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 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陈邦炎)
范文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作于第二次迁谪的旅途中。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以寒寂清冷的暮雪山村为背景的风雪夜归图。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幅景色苍茫清寂,是静景描写。一个羁旅之人,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天黑下来了,正急于去寻找夜宿处。但是伫立四望,千山万壑在霭霭暮色的笼罩之下,苍茫一片,远处的山腰间稀疏地横着几间茅草房。这和荒凉孤寂的景色与作者此时的长途跋涉、走投无路以及凄寂孤苦的心境融为了一体。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投宿的情况。在景物的描写上是由远及近,由静转动;在时间上,从白暮写到夜间。“归人”在旷野伫立四望之后,向所见“白屋”的山腰一路奔去,渐近村落时,已经是夜幕降临,风雪交加。犬听到人的脚步声,隔着柴门汪汪地吠叫,向白屋走来的是一个精疲力尽,满身披着雪花的求宿老人。一个“闻”字,既传出犬声,也表现了“归人”的惊喜之情;一个“吠”字,清脆有韵,仿佛轻轻地振动了寂静的山村,使画面由静转动,接着达到动而更静的效果。可以设想当疲惫地奔波在远乡僻壤,风雪弥漫,夜
路茫茫,正急于寻村觅店之际,突然听到犬声或看到屋舍的灯光时,该是多么亲切而惊喜。一身的疲劳,只身的孤苦仿佛都被抛撒一空,急切地向前奔去。诗中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描绘了这样的意境,因此才使人如此回味无穷。
这首诗所以感人,主要在于诗中所描绘的是诗人从他谪迁的羁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又将这种真情实感连同自己的命运一同注入画面的景色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从而将读者引入一种非凡的艺术境界,令其产生无尽的遐想。
范文三: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逢:遇上。
2、宿:投宿;借宿。
3、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4、日暮:傍晚的时候。
5、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6、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7、犬吠:狗叫。
8、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翻译: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m.lz13.cn)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 刘长卿:送上人
* 刘长卿:新年作
*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范文四: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随感
学教 育
读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 随感
回 程金礼 鞫秋 簌
内容摘要 : 唐代 诗人 刘长卿 的《 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 一诗写得古朴苍凉 , 素淡感 伤 , 落寞凄凉, 含蕴 丰厚 。本
文 主 要讨 论 了此 诗 千 百年 来 为 人 喜 爱 的 深 层 原 因 。
关键词 : 古朴素淡
精神家 园 隐逸
刘长卿是 盛唐 向中唐过 渡 时期 的一位 杰 出诗人 ,他 的 《 逢雪 宿芙蓉 山主人 》一诗是 中 国古典 诗歌 的名篇佳 作 , 历
来 为人所喜爱 。这 主要 是缘 于作 者为我们 营造了一个古朴 、
落寞、 荒凉 、 旷远 的诗意境 界 , 阅读该 诗 , 可从 中体 味 到失意
多 味的人 生 , 产 生心灵 的共鸣 , 获得 审美 的愉悦 和体验 。人 生难 能 事事 如意 , 而销蚀 苦 闷郁气 , 超越 现实 , 获得 心灵 慰
藉, 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刘长卿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契合
了中国人这种 潜在 的深层次 的审美 体验与 心理需 求 ,能在 更高 的层 次上使读 者产生感情 的共 鸣 , 心灵 的慰藉 。
《 逢雪 宿芙蓉 山主人 》 一诗 , 简单 质朴 , 言约 意丰 。要 想
很好 地品读这 首诗 , 就要 准确深入 地解读 这首诗 中的意象 ,
尤其 是 “ 柴 门” 意 象 。要从更 深层 次上 理解 作者 笔 下 的“ 柴 门” , 才 能体味诗歌那 深刻丰厚 的内涵 。
一 .
柴门——古 朴素淡 的美 学风格
“ 日暮苍山远 , 天寒 白屋 贫 。 柴 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 人 。 ”
“ 柴 门” 是 贫寒 荒 凉的标 志 , 作 者把 简陋 原始 的柴 门 置于 荒 原之 上 , 写 出 了山野 的荒凉 空 旷 , 古朴 苍凉 ; “ 柴 门” 也是 朴
素而简陋生 活的写照 。这里 “ 日暮 ” “ 苍 山” “ 天寒 ” “ 白屋 ” “ 柴
学教 育
门” “ 犬 吠” “ 风雪 ” 等一系列 意象 , 展现 的低 矮茅舍 ,在寒冬 黄 昏中 更 显得 简 陋 、 沧桑 、 荒凉 , 但 又显 示 出其古拙 、朴质 素淡 的和谐之 美, 充 满 自然本 色 , 散发着 原始 的 真美 。古朴 素淡一直 是 中国古 典 诗歌 的审美追 求 ,但 随着人 类文 明的进步 ,一方面追 求现 实世界 的繁华 美景 、 美 味享 受 ; 一方 面 , 又在 艺术世界 里返归原 始 的简 单 质朴 ,欣 赏古 拙淡 雅 朴 素之 美 。 “ 柴门 ” ,最 能体 现这种 质朴简 陋 素雅之美 。 在作者 的笔下 。 “ 柴门 ” 意象 与其 他意象 组合 ,蕴 涵着 无 穷 的艺 术魅力 。 远 山天寒 的柴门 , 心灵 疲惫 , 渴望 超越 现实 , 追求 心 灵 宁静 , 追 寻心灵家 园 , 获 得心灵 的回归
、精 神 的超脱 。“ 柴 门” 一 扇 ,隔开 了两个世 界 ,门里是 家
园, 是 温馨 , 是 呵护 , 是 暖意融 融 ,
范 。“ 柴 门”的里外都 是宁静 , 所 以, 柴门就有 了 回归 自然 、 追 求宁
静 自适之感 , 是 隐逸 的象征 。
柴门挡不住 风 , 挡不住 景 , 它
就 是 这么 习惯 性 地 随意 一掩 , 把 嘈杂挡 在 了外 面 ,把 宁静 留在 了 里 面。走进柴 门 , 就走进 了 自己, 吟 咏、 冥想, 闲适 自得 , 惬意 无限 。 作者刘 长卿早 年生活 困顿 ,屡试 不中, 直到 四十多岁才 中第 。 然而 仕途坎 坷 , 曾两次被贬 。 为 了生计 和仕 途 , 他 抛 妻别 子 , 背井 离乡 , 在权贵 和要 门间奔走 ,但一 直失 意待官 , 内心 苦闷 。 终于他 在人生 黄 昏之 时 , 厌倦 了仕宦 官场 , 渴望
是爱 意绵绵 ;门外是 荒野 ,是风 雪, 是 坎坷 , 是 冷 风飕 飕 , 是雪 花 飘飘 。 柴门, 温暖着 “ 夜 归人 ” 疲惫
的心灵 。所 以柴 门大 多在深 山野
岭, 人烟稀 少的地方 , 行 人经过 漫 长 的旅途 , 疲惫不堪 , 远 远地看 到 柴 门,内心就会 漾起无 比的幸 福 之感 , 他从 “ 柴门” 这 里 看到 的 是 亲切温馨 。这里 的风雪 夜也有 象 征 意蕴 。 一方面是 写实 , 作者刘 长 卿 一生坎坷 , 宦 海沉浮 。 他生命 中 大 部分时 间羁 旅他 乡 。那 宦游 漂 泊、 孤 独天涯 之感此诗展 露无 遗 ,
在漫 天飘 舞 的雪 花 中若 隐若 现 ,
浸透 着作 者 的惆 怅 寂寞 孤 独 , 反 映了诗人 独特 的感受 。 古朴苍 凉 , 画中有诗 , 画中有情 , 抒发 了作者 强烈 的孤凄 惆怅感伤 情怀 ,但凄 凉 里有几分 心安 自得 ,感伤 里也 有些 许愉悦 ,虽然伤感 ,但很 优
美。 二. 柴 门—— 家 园的象征 柴 门的真正 意义在 这里是 守 护, 是对家 园的守护 , 对 宁静 的守 护, 也是对诗 意 的守 护 , 心 灵 的守
恬 静 闲适 的诗意人生 。 “ 柴 门闻犬
吠, 风雪 夜归 人 ” , “ 柴 门” 召唤 着
作 者 回归 自然 , 回归 田园 ; “ 风雪 ”
意 味着 艰辛 与寒 冷 , 而能得 以“ 夜 归” , 蕴含着作 者 的归 隐之趣 与超 脱后 的温馨 ,也是作 者遭受磨难 后心灵 的感悟 。 在 风雪 中夜 归 , 其 象征意 味很 明显 。 “ 日暮苍 山 ” “ 天 寒 白屋 ” “ 柴 门犬 吠” “ 风雪 夜归” , 诗 歌 中 四 幅画 面 在 对 立 中求 统
一
陈邦 炎赏析此 诗时就认 为 : “ 从中
透露 的山居荒 寒之感 ,由此 触发 的旅人 静夜之 情 , 都不言
自见 , 可 想 而知 了。” ( 《 唐 人绝句鉴 赏集 》
第7 7页 ) 另一 方 面是 象 征 , 展 现 了作 者 宦海 追 求 时 的坎坷 艰 辛 ,
仕 途不顺 。 因此 , 这 不仅表现 了作 者 在人生 旅途 中遭 受风 雪 的伤痛 与不幸 ,而且又深 蕴作 者 回归 后 的温馨 与愉悦 , 更有 心灵 的感 悟 , 精 神的超脱 ,曲折 含蓄地 表达 了
作 者仕途 的艰辛坎 坷失 意和 内心
,
在交 织 中融 于一体 ,余 味不
尽, 能给人 以强烈 的感受 。 “ 风雪 归人 ” 不 畏风 急 山高 、 雪 深路 险 ,如 期 而 归 ; “ 犬 吠 柴 门” , 这 如 画诗境 , 熔 铸着 诗人 和 读者 共 同 的情感 和 精神 共 鸣 , 激 跃 着读者强 烈的 内在感 受 。
护 。这首 诗描绘 的是一 幅风雪 夜 归 图 。 日暮 黄 昏, 天寒地 冻 。 孤独 前行 的诗人 ,在漫 天飞舞 的雪花 中来 到 了柴门前 。 这 里的 门 , 有 丰 厚 的意蕴 : 一是家 园 的象征 。 它牵 系着 远行者 的归来 ,是 诗人羁 旅
之时 暂得 的寓 所 , 躲 避着 风雪 , 获
无 限的感 喟。 正如 明朝唐汝询 《 唐
诗解 》评价 此诗云 : “ 此诗直 赋实
事, 然令 落魄者读 之 , 真足凄 绝千
古 。” 三. 柴 门— —隐逸 的象征
参考文献
得温馨 与安 宁 ;二是精 神家 园的
象征 。 它 呼唤着飘零 异乡 、 历尽艰
[ 1 ] 傅 道彬. 晚唐钟 声[ H 】 . 北京 : 东 方
出版 社 。 1 9 9 9 .
柴 门在 山间林丛 ,它 的前方 是 田园 , 是 山林 , 主人 常常站 在柴 门边 , 看着 眼前的桑麻 , 望着 远处
辛 、饱经 沧桑 的诗 人 回归诗意 家
园( 精神家 园 ) 躲 避世间 风雨 。这
蕴 含着作者 羁旅他 乡 , 漂 泊无 依 ,
( 程金 礼 。 鞠秋 燕 。 教师, 现居 山东安
丘)
的疏林 ,自有一 种超脱 隐逸 的风
范文五:读唐刘长卿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读唐刘长卿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号称“五言长城”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留传下来的诗有四百多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可能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在风雪交加的傍晚,顶风冒雪,艰难跋涉了一天的诗人,终于来到了暮色苍茫中的路边小山村。原本翻过前面的那座山峦也就到达目的地了,可真正是“望山跑死马”,似乎就在眼前不远处的山岗,怎么走就是不到。而且远方山野的轮廓已经慢慢模糊起来了,天马上就要黒下来了。看起来今晚不得不在这个路边的小村庄,找个地方借宿一夜了。可眼前的这个村子,好像并不是一个繁华的集镇所在,放眼望去,只有星星点点不多的几处草屋,不过覆盖着白色积雪的屋顶上,有的已经飘起了非常诱人的袅袅炊烟。早已饥肠辘辘的投宿客,身上更感到了一阵又一阵的寒意。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来到一片由篱笆围起来的院落前,只听见那紧闭的柴门里,传出了一声高过一声的狗叫,可随之而来的主人吆喝呼唤声,却是那么的亲切动人啊!
可以想象,当年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人们行路的艰难。也不知诗人乘的是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也许只是一匹劣马,说不定还是一头瘦驴。而且似乎是旅途寂寞,没有一个可以商量壮胆的旅伴。独自一人,艰难的行走在风雪交加的傍晚,既没有电话,又没有微信,前面是什么情况一片茫然,心情肯定是格外的忐忑。但就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窘境中,忽然传来了汪汪的狗叫声,这可是此地有人烟的好兆头啊!惊喜之余,又碰到了位好心又热情的芙蓉山主人,真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肯定是发自内心的喜出望外,的的确确实在有必要写首诗以志纪念。
也不知这位芙蓉山主人是干什么的,有人说是开旅店的,累了一天的客人,顶着风雪投宿来了,如果是这样,那么风雪夜归人是旅客,来生意了,也就如此了,景是有了,情可就差多了。但似乎一个店掌柜不可能被诗人称为“山主人”,再说在那样偏僻的山村开一片旅店经常会有生意吗?能维持吗?因而有人认为这就是诗人投宿山村农家的真实写照,“山主人”就是纯朴热情的农户主人。能够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毫不顾及来人的身份,慷慨热情地接待素不相识的远方来客,这就是远古朴实乡俗民风的必然,那景那情肯定是非常感人的啊!有人还论证今山东、湖南、福建、广东都有芙蓉山,其中山东和湖南的芙蓉山最有可能出现这种风雪,诗中所写似乎又是南方的景色,湖南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不过,如果诗人没有长时间在农村里生活过,或者多次往来于农家田舍,与底层乡民借宿攀谈,是写不出这样有生活气息的情景的。诗人是唐天宝年间的进士,也曾断断续续的当过不大的官。只是仕途坎坷,因诬陷遭贬谪的机会好像不少,在贬为睦州司马后,最终死在随州刺史任上。“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诗人送别老相识严士元时写下的诗句,抱怨自己依然是官卑职小,百无一用是书生,仕途不得意的很啊!后来革命者说他的诗主要是抒写个人不遇的苦闷,以及闲适的心情、贬黜的哀怨、羁旅的愁怀,指责他对所经历的开元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反映的极少,特别对底层老百姓的苦难冷漠。所以解放后出的唐诗选集中选入他的作品极少,对此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可惜这样一来,今人想多看看他的诗文就比较困难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