不能断定高尔斯华绥是否洞见了物质世界的进退和人的精神异化与复归的复杂纠葛,但一位忠于现实的作家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趋势。在他的那个年代,大工业生产无疑促进了社会的富足,也给更多消费者带来诸多好处,但也牺牲了手工业时代的艺术和美感,同时抹杀了消费者个人化的特殊体验。时至今日,商品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已经泛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开始厌倦和拒斥这些齐一性、无个性、千篇一律的消费体验,那种贴身的制作和个性化的服务重新受到推崇和青睐,大有与机器流水线生产并行不悖之势。而历史,也许正是这样沿着“正——反——合”的轨迹螺旋式上升的。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问题:个体手工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低效的,但其负载的一种观念和品质,只会暂时被遗忘,却远未过时,因为其蕴含着对人性的呵护、对个性的肯定。而格斯拉兄弟身上的那种诚朴敬业、坚定执拗的人品也同样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恒久的光芒。这也大概应了恩格斯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至少暂时不能实现”。 因此,当人们怀抱着优胜劣汰的进步主义雄心大步前行时,请同时审慎和宽容地对待那些准备抛弃的东西,替未来多留一些美好!这是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 [作者通联:南京市中华中学]
范文五: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摘要]艺术本质是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实践、再次与表现、理性与感性、抽形与形象的高度统一。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艺术 本质 中西方艺术
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点,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认识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技艺、技术、种植。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掌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掌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掌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掌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
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认识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论也因诸多因素分道扬镳、,产生了各自的认识过程。在西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把艺术本质看作人类摹仿自然的一种活动,在他的理论箸作《著作残篇》中曾对艺术这样分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鸣学会了唱歌”。在他的《诗学》中对艺术本质也这样的描绘:“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是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颂而作出诗歌。”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达芬奇甚至把画家的心看作对自然的反映。以上告诉我的西方古代把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的“摹仿”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而这种“摹仿”或再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过程,我们也可以简单认为艺术本质是对自然活动的一种再现,是一种认知的艺术。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则偏向于对主体事物的情感表现,认为“艺术是人本身生命的形式,表现就是展示人生的愉快与否。”现代著名哲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本质是人们对自然的直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