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苏东坡的海南
苏东坡的海南
1
我私下以为,若谈地域文化,海南最应感谢的就是苏东坡。
对于现代人来讲,提及海南,往往会激起碧水蓝天、蕉风椰韵的浪漫想像。恰是这样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千百年前却是中国最边远、最荒漠的流放地狱。它“孤悬海外”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风涛瘴疠、毒蛇猛兽遍野的恶劣自然环境,历来就有“夷岛绝域”之称。在明朝以前,历代帝王都喜欢将这里当作惩处逆臣、放逐政敌的流放之地。特别是唐宋两代,被流放到这里的官员就有四五十人之多,其中包括唐朝名相李德裕、宋代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以及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要讨论地域文化,我们就无法回避名人,特别是那些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因为传统社会的文明教化和影响,往往依靠他们来承载和彰显。一方水土的文化气质,也往往与他们紧密相联。从这个角度讲,海南无疑是幸运的,一片蛮荒的“海外”孤岛,竟可以与那么多的重量级名人相关联。
可对于这些名人来讲,被贬此地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要知道,当初这片土地还是一块未被文明洗礼教化的蛮荒之地,若被流放此地,不是死在艰难跋涉的路途中,就是因水土不服而命赴黄泉。对此,唐朝的李德裕写下“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的绝望诗句,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宋朝名臣胡铨也发出了“崎岖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的悲凉感叹。
然而,牢骚再盛,也无法让历史超越,将命运重写。被赶到天涯海角的他们,也许只有随遇而安,重新调整心态,才可能在这片“恶劣”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造化深的,还可能激扬出生命的另一种风采。这方面,苏东坡是个绝好的榜样。
当初,这位性情太过天真、太过乐观、也太过直率的苏老先生,在其晚年虽被一贬再贬,可依然会苦中作乐。被贬到惠州的时候,能痛快地吃几颗荔枝,就觉得不枉做一回岭南人了。年老体衰的他,在炎热的环境中小睡片刻,便满足地写出:“白发萧萧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艇斋诗话》记载,这首诗传至京师,他的老对手章悖(宰相)很不舒服,觉得都这样了他还能寻得快活,那就再贬,一直贬至天涯海角的儋州,让他“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看他如何快活。面对这般刻薄的排挤打压,面对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苏东坡刚开始也真是无法快活起来,曾有过一时的伤感和绝望,忧叹“何时得出此岛耶”,好在他是一个“善自宽”的人,很快又乐观起来。
人生的大苦难往往会激发出大智慧。苏东坡像庄子一样逍遥冥想,觉悟出茫茫宇宙,整个中国也不过一个小岛而已,这样想来,谁又不在孤岛上呢?于是他很快释然,并自嘲说自己就像一只困在水洼里的蚂蚁一样可笑。那么,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不能改变,那就坦然爱上这片土地索性做个“我本儋耳人”好了。于是,他欣然写道:“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而对于生活的困苦,他也毫不在乎,还将其当作人生最好的历练和精神财富,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而对于君王的刻薄寡恩,他也轻松调侃道:“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这是他安慰当时同样被贬,处于人生困境的弟弟所写的诗句。兄弟俩虽同样遭贬,一个在琼州,一个在雷州,至少还可以隔海相望,也算是皇恩浩荡呀。苏东坡的旷达和幽默,巧妙释解了人生的尴尬,也是对政敌最潇洒的反击。他依然自在和快乐,而那些处心积虑的“得志小人”,却再次陷入难言的恼怒和无穷的尴尬之中。
恼羞成怒的他们能做的,也就是对苏东坡再刻薄些罢了。他们撤掉对苏东坡抱有同情心的儋州太守,并命苏东坡“不得签书公事”,断了他“致君尧舜”的梦想。可那又能怎样?他们太低估苏东坡的抗压能力了。正如林语堂先生夸他一般:“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公事做不
得,那就“聊从遗物游”吧。
食无肉又如何?当年在京城吃着大鱼大肉是乐,现在海南“饮食百物艰难”,做不得“炖杂肉”,烹不得“东坡羹”,那天天吃芋头煮苍耳,或变着法熏鼠烧蝙蝠,也别有一番滋味。这般“纯天然绿色食品”,一般人还享受不到呢!何况,他还会亲酿美酒为自己加油助兴,调剂生活。想想看,一个仅在流放黄州、惠州期间,就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出20多道菜肴的“美食”大师,又有什么能阻止他享受生活的激情呢?所以他很快就兴致勃勃地利用海南本地物产,研制出一种“天造之药”的好酒,并亲自取名为“真一酒”。虽然终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变得瘦骨嶙峋,如“苦行僧”一般,可他还是和弟弟开玩笑,说这般仙风道骨,倒是可以“还乡定可骑黄鹤”了。
病无药又如何?他自有一套《三适》的“自然”疗法。或如《旦起理发》,每天“安眠”到“日出”,然后起来梳头,正是:“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再如《午窗坐睡》,在蒲团上盘脚打坐,靠着竹几午休小憩,也别有一番风味,正是:“蒲团盘两膝,竹几阁两肘。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还如《夜卧濯脚》,虽然海南米贵得离谱,可柴水不缺,睡觉前可以舒舒服服地“泡脚”,正是:“土无重膇(脚肿)药,独以薪水瘳。谁能更包襄,冠履装沐猴。”以上种种,都是官场大人们享受不到、也没有福气享受的乐趣,所以他才得意地讲:“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公(腰悬金印的人)?”
居无室又如何?官屋住不得,那就自己筑屋好了。找一块景色宜人之地,搭建一处漂亮的茅屋。正是:“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因为屋子四周有很多高大挺拔的桄榔树,他索性把新居叫做桄榔庵,还写了《桄榔庵铭》以明志。一座普通的草屋,因为居住着一位不普通的诗人,从而呈现出不一般的诗情画意。在诗人的眼里,陋室别有一番情趣:“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多清新的诗句,多漂亮的意境!住惯了高楼华宇的苏东坡,因为意境的升华,因为心情的旷达,不但没有一点不适应,反而对自己的新居格外满意,喜欢得不得了,甚至有了“生谓之宅,死谓之墟”的冲动想法。
2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有一颗仁慈博爱的心。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而海南百姓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们的率真和热情。如果说苏东坡是一尾漂亮的金鱼,那海南人民就是一汪清澈的碧潭,脱离污浊环境的苏东坡,终于找到快乐的心灵归宿。于是,鱼水相交,其乐融融。
作为一个曾居高位的汉族士大夫,他没有架子,心无芥蒂。对于这片土地的人民,无论“生黎”或是“熟黎”,无论头领或是草民,他都一视同仁,毫无偏见。他曾为早他几百年而生的黎族传奇人物冼太夫人作过铭志,并给予她“古烈妇”的高度评价。在那个时代,他难得有一种平等的观念。他
1 [2]
范文二:海南,追寻苏东坡的足迹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海南,追寻苏东坡的足迹
一、序
?从少年得意到垂老暮年,从帝都京华到南荒孤岛,一步一步地,整个宋朝历史上那个最高大的身影走向了琼州大地。
?当年,来到海南岛时,苏东坡几乎是被整个社会所抛弃:政敌寻隙加罪,朋友叛卖断交。然而,恰如宋诗人杨万里所言:先生无地隐危身,天赐黎山逐活臣。被中原驱逐抛弃的东坡,成了海南的至宝。
?自从东坡来后,海南人文昌盛,就连他当年亲热过的山水亭阁,如今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方圣地。千载之后,再踩着东坡的脚印行走在这座海岛上,看着那些已融入了东坡生命的遗迹,我们的双眼会感叹海南丰富的人文和幽雅的山水,而我们的耳边,是否也会回响起东坡当年的叹息与欢笑,
900年前的一个大热天,大文豪东坡晚年被贬踏上海南岛这片土地;900年后,同样是一个夏季,我--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怀着虔诚的心情行走在海南这片绿土上,一一追寻着东坡抵琼的足迹。
苏轼,号东坡,1097年农历4月被贬海南,7月2日到达贬所昌化军(今儋州中和镇,离我家2公里的路程),至1100年6月20日离琼,共在海南生活3年有余。根据考证,苏轼抵琼后去昌化军的大致路线为:从澄迈县老城登岸,到琼州府(今府城)报到,再折回老城,经临高县到达昌化。3年后北归的路线基本相同,从昌化至老城再至府城,复折回老城登舟离岛。
以农历计,大约在苏轼抵达昌化军的日子,我大致循着东坡当年的路线,开始追寻东坡的足迹,看看当年东坡是怎样带着绝望的心情登上了这座“蛮荒之岛”,3年后,他又是带着怎样留恋的心情登舟北去,以及在过了900年之后,东坡在这海岛上还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
二、老城通潮阁
第一站当然是老城。
公元1097年农历6月中旬的一天,横穿澄迈老城的澄江蓦然感受到一丝凉意,就如北方那条著名的易水一样寒凉。这一天,一位62岁的老人被迫抛家别子,只带着最小的儿子和凄绝的心情,他渡江来到这瘴疠弥漫的南荒之地。当他穿过琼州海峡泊船老城湾的那一刻,澄江水就为这位并不相识的老人而变凉。
这位老人就是苏轼,他仕途坎坷,屡屡遭贬。现在,当权者终于给他一个琼州别驾(知州助理)的虚衔将他贬到了神州的最南端。海南岛历来是流放重大政治犯的场所,流放到此几近宣判死刑。渡海之前,苏轼就已不再抱有生还的希望,他写信告诉友人:“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刚在老城老码头上岸,苏轼扭头看了一眼来路,在他身后是一片苍苍茫茫的红树林,红树林之后只有浩浩淼淼的琼州海峡。
当晚,苏轼在澄迈驿站的通潮阁住了一晚。这一夜他心中一定如江海翻腾:在这“无复人理”的“夷岛”,将会有一些什么样不可想象的遭遇呢,这一夜,忧虑深重的他没有留下文字。然而,苏东坡没有想到,在这“夷岛”上生活了三年之后,他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海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岛,甚至觉得自己本来就是海南人,只不过偶然寄生于西蜀。“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1100年6月,苏东坡内迁北归途中又一次经过老城,当他再次登上通潮阁时禁不住诗情涌动,写下了著名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6月20日,苏东坡从通潮阁边登舟北去,当夜,他以诗总结三年的海南生涯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风物殊异、衣食难继的海岛,有什么魅力让一个走遍大江南北的老人认为此游奇绝为平生之冠,
通潮阁从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游历琼岛时必来凭吊的胜地。
通潮阁,位处老城城西,澄江水畔,因“潮水依城”,故名通潮阁。据记载,阁为正方形砖木结构,两层,高8米,阁门正中墙嵌有“通潮飞阁”4个大楷字,为古澄迈八景之一,历代均有重修,可惜最后毁于1945年间侵华日军的战火。
听说通潮阁遗迹尚存,我们急忙奔赴老城。遗址在老城糖厂后一个小坡的平顶上。呈现在我们眼中的只有满地横七竖八的石柱石墩,有些没在草丛,有些躺在墙角,还有一些已被砌进墙底、盖在下水道上。据传,宋时阁旁还有一座关帝庙。如今,眼前这遗弃一地的乱石中究竟哪一块属于通潮飞阁,哪一块顽石曾经受过东坡的触摸,
史料上说,通潮阁还存有一块石碑,但大家都不知它的去向。老城糖厂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一旁晾晒衣物,见我们寻找通潮阁石碑,便要带我们前去。我们将信将疑地跟着年轻人,穿过满地石条,转过几幢房屋,一条下水道上赫然躺着一块乌黑的石碑。年轻人念出了碑顶上几个篆书大字“通潮飞阁碑”。碑文漫灭,尚能看清“重建通潮飞阁记。道光十四年夏”。年轻人说,听老人讲,这里的石碑一般都要高过头顶,但眼前这块碑却只有 80厘米左右。
令人意外的是,在通潮阁北500米处的澄江之上,我们发现了东坡诗中提及过的“长桥”遗址。据史料记载,宋代长桥大约是木桥,眼前这座石拱桥为明代重建。石桥已被水冲毁,残存的一段上长满了草蔓。当年,东坡赴儋和北归时都曾经过此桥。站在桥上,不由得揣想,这桥是否曾沾上了东坡老人当年郁闷或喜极的泪水,断桥无言,它只看见东坡正急急向琼州府赶去,向儋州赶去。
三、海口五公祠
第二站:琼州郡东
在琼州郡治(府城)住了十来天,苏轼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也许这时候他的心情仍是郁闷不堪,但他做了一件实事:指凿二泉。到达琼州郡后苏轼寄宿在城南开元寺,他发现附近居民多饮用混浊的河水,对健康十分不利。一次与幼子苏过到城东北游玩,苏轼发现地底有泉水,于是指导乡民“依地开凿,必得双泉”,乡民果真挖出了两眼泉水。两泉相去咫尺,却一清一浊,味道甘甜而颜色有别,苏轼分别给它们取名为“洗心泉”“浮粟泉”。洗心泉到明朝时就已不复存在,浮粟泉则水源旺盛,水面常浮起一层细泡,状似粟粒,因而得名。挖出清泉之后,乡民们就络绎不绝前来取水,东坡无事时也常在泉边读书。
苏轼去儋州之后,一位姓陆的琼州郡守到双泉饮水,因赞叹泉水清冽甘甜,便在双泉
上各建一亭,命名“临清亭”和“濯缨亭”,不久,又在双亭前再建一亭,但未命名,专等东坡前来。 1100年6月,苏轼北归重经双泉,陆公热情接待,并请苏轼为尚未命名的一亭题名。苏轼略一思考,便提笔写下“酌亭”三个苍劲大字,并欣然为此写诗作序。次年,苏东坡仙逝于常州,消息传来,琼州士子立即在双泉旁边他常读书的地方筑起一座东坡书院,院中建东坡祠,祠中祭东坡石像。
自元朝之后,东坡祠历经修建,当时著名书法家、中国四大家之一的赵孟兆页曾为祠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题写祠额匾牌;现在的苏公祠是民国5年(1906)观察使朱为潮重建,重建时将浮粟泉所在的位置辟为“琼园”,园紧挨东坡书院左侧。
走进苏公祠正厅,迎面是两株古老的鸡蛋花树,树的主干已经枯朽,而侧生的枝条上繁茂的叶子正苍翠欲滴,整个祠堂被这些古树渲染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却未见沧桑。透过鸡蛋花树的枝叶,可见厅堂圆柱上挂着的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麦华三先生的书法沉雄老迈,气势磅礴,正可配苏轼无人可及的大气。楹联稍后,是有名的东坡笠屐图塑像。这塑像本源于东坡居儋时的故事,不知为何也被搬到了这里,银白的颜色显得与大厅有些不太协调,雕塑中东坡的表情也过于憔悴和忧郁,不似儋州东坡书院内那幅雕塑传神。塑像后神龛内供奉着三个人的牌位:苏轼、苏过和曾师从苏轼的姜唐佐。姜唐佐本是琼山人,东坡居儋期间曾去从东坡求学,后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厅堂四周墙壁上是一幅幅巨大的壁画,从画中可看出苏轼贬琼后为当地人做出的贡献:播文明,移风俗,和黎汉……
正厅右侧是五公祠,祠内立有五公石雕,墙壁上嵌着镌有五人生平的石碑。厅左,就
”。亭在院落前面,如今已不再是亭子,不知何时被改建成了是那座由苏轼亲笔题名的“酌亭
厢房,“酌亭”三字题在房门正上方。亭内空空如也,全不见一点东坡当年的遗迹,走进去颇有人去楼空那种别后的怅然。四墙上临时挂起的“东坡墨迹”展品,全由今人摹写,从中倒隐约能揣想一下东坡当年的风流不羁。亭左是一扇旁门,穿过旁门可见门上方有“东坡书院”四字。书院墙外,依墙立满了各朝碑刻,从东坡手迹到海瑞墨宝再到陈毅诗文,一部900年的文化史差不多就可以从这里得到解读。
“碑廊”前,拐过10多级台阶走到一处低地,就是浮粟泉,从泉边一块牌匾上可知,此泉又叫金粟泉、苏泉、苏井、东坡井。从这些名字可以想象,历朝历代,人们实在不知如何表达对东坡的爱戴,只能拼命给他留下的这眼泉水取一个亲亲热热的名字,就如对待自己心爱的那位,心底里不知藏着多少给她的昵称。不知东坡泉当年是怎样的模样,如今已变作3井相连,据说最上面一井是泉眼,中间是过滤池,下面才是取水口。史料上说,900年来,此泉一直水源充足,且不溢不竭;有时天大旱,当地官员还到泉边求雨。泉眼近旁,清乾隆间琼州郡守叶汝兰所题匾额“浮粟泉”犹存,两旁有篆书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钤”,字体几近钟鼎文,极其古朴文雅。站在泉边,无法不佩服古人的雅致,经这一匾一联装饰,似乎从东坡井流出的不再是泉水,那沽沽滔滔的,竟是典雅淳厚的中国文化,一直就这样从900年前流到了今天,然后还要一直流向 900年之后。
然而,当年的东坡无暇顾及泉水的流向,他还是待罪之身,还得匆匆赶向自己的发配地。沿着海岛西岸,他再一次折回澄迈老城,从这里经临高前往儋州。一会儿乘船,一会儿乘轿,一路历尽艰辛,但他却被眼中的美景所陶醉了。东坡暂时忘记了被贬的烦闷,很久不写诗的他竟在梦中开始构思诗作。他睁开双眼,正遇见海岛所特有的一阵清风急雨,于是他诗情勃发脱口吟道: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
就这样,苏东坡一路高歌中走向他未知的命运。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三:苏东坡写文章的诗句
苏东坡写文章的诗句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少年游》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
箸,无复似张良。
《西江月 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郊祀庆成诗》
帝出乘昌运,天心予太平。
文章三代继,制作七年成。
大祀乾坤合,刚辰日月明。
泰坛朝埽地,魄宝夜垂精。
仰御圆苍盖,环观海岳城。
北流吞朔易,西极落搀抢。
升燎灵光答,回銮瑞雾迎。
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
可颂非天德,因箴亦下情。
民言知有酌,帝谓本无声。
富国由崇俭,祈年在好生。
无心斯格物,克己自消兵。
化国安新政,孤臣返旧耕。
还将清庙什,留与野人赓。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cóng
任従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jī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qímáo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chuí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次韵叶致远见赠》
欲求五亩寄樵苏,所至迟留似贾胡。
信命不须歌去汝,逢人未免叹犹吾。
人皆劝我杯中物,我独怜君屋上乌。
一技文章何足道,要言摩诘是文殊。
《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
窈眇文章宜和寡,峥嵘肝肺亦交难。
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忽见秋风吹落水,遥知霜叶满长安。
诗成送与刘夫子,莫遣孙郎帐下看。
《薄薄酒二首》
薄薄酒,饮两钟;
粗粗布,著两重;
美恶虽异醉暖同,丑妻恶妾寿乃公。
隐居求志义之从,本不计较东华尘土北窗风。
百年虽长要有终,富死未必输生穷。
但恐珠玉留君容,千载不朽遭樊崇。
文章自足欺盲聋,谁使一朝富贵面发红。
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一来空。
《光禄庵二首》
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
何事庵中着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苏潜圣挽词》
妙龄驰誉百夫雄,晚节忘怀大隐中。
悃愊无华真汉吏,文章尔雅称吾宗。
趋时肯负平生志,有子还应不死同。
惟我闲思十年事,数行老泪寄西风。
《王文玉挽词》
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云斤琢肺肝。
玄晏一生都卧病,子云三世不迁官。
幽兰空觉香风在,宿草何曾泪叶干。
犹喜诸郎有曹志,文章还复富波澜。
《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於东堂》
尺一东来唤我归,衰年已迫故山期。
文章曹植今堪笑,却卷波澜入小诗。
《宿州次韵刘泾》
我欲归休瑟渐希,舞雩何日著春衣。
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
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
为君垂涕君知否,千古华亭鹤自飞。
(泾之兄汴亦有文,死矣。)
范文四: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句 苏东坡的恐怖美食
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是个大美食家,一生走到哪“吃”到哪。只是当他被流放到还是蛮荒之地的海南岛时,在“吃”上就遇到些麻烦———“北船不到米如珠”,连米都很稀有,更遑论佳肴;但这难不倒聪明而又乐观的苏学士,他在海南“吃”出了野趣,也可以说吃到了“恐怖美食”。
东坡诗云:“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由此可见他肯定吃过癞蛤蟆,也有很大的“嫌疑”吃过烧蝙蝠和“蜜唧”,何谓蜜唧,就是把刚出生的周身通红的小老鼠蘸点蜜,以筷夹之放到嘴里,听到“唧”的一声才算吃得正宗。也许觉得吃这些东西有失斯文,苏诗人在描写时采用春秋笔法,更以“入乡随俗”为挡箭牌,其实还是肚皮决定一切。在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可爱的苏大人曾尝试过以“龟息法”来“食气辟谷”,即依靠吞咽阳光来排除饥饿,无论如何,老鼠蛤蟆虽听着恐怖,但远比阳光更能解决肚皮问题。
1
苏学士在海南岛上真正“缘习俗”而品尝过的“恐怖美食”,应当是槟榔。他在《食槟榔》诗中,就有描绘“北客”初吃槟榔时的惊恐之状———“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http://www.wenku1.com/news/0755ED310A9C28F0.html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但嚼着嚼着忽觉又有些回甘:“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槟榔其实是“食疗”的绝佳药材,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因此正宗的海南土著吃法,是将新鲜的绿色槟榔果切成片,配以折叠成三角形状、涂上蚌灰或蚶粉的“扶留叶”(俗称萎叶)。以此法嚼槟榔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面红气喘如醉酒一般,苏东坡曾对此调侃:“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槟榔的绝妙之处不仅于此,古籍中还有这样的描写: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饱能使之饥,饥能使之饱。由此不禁联想起苏东坡的人生际遇———他也曾有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精神信仰的追求让他走上了一条自我放逐之路。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中,苏东坡不断辗转于半醉半醒、半饥半饱之间。海南岛上的“恐怖美食”槟榔,很好诠释了东坡居士酸甜苦辣的一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
3
范文五:名人苏东坡与海南沉香的故事
苏东坡虽然出生在四川,但他与沉香却有缘,缘起于他晚年时,在被朝廷贬到惠州后,再被贬到当时被称为「南荒」的海南岛。因此,流传着一段文化名人与沉香的文化故事。
沉香树是海南的独产,《辞海》说沉香亦称「伽南香」、「奇
南香」,是常绿乔木,叶革质,卵形,有光泽,春季开花,花白色,产于印度、泰国、越南、中国海南等地。沉香是珍贵的香料与药材。《琼州府志.物产》曰:「沉香似冬青树,形崇辣,坡朽烂,内心乃香」。《虞衡志》曰:「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一名土沉香……焚少许,氛翳弥室」。
沉香何时传入海南,笔者没有考证,但海南自古就产沉香。尽
管当时「环岛皆有之」,但此物然是奇物,大受钟爱。《舆地纪胜》卷124说:「沉香,出万安军(今万宁市),一襾之值与百金等」。「一襾之值百金」的高昂价值,使沉香成为海南岛上的宝贝。被贬到海南岛的苏东坡情系沉香,他在《沉香山子子赋》中咏道:「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
海南沉香,从宋朝开始,就成为朝廷的贡品,后又成为商品。成为商品后的海南沉香,价格越来越高,海南沉香的特产与高价,使沉香为名所累,求者贪婪无度,在利益的驱使下,砍伐沉香渔利
者不断,有的还重金贿赂黎人为之砍伐。眼睹沉香被「竭泽而渔」,苏东坡坐不住了,他作诗抨击乱砍沉香的行为,诗曰:「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琼州府志》)」苏东坡尽管是被贬流放,但他爱国愤恶的品德没有半点动摇。沉香,是祖国的宝贝,国内能生产的地方有限,如果不节制的开砍,结果不可想象。出于对沉香的关爱与重视,苏东坡才作此诗抨击。
海南古时被称为香洲。南朝《述异记》曰:「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其名」。宋《香谱.香事三》曰:「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后,发现海南香多,而且不少人以香为业。因此,他在《和劝农》诗序中曰:「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尽管当时沉香生产繁荣昌盛,「环岛皆有之」。但是,沉香生产周期长,苏东坡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贪人无饥饱」,狂砍沉香取利,一定会造成严重后果。
海南沉香与苏东坡故事:
苏东坡尽管是被贬的流放之人,但他对海南是很钟情的。余秋雨在《山居笔记》的《天涯故事》中写道:「苏东坡在海南岛居留三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所吟的两句诗可作为这次经历的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么说来,海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最奇特,也最有意思的一段遭遇了。文化大师如此说,海南岛也对得起中国文化史了。」一个文化大师,在他被贬后,然然关心着珍贵物种的生存,怎不令人感动。
历史回答了苏东坡的担心。明清时期,海南沉香采砍更为严重,清康熙时期,崖洲知州张耀士看到沉香被砍严重,冒着被罢官的危险,大胆上书朝廷,请朝廷免去沉香贡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铭枢在《海南岛志》中写道:「沉香中的上品,香味极佳的伽楠香(又称奇楠香),此物现出产已较稀。」如今,海南沉香更是稀上加稀,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价无货的宝贝。
在海南沉香稀缺的今天,重读苏东坡的「沉香诗」,更显得此诗的重大意义。我们的许多行业,都应从中得到启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竭泽而渔。
邱浚在《南溟奇甸赋》中,大力称赞家乡海南的物产:「而物
之生也多奇相,草经冬而不零,花非春而亦放……物产有瑰奇之状:其植物则郁乎其文采,馥乎其芬馨」,他所说的植物芬芳,指的是沉香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