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叶静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的新书。最早认识他从在大学老师的书架上,看到《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时感觉会是本萌萌的书,带着幼稚的心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完全与“萌”无关,相反的是略显直接或犀利的,会直击心理。然后,去搜索了解这个作者,发现了他的很多其他作品,其中《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从书名开始就具有震撼力。中国人对于“家”这个概念历来都捆绑了好多很美好的词,例如“港湾、孝顺、温馨、团员、美满”等等,这些美好的词将“家”包装得容不得质疑,一句来自父母的“一切还不是都为了你好”便绑架了好多人。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心理难以解开的郁结也许很早以前就已种下了种子,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若是不发现,便会一辈子缠绕着你永远无法摆脱。“啊,原来如此啊~”更了解自己后反而不会去责怪父母或家庭,反而看到了新的风景,知道自己要努力去打破这一“代代相传”的“臭脾气”。
2014年,武志红作家又出新书,名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刚开始买书之时,心想,或许这本书可以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不过得自己看完先才能判断。
“我”这个话题,从初中时就经常会出现在我脑海,我会不时地冒出“为何现在的我是我”这样的问题来质问自己。而越长大越发现“看到自己、认识自己”原来便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了,而这个所谓的“自己”中,有太多的黑暗、太多痛苦让人不想面对。然而治愈之路便是要去拥抱真实的痛苦,这也便是成长之路。
爱斯基摩人的洒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第一步,接受自己的坏习惯。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心。因为,积习是你的本性,而恶习代表的是我们内心的需要,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地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看不到他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第二步,要明白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我们必须清楚得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要学会寻找你身边的“心理医生”。我们似乎总是在这个或下一个转弯处与生活的困境迎面相遇。然而我们也
似乎总有办法在困境中平衡自己的心理,然后按自己的选择继续生活。有时候这归功于时间,有时候这归功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宣泄渠道。其实,何止是困境,即使面对平静的每一天,我们依然需要自己的宣泄渠道,需要倾诉。
在很多糟糕的家庭,都可以看到种种毁灭性的循环。但是,我们不必因此去埋怨父辈或祖父辈,因为这个历史的传承,不会因为抱怨而消失。并且,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必定会是这个恶性循环的参与者。“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就必须从自己开始。”弗兰克说,“逃避或抱怨无济于事,那样阴影就依然是阴影,要么,我们因为它而变成一个同样可恶的人;要么,我们因为彻底压抑了这些阴影而丧失了一部分的自我,从而变得虚弱。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
a) 不要内疚
b)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c)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分析关系的内涵。
d)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本书中还提到了关于AQ,逆商的一些概念。人们已熟悉了智商(IQ)和情商(EQ)两个概念,它们成了衡量人素质的重要工具。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变挫折为机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简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书,从此以后,AQ成了职场培训中的重要概念。AQ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也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有些书,在阅读的过程便是在自我治愈的过程。今年很多时候都觉得很无助,很无力,将自己逼进了一些死胡同。一直没觉得自己处于高压之中,直到身体出现了不适,知道发现自己的抗压能力已经在崩塌的边缘了,才意识到我也许是一直处于“痛苦与极度的焦虑”之中。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书本的力量都帮我度过了那段艰辛。
范文二: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克里希那穆提
遇到问题时,强人们首先想控制自己内心的失序,但他们做不到,于是他们去追求控制别人。不管他们意识上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制造的或留下的多是苦难。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小到个人,大至世界,似乎时时刻刻都有失序的事情发生。于是,控制欲望生出。个人控制自己,是为了压制一些令自己暂时不能忍受的体验。
譬如,失去了亲人,这时产生的痛苦太大,我们以前的心理结构会被彻底打破,这是极大的失序,我们惧怕,于是极力控制自己。
强人控制社会,有时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但很多时候,他们真是希望拯救群体、社会乃至世界。
然而,越控制,越失序。
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无论自己怎么控制,怎么压制,怎么否认,它都不会消失。相反,它会沉入到潜意识深处,成为我们的意识无法碰触的黑影,这个黑影与我们的意识处于分裂状态,并常导致一些可怕的、彻底失去控制的事情发生。
就对个人而言,其实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控制不了——很可能,我们什么都控制不了。
一个女孩脸红,她觉得很不好,于是想控制自己不脸红。但这样努力的结果是,她的脸红越来越重,她的控制欲望也越来越重,最终成为所谓的脸红恐怖症。
控制欲望强的父母,先是担心一些小的失序。比如,担心孩子吃不够,于是孩子不想吃了还强喂他;担心孩子冻着,于是孩子不冷还给他强加衣服;担心孩子上学迟到,于是每天都盯着孩子;担心孩子学坏,于是孩子抽一下烟、喝一点儿酒、和坏孩子们说一句话、穿一件打洞的牛仔裤就会暴跳如雷。
总之,在这样的父母看来,孩子的自发行为中有太多可能的失序发生,于是他们努力控制。但最终,他们收获了最大的失序——要么孩子的个人意志被他们的控制欲望杀死,要么孩子叛逆而成为一个他们所惧怕的坏孩子。
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乱世中长大的朱元璋小时候失去了太多亲人,这是巨大的失序。可能这个失序造就了他空前的控制欲望,等他登基后,精力无比充沛的他试图给所有人安排一切:他规定所有人应
该穿什么衣服、怎么劳动、怎么休息但最终他的王朝还是陷入巨大的失序,他的儿子朱棣造反,放弃甚至颠覆了他制定的诸多规定。
世界历史中有一个几乎颠扑不破的真理:控制欲望太强的强人们,要么他们亲自制造苦难,要么他们的所谓的盛世后,接着就是巨大的苦难。
一个总是不断诞生强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失序与窒息不断轮回的社会。古代中国秦统一后的历史验证了这一点,俄罗斯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
有时,回想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我总觉得似乎找不出一个光彩夺目的超级英雄来,这是因为,这样的国家一直处于自由而有序的状态,不需要一个控制欲望超级强烈的英雄来拯救。
对世界而言,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
对个人而言,控制欲望是万病之源。
强人们其实首先想控制自己内心的失序,但他们做不到,于是他们去追求控制别人。他们内心越失序,就越渴望控制更多的人。最终,不管他们意识上的目的是什么,制造的或留下的多是苦难。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问:控制者和被控制者是什么关系?我脸红,我控制脸红。那么,脸红和你是什么关系?
脸红就是我,脸红本来就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所以,一旦我试图控制脸红时,就是制造了分裂,脸红和我不再是一体,脸红被我当成了异己,这就是失序的根源,我把本来属于我自己的一部分排挤成异己,于是它开始对抗我。这是更大的失序,于是我更想控制,而这个异己由此成长得更厉害,最终它成为我极大的苦恼了。
再如悲伤,你遇到悲剧,自然会悲伤。这悲伤不是外物,不是异己,而是你自身,和你是一回事。在悲伤产生的那一刻,你不是别的,你就是悲伤,悲伤就是你。
然而,你试图消灭悲伤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是悲伤成了异己。你对抗得越厉害,这个悲伤就成为越重要的异己,并最终体现在你的人格上,甚至身体上。
愤怒、恐惧、嫉妒等一切情绪都是同样的。美国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妻子患了乳腺癌而去世,她生前说,她意识到,癌症的根源之一就是被她压制的愤怒等负性情绪。本来,她试图消灭它们,但最终,她与它们一同被消灭。
体验就是我们自身。罗杰斯说,所谓的自我就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克里希那穆提更看重当下,他说,当你悲伤时,你最值得做的就是和悲伤融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一体,这一刻,我就是悲伤,悲伤就是我,但我们总以为,除了悲伤外还有一个我,这就制造了分裂。
无数人会说,活在当下。但很少有人知道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当下这一时刻产生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就是当下的唯一。如果你这时脑子里还生出了一个我的概
念,那么,你就是没有活在当下。所谓的我,其实就是过去的一切体验的残留。如果你执着于这个我,你说我悲伤,这时你就和悲伤有了距离,悲伤就不再是治疗性的力量,悲伤就不再是天籁之音,悲伤就似乎成了破坏性的力量。
但是,不是悲伤破坏了我,而是我破坏了悲伤。
所以说,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视它们为失序,我们由此想控制,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又似乎很难懂的道理,因为我们太多时候是抱着我以及我所产生的控制感。
范文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作者:张欣
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根本谈不上功成名就,就以为自己打个喷嚏至少有一万个人递纸巾。大概,人的完美、好命,多体现在相貌、家境和本人的才华上,这种“全面人”年纪轻轻就冲上人生的巅峰,通常令人艳羡。而我等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容颜普通,家境平平,好像也没有什么才华,似乎人生从一开始就歇了,让人打不起精神来。
可是,人生真的如同河流,有弯曲,有缓急,有深水静流,也有惊涛骇浪,根本让人捉摸不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中翘楚——也就是那些相当完美的人,有时却会发生严重的问题,比如破产、酗酒、滥赌、吸毒,甚至自我了断宝贵的生命。按照心灵鸡汤的分析,这样的人由于太过一帆风顺,一颗玻璃心当然会在现实面前撞得粉碎,所以年轻时多吃苦总是好的。而我要说的是,这种样样好的人,大家捧着他们还来不及,哪有可能让他们受半点罪,如果习惯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一旦风浪来临,自然是随风而逝。所以,我们要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它迫使我们学习生存,学习本领,学习敬业和负责,学习自处和待人接物,学习关心和爱,学习合作和分享,学习付出和奉献。
同时,我们习惯了失败和冷暖自知,习惯了被忽视和被敷衍,甚至友谊、亲情或者爱情因为各种原因离我们远去,这也让我们学会了在漫漫长夜自疗内伤,学会了忍耐、苦撑或者坚强地面对人生甩给我们的各种问题。这时候你会听到心底的一个声音,还好,我曾经是那么不完美,而恰恰是这不完美拯救了我,让我清醒、冷静、有担当,并且学会了“感恩”这门人生的主课。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占据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位置,给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之感,请不要过分羡慕;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超级走运,无来由地一夜暴红暴富,也请不要心生嫉恨,因为人生是马拉松拉力赛,基本款就是夜长梦多。犹如一个没有演技的美人,无论担当多么牛气冲天的大制作,跟多么顶级的大牌巨星合作,也还是从人们的视野中飘过,终归要变回自己。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没法挑选的啊,我天生就是这么全面,这么完美,那么恭喜你,人之初就拿到一手好牌,可是好牌打砸的例子太多了。放眼望去,更多成功的案例是那些曾经的穷孩子或者丑小鸭,他们经历过人生的历练,最后变得光彩夺目。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四:《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仅附部分摘要。
1.极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
2.真正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视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他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3.逃避问题及其内在痛苦情感的倾向是所有心里疾病的主要原因。抵触悲伤,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的人生真相,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4.在很多糟糕的家庭,都可以看懂种种毁灭性的循环。但是,我们不必因此去埋怨父辈或祖父辈,因为这个历史的传承不会因为抱怨而消失。并且,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必定会是这个恶性循环的参与者。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就必须从自己开始,逃避或抱怨无济于事,那样阴影就依然是阴影。要么,我们因为它而变成一个同样可恶的人,要么,我们因为彻底压抑了这些阴影而丧失了一部分的自我,从而变得虚弱。
5.我们看似爱的是别人,其实爱的是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在一个关系中,你付出了,那么你会很在乎这个关系,而且不管你多么优秀,对他有多好,他都不在乎。想让他在乎,就必须让他付出。
6.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他的影响则正好相反。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假若能全然的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也就没必要再把这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向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那它势必会成为你心灵的兵器,帮助你强大起来。
7.我们的文化一定程度上鼓励服从,鼓励丧失自我,而压制精神独立,所以太多人的心处于没有重量的状态中……很多孩子的自杀倾向,看似攻击指向自己,其实真相是,指向父母的愤怒被压制了,除了心理学,我们的世俗氛围、伦理学、哲学乃至政治都不会支持一个孩子对长辈表达愤怒。
8.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的追求“问心无愧”,过分迷地恋清白感——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内心深处是有很多抱怨的,是通过疯狂地付出化解命运的沉重压力。
9.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童年得到的爱越多,一个人就越是难追,相对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少,一开始容易追到,而以后会很难相处,因为他会过于敏感。明白自卑是源自缺乏爱后,你才有可能真正突破自卑,而走向自我接纳。
10.恐慌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慌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
11.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肉体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会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时刻,你重新体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但同时,你也彻底明白,你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你已是一个强有力的成人,你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了。
12.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而改变却未发生……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13.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一个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压抑进了潜意识……糟糕的父母之所以会让我们形成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我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我们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然而,这种改变的努力,除非父母自己意识到,他们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必须改变,那样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14.一旦父母的需求处于严重压抑状态,那么父母及可能同样压抑孩子的需要,也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又将“需要有罪”的感觉传递给孩子——“你的需要被满足了,所以你是有罪的”,结果孩子真的会以有罪的方式追求需要的满足。
15.心理学也讲轮回,就是小时候受过的苦,长大了又受一遍,一遍不够,还要受许多遍,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轮回……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自己开始,把自己改变。
范文五: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我一直觉得这本书的标题修改为《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更好一些,因为我想可能是首先要感谢自己,其次是表达不完美。但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作者的苦心——先感谢不完美,再来感谢自己。这样的顺序到并无什么其他意思,就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完美的自己,听起来没有太大差别,但喜欢玩味文字的人总是能感受到不同。
书中讲述了很多个细小、平凡而不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的案例,这些案例或许你不做心理医生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在我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就被那各种各样的“有问题、不正常”的人所折服,读完之后我还在想,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存在,过去这么多年,我还记得书中的故事和人,我还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这么一本书感动我这么多年,唯一的理由是这本书扩充了我对“人”这个种类的认知基础知识~而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则给了我一种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的感觉。书中没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也没有那么多难记且生僻的外国名字,有的是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故事,通过显而易见的道理告诉你很多个心理学的伟大道理。
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比较震撼我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去消除、压抑或克制人性中的恶,而是要转化这样的恶为一种善的动力和哲学。这个观点比较震撼我的是因为一般的心理学、成功学都会告诉你如何去避免失败、或在失败后如何走出压抑而悲伤的氛围…,这是个思路的转变。人的情绪和行为很多时候是非常特别而脆弱的,所以如果强力去压制某一种欲望,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来观察,这种压制并不是有利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小家里穷吃不起饺子,现在自己参加工作了可以无限制的吃饺子了,于是很多山沟沟里出来的人有了一个特殊的爱好“吃饺子”,甚至遇到节假日都要以吃饺子为庆祝方式(因为穷人家是每年才吃一次饺子的)。这就是因为“吃饺子”这样的一个欲望不是被释放了,而是一直存在心理被压抑、压制了很多年,当你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是过量而且不当的。这也能很好的解释贪官的问题:因为从小穷怕了、三十几岁还穷的没有钱取媳妇,于是等到五十多岁突然有了很多钱、权,谁一下子有能力控制得住这个被压抑多年的欲望呢,所以,这个欲望的压抑、释放与转换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社会学的难题。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还知道一点心理学常识,就是挖掘你产生这样的心理、行为的根源,才能解决你这个心理问题。一些书上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找到心桥”,就是在你心里面架起一座桥,让你走过桥的对岸,去看一看真实的你自己及发生事故的现场,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思路,其实还是在想办法完全解决你心里的问题,而很多时候压抑多年的心病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释放(当然,很多时候就是在一瞬之间释放的)。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则提出了一个思路,通过转换(把愤怒转变成诉说,把诉说转变成倾诉,再把倾诉转变为交谈,把交谈转变为找寻问题,这样,找到问题接能解决问题)从而解决心理的一些问题。这个思路非常不错,是因为很多时候一些压抑的事情无法释放,但大部分人都是有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事情,这两者之间一定能互相转换的介质和可能。
国外很多研究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某杂志说,长期被某一件事情或者人压抑的话,一定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报复心理。而如何解决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报复心理,通过这个转换的思路,是一个不
错的方向。
这是一本心理学手册,很多小品文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解决了病人的问题,通常,也能
解决我们思考不了的一些问题。这便是读书的意义之一,解决自己思考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