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哈尔滨的变化
哈尔滨的变化
哈尔滨的变化
2010-12-14 10:08:51哈尔滨市的命运是不平凡的。20世纪初,哈尔滨不仅是俄罗斯划归铁路用地带、同时也是大型铁路枢纽和经济中心,它险些半个世纪都处于各种时代和文化的交汇点。20世纪上半叶,世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和该地域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对哈尔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些个已载入俄罗斯和神州的历史史册。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页即是俄罗斯的哈尔滨文化糊口。早在20年代,哈尔滨已经成为整个远东俄分散侨民的文化中心。历史的进程证明了这一点:数万名各代俄罗斯侨民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本国文化的传统信仰,同时也努力发展了它的精神实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其中之一-俄罗斯的哈尔滨文化遗产。目前,俄罗斯的旧书、旧报、旧杂志和旧丛刊、汇编的泛黄扉页上还保留有这笔遗产,可以看出,它的年代已经久远,数十年了,但就某方面而言,它是俄罗斯侨民在阔别祖国的漫长岁月中精神糊口的唯一写照。当时,在俄罗斯,人们对这个城市和整个铁路划归地带的糊口了解的还很少,虽然它已经有了一些名声-这是蕴涵巨大机遇的处所,是《远东的克朗代克》,是《东方的圣彼得堡》:连街道的名称都与圣彼得堡的一样-花圃街,第一大街,第二大街,大直街。晚些时候,在其他一些方面也呈现了类似环境-哈尔滨具有丰富的音乐与舞台糊口,革命以前,有许多知名演员来这里演出。四几年的哈尔滨城,没有多少人。城市气焰派头酷似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市。树种颇多…还有极多的麻雀。城市中险些所有的房盖上,都覆盖着雪。的的确确是一座雪的城市,雪的故乡。似乎也颇似雪中的斯德哥尔摩。神州大街两旁有许多店铺,像面租房、熟肉店、鲜花店、乐器店、五金商行、衣服店、美容美发店、beer馆、咖啡馆、旅馆、外文书局、渔具店、猎具店、邮电局、首饰店等等,一家挨着一家。当年在人行道上行走的,除了部门神州人外,大多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亡命到哈尔滨的洋人。他们分别来自德国、丹麦、波兰、奥地利、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约莫有几万人。他们当中不乏才华横溢但生不逢时的建筑师,头脑寂静灵敏又一筹莫展的商人,端庄而又悲怆的牧师,不知天高地厚又满脸泪水的诗人,风情万种又喜欢到处游荡的娘们,良知未混已经打算重新做人的贼和杀人犯,以天下之忧为己任的失意政客,胸前挂着银十字架又放荡形骸的酒鬼,浪迹天涯的画家和委屈得不行的音乐家,以及
活得幼稚而又固执的探险家。当然,大大都是离乡背井的、普通的外国侨民。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门人手里都有些钱。亡命地哈尔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梦。于是,他们像天真的孩子似的,出钱,出智慧,出劳力,在这座城通称里建各式各样的楼房、市肆、街道、民宅、花圃,总之,努力把这里建成他们自己家乡的样子,使他们的灵魂能够糊口在一个真实而又充满着抱负色彩的环境里。尤其是神州大街,简直成为了世界各国建筑的展示会,法国气焰派头的、英国气焰派头的、俄罗斯气焰派头的、巴洛克气焰派头的、雅典式的等等。要知道,这些个建筑大大都出于一些俄国的建筑预设师之手,而这些个俄国的建筑师又多受欧洲特别是法国建筑师的影响。在这些个建筑上无不体现着折衷主义、法国古典主义,以及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气焰派头。让人看得脖子发酸。这座城市中所有教堂的钟都被敲响了,大大小小,清响亮脆,嗡嗡颤颤,在城市的上空连成为
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伊维尔卡雅教堂,乌克兰气焰派头的波克罗夫卡了一片--
雅大教堂,圣索菲亚教堂,连同勃拉格维辛斯卡亚大教堂的钟声都响了起来。一群群栖息在钟楼里的鸽子扑校校飞向蓝天去了。这来自天堂的钟声把整座城市打扮得神圣而又肃静。而且,大凡此时此刻,行走在街道上的洋人侨民都当场站住,冲着教堂的方向在胸前划十字祈祷,待钟声过后再走--这种情景,哈尔滨人都见惯不怪了。哈尔滨是个仅有世纪历史的城市,但一个城市的个性并不与她脸上风霜的多少成正比。我在闲适家翻看一本反映哈尔滨世纪历史变迁的报纸纪念刊,那些老相片反映的场景可能比旧上海滩还要洋化。当时俄国的工程师为哈尔滨制定了详细完整的城市规划图:南岗区是城市的行政中心,以今天的博物馆广场为中心,以大直街为轴线陆续制作了圣?尼古拉教堂、中东铁路管理局等建筑。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自然的剥蚀,人为的破坏,促使老哈尔滨建筑在消失。认识的偏差,行动的过于激烈是老哈尔滨建筑经典作品遭遇扑灭的根本原因。40年代日伪的人为破坏,50年代的生产**运动,60年代的**运动,70年代的城市无序建设,至使原哈尔滨火车站大楼、圣尼古拉教堂等一批城市早期标志性建筑彻底扑灭。80年代,哈尔滨市同全国一样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大量冠以"国际式","标准化","后现代"等美名的趋同建筑在城市中涌现。数量之多,体量之大、用材之之高贵都占领了城市的主导位置。还有一些毫无文化内在、粗制滥造的仿欧式古典建筑的假古董,堂而皇之地占领城市的主要地段上。幸免保留下来的饱经历史苍桑的老哈尔滨建筑,被困在难于透气的角暗里。城市的固有整体形象在消失,老哈尔滨建筑文化品位在失落。
近几年,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脚步锐不可当,大面积的绿茵,无数的高楼大厦,已然把城市打扮得焕然一新,但也难免让人感觉千城一貌、万屋一面。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焰派头魅力,在它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沿着固有的历史文脉塑造它,才会让这座城市连结着特有的魅力。在近期全国著名规划专家为省城的未来发展把脉的时候,有关专家就曾提到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之一,即是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这座多各民族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特殊的文化资源。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时龄教授认为,要想参与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竞争,不能仅仅局限在"冰雪文化"上,应该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起点上。诚然,冰雪文化已让哈尔滨财源广进,去年冬季旅游入境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我们正应借冰雪的助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大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的力度。让哈尔滨发展的后劲更足,"文化名城"也如"冰雪名城"一样名传千古,不论冬夏都有八
是座美丽的北方城市。20年前,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中华大方来客。哈尔滨,
地,也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精神旺盛生机。20年来,哈尔滨的变化,这变化也正如我门所感受的那样,日新月异。在市中心,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下新建起全国数一数二的国际商业城。那一座座新修的线条简练流畅的现代派高层建筑,给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欧式建筑气焰派头增添了时代特色。1984年,松花江上第一座大跨径马路大桥建成为了,给哈尔滨这座秀美的城市又增添一份壮丽。现在全方位的水陆空建设使交通更加四通八达,无论是居家照旧出去游历都能让人感到既方便又快捷,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也为振兴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哈尔滨成为东北北部的经济和物资集散中心。哈尔滨人爱美,爱穿着。改革开放令人们富了,哈尔滨人更爱打扮了。现在,严冬的北方再也看不见以前被称做"棉猴"的厚重的大棉衣,取而代之的是毛皮大衣、羽绒服、呢大衣,各色各样,漂亮的姑娘小伙神采飞扬,组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光线。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是迄今截止哈市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为53.12亿元、建成后日供水90万立方米。目前引水工程也已经开始施工,在哈市通往磨盘山的路边不时可以看见巨型水管。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将分两期建设:2006年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实现道里、道外、南岗、平房区等哈市大部门城区住民喝上来自磨盘山原始大丛林的洁净水;二期工程拟从2006年开始建设,在2010年前完成,届时,哈市住民糊口用水将全部取自磨盘山水库,松花江水改为工业、大糊口、基建用水。
下篇文章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我的小屋]
您可能还对下面的内容感兴趣~
范文二:哈尔滨的变化
哈尔滨的变化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回了一趟家乡,发现家乡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 过去,通往家乡的小路凹凸不平,处处尘土飞扬,旁边就是田野。现在,小路变得宽阔平坦,两旁还栽下了许多花草呢! 过去,家乡附近没有超市,只有一两个小商店,人们要买东西都必须走好远的路,上街赶集。现在变了,家乡的小镇上开了几个超市,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人们买东西方便多了。
过去,人们住的都是瓦房。有些瓦房在下雨时还不断的漏雨; 有些瓦房上的瓦片都要碎了。房子的墙是用泥砖做成的,屋里的光线很差……而现在, 变成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有些楼房前还种上了四季常绿的风景树。高树底树相互映衬,加上各色盛开的鲜花,真是仙境一般人们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站在阳台上晒着暖和的阳光。他们呀,都喜上眉梢呢! 过去,道路两旁没有路灯,人们只能用手电筒,马灯来照明。现在,路边挂有形式各异的路灯。
每到晚上,路灯绽放出花一样的光那光温和又明亮,照着夜行的人、夜走的车辆,在静寂的夜空中熠熠生辉。与周围人家发出的亮光连成一片,又成了亮丽祥和的乡村静夜图。
过去,村里有辆自行车就算是村里的首富了。可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骑上了摩托车,有些人家还开上了小车呢! 更不用说电视、手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了。 村里人变富了,村里人不再贫穷了,这是多好的事啊!
坐上回家的车子,我满心的欢喜、满怀的愉快。家乡的路、家乡的楼房、家乡的人们都在夕阳的余辉中渐渐地离我远去,而我不舍地回头说:“家乡,您真美丽! 我还会回来的!
范文三:2016中考作文热点素材:哈尔滨——东方的莫斯科
2016中考作文热点素材:哈尔滨——东方的莫斯科 2016中考作文热点素材:哈尔滨——东方的莫斯科
风光秀丽、东欧情调浓郁的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市内建筑中西合璧,格调鲜明,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还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哥特式楼宇
2016中考作文热点素材:哈尔滨 东方的莫斯科
风光秀丽、东欧情调浓郁的哈尔滨,素有 东方莫斯科 之称。市内建筑中西合璧,格调鲜明,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还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哥特式楼宇,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无不展示出其独特的城市风采。
当然,哈尔滨之美,远不止她外在的风格。人们谈论起这座城市的时候,音乐自然会成为又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三十年前,一首《太阳岛上》令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郑绪岚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哈尔滨的太阳岛也伴随着歌声闻名遐迩。很多人都是因为这首歌慕名而来,目睹梦中的哈尔滨,歌中的太阳岛。
郑绪岚颇有感触地说,这首歌已经风行了三十年,也飘到了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一次在温哥华的演出,在演出即将结束的时候,不唱《太阳岛上》她根本不能谢幕。如今,走在哈尔滨的街上,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广场和舞台,每个市民只要走上街头就能看到演出。2016年6月(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 音乐之都 ,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适应话题:身边 城市 热爱 家乡 歌声
2016中考作文热点素材:感受孝感的孝都文化
教你轻松写作文
范文四:哈尔滨的家乡变化
家乡变化
哈尔滨
土木工程学院
建环二班
李晗阳
近几年,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脚步锐不可当,大面积的绿地,无数的高楼大厦,已然把城市打扮得焕然一新,但也难免让人感觉千城一貌、万屋一面。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风格魅力,在它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沿着固有的历史文脉塑造它,才会让这座城市保持着特有的魅力。而我的家乡哈尔滨正是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笑迎八方来客。
哈尔滨,是座美丽的北方城市。20年前,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中华大地,也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20年来,哈尔滨的变化,这变化也正如我们所感受的那样,日新月异。在市中心,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地下新建起 全国数一数二的国际商业城。那一座座新修的线条简洁流畅的现代派高层建筑,给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欧式建筑风格增添了时代特色。
1984年,松花江上第一座大跨径公路大桥建成了,给哈尔滨这座秀美的城市又增添一份壮丽。现在全方位的水陆空建设使交通更加四通八达,无论是居家还是出游都能让人感到既方便又快捷,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也为振兴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哈尔滨成为东北北部的经济和物资集散中心。
在2010年哈尔滨市政府又看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哈尔滨开始了新一轮的变化。2010年市政府投资500亿元,实施打通断头路、建设铁路客站、改造400万平方米棚户区、内河水系治理等14项工程;投资350亿元,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投资19.9亿元,实现科技创新园和产业园两园项目开工面积各100万平方米。北国名城哈尔滨,正在以罕见的气魄,为“十一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往,哈尔滨的企业项目从工商注册到实现项目开工建设,一共得跑14个政府部门、7个社会服务单位,经历34个办事环节,全程要取得27个审批备案手续。“思想的转变带来了工作方式的新变化。如今,开工手续办理往往是政府推着企业跑,我们对于每个企业入驻的大项目实行全程代办,从头跟到尾。一个项目办下来,大约能省下三分之一的时间。”哈尔滨高开区投资局局长程亚男说。
哈尔滨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在窗口和服务部门大力推行公示制、承诺制和问责制;确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21条措施,开展了12个纠风专项治理,收费项目由原有的137项消减为84项,成为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收费项目最少的城市;成立哈尔滨市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投诉中心,企业权益得到有力保障。这些超常规的项目审批服务和亲商、帮商、富商的政策不仅使哈尔滨2
010年大项目建设的投资额、增速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更坚定了百事可乐、英国联合食品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哈投资的信心。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工业新城,科技新城,北方水城”的合理定位——思想大解放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路,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大调整。“此次规划摒弃了以往低标准、低水平、城镇化的规划建设标准和模式,充分把握了世界城市发展的脉动,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说。
“用20年时间,在462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托地缘优势、产业基础,打造一个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备、城市设计现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区。”为重振工业雄风,哈尔滨将遍地开花、小而散的工业开发区加以整合,集中优势打造哈南工业新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哈南工业新城是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20年后,这里将成为龙江最大现代产业集聚区、外向度最高的产业投资区、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哈尔滨平房区区委书记刘忻满怀信心地说。
林立的塔吊、穿梭的车辆、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在哈尔滨松江北岸,科技创新城和北国水城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如果说“科技兴城”为松北植入了跨越式发展的产业骨架,那么“以水定城” 则谋划了松北未来发展的景观布局。两者一“刚”一“柔”,让叠加而成的新松北既拥有高科技的产业支撑,又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生态之美。
“在这个大院内,居民把自己的轿车停在大街上,把车库倒出来给我们住。干活用的推沙车也是居民提供的,我在哈尔滨市各建筑工地干了6年多了,从来没碰见过这么受百姓欢迎的工程。”谈起哈尔滨开展的居民庭院环境整治工程,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工人徐守辉乐呵呵地说。据了解,为解决因“土”致“脏”的城市顽疾,7月1日,哈尔滨打响了裸土地面硬化绿化集中整治战役,力争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重点整治二环以内的裸土地面。目前,哈尔滨市已完成庭院整治1136个,200万老百姓受益。
以往,一提起哈尔滨的交通环境,“翻浆”、“破损”成了代名词。2008年,哈尔滨道路完好率仅为7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最后一位。“很多外地客人抱怨哈尔滨的路破,身为哈尔滨人感觉脸上无光啊。”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今年终于路改了,虽然现在也堵,但是我们看到了希望。”据了解,2010年哈尔滨对326条(段)街道进行维修,投资14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道路144条,新建各类桥(涵)19座。维修、新建、改造的道路总数占现有街路1/5左右。
现在的哈尔滨,不仅路通了,而且百姓的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了。2010年,哈尔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400多万平方米,新开工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600万平方米。不仅没有出现“拆迁难”,反而创造了城市拆迁史上规模最大、拆迁时间最短、拆迁户数最多的纪录:85天拆迁237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局长季卫国说:“政府出台的每项政策,不仅不让棚户区内的任何一户百姓因棚改而失居,还要通过棚改为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公租房及周转房等保障性住房。正是这些惠民、利民的政策,换来了百姓的全力配合与支持。”
“哈尔滨变靓了~”很多外地人来哈尔滨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随着‘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个以松花江为纽带和中轴线的大哈尔滨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哈尔滨市代市长林铎满怀信心地说。
这就是我的家乡哈尔滨,身为一个哈尔滨人,看着这些年的变化,我为之骄傲。
范文五:家乡哈尔滨的变化
家乡哈尔滨的变化
随着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的家乡随着科学的发展变得焕然一新.
例如:坑坑洼洼的小路变成了沥青路; 黑白电视变成了彩色电视机; 简陋的房屋变成了高大, 豪华的楼房……家乡的变化真是举不胜举呀! 就拿步行街来说吧, 原来学校前面是坑坑洼洼的公路, 下雨的时候, 家长们去接孩子时, 裤脚上沾满了泥巴. 这条街原来人声嘈杂. 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汽车的汽笛声, 麻木车的喇叭声……街道上一片混乱, 严重的影响我们学校的教学秩序和交通秩序, 现在可好了. 那条街变成了步行街, 喇叭声没有了, 给我们上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晚上步行街灯光闪烁, 热闹非凡, 两旁的商店五花八门. 饭后, 人们就来步行街散步跳舞……步行街可真是人们的" 嘉年华"
可是, 人们的生活不断的提高, 溇水河变得脏兮兮的, 两旁堆上了" 小山" 似的垃圾堆, 粪便排到水里, 微风一吹不时发出使人感到恶心的气味, 废气传到空气中, 空中受到严重的污染, 人们再也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了.
家乡虽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但是只要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离去保护环境,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环境将会回到我们中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