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所谓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或特异性)的因素。 病因种类很多,一般分成以下几大类: 1.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是指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以及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而言。这类病原的致病作用主要靠侵袭力(invasiveness)和毒力。前者指其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后者代表它们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这一类致病原因有如下特点: ①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寄生或繁殖部位。如伤寒杆菌经口侵入消化道并首先在小肠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 ②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③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又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往往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以发生变异(如产生抗药性)而改变其遗传性。 2.理化因素 此类病因包括机械力、温度(如高温引起的烧伤、低温引起的冻伤)、气压(高气压与低气压)、噪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或动植物毒性物质等。理化因素致病常发生在一些突然事故、特殊环境中。 3.营养性因素 此类病因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素(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以及维生素等,其缺乏或过剩,均可引起疾病,但多见于营养缺乏疾病。
4.遗传性因素 ①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genemutation)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目前已达到数百种,如性染色体畸变导致的两性畸形等。 ②遗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geneticpredisposition)是指易感某种疾病的素质而言,如某些家庭成员易感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 5.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不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病毒等可作用于胎儿而引起某种缺陷或畸形。胎儿在子宫内发育障碍的原因还可能是外伤、胎位不正,特别是母亲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6.免疫因素 在某些机体中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剌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在某些个体中引起过敏性休克等;有的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常见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外,还有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 7.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疾病等逐渐增多,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范文二:疾病发生的原因
】
2008级临床2班
学好:
疾病发生的原因
西北民族大学 医学院2008及临床本科班 阿布都
学号:
目录:
关键词
疾病的概念
疾病的主要种类
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条件
社会制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总结
参考资料
摘要;所谓病因,就是导致一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包括通常所谓诱因)两方面的因素。致病因子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如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条件是指在疾病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所谓诱因或诱发因素
(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致病因子的种类很多,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性因素等。
关键词:疾病的概念;疾病种类;疾病原因(外因,内因),疾病发生的条件(温度、湿度)
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
一些症状常由一定的原因引起,这原因在人体内造成特定的病理改变,症状只是这些病理改变基础上出现的形态或功能的变化,这过程有一定的转归(死亡、致残、致畸等),于是人们称这一过程为"疾病",对尚未查明原因者则称之为综合征。
疾病的主要种类
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由于病原体均具有繁殖能力,可以在人群中从一个宿主通过一定途径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使之产生同样的疾病,故称可传染
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此种疾病在人群大量传播时则称为瘟疫。烈性传染病的瘟疫常可造成人员大批死亡。
非传染性疾病 随着传染病的逐渐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相对地增大,人们熟悉的肿瘤、冠心病、脑出血等都属于这一类。在中国大城市及发达国家中这些疾病在死因分析中都居于前三位。疾病可按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① 遗传病。
② 物理和化学损伤。
物理因素造成的冻伤、烧伤、电击伤、放射性损伤、高原病、潜水病以及噪声对听觉、血压的不良影响等等已为人们熟知,但无线电报、电话、广播、电视、雷达的广泛应用,使现代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浸泡在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里讨生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未曾接触过的新环境,它对人类的生存繁衍有何影响,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③ 免疫源性疾病。
④ 异常的细胞生长。
⑤ 代谢病和内分泌病。
⑥ 营养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良和过营养性疾病。
⑦ 心因性疾病。亦即精神障碍。大多数人总会罹患某些心因性疾病。 ⑧ 老年性疾病。在增长年龄的正常退化和老年性疾病引起的退化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老年人最常发生问题的部位是心脏、血管和关节。老年人的抵抗力减退,容易发生感染、创伤。
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称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病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因此也可以说,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病因的种类很多,一般分成以下几大类:
(1) 生物性因素
(2)理化性因素
(3) 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
(4) 遗传性因素
(5) 先天性因素
(6) 免疫因素
(7)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所谓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或特异性)的因素。
病因种类很多,一般分成以下几大类:
1.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是指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以及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而言。这类病原的致病作用主要靠侵袭力(invasiveness)和毒力。
①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寄生或繁殖部位。如伤寒杆菌经口侵入消化道并首先在小肠淋巴组织内大量繁殖。
②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③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又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往往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以发生变异(如产生抗药性)而改变其遗传性。
2.理化因素
此类病因包括机械力、温度(如高温引起的烧伤、低温引起的冻伤)、气压(高气压与低气压)、噪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或动植物毒性物质等。理化因素致病常发生在一些突然事故、特殊环境中。
3.营养性因素
此类病因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素(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以及维生素等,其缺乏或过剩,均可引起疾病,但多见于营养缺乏疾病。
4.遗传性因素
①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gene
mutation)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目前已达到数百种,如性染色体畸变导致的两性畸形等。
②遗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是指易感某种疾病的素质而言,如某些家庭成员易感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
5.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不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
6.免疫因素
在某些机体中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剌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这些异常的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
7.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疾病等逐渐增多,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一、外界致病因素
(一)生物性致病因素
生物性因素是动物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生物性致病因素较复杂,但它们的致病作用仍具有共同的特点:
1.有一定的潜伏期 病原微生物从侵入机体开始到出现症状都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同,这与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繁殖、蔓延、产生毒素的速度和机体的抵抗力等有关。但同一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潜伏期是相对恒定的。
2.对机体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 病原微生物对易感动物的种属有一定的选择性。如只有猪对猪瘟病毒易感,而其它动物不易感。对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
3.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染性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能不断繁殖、增强毒性,持续发挥致病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些病原微生物可随排泄物、分泌物、渗出物等排出体外,从而造成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4.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是否引起疾病,与侵入宿主的病原体数量、毒力以及动物本身的抵抗力关系极大。当机体抵抗力强时,虽然体内带有致病微生物,但也不一定发病;相反,若机体抵抗力减弱,即使平时没有致病作用或毒力不强的微生物也可引起机体发病。
5. 致病有一定的特异性 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有特异的免疫反应和特异性的病理变化。如猪瘟时,脾脏出现出血性梗死,肠道出现纽扣状溃疡,这些都是特异性的病理变化。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
(二)化学性致病因素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多种多样,如农药、化工产品、工业三废等都可进入环境,这些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即使是对动物体必需的盐和水,如用量过大也会引起食盐中毒和水中毒。因此化学性致病因素实际上就是化学毒物,由化学毒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中毒。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某些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例如,四氯化碳主要引起肝细胞损伤;一氧化碳能牢固与血红
蛋白结合,使其失去携氧功能。②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除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等有关外,还决定于其作用部位和动物机体的功能状态,与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营养状况、个体反应性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等有关系。③除慢性中毒外,化学毒物引起的疾病一般都有一较短的潜伏期。
(三)物理性致病因素
物理性致病因素是指一定强度的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力等。
1.温度因素 高温作用于局部可引起烧伤,作用于全身可引起热射病与日射病。热射病发生在炎热而潮湿的夏季,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导致散热障碍,使体温上升。日射病是由于烈日长时间照射头部,脑部血管扩张充血或出血,最后体温上升。低温作用于局部可引起冻伤,作用于全身能诱发感冒和肺炎等疾病。动物的末梢组织如尾、耳尖、四肢等易发生冻伤。
2.光和放射能的致病作用
(1)普通光线(太阳光谱中的可视部分,波长为0.4—0.76um)。普通光线对动物一般没有致病作用。但当动物体内存在特殊的感光物质(如卟啉、荧光素、伊红、叶绿素)时,在阳光照射下,这些物质聚集光能,引起身体无色素的皮肤发生炎症,出现疹块或坏死。这种对普通光线感应性增高的现象,称为感光过敏症。例如动物吃了荞麦等蓼科或三叶草植物时,就会发生感光过敏症。
(2)紫外线(波长0.01—0.4um)。长期和过度地照射紫外线,可引起局部烧伤或坏死,组织分解产物被吸收入血还可引起全身性变化。
(3)X射线和镭射线。其波长比紫外线更短,能穿透深层组织产生致病作用。大剂量或小剂量反复照射可引起皮肤炎症、脱毛、贫血、肿瘤等疾病。
3.电流的致病作用 电流对机体的作用决定于电流的强度、持续时间、性质(直流或交流)、作用的器官和组织的抵抗力等。电流作用于局部会引起烧伤或坏死,皮肤血管麻痹和扩张,在局部皮肤上可出现树枝状和锯齿状的红色花纹。
4.机械性因素 机械性致病因素主要指机体内外的机械力的作用。来自体外的机械力主要有各种的外伤(创伤、挫伤、扭伤、骨折及脱臼等);机内部的机械性致病因素主要由肿瘤、脓肿、结石以及异物等引起,能使组织器官发生机械性压迫或机械性阻塞而引起发病。这类因素致病的特点是无潜伏期,对组织的作用无选择性。
物理性因素致病作用的共同特点是:①一般只在疾病开始时起作用;不参与以后的疾病发展过程。②除光能外,一般没有潜伏期,或最多只有几个小时的潜伏期;③作用结果都会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
(四)营养性因素
机体内某种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会引发营养代谢性疾病。
二、机体内部的因素
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界致病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与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即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和防御适应能力降低、机体的反应性及遗传素质等有很重
要的关系。具体说来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
1.屏障功能 健康机体皮肤的角质层能够阻止微生物的入侵,角质层的不断脱落更新,有助于清除皮肤表面的微生物。黏膜和皮肤一样,也有阻挡病原微生物侵入的作用还可通过分泌黏液及分泌物中的溶菌酶来冲淡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2.吞噬和杀菌作用 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并通过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来分解杀灭病原微生物。巨噬细胞还可通过吞饮作用摄取并消化可溶性大分子物质。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也有吞噬和杀菌作用。此外,胃液、唾液、鼻腔分泌物、汗液、泪液及血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当机体吞噬和杀菌能力减弱时,某些感染性疾病就容易发生。
3.解毒功能 肝脏是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从肠道吸收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随血液转运到肝脏,肝细胞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甲基化、乙酰化、形成硫酸酯或葡萄糖醛酸酯)等方式,使之转化为无毒物质而排出体外。当肝脏的解毒功能发生障碍时,则易发生中毒性疾病。
4.排除功能 消化道的呕吐、腹泻、呼吸道黏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咳嗽、喷嚏、肾脏的泌尿等,都可将各种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如果这些排除过程受阻,则可发生相应的疾病。
5.特异性免疫反应 机体的免疫反应在防止和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当细胞免疫降低下时,容易发生病毒、霉菌等感染,而且还较易发生恶性肿瘤。当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时,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的感染。
(二)营养状况
当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饲料中蛋白质及维生素缺乏而引起机体营养不良时,可使抗体生成减少,吞噬细胞数量减少及吞噬作用减弱,因而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三)种属因素
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同一病原微生物的感受性不同。例如马不感染猪瘟,牛不感染鼻疽,鸡不感染炭疽等等。这些都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四)遗传因素
主要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发疾病。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常称为遗传性疾病
(五)年龄与性别
年龄不同,对疾病的反应性不同。幼龄动物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屏障结构及免疫系统均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且发病经过也较严重,而成年动物神经系统及屏障结构发育已成熟,抵抗力较强。老龄动物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防御机能大大降低,抵抗力较弱,易发生传
染病及其他疾病,且病势一般较重。当组织器官损伤后,修复过程也较缓慢。机体性别不同,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性也不同。例如牛和鸡的白血病,通常是雌性动物多患。
三、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也称诱因,是指温度、湿度等条件。这些条件不直接引起疾病,而通过降低动物的机能活动与防御适应性,或通过加强外因的作用来促使疾病的发生。如夏季气温高,病原微生物易繁殖,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寒冷的冬季,机体易受寒,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
四、社会制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社会制度不同,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疾病的发生也不同。 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人的精神状态和人自身的生理缺陷.而这三个条件只有在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时才导致疾病.环境的变化的致病因素表现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各种自然灾害及一些天文异常等等;人的精神状态的因素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压抑感等等不良反应;生理缺陷表现为:基因异常,身体损伤等等.针对三种原因个人最具有主动权就是精神状态,个人对另外两个因素施加影响的作用很小,因此个人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精神健康!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抵抗能力也较有效.
总结: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界致病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与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即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和防御适应能力降低、机体的反应性及遗传素质等有很重要的关系
病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因此也可以说,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精神紧张,恐惧,压抑感等等不良反应;生理缺陷表现为:基因异常,身体损伤等等.针对三种原因个人最具有主动权就是精神状态,个人对另外两个因素施加影响的作用很小,因此个人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精神健康!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抵抗能力也较有效.
参考文献
1.和瑞芝.病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李建国,马民惠.病理组织学与正常组织学对照图谱.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3.http://www.jzit.name/jpkj/dwbl/ketang/ch01/ch0102.html
4.http://www.tydfnk.com/Html/xingbinggaishu/151509975.html
5.单位网址:www.jxhealth.com
6.导致疾病的三种原因
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80623/1/aqvz.html
7.http://baike.baidu.com/view/270416.html
8.1978年颁布的《疾病分类与手术名称》第九版 (ICD-9)
范文三:【doc】一起原因不明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
一起原因不明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
164
腹泻,呕吐为主.个别患者伴有低热,发病急.经适当治疗后 恢复较快.
3讨论
这起较为典型的因食用不洁卣莱而致的沙门氏菌性食 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是:
3.1不应外购来路不明已不新鲜的冷荤卣菜,且不经任何 加热处理即供就餐者食用.
3.2厨师及服务人员卫生常识缺乏,饮食卫生意识低下是 导致此次食物中毒的间接原因.
3.3对承包人投有明确饮食卫生安全责任制.承包者重经 营,轻管理.卫生法规意识淡漠,平时管理混乱,卫生状况差, 必然发生食物中毒.
3.4餐饮业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它直接影响到就餐者的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餐饮从业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军队 有关卫生法规,按章操作,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严把采购,制 作,销售关,落实消毒措施,尤其是炎热季节.不得有丝毫马 虎.这样才能切实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餐饮服务. [2001.04+30收稿王志翔编枝]
一
起原因不明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
李贵林张铁平丁国富(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卫生防疫队.沈阳110015)
关镑调食品污染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围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155.5R181.81 1994年4月,空军某校发生一起以发热,头痛,头晕及 乏力为主要表现的病人,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饮食有关.
现报告如下:
1疫情经过殛临床特点
1994年4月10日该校抽调两个学员队的209名学员到 郊外义务劳动,同去的还有5名干部和5名司机.中午由地 方单位提供午餐.每人l份.第3d(4月12日)下午3:00, 某学员突然发冷发热.体温39.3X3,并伴有头痛,头晕及乏 力等症状.以后几天陆续有相同病人出现,到4月19日共 发病90倒.其临床特点是:发热90例(100%),头痛88倒 (978%),头晕76例(844%),乏力83倒(922%),全身痛 68例(756%),关节痛50倒(556%),腰痛23例(25.6%). 皮疹2倒(22%).无消化道症状,肝脾未触及.体温超过 400C3例(3.3%).39.0,399'U53例(58.9%).380, 389X328例(31.1%),38?以下6倒(67%).热程1,7d, 中位数M:1.3d.95%的患者熟程在49d以内.病程一周 左右.无复发,继发病例.
2洼行病学调查
2.1流行特征发病时间集中在4月12,19日,发病曲线 呈单峰型.潜伏期2,9d.平均43d.病倒分布在参加4 月10日义务劳动的人群中.只有参加义务劳动的两个学员 队有病人.其余学员队无病例.90倒患者中有学员86例. 司机3倒.干部1倒.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9-24岁者89 例.
2.2发病与饮食关系所有患者均吃了4月10日中午的 香肠.参加劳动并吃香肠者209人.发病83例,罹患率为 397%;未参加劳动但吃香肠者19人.发病7例,罹患率为 368%,两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总罹患率 为395%,没吃香肠者无1人发病.香肠由地方一食品厂 生产.约4两1份,装入小塑料袋内,用保温车送往劳动现 场.从出厂到食用约5h.部队自各食具.保温车内有生熟
混放现象.
2.3实验室检测查20倒患者血象,除l倒白细胞高于 10.0×10/L外.采者在(28,6.0)×10/L之间.采40例 患者血样做肠道致病菌培养及肥选试验.结果全部阴性.采 16倒患者粪便标本做细菌培养,也未分离出肠道致病菌. 病后2周再次抽血检验仍无阳性发现.由于投能采到食物 样品.故未能做食物检测.
3讨论
,流行病学特征.可以认定这是 根据疫情特点,临床表现
一
起与饮食有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病曲线呈单峰型,无 拖尾现象.病人无传染性.发病与吃香肠关系密切.很像食物 中毒,病人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无胃肠道症状.潜伏期较 长.这和常见的食物中毒不同.所有患者均有发冷,发热.热 度较高.血象偏低.部分患者出现相对缓脉,又很像伤寒.但 实验室多次检测无阳性发现.病程1周左右.预后良好,不 支持伤寒的诊断.由于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其他非伤寒 肠道致病菌感染的证据也显不足.食物型李斯特菌感染可 有伤寒型表现.致病食品为肉制品支持此点.由于投有食物 样品做这方面的检测,所以无有力证据.
由于本病潜伏期较长,错过了食物样品的采集而影响了 最终结果的判定.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开展了流行病学调 查.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旅.病人预后良好.疫情得到及时 控制.
[2001-04.30收稿张廷藏编枝]
范文四: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有助于防止病从口入。
大肠杆菌 未烧熟的牛肉、生牛奶及果汁、被污染的饮用水等都含有大肠杆菌。该菌感染会导致严重腹泻、腹痛、呕吐,持续时间5-10天。
预防措施肉食一定要烧透,水果、蔬菜在食用或烹饪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不饮用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及果汁。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大肠杆菌相对无害,但是诸如0157:H7大肠杆菌则会导致出血性腹泻、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空肠弯曲菌 该菌常见于鸡和牛中,感染无症状。大多数人一旦感染该菌则会在2-5天出现腹泻、胃痉挛、腹痛和发热,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病情持续大约一周。
预防措施 肉食一定要烧熟烧透;处理生冷食物后一定要洗手,台面及厨房用具应及时清洗干净;只饮用经过高温消毒的牛奶。
李斯特杆菌 李斯特杆菌常见于土壤和水中,在生食及加工食物和未消毒的牛奶中也有发现。与其他病菌不同的是,李斯特杆菌在一般冰箱的低温下仍可生长蔓延。感染症状有发热、打冷战、头痛、胃部不适和呕吐等。
预防措施甜瓜、黄瓜等农产品应使用专门的干净刷子彻底洗净;冰箱残留污渍应及时清除,特别是生肉等产生的血水和污渍等。熟食店购买的肉食放置于冰箱中不宜超过5天。
肠炎弧菌该菌也称副溶血弧菌,通常存在于生海鲜中。吃生海鲜或未煮透的贝类海鲜24小时左右会出现腹泻、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和发冷等症状。一般病情会持续3天。
预防措施海鲜要彻底煮透。
弓形虫接触带有弓形虫的猫粪、吃了被污染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食,或者喝了被弓形虫污染的水都会发病。通常感染弓形虫者没有症状,但是有些人会出现头痛、身体酸痛和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弓形虫感染严重时还会伤害孕妇及免疫系统低下人群的大脑、眼睛等器官。
预防措施以安全温度烧熟食物,处理食物时一定要彻底洗手,避免饮用不洁水,孕妇应远离猫粪。
沙门菌常见于生禽肉、蛋类、牛肉等食物中,有时也存在于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中。感染沙门菌会导致发热、腹泻、胃痉挛和头痛等症状,持续时间4-7天。
预防措施不要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鸡蛋、禽肉或其他肉食。生肉应与蔬菜、熟肉及即食食物分开存放。处理生食之后,双手、台面及使用过的厨房用具都应彻底清洗干净。
诺如病毒该病毒会导致胃肠炎,有时也称“胃流感”。该病毒常见于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中,也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叉传染。感染症状有恶心、胃痉挛、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等,症状通常会持续好几天。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的食物。处理食物后,厨房台面及厨房用具应彻底消毒。
范文五:食源性疾病的防治
项目编号: 2013-12-07-178 项目名称:食源性疾病的防治
1 . ( )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的品质和储藏性存在着最密切关系 (单选题) * A 、 水分活度
B 、 湿度
C 、 PH值
D 、 温度
E 、 渗透压
--------------------------------------------------------------------------------
2 . 我国于( )年颁布和实施了国家标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单选题)
A 、 1992
B 、 1993
*C 、 1994
D 、 1995
--------------------------------------------------------------------------------
3 . 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物是( ) (单选题)
* A 、 米饭、米粉
B 、 水果
C 、 蛋类
D 、 腐败肉类
--------------------------------------------------------------------------------
4 . 摄入大量的亚硝酸钠,可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引起( ) (单选题)
A 、 营养不良
* B 、 肠源性青紫症
C 、 腹泻
D 、 腐败变质
--------------------------------------------------------------------------------
5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 )月高发 (单选题)
A 、 3-5
B 、 5-7
* C 、 7-9
D 、 9-11
--------------------------------------------------------------------------------
6 . 有机磷农药具有( )毒性 (单选题)
A 、 肾脏
* B 、 神经
C 、 内分泌
D 、 血液
E 、 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