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行政管理的论文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城乡社会救助问题
专班姓学日
业级名号期
行政管理2011年6月
指导教师
摘要
在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在“建议”提出的诸多有关民生,尤其是有关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中,只有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社会救助”这两项制度的要求是“全覆盖”。对于前者,因为尚在试点之中,到2010年底,计划中的覆盖面是23%。因此提出尽快做到“全覆盖”,应在情理之中。对于后者,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后,当年就做到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如今对“十二五”期间仍然强调“全覆盖”,自有其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救助;内涵;实施现状;特点;问题;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1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实施现状和特点·······················3
1.1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31.2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现状····································31.3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4二、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69
结论···············································································11参考文献·········································································11致谢···············································································11
城乡社会救助问题
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实施现状和特点
1.1内涵
社会救助体系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分支部分。
社会救助体系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目标、最低纲领。社会救助是由政府对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给予救助,雪中送炭,使人能活下去。社会救助的项目有:灾民救助、城市贫民救助、农村五保户救助、城乡特殊对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等。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2010年成下面城乡社会救助的实施现状
从民政部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最新数据:
(1).城市低保:城市居民中共有1131万户、2290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的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40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64元;与2009年底的数字相比,城市低保对象的户数和人数都是略有减少,而平均低保标准月有所提升,人均补差基本持平。
(2).农村低保:农村居民中共有2450万户、5087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10元,月人均补助为62元。与2009年底的数字相比,农村低保对象的户数和人数有所增加,平均低保标准也有提升,但月人均补差却略有减少。
(3).农村五保:农村五保对象共有531万户,554万人。其中,集中供养的是169万户,174万人;分散供养的是362万户,380万人。集中供养的月
人均支出是190元,分散供养的年人均支出水平是1990元。五保供养的人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支出水平有所下降。
(4).医疗救助:在城市中,共有176万人次享受了医疗救助;在农村,共有392万人次享受了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制度还资助831万城市贫困人口参加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了2586万农村贫困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2009年相比,享受医疗救助的城市贫困人口增加不少,而农村贫困人口则减少很多,受资助参加城市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人数基本持平。
1.3中国社会救助实施的特点
(1).城乡低保对象人数发展平稳,增长趋缓。如果绘出最近10年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城市低保在2001年和2002年,救助对象人数急剧上升,而到2003年以后,则基本上保持在2200—2400万人之间。农村低保在2004年到2007年之间翻了三番,但到2008年以后增长势头明显减缓,最后保持在4000—5000万人上下。
表1:2001—2010年城乡低保人数变化状况
2001
城市农村
保障人数年增长率保障人数年增长率
2006
城市农村
保障人数年增长率保障人数年增长率
22400.3%159393.1%3051171
2002206576.4%40833.9%200722721.4%3566123.9%
200322478.8%367-10.0%200823352.8%430620.7%
20042205-1.9%48832.9%200923460.5%476010.6%
200522341.3%82569.1%2010*2290-2.4%50876.9%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注:*2010年的数据只截至到第三季度。
(2) .城乡低保发展平稳的关键是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字:在2009年的城市低保资金482亿元中,中央
财政补助资金为359亿元(其中包括“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34亿元),中央“补助”占全部支出的74%。在2009年的农村低保资金345亿元中,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为255亿元(其中包括“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40亿元),中央“补助”同样占到农村低保资金的74%。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补助”的增长是城乡低保资金得以增长的必要条件。
表2:城乡低保总支出与中央财政补助情况
城市
低保总支出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42109151173192224275393482
359
74%
中央财政补助
234692105112136
补助占总支出比重55%42%61%61%58%61%
109229363
3090255
28%39%70%
低保总支出
农村中央财政补助
补助占总支出比重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3).低保总支出的增加是因为低保标准不断提高。2009年,城市低保的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28元,较2008年的205元提高了11%;月人均实际补助为165元,较2008年底的144元提高了15%。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1210元,较2008年的988元提高了22%;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实际补助为64元,较2008年底的50元提高了28%。表3:2009年城市低保的平均标准地名北京天津
标准410430
地名江西山东
标准234213
地名四川贵州
标准196170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245213241272212217425310334
河南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
194262186214195244217243231
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全国
199310192171223204172228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表4:2009年农村低保的平均标准地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
标准238267888312112410596283208213
地名江西山东河南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
标准901008196119827315984160123
地名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全国
标准767569627266846277144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二.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城乡社会救助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有以下4个方面:
(1).物价上涨冲击低保家庭
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冲击极大。2009年以来,物价上涨已经成为公众
反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CPI牵动着每一个升斗小民的心。按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0年10月CPI 同比上涨4.4%,环比涨幅达到0.7%。从分类别看,多数商品的价格出现上涨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是食品(1.1%)、衣着(1.0%)、和居住(0.9%)。
从某种意义上说,低保家庭的消费能力乃至生活方式是被政府“规定”了的。譬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是“
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
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所以,无论城乡,现在涨幅较大的几类商品,恰恰都是低保家庭须臾不可或缺的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低保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标准的调整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因为物价上涨之后,要等政府反应过来,才会采取措施。所以,凡物价上涨,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一定是城乡低保家庭。
(2).低保标准偏低亟待调整
除了物价上涨的原因之外,影响低保家庭生活的诸多因素中,低保标准
偏低也是一个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拿城乡低保标准与城乡人均收入来比较,可以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标准偏低,城市低保最高的年份是2003年的21%,农村低保是2009年的24%;其二,城市低保的标准实际上在以1%的速度滑坡,从2003年到2007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2007—2009年虽然止住下跌的趋势,但已经是低得不能再低的16%了。表5:城市低保标准占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
2003
城市人均收入城市低保标准标准占收入比重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低保标准
200478515219%
200587415618%
200698017017%
2007114918216%34570
2008131520516%39782
2009143122816%429101
70614921%
标准占收入比重20%21%24%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3).地方财政负责筹资是个悖论
从前面罗列的数据(表2)和所作的分析看,城市低保资金的支出现状,
明显是中央财政的“补助”占了大头。但是,这样的做法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的说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是不一致甚至是相违背的。
农村低保也延续了以上的“传统”,而且在相关文件中说得更直白: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
相关法规中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财
政收入越少,而贫困人口越多,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如果城乡低保要地方政府负主要责任,地方财政负责筹资,那对很多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而言,都会是“少米之炊”或“无米之炊”。实际上,城乡低保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央财政是低保制度的财政上的主要支柱。延续这种法律法规与行政行为不一致的现象恐怕是不明智。
(4).“应保尽保”的说法并不科学
一直以来,“应保尽保”似乎已经成为城乡低保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成为诸多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严格说来,这样的提法并不科学。
因为社会救助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这种权利是通过普遍授
权而不是通过普遍补贴实现的。如果一个居民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收入中断甚至断绝而感觉生活困难,他们就可以向政府申请救助。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自己出于种种原因不提出申请,这也是他们的权利。一般来说,考虑到申请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家庭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距离不大的家庭可能不会申请救助,
这种被称为“不利用”的情况世界各国都有。有研究表明,如果有20%的贫困家庭“不利用”,仍属正常。
所以,应该理智地看到,社会救助或低保制度并不是一项政府捧着钱,
到处找“穷人”发放的制度。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和“案主自决”的原则在这里显得很重要。这就涉及社会救助工作专业化的问题了。
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1)努力实现“全覆盖”
在中共中央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提出城乡社会救助的“全覆
盖”,应该指的是这项“公民权利”的全覆盖。如前所述,低保制度是通过普遍授权的方式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因此,从操作层面上考虑,这种“全覆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否还有某些社会群体没有被覆盖?其二,是否还有某种贫困状况没有被覆盖。
对于第一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譬如,重度残疾人群体、超生子女家
庭、重病人家庭、遭遇失业或其他风险生活无着的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群体,等等。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也是肯定的,譬如,家庭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费用、失业人员的求职或谋职的费用、遭遇天灾人祸的居民家庭的生活费用,等等,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上谈及的社会救助权利的“全覆盖”,可以通过制定社会救助法和社
会救助专业化来解决。当然,当务之急还是解决低保标准的适时调整的问题。(2)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所要规范和调整的法律关系就是政府对公民的社会救助
责任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这在《宪法》中已有明确规定,是《社会救助法》的立法之本。但是,现性的相关法规和正在制定的《社会救助法》似乎总在回避这一点。不明确政府的责任和公民的权利,《社会救助法》就没有根基。(3)社会救助专业化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近年来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将成为工作的
重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走向专业化,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就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城乡低保制度的工作框架,是依靠400万居委会和村委会的社区干部支撑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再以社区干部“业余地”去做社会救助,就现出其短处来了。社区干部的特点在于与社区居民的“零距离”,但这也可能导致“优亲厚友”。基层也流传着不少社区干部因坚持原则,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工作,申请低保应该向政府机关申请,而不应该向群众自治组织申请。所以,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在乡镇街道一级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承担对低保户的个案管理,而社区居委会则是扮演“协查”的角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意味着,在社会领域,我们的工作也要走上专业化的道路。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现代应用社会科学学科,讲究的是科学助人、理性助人。社工对社会救助的介入,必将使这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4)建立长期有效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
目前民政部和很多地方的民政厅局都已经在尝试建立长期有效的低保
标准调整机制,如上海、北京和广州都已经有成功的经验。但是,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可能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最终是一项政治上的决策,与用“科学方法”计算得出的最低生活需求(国际上一般称为“贫困线”)并不是一回事。通过使用某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最低生活需求”(有时也称“法定贫困线”)是一项客观指标,是调整低保标准的最主要的依据,但不是惟一的影响因素。
②.提高低保标准,不仅意味着现在的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准得到提高,同时还意味着低保范围的扩大。原来家庭平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边缘户”,现在有可能合乎标准须被纳入低保的范围。目前可能被纳入低保范围的边缘户人数众多并且大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如果忽视这个影响因素,加上低保制度的“含金量”不断增加,会给制度的实施带来困扰。
③.就城市低保制度本身的目标而言,它不仅要保障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水准,而且还要起到鼓励低保对象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起码不要成为阻碍低保对象参加社会劳动的负面因素。如果低保标准太高,譬如最低工资乘以2(一对夫妇)小于或等于低保标准乘以3(三口之家)的话,这样的标准就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出去工作比不工作光拿低保的收入还少或一样多。
结论:社会救助制度保障贫困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健全与否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行政管理》等。
致谢: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提出建议。
范文二:行政管理的论文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城乡社会救助问题
专 业 行政管理
班 级 行政0916班 姓 名 成芸 学 号 0950111624 指导教师 原丁 日 期 2011年6月
摘 要
在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在“建议”提出的诸多有关民生,尤其是有关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中,只有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社会救助”这两项制度的要求是“全覆盖”。对于前者,因为尚在试点之中,到2010年底,计划中的覆盖面是23%。因此提出尽快做到“全覆盖”,应在情理之中。对于后者,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后,当年就做到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如今对“十二五”期间仍然强调“全覆盖”,自有其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救助;内涵;实施现状;特点;问题;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 1 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实施现状和特点 ······························ 3
1.1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 ······················································ 3 1.2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现状 ·············································· 3 1.3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 4 二、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 6 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 9 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1
城乡社会救助问题
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内涵、实施现状和特点
1.1内涵
社会救助体系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分支部分。
社会救助体系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目标、最低纲领。社会救助是由政府对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给予救助,雪中送炭,使人能活下去。社会救助的项目有:灾民救助、城市贫民救助、农村五保户救助、城乡特殊对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等。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2010年成下面城乡社会救助的实施现状
从民政部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最新数据:
(1).城市低保:城市居民中共有1131万户、2290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的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40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64元;与2009年底的数字相比,城市低保对象的户数和人数都是略有减少,而平均低保标准月有所提升,人均补差基本持平。
(2).农村低保:农村居民中共有2450万户、5087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10元,月人均补助为62元。与2009年底的数字相比,农村低保对象的户数和人数有所增加,平均低保标准也有提升,但月人均补差却略有减少。
(3).农村五保:农村五保对象共有531万户,554万人。其中,集中供养的是169万户,174万人;分散供养的是362万户,380万人。集中供养的月
人均支出是190元,分散供养的年人均支出水平是1990元。五保供养的人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支出水平有所下降。
(4).医疗救助:在城市中,共有176万人次享受了医疗救助;在农村,共有392万人次享受了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制度还资助 831万城市贫困人口参加了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了2586万农村贫困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2009年相比,享受医疗救助的城市贫困人口增加不少,而农村贫困人口则减少很多,受资助参加城市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人数基本持平。
1.3中国社会救助实施的特点
(1).城乡低保对象人数发展平稳,增长趋缓。如果绘出最近10年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城市低保在2001年和2002年,救助对象人数急剧上升,而到2003年以后,则基本上保持在2200—2400万人之间。农村低保在2004年到2007年之间翻了三番,但到2008年以后增长势头明显减缓,最后保持在4000—5000万人上下。
表1:2001—2010年城乡低保人数变化状况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注:* 2010年的数据只截至到第三季度。
(2).城乡低保发展平稳的关键是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字:在2009年的城市低保资金482亿元中,中央
财政补助资金为359亿元(其中包括“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34亿元),中央“补助”占全部支出的74%。在2009年的农村低保资金345亿元中,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为255亿元(其中包括“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40亿元),中央“补助”同样占到农村低保资金的74%。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补助”的增长是城乡低保资金得以增长的必要条件。
表2:城乡低保总支出与中央财政补助情况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3).低保总支出的增加是因为低保标准不断提高。2009年,城市低保的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28元,较2008年的205元提高了11%;月人均实际补助为165元,较2008年底的144元提高了15%。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1210元,较2008年的988元提高了22%;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实际补助为64元,较2008年底的50元提高了28%。 表3:2009年城市低保的平均标准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表4:2009年农村低保的平均标准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二.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城乡社会救助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有以下4个方面:
(1).物价上涨冲击低保家庭
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冲击极大。2009年以来,物价上涨已经成为公众反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CPI牵动着每一个升斗小民的心。按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0年10月 CPI同比上涨4.4%,环比涨幅达到0.7%。从分类别看,多数商品的价格出现上涨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是食品(1.1%)、衣着(1.0%)、和居住(0.9%)。 从某种意义上说,低保家庭的消费能力乃至生活方式是被政府“规定”了的。譬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是“ 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所以,无论城乡,现在涨幅较大的几类商品,恰恰都是低保家庭须臾不可或缺的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低保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标准的调整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因为物价上涨之后,要等政府反应过来,才会采取措施。所以,凡物价上涨,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一定是城乡低保家庭。 (2).低保标准偏低亟待调整
除了物价上涨的原因之外,影响低保家庭生活的诸多因素中,低保标准偏低也是一个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拿城乡低保标准与城乡人均收入来比较,可以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标准偏低,城市低保最高的年份是2003年的21%,农村低保是2009年的24%;其二,城市低保的标准实际上在以1%的速度滑坡,从2003年到2007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2007—2009年虽然止住下跌的趋势,但已经是低得不能再低的16%了。
表5:城市低保标准占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中国统计年鉴(2010)》。 (3).地方财政负责筹资是个悖论
从前面罗列的数据(表2)和所作的分析看,城市低保资金的支出现状,明显是中央财政的“补助”占了大头。但是,这样的做法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的说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是不一致甚至是相违背的。
农村低保也延续了以上的“传统”,而且在相关文件中说得更直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
相关法规中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财政收入越少,而贫困人口越多,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如果城乡低保要地方政府负主要责任,地方财政负责筹资,那对很多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而言,都会是“少米之炊”或“无米之炊”。实际上,城乡低保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央财政是低保制度的财政上的主要支柱。延续这种法律法规与行政行为不一致的现象恐怕是不明智。
(4).“应保尽保”的说法并不科学
一直以来,“应保尽保”似乎已经成为城乡低保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成为诸多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严格说来,这样的提法并不科学。
因为社会救助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这种权利是通过普遍授权而不是通过普遍补贴实现的。如果一个居民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收入中断甚至断绝而感觉生活困难,他们就可以向政府申请救助。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自己出于种种原因不提出申请,这也是他们的权利。一般来说,考虑到申请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家庭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距离不大的家庭可能不会申请救助,这种被称为“不利用”的情况世界各国都有。有研究表明,如果有20%的贫困家庭“不利用”,仍属正常。
所以,应该理智地看到,社会救助或低保制度并不是一项政府捧着钱,到处找“穷人”发放的制度。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和“案主自决”的原则在这里显得很重要。这就涉及社会救助工作专业化的问题了。
三.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1)努力实现“全覆盖”
在中共中央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提出城乡社会救助的“全覆盖”,应该指的是这项“公民权利”的全覆盖。如前所述,低保制度是通过普遍授权的方式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因此,从操作层面上考虑,这种“全覆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否还有某些社会群体没有被覆盖?其二,是否还有某种贫困状况没有被覆盖。
对于第一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譬如,重度残疾人群体、超生子女家庭、重病人家庭、遭遇失业或其他风险生活无着的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群体,等等。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也是肯定的,譬如,家庭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费用、失业人员的求职或谋职的费用、遭遇天灾人祸的居民家庭的生活费用,等等,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上谈及的社会救助权利的“全覆盖”,可以通过制定社会救助法和社会救助专业化来解决。当然,当务之急还是解决低保标准的适时调整的问题。 (2)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所要规范和调整的法律关系就是政府对公民的社会救助责任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这在《宪法》中已有明确规定,是《社会救助法》的立法之本。但是,现性的相关法规和正在制定的《社会救助法》似乎总在回避这一点。不明确政府的责任和公民的权利,《社会救助法》就没有根基。 (3)社会救助专业化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近年来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走向专业化,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就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城乡低保制度的工作框架,是依靠400万居委会和村委会的社区干部支撑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再以社区干部“业余地”去做社会救助,就现出其短处来了。社区干部的特点在于与社区居民的“零距离”,但这也可能导致“优亲厚友”。基层也流传着不少社区干部因坚持原则,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工作,申请低保应该向政府机关申请,而不应该向群众自治组织申请。所以,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在乡镇街道一级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承担对低保户的个案管理,而社区居委会则是扮演“协查”的角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意味着,在社会领域,我们的工作也要走上专业化的道路。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现代应用社会科学学科,讲究的是科学助人、理性助人。社工对社会救助的介入,必将使这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4)建立长期有效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
目前民政部和很多地方的民政厅局都已经在尝试建立长期有效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如上海、北京和广州都已经有成功的经验。但是,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可能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最终是一项政治上的决策,与用“科学方法”计算得出的最低生活需求(国际上一般称为“贫困线”)并不是一回事。通过使用某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最低生活需求”(有时也称“法定贫困线”)是一项客观指标,是调整低保标准的最主要的依据,但不是惟一的影响因素。 ②.提高低保标准,不仅意味着现在的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准得到提高,同时还意味着低保范围的扩大。原来家庭平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边缘户”,现在有可能合乎标准须被纳入低保的范围。目前可能被纳入低保范围的边缘户人数众多并且大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如果忽视这个影响因素,加上低保制度的“含金量”不断增加,会给制度的实施带来困扰。
③. 就城市低保制度本身的目标而言,它不仅要保障低保对象的最低生活水准,而且还要起到鼓励低保对象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起码不要成为阻碍低保对象参加社会劳动的负面因素。如果低保标准太高,譬如最低工资乘以2(一对夫
妇)小于或等于低保标准乘以3(三口之家)的话,这样的标准就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出去工作比不工作光拿低保的收入还少或一样多。
结论:社会救助制度保障贫困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健全与否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行政管理》等。
致谢: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提出建议。
范文三:行政管理论文关于管理的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关于管理的论文
论地方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中的定位及路径
摘 要: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对地方行政水平提出了新的 更高要求,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 提高干部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地方行政学院要按照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行政学院的目标要求,坚持正确办院方向, 更加注重找准定位、全面履行职能,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更加注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更加注重完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 决策咨询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开放办学提高学院国际化水 平,更加注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良好院风。 关键词:行政学院 干部培训 定位
定位决定行政学院办学方向、工作职能、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 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是行政学院立院之本。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对 行政学院定位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我们地方行政学院在确定自己定位 时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同志在视察国家行政学院时提出,各 级行政学院要进一步认准在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中的定位, 充分 发挥自身优势, 更好地彰显办学特色; 要创新培训理念体现需求特色、 创新培训内容体现学科特色、创新培训方式体现教学特色、创新运行 机制体现功能特色。**同志在讲话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 局的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格局,包括中 央和地方分级分类的管理体制、培训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培训对象、培
训内容等方面各自的特色,都作出了深刻阐述,进一步明确了各级行 政学院的功能定位。 一、 清醒认识地方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大格局中定位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地方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中的定位,是在新一轮大规 模培训干部中充分发挥行政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内在要求 随着《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贯彻实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公务 员已经开始, 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对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公务员工作提出 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进一步明确了地方行政学院作为新一轮大规模培 训干部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定位,对加强和改进地方行政学院工作提 出了新要求。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干 部教育培训格局使我们面临全方位的、更加激烈的竞争。培训目标的 变化、学员素质的提高和培训对象的扩大,迫切要求我们创新培训内 容、 更新培训课程和加强队伍建设; 遵循公务员学习培训规律和特点, 适应现代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手 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
未有。我们一定要以 学习贯彻《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为新起点,认真贯彻落实,从推进科 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来充分认识 加强和改进行政学院工作的重要性, 把行政学院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把 行政学院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去 推进,增强办好行政学院的责任感、紧迫感,结合实际创新路,加强
培训求实效,扎扎实实推动行政学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二)认识地方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中的定位,是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然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要通 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 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要清醒认识行政学院教育面临的 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在行政学院工作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行政学 院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努力使行政学院工作符合“三个适应、 三个促进”的要求。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 严管理的制度和措施,逐步完善行政学院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提高全校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把党 员干部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引导到促进党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为 地方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服务。 (三)认识地方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中的定位,是打造全国一流 地方行政学院的现实需要 在学习贯彻《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中,要树立追赶意识,认真研 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创造一流的业 绩,办成全国一流的地方行政学院。当前,各级地方行政学院校园建
设等硬件设施都已完善, 但是软件建设离全国一流行政学院还有一定 差距,要实现一流目标,需要我们在完善和利用好现有硬件条件的基 础上,以深化主体班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推进行政学院各项工作 的改革创新。要立足地方情况和干部教育实际,努力在强化特色、形 成优势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行政学院特色 的办学模式,切实增强行政学院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准确把握地方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大格局中的职能定位 地方行政学院是培训中初级公务员的新型学府, 是培
养中初级层 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公务 员素质和行政能力为核心,以公仆意识、政府管理、依法行政为培训 重点。 这与《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对地方行政学院的定位要求是完 全一致的。地方行政学院要进一步认清自身的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更加全面履行职能,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更大的作为,作出 更大的贡献。 (一)地方行政学院区别于其它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最大特色是 行政,要创新培训理念体现需求特色、创新培训内容体现学科特色、 创新培训方式体现教学特色、创新运行机制体现功能特色,使培训更 加贴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需要,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更加贴近公务员工作岗位的需要。就必须形成一整套与之相适应 的办学理念、教学布局、科研方向和咨询重点。 (二)要继续围绕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围绕党和政府工作
需要,更好地把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密切结合起来,使三 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在三者的结合上不 断取得新进步。就必须坚持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 的职能,充分发挥好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公共行政理论和 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 (三)开放办学是行政学院的突出优势和特色,开展对外培训是 一举多得的事情,是提升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行政学院要进一步 扩大开放办学,不断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就必须主动服务 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增加涉外培训班次,努力提升涉外培训水平,不 断开拓新的涉外培训渠道,在 “走出去、引进来” 方面迈出更大的步 伐。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基础上,要走综合办学的道路,把其他的培训 任务承担起来,积极扩大对外培训。有了“大规模”、“大幅度”,才能 显现主渠道作用。要综合办学就必须走整合资源的道路。光靠行政学 院系统自身的师资,是很难胜任综合办学这样一个任务的需求,我们 的教师数量是有限的,我们的教师也不是万能的。要把行政学院作为 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把学院内学院外、省内省外的资源整合起来, 为我所用。要综合办学、整合资源,关起门来就实现不了综合办学, 就实现不了整合资源,就要走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道路。要主动和 各有关部门联系合作,要把学员送到教学基地去进行体验式教学,送 到省外发达地区去接受改革开放的教育,送到延安、井冈山接受革命 传统的教育。同时也要把外面的干部吸引进来,进行文化的交流和学
习
。这样,通过综合办学、整合资源、开放办学等新的理念、新的举 措、新的做法,就能够在新的形势下巩固和发展我们的主渠道地位, 发挥我们的主渠道作用。 三、 充分发挥地方行政学院在干部培训大格局中优势和特色的主要路 径 (一)主体班教学以十二五规划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地方行政学 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学培训是行政学院的中心工作,行政学 院要学习好、 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 首先要抓紧制定贯彻落实 《建议》 教学培训总体安排,认真做好五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工作。 第一是及时更新培训内容。 将五中全会精神列入教学培训重点内 容。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 等《建议》基本内容,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培训内容更新方案。突 出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将“十二五”规划中事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内容,作为 教学培训的重点和亮点,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第二是合理配置培训班次。按照学习《建议》教学培训总体安排 和公务员培训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相应培训班次。将《建议》 作为基本培训内容,列入干部进修班、任职培训班、师资培训班等常 态化培训班次。针对各级公务员、青年干部等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 以及学员所属行业领域的不同特点, 分门别类开设专题研讨班, 对“十
二五”规划中的重大理论、重要部署和重要任务进行集中、全面、系 统的学习研究。 第三是抓紧完善培训教材。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充实 完善现有教材体系。特别是在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 政府经济学、政策学、领导科学、社会管理学、应急管理学等重点学 科群的教材体系建设上,主动与“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做好衔接。要 按照少而精和管用有效的原则,集中编写出版特色鲜明、易于学习、 实用性强的名品教材。 总之,要密切结合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采取多种教学培训措 施, 切实增强学员珍惜机遇、 紧抓机遇、 用好机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不断提高学员服务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 平。 (二)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培训 原则,探讨干部培训规律。始终围绕国家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 持开拓创新, 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在构建了既符合干部教育培训规律, 又具有干部教育培训特色的地方行政学院培训体系与模式方面迈出 了较大步伐。 第一是以提升素质和能力, 侧重能力培养为目标, 优化培训内容
。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了解学员的需求,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 课堂反馈等形式,广泛进行培训需求意见征集活动,然后结合实际情 况,经过专家研讨,确定了培训专题作为干部培训的备选专题进入专
题库。每年年初,都要通过新一轮课程设置意见征询活动,对备选专 题进行“菜单式”选择,结合新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类别不同班次的教 学计划。每个班次根据不同的需求开设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又分为“基础理论单元”和“实务操作单元”,加大实务操作单 元课的比例(约占 70%) 。在课程安排上力争体现出:现代化建设中 重大理论和本地现实问题的统一; 宏观理论思维的培训和提升微观操 作能力的统一;统一安排和个性化需求的统一等等,增强教学活动的 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是以发挥学员主体作用为重点,创新培训方法。为了充分调 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要从政策上鼓励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 搞好调研工作,到实践中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写出调研报告, 并针对学员实际,确定内容的取舍和讲授的重点。根据不同班次不同 教学内容, 采取案例式、 研讨式、 情景模拟式、 答疑式以及现场教学、 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鲜 活性和冲击力,引入了“高端论坛”,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走上讲坛。 同时,也要走出校门,联系境内外有关院校,开展异地培训、学习考 察。 (三) 加强行政学院科研的基础作用, 积极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 《条例》明确规定了行政学院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 构。行政学院的性质和定位,决定其科研和咨询必须始终贴近政府工 作和政府建设来展开,对教学培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政府工作和政府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就是行政学 院教学培训的重点;教学培训中的基本理论和热点难点问题,就是科 研咨询的主攻方向。要形成 “教学培训出题目,科研咨询做文章;科 研咨询出成果,教学培训上水平”的有序格局,形成行政学院教学、 科研、咨询的优势和特色。行政学院作为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 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必须深入开展理论 研究,突出时代发展主题,把握住时代脉搏,充分认识当今世界以变 革、调整、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特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党和政府工 作需要出发,为公务员培训提供鲜活的理论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 行政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培训、科研 人才队伍,能够紧密联系改
革开放的实践,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开展改革开 放的对策研究。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要从四 个方面加大对科研咨询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强领导。结合贯彻落 实《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应成立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科研 咨询工作领导小组,努力推进学院教学、培训、科研、咨询工作迈上 一个新台阶;二是整合单位的科研力量。集中开展重大课题和项目的 研究,争取多出成果,特别是要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 精品力作;三是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增强对实践问 题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增加对科研咨询工作的经费投 入,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努力使地方行政学院科研工作不断跨上新
台阶,为公务员培训服务。 (四)抓好课堂、食堂、班主任三个窗口的建设,树立和展示地 方行政学院院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和队伍建设的良好形象。以教学为 中心、科研为基础、后勤为保障,这是地方行政学院工作的一个总体 布局,或者说是一个大格局。在这样一个总体格局中,课堂、食堂、 班主任是分别展示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的三个窗口。 第一个窗口是课堂。这个窗口反映行政院的教学质量,反映行政 学院的科研水平,也反行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应该说是地方 行政学院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就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课堂这 个窗口, 要积极推行教学改革。 地方行政学院的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 这是我们培训的目标。单靠讲授式教学,老师给大家讲课就很难有吸 引力,很难调动起学员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们要进行教学改革,就是 在提高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推行研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要 提高质量,就是要把理论课讲得既正确又好听。为此教师一定要注重 科研,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只有提高讲授式 质量,同时积极推行研究式教学,把学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我们 课堂这个窗口才能展示好。 第二个窗口是食堂。食堂非常重要,尽管是以教学为中心,后勤 是依存于教学的;但是反过来,教学需要后勤来做保障。后勤要做到 人性化、 精细化的管理, 要让学员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食堂要做到“低 成本、多品种、精制作、有特色”。
第三个窗口是班主任。 班主任是代表行政学院和学员打交道的一 个桥梁,是一个纽带。学员接触行政学院的人首先是接触班主任,最 多接触的也是班主任,所以说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代表 着行政学院,这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班主任的职责或者说要注意 什么呢?第一要严格管理。行政学院的学员能不能顺利实现“三个转 变”,很大程度上就是看班主任工作是不是到位。第二要身体力行。 让学员在和班主任的接触当中能够感觉到行政学院人的素质, 行政学 院人的品格,行政学院人的风采。第三要搞好服务,及时反映学员对 行政学院教学、管理、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各方面改进 工作,传递和体现行政学院对学员的关心。
范文四:有关行政管理的论文行政管理方面的论文
有关行政管理的论文行政管理方面的论文:
从专业教育看行政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伦理培养
摘要: 专业设置的管理取向以及就业岗位的公共性使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着重制度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而职业伦理观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职业归属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差、眼高手低、诚信缺失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源自专业定位模糊、伦理教育功利化、伦理评价机制缺失等现象的长期存在。因此, 必须紧扣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性本质, 从价值判断、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着手, 系统完善行政职业伦理教育。
关键词: 专业教育; 行政管理; 职业伦理
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使命,处于学校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衔接阶段, 期间大学生所形成的职业认识和伦理准则, 将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中的道德品质。行政管理专业是以通过培养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行政工作岗位输送人才的应用型专业。专业设置的管理取向以及就业岗位的公共性, 使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着重制度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而联系我国转型期公共部门从业人员腐败案件频繁曝光、职业伦理问题凸显的社会现实, 加强作为后备人才基地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业伦理教育, 就显得更为必要。
一、行政管理专业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中: 第一个环节是大学两课教育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其教学内容除个人道
德修养、社会公德及家庭美德外, 还联系我国社会环境, 设置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此外在华南农业大学及其他广州高校中, 该课程还包含廉洁修身模块, 虽然面向所有专业开设, 但这一模块的增加无疑更符合行政职业伦理培育的需要。第二个环节的职业伦理教育体现在专业课程中, 就行政管理专业而言, 其主要体现在行政伦理、公共伦理等专门课程以及行政管理学、领导学等课程有关行政职业伦理的章节中, 这一环节更紧密联系了行政管理的专业特征, 对公共部门及其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和伦理问题进行了更为专注的分析。第三个环节是大学生毕业前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有关职业素养教育的模块, 如华南农业大学面向所有毕业班开设的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规划课程, 这一阶段的职业伦理教育更加重视职场实践和具体问题的解决, 就业导向和实用主义特色明显。
上述职业伦理教育体系, 通过认识- 理论- 实践的安排, 按照不同侧重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了从一般伦理到职业伦理的培养, 并体现出一定的专业特征和区分度。但这一职业伦理教育体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重伦理理论教育, 轻伦理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 混淆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职业伦理教育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缺乏职业认同的培养; 职业伦理教育就业导向明显, 功利化问题突出。上述问题使大学生在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及评价都不太理想, 其中广东省在2006年所发布的5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状况调查报告6显示, 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素质是职业道德素质。[ 1]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 毕业生职业归属感
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差、眼高手低、诚信缺失等问题表现突出,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对就业单位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反过来也会影响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从而对高校及相关专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有调查显示, 2008年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率排在60 名之外,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率则在本科专业小类就业率排名中名列100名之外, 而同属管理类的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及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就业率,则均位列前100名。[ 2]
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专业定位过程中的实用主义导向。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恢复举办了20余年, 其间该专业经历了由从属于政治学科到纳入管理学科的转变, 专业定位也一直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20世纪末, 有学者在与国外相关专业进行课程对比之后指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体现在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特征不明显, 缺乏财政经济、政府预算等专业教育以及重价值判断和分析、轻实证研究和技术等。[ 3]经过长期的探索,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逐步凸显出专业特色以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目前, 行政管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 实证研究和技术性课程也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但是在目前追求实证、面向实践和市场的行政管理专业定位过程中, 显现出一种矫枉过正的势头,即过分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操作化, 从而片面的以实用主义、管理主义的观点来定位专业教育, 在管理就是管理和让数
据说话的背景下, 行政管理的公共性特征遭到忽视, 甚至在一些大学出现行政管理专业(企业行政方向)这种奇特的专业分支。在实用导向的专业定位过程中, 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界限模糊, 使这一专业在摆脱了政治学的限定之后再次沦为工商管理的附庸。在行政管理专业定位模糊的现状下, 谋求职业伦理教育的特色化与差异化, 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职业伦理教育的功利化与形式化。职业伦理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 其基本内涵除敬业、忠诚、勤劳、守制等一般性要求外, 根据行业和岗位不同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就行政管理从业者而言,就包括政治坚定、顾全大局、服务为本、廉洁奉公、品行端正等具体要求, 其中廉洁奉公、服务为本体现了作为公职人员的公共性职业特征, 而政治坚定、顾全大局等规范又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而表现出明显的国家特色。因此, 就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业伦__理教育而言, 应该贴合上述行业要求而在一般公民道德教育基础上, 强化其公共性的职业特色和中国化的国情特征。但在目前的职业伦理教育实践中, 上述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体现, 甚至反向出现双重异化的现象: 首先, 职业指导教育的功利化, 在就业导向教育方针的指导下, 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被以占据求职岗位的竞争策略培训所取代, 职业伦理被置换成职场生存攻略和办公室政治, 厚黑学取代伦理规范甚至登上了大学的就业指导讲堂; 其次, 国情特征教育的形式化, 中国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往往被意识形态化的理论说教所取代,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道德规范
与职业指导功能不突出。
(三)有效职业伦理评价机制的缺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职业伦理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中一方面是相关课程的期末测试, 通过考试成绩反映学生对于课堂讲授的伦理概念、准则、体系的掌握情况;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各实习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道德水准等的评价。就前一方面来说, 试卷考察往往侧重理论, 重视知识考察而忽视能力和行为的评价, 而这种评价也仅停留在任课教师个人判断的基础之上; 同时以记忆为基础的课程评价中即使出现了问题, 也只会表现在学生成绩的高低上, 而不会在其它方面得到反馈。而后一种评价则更加切合学生的职业实践, 理应成为有效的职业伦理评估的良好契机。但由于学生毕业实习之后往往面对着繁重的学位论文和就业压力, 来自实习过程的职业伦理反馈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少有大学专门在实习之后再设置有关职业伦理评价及反馈的课程。因此, 目前两种大学生职业伦理评估机制, 对于学生职业伦理提升缺乏相应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而当大学生毕业后, 学校对于优秀校友的甄选也更多依据在事业、财富、职位等显性标准, 而很少考量品格、道德、敬业精神等伦理评判, 从而对在校学生对于职业伦理重要性的评价产生负面导向。
(四)社会道德氛围的不良影响。传统意义上大学被称为象牙塔, 但在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学管理行政化的冲击下, 大学管理官本位、大学教师功利化、学生社团官僚化等问题, 都显现出与大学兼容并包、修身治学的象牙塔定位不符的道德困境, 并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
伦理标准的养成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在校园之外, 众多社会伦理问题也在威胁着大学生的伦理成长, 具体到与行政管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公共管理领域, 公职人员权力滥用和腐败案件频繁曝光, 在暴露出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着重大漏洞的同时, 也影响着人们对于行政管理这一职业的伦理评价: 一方面行政管理者在公众心目中的道德形象一再下落; 另一方面其不受监控公权力操控者角色的功利性特征却受到公众的高度追捧, 甚至出现小学生立志当贪官的现象。虽然上述问题曾经长期存在, 但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大学生能够更为便利的获知、接触和了解这些社会负面信息。在大学尚未建立起成形有效的伦理培育机制的现状下, 缺乏成熟道德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社会负面信息所误导, 形成对社会环境的消极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着意培养自身适应这一假想消极环境的各种非常规能力, 如拉关系、走后门、察言观色、明哲保身等, 从而将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抛之脑后。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职业伦理教育的路径
(一)价值判断教育。正确认识社会。大学生应进一步融入社会, 从而加深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特别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必须对社会治理的环境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一过程需要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去接触社会,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面对社会、理解社会, 其中既要排斥以往那种建立在虚幻繁荣基础上的理想化描绘, 也需抵制消极愤世的价值引导。特别在理解政治、政府以及社会治理等问题上, 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参与观察及社
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将学生引导进入真实情境中设身处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公共治理的矛盾根源,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伦理困境, 在明确伦理底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提出解决公共治理问题的对策, 并鼓励其在实习、实践中予以操作化,从而进一步印证其通过专业教育所形成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判断, 增强其面对社会现实的勇气和信心。
(二)专业定位教育。培养职业认同。职业(伦理)道德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即: 每种职业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 4]因此, 在职业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应紧扣职业定位这一前提, 体现其专业化特性。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入学之始就必须以专业概论的形式, 就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的、特色, 以及行政管理岗位的特征、作用, 以及对其就业的主要去向。公共部门的人员要求、职位特征、伦理规范等进行集中教育, 从而既加深了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也有利于其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以专业为导向, 形成自己的专业视角并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能及职业伦理。此外,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也需要在讲授有关专业理论和实用技术的同时, 穿插有关职业价值和道德判断的教育, 激发大学生对行政管理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在学科理论上找到专业定位的同时, 在伦理道德层面坚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
(三)伦理课程设置。强化职业伦理。改变目前伦理学教育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 整合现有行政伦理学(或5公共伦理学6 )、公共行政学、领导学等课程中有关行政职业伦理的篇章
内容, 建立行政伦理学原理、中西行政伦理规范及实践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 并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创新, 使得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职业伦理规范及其实践模式。注重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职业伦理表现的反馈, 在进行实习总结及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结合现实问题进行伦理规范的再教育, 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职业伦理的理解与把握。
(四)伦理教育评估。注重标杆引导。在系统化行政管理职业伦理理论教育的基础上, 科学制定职业伦理教育的评估方式。将职业伦理的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并争取将大学生岗位兼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中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评价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 从而更为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及道德水平。此外,注重发挥标杆的示范效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友联系工作等方面注重道德模范和职业伦理典型的挖掘和培养, 通过具体可感的人物、事迹教育, 感染和激励在校学生, 从而激发其学习先进典型并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 1]曹洪军. 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J] . 江苏高教, 2009, ( 5) .
[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43.
[ 3]王乐夫、郭小聪, 等. 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 J] . 中国行政管理, 1998, ( 7) . [ 4]黄朗.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略[ J]. 探索, 2003, ( 2).
--------下面红色部分是赠送的工作总结,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行政管理干部个人总结
20XX年上半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按照公司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公司的工作方针,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行政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XX年上半年个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我作为一名负责公司行政管理的干部,肩负着公司赋予的重要工作职责,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把它学深学透,领会在心里,运用到具体实际工作中,以此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和管理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职工群众做好表率作用,促进公司整体工作发展。
二、刻苦勤奋,全面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工作范围广,日常事物多,涉及车辆、食堂、安全、卫生等方方面面工作,工作看起来虽然细小,但都与公司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丝毫不能马虎。为此,我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质量,让公司领导放心,让职工群众满意。
(一)加强车辆管理,保障公司用车需求
我分管公司6辆汽车,按照公司车辆管理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行车安全。一是抓好驾驶员管理,要求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交通法规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驾驶技术,按规定参加安全教育和学习,增强法律观念,确保行车安全。二是抓好车辆管理,严格执行派车制度,规范使用车辆派车单,用车结束后,执行车辆归位制度,将车辆停放在规定范围内。同时要求驾驶员做好日常保养维护、清洗工作,每月对车辆安全和技术状况进行一次检查,保持车辆性能良好、卫生整洁;做好出车前和收车后的检查工作,排查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坚决不让车辆带病行使。三是做好每月用油统计分析,包括过路费、保养费和车辆公里数工作,制定好下月用油计划,做好车辆保险年审工作,努力减少用车成本,为公司节省资金。四是抓好安全教育,每季度对驾驶员进行一次规章制度、安全行车教育,要求驾驶员在行驶车辆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安全驾驶,防止出现各类安全事故。
(二)强化安全卫生,防范安全卫生事故
我作为行政人事部安全员,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强化安全卫生,防范安全卫生事故。一是加强食堂卫生安全,要求食堂把好进货关,不进低劣货,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要求食堂搞好每天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开展消毒杀菌和灭四害工作,确保食堂卫生整洁,确保职工身体健康。二是加强厂区保安,要求保安员加强厂区巡逻,做好人防、技防工作,提高警惕、细致防范,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确保厂区安全,确保公司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厂区保洁,要求保洁员做好每天日常卫生保洁工作,保持厂区卫生整洁面貌,提高公司形象;要求保洁员做好厂区绿化工作,加强花草树木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旱天要做好浇水工作,防止花草树木枯死,冬天要做好保温工作,预防花草树木遭冻害;使厂区美观,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
(三)做好其他工作,促进公司整体工作发展
我是兼职驾驶员,保障总部和上级领导接待工作,为做好该项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与公司的联系联络,注意自身的文明礼貌和礼仪修养,认真细致做好工作,确保让总部和上级领导满意。我认真做好保障领导房屋使用工作,为公司管理层享受每人在外租房待遇做好服务工作,按时缴纳水电费,认真检查水电设施,确保公司管理层在外租房能够住好不操心,能够专心致注地为公司做好工作。
三、培养良好作风,促进工作发展
做好行政管理工作,除了业务知识与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工作作风。我作为一名行政管理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作风,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负责到底,做好任何工作。对自己做到技能精、作风硬、讲诚信、肯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为公司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工作创新,创新是做好工作、取得工作成绩的基础;没有创新,意味思维僵化、工作守旧,不可能促进工作发展,取得工作成绩。为此,我按照公司的工作精神,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做到积极创新,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变革求新,实现工作突破,促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XX年上半年,我刻苦勤奋、认真努力工作,虽然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业务水平,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公司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和提高。进入20XX年下半年,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实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努力,攻坚破难,把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确保获得公司领导和职工群众的满意,为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本年度,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1、思想上,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学习邓--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心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在工作生活中注意摄取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注重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各经济法律法规,注重经济大环境走向。“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栏目都是摄取该类知识不错的途径。通过上述学习,使我坚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信念,使自身的政治经济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年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2、业务上,认真学习业务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工作日变日新,时时需要学习,处处存在挑战。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业务工作的相关资料,再加上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本职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意识到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巨大作用。
一年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多看、多问、多想,主动向领导、向群众请教问题,机关学习会、各种工作会议都是我学习的好机会。此外,认真参加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各类培训,一年来参加了公务员初任培训、禁毒尿检培训、电子政务培训,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熟练掌握了业务技能。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
3、工作上,勤奋努力,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党政办工作,一是综治办工作。
(一)党政办工作。
办公室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
在接待群众来访办事时,都能主动询问是否有需要办理的事,遇到办不了的证明材料时能耐心向其解释清楚,或帮其联系驻村干部、经办人,帮其查看档案资料等,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使群众能尽快办好手续,树立好政府窗口的形象;在收文发文时,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文件送达到各办公室,并及时把领导批阅文件收回归档或传阅到其他办公室,从来没有遗漏掉一份文件。
XX年在全行员工忙碌紧张的工作中又临近岁尾。年终是最繁忙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心里最塌实的时候。因为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我们会计出纳部的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已的收获,都没有碌碌无为、荒度时间。尽管职位分工不同,但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为行里的发展做出贡献。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今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今年我在财务部从事出纳工作,主要负责现金收付,票据印章管理,开具发票和银行间的结算业务,刚刚开始工作时我简单的认为出纳工作好像很简单,不过是点点钞票,填填支票,跑跑银行等事务性工作,但是当我真正投入工作,我才知道我对出纳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是错误的,出纳工作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有不少学问和技术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定期向会计核对现金与帐目,发现现金金额不符,做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根据会计提供的凭证及时发放工资和其它应发放的经费,坚持财务手续,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单据,不符要求的一律不付款,严格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支票,空白收据,库存现金的完整及安全,及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不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月末关帐后盘点现金流量及银行存款明细,并认真装订当月原始凭证,每月及时传递银行原始单据和各收付单据,配合会计做好各项帐务处理及各地市资金下拨款,严格控制专款专用和银行帐户的使用.
以上是我今年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也是我在工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和掌握财务各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安全意识,维护个人安全和公司的利益不受到损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共同发展,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回顾一年的工作,自己感到仍有不少不足之处:
1、只是满足自身任务的完成,工作开拓不够大胆等;
2、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对新的业务知识学的还不够、不透;
3、本职工作与其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创新意识不强。
--------下面红色部分是赠送的工作总结,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行政管理干部个人总结
20XX年上半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按照公司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公司的工作方针,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行政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XX年上半年个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我作为一名负责公司行政管理的干部,肩负着公司赋予的重要工作职责,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把它学深学透,领会在心里,运用到具体实际工作中,以此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和管理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职工群众做好表率作用,促进公司整体工作发展。
二、刻苦勤奋,全面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工作范围广,日常事物多,涉及车辆、食堂、安全、卫生等方方面面工作,工作看起来虽然细小,但都与公司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丝毫不能马虎。为此,我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质量,让公司领导放心,让职工群众满意。
(一)加强车辆管理,保障公司用车需求
我分管公司6辆汽车,按照公司车辆管理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行车安全。一是抓好驾驶员管理,要求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交通法规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驾驶技术,按规定参加安全教育和学习,增强法律观念,确保行车安全。二是抓好车辆管理,严格执行派车制度,规范使用车辆派车单,用车结束后,执行车辆归位制度,将车辆停放在规定范围内。同时要求驾驶员做好日常保养维护、清洗工作,每月对车辆安全和技术状况进行一次检查,保持车辆性能良好、卫生整洁;做好出车前和收车后的检查工作,排查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坚决不让车辆带病行使。三是做好每月用油统计分析,包括过路费、保养费和车辆公里数工作,制定好下月用油计划,做好车辆保险年审工作,努力减少用车成本,为公司节省资金。四是抓好安全教育,每季度对驾驶员进行一次规章制度、安全行车教育,要求驾驶员在行驶车辆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安全驾驶,防止出现各类安全事故。
(二)强化安全卫生,防范安全卫生事故
我作为行政人事部安全员,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强化安全卫生,防范安全卫生事故。一是加强食堂卫生安全,要求食堂把好进货关,不进低劣货,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要求食堂搞好每天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开展消毒杀菌和灭四害工作,确保食堂卫生整洁,确保职工身体健康。二是加强厂区保安,要求保安员加强厂区巡逻,做好人防、技防工作,提高警惕、细致防范,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确保厂区安全,确保公司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厂区保洁,要求保洁员做好每天日常卫生保洁工作,保持厂区卫生整洁面貌,提高公司形象;要求保洁员做好厂区绿化工作,加强花草树木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旱天要做好浇水工作,防止花草树木枯死,冬天要做好保温工作,预防花草树木遭冻害;使厂区美观,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
(三)做好其他工作,促进公司整体工作发展
我是兼职驾驶员,保障总部和上级领导接待工作,为做好该项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与公司的联系联络,注意自身的文明礼貌和礼仪修养,认真细致做好工作,确保让总部和上级领导满意。我认真做好保障领导房屋使用工作,为公司管理层享受每人在外租房待遇做好服务工作,按时缴纳水电费,认真检查水电设施,确保公司管理层在外租房能够住好不操心,能够专心致注地为公司做好工作。
三、培养良好作风,促进工作发展
做好行政管理工作,除了业务知识与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工作作风。我作为一名行政管理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作风,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负责到底,做好任何工作。对自己做到技能精、作风硬、讲诚信、肯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为公司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工作创新,创新是做好工作、取得工作成绩的基础;没有创新,意味思维僵化、工作守旧,不可能促进工作发展,取得工作成绩。为此,我按照公司的工作精神,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做到积极创新,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变革求新,实现工作突破,促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XX年上半年,我刻苦勤奋、认真努力工作,虽然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业务水平,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公司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和提高。进入20XX年下半年,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实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努力,攻坚破难,把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确保获得公司领导和职工群众的满意,为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本年度,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1、思想上,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学习邓--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心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在工作生活中注意摄取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注重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各经济法律法规,注重经济大环境走向。“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栏目都是摄取该类知识不错的途径。通过上述学习,使我坚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信念,使自身的政治经济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年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2、业务上,认真学习业务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工作日变日新,时时需要学习,处处存在挑战。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业务工作的相关资料,再加上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本职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意识到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巨大作用。
一年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多看、多问、多想,主动向领导、向群众请教问题,机关学习会、各种工作会议都是我学习的好机会。此外,认真参加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各类培训,一年来参加了公务员初任培训、禁毒尿检培训、电子政务培训,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熟练掌握了业务技能。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
3、工作上,勤奋努力,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党政办工作,一是综治办工作。
(一)党政办工作。
办公室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
在接待群众来访办事时,都能主动询问是否有需要办理的事,遇到办不了的证明材料时能耐心向其解释清楚,或帮其联系驻村干部、经办人,帮其查看档案资料等,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使群众能尽快办好手续,树立好政府窗口的形象;在收文发文时,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文件送达到各办公室,并及时把领导批阅文件收回归档或传阅到其他办公室,从来没有遗漏掉一份文件。
XX年在全行员工忙碌紧张的工作中又临近岁尾。年终是最繁忙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心里最塌实的时候。因为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我们会计出纳部的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已的收获,都没有碌碌无为、荒度时间。尽管职位分工不同,但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为行里的发展做出贡献。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今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今年我在财务部从事出纳工作,主要负责现金收付,票据印章管理,开具发票和银行间的结算业务,刚刚开始工作时我简单的认为出纳工作好像很简单,不过是点点钞票,填填支票,跑跑银行等事务性工作,但是当我真正投入工作,我才知道我对出纳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是错误的,出纳工作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有不少学问和技术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定期向会计核对现金与帐目,发现现金金额不符,做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根据会计提供的凭证及时发放工资和其它应发放的经费,坚持财务手续,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单据,不符要求的一律不付款,严格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支票,空白收据,库存现金的完整及安全,及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不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月末关帐后盘点现金流量及银行存款明细,并认真装订当月原始凭证,每月及时传递银行原始单据和各收付单据,配合会计做好各项帐务处理及各地市资金下拨款,严格控制专款专用和银行帐户的使用.
以上是我今年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也是我在工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和掌握财务各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安全意识,维护个人安全和公司的利益不受到损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共同发展,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回顾一年的工作,自己感到仍有不少不足之处:
1、只是满足自身任务的完成,工作开拓不够大胆等;
2、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对新的业务知识学的还不够、不透;
3、本职工作与其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创新意识不强。
范文五:行政管理方面的论文
浅谈日照和谐行政的实施
目 录
综述:
一、和谐行政的提出
二、和谐行政的意义
三、和谐行政层次的划分
四、日照在进行和谐行政所采取的措施
摘 要:所谓的和谐行政就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要素分为很多类。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要素有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依据、行政过程、行政结果等等。
关键词:日照 和谐 行政管理 和谐行政
综 述
浅谈一下日照和谐行政的可行性。**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管理完善,人民生活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础,行政界提出了一个概念“和谐行政”。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途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谐行政成为中国政府管理的基本走向。和谐行政就是围绕和谐主题,以人为基点,以发展为目标,以行政系统为依托,行政主体在协调的、动态的、平衡的、可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方式作用于行政客体的管理活动。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有序性和组织性,在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的和谐行政就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要素分为很多类。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要素有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依据、行政过程、行政结果等等,从这些基本的要素出发,把具有
矛盾性的两个要素划分为一个层面,那么和谐行政首先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上发生一些袭警,钉子户自焚防拆迁诸如此类的事件,都不是纯粹偶然发生的,反映出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关系既可以看作是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行政权的行使主体与行政权的归属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理解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管理学上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难免会得出被管理者必须服从管理者的结论,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对立起来。这种角度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准确。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行政权的行使主体与行政权的归属主体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两者利益的协调。因为行政权的行使主体与行政权的归属主体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实中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打乱的往往是作为行政权行使主体的行政主体往往站在管理者的位臵统治被管理者,把被管理者当作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混乱了行政权归属主体与行政权行使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果造成了以国家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剥削性紧张关系。要实现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和谐就必须确定行政主体的行政目的,从行政权的归属主体和行政权的行使主体的利益的一致性出发,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实现两者和谐关系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压制型政府、命令型政府的观念的颠覆和挑战,从“服务与被服务”的角度向全社会宣称政府的主要职责不仅仅是维护秩序和实施管治,政府的更高层次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产品
和提供优质服务。把行政主体当作公共产品的服务的提供者,把行政相对人当作被服务者,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在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中变成了上位者,而行政主体则变成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人。温总理就曾经说过:“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内容是很丰富的,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等。
再是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和谐。行政主体的不和谐就是权力主体的不和谐,在权力主体不和谐的情况下,难免在在行政主体之间发生冲突。行政之间主体的冲突的破坏性比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冲突更可怕。一方面,行政主体之间的冲突打乱了权力行使的秩序,不同的行政主体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作出行政行为,当不同的行政主体的不同行政行为指向相同的客体时,行政主体之间就会发生争执,争执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行政主体之间就会发生暴力冲突。在没有更权威的第三方的情况下,这种冲突的妥善解决就是梦,文明的谈判无法战胜利益的驱使以及行政责任的压力。行政主体之间的冲突是国家不同强制力之间的冲突,国家强制力辐射力是巨大的。不同的国家强制力之间发生冲突必定会辐射到行政相对人,这种辐射所带来的杀伤力以及隐形破坏力是无法估计的。身在其中的行政相对人只能是任人宰割,无法抵抗。如何实现行政主体之间的和谐呢。政
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关系。那么要做到行政主体之间的首先要做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和谐。 其次是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和谐。
最后是行政程序与行政目的的和谐首先为什么行政程序和行政目的之间必须和谐 。程序与目的是一对复杂的哲学关系。程序与目的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只重视程序而不顾目的是纯粹的体验主义,是盲目的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唯结果论则是功利主义,目光短浅的,有时甚至是不择手段具有破坏性的。国家行政管理中也会遇到行政结果程序与行政目的这对矛盾。如果只重视程序,行政就缺失了目的,行政主体就无法实现服务的目的,而且过分的重视程序是违背行政权行使的效率本性的。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来说,重视程序往往给予他们逃避责任的接口,有些国家工作人员为了逃避工作失误带来的责任就会过度延长程序的时间,错失行政行为作出的具体时间。如果只重视目的而不重视程序,国家机关或者国家工作人员为了达到行政目的就会不择手段,结果损害的往往是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现代法治要求国家机关的决定以及行为的作出要遵循法定程序,违法法定程序的决定和行为无效。所以两者之间必须和谐。
而对于如何实现行政程序与行政目的的和谐,可以通过两个部分来实现: 1.如果行政行为的影响不大,并且涉及的对象是具体有限的,法律可以规定偏重结果、兼顾程序。这类决行为往往即时性较强,如果程序太繁杂就会耽误时间,有损效率,不利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
权益。2.如果行政行为的作出可能影响到不特定主体的,或者对特定的主体的权益影响较大的,法律应该规定偏重程序、兼顾结果。这类行为影响的行政相对人不特定,如果没有让行政相对人知道该行为即将作出,不给予他们表达自己利益的机会,他们的权益就会无端的被剥夺。现在很多的上访就是因为利益主体没有参与决策过程而造成的。对于那些又可能影响到不特定人利益的行政行为的作出都应该听证,或者采取其他的方式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让行政相对人充分的参与行政决定的过程,影响行政行为的结果。
日照在响应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多个部门机构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各个行政主体间的和谐,保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日照市意识到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政府行政的和谐至关重要。打造法治政府、理顺官民矛盾,和谐秩序的构建就有了良好根基。日照市两级法院行政审判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行政诉讼绩效考核机制”,走出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的新路子。新机制将无序冲突导入诉讼轨道有序解决,为整个社会树立了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纠纷的理性行为模式,成为改进行政执法工作、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麦群忠;浅论和谐社会的含义与特征[A];2006年“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逯扬;徐浩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结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贾博;“服务型政府”探究[J];学习论坛;2005年02期
[5] 张晓光;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