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入行论》第五品科判图解
真实宣说
遣除怖畏略说略说未护心之过患依据《入行论》第五品
需护心之理由护心之功德布施度——正知正念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摄义持戒度广说护持方法广说
安忍度
修持善法如是护持之功德
精进度
观察身体所做需精勤护持之理静虑度
观察三门状态观察心之动态教诫护持正知正念智慧度
开许放松之时
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
断除贪执散漫失毁智慧
未护之过患未护正知之过患
中止非事断除无义之事略说失毁戒律
未护正念之过患
行持应事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广说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
正念观后当控制护持方式
摄义
思维暇满难得正知正念护持正念之方法生起之因
修未如是行之对治身体无有所贪精华
已得当取实义护持之果
依身当修法护持之方法
平时行为寂静
正知之前行总说一切时分所作必定随顺他众之行
善行自己之事
宣说所修有力善法护持正知之方法一同趋入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修行方法自己修行之理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
宣说胜劣取舍控制后作修心之行主要宣说修心尤其趋入善法之行
略说施衣食之方式断除成为世间不信净除成为心之障碍之行饶益他众之理以财饶益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广说施身之方式精勤修学学处相护持睡眠对境之理以法饶益
修学多种知识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刻意修学利他
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范文二:《入行论》第五品科判图解
真实宣说 略说 略说 需护心之理由 护戒之方便法—护心 广说 护持方法 安忍度 如是护持之功德 修持善法 精进度 需精勤护持之理 教诫护持正知正念 观察三门状态 观察身体所做 静虑度 观察心之动态 智慧度 开许放松之时 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 失毁智慧 未护之过患 未护正知之过患 失毁戒律 未护正念之过患 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 正念 行持应事 护持方式 护持正念之方法 生起之因 修未如是行之对治 护持之果 护持之方法 已得当取实义 依身当修法 平时行为寂静 正知之前行 总说一切时分所作 之行 必定随顺他众 善行自己之事 宣说所修有力善法 自己修行之理 修行方法 宣说胜劣取舍 略说 饶益他众之理 广说 以法饶益 以财饶益 施身之方式 施衣食之方式 观后当控制 摄义 思维暇满难得 身体无有所贪精华 断除烦恼引发之事 广说 中止非事 断除无义之事 略说 断除贪执散漫 未护心之过患 护心之功德 摄义 遣除怖畏 依据 布施度 持戒度
《入行论》 第五品 ——正知正念
广说
正知正念
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护持正知之方法
一同趋入 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 控制后作修心之行 主要宣说修心 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略说护持正知之法 相 精勤修学学处 修学多种知识 成圆满学处之支分 刻意修学利他 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尤其趋入善法之行 断除成为世间不信 之行 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范文三:入行论颂词
寂天菩萨 造 是故未敢言利他, 为修自心撰此论。 入菩萨行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 寂天菩萨造 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入 入 菩 菩 若得见此容获益。汉语:入菩萨行论 萨 萨敬礼一切佛菩萨~ 行 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论 论 颂 颂 善逝法身佛子伴, 暇满人生极难得, 及诸应敬我悉礼。 既得能办人生利, 今当依教略宣说, 倘若今生利未办, 趋入佛子律仪法。 后世怎得此圆满。 此论未宣昔所无, 犹如乌云暗夜中, 诗韵吾亦不善巧, 刹那闪电极明亮, 1 2如是因佛威德力, 生死狱系苦有情,世人暂萌修福意。 若生刹那菩提心,以是善行恒微弱, 即刻得名诸佛子,罪恶力大极难挡, 世间人天应礼敬。 第舍此圆满菩提心, 一 犹如最胜冶金料, 入何有余善能胜彼。 品 菩 垢身得此将转成, 萨佛于多劫深思维, 菩 行 无价之宝佛陀身, 提见此觉心最饶益, 心 论 故应坚持菩提心。 利 颂无量众生依于此, 益 众生导师以慧观,顺利能获最胜乐。 彻见彼心极珍贵,欲灭三有百般苦, 诸欲出离三界者,及除有情众不安, 宜善坚持菩提心。欲享百种快乐者, 其余善行如芭蕉,恒常莫舍菩提心。 果实生已终枯槁, 3 4 菩提心树恒生果,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非仅不尽反增茂。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如人虽犯极重罪,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然依勇士得除畏,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第 若有速令解脱者, 一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入 畏罪之人何不依。 品 菩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萨 菩提心如末劫火, 菩 行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提 刹那能毁诸重罪。 心 论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利 颂 智者弥勒谕善财, 益 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彼心利益无限量。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是仙或天人,梵天有此耶, 5 6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第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一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入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品 菩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萨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菩 行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提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心 论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利 颂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益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第一品终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7 8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第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二 入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品 菩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萨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忏 行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悔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罪 论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颂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业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庄严
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9 10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第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二 入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品 菩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萨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忏 行 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 悔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罪 论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颂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业 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11 12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 第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二 入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品 菩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萨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 忏 行 因吾不甚解:命终如是骤, 悔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罪 论 故起贪嗔痴,造作诸恶业。 颂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业 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13 14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因怖惊颤栗,将身奉普贤,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 哀号力呼求,不昧大悲行,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慈尊观世音,救赎罪人我~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 第 复于虚空藏,及地藏王等, 二 入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品 菩 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护。 萨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 忏 行 皈依金刚手,怀嗔阎魔使, 悔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罪 论 见彼心畏惧,四方速逃逸。 颂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业 昔违尊圣教,今生大忧惧。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愿以皈命尊,求速除怖畏~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 何况贪等患,百罪恒缠身。如是亦皈依,能除轮回怖, 一嗔若能毁,赡部一切人,我佛所悟法,及菩萨圣众。 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 15 16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 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第 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 二 入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品 菩 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萨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 忏 行 第二品终 悔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罪 论 颂除忆昔经历,今吾复何余, 业然因执著彼,屡违上师教。此生若须舍,亲友亦如是,独行无定所,何须结亲仇,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17 18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第 三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入随喜众有情:实脱
轮回苦。 品 菩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萨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受 行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持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菩 论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提 颂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心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盘,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知佛欲涅盘,合掌速祈请,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19 20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彼见我者,悉获众利益。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殊途悉涅盘,愿成资生因。 第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三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入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品 菩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萨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受 行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持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菩 论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提 颂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心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我愿成彼仆。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21 22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第四品 不放逸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第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三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品 入 菩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受 萨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行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持 菩 论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提 颂 心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第三品终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23 24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第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入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四 菩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品 萨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行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不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放 论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逸 颂故杂罪堕力,菩提心力者,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 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25 26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嗔贪等诸敌,无手也无足,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 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 第 纵使天非天,齐来敌对我, 入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四 菩 然彼也不能,掷我入无间。 品 萨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 行 强力烦恼敌,掷我入狱火, 不则于
临终时,定生大忧苦。 放 论 须弥若遇之,灰烬亦无余。 逸 颂难忍地狱火,长久烧身时, 吾心烦恼敌,长住无尽期,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其余世间敌,命不如是久。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 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 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27 28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战归炫身伤,犹如配勋章。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 第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入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四 菩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品 萨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行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不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放 论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逸 颂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 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29 30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第五品 正知正念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 第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入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四 菩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品 萨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行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不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放 论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逸 颂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第四品终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31 32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第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五 入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品 菩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萨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 正 行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知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正 .
范文四:《入行论》总 论 颂词解释
总 论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息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仅以何尊名号光,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观音怙主前顶礼。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善说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尽舍国政善开显,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寂天菩萨前顶礼。
从彼教言莲苑中,畅饮善说蜂蜜后,
为利持佛子行众,我当于此释本论。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一、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译成藏语,即菩提为正觉,萨埵为菩萨,渣呀为行、阿巴达绕为入。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意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取名有何必要呢?本来,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中云:“若未取名称,世间皆愚昧,故为遣愚痴,佛陀立异名。”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而取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首先宣说了论名,其他根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
宣说梵语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说明来源可靠,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
由于此论属于经部,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于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阿阇黎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指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明显。)
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所谓的善逝是指毗卢遮那佛,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妙瓶。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而逝,遣除了对真如不明的无明等后不退而逝,清除一切习气后究竟而逝,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善天尊者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所以才称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法门,这些是法宝。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来说也是具足的,因而称“具”。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姨母,彼即佛意生菩萨。”由于生于如来种姓中或者能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对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一切可堪为应礼处者,作者三门恭敬作礼。所谓的“如是造论”是连接下文的句子。如此作礼赞之必要:如《赞佛功德经》中云:“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作礼赞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所说的内容是指什么呢?即是趋入佛子律仪法。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行持这些戒的方法通过十品来宣说。那么,是以什么方式造此论的呢?依教也就是说依据经论中所说的意义。
若有人想:如果是经论中所说在此讲述,那么没有必要了吧。实际上是将经论中紊乱的内容理顺、不清楚的解释清楚,零散的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阐述,因而无有这种过失。如是宣说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会舍所立下的誓愿,因此是为了使造论圆满。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同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内容在此论中也没有宣说,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固,我不是为了利他而造此论。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论有什么必要呢?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差别而造论,修习菩提心善法,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愈来愈增上。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暂时”说明有观待他利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份即相同种姓想求学菩萨行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一、各自之本体;二、宣说之必要;三、宣说之方式。
丁一、各自之本体:
此论的所说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表明是无整无缺的大乘之种姓、道、果,主要指的是所有菩萨的学处。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
丁二、宣说之必要:
具有分别妄念之人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
那波巴尊者的《入行论释难》中说:“这部论的必要等实际上通过论名就已宣说了。”阿阇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自他是必要,论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为关联。
范文五:入行论颂词文字版 《入行论》第13讲对应文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入行论》第13讲对应文字”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图。菩萨是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帮助众生的,这种行为值不值得我们赞叹呢,当然是值得赞叹的~
有些人在遇到经济危机某人施以援手时,若事后对帮助者予以回报,人们就认为?这个人很不错,他懂得知报知恩,有一定的人规……?但菩萨的精神并不是这样,不管你对他好还是不好,甚至有些人故意无端加害,菩萨都愿意不顾一切地帮助他。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提婆达多经常要破坏他的一些善行,世尊当时不但不生气,反而会尽量地帮助他,这类公案中在《广传》中也特别多。
所以,我们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
1
首先要处理好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都不能处理,整天为了?我?而争斗,那你的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也非常难说。如果我们在佛菩萨面前每天都发誓?我要利益无量的众生?,但却跟同行道友(同一个上师面前,同时学习佛法)的关系处理得特别糟糕,那对于真正害你的众生、素不相识的众生,恐怕是不会无条件度的,因为你的原则是:?你帮我,我也帮你;你没有害我,我也不害你;你如果害我,我也要害你。?这种观点,连小乘中都不会有,世间上那些懂道理的人,一般也不会这样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杜绝相续中的自私自利心,认认真真地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事迹,了解他们通过什么样的利他菩提心帮助无量众生而获得成就,最后度化天下众生。我们现在虽
- 21 -
然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成熟,但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祈祷诸佛菩萨加持,让自相续中的菩提心早日成熟,时时刻刻都有一种利他的心。
【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
2
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地利乐众生的菩萨了。】菩萨没有受任何人的委托,自愿帮助那么多众生,这个功德非常大就更不用说了~
- 22 -
第十三节课
今天继续学习《入行论释〃善说海》。现在讲的是?菩提心的功德?,昨天以教证说明了它的合理性,现在是以理证来说明。其中分为意乐殊胜和加行殊胜,前面已经讲了菩提心从意乐方面具足如是的功德,下面从加行方面进一步说明菩提心也具足如是的功德。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3
依靠殊胜珍贵、就像如意宝般的菩提心,一切众生暂时在人间或者天界,可以获得无上的胜妙安乐,究竟来讲,能够得到三菩提1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安乐的根本因。
《窍诀书》中讲:寒冷的时候出现一缕温暖的阳光,酷热的时候出现一丝凉爽的微风,这些全部是佛菩萨的加持。就像《佛子行》中所说,一切的快乐全部是利他而产生,所有的痛苦全部是自我执著而产生。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菩提心是一切众生暂时、究竟安乐的根本因,是遣除所有痛苦的胜妙甘露。
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有一个万能药就像天人的1 三菩提:声闻、缘觉、佛陀。
- 1 -
甘露一样包治百病,所有的疾病就可以治愈。同样的道理,世间上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八万四千种痛苦,无数的困难灾祸、心理毛病,这些完全能依靠菩提心的不共威力而遣除,所以它跟甘露妙药没有任何差别。
4
不仅如此,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即便佛陀的智慧也难以衡量。当然,佛陀具有无边的智慧,如果连佛智都不能衡量,那是否佛陀不是遍知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的智慧,也无法获得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所以,我们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并不是没什么可赞叹的,光是一些空口赞叹,不是这样的,的的确确它具有如是的功德,这一点,大慈大悲的佛陀以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照见了它的真相,然后在有关佛经中宣说了菩提心的如是功德。
不仅佛经中赞叹,世间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也都赞叹无条件地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心态不管是什么人具足,都值得我们敬仰;上至总统、国家主席,下至街上乞丐,如果相续中有了一颗利他的心,那是大家非常佩服的。因为他的限度并不是帮助?我?的父母、?我?的亲朋好友,而是凡与他结缘的所有众生,在未来漫长的时日当中,全部用忘我利他的精神来对待。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我?而奔波、为了?我?而争斗、为了?我?而竞争,除此之外,多少人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呢,并- 2 -
不多~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利他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5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 】大乘菩提心的福德、功德,如果有形相,不管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整个虚空也无法容纳。这一点,很多凡夫人没有办法接受:怎么会超越虚空界呢,那么大,到底是什么样呢,可能我们有这种分别念。实际上,凡夫人的智慧十分渺小,在这个范围内,显现的境界也极为有限,所以,不知道的并不一定是没有。
既然菩提心的功德如此大,那在短短的时间中修持菩提心,这个功德也是相当大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刹那间如理如实地修持菩提心,它所带来的功德,就连遍知佛陀也很难以衡量,而这样的功德,我们凡夫俗子——被业力烦恼所捆缚的众生,也是可以获得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一种方便方法,否则,仅凭自己的愚痴见解固执己见地修,也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力量。我们若能依靠大乘的这种方便方法(以菩提心摄持),不一定需要苦行,也不一定需要特别漫长的时间,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可以积累许许多多的功德。
6
现在的一些在家人,如果让他们像山里的修行人、寺院里 - 3 -
的出家人那样,每天都念功课、修禅定、闻思修行、听法,有没有这样的时间呢,大多数人几乎是没有的。他们每天有接连不断的琐事涌现在面前,不得不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短暂的人身一瞬间就过了,如果没有好好修持,那是极为可惜的。然而,若想真正修持的话,释迦牟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短短的人生中若要全部修完,恐怕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把所有的法归纳成一个最重要的修行,然后每天哪怕是一瞬间也好,五分钟也好,短暂地修持也能获得很大的功德。这一点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方便方法,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圆满修持佛法的机会,恐怕是没有的。所以,在不同场合听课的道友、佛友们,你们应该有一些殊胜的发愿,有了这样的愿以后,最好不要放弃,一定要抓住机遇,多多少少安排出自己的一些时间,好好地修持菩提心~
7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入行论》第五品科判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