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背景链接】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一整套富有中国特色的体制、系统、政策和制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01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品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设施规划,抓好首都核心演艺区建设,实施10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肯定是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示范作用。公共文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为所有纳税人服务,同时也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2012年年底之前,北京市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其他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将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服务。
【标准表述】
[意义]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双轮”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道路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
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第一位的工作。
[措施]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
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发挥人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落实对“基本文化服务”的财力保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三,要加强制度设计研究,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积极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志愿者事业,及时将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想方设法改善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着力提高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范文二: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浅谈
作者:姜毅
来源:《新西部 ·中旬刊》 2014年第 03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含义及其发展成就,分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存在 的问题,提出了对策。要加大投入力度,扩展投入渠道,丰富投入方式;深化体制改革,加强 科学管理;勇于创新,实现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 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体制;发展对策
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繁荣的重要标志,通过多年的文化改革,文化这种生产力已经 确实给社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然而发展文化的全部目的不只是通过它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还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更方便的文化产品。公益性文化事业就是为这样的目的而 被国家所提出,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 文化强国 ”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无疑是重要的组 成部分。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含义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对于文化产业 而言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强调文化发展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由于它的这 些特点,所以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属于公共服务 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归到社会福利的范畴。
目前公益文化事业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需 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社会福利性文化事业,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三是丰 富和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娱乐需求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等;四是专业性强、艺术水准 高的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如音乐、美术、文艺理论等;五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及遣产、地方 特色文化、民间艺术等。它起到普及全民审美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培养尊重和保护历史 文化等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自从 2003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思路明确的科学区分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到 现在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个重要的会议可以见证其发 展,十六大提出 “ 文化体制改革 ” 的任务,十七大将 “ 文化软实力 ” 写入大会报告;十七届六中全 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 “ 文化强国战略 ” ,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公 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同样见证了国家对文化发展思路的越加明确和越加重视。具体成就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范文三:如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如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权益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只有当文化权益与经济、政治、社会等权益一起得到有效保障时,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才是全面的、充分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仅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而且对于实现文化惠民,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在农村,考虑到过去
的传统,为农民免费放映电影也属于这个范畴。这些基本文化权益,需要政府免费或优惠提供,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这就要求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有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特点的高度概括。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就是要网点化,做到一定空间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与。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的理念,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投入机制。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大投入力度,把主
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改进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
(二)加强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的服务主体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把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一项基本任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同时,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补充和有机构成。
(三)提高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扩大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范围。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二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
服务,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实现由文化系统的“内循环”到市场和社会“大循环”的转变。三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配套措施,保障正常运行,着力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三、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既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广泛流传、影响世界的基础条件,也是提供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文化传播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不断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加强重要媒体建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事业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各类新闻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等主流媒体是舆论主阵地、主力军,要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推进新闻媒体技术升级,不断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最大限度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生命线”,要加
快建立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和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做大做强一批新闻媒体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动我国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重点媒体提高整体实力,逐步实现由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加快建设一批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亲和力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要适应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舆论传播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和接受习惯,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国际通用规则,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要全面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大保护力度,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力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必须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三)共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中华文化能够一脉相承,靠的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中小学教学特点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面向高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
化繁荣发展。特别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工作。台湾、香港、澳门与祖国大陆文化同根同源,要促进其相互间文化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共同继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中央顺应科学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增强文化发展均衡性的重大创举。
(一)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城乡一体化是全方位的一体化,文化建设是基本内容,也是重要保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文化繁荣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构成一定制约。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按照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切实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
(二)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薄弱点在农村,着力点也在农村,必须把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作为一项紧迫任务。一要突出重点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差异大,文化建设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长期欠账较多、发展滞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这些地区
配置,更多的文化项目向这些地区安排。二是突出工程化措施。实践证明,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是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不断壮大基层文化生活阵地。三是突出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是加强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深受农村和基层欢迎,要进一步健全机制,拓宽渠道,推进活动开展的经常化。四是突出特殊群体。目前,全国有2亿多农民工、1亿多留守妇女儿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必须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全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建设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局面。
(三)加快建立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就要坚持城市文化抓提升、农村文化强基础、城乡统筹抓互动,加快构建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要积极推进城乡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优势文化资源要积极向农村和基层流动,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帮扶,鼓励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农村延伸,调动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支持主要媒体推出面向农村的栏目和节目,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民像城
市居民一样就近、方便地享有文化成果。要强化以城带乡的机制保障,把支持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范文四:如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浅谈如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摘 要: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必要性;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19-01
一、前言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是反映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服务社会和人民为核心,坚持非营利的原则,由文化单位来组织进行生产、传播一些社会主义先进主流文化方面的活动,通过无偿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必要性
(一)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
人民文化基本权益的保障不仅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文化成果能够实现人民共同分享的有力支持。
(二)促使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几年来,人民的精神
范文五: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专题
山大附中二轮复习学案 2
《文化生活》专题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
1..近年来,Y市政府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文化民生。2012年起,该市开始实施“文化惠民三年工程”: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实现免费开放;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由市财政下拨1000多万元为居(村)委会配送图书、乐器、健身培训等文化资源。文化资源配送流程见下图: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Y市实施“文化惠民三年工程”的依据。(10分)
(1)①一定的文化由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Y市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施文化惠民工程,可以提高居民素质,为该市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分)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Y市“三馆”免费开放为保障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提供了载体。(3分)③文化塑造人生。Y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删掉)(2)根据文化资源配送流程图,有人认为,只要让公民参与文化民生项目的决策,行使决定权,政府就能避免相关决策的失误。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0分)
(2)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文化民生项目的决策,有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该观点有合理之处。(4分)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行使决定权。观点认为由公民行使决定权的观点是不科学的。(2分)③要避免决策的失误,政府还应不断完善文化民生项目决策的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同时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该观点有不足之处。(4分)
2.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9分)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负荷大、收入比较低,这直接限制了他们的文化生活。(3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由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但和市民难以互动,社交圈子仍然局限于“同学会”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乡村文化深刻地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促进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4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极大政府投入力度,开展文化培训;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馆,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兴趣和参与热情,(2分
3..[材料一]2 01 2年5月1 4日在央视首播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不仅收拾率屡创新高,还引发了社会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话题的热烈探讨,更带来了商机。地方特产、锅碗瓢盆热卖。以“美食之旅”使旅游线路成为热门,一部纪录片火爆了媒体,商家和产业.不仅如此,《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和《(舌尖上的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专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内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求。我们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和社套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冲突,和我们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这样才能
投放到市场上采.
(1)结合材料一说明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4分)
(2)请你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简析《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经济效应.(1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如何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13分)
36.(29分)答:(1)从材料一可见,《舌尖上的中国》和《中国好声音》的热播说明,人们的文化消费越来越畅旺,反映了人们用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在增加,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4分)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6分)①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决定了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了动力。《舌尖上的中国》等的创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而深受观众欢迎,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热点,激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扩大了文化市场需求,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3分)②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对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舌尖上的中国》等热播,促进了我国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分)
(3)①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3分)②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鼓励广大的文化工作者积极实践,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舌尖上的中国》等激发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5分)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市场建设,扩大文化消费,繁荣文化市场,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创造优越的环境。(5分)(此问不要拘泥于上述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要求均可赋分或适当加1分,但总得分不能超过本题的总分)
27.(18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新胜利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谈谈对材料一的(6分)
(1)①生产决定消费,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化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2分)
②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说明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的潜力巨大。(2分) ③我们当前应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分)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文化创意能力不足,精品难寻,低质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文化产品价格虚高;文化市场不够规范,文化管理相对滞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6分) ①企业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2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分)
②政府要加强管理,制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2分)
材料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请你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6分)
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2分)促进经济科技发展,提高综合国力。(2分)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分)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9.(32分)
材料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我国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振兴文化产业的原则所蕴含的方法论依据。(12分)
39(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2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2分)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又要积极学习世界优秀文化。(2分)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结合的观点。通过调整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文化产业竞争力质的突破。(3分)坚持用联系的客观性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根据国内外文化存在的客观联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3分)
(2)结合材料一,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提出几点建议。(10分)
(2)①必须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产业。(2分)②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所有制结构。(3分)③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特别是要增强“走出去”的能力。(3分)④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分)
1.美国财政造币和印钞局,连续12年发行祝贺中国春节的十二生肖主题“吉利钱”。2012年底限量发行的农历蛇年“吉利钱”一美元纸币,在辞旧迎新之际向全球送上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祝福。这主要表明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C.中华文化属世界主流文化 D.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2011年底,省美术馆、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如果让你就此写一篇新闻报道,你拟定的标题是
A.满足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 B.加强文化传播,增强文化渗透力
C.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 D.展示文化魅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文化意义是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38.(26分)材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全会认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
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 联系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8分)
(2)请你就我国应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出几点建议。(18分)
38.答案:(1) 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②全会强调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体现;(2分)③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2分)④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分)
(2)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3分)
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3分)
③立足实践,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氛围。(3分)
④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3分)
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3分)
⑥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3分)
1.(山西省诊断)简要说明文化惠民建设的积极意义(6分)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把公共文化资源效益放大,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美术馆实现无障碍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等,创造了有利于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了人的精神世界。(每点2分,共6分)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请你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4分)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题中观点有合理之处。(4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需要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题中观点不合理。(6分)
材料二
某出版企业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他们调查发现在飞机、火车上很多人在用电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企业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而读者阅读的工具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他们还研发了很多适用于教育方面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寒食帖”,读者既可以欣赏诗词的内容,也可以了解作者苏东坡的概况以及所涉及的地方的人文、历史背景,还可以对书法进行临摹。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向10个国家输出版权,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教务省提供的《三国演义》漫画本,让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中小学图书馆,第一次有了来自外国的漫画书,目前,该公司资产已达到118亿元。开始在全球范围跨区域、跨行业谋篇布局。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出版企业为什么能实现不断发展?(10分)
(3)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2分)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立足传统推陈出新;(3分)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提供《三国演义》漫画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把握了阅读的发展新趋势,创新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2分)
36.材料一:“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一缕清香、一壶清茶,在悠扬的琴声中,品味由浓变淡的回甘,涤尽尘世的喧嚣,让内心宁静。作为中国茶行业销售规模最大的生产型企业,云南大益茶的生产历史已达70多年,缔造了普洱茶行业的第一品牌。“大益”对它的品牌作过这样的释义:身体之益、精神之益、沟通之益。
材料二:在建海外分公司之前,大益茶公司采取的是文化先行策略,即先由大益茶道院派专人到韩国,考查韩国人的茶文化,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进行茶道方面的知识辅导,让消费者首先了解大益的茶文化,了解大益普洱茶,为后面设立分公司,推广大益茶打下基础。 材料三:2011年10月,大益茶公司以韩国为试点,设立分公司,取名“韩国大益株式会社”,开了10个专营店,如今一年过去,无论是销售成绩和社会影响都很不错,公司正在认真总结韩国分公司的模式,争取今后向更多国家推广。
运用《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大益茶公司采取文化先行策略的依据。(7分)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阐释大益茶公司成功经营的原因。(6分)
36. (1)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大益茶公司采取文化先行策略,让消费者首先了解了大益的茶文化,增加了对“大益”品牌文化的认同,终获成功。(2分)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大益茶经过70多年的努力,缔造了普洱茶行业集“身体之益、精神之益、沟通之益”于一体的第一品牌。通过实施文化先行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海外消费者进行茶道方面的知识辅导活动,获得了他们的认可。(3分)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先行策略的有效实施,影响了消费者在消费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从而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和社会影响。(2分) 附加③如果答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大益茶的文化释义“身体之益、精神之益、沟通之益”精神力量成为韩国人认同、接收该商品茶的实际消费行动。(2分)
(2)
①物质决定意识。大益茶公司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先派专人实地考查韩国人的茶文化,充分了解海外市场,再推广大益茶,取得了成功。(3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大益茶公司重视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采取文化先行,成功地设立了海外分公司,还在销售成绩和社会影响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效果。(3分)
据材料,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市场、政府、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