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
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
幼儿园音乐活动1:幼儿园整合理念下音乐教学活动实践反思(2161字)
整合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音乐教育活动的性质,使音乐教育活动超越于学科本身的视野,赋予幼儿更为丰富的眼光,使其能从艺术的、科学的和人文的眼光来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儿情感体验与游戏经验对幼儿的学习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活动前,教师应充分担当起观察者的角色,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包括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音乐素材的“生长点”,并据此确定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从而让科学的、启蒙的活动内容与自然事物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如我发现平日里孩子们对操场上的哈哈镜非常感兴趣,他们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歌曲《哈哈镜》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
习兴趣,因此,我选择它作为音乐主题开展的音乐主线。
二、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为音乐主线服务
整合的理念,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们教育内容要全面,即同一个内容的学习可以实现多种价值,既要关注认识的价值,又要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过于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看它们是否符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主线有辅助教育意义;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哈哈镜》歌曲教学后,根据活动需要与幼儿的兴趣,汲取各领域相适合的内容,我们整合了语言活动“狮子照哈哈镜”、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和亲子活动“有趣的哈哈镜”等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创编并生成了“哈哈镜”的主题活动。
三、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
要体现整合教育的观念,教师就应该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认识和表现。
(一)让音乐材料“说话”
音乐活动可以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性,将音乐的优美旋律、变化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色与幼儿生活情境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材料“说话”。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与各种音乐材料互动,从而提升审美情感。如亲子记录“有趣的哈哈镜”,发动家长协助引
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并用图画、标记、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把自己照哈哈镜的模样用好听的词汇编成说词,帮助自己记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可以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习。又如,围绕音乐主题开展,我在探索区投放了平面镜、放大镜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放大镜镜像产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拿着镜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镜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镜子会反光,放大镜也会反光的”“鼓鼓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小了,扁扁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大了”??在自由的科学探索中,幼儿不仅认识了放大镜镜像变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内容。
(二)让幼儿用音乐“说话”
要培养幼儿的乐感,就必须让幼儿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乐“说话”,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活动不限定于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性活动中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新的材料中,让幼儿结合自己对新材料的理解,运用动作、创编和合唱等多种方式尽情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感受。
1(为歌曲配动作
根据该音乐素材的特点,即双声部说唱的地方有问奏音乐,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听辨歌曲中的问奏,创编照哈哈镜的滑稽动作。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
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
2(为歌曲编歌词
根据节奏创编歌词,将创编歌词的学习融人到变化橡皮筋的“魔术”当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儿创编兴趣。如:圆滚滚、胖墩墩,长又细、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宽宽的、扁扁的,瘦瘦的、长长的;长又细、圆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长又长、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创编完歌词后,以游戏“照镜子”的形式说唱歌曲。
3(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将歌曲教学画上圆满句号。贯彻整合教育理念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2: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及反思:洗澡歌
设计意图:小班孩子年龄小,但都对歌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自己创编动作就显的相对较弱,所以为了让孩子加强这一方面的能力,特准备了此次活动。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难点;初步尝试学习创编贴近孩子生活活动的舞蹈动作。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级参加音乐舞蹈,在舞蹈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2,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创编,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录音机,磁带,钢琴,空沐浴露瓶,毛巾,脸盆。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场
二,练声,复习歌曲
三,教师以哑剧表演的行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段表演,大家猜猜看,老师在干什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教师表演,突出洗澡的动作。
3〉请幼儿回答问题:你们是怎么洗澡的,并让个别幼儿用肢体语言进行表现。
四,教师请幼儿认真倾听歌曲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1〉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好听吗,
五,教师请幼儿创编动作,并引导幼儿美化动作。
1,师:小朋友都觉的这一首歌这么好听,那谁来想一想可以加上些什么好看的动作
六教师完整的表演舞蹈。并加上之前幼儿创编的动作。
1〉师:小朋友今天都这么乖,那么老师也想到一些好看的动作,小朋友们想不想看啊,
2〉教师表演“洗澡歌”
3〉师“好看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跳,那今天我们就来跳这段舞蹈吧
七,教师喊节奏放慢速度教幼儿基本动作。
1(师:小朋友们大家找一个舒服的位置站好来,认真的和老师学动作,老师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棒。
八,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完整的做舞蹈动作。
1(师:小朋友学的真棒,我们现在就听这音乐一起跳起来吧
九,复习歌曲“蚂蚁”
十,律动出场。
师:小朋友们,你们今天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动作学会了,现在我们最后在来一遍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将幼儿的情叙带动了起来,因此使整节课幼儿激积性很大,都有强烈的对歌曲的创编的欲望,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主动,激积的配合老师,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次
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思维及肢体语言表答能力。但创编动作对于这些从没有接触此活动的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没办法让全体幼儿充份的得到发挥,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引导幼儿去发挥他们自身浅在的创编能力。
幼儿园音乐活动3: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好娃娃》(834字)
一.师生一起随音乐律动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音乐:大钟小钟)
二.歌曲学习
1.谈话法:让生谈谈自己家里的成员,描绘一下爷爷奶奶的样子、在家怎样帮助他们等,引出歌词并展示出来。
2.师生一起有节奏的念歌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词,并用动作来体现其内容。
3.观看屏幕上的孩子是怎样做一个好娃娃的。(熟悉歌词并开始接触歌曲旋律)
4.听唱法学习歌曲。(听歌2次,小声哼唱1次,为了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尊敬老人有礼貌呀”那一句或学生不会唱的其他地方,可以先叫同学自己说,然后请会唱的同学起来教唱。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5.有感情的唱歌。
三.表演拓展
1.引导生可以自由发挥,除了歌词中的人物爷爷奶奶以外,还可以是爸爸妈妈,除了送水,让座以外,还可以是扫地,切水果等,
从而引导学生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进行歌词的创编,如:“爸爸工作忙呀,工呀工作忙,我帮爸爸切水果呀,切呀切水果”。。。。。。
2.生生互评,师总评。
3.学生自己找小伙伴分角色表演,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突出“家”的氛围。关键在于能随音乐完整的完成彝族表演活动,有角色,有内容,有道具等。
感悟及建议:
思考一:脉络清晰,谈话式导入建立了良好师生关系,本堂课脉络清晰。以亲切的谈话式开场,我认为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一下子把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学生带入了主题:在家要做好娃娃,怎样做好娃娃。同时,抓住了低年级孩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说完就模仿屏幕上的孩子,在模仿时学生已经能随节奏念歌词了,这样即起到了引导作用,有为歌曲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思考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心理咨询师成绩查询学习并拓展在表演的时候,引导学生除了歌词内容外,还加入了自己的内容,这样摆脱了让声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使之边为了自主式,探究式,创造式学习,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了。
当学生把歌词创编成:“爷爷年纪大呀,总是爱睡觉,我给爷爷被子盖呀,爷爷笑哈哈,姑姑爱跳舞呀,总是爱跳舞,我给姑姑端水喝呀,姑姑笑哈哈。。。。。。”我感受到了新教材以及新观念带来的快乐。
幼儿园音乐活动
范文二: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活动
?精品文档?
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活动 幼儿园中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运用看图讲述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习有节奏的朗诵歌词,并学会演唱歌曲。
2、鼓励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能用动作表现歌曲轻松愉快的情趣。
3、体验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
2、幼儿熟悉歌曲的旋律。
3、根据歌曲内容绘制的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听音进活动室。
二、看图讲述,学习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1、教师出示图,运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2、引导幼儿看图谱安乐曲旋律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3、听着音乐旋律幼儿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三、幼儿学习演唱歌曲。
1、幼儿完整的欣赏歌曲。
2、运用整体学唱法帮助幼儿学习演唱歌曲。
1 / 2
?精品文档?
3、运用游戏的方法幼儿进行合唱练习:听着音乐旋律一半幼儿演唱,一半幼儿朗诵歌词。
四、根据歌词内容,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演唱,并鼓励幼儿能用动作表现歌曲轻松愉快的情趣。
2 / 2
范文三:幼儿园音乐活动模式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
2009-10-15 10:15:39| 分类:
幼儿园教学模式 |
举报 |
字号 订阅
一、歌唱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示范—模仿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
引出主题即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导入新歌。新歌导入的方法 有教具导入、情境表演导入、故事讲述导入、游戏导入、经验导入和直接导 入等。
(2)反复范唱
幼儿善于模仿,教师的范唱不仅要有正确的唱歌技巧,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有 对幼儿的真挚感情,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幼儿听老师富有情感地唱自己 喜爱的歌曲,比听声乐技巧高超的歌唱家的演唱更加喜爱,倍感亲切。教师 在范唱中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例如,教师在范唱前先暗示幼儿,引起他 们的注意,让他们知道老师要唱歌了,自己要好好听,心理上有所准备。另 外,在唱歌过程中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与他们能有视线 的接触,面对幼儿使幼儿听清歌词,看清口形及面部表情并产生情感交流。 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一般是三次左右,范唱的方式可以有清唱、 操作教具唱和配上伴奏唱等。
(3)分析歌词
分析歌词这一环节应尽可能做到生动、 灵活、 简短和有艺术性, 而不是枯燥、 呆板、冗长、机械地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或让幼儿反复多次地背诵。分析歌 词的方法很多,除谈话讲解之外,还可采用故事、挂图、绘画、情境表演等 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应考虑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特
点。这一环节应与教师范唱交替进行。
(4)全曲带唱
全曲带唱即教师完整地、有表情地、一遍一遍地重复演唱歌曲,幼儿从头到 尾、 一遍一遍地反复跟唱。 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 可以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 情绪和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较容易引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又 因为是整首歌曲跟唱,幼儿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这一句唱完了, 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就使幼儿的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 的状态,从而使幼儿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开始带唱时,速度可稍 放慢,起音也可以降低半度音或一度音;当幼儿逐步会唱之后,再回到原来 的调子,采用应有的速度。不要急于用伴奏。
(5)分句教唱
采用全曲带唱的方法,歌曲中的歌词、旋律、节奏上的一些难点可能得不到 解决,幼儿对于歌曲细节的把握也可能较为粗糙。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分 句教唱的方法,即教师范唱一句,幼儿模仿一句,把歌曲中难唱的句子单独 抽出来重点教唱。
(6)反复练唱
在这一环节中,尤其应避免的是单调的重复练习。教师应想办法采用各种吸 引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在愉快、有兴趣的情境下进行练唱,以达到预期的目 的。 可以采用的练唱的方法有:幼儿边唱边表演, 边唱边用手拍歌曲的节奏, 边唱边画出歌曲的节奏,边唱边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用游戏的方法练唱,用 接唱的方法练唱等。练唱的组织形式有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单独唱等。选 择练唱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时,应注意不要为变化而变化,不能流于形式而要 讲究实效,应使幼儿在各种变化的活动中受益。另外,为了避免幼儿疲劳、 积极性下降,在一节课中,让幼儿练唱的次数不能过多,要适可而止,可将 练唱分散到课后的其他时间中进行。
2. 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找找祖国在哪里(中班)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带给我们愉快的情绪,辨听这首歌曲的速度不快又不慢,即
中速。
(2)学习用断顿的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旋律中的休止符。
(3)使学生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爱祖国的情感。活动准备在认 知活动中认识地球仪。
活动建议
(1)出示地球仪。教师说前两句歌词内容,同时请幼儿出来找找中国的位 置在哪里。在幼儿找到以后,教师用后两句歌词内容来肯定。
(2)教师介绍歌曲名称后范唱歌曲。
(3)教师再次范唱,全班幼儿为教师的范唱拍手伴奏。教师提问:刚才, 你们为老师拍手伴奏时,是快快地拍手还是慢慢地拍手?
(4)教师又一次范唱,幼儿认真地辨听歌曲的速度。教师:这首歌曲的速 度又不快又不慢,所以说是中速的。
(5)幼儿跟着教师轻声学唱歌曲。
(6)教师抽出有休止符的那几句进行范唱,重点让幼儿用断顿的方法来表 现歌曲中的休止符。
(7)请愿意出来唱的幼儿站在集体面前放声唱。
(8)全班幼儿完整地演唱。
附:
注:该活动设计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 世纪出版社出版。
3. 特点分析
歌唱活动中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主要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歌曲时采用,突 出了幼儿歌唱教学以听唱为主的特点,注重幼儿对歌词及歌曲性质的理解, 教幼儿学唱新歌时能做到循序渐进,突出重难点。
(二)熟悉—加工式
1. 程序和策略
(1)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感知。有些歌曲在未正式教唱之前可以先让幼儿欣 赏,使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对歌曲产生初步的印象,尤其是对歌曲的旋律有耳 熟感,从而产生学唱的兴趣和愿望,便于学唱。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 似曾听过、看过的东西,学习的积极性最高。
(2)整理加工已有经验。教师可通过谈话、再次演唱、操作教具等方式帮 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3)全曲带唱。
(4)分句教唱。
(5)反复练唱。
2. 特点分析
幼儿歌唱活动中的熟悉—加工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的 特点,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让幼儿有机会反复听到即将要学习的歌 曲,采用此模式可以克服正式教唱时由于幼儿对歌曲生疏而出现的教师范 唱、幼儿学唱次数过多且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分解—累加式
1. 程序和策略
(1)分别熟悉歌曲中的节奏、歌词、曲调。教师将歌曲中的节奏、歌词、 曲调分解出来,作为节奏活动、语言文学活动、节奏朗诵活动、韵律活动等 的材料分别加以使用,使幼儿初步掌握之。
(2)全曲带唱。
(3)分句教唱。
(4)反复练唱。
2. 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小树叶(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断顿与连贯,感受、表现强与弱,学习运用“男
声”、“女声”、“独唱”、“齐唱”等演唱处理方式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 感。
(2)教幼儿运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声音表情的知识、技能来表现同情与关怀、 勇敢与热情两种不同的情绪。
(3)鼓励幼儿使自己的心情、歌声与大家相一致,共同体验和表现歌曲的 音乐形象。
活动程序
(1)教幼儿学唱新歌
① 观察秋天落叶的情景,引导幼儿想像并议论:假如自己是一片小树叶, 离开妈妈后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② 学习按音乐的节奏朗诵歌词,要求幼儿在朗诵时尽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 形象(主要表现在朗诵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音量、音色的变化上)。 ③ 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情绪弹奏歌曲的曲调各一遍,请幼儿指出每一遍各是 表现哪段歌词内容的,并鼓励幼儿尽量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④ 请幼儿集体随琴声填入歌词唱出。
(2)处理歌曲
① 教师用连续和断顿的唱法分别示范唱第一段的第一句,请幼儿指出哪种 唱法更适合表现该段歌词所要表现的感情。第二段的做法依此类推。教师指 导幼儿练习使用这两种唱法分别演唱各段,鼓励幼儿边唱边体验小树叶的心 情,力争追求更好的表现效果。
② 教师请个别幼儿轮流对演唱形式和表演要求提出处理建议,并要求他们 尽量说出处理理由,然后组织全体幼儿按这些方案一一尝试。
在这一活动中,所有的方案都应该是可行的,可以提出适当理由的。如果提 出建议的幼儿一时讲不清,教师可给予暗示或帮助。
(3)供教师参考的方案及理由
a. 第一段独唱,第二段齐唱。一个人唱更轻,更柔和,许多人唱更响,更 勇敢。这种形式像一个小朋友关心地问许多小树叶,许多小树叶一起勇敢地
回答。
b. 第一段齐唱,第二段独唱。许多人唱,表现许多小朋友都很关心小树叶, 人多了可让每个人都努力唱得更轻,更慢,更连贯;一个人唱,表现小树叶 一个人离开妈妈,没有小伙伴在一起也不害怕,更显得他很勇敢,人少了可 以努力唱得更响,更快,更断顿有力。
c. 第一段女孩子唱,第二段男孩子唱。女孩子更善于表现温柔,男孩子更 善于表现勇敢。
d. 第一段男孩子唱,第二段女孩子唱。男孩子也会同情和关怀别人,他们 也会努力用更轻、更慢、更连续的声音来唱;女孩子也能不怕困难,在一个 人离开亲人和小伙伴时也会表现得很勇敢,她们也会努力用更响、更快、更 断顿有力的声音来唱。
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出版, 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
用分解—累加式教幼儿唱歌,能使歌曲中的各要素,尤其是难点部分分散、 突出,便于幼儿领会歌曲内容,体会歌曲性质,也便于幼儿学唱全曲。此教 学模式特别适用于节奏、歌词、曲调有一定难度的歌曲。
(四)创造—熟悉式
1. 程序和策略
(1)学唱一段歌词。可采用歌唱活动教学模式一的方法让幼儿学唱一段歌 词。
(2)不断填唱新歌词或改变歌曲的表现手段及演唱形式,让幼儿在这些创 造及变化中反复熟悉歌曲的曲调。可以改变的歌曲表现手段有节拍、节奏、 速度、 力度和音色等。 可以改变的演唱形式有齐唱、 接唱、 领唱、 分角色唱、 边伴奏边唱、边唱边做动作、边操作教具边唱和边唱边表演等。如果要让幼 儿填唱新歌词,则应选择歌词内容紧凑、富有韵律感、中心词突出的歌曲,
歌词中要求改变的成分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可从替代某个名 词、动词、象声词到替代整个句子。在创编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活动中集体 练习的密度,努力使大部分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动脑、动嘴、做 动作,使全体幼儿保持高度的积极性,避免创编活动成为少数幼儿的活动。 2. 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表情歌(中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切分音,感受、表现节奏型××|×××|,感 受、表现高兴的情绪。
(2)教幼儿学习根据指定的情绪为歌曲创编新词和有关的动作,并用有表 情的歌声和身体动作加以表现。
(3)引导幼儿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注意观察他人的表演。
活动程序
(1)引导幼儿学会有表情地、准确地唱这首歌和准确、自然地随节奏拍手。
(2)幼儿学习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
① 教师提出问题:高兴时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示?要求幼儿创编新歌词 和新动作,如“我高兴我就哈哈笑”,“我高兴我就扭扭腰”等等。
② 教师请要求创编的幼儿用清楚的声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全体幼儿。然后, 再由创编的幼儿带领全体幼儿进行表演。
③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气的时候会怎样?我们难过的时候会怎样?要求 幼儿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如“我生气我就跺跺脚”,“我难过我就轻轻 哭”等等。
④ 幼儿用方法②进行交流和练习。
⑤ 教师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新编歌词的内容。
(3)教师有表情地弹奏歌曲的前奏,让幼儿指出教师所表现的是何种情绪。 然后,请幼儿根据前奏暗示的情绪,用相应的歌词、动作及正确的表情来演 唱。
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 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
该活动通过让幼儿创编歌词及动作,达到了在创造中熟悉歌曲的目的。采用 该教学模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引起幼儿参与、表现和创造的强烈兴趣,引发幼 儿的联想, 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丰富和提高幼儿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有利于发展幼儿对音乐积极主动的态度倾向及提高幼儿探索、创造音乐的意 识和技能。
二、韵律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示范—模仿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熟悉音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考虑采用哪些方法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调动他 们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教具引出主题,如:教“兔跳”动作时,教师可先用 一小兔的木偶演示小兔随音乐跳动的情景,然后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兔跳” 动作。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演引出主题,如:在教“鸡走路”前,教师戴上 鸡的头饰,装扮成一只鸡,一步步走出来,捉捉虫,喝喝水,抖抖翅膀,幼 儿看得入神, 自己也会迫切地想模仿教师那样做一只鸡。 还可以通过讲故事、 念儿歌、 猜谜语等形式引出主题。 在此环节中, 应尽可能地让幼儿感受音乐。 (2)反复示范
模仿在幼儿韵律活动中,尤其是舞蹈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教师的动作应 成为幼儿的范例,要做得正确、合拍、自如,示范时应站在能使每个幼儿都 看得见的位置上:可面向幼儿用“照镜子”的方法,也可背向幼儿与幼儿同 方向做示范。为了使幼儿便于模仿,可以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如先示范脚 的动作,再示范手的动作。又如,把动作组合分解成较小较简单的部分,分 别示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应注意进行重点示范。
(3)分析、讲解动作要领
此环节与上一环节应结合起来进行,即在示范的同时应结合分析、讲解等语 言指导。因为幼儿的视觉感受并不精细,对教师的示范动作有时不能完全看 清,如果能用适当的语言及时点明动作的要领,则会帮助幼儿注意其动作的 细节部分,大大提高示范的效果。教师对动作要领的分析、讲解有时还可借 助形象的比喻,如教幼儿学垫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像:“我们的脚好像踩 在柔软、有弹性的垫子上,踩下去又弹回来。”便于幼儿掌握动作的要领。 (4)带领练习
带领幼儿初次练习时,速度可稍放慢。对于做动作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给 予具体帮助,手把手地教,使幼儿从“被动”的感受中获得体会,从而能主 动地做出正确的动作。这种具体帮助应及时,否则幼儿在复习中总做着错误 的动作, 以后改正会更加困难。 另外, 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 不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2. 教学范例
舞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班)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欢乐情趣,随音乐较好地表现欢乐的情趣。
(2)学会舞蹈中的基本动作,重点学会两人左手相挽的动作,掌握换位置 的方法。
(3)两人一组合拍、协调地表演舞蹈,体验与朋友一起跳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黄手腕花按幼儿人数各一半。
(2)指偶教具洋娃娃和小熊各一。
(3)活动前已熟悉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活动建议
(1)出示洋娃娃和小熊指偶,引起兴趣。“看,洋娃娃和小熊手挽手跳舞 了。”引导幼儿伴随欢快的音乐自由舞蹈。
(2)教师与一幼儿示范“左手挽左手”的动作及垫步转一圈的难点动作。
(3)教师以较慢速度哼唱,幼儿结伴练习以上两个难点动作。指导语:手 挽手呀点点头,垫步垫步转一圈,转完一圈拍拍手。
(4)在钢琴的伴奏下,幼儿结伴练习两个难点动作。
(5)在原速音乐带的伴奏下,幼儿继续结伴练习两个难点动作。
(6)幼儿围成内外两圈,欣赏教师与一幼儿完整地示范舞蹈。
(7)教师哼唱,幼儿学习舞蹈中的其他基本动作。
(8)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尝试与同伴一起完整地舞蹈。
(9)学习内圈换位的方法,即向着戴手腕花的手的方向走一个位。
(10) 幼儿连续地、 完整地舞蹈, 从中练习换位。 指导语:向着红花走走走, 换了一个新朋友。
(11)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
附:
动作说明:
幼儿围成内外两圈,每人右手戴上一朵手腕花:外圈幼儿戴黄色花,内圈幼 儿戴红色花。
(1)—(2):两人面对面,双手屈肘举起与肩平,五指张开随意抖动,双 脚做蹦跳步一下。
(3)—(4):动作同(1)—(2)。
(5)—(8):两人手拉手做“拉锯”动作,一拍一下,两脚交替起踵,一 拍一下。
(9)—(12):两人左肩对左肩,左手挽左手站好,右手叉腰,眼睛对看, 相互点头交流,一拍一下。
(13)—(15):左手继续相挽,右手举起做手腕转动,一拍一下,双脚做 垫步向顺时针方向转一圈站回原位。
(16):面对面站好,原地拍手三下。
间奏:内圈幼儿顺时针方向(即戴花之手的方向)移动一个位置,换一个新 朋友继续舞蹈。 注:该范例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 《音乐》 (新版) 上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3. 特点分析
韵律活动中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结构完整,对幼儿的要求循序渐进,重难 点突出,能使幼儿较快、较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该模式适用于舞蹈基本动 作的教学。
(二)探索—创编式
1. 程序和策略
(1)经验回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提出主题。生活经验是幼儿 有感情动作的基础,只有唤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才能把动作做得 生动、富有想像,才能表达出一定的感情而不流于机械模仿或枯燥练习。 (2)动作创编
动作创编即教师让幼儿自己用动作来表现教师提出的形象、情节、情绪、节 奏或结构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敏感性来组织引导 幼儿的创编,并在创编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艺术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应尊重幼儿创编的动作,比较忌讳的做法是先鼓励幼儿创编,最后又把 幼儿的意见全部“扫地出门”,结果又回到“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老路 子上去。
(3)体验音乐,匹配动作
教师组织幼儿倾听、分析、体验音乐,组织幼儿用讨论的方法,将程序(2) 中已准备好的动作与音乐有关部分或要素相匹配,并让幼儿按讨论结果随音 乐做动作。
(4)相互观摩教师根据幼儿表现的情况,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从中提炼 出动作要领及动作表现的要领。
(5)产生范例,借鉴吸收
教师指定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动作或动作组合教给全体幼儿,或者由教师提出 幼儿中产生的好范例,让全体幼儿在新一轮动作表现中自由借鉴吸收。 (6)教师组织幼儿重复(4)、(5)的程序。
2. 教学范例及分析
韵律活动:狮子进行曲(大班)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学习用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形象。
(2)教幼儿学习在没有结构图提示的情况下,正确地按音乐的结构进行动 作表演。
(3)让幼儿体验想像、创造和发表的愉快。
活动准备
狮王头饰一个, 狐狸头饰一个, 各种动物头饰若干, 各种彩色纸和纸条若干, 挂历纸卷成的纸棍若干。除狮王和狐狸的头饰以外,其他动物头饰和纸道具 分发在幼儿的椅子下面,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作品中的主要动作:吹号、狮王走路、狮王吼叫。
(2)教师请幼儿用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跟随音乐(教师弹奏有关的旋律) 表演。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评价那些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表演方案。 (3)教师引导幼儿表现狡猾的狐狸带领小动物向狮王献殷勤的场面。教师 可通过开放性的示范,向幼儿展示各种表现狐狸狡猾形象的动作方案,并通 过提问或提示等方法引导幼儿想像和表现:小动物是怎样的心情?你是什么 动物?你打算为狮王做什么事情?等等。
(4)播放作品的 A' 部分,请幼儿自选角色跟随音乐表演,要求在音乐结束 时造型不动。连续表演 2~3遍,每遍结束时,教师用反馈的方法小结,提 出问题并对好的表演方案给予鼓励。
(5)教师戴上狮王的头饰,组织幼儿分配其他角色,跟随音乐完整表演。
(6)教师戴上狐狸的头饰,组织幼儿分配其他角色,跟随音乐完整表演。
(7)教师请幼儿推荐两名合适的幼儿分别担任狮王和狐狸。教师自己拿出 一件纸道具,向幼儿说明自己想扮一个什么动物,并打算怎样运用这件纸道 具,如打算扮小猴,拿着一片叶子当盘子,给狮王送桃子,后来又将叶子当 扇子给狮王扇风,然后,请幼儿自己设计表演。
(8)教师组织扮演狮王、狐狸、仪仗队和小动物的幼儿各自在规定的位置 上准备好。教师自己扮演从树上滑下来报信的猴子。播放音乐,完整地跟随 音乐表演。必要时,教师可以改变角色,临时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幼儿。 分 析
在上述活动目标中,创造性动作表现的要求对于已初步了解音乐内容、形象 的幼儿来说是比较适宜的。通过第一层次音乐欣赏的活动,幼儿对于音乐的 结构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离开结构图独立表演的要求有助于幼儿集中精力倾 听和展开想像。
该作品音乐形象较多,结构也较复杂,因此,在设计时,将活动分成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步骤 1、 2)的形象表现要求相对简单,不作为重点,也不必花太 多时间。
第二阶段(步骤 3、 4)是该层次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幼儿对表现狐狸的狡猾 缺乏经验,而且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幼 儿在表现时难以相互吸收借鉴。因此,教师的组织、指导在这一阶段中显得 更加重要。
第三阶段是一个完整表现和体验的阶段。这时,幼儿对作品中的形象已有了 初步的创造性表现的经验,对作品的结构也较熟悉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 步骤 5、 6中教师以角色身份出现的参与指导,幼儿已能比较熟练地按角色 表演的方式完整表演。这时,道具和头饰的加入才能起到扩大、延伸幼儿的 想像和丰富幼儿表现的作用。否则,过早地使用头饰和道具,反而会分散幼 儿对形象和音乐的注意力,造成幼儿的过度兴奋和活动秩序的混乱。
注:该范例选自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 许卓娅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三)模仿—创造式
1. 程序与策略
(1)引出主题。
教师直接提出主题,或在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2)学习基本动作。
教师用模式一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基本动作,或用模式二的方式让幼儿创造出 某种动作,并以此作为基本动作。
(3)学习基本动作变化的方法。
教师教给幼儿某种变化基本动作的方法,如变化节奏或变化姿态等,并组织 幼儿跟随音乐练习他们运用变化法创造出来的各种新动作。
(4)学习组织动作的方法。
教师教给幼儿某种组织动作的方法,如按照情节组织或按照结构的重复变化 规律组织等,并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组合。
(5)动作组合创编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将创编出的组合连贯起来表演。
(6)幼儿独立地连贯表演。
2. 教学范例及分析
韵律活动:创编提压腕组合(大班)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进一步练习交往合作的技能,体验交往合作的愉快。
(2)教幼儿学习舞蹈基本动作“提压腕”。
(3)要求幼儿学习按形象、情节组合动作,并学习使动作组合与音乐结构 相协调。活动准备丰富幼儿关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
活动过程
(1)全体幼儿两人一对做“跑马步”进入活动室。在活动室内继续随音乐 做双人配合的“跑马步”练习。 教师鼓励幼儿用手、 臂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鼓励幼儿之间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配合。每次音乐结束后,教师可进行反馈小
结,并可组织幼儿相互观摩。教师重点讲评幼儿在练习中产生的交流、合作 比较好的范例。
(2)教师请幼儿回忆有关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鼓励幼儿用手臂动作模 仿骑马、挤奶、剪羊毛、放猎鹰、摔跤等动作。教师哼唱挤奶舞的音乐为创 编新动作的幼儿伴奏。
(3)教师用提压腕的动作模仿老鹰飞,并要求幼儿模仿和练习。教师可自 己哼唱音乐也可请人伴奏。
(4)教师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创编提压腕组合“小小摔跤手”。 如:第一段音乐的第一、 二句, 表现小摔跤手骑马来到草原上; 第三、 四句, 表现在摔跤之前小摔跤手学老鹰飞,以示自己的勇敢和强壮;第二段音乐的 第一、三句,表现小摔跤手抱在一起,你推我掇;第二、四句,表现小摔跤 手头顶着,相互抱住转圈,想把对方摔倒。
在以上 4个动作中,有 3个动作的手腕动作都可以由提压腕变化得到。组合 是按情节结构构造的。音乐的句子结构也同时表现出来了。
(5)教师带领儿童完整地随音乐反复练习新编的组合,让幼儿充分体验创 造和表演的愉快。
(6)教师小结。幼儿两人一组做双人配合的“跑马步”离开活动室。 分 析
在活动目标中,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标。学习“提压 腕”和学习按形象、情节变化组合动作是该层次教育活动的重点。手腕的上 下运动,大班幼儿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按形象、情节变化组合动作,对于有 一定形象积累和情节想像、理解能力的大班幼儿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步骤 1中,练习的重点是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活动中的交流、合作。因此, 教师在反馈、小结、组织观摩、重点分析等指导过程中,也应该侧重引导、 鼓励幼儿以更好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合作。
步骤 2是一个过渡性的环节。幼儿在这个环节中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复习巩 固了有关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同时也为新的舞蹈动作学习做好了态度和 认知方面的准备。
步骤 3是按韵律活动设计的第一种模式———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设计 的。目的是让幼儿尽快地掌握新的舞蹈基本动作。
步骤 4、 5则是此模式的关键程序,目的是教幼儿学习根据情节、形象组合 动作的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不但可以学到新的舞蹈动作和编舞知识,还可以进一步 发展合作、交往的态度和技能,使幼儿对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和 丰富。
附:
注:该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 1996年版。
三、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整—分—整的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此环节有两种做法。一是先将作品的名称、主 要内容介绍给幼儿, 方法有:A. 简单的故事介绍; B. 借助教具介绍; C. 通 过引导性谈话介绍等。使幼儿心理上有所准备,欣赏音乐时能随音乐作品的 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像。教师的介绍应做到简短、形象、切题,尽量避 免与音乐作品内容无关的或者会引起幼儿对音乐作品内容误解的介绍。此做 法比较适用于有标题或有一定情节的器乐曲。二是先不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名 称、 主要内容, 而是向幼儿提出一些能引起幼儿注意、 启发幼儿想像的问题。 如欣赏的是歌曲,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提问:这首歌曲讲了些什么事情? 听起来声音像什么?是谁唱的?有伴奏吗?伴奏用的是什么乐器?是几拍 子的?等等。若欣赏的是性质较鲜明的器乐曲,可以让幼儿边听边想:听了 这首乐曲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自己又想做什么?是几拍子的? 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等等。欣赏后让幼儿先表达,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必要 的补充或指导。
(3)完整倾听音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活动的直观教具, 或通过自己的表演伴随音乐的进行,以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作品。
(4)分段倾听音乐。如果所欣赏的作品含有几个乐段,或歌曲含有几段歌 词,教师可组织幼儿分段倾听。
(5)谈论倾听的感受。在此环节中,对作品的谈论就不能仅停留在主要内 容及情绪性质上,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作品中各种表情手 段的丰富表情作用,通过谈论,使幼儿较为完整、全面、深入、细致地感知 音乐作品。如让幼儿感知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结构上的重复与 变化时,教师可以提问:“音乐从头到尾是否都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怎 么不一样?”等。
(6)完整倾听音乐。
(7)随音乐做动作。在幼儿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有了一定程度 的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因为身体动作是 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借助身体动作,有利于幼儿富有想像地表达 自己的感情,帮助幼儿加深理解,是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 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不必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动作,该如何做, 也可以不必要求动作严格合拍,应让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表现音乐,只 要求动作在情绪上与音乐保持一致,注意不要使幼儿的动作妨碍对音乐的欣 赏。
2. 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快乐的小老鼠(小班)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作品 ABA 的结构,并用小老鼠出门、吃食、跳舞的律动进行 表现。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表演。
(3)愉快地与同伴共享有限的空间,不与他人挤撞。
活动建议
(1)听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交代游戏情节。
(2)完整欣赏全曲一次,感知乐曲的旋律。
(3)欣赏 A 段乐曲:小老鼠在干什么?
(4)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老鼠出门的动作。
(5)欣赏 B 段乐曲:小老鼠出门去干什么?是怎么吃食的?
(6)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老鼠吃食的动作。
(7)欣赏 C 段乐曲:小老鼠吃饱了干什么?是怎样跳舞的?
(8)再次完整欣赏全曲一次,进一步感受 ABA 结构。
(9)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模仿小老鼠跳舞。
(10)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连续地跟随音乐表演。
附:
注:该范例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世纪 出版社出版。
3. 特点分析
整—分—整的倾听欣赏模式突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幼儿倾听音 乐。在让幼儿倾听音乐时做到从整体轮廓性的感知到局部细节的感知,再到 整体、全面、完整的感知,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能使幼儿在充分的音乐 欣赏实践中,对音乐作品获得一个较为完整、全面、深入、细致的感受,有 利于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水平及能力。
(二)韵律活动型模式
1. 程序与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依据情境,创编动作。即教师向幼儿提供与音乐的性质、某种要素或 结构有关的情境,引导幼儿依据情境提供的线索创编动作。
(3)随音乐进行表演。教师采用幼儿创编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带领幼儿随 音乐进行表演,并借助这种有组织的大肌肉动作帮助幼儿感知音乐。教师也
可以组织幼儿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自己用各种在程序(2)中设计出的动作 与音乐的相应部分相匹配。
(4)相互观摩、讨论。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讨论哪些反应方式与音 乐匹配得更恰当。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提出新的动作反应方案,并请提出新 方案的幼儿带领全体幼儿跟随音乐进行反应。
(5)如果需要让幼儿感知和反映音乐中更细微的特征,教师可在提出新的 要求之后,再组织幼儿重复(2)、(3)、(4)的程序。
(6)随音乐完整地表演。
2. 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音乐中的乌龟、兔子的不同,并感受、表现音乐 中的四个主要场景:宁静美丽的森林早晨,紧张激烈的龟兔赛跑,小兔睡觉 做梦,欢快热闹的庆祝会。
(2)指导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绘画作品来表现音乐中的人物和 情节。
(3)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的主题思想,享受表达、交流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程序
(1)教师讲述故事或引导幼儿回忆该故事。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两 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乌龟谦虚,诚恳;小兔骄傲。
(2)教师请幼儿用自编动作表现乌龟和兔子走路的形象,并引导幼儿尽量 表现出乌龟的沉着、坚定和小兔的自大、轻浮。
(3)教师请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乌龟和兔子的音乐主题,请幼儿指出:哪 段音乐是表现哪个动物的?为什么?并请幼儿跟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4)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引导幼儿注意他人表演的长处或特色。
(5)教师请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表现森林清晨和龟兔赛跑的两个片断,请 幼儿指出:哪段音乐是表现哪种场景的?为什么?并请幼儿跟随音乐用动作
表现。
(6)教师组织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表现森林清晨的片断,请幼儿根据音乐 想像森林清晨的场景,如树木、花草、小溪、小鸟、升起的太阳、美丽的早 霞等。请幼儿自选角色跟随音乐合作表现美丽的森林清晨。
(7)教师组织幼儿倾听作品中表现庆祝会的音乐片断,并指导幼儿随音乐 即兴结伴舞蹈。
(8)教师请幼儿倾听作品中表现龟兔赛跑和小兔睡觉的音乐片断,请幼儿 坐在座位上自由地边听音乐边做即兴动作表演。教师重点注意幼儿在表演中 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出小兔睡觉的音乐片断。
(9)教师组织全体幼儿随音乐完整地表演。
① 全体幼儿表演森林早晨。
② 两位幼儿分别表演乌龟和兔子出场。
③ 两位幼儿表演龟兔赛跑,其他幼儿坐在座位上拍手,作为观看比赛的观 众。
④ 全体幼儿结伴即兴舞蹈,表现森林的庆祝会。
注:该音乐比较长,教师在让幼儿表演全曲时可根据本班情况做适当删截。 附:
注:此范例选自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许卓娅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韵律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引导幼儿借 助动作感受音乐,有利于提高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及动作与音乐的匹配能 力。这一模式较适用于欣赏形象比较鲜明、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作品。 (三)美术活动型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倾听、理解音乐。教师采用图片、幻灯或者活动的直观教具,在组织
幼儿倾听音乐时,帮助幼儿感知、理解音乐。
(3)借助动作进一步感知、理解、体验音乐。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采用类似 模式(二)的方式进行。
(4)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表现他 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2. 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梦幻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抒情优美的风格。
(2)指导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话随音乐朗诵。
(3)引导幼儿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并体会表达的快乐。
活动程序
(1)教师让幼儿观察比较梨子(切成两半)和小提琴的形状,引导幼儿注 意外形上的相似点。
(2)教师请幼儿欣赏配乐故事。(教师在朗诵时要注意尽量保持抒情的风 格,不要用戏剧化的声调来表演故事中的人物。)
(3)教师请幼儿用抒情优美的声调学习朗诵:“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 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4)教师引导幼儿想一件自己认为很美好的事情,并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 达。如“唱呀唱呀,妈妈为我唱支歌;织呀织呀,妈妈为我织毛衣”等等。 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他组织句子。
(5)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用抒情优美的声调随音乐讲自己想出来的话。
(6)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这首音乐,告诉幼儿这首音乐是与做梦有关的, 而且梦见的都是一些非常美好的事情,请幼儿仔细倾听音乐,并假想自己在 做梦。
(7)教师随音乐用梦幻般的语音语调讲述自己事先编好的做梦内容。
(8)请幼儿随音乐简单讨论自己所编的美好的梦。
(9)请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画出自己所编的美好梦境。
(10)请幼儿随音乐讲述自己画的美好的梦。教师指导幼儿尽量用梦幻般的 语音语调与音乐一致。
附:
梨子小提琴
冰 波
小松鼠捡到了一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
琴声传得很远很远, 这样好听的音乐, 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 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 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突然,小提 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 的一个小音符。”第二天,地里长出一棵小绿芽,它多像一个小音符呀!小 绿芽很快长成了大树,树上结了很多很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 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 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术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让幼儿根据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创作视觉艺术作品, 进一步引发幼儿的联想、想像,加深并检验了幼儿对所欣赏作品的感受,能 使幼儿在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同时,提高视觉艺术的创作水平。此模式较适 用于欣赏有较广阔的想像、联想空间的音乐作品。
(四)文学活动型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教师朗诵文学材料。教师随音乐朗诵文学材料,其内容可以是故事、 散文、 诗歌或歌词。 这些内容可以是教师根据音乐选择的, 也可以是创作的。 教师在朗诵时可用视觉材料或动作表演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或者教师 先朗诵文学材料,再组织幼儿倾听音乐,最后请幼儿将文学材料与音乐材料 相匹配。
(3)幼儿学习配乐朗诵。如果文学材料比较简单,适合幼儿学习,教师可 教幼儿学习配乐朗诵;如果文学材料中某些部分适合幼儿学习,教师可教幼 儿学习这些简单的部分;如果文学材料中某些部分是可以让幼儿创编的,教 师可组织幼儿根据原作中文字与音乐的要求练习创编。
(4) 教师完整地播放音乐, 并带领幼儿朗诵在程序 (3) 中学会的文学材料; 或者组织幼儿朗诵在程序(3)中创编的,甚至是即兴创编的文学材料。 2. 教学范例:
同模式(三)。
3. 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文学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把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相结合,使幼儿能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学习用语言去表现音乐,有利于提高 幼儿的朗诵水平及语言创造力。此模式较适用于欣赏意境较美,有较广阔的 想像、联想空间的作品。
四、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从总体布局入手的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
(2)感知、分析音乐。乐器演奏是根据音乐进行的,倾听音乐是极为重要 的一环。在告诉幼儿乐曲(或歌曲)的名称、主要内容后,就要引导幼儿仔 细倾听、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节奏及段落等。可让幼儿随音乐拍 手以便逐渐熟悉音乐。
(3)掌握演奏方案。对有一定基础的班级,教师可引导幼儿集体为乐曲设 计打击乐配器演奏方案,并组织幼儿进一步掌握设计出的演奏方案。编配演 奏方案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小班幼儿编配的打击乐应简单,以齐奏为 主,节奏型变化不大;为中、大班幼儿编配的打击乐则可稍复杂一些,可用 不同乐器轮流演奏,不同乐器的节奏型也可不同。有时同一乐曲可编配出不 同难易程度的打击乐给不同年龄班使用。如《儿童舞曲》,小班齐奏,中班 则可在第二乐段时,用两种乐器轮流演奏。为了便于幼儿掌握演奏方案,目 前幼儿园普遍使用的是“变通总谱”, 主要有“动作总谱”、 “图形总谱”、 “语音总谱”三类。因为“通用总谱”(简谱和五线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 都比较复杂:使用通用总谱,不但不能对幼儿整体感知配器方案的过程有所 帮助,反而会人为地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减少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若不 用总谱,幼儿在掌握演奏方案中记忆的负担又会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 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
(4)分组徒手练习合奏。中、大班乐器演奏的要求逐步提高,有时不同的 乐器要轮流打,有时虽然同时打,但是各打各的节奏。因此,在未拿乐器前 应先进行分声部的徒手练习。教师可根据打击乐中配器的情况将幼儿分成若 干组,各组先分别练习各自承担部分的打法,然后合起来一道打。也可以全 体幼儿一起依次学习各种不同乐器的打法,然后分组,分别打自己这种乐器 的节奏型。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应让幼儿开始学习时看教师如何指挥。教师 指挥时所做的动作最初应该与幼儿所做的动作完全相同,待幼儿熟练后,教 师可改用击拍法,但仍然要把要求幼儿演奏的节奏型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 是:分组徒手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等到幼儿完全会打了再分发乐器, 因为在使用乐器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学习。长时间徒手会降低幼儿学习的积 极性,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全体幼儿亲手打击乐器的过程 中感受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音响特点及其在合奏中所产生的效果,这样反 而会影响音乐能力的发展。
(5)用乐器随音乐合奏。在徒手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幼儿随音乐打击乐器, 拿相同乐器的幼儿应坐在一起,若坐成横排,持演奏音量小的乐器的幼儿应 排在前面。分发乐器时,教师可将乐器事先放在小椅子下面,以减少不必要 的等待及混乱。乐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时,幼儿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 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教师的指挥除应符合一般指挥的要求外,还可根 据打击乐中节奏的需要增加某些能帮助幼儿领会、激发幼儿情绪的适当的姿
态或动作。要求幼儿演奏时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进行交流,注 意倾听音乐与他人的演奏,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情。幼儿熟练后可由幼儿担 任指挥。在指导幼儿演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内在的节奏感,那 种以“打空拍”作为“拐棍”训练幼儿感受强弱的做法,反而会成为妨碍幼 儿节奏感发展的障碍,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习惯于以双手摊开“打空拍” 来代替对强弱拍的内在感受,离开了这一动作,弱拍也就打不出来了。 (6)幼儿自由交换乐器并演奏。不要让幼儿固定只练一种乐器,在幼儿熟 悉了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后,应让幼儿轮换着练习不同的乐器,使幼儿能更好 地认识各种乐器的性质、使用方法,还能学会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及发展相互 协调的能力。幼儿交换乐器时,应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座椅上,再迅速无 声地找到新的座位坐下。教师要求幼儿在交换过程中不与他人或场内的座椅 相撞,坐下时不使座椅发出声音或发生移动。
(7)创造性地改变原配器方案。在幼儿具有一定演奏经验的基础上,教师 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改变原配器方案,如部分地改变音色或节奏型,增加大 鼓、大钹或其他特色乐器等,同时组织幼儿演奏。
2. 教学范例及分析
乐器演奏:狮子进行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设计打击乐器演奏方案 和“图形总谱”。
(2)要求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看“总谱”随音乐演奏。
(3)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看指挥演奏,轮流学习当指挥。
(4)让幼儿体验创造和演奏的愉快。
活动准备
音乐结构挂图一张,大鼓、吊钹各一,铃鼓、串铃各若干,碰铃、木鱼各若 干。铃鼓、串铃、碰铃、木鱼分成4组放在幼儿的座椅下面。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音乐结构挂图,并请幼儿观察教师提供的 6种乐器,然后用
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一部分一部分地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用什么样的乐 器和器乐的演奏方法来分别表现每个部分的音乐形象,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 示乐器、演奏法和节奏,等等。
如幼儿认为:吹号的声音很响,可以用 6种乐器一起演奏,这种很响的音可 用“×”表示;狮王走路的声音很重,可以用大鼓一下一下地慢奏,这种很 沉重的声音可用“●”来表示; 狮王吼叫的声音很粗糙、 刺耳, 可以用吊钹、 铃鼓和串铃一起演奏,即三种乐器一起强奏一下,然后铃鼓和串铃猛烈地持 续摇动,这种声音可用“ ”表示;小动物走路的声音很轻,可用木鱼 和碰铃一下一下地快奏,这种声音可用“·”来表示。
教师根据幼儿的意见将所有符号排入音乐结构图,就成了下图:
(2)教师哼唱旋律,全体幼儿手拿乐器看着“乐谱”,用慢速度轻轻演奏 1-2遍。教师用右手在图上指示音乐的进行,用左手指挥幼儿演奏。
(3)教师将图中表示音乐结构的部分盖上,只剩下表示演奏方案的符号。 播放音乐,用步骤 2的方法指挥幼儿演奏。
(4)教师拿走教学挂图,用双手指挥幼儿演奏。
(5)幼儿轮流学习指挥。在更换“小指挥”时,可同时更换演奏大鼓和吊
钹的幼儿,其他幼儿也可以自由交换乐器。
分 析
在活动目标中,设计配器方案和图形总谱是其中的重点。根据音乐形象设计 打击乐器的配器方案,再根据配器方案所造成的音响形象设计图形总谱,这 两种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类比联想能力。这些活动是在教师具体引导、帮助 下,通过集体讨论进行的,不要求幼儿独立设计,因而大班幼儿是可能做到 的。
在步骤 1中,采用讨论一部分、确定一部分、记录一部分的方法,既节省时 间,幼儿的注意力又不易分散。
幼儿讨论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可根据大多数幼儿的意见记录。在幼儿 有困难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图形谱与原音乐结构图相结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两者的关系,有利 于幼儿在演奏时顺利地迁移对该音乐结构的原有经验。
在步骤 3中,教师盖上结构图,是为了使演奏方案的结构更加清晰。
在步骤 4中,教师拿走教学挂图,是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看指挥和听音乐。 在步骤 5中,教师采用了退出的方法,以便幼儿能够有机会学习指挥和获得 新的角色体验。
(二)从主要声部入手的模式
1. 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
(2)感知、分析音乐。
(3)设计、掌握某一特定声部的节奏及演奏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 用示范—模仿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并帮助幼儿掌握打击乐曲中某一特定声部 的节奏和乐器演奏方法。或者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为音乐设计一个打击乐配器 的主要声部的演奏方案。
(4)幼儿随音乐演奏这一特定声部的方案。
(5)学习、掌握其他辅助性声部的演奏方案。教师可采用类似模式(一)
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
(6)随音乐合奏辅助声部。
(7)合奏并倾听主要声部及辅助声部之间的配合效果。
(8)教师请幼儿担任指挥,并指导其指挥演奏。
(9)参考采用模式(一)中的程序(6)、(7)。
2. 教学范例
乐器演奏:瑶族舞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优美、宁静、舒展的音乐。
(2)幼儿探索怎样用熟悉的乐器和节奏型奏出优美、宁静、抒情的效果。
(3)指导幼儿学习在较复杂的情况下相互配合,学习在演奏自己的声部的 同时倾听和享受其他声部的演奏。
活动程序
(1)熟悉音乐和铃鼓的演奏方案。
① 教师在午饭前后、午睡起床、安静游戏等时间内播放或弹奏该曲,让幼 儿有机会逐步熟悉这首音乐。
② 教师在自由活动、等待、活动转换时间或音乐活动时间内,向幼儿提供 随该乐曲自由做动作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注意用更 柔和;舒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性质。
③ 让幼儿欣赏教师持铃鼓随该乐曲所做的表演:
④ 教师教幼儿学习徒手随音乐做上述演奏动作。
⑤ 教师教幼儿学习持铃鼓随音乐做上述演奏动作。
(2)幼儿熟悉主要节奏型并学习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案。
① 教师请幼儿独立地随音乐演奏铃鼓,教师用大鼓给幼儿的演奏伴奏。
除第七句(即第 13、 14小节)休止以外,全部用以下方案演奏:
② 教师请幼儿注意倾听,并请他们指出教师是怎样演奏的(击一次鼓面, 击两次鼓边),奏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咚 哒哒)。
③ 教师请志愿击鼓的幼儿轮流用大鼓为大家的铃鼓演奏伴奏。
④ 教师引导幼儿用碰铃和木鱼随音乐合作演奏大鼓的节奏:
⑤ 教师请三位幼儿分别担任碰铃、木鱼、大鼓的演奏,自己担任小钹的演 奏,随音乐为全体幼儿的铃鼓演奏伴奏。
⑥ 教师请幼儿注意倾听,并请他们指出教师是怎样演奏小钹的(在大鼓敲 鼓边的时候演奏),奏出的声音是怎样的(0仓仓)。
⑦ 教师请四位幼儿分别担任碰铃、木鱼、大鼓和小钹的演奏,随音乐为全 体幼儿的铃鼓演奏伴奏。
在全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引导幼儿注意感受和表现音乐的优美、 宁静、 舒展。
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 1996年版。
3. 特点分析
这一模式的程序一般被称为“累加”的程序。这样的程序能突出演奏方案的 重点,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较扎实地掌握主要声部的节奏及演奏方法,在此基 础上采用逐个累加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辅助性声部的演奏方案。步骤清楚, 明了,最终达到整体掌握演奏方案的目的。该模式适用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 独立性或至少有一个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没有交错进行关系,整体音响较为 复杂的作品。
范文四: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儿歌 《小星星》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班级:中班
一、 幼儿情况分析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周围所接触的美好事物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丰富的音乐美感,及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二、课标解读
音乐艺术在于培养幼儿在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韵律活动《小星星》通过歌唱、欣赏,音乐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三、活动内容分析
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感知《小星星》的节奏感,使他们感知。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及意义,跟着节奏进行打拍子,利于今后歌曲中相同节拍的学习。
四、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美感及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通过音乐活动《小星星》要求动作合拍、协调
3(歌唱中增强与他人交往
五、活动重难点
幼儿跟着音乐能正确的打拍子并且能唱
六、 活动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结合
七、 活动准备
《小星星》的音乐
八、 教学过程
(一) 话题导入,引起儿童兴趣
小朋友们喜欢唱歌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小朋友们进入一个满天都是小
星星的夜空,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儿歌《小星星》,在学歌曲之前小朋友要
跟老师学一个动作,叫做打拍子,示范动作让幼儿跟着学
(二) 教师放儿歌《小星星》(短版)
让幼儿感知旋律,带领幼儿打拍子,使幼儿准确打出2/4拍的节奏,
歌曲听完后,带领小朋友一起唱歌词,记歌词。
(三) 播放音乐,使幼儿能够完整的唱
1、放儿歌《小星星》(长版),带领幼儿歌唱,一边打拍子一边唱
2、放儿歌《小星星》(短版),让幼儿跟着音乐唱,在腿上打拍子
3(放儿歌《小星星》(短版),以游戏的方式,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
唱一句
4(放儿歌《小星星》(伴奏版)让幼儿自己体验旋律,跟着音乐,唱
出歌词
(四) 活动结束
老师请幼儿复习该歌曲,边唱边用手打出节奏
九、教学后记
)话题导入能很好的引起小朋友兴趣 (1
(2)耐心教导小朋友能更好的按要求完成
(3)整个教学过程气氛较为和谐
(4)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更好了
活动延伸
在幼儿学会打拍子,唱歌以后,适当加入动作,以便幼儿能更好的记住歌词
2
范文五:幼儿园音乐活动计划
音乐活动计划
(一)歌曲:蚂蚁搬豆
目标:1用适当的声音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
2与同伴合作,探索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种搬豆的方式,进行
表演。
3体验活动中互相帮助带来的快乐
(二)主题音乐活动:青蛙爱自夸(本活动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目标:1通过故事让孩子们理解歌曲内容
2.利用模仿青蛙的动作来练习大肌肉的伸展协调
3.借由本主题的歌曲“爱自夸的青蛙”来让孩子们用肢体表现
出节奏与音乐的力度变化
4.透过乐器的分组,初步培养孩子们轮奏的能力 (三)歌曲:干净的小手
目标:1. 通过歌曲培养孩子们从小讲卫生的好习惯
2.让孩子们学会怎样洗小手
(四)歌曲:小跳蚤
目标:1.通过歌曲,让孩子们了解身体部位的名称。
2.通过手指游戏,锻炼孩子们的小肌肉活动。
3.体验音阶概念。
(五)主题音乐活动: 狗儿家庭
目标:,利用回声的游戏做节奏模仿的练习
,经由学习即兴歌曲,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改编歌词
,借由大小狗的图片唱出力度的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大
与小
(六)歌曲:小鸡出壳
目标:1、感受歌曲中小鸡出壳的有趣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形
象地表现歌曲。
2、体验自由表现的愉快。
(七)主题音乐活动:小黑鱼(本活动也可以分为两个课时) 目标:,通过本主题中的歌谣“大鱼吃小鱼”的内容,让孩子们学习
表达出不同的力度变化
,通过图片与歌谣的配合,增进孩子们的节奏感
,通过故事小黑鱼的内容来让孩子们进行角色表演,提供孩子
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孩子们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八)乐器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目标: 启发幼儿感受、辨别几种打击乐器的音色。
(九)音乐游戏:小兔想搬家
目标:,通过故事“风信子山上的兔子”来让孩子们理解歌曲内容
,通过音乐游戏来培养孩子们的听觉反应力
(十)主题音乐活动:狮子与小鸟
目标:,通过故事“小鸟报恩”让孩子们来理解歌谣的内容
2配合歌谣的节奏,让孩子们做手指的律动,并学习与他人一
起合作的能力
3利用乐器的音色或是纸的色彩,初步让孩子们感知音色明暗
的概念(本目标可根据本版孩子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 (十一)音乐游戏:拉拉手
目标:通过拉拉手的音乐游戏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十二)主题音乐活动:爱跳舞的熊
目标:1让孩子们学会本主题歌曲爱跳舞的熊。
2让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游戏“熊熊模仿秀”“谁的脚印”来分辨熊爸爸、熊妈妈、熊贝比三种不同的节奏。
(十三)歌曲:一个拇指动一动
目标:1让孩子们学会唱本歌曲
2通过和伙伴们一起合作跳舞,培养孩子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十四)主题音乐活动:爱打鼓的猫
目标:1通过歌曲的轮唱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独唱与合唱的不同
2 结合图片培养孩子们即兴创编歌词的能力
3通过不同的敲鼓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音色的探索 (十五)主题音乐活动:好饿的毛毛虫(本活动也可分为两课时进行) 目标:1通过故事内容让孩子们学习歌曲轮唱
2利用说白节奏来让孩子们初步学习乐器轮奏
3通过游戏“毛毛虫变蝴蝶”让孩子们模仿毛毛虫和蝴蝶的不
同姿态,丰富孩子们的肢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