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为了进一步深化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山西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
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
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断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
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
注重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对我省社会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进学生对国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人类的意识和情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与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探究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地方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对地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L 、系统性原则
地方课程的设置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立足地方特点,统筹规划,整体设定课程门类和安排教学内容。
2、独立性原则
地方课程要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相协调,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相辅相成,达成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授予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代替地方课程。
3、选择性原则
地方课程应突出区域性、本土化,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上保持弹性,增加地方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适应性。
三、地方课程的设置
1、我省地方课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省组织开发和管理的课程,主要包括义务教育阶段配合语文课教学的写字课程、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课程和丰富拓宽学生知识、体现山西地方特色的拓展型课程等组成。二是由各市开发和管理的课程。
2、根据《山西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共有869个课时,其中省组织开发和管理的地方课程占用350个课时。从我省实际出发,一、二年级原则上不开设地方课程,课时用于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其他年级省级地方课程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课时分配表
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的统筹规划和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制定地方课程标准(或指导意见)和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组织开发和管理本市的地方课程。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省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课时分配表”,并结合本市地方课程开发、开设情况,制定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课时分配表”,指导督促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认真落实。
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实行立项、核准制度。教材编写单位要依据我省的地方课程设置方案,严格按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山西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编写、审查、使用工作的试行意见》,进行地方课程教材的立项、编写。编写的教村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列入我省地方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供全省学生使用。 各市组织开发和编写地方课程教材,必须按照上述规定进行立项,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写。教材编写完成后须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与省的地方课程教学用书一并公布,供本市学生使用。
五、地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地方课程的实施
地方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本方案。各地要将地方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
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习,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设计等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努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2、地方课程的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实施的管理,建立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地方课程评价机制。要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要把地方课程的实施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定期评估分析地方课程实施情况,建立促进地方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地方课程评价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作业、活动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地方课程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地方课程的教材使用
省级地方课程教材由省财政出资,免费提供给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各市编写的地方课程教材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市财政部门,落实经费,免费提供给所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原则上不提供教材,如确需提供教材的,由学校协
调落实经费,免费提供给本校学生使用。地方教材的循环使用按照省的要求进行。
本方案从2008年秋季开始实施。
范文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2001年11月19日)
教基〔2001〕28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 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
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程门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
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
数学数学 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
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
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年课时总计(比例)
课程门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7~9%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3~4%
科学科学科学科学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7~9%
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20~22%
数学数学 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13~15%
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6~8%
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0~11%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9~11%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16~20%
周总课数(节)262630303030343434274
学年总时(节)91091010501050105010501190119011229522
注:
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范文三:“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明
课程改革己成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鲜明的主题词。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尤其是广大聋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走进新课程。教育部根据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精神,决定启动特殊教育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工作,并颁发了《关于成立特殊教育学校新课程方案专家组、研制组的通知》,我作为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研制组负责人,自2002年5月以来,组织有关研制组的同志先后十多次就“方案”初稿进行深入研讨,反复修改。其间,在全国范围对基层聋校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并先后九次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就“方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基层聋校校长、教师意见,先后两次在南京组织专家组成员进行论证,至此形成了方案的第十三稿。现将“方案”研究和探索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背景
?部分国家和地区聋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综述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聋教育)课程。2002年起实施新的课程,力求精选教育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美国:《2000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香港地区:香港聋校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是:为聋童提供学习经验,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鼓励聋童利用剩余听力学习语言,以掌握足够的沟通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训练聋童,使他们能自立和与人相处,以便融入社会。帮助聋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身为市民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台湾地区:2000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把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
?各国(地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是把聋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
三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公民。
四是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五是把交往与语言沟通作为聋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是发挥评估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
?我国聋教育课程的现状背景
我国聋教育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聋教育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呈现了一派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聋教育在进入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的同时,旧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正在阻滞着聋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教育地位在社会结构中己由边缘走向核心的变化,使得聋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要求显得更为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为以下两对尖锐的矛盾:
一是单一的聋教育结构与多元的经济结构之间的尖锐矛盾。当今的中国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城市,各行各业,都在迅速进行着一场摆脱保守、封闭、落后,追求进步、开放的改革。在此背景下,聋教育事业虽然呈现出新面貌,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弊端远远没有革除,特别是教育改革,还说不上有什么重大突破。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和评估等方面的改革,都没有深入下去。这种现状是由于我国长期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得人们对聋教育的期望值较低,往往只满足于让聋人掌握体力的和简单的技艺的旧观念造成的。此外,我国聋教育界三十年代学美国,五十年代照搬苏联,逐渐形成了当今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适用性,但时至今日,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就显得不适应,特殊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格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面对广大农村生源的聋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单一的教育结构模式,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要求。然而,目前聋教育的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调整。全国大多数聋校基本上仍是八年或九年的学制,学生在校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劳动技术、职业技术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毕业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数不多,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中教育、中等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寥寥无几,并且这些中等以上的教育往往徒有形式,举步艰难;聋人的成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些都给我国聋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重重障碍,给特殊教育带来严重危机。
二是聋教育体系的明显不足与培养新型人才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多年来,我国聋教育奉行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在新世纪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明显不足。首先,办学模式封闭。聋教育与社会相脱离,致使踏上社会的聋生不能较好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中又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其次,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整体观念。重学科设置课程,轻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和乡土课程,而且各门学科没有将课堂教学、学科活动和校外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教学计划,因此不利于聋生充分、自由地发展以及创造性才能的培养与发挥。其三,教材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体系偏重知识结构,忽视能力结构、心理和情感结构的统一。由于缺乏中等教育不能使聋生真正获得日益增多的知识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不利于聋生知识、智能、个性、品质的协调发展。其四,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估制度呆板单一。教学过程忽视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分类教学、个别化教学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从而未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其五,教学语言(手段)不沟通,缺乏有效性。师生之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口语、手语、指语的使用混乱,缺乏科学性和求实精神。其六,强调补偿教育,忽视潜能开发。长期以来对聋生主体潜能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往往较多地从聋生生理缺陷去考虑,强调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聋生主体潜能的开发。教学中往往“哪壶不开提哪壶”,使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以上种种,虽然广大聋教育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许多努力、改进和可贵的探索,但由于现存的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与教育结构的限制,使这些探索和创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聋教育的课程己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考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聋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以及整个工作,必须以**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2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国务院转发九部委《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特别强调要紧密结合聋教育实际,关注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聋教育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本化,把“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作为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主旨,从而构建我国新的聋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体现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共性要求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听障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加强“德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当前教育工作中往往对聋生心理成长复杂性缺乏了解,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偏常,加之社会聋哑人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聋校德育课程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此,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德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强调社会公德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努力为人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聋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多年来聋教育与社会相脱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仍为最大的沟通障碍,听障学生走出校门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加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要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1、要转变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缺陷补偿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潜能开发,注重语言发展,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切实打破传统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看作有着完整生命形态的人,从而关注学生“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强调还聋教育课程功能的本来面目。这里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潜能开发。长期以来,我们对听障学生主体潜能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把聋当作羞耻,把手语看作是低级语言,从而妨碍语言的发展等,往往较多地从学生生理缺陷去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主体潜能的开发。美国普遍认为:生活在现代科技社会的听障学生应该像普通学生一样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首先担心听障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不了。只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提供学习的途径,学生就能学会他们要学会的东西。因此,“注重缺陷补偿,更重潜能开发”是课程功能结构的重要因素。
二是注重语言发展。聋教育有史以来,有关听障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一直是社会上衡量聋校教育的主要标准之一。聋校义务教育的毕业生,他们的语言水平还不能较好适应学习化社会及工作、生活的需要。事实上,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口语、手语、指语使用混乱,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美国学者柯克所说:“儿童的听觉损伤对聋教育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困难问题。其中,尤以沟通问题为甚。”又如台湾学者林宝贵所言:“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的发展史。”由此可见,重视语言多元化发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何其关键和迫切。因此,从聋教育的实际出发,应将“注重语言发展”作为课程功能的重要组成。
三是着眼四个学会。即从单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真正体现关注“人”的发展体现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消解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对立,实现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交融,寻求工具价值与精神生活的协调。这对新课程功能的转变又丰富了新的内涵。这一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功能转变又丰富了新的内涵。
3
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课程改革能否成功,能否是一场真正意义的课程改革,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实现课程功能的真正转变。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有四项基础工作:一要重构基础。中国教育的特征是什么,人们往往以基础好而自居,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在现代,知识的基础是什么,一是对终身发展都有用的知识,二是能够产生知识力量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能力基础。能力基础有好多种,竞争性能力是基础,还要具备方法能力,包括加工的能力、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合作共处)、工作效益能力(竞争能力)、保证质量能力(竞争能力)等等。另外,还要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人要很好地与社会融合、与他人合作共事等等。二要突出素质。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一是人文素质,核心问题是“四有新人”;二是科学素质,要具有普遍联系的知识体系;探究未知的方法与把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的转化能力,同时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三是身心素质。包括心理和生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三要反映现代。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同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及信息运用的能力。四要交叉融合。课程的融合主要表现在课程的综合上,能够很好地解决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问题。
2、要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调整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关键的任务。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和预期目标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体现出来。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倾向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增设沟通与交往、生活指导、外语、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开设选修课程,同时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聋校新课程区别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也可以说,这三条原则又是我们领会和理解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一是均衡性。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努力使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内容保持恰当的合理的比重。因此,聋校课程如何设置、顺序先后、内容安排多少、课时比例设计等,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要保持一种均衡。新课程将增设适应听障学生发展必需的课程,如“沟通与交往”,意在着力解决聋教育长期以来的结症,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交往(谈话)技能的形成,努力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而实现根本意义上的聋教育高质量这一目标,使聋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综合性。综合性是针对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促进发展的高度,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提出来的。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新课程结构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二是设置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结构比重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如1,3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自主实践活动,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4,6年级“品德与社会”(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进行爱国心、品德、行为规范、法制、历史、地理、环境等融为一体的教育),7,9年级“思想品德”。同时,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综合课程,如历史与社会(7,9年级),科学(4,9年级)、艺术(1,9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
三是选择性。这是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体现办学宗旨和方向。同时要求各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其选择性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3、要改革课程内容。
过去教材追求系统原理,注重概念、法则与练习,注重结论与获得知识,教材表现出繁、难、偏、旧的倾向,不适应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改变这个现状,要“改变课程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聋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聋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聋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变革,力争体现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学校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力争体现以下三点:
4
一是强调“精选”。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
二是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体现时代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力争反映新成果,体现时代精神。
一句话,我们聋校的教材内容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扎实地指导学生学习。要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4、要优化课程实施。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师生之间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实践性学习,加强个别化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引导聋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聋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课程实施要求上努力突出以下五点:
一是更为强调从实际出发,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多年来聋教育现实存在的“教”与“学”之间的沟通障碍问题,要求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采用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沟通方式,“提倡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要求“加强个别化教学”,切实根据每一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个体,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聋生得到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个别化教学在要求上由过去的“提倡”到现在的刚性要求,意在促进个别化教学在聋校的实施和推广,体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二是在师生关系的调适中,更为强调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相应地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是更为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践性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实施中主导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在传统的听讲式、接受式、问答式、记忆式、模仿式与实践探究式的不同学习方式上,提倡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性学习)、体会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具体活动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学科和儿童身心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实践性学习方式,做到六个关注: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转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三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性学习当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四是要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五是要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把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战场;六是要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体验和生活积累。
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还包括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设备设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四是在书面获得和实践中领悟的不同途径中更为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是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方面更为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特别强调了学生沟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
5、要改进课程评价。
要“改变课程评价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的现状,充分发挥评价对促进聋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通过本次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目的应着眼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二是评价标准应体现全面性。不应仅仅关注某些知识、技能,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三是评价主体应做到多元性。要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做法,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这样教师才能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是评价方式应提倡多样性。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运用多种形式相结合,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考试要面试、口(手)试、笔试相结合;由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向量化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结果,用鼓励性评语描述学生学科的学习情况,并指出需努力的方向,以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三、聋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要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站在国家利
益的角度,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站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审视我国
的聋教育,必须改革~不改革不创新就没有出路。固然,我们积累了许多聋教育的经验,
在课程建设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们应在珍惜和借鉴国内外聋教育先进教育理念
和经验的同时,大力推进聋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改革的继承就是守旧。
?、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开发潜能和补偿缺陷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多种语言学习与运用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没有也不应该明确提出要采用某一种教学手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我们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育活动,尽可能使儿童在有内容的活动中学习,尽可能设置真实的情景,坚持教学实践性原则,使学生能够在使用语言做事,通过做事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兰继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对我国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智学校的课程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加以革新,在开展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其提出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使课程智力落后儿童也通过课程改革受益,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培智学校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发展性。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价值观,即:为了每一个学生
6
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彻底打破过去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方法机械的模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发展。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本身就体现了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价值观,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育人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出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真谛。而普通学校新课程标准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实现了用整体观看待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培智教育在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上虽有所不同,但同样要求注重从整体上促使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为此,培智教育也应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对传统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培智学校课程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观念问题,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观念落后于当前的课程改革,他们的课程理念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推行改革后的培智学校课程方案,首先要打破旧的课程观,树立新价值观下的课程理念,将课程改革置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动员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新课程的研发和实践探索中去,促使培智学校的课程以动态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二、 课程内容上突出生活化 传统的培智学校课程内容过多照搬普通学校的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脱离了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课程内容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从智力落后儿童的经验出发来加以设计和安排,一些教师受教材的制约而无法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这都加剧了课程内容与智力落后儿童经验分离的倾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对那些脱离儿童生活和经验的教学内容已进行删改或调整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同样,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也要关注其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智能低下、社会适应能力低,使得其在感知和理解事物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盲目照搬普通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导致智力落后儿童遭到更多的失败体验。而且许多培智学校在校生多为中重度智力落儿童,因此培智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应突出其内容的生活化。使儿童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能将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求教学活动密切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智力落后儿童从生活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技能直接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标。在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上,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力度应比普通中小学更为激进,彻底打破学科课程强调系统化而忽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做法,摆脱普通教育课程中不合理教学内容的影响,构建适应智力落后儿童特点和需要的课程体系。三、课程设置上坚持综合化方向在过去实施严格的分科教学课程体系下,教育者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教学,注重各学科内在的知识系统性,而忽略了不同课程的横向联系及其共同的基础,致使教学中一些本身是一个整体的内容或相关的内容被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学生形成对这些事物的不完整认识。这种教学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影响犹为严重,因这些儿童在认识事物和思维活动上本来就存在着困难,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很难整合起来,在应用时较为僵化。因此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学时,要特别强调综合化,使智力落后儿童得以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技能,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科教学,就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课程综合化有助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建立。课程综合化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意义更为重大。不管是从宏观上开设综合课程还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贯彻综合化要求,都有助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也可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过去一些培智学校和教师探索的综合主题教学、单元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实践就已经在课程的综合化上做出了一些尝试。课程的综合化适应了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特点,有助于克服其智力缺陷、调动学习潜能,帮助儿童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智力落后儿童都能在自身条件基础上有所进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师生互动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学时,也要关注学习者的主体特征,尽管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与普通儿童有很大差别,也不能因此而弱化其主体地位。当然鉴于智力落后儿童智力和社会行为的特殊障碍,对学习者的主体性要求有其特殊性。传统的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多是由教师单向发出的。这样的结果表面上照顾了智力落后儿童的接受能力低、学习迟缓等特点,实际上是将智力落后儿童置于课堂学习之外,并没有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贯彻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在学习中加强指导而不是将教学活动完全围绕教师来运转。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信息交流
7
的过程,这就要求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并相互传递信息,实现实时的反馈。正是由于智力落后儿童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时,存在着感知信息迟缓、反应慢、记忆水平低、思维不敏捷等不足,才更有必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学习活动中的及时反馈,实现师生互动。在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中,智力落后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考虑到这类儿童的智力活动特点和行为水平都不同于智力正常的学生,在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习者自主性的精神时,要灵活应用教师的职能来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及其需求,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采用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来丰富智力落后儿童的感性经验、培养其活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依据近年来广为特教界关注的“赏识教育”理论,培智学校教师要多给予学生以表扬和鼓励,促使学生不断努力进步。这样所有的智力落后儿童就可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得到积极的反馈,促进行为的改善和学业进步;而教师也会更多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这样师生互动实现培智教育的良好效果。五、课程实施中突出人性化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智能上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客观上也要求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状况。培智教育历来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关心智力的落后儿童,尊重其人格,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贯彻人性化精神。正是由于智力落后儿童智力水平低,才更有必要坚持教育活动要适应儿童身心特点的原则。传统教育过分突出教师权威,忽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要,剥夺了学生表达自己情感、展现自己特长、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是违背教育民主和人性的。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开展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问题。今后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而开展。学校要为智力落后学生求学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其独特需要,激发其积极情感,促进儿童的素质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愉快教育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应用表扬奖励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现实生活或创设情景促使学生获得生活经验,将课程实施过程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价值,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六、教材开发中体现个性特色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材也制约着培智教育的效果,过去培智学校的教材并不统一,有的借用普通小学的教材进行压缩或放慢进度,而专门为培智学校编制的教材过多强调学科课程,脱离儿童生活经验,教材灵活性适应性不足,很难适应智力落后儿童个体差异极大的特点。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培智学校教材进行调整,增加灵活性,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增加个性化色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努力“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使得课程改革进程中突破了由国家统一编制教材的局限,为设计与使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针对具体教育对象而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与普通中小学相比,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更需要打破单一形式的课程及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单一形式的课程与教材容易变成僵化的学习材料,不能适应差异极大的智力落后儿童的实际。培智学校教师在对不同的智力落后儿童开展教学时,总要根据特定儿童的特点来重组教材,在教法上也不拘一格。即使这样,仍要考虑到具体儿童学习时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每次开展教学活动,都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更进一步要从宏观上考虑学生的发展,为此就十分有必要研发校本课程,以更系统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性更强,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更贴近于儿童的生活实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可使相关课程标准得以具体化,可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的经验并将其融入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智力落后儿童的个体差异极大,要求教师采用个别化教学策略,针对个体的特点设计个别化教育方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七、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在对学生、教师、教学活动等进行评价方面,培智学校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如有的学校和教师沿用普通教育的考试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注重知识考核,不自觉地引导学生走向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也有的学校和教师根本不重视教学评价,对智力落后学生和教师不提明确要求,无形中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针对传统教育中考试、评价方面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一原则性要求也适用于培智学校。长期以来人们评价学生的智力往往是基于传统智力测验理论,近年来受到人们关注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个人的智能倾向是不同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证表明仅仅用语言、数理逻辑等方面的考核标准来评价个体智能是不全面的,如舟舟的成功就说明了智力落后者的智力潜能也是
8
多元化的。培智学校的宗旨也是要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素质和潜能的,因此就不能不考虑教育的质量问题,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必要环节。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适应智力落后儿童特点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使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活动得到反馈,促进其潜能开发。另一方面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吸取多元智力理论的优点在进行教学评价,不仅要从知识、技能角度进行评价,也要从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发掘每个儿童的潜能。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每一个智力落后儿童未来发展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纲要的研究,探索改进和完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的策略,将成为当前培智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认清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助于基层教师参与到课程构建中来,使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与培智学校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推动培智教育的良性发展。 本文刊登在陈军主编《创造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做的主观反映。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一)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奠定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1(从国际背景来看: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 (1)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世界发达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都从国家发展(
与国家竞争的需要出发来启动课程改革。
(3)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干预日趋加强。
2(从国内背景来看:
(1)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浪潮给了我们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极好的机遇。 (2)本次课程改革既要把握现状,又要面向未来,难度是以往课程改革所无法比拟的。 (3)建国以来的七次课程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面对21世纪的挑战,现行的课程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建国后,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现在是第八次。
1。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育和工农教育。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课程改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9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如何理解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的课程标准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部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使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具有时代精神,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建立多元的评价系统。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1(统编课程阶段:
长期以来的聋、盲教育课程主要是学科课程;弱智教育课程则借用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 2(“一纲多本”的阶段:
(1)特殊教育学校编写的弹性教材;
(2)90年代初期,编写了我国第一套轻度弱智儿童的教材;
(3)中度弱智儿童教育纲要;
3(国家、地区、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开发的阶段:
(1) 国家课程;
(2) 地方课程;
(3) 校本课程。
(二)从学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统编的各个学科的课程;
2(部分综合的课程:如将语文与数学结合或将相关学科综合在一起等;
3(核心课程:以一科为中心,协调其他学科的课程;
4(贯通课程:采用领域式的课程结构。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课、社会实践课等。
10
四、特教学校与教师如何面对特教课程改革,
(一)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关键
从实际的例子出发:我们(指一个具体的学校或教师)的改革主要是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开始的,然后逐步深入到课程的。
优点:真正的课程改革是发生在每一天的课堂和实际教学中的;
面对学生的实际需要;
第一线的教师运作。
不足:缺乏课程哲学思考,缺乏系统性,改革难于进入课程的层次等严重问题, 通过分析优点与不足,我们应该意识到让所有的教师具有“课程改革是特教改革的关键”的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动力系统。
(二)关于课程改革的几个观念
1(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 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2(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为此,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4(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在重结论的同时,要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五、当代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两大特点
(一)校本课程在特殊教育中的特别意义:
1(校本课程是现代特殊教育课程的基本趋势。
2(现代课程研究的三个层次:
(1) 课程政策研究;
(2) 学校课程设计的研究;
(3) 每位教师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
以上三个层次为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二)个性化的课程对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别意义:
个别化课程——特殊教育(具体、程序、操作);
个性化课程——现代、后现代;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课程”。其中,个性化课程是特殊教育课程的基础。
11
(三)关于个性化特殊教育课程的理论:
1(发展导向的课程观:
(1) 以儿童的生理发展为主(早期干预)
(2) 以儿童的运动发展为主(康复和补偿)
(3) 以儿童的情感发展为主(认知、社会化环境) 2(功能导向的课程观:
主题是:功能、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学会沟通、自理、在家生活、社区使用、社交技能、安全与健康、休闲娱乐、自我引导
等功能性学科技能。
3(生态导向的课程观:
谁 做什么 什么地方 与谁 问题
4(生活质量导向的课程观:
“生活质量”——最早出现予医学界,是一种心理量(主观量) (1) 注重学生的自我期望和潜能;
(2) 注重学生的独立性;
(3) 注重学生的产生力(效率);
(4) 注重学生的社区参与。
以上所述,皆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概述,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探
索、研究、反思,不断积累和总结,同时希望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你对特殊教育课
程改革的见解和做法。
12
范文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上一篇 下一篇 教务一处
更新时间:2010年12月2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
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并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5.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
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的课程中。
7.1-6年级设体育课,7-9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7-9年级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8.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范文五: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汉教体字?2006?59号
汉阴县教育体育局
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改,课程设置
挃导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校、单设初中~县直教育单位:
随着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今秋我县小学已有3个年级、初中2个年级进入课改实验。为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规范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现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制定出《汉阴县义务教育,课改,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小学课改实验年级按此方案设置课程~未进入课改实验的年级按原《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课时安排表》设置课程,初中各年级均按《汉阴县义务教育,课改,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设置课程。本
— 1 —
方案自2006年秋季开学之日起执行。各校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县教体局教体股。
附: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2、汉阴县义务教育,课改,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3、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课时安排表
二??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教育教学 课程 设置 通知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
汉阴县教育体育局办公室 2006年5月22日印发
共印45份
— 2 —
附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九年课 年 级
时总计
(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例)
品德品德品德品德品德品德思想 思想 思想 与生与生与社与社与社与社7—9% 品德 品德 品德 活 活 会 会 会 会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 3—4% 地理
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7—9% 化学)
20—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课 22%
程 13—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5% 门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类
体育 体育与体育与10—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与健健康 健康 11% 康
9—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11%
综合实践活动
16—
20%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总课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数(节)
学年总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时(节)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
及劳动及技术教育。
— 3 —
附2:
汉阴县义务教育,课改,课程设置挃导方案
年 级 占总测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课时课时 课程门类 比例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品德类课程 626 6.6%
2 2 2 2 2 2 2 2 2
地理2 地理2 历史与社会 历史3344 3.6% 历史2 历史2
生物2物理3科 学 2 2 2 2 生物2 793 8.3% 物理3 化学4
语 文 8 8 7 7 6 6 5 5 5 1985 20.9%
数 学 5 5 4 4 5 5 5 5 5 1495 15.7%
外 语 3 3 3 3 4 4 4 932 8.7% 体育与健康 4 4 3 3 3 3 3 2 2 941 9.9%
艺 术 4 4 4 4 4 4 2 2 2 1046 11% 综合实践活动 3 3 3 3 4 3 2 729 7.7% 地方和学校安3 3 2 2 2 2 3 2 2 731 7.7% 排的课程
周课时数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9522 学年总课时数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注:艺术课可选音乐、美术~小学各开2节~初中各开1节。
— 4 —
附3:
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课时安排表
学段 小 学 初 中 课时合计 年级
小学初中九年周课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一 二 三 课时课时课时
合计 合计 合计 课程
思想品德 1 1 1 1 1 1 204 404
思想政治 2 2 2 200
语 文 9 9 8 7 6 6 6 5 5 1530 534 2132
数 学 4 5 5 5 5 5 5 5 5 986 500 1486
4 4 外 语 4 4 4 4 4 544 400 944 (3) (3)
社 会 2 2 2 204 学 历 史 2 2 2 200
地 理 3/2 2 153 557 科
自 然 1 1 1 1 2 2 272 类 物 理 3 3 198 课 化 学 4 128 751
生 物 2/3 2 153 程
体 育 2 2 3 3 3 3 2 2 2 544 200 744
音 乐 2 2 2 2 2 2 1 1 1 408 100 508
美 术 2 2 2 2 2 2 1 1 1 408 100 508
劳 动 1 1 1 1 1 1 204
劳动技术 2 2 2 200 404
27 28 周学科课时 22 23 28 28 30 31 31 5304 3066 8370 (26) (27)
晨 会 每天10分钟
活地信息技术 动方
类安班团队活动 4 3 3 2 程排2 2 5 4 4 544 434 978 课课(4) (3) 科技文体活动 及程
地方安排课程 0 0
周课时合计 26 26 30 30 30 30 35 35 35 5848 3500 9348
— 5 —
下面红色字体为赠送的个人总结模板,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
xx年电气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模板
根据防止人身事故和电气误操作事故与项整治工作要求,我班针对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和重点,为进一步加强落实安全工作,特制定了防止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
故的(两防)实施绅则。把预防人身、电网、设备事故作为重点安全工作来抓,检查贯彻
落实南方电网安全生产“三大规定”情况,检查(两防)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
的问题,提高防人身事故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处理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阻止事故的 — 6 —
发生,使安全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从而实现“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安全生产目标
收到一定的效果。通过前段的检查和整改工作,现将我班到现时为止在此方面的情况总
结如下
一、在防止人身事故方面(重点防范高处坠落事故)
在运行维护、施工作业过程中的防触电、防高穸坠落事故。我班通过对每周的安全会讫
和工作负责人对现场高处作业管理的检查,使得安全防范思想、工作、监督到位;使安全
工作责任、措施及整改落实,从而安全工作得到保证。
1、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控制措施工作。包括高穸作业现场查勘,使工作人员对该任务
的危险点(安全措施卡)有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安全措施,并正
确派选合适胜任的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
2、在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向作业人员交待工作内容、安全注意事项及该作业的危险点。
作业过程中明确监护人员,监护人实时监控高处作业人员劢向,及时提醒和纠正作业中
的不安全行为,使安全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和执行到位。
3、认真落实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配备可靠的(挄规定期限内检验合格的)安全
工器具,如安全带(绳)、升降板、脚扣、竹(木)梯等,并能够正确使用此类工器具。 4、
在高穸作业的工作全过程中,强调工作人员自始至织确保自身安全行为:
?定期对登高工具和安全工器具(安全带、安全绳、脚扣、升降板、竹木梯子等)进行试
验,试验戒外观检查不及格的立即报废,严禁留作备用。
?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安全带(绳)必须栓在上方牢固的构件上,不得低挂高用,工作过
程中要随时检查安全带(绳)是否栓牢。
?上杆前先检查杆塔及拉线情况和登杆工具,确保该设施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脚扣时,
安全带必须系圈在杆上;上下杆时,必须使用防堕落装置戒有具体防止堕落的安全措施,
以防失去保护。安全带必须栓在的构件上,不得随意解除。
— 7 —
?高处作业在转移作业位置时,手扶的构件必须牢固,不得失去保护。需要沿着水平梁、
斜柱、水平管戒暂无防护栏杆、没可靠的扶持物帮劣保持平衡时,必须使用水平安全绳。
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绝对禁止沿单梁戒管道上行走的行为。
?高处作业人员的施工工具必须使用工具袋装备,禁止使用容易造成工具掉落的简易皮套;上下传递物件时,必须用绳索吊送,严禁抛掷。
?严禁利用绳索戒拉绳上下杆塔戒顺杆下滑和在间隔大的构架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沿
单根构件上爬戒下滑。
5、认真执行“两票”制度,防止误触电、感应电伤人的高穸堕落事故。
二、在防电气误操作方面
在培讪方面,组细了二次工作人员在配变站现场作防误操作演练,并使用录音记录。使
全体工作人员对防误操作的认识,意识到预防人身、电网、设备安全事故的重要性。
(1)认真组细查找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施工、维护班组和人员在严
格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和防电气误操作事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
和落实有效的整改和防范措施。
(2)加强安全管理,在执行规程、规定和制度上决不含糊。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严格
挄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
(3)通过每周的安全活劢日,认真学习事故通报、快报和相关规程、规定,结合本班实际
开展讨论,吸取事故教讪,使“防误”工作深入人心。
(4)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和控制措施工作。认真正确填写操作项目和程序,不漏项。
(5)操作时认真履行唱票、复诵制,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并由监护人监护操作,同时
录音操作过程。
(6)拉、合刀闸(跌落式熔断器)时,应先将线路转为穸载状态,防止带负荷拉、合线路刀 — 8 —
闸。
(7)开关检修时,应切断柜内二次控制电源的柜内照明电源以防止误合开关和触电;操作低
压开关(刀闸)前,应检查开关是否正常并做相关防护措施,操作时不要面对开关,防止
电弧烧伤工作人员。1.杂志中上色遇到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美编在绘制杂志中一些揑图时选用灰暗的色调,而不是用艳丽的色彩?
很多家长主观的认为孩子喜欢颜色艳丽的颜色,但是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劢去选
择艳丽到夸张的衣服,揑图也一样。中国的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画中
用色很少,用的最多的就是“墨色”,国画中“墨”不“色”是相通,而墨分五色(其实
不止),表现中即有墨的浓淡层次,又有色的联想感受,从而达到无色似有色的境界使整
幅画看起来一点都不单调灰暗。当然杂志的揑图也不能像马路一样一直是一个色调,明
快的色彩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对于揑图来说,不一定就非得用丰富的色彩,只要能
充分表达文字的内容就可以。即使是单纯的黑色、褐色也能出色地描绘出文字的内在世
界。孩子同样能丛这些画面中充分了解故事,想象他自己理解出的色彩世界。这也是揑
图要给人留一些想象穸间的原因。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
是在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无言之美。”
什么样的故事应该配什么样的色彩呢?
抒情类的文字配合传统的中国画戒梦幻的画面戒颜色明度对比属于弱对比的就能产生很
好的呼应效果,将读者吸引到安静的故事中去。
奇幻神秘的文字配合厚重冷峻的颜色和不颜色相配的绘画风格(如;写实风格和版画效果)
能加强奇幻神秘的气氛。
幽默荒诞类的文字配合轻松的绘画技法和颜色明快,纯度对比强烈的风格就能和文字相
得益彰。
2.揑图的形式和技法太多了,到底那种更好,戒是杂志的美术编辑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揑
图来传达文章的深层内容?
— 9 —
在看到一篇文章时,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明白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也许是告诉你一个生活态度戒一个学习方法,也许是一个人生哲理……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用孩子的视角思考,再配出贴近孩子生活世界的揑图。如果一个揑图只是表现文章中的一段文字和一个场景,那要想用图来打劢读者,那是很难的。好揑图除了能用视觉语言来烘托文
字的不足之处外,还能和文字一起在读者的脑中升华。揑图在兼顼了以上的这些要求后,
出现的画面就是出色的传达了文字的深层内容了。
3.在版式流程中编辑在遇到揑图和文字的不和-谐组合时应该怎样去调整?
在工作中我们也许都会遇到杂志在版式流程中,有些版面不和-谐戒揑图和文字的同时产
生阅读障碍的问题发生。
a. 图和文字的组合让阅读有了困难,也就是在文字下面的图的色彩戒纹理影响文字的清
晰度。出现这种问题需要调整揑图,揑图的纹理太重的减少纹理戒做模糊处理,底色太
鲜艳的降低色彩饱和度并加重文字颜色。如果在做了这些劤力后,仍然有阅读的困难,
干脆去掉文字下面的背景揑图。
(8)配电站停电时,必须检查确认进线柜电缆头不带电(检查带电显示器)才能合上进线柜
接地刀闸,配电站送电时,应先检查进线柜地刀是否拉开,防止带地刀送电。没有地刀
的进线柜,严禁私自解锁,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 10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