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什么是现代化_
理论资讯EH
什么是现代化?
t 郭德宏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在为实现现代认为, 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化而奋斗。但是, 很多人对于什么是现国家那样的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代化, 并不甚了解。认识清楚这个问题, 会的总体过渡。o对于明确怎样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 以贝迪阿#纳思#瓦尔马所著的5现及向哪些方向努力, 是很有必要的。
一、外国学者对于现代化的理解
代化问题探索6一书, 既从纵的方面考察
了现代化的历程, 又从横的方面考察了
有的学者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布莱尔等人的研究小组认为, 现代化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 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过程0, 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5中国的现代化6一书, 也持这种观点, 说他们/把现代知识的空前增长看作是历史的动力0。
有的学者强调了人的现代化问题。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5迈向现代: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6等书中, 强调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 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改变。他
现代化的内容, 认为从广义上来说, 现代
国外关于现代化的研究, 虽然从第化甚至可以包括历史上所有的重大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开始, 但比较集革; 从狭义上说, 现代化则起自西欧的文中的研究, 还是6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艺复兴运动, 18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的丹尼尔#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5传统社工业化而得势, 并于19世纪席卷西欧和会的消失6一书中, 就提出现代化是一个北美, 以后又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它/有机的整体0, 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0, 而且是一民主化、普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 都是现种有针对性的变革过程。它的目标是:经
代化进程的主要层面。塞缪尔#亨廷顿济增长、政治发展、国家自主和社会改们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在5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6一书中, 肯造。书中把现代化观念分为浪漫主义的、不够的, 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定了这一观点, 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四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使面的进程, 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种, 把现代化的模式分为资本主义和社有领域里的变革0, 并从心理、智能、人口会主义两种。认为/现代化0一词和/工业统计学等角度分析了现代化的表现, 以化0一词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综观各国现及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方面引起的变代化的过程, 可以看出现代化有以下一化。些含义:(1) 民族生存; (2) 集团之间融洽有的学者着重从历史发展的纵的方和和谐; (3) 经济上自给自足; (4) 消灭饥面来说明现代化, 例如戴维#波普诺说:饿、贫困和营养不良; (5) 教育; (6) 文化/现代化是指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上的独立自主。他说这里面头两个要素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化的过程中发是政治性的, 中间两个要素是经济性的, 生的主要内部社会变革。01W #穆尔也末了两个则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
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 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有的学者则强调人类对时间及空间环境的适应, 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0, 等等。
印度的A #R #德赛系统地研究了现代化的概念, 认为同西方学者在理解社会现代化时所使用的其他概念如英国
2000. 2新视野
45
EH 理论资讯
化、欧化、西化、城市化、进化、发展、进步/最主要的意义, 当然是着重于经济之改等等相比, /-现代化. 这个概念更能描述造与生产力之提高。换言之, 即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所发生的社会变化的一些实经过一次彻底的产业革命0。有的学者质过程0, 它/不局限于现实的一个领域, 明确指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例如张素而是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基本方面0, 如民提出现代化具有广泛和具体两种含理性态度、社会动员、社会结构、政治变义, 广泛的意义就是指进步, 今日的人与化、经济变化、文化变化等等。
?
à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提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的目标。后来**曾提出科学文化的现代化。但1964年**在第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正式提出的目标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目标, 主要还是着眼于经济和科学技术。鉴于/**0的深刻教训, 大家认识到除了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外, 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于是, 到中共十三大, 就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就是说, 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而且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从80年代以来, 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化进行了研究, 都认为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现代化。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 认为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它既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和巨大变革, 也是落后国家努力达到的目标。罗荣渠先生在5现代化新论)) )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6一书中, 提出应该把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书中说:/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 广义而言,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 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 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 它使工业主义渗透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 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而言, 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 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 , 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 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 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0钱乘旦等著的5世界现代化进程6一书也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动, 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 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 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换句话说, 现代化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工业文明) 逐渐确立的过程, 它包括着整体的社会变动0。张静如在5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6一书中, 也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具有
物比从前的好, /但就国家社会言, 现代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外国学者一化即是工业化。凡是一个现代化的国般认为现代化是从16世纪以来, 伴随着家, 即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0。á胡秋原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种深刻的、全面的、总也说:/所谓现代化不是别的, 就是工业体性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包括社会的化, 机械化的意思, 就是民族工业化的意各个方面。但因为各人的关注点不同, 强调的方面也不同。
二、1949年以前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
思。0在这个时期, 陈序经、胡适等虽然提出/全盘西化0的主张, 但很多人还是
着重生产力的发展, 有的人明确指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其后,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认为
?
有的学者认为, 中国人提出/现代现代化就是工业化。1944年, **明化0, 以及对这一概念作出初步规定, 要确提出发展工业的问题。他说中国落后
?
先于西方国家约20年至30年。事实正的原因, 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是如此。/现代化0一词, 在五四以后关国主义敢于欺负中国, 就是因为中国没于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 已偶尔出现。有强大的工业, 欺负我们落后。因此, 例如, 柳克述在1927年出版的5新土耳/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必须有工业; 要其6一书中, 就把/现代化0与/西方化0并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 就必须提。1929年, 胡适在为英文5基督教年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
v l
鉴6写的5文化的冲突6一文中, 正式使用工业化的0。 他号召所有的共产党员都了/一心一意的现代化0的提法。在这个应该学习经济工作, 其中许多人应该学
时期, 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0或习工业技术。在党的七大上, 他又进一/欧化0。但是, 有的人已经提出工业化步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的思想, 共产党人恽代英于1923年10之后, 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月写的5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6、杨明斋的步骤, 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于1924年6月出版的5评中西文化观6和轻工业, 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等, 就是其代表作。国0; /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 不但是为着
/现代化0一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 而且是学词汇在报刊上使用, 还是在30年代。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
w l
罗荣渠先生说, 就现在所知, 1933年7争0。 月5申报月刊6为纪念创刊一百周年刊出这说明, 在1949年以前, 中国人对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号0特辑, 大概是这于现代化的理解, 经历了一个从西化到
个新概念被广泛运用的正式开端。编者工业化的过程。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在前言中写道:/须知今后中国, 若于生虽然不全面, 但已经比西化的认识深入产方面, 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 方向进了一大步, 开始抓住现代化问题的中心展, 不特无以-足兵. , 抑且无以-足食. 。所在。我们整个民族, 将难逃渐归淘汰, 万劫不
三、1949年以后中国人
复厄运。现在我们特地提出这几十年
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来, 尚无切实有效方法去应付的问题, 作
一回公开的讨论。0在这次讨论中, 许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 我国仍然把现
知名人士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董之学说:代化等同于工业化, 并以这个思想为指/中国现代化的问题, 不论它表现于那一导, 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但在这个方面, 总归要归结到中国生产力的发五年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展。中国怎样现代化即是等于怎样发展把工业化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了/四个现中国的生产力。0杨幸之认为:现代化代化0的思想。1954年9月, **在第46新视野
2000. 2
?
理论资讯EH
特定含义的概念, 指的是从工业革命以未来人们生存的世界。0叶南客的5中国来整个世界的变革过程。人的现代化6一书, 则专门论述了人的现
第二种, 认为现代化有动态和静态代化问题。两种形式。方雷的5现代化战略与模式第五种, 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选择6一书认为, 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的变革。刘永佶在5中国现代化导论6一面, 更能把握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从动书中提出:/现代化的核心和主体, 是文态的形态说,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利用不明主体争取解放和自由, 其实质就是以断增长的知识和能力以改造自然、社会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实现文明和人向现代(工业) 文明社会转变的世界主体与文明的内在联系与发展。0/人类性历史进程; 从静态的形态说, 现代化是总体的现代化, 就是以社会主义为原则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工业化、社会化、和旗帜的社会变革运动。0法制化和民主化。他认为现代化不等于第六种, 强调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发工业化, 但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以及展的大系统。张宪文在为陈勤等著的由此导致的现代经济增长, 以及在政治、5中国现代化史纲6所作的序言中说:/社社会、文化、福利、人的素质和价值观念会现代化所蕴含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社等各个方面的相应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会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化。工业化为动力, 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
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长期历史转变过程, 也是发展中国家所要达
到的一个目标; 第二, 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变革, 不仅仅是指经济和科学技术, 还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三, 在现代化过程中, 经济发展是基础, 工业化是核心, 科学技术是先导和关键, 人的现代化是主题, 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努力。
综观国内外关于现代化的研究, 可以看出有其共同点, 也有很多不同点, 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例如现代化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每一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标准, 怎样才能达到这些标准等等, 以使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取得更多的共识, 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
第三种, 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和纽带,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 涉及政设。的作用。在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研究现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注释>代化的著作孙立平的5社会现代化6一书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全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球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发展与变迁过的科学技术, 全面改造自己的生存的物程。0并且具体指出:/社会现代化作为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从我国社会一个大系统, 它是由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 并参考西代化、城市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生活方方国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可以把社式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会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如下一些方面: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八个基本系统组成(1)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2) 的。0
以效率和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3) 第七种, 认为现代化就是社会发展, 城市化; (4) 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是发展社会学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的现代化; (5) 社会结构的变化; (6) 文化院科研局编的5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6和人的现代化; (7)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1998年) 中的社会学综合报告认为, 胡福明主编的5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6/现代化0一词的含义缺乏清晰性和确定一书, 也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 认为性, 随着发展社会学在我国的兴起, 现代/所谓现代化, 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化理论成了发展社会学的一部分, 而/现过程的广泛运用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经代化是什么0的问题也就转变成了/发展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改变0。并强是什么0的问题。按照发展社会学的新调说:/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 是现代近看法, 发展是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
15社会学6下册,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第618页。
o罗荣渠主编:5现代化))) 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6,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第112页。
?5现代化问题探索6, 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第5、4、109页。
?布莱克等:5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6,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18页。?5重新评价/现代化0概念6, 见罗荣渠主编5现代化)) ) 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6, 第26~33页。
?刘永佶:5中国现代化导论6,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6页。
?5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6, 同上书, 第239页。
à5论中国现代化6, 同上书, 第251页。
化的实质。0领域的全面进步, 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和á5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6, 见
第四种, 强调人的现代化。1980年5经济发展, 也包括社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罗荣渠主编5从/西化0到现代化6, 第月, **程在5四个现代化与人6一文中, 妇女地位的提高等等。其中经济增长是233页。比较早地提出了人的现代化问题, 说/四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但它只有和社个现代化是属于人的社会的现代化, 所会变革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合理的发以, 它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是为了人的展。有的学者还提出, 发展不仅是指量现代化0。李秀林等主编的5中国现代化的增长, 而且包括质的提高; 发展是以人之哲学探讨6一书, 也认为现代化/是指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书中社会或人的现代特性的发生、发展的动认为:/从-经济发展. 到-社会发展. 再到态过程和现实活动0, /社会的现代化归-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 , 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 依赖于人的现代每一步都标志着人类进步和发展认识的化0; /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在于, 进一步深化。0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于现在人们生存的上述说法虽然不同, 但从中可以得世界, 而且要使它成为一个同样适合于出几点结论:第一, 现代化既是指从传统
?5中国文化复兴论6, 见罗荣渠主
编5从/西化0到现代化6, 第327页。
v 5**文集6第3卷, 第146l 页。
w 5论联合政府6, 5**选集6第l
2版, 第3卷, 第1081页。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北京市100091)
责任编辑
安
平
2000. 2新视野
47
范文二:什么是现代化?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02-08-21【字号:?小??中??大?】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
20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新文明走向辉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奋斗目标。特别是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成为一个大众化词语。然而,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甚至不理解现代化的真实涵义。正本清源,已成当务之急。
一、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两个基本词义,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描述的对象不同,“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现代化指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教育现代化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企业现代化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城市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现代化农村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行政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农村;现代化学校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采用现代教育理论、教材和方法等的学校等。
二、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如果没有现代化理论及其传播,现代化一词就不可能象今天这么普及。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在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一词被赋予新的涵义。
1、经典现代化理论
早在1933年7月,中国《申报月刊》就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发表26篇文章,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道路。在随后的30~40年代,中国知识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者没有再前进一步,形成现代化理论。
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政治学》(艾普特,1965),《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的抵制和变化》(埃森斯塔特,1966),《国际体系与社会现代化》(内特尔和罗伯逊,196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我们不妨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如果根据研究领域进行分类,经典现代化理论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等。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附表1.2),例如,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工业化和专业化、社会城市化和流动化、个人开放性和参与性、文化理性化和普及初中等教育等。
虽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它们与现代化的基本词义大体一致。
(1)指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
(2)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在4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些地区甚至处于原始社会。所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是现代化。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由于人们对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同的认识,高度发达工业社会内部也存在许多弊端,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关于现代化的辩论持续不断。
目前,关于现代化有许多不同说法,其实,它们都是上述定义的不同表述形式,只是不同说法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中国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关于现代化过程的大致特征,学者们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把它归纳为如下九个特征;他认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
①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
②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③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④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⑤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⑥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
⑦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2、新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诞生就遇到了麻烦:如何解释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
学者们发现,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可以肯定地说,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驿站。那么,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1)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Best?and?Kellner,?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提出“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附表1.3)。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Values?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有人认为,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是后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后现代化理论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反映。
然而,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化理论,都容易让人感到迷惑。
因为,根据韦氏辞典,“现代”指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的这段历史时间,没有明确时间下限,当前的时代就是“现代”。如果“后现代”具有时间涵义,那么,“后现代”是什么时候?当前的时代是不是“后现代”?
如果当前的时代是“后现代”,那么,“现代”和“后现代”在时间上就是交叉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时间上,“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事实上,前面谈到,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把70年代以来的发达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由此可见,“后现代”概念的自相矛盾,已经发生。而且,“现代”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时间概念,已经使用了数百年,要想改变它,谈何容易。
“后现代”概念的时间不自恰,必然影响后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它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
在现代化理论家看来,后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关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研究。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教授在1976年出版的《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谈到,有大量文献讨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往往把它们称作“后工业化社会”。
(2)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一文,随后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何传启,1999),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人类文明进程包括4个时代16个阶段;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现代化等。
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1970年),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2100年)。第二次现代化的时间分界,与美国密执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作为发达国家后现代化的起点基本一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把1973年作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五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起点基本一致。麦迪森的经济发展五个阶段分别是: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1973~1992年。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新现代化理论。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被赋予三种新涵义。
其一,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其实,它就是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
其二,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是一种新现代化,不仅覆盖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的内容,而且还有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7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和新文明(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它的范畴。
其三,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同时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她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打开了一扇新天窗,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附表1.4),例如,政治知识化和平权化、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创新化、个人学习化和个性化、文化多样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
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相比,有些变化是新出现的,如网络化、智能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政治民主化、平权化等;有些变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否定”,如工业比重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自然主义等。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掠夺和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回归。
第二次现代化刚刚走过30年历程,尚处于发展阶段,它的特点和规律都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发达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第二次现代化正如火如荼。在发展中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因而面临双重压力。
三、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它必然具有政策涵义。经典现代化理论诞生于50年代,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诞生于90年代,它对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被用来解释发达工业国家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变化,一方面被用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就必然涉及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由此引发关于经典现代化的争论。
对发达工业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时淡化了冷战时期两种意识形态的直接对立。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化战略和途径、与发达工业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问题;实现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同学者对经典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其政策涵义也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观点。
(1)经典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落后国家在各个领域学先进、赶先进;例如,中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要在四个领域学习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经典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3)经典现代化主要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提倡理性、民主与自由,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4)经典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欧洲化或美国化等,是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过程。显然,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引进西方的现代思想、科学文化、民主政治、现代体制、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等。
(5)经典现代化就是第一次现代化,即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
现代化理论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讲究理性,而不是情感。遗憾的是,有些时候,有些人不是科学地、客观地研究现代化的规律和政策,而是出于功利目的、带着感情色彩或有色眼镜来看待现代化;不是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化,而是把现代化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这样一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出现偏差,在经典现代化实践中出现失误甚至挫折,就是可以预见的。
2、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主要特征,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第二次现代化首先发生在发达工业国家,它几乎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的学者就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现代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于是,提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等观点,后现代化理论开始形成。在70年代前后,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持续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农村移动,生态环境意识兴起等,这些变化与经典现代化背道而驰,后现代化思想得到验证。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思想可以被看成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先导”。
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知识革命和信息革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业比例上升,知识劳动者比例上升,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等。发达工业国家调整发展政策,第二次现代化启动。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主要受发达工业国家的左右,发达工业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于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双重压力。
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是多样的,既有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它们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在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主要政策涵义是:探索新现代化的途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例如,政治国际化和平权化、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创新化、文化自然化和多样化、普及高等教育和提倡终身学习等。
在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是必然的,但什么时候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就是一种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第一种,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第二种,同时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三种,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一条道路是不可取的。除非某个国家关起门来独立发展,不参与国际合作;只要采用开放政策,第二次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等就会一涌而入。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不可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条道路是最现实的。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不同,不同国家在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时候,应该选择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于是将形成多种形式的新现代化。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如果如此,在发展中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政策涵义是:在加速经典现代化(如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理性化和普及初中等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引进新现代化,推动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和创新化进程,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
第二次现代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前沿,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发达国家只能是在探索中前进,错误和挫折在所难免。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协调发展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道路。及时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丰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新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小结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类文明进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发生了几次重大转折;单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可以是不连续的,充满挫折和失败。所以,现代化不是直线的,现代化有阶段但没有尽头,现代化是加速的,同时现代化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现代化既是进步,也是选择,更是淘汰。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包括出现新现象,选择先进的,淘汰落后的。创新——选择——淘汰,构成现代化的三个音符,它们不断组合,形成发展大合唱。这种发展性淘汰,就像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现代化包含创新、选择和淘汰,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权利的再分配。可以想象,有些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难以放弃手中的果实,可能试图阻挡现代化进程。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如果某个人,高尚品德得到发挥,他(她)就会成为现代化的促进者;一旦邪恶占据上风,美德屈居其次,那么,他(她)就可能成为现代化的破坏者,成为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现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时候,现有体制是上一次现代化的成果;随着新现代化,现有体制被新体制所取代。为新体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为原体制作出贡献的人,也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同阶段。就像我们不会忘记体育比赛的世界记录创造者一样。世界记录被一次又一次更新,那是非常自然的,新记录创造者和旧记录创造者同样辉煌。
概括地说,现代化具有三层涵义:
(1)基本词义: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2)理论涵义: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现代化一般以国家为基本地理单元,有时以某个跨国地区为基本地理单元(如中东地区、亚洲地区等)。现代化是有阶段的,包括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新现代化)和将来的现代化。
(3)政策涵义:指现代化理论的实际应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政策涵义不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也是不同的,2050年的现代化是第二次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
范文三: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作者:杨振威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4年第08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呢?笔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办学思想人性化
办学理念超前化。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学校确定的办学理念应具有超前性,要立足孩子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幸福。
办学视野国际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我们办教育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因此,学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广采博纳先进的办学理念,同时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培养出心系祖国、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专业知识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办学归宿人本化。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行为和方式的中心,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天性的举动都是伪教育。因此,教育的各个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内容和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追求的现代人,而不能让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
办学路径特色化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校要以生为本,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办不一样的学校。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社会需求也是多元的。学校应把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变成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每所学校要正确、准确地定位办学目标,办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育不一样的人才。由于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同,学生在智力方面和非智力方面都存在差异。现实中,大多数学校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在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中挣扎,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天性,有的甚至把学生变成了“书呆子”。 校长岗位职业化
校长是一种具有相应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职业;校长既要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要具备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因此,教育现代化要求校长岗位的职业化。
范文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法
数统学院 侯雁峰 2010212598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举世瞩目 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 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也就没有中 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字:中国; 农业现代化;方法
一、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搞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符合农 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坚持土地 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 也是从实际出发, 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 因此, 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 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 自愿、有偿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土地流转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土地流转。 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 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 生产要素、 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组织化程度,加快现 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 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逐步完成对现有农业科技机构的合 理布局和学科设置的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研与开发、推广队伍建设, 逐步形成队伍精干、 管理有序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要大力扶持重点农业科技院校, 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科技人员, 并适度干预市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地区、 学科配 置,形成合理、有序的农业科研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要协调跨区域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 根据当地气候、 土壤等自然优势和市场、 劳动 力等区位优势, 确定区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生产、 加 工、销售技术, 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地带和集群, 促进我国农业向区域化、 专业 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是要加大农业技术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研发投资力度, 尽快建立国 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以及相应的管理、 认证和监测体系, 规范农业生产、 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体系, 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努力方向。 五是要大力加 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 并逐步形成科技推 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要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 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有选择、有步骤实行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手工劳动, 在产前、 产中、 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
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 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因此,为实现土地大 面积机械化规模经营, 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前提下, 必须对土地等要素进 行适当的整合, 大力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租赁、 转让和入股联合等改革措施。现阶段,我 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 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 条件,走有选择、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以市场为 导向, 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 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 产中、 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过程。 可以说,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 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 一方面, 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另一方面, 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 程。
当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诸如“公司 + 农户” 、 “龙头企业 + 基地” 、 “公司 + 中 介组织 + 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模式, 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如一些加工企业、公司实体和其他组织,
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和现代人才基础,致力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与农民结成利 益共同体, 以当地主导产品或特色产品为依托,上连市场,下连农户, 开发出价值很高的系 列产品, 以产品开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如何把这些产业 化模式推广开来, 要切实加强调查分析工作, 研究其推广的可行性, 盲目引进某一模式往往 会导致失败。
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走城镇化道路, 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 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 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 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 农民就 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 变为城镇居民。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 主要是针对第二 条途径来说的, 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 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 使之成为功能 完善、 人口聚集、 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 在区域逐步构建出一个城镇化体系。 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过去几十年, 在我国城 镇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因此,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就需要把以农村土地主体的农民市民化, 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 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 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 农民的减少, 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有利于土地 集中经营, 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 也有利于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 规划,节省土地,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有保障的新农村、新社区。
参考文献
[1] 宋宜清 . 我国农业机现代化发展趋势 . 农业与技术, 2007(02) :25-28. [2] 牛淑卿 . 我国农 业科技发展的研究 . 农机化研究, 2006, (07) :25-27.
范文五:什么是中医药现代化
什么是中医药现代化,说法不一。
一说: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1. 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 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 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 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 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 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 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
二说: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走系统医学的道路。也就是说,必须彻底摆脱西医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在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才是中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所谓中医系统论,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系统论和中西医学结合的位置,找到一个中西医学交流翻译的平台和桥梁,建立中医学框架和定性的基本原则,最终用数学的定量方法加以分析,使中医学得以提高和发展。这一设想,离中医临床应用相距甚远。
三说:中医现代化走中西方思维方式互补之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西方人惯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即将整个世界(包括人自身在内)作为一种外在的对象进行研究,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相互对立(即主体和客体呈二元性)。在认识过程中,对对象进行分解、定义,形成概念,进而应用逻辑推理形成理论体系。一种是中国人用的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作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认为天地与我同心,万物与我并生,反映在认识过程中就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文学、艺术等,并一直影响着中西方文化发展史。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时,是前进路上两条跑道,是互相争夺的关系,从来没有内在结合。在人类历史两种思维同步发展过程中,当古希腊形成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与之相对应产生了元气论;当西方古典文明之光被中世纪宗教神学淹没之时,中国也开始了魏晋时期的道教、佛教的形成与传播。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无论是对象性思维方式,还是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文明的硕果。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任何以一种方式取代另一种方式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反对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然而与其将中医西医化,倒不如研究中医学更深层的精神内涵,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发展中医。
四说: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保持传统特色,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与时俱进”的思想,既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又不断创新,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理论和国内外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一系列研究过程,就是中医药现代化。
五说:什么是中药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中药发展提高到现代化中药;具体地说,中药现代化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
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这个过程,就是中药现代化。其具体内容包括:中药理论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中药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和提高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上述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看法,归纳起来,无非有三种观点:一是要用西医西化中医,即中医西医化;二是保持中医药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三是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按各自的思维方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笔者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可以选择。
201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