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日?报
周?报
杂?志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30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数字报用户中心
返回目录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4)
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许梦博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30日 ? 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其中特别强调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一项重要任务是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这就需要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中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现象,财政运行中存在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问题。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解决这些现象和问题,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扎实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促进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已成为新形势下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广、分类复杂、影响因素多、支出效益内涵丰富,需要构建多元化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特殊性指标和共性指标。特殊性指标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不同项目的不同性质制定的约束性指标。共性指标可分为三类:一是投入类指标,主要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这类指标应充分考虑预算的完整性、平衡性以及债务率水平的控制等。二是效果类指标,主要衡量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这类指标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占比、非税收入占比等,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变动率等,生态效益类指标主要包括空气质量变动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动率等。三是过程类指标,主要起辅助作用和督查作用。这类指标应包括资金结转率、总预算暂存暂付率等,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整体把握。
建立战略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需要建立战略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战略导向预算绩效管理包括战略管理与运作管理两部分。战略管理需要考虑目标、使命、测量、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包括计划、组织、实施、结果、评价等内容的运作管理形成联动机制。但战略管理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难以把社会福利、公平正义等正外部性较强的考核内容纳入指标体系,由此可能导致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忽视社会福利等隐性指标,忽视政府长期发展的核心能力建设。这就需要引入结果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从目标、过程、组织与员工、社会等多维度进行考核评价,以弥补这个缺陷。
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我国于2012年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并根据这个规划制定了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和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两个配套文件。这说明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但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例如,目前有关部门通过预算法、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金库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预算绩效进行监督,但存在有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详尽、监督内容不全面不细化、监督体制不科学不健全等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评报 ?|?关于人民日报社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范文二:落实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要求
科技部各项科技经费预算是中央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的编制、调整、执
行和监督等各项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和依据国家有关财政预算和审计法律制度。近年来,我
部在增加科技投入、规范预算管理、加强经费监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与全国人
大、审计监督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财政预算
法律法规,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强化科技经费的宏观协调与统筹配置,规范我部科技
经费预算管理,保障各项重点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就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部科技经费
管理和监督提出以下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明确指出:“加
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细化预算
和提前编制预算”。从“十一五”开始,我部归口管理的各项科技计划(专项)经费,要
严格执行国家预算法规和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前对项目(课
题)进行组织论证,加快立项进度,按照先有具体项目(课题)、后报预算的程序和原则,
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预算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课题)和使用单位。
同时,结合科技工作需要动态追踪、快速反应、快速决策的特点,我部将按照科技经
费总体预算盘子预留一定比例的经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统筹协调安排,以增强宏观调控
能力。具体支出由部务会或党组会研究决定后执行。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建立了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课题立项与课题预算之间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监督管
理机制。2006年,部党组印发的《科技部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逐步
建立起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要建立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三者
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
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
度。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部党组的要求,全面推行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经费评审评估
制度,原则上所有的科研项目在批准前必须进行项目(课题)经费需求和经费预算的评审
或评估。改变过去项目(课题)预算编制不细化,管理人员自由裁量权大,甚至个别项目
(课题)虚编预算、套取资金等现状,努力提高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管理和决策的科学
性、规范性。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规定,申报的项目应当进行充分
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排序,纳入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中央
部门项目库由中央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财务主管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
意见的通知》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防止项目(课题)重复立项、资源分散使用,“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
一的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项目库。今后科技部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国务院各有关
部门及各地方管理的所有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课题),其相关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
并按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受社会监督。
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必
须强化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建立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科
研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一是建立科技项目(课题)年度财务决算制度。二是建立项目(课题)预算执行过程
的抽查审计和延伸审计制度,确保资金流转到哪里,审计跟踪监督到哪里。三是建立项目
(课题)验收财务审计制度,科技项目(课题)结题验收前,都必须接受专项财务审计和
财务验收,审计和财务验收结论是项目(课题)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按规定报送
年度财务决算,以及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存在问题的,将责令整改。问题严重的,将按规
定予以暂停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或项目(课题)负责人若干年的项目申请资格等经济或
行政处罚。
为进一步规范部内计划管理费的管理,加强科技经费的统筹协调,推动《科技部科技
计划管理费管理试行办法》的贯彻实施,结合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特点和部内经费管理现状,
我部制定了《科技部计划管理费内部管理改革方案》,并已经2006年第43次部党组会审
议通过,以国科发财字[2006]374号文印发机关各厅、司、局、直属机关党委和各直属事
业单位。
部内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财政、财务规章制度,按照严肃
财经纪律的有关要求,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科技计
划管理费管理的有关要求和核批预算,安排使用好各项工作经费,各级领导和财务部门要
加强对计划管理费支出的报销审核,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
督的决定>的通知》中关于“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中央预算的指示和财政部的具体
规定,统一由财务机构编制包含本部门所有财务收支的预算草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
财政部审核汇总”的要求,为规范预算编制和申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预算编
制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凡纳入我部部门预算管理和未纳入部门预算、由财政代编代列预算的各类经费,机关
各有关厅司局、部属事业单位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年度预算,由财务
机构审核汇总,报部务会或部党组会审议通过后及时报送财政部。
同时,根据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财政部关于加强预算集中统一对口协调的
意见,我部归口管理的各类科技经费(含未纳入科技部部门预算的经费),预算的协调沟
通由财务部门牵头,各相关厅司局、部属事业单位参加,统一对口财政部,以建立部内统
一协调的预算管理机制。
范文三:落实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要求
落实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要求 进一步加强科技部科技经费管理和监督的意见
科技部各项科技经费预算是中央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和监督等各项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和依据国家有关财政预算和审计法律制度。近年来,我部在增加科技投入、规范预算管理、加强经费监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与全国人大、审计监督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财政预算法律法规,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强化科技经费的宏观协调与统筹配置,规范我部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保障各项重点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就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部科技经费管理和监督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前编制和细化项目(课题)预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从“十一五”开始,我部归口管理的各项科技计划(专项)经费,要严格执行国家预算法规和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提前对项目(课题)进行组织论证,加快立项进度,按照先有具体项目(课题)、后报预算的程序和原则,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预算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课题)和使用单位。
同时,结合科技工作需要动态追踪、快速反应、快速决策的特点,我部将按照科技经费总体预算盘子预留一定比例的经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统筹协调安排,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具体支出由部务会或党组会研究决定后执行。
二、认真执行科研项目(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制度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建立了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课题立项与课题预算之间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2006年,部党组印发的《科技部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要建立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三者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评审评估制度。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部党组的要求,全面推行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经费评审评估制度,原则上所有的科研项目在批准前必须进行项目(课题)经费需求和经费预算的评审或评估。改变过去项目(课题)预算编制不细化,管理人员自由裁量权大,甚至个别项目(课题)虚编预算、套取资金等现状,努力提高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项目库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规定,申报的项目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排序,纳入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中央部门项目库由中央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财务主管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防止项目(课题)重复立项、资源分散使用,“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项目库。今后科技部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各地方管理的所有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课题),其相关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并按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受社会监督。
四、强化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管理
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必须强化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建立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科研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一是建立科技项目(课题)年度财务决算制度。二是建立项目(课题)预算执行过程的抽查审计和延伸审计制度,确保资金流转到哪里,审计跟踪监督到哪里。三是建立项目(课题)验收财务审计制度,科技项目(课题)结题验收前,都必须接受专项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审计和财务验收结论是项目(课题)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按规定报送年度财务决算,以及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存在问题的,将责令整改。问题严重的,将按规定予以暂停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或项目(课题)负责人若干年的项目申请资格等经济或行政处罚。
五、加强对计划管理费的统一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部内计划管理费的管理,加强科技经费的统筹协调,推动《科技部科技计划管理费管理试行办法》的贯彻实施,结合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特点和部内经费管理现状,我部制定了《科技部计划管理费内部管理改革方案》,并已经2006年第43次部党组会审议通过,以国科发财字[2006]374号文印发机关各厅、司、局、直属机关党委和各直属事业单位。
部内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财政、财务规章制度,按照严肃财经纪律的有关要求,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科技计划管理费管理的有关要求和核批预算,安排使用好各项工作经费,各级领导和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管理费支出的报销审核,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规范部内科技经费预算的申请
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通知》中关于“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中央预算的指示和财政部的具体规定,统一由财务机构编制包含本部门所有财务收支的预算草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财政部审核汇总”的要求,为规范预算编制和申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凡纳入我部部门预算管理和未纳入部门预算、由财政代编代列预算的各类经费,机关各有关厅司局、部属事业单位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年度预算,由财务机构审核汇总,报部务会或部党组会审议通过后及时报送财政部。
同时,根据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财政部关于加强预算集中统一对口协调的意见,我部归口管理的各类科技经费(含未纳入科技部部门预算的经费),预算的协调沟通由财务部门牵头,各相关厅司局、部属事业单位参加,统一对口财政部,以建立部内统一协调的预算管理机制。
范文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要尽可能准确地测算全年的预算收入~同时~根据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准确地计算本地区的可用财力~然后科学、合理地确定支出预算。要设法加强预算的完整性~努力把尚未纳入政府预算的各种预算外财政资金尽可能地纳入预算编制中~使预算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调控能力。
积极推行规范化的“零基预算”~增强预算的准确性。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是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零基预算~是指在预算编制中~对各项事业行政经费的确定~将不再考虑上年度的支出基数~而是依据各单位的机构、人员编制情况、当年的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按照规定的支出标准~从零开始每年确定一次。零基预算的实施~可以使整个财政资金分布更加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目标。
编制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和社会事业
1 / 25
发展的需要统一编制的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是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它可以使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提高透明度~有利于防止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不规范做法~同时~还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编制将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施行综合预算的管理思想~实现收支统管~增强预算的科学性。施行综合预算实现收支统管是新形势下加强财政管理的必然选择~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统一政府财权、实现财政稳固和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拓宽理财领域~增加可调控财力。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行政单位财务制度》都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施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这是预算管理思想的改革~要求财政部门要把单位预算内外所有资金都管起来。
明确预算运作程序~增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实行标准周期预算管理即“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和“决算阶段”。标准周期预算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制度体系~它涵盖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周期预算制度~为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创造了条件。
硬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的严肃性。要严格执行预算。预算一经确定、批复~原则上不准随意调整和零星追加~对
2 / 25
确需增加的支出也要控制在财力可能的范围内。要严格贯彻“依法理财”的方针~严格追加管理。只有国家实施重大政策措施以及事业计划和收支标准发展有较大调整时~财政才调整预算。预算追加中要强调法制化、制度化观念~以法制代替人治~从制度上约束个人行为~杜绝不讲原则讲人情等现象发生。规范预算执行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分类申报、分项审核、定期研究、集中审批制度。追加支出要讲究支出战略~即哪些类别、哪些项目的支出是应该追加的~哪些类别、哪些项目的支出是可追可不追的~哪些类别、哪些项目的追加是万万不可追加的。
预算追加过程中~财政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要通过加强和改革预算管理~逐步建立起公平透明、平衡稳固、高效有序的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妥善解决聚财有限性与用财无限性的矛盾。
加强支出因素管理~改进项目管理办法。一是建立科学的预算科目分类体系~对各项财政支出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监督。二是对构成单位支出的各项因素要分门别类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三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经费的管理~调整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结构~规范支出范围。改进行政经费下管一级的办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在全面推进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属于国家执法、监督部门的~
3 / 25
应列入行政经费开支范围~对不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各类社会团体~财政一律不予补助~对机构改革中已转为公司或行业协会的~不再由行政经费开支~应相应调整经费渠道。同时~对不属于行政经费支出性质的项目要予以清理。四是施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大宗专项支出管理。五是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开支。六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联系财政实际~本着效率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和财政的供给范围~取消和压缩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相适应的一般性支出~建立起保障重点突出、分配合理规范、压缩约束有力、监督管理严格、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支出运行机制。另外~还要加强财政支出战略的研究~加强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编辑
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
4 / 25
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税收权限、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一种制度。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划分中央、地方的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具体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5 / 25
2.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主要有关税、消费税、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主要有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等;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主要有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进行了调整~自2003年起~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3.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保证现有地方既得财力~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增长%。如若1994年以后净上划中央的收入达不到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2002年国家对所得税划分进行了调整~自2003年起~所得税不再按归属
6 / 25
划分~而改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
历史回顾与分析编辑
我国的财政预算制度最初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而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推力之下~在由于财政预算制度与经济体制不适应所产生的财政自身压力之下~逐步进行了从计划经济财政预算制度向市场经济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由于受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路径依赖”的制约~由于受到传统制度惯性的影响~由于受到来自传统思想观念的阻力~必然表现出其特有的渐进性和不彻底性。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走到今天~其正在一步一步向公共财政预算制度方向迈进。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历经的四个历史阶段
从财政预算制度所具有的基本法律要件而言~新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真正建立是在1955年~因为从那年起国家预决算才开始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此前财政预算只是向中央政府报告~并且没有决算制度~因而严格地说真正财政预算制度还没有构建起来。1955年以后的50年里~我国的财政预算制度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人们对财政预算制度认识的深化不断改革与发展~总结起来~其改革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财政预算制度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55年到1980年。总体而言~这一时期~
7 / 25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具有较为浓重的中央集权色彩、行政主导色彩~“预算”功能极不健全。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
财政预算收入制度是一种行政权力为主导的收入制度~收入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利税。由于这一时期经济结构单一~由国有经济包打天下~再加上商品价格都由计划控制~工农业产品之间形成巨大“剪刀差”~几乎全社会的生产剩余都体现为国有企业利税。而几乎国有企业的全部生产剩余又纳入财政预算~成为财政预算收入的主要。
财政预算公共事务与企业事务不分~公共性特点不突出。在财政收入制度方面~由于指令性计划对商品价格的控制和税收手段的缺乏~财政预算既调节生产领域之外的分配关系~又调节生产领域之内的分配关系。在财政支出制度方面~财政预算包揽一切~不仅要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还要负责为国有企业进行直接的资金投入和弥补亏损~代行了一部分需要由市场承担的功能。
财政预算附属于指令性计划~预算功能严重缺失。由于在计划经济下~指令性计划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财政预算制度基本上是指令性计划的附属工具~预算跟着计划走~对经济社会运行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并且由于预算编制简单粗放~所谓的预算~充其量是一个简单、粗放的财政收支计划~根本谈不上预算的法律性、权威性、严肃性。
8 / 25
二、市场经济财政预算制度初现端倪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制度转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实行“行政性分权”~将原来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将应该给国有企业的一部分权力交给企业。在这种背景之下~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在预算收入制度方面也进行多次重大调整~其基本思路也是下放权力~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这种改革的动因有两个~一是“文-革”造成的经济颓废而产生的财政欠账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显现~二是随着企业扩大自主权~增加工资~发放奖金~增加了财政平衡的压力。为了改变这种财政状况~开始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以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其内容主要有:
1、从1980年——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一是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中央和地方所属企业的收入分别作为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工商税收作为中央和地方的调剂收入。二是合理确定地方财政的收支基数和上解、补助额。地方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多余部分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财力不足部分~从工商税收中按一定比例留给地方。原则上五年不变~地方多收可以多支~少收
9 / 25
则要相应压缩支出~自求平衡。三是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设立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给予专款补助[1]。
2、从1985年——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根据第二步“利改税”以后的税种设臵~重新调整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从1985年1月1日起~在全国29个省区推行。这一体制向以税种划分为主的彻底“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迈出了第一步。基本内容是~按税种把国家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三大类。中央和地方支出划分基本维持原体制格局。同时~国务院考虑经济改革中变化因素较多的情况~决定1985年——1986年两年仍然实行“总额分成”办法作为过渡~即地方预算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同地方预算收支挂钩确定分成比例~实行总额分成[2]。
3、从1988年——1993年~实行财政大包干体制。1986年以后~受多种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成为总额分成的财政体制运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连年出现较大赤字~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二是不能充分调动上解地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上解地区“放水养鱼”。因此~中央决定~按照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进程~首先解决如何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积极性问题~从1988年至1990年实行大包干财政体
10 / 25
制~对原有体制进行调整。一是将税额零星、税源分散、时效性强、征收难度大的十三种“小税”划给地方作固定收入~抵顶支出。二是改进部分上解地区财政体制~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将全国37个盛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都纳入“包干”体系~分别实行6种不同的包干办法。
附录:财政大包干的6种包干办法
收入递增包干。包干的办法是~以1987年决算收入和地方应得的支出财力为基数~参照各地近几年的收入增长情况~确定地方收入递增率和留成、上解比例。在递增率以内的收入~全部留给地方;收入达不到递增率~由地方用自有财力补足。实行这个办法的地区有北京市、河北盛辽宁盛沈阳市、哈尔滨市、江苏盛浙江盛河南盛重庆市。
总额分成。包干的办法是~根据前两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核定收支基数~以地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确定地方的留成和上解中央比例。实行这个办法的地区有天津市、陕西盛安徽剩
总额分成加增长。包干的办法是~在上述“总额分成”办法的基础上~收入比上年增长的部分~另加分成比例~即每年以上年实际收入为基数~基数部分按总额分成比例分成~增长部分除按总额分成比例分成外~另加“增长分成”比例。实行这三个办法的地区是:大连市、青岛市、武汉市。
上解额递增包干。包干的办法是~以1987年上解中央
11 / 25
的收入为基数~每年按一定比例递增上交。实行这个办法的地区是广东盛湖南剩
定额上解。包干的办法是~按原来核定的收支基数~收大于支的部分~确定固定的上解数额。实行这个办法的地区是上海市、山东盛黑龙江剩
定额补助。包干的办法是~按原来核定的收支基数~支大于收的部分~实行固定数额补助。实行这个办法的地区是吉林盛江西盛福建盛陕西盛甘肃盛青海盛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盛云南盛西藏自治区、青海盛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和四川省划出武汉、重庆两市后~由上解省变为补助省~其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分别由两市从其收入中上交省一部分~作为中央对地方的补助。
调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进行调整的同时~按照“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也作了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从1978年底开始~对国有企业先后试行企业基金办法、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办法和盈亏包干办法。
2、从1980年开始~在一些国有企业进行了将上交利润改为征税的试点。1984年——1986年~分两步全面推行了“利改税”改革。当时的“利改税”改革对不同所有制企业
12 / 25
采取了不同的征税办法~比如~小型国有企业所得税按7%——55%的八级累进税率征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按55%的固定统一税率征收;外资企业法定税率为33%~经济特区减为15%~外加“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虽然从利到税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但这种不同对象不同待遇的税收政策~违背了税负平等的原则~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3、1987年以后~在国有企业普遍推广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企业承包制。在这种强激励、弱约束的制度之下~企业负盈不负亏~造成国家税收被挤占的严重现象。据统计~1987——1991年间~承包企业欠收总额多达51亿元~其中~只有37%即19亿元由企业“自补”~余下的32亿元都成了财政预算的亏空。[3]
以上两方面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过去统得过死局面~通过责、权、利相挂钩~调动了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规范了政府间以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从而使计划经济的财政预算制度开始被打破~向着市场经济的财政预算制度迈出第一步。不仅如此~当时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还保证了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为形成放开搞活的改革局面做出了贡献。
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初步的探索。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并非着眼于市场经济财政预算制度的科学设计~其基
13 / 25
本的初衷只是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因而导致一方面旧体制的弊端没有去除~另一方面随着行政性分权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弊端。现在看来~即使当时在促进地方政府增收节支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资源配臵的角度看~其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很大。当然~这种代价的付出在改革过程中也是必然的。具体而言~其所暴露的制度缺陷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造成了畸形的财政激励机制。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由中央与地方谈判决定~形成各地区之间“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状况。有的地区基数低、发展快~从这种体制中受益就多。反之~一些老工业基地基数高~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慢~从这种体制中就吃亏。
2、妨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当时的“分灶吃饭”体制下~由于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国有企业利润和企业所得税的归属~各级政府为了增加收入~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大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各地区经济结构的趋同和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利益~违背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原则~用行政手段大搞地区贸易壁垒保护“自己”企业~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封锁分割的局面在全国蔓延。
3、中央财政保障能力迅速下降。财政包干体制在力图调动地方理财积极性的同时~没有相应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并且由于这种体制不稳定、不规范、不公平~在体制的
14 / 25
设计和运行中预留了相当大的公共权力“寻租”空间~激励了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其结果是~1986年以后中央预算收入持续下降~到1992年的时候~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支持能力、对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也大大下降。
4、造成财经纪律松弛和财经秩序混乱。由于财政供给范围的不规范~在当时的体制下~盲目地为了调动个别单位创收的积极性~一些本属于财政保障的开支也甩给单位~鼓励其“自筹”、“创收”来解决~由此导致了名目繁多的收费~各单位“小金库”纷纷设立~“预算外”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经纪律非常混乱。
正是这些方面显现出的制度弊端和经验教训~使得人们对市场经济财政预算制度的本质逐步有了更深的认识~使得决策者下定决心对财政预算制度进行了下一步更为深入的变革。
三、市场经济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8年。之所以说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是1993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使我国财政收入制度向市场经济方向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精神
分税制改革可以视为我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举措之一。分税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
15 / 25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揭示了分税制改革的四个主要精神:
一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明确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相互独立的中央和地方税收征收体系。把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共享税;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收入。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扩大财源~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提高“两个比重”是此次分税制改革的重要初衷之一。
二是合理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力分配。实行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以调节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特别是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三是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划分税种不仅考虑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还考虑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
四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
16 / 25
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使税收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变革逐步适应~与国际通行的做法逐步接轨。
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分税制基本框架是:
1、在政企职责分离的基础上~明确盛县和乡政府的职能~按职能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2、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财政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以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和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3、按照收益性质和征管有效性原则~合理划分税种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种~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4、逐步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以便逐步缩小地区间政府服务水平的差距。
5、实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为了保持地方既有利
17 / 25
益格局~逐步达到改革目标~分税制体制制定了税收返还办法~即以1993年为基期年~按分税制后地方净上划中央的收入数额~作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基数部分全额返还地方~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每年递增返还~递增率按各地区缴入中央金库“两税”增长率的1:系数确定。
6、妥善处理原体制遗留问题。分税制以后~原包干体制的上解和补助基本不变。原实行定额上解的地区仍按确定数额定额上解;原实行递增上解的地区~从1995年起按1994年实际上解额实行定额上解。
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分税制改革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对税收制度进行规范~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制度。其主要内容有:
1、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改革后的流转税由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统一适用于各类企业。将一般增值税税率设定为价值增值的17%~另设一个14%的优惠税率。从财政收入的激励效应着眼~增值税类型的设计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即对任何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不作抵扣。
2、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简化合并不同经济成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所有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18 / 25
私营企业以及公司制和其他形式的联营企业~都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3、统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是将当时实行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率采取超额累进制。
分税制改革取得的成绩
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收入制度、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善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之间的关系、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确定了一个清晰、稳定、统一的体制框架。分税制财政体制实现了财政体制的统一~并且稳定下来~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各地区财政体制不一样、不规范的局面。并且~新体制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各地区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收入划分~从而搭建了一个规范的体制基矗
二是建立了中央财政收入的良性增长机制~为提高“两个比重”打下了基矗在税种划分方面~将增值税的75%部分、消费税以及一些税源稳定、增收潜力大的税收划归中央~初步形成了在财政收入初次分配中“中央得大头”的分配格局~形成了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在财政收入二次分配中~通过增量分配的调整~保证中央在“两税”收入增量中“拿大头”~在主要收入项目的增量中占据了主导地
19 / 25
位~摆脱了包干制下中央收入主要依靠地方上解、增长缓慢的窘境~形成了累进制的中央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也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之下~财政收入在1995年惯性下滑之后~1996年止跌回升~增势逐年加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004年达到%~比1996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2004年达到%~比1996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了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良性机制。实行分税制~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合理确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各地方政府形成了以营业税、增值税为支柱的新的收入支撑点~以及由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资源税以及其他收入等零散税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增长机制。
四是建立了新的资源配臵机制~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实行分税制改革~除企业所得税外~基本上改变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做法~可以说~祛除了旧税收体制最大的弊端。通过弱化企业隶属关系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联系~便于国家更好地运用税收杠杆~引导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自觉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臵和自由流动~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格局。中央加强对税
20 / 25
收立法权的管理~基本上保证了税收调节的公平性~促进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总之~通过分税制改革~基本上构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预算收入制度框架。与以往历次改革相比~其深远意义在于~这次改革从改革的初衷到制度的设计~从改革开放以来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转变到依靠制度创新~从过去的只是着眼于解决眼前面对的现实困难和问题转变到长远机制的构建~从过去在计划经济制度框架下的小动、小改转变到向市场经济制度框架过渡。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向市场经济财政预算制度迈出的实质性第一步。
当然~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比如~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还没有彻底理清~财权与事权不一致的现象还较为突出;企业所得税按“隶属关系”征收~妨碍着资本在地区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重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影响了税负公平;个人所得税~无论在税率规定还是在征收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调整、完善和规范;“预算外”资金名目繁多~长期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等等。如果放到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总体棋盘中来考量~分税制改革的局限性、不彻底性、不全面性就愈加明显。最为突出的是~分税制改革只是对预算收入制度进行了改革~而对于财政支出制度基本上没有触及。也就是说~分税制改革后~财政预算制度最重要的
21 / 25
一翼——财政支出管理基本上还沿用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预算管理粗放、预算约束力不强、预算支出范围定位不清等一些预算管理的痼疾尚未触动~决定着预算管理机制的现代财政理念还没有树起来~预算管理改革的任务还极其艰巨。因此~分税制改革还仅仅是市场经济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四、公共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破题和推进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1998年~至今尚在进行之中。这场改革吹响的第一声号角~是1998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改革目标。这场改革在实践上迈出的第一步~是1999年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了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标志着我国公共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正式破题。此后~随着河北省改革经验被中央认可~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在全国逐步推开~并由此引发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预算审查监督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于是~在神州大地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财政预算管理革命~这场革命源于实践并在丰富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化~把中国的财政预算制度朝着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向不断推进。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背景
我国的公共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并不是“平地起风雷”~
22 / 25
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必然。
——经济背景:市场经济改革加速推进~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1998年随着新的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各项改革措施纷纷出台~国有企业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各项改革都进入加速期。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一是预算制度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市场资源配臵功能增强~要求财政职能和作用也要相应调整。最突出的是~财政要从过去支持经济建设为主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二是财政要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各项改革的推进~使经济体制改革所累积的矛盾开始在财政领域积聚、显现~历史上的财政欠账加上新增的公共支出~使财政收支矛盾日趋加剧。解决日益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是摆在各级财政面前的现实矛盾~形成财政改革的内在动力。
——政治背景: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要求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成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财政预算制度作为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加强对其体制、机制的根本性改造~也是政治制度改革的一项要求。
——社会背景:社会进步呼唤建立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
23 / 25
制度。市场经济改革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带来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民-主意识的增强。特别是政府职能转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计监督力度加大、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很大。比如~席卷全国的审计风暴~接连不断地揭露出财政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1998年~清查出粮食系统违规违纪问题~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999年~审计三峡移民资金和移民建镇资金~发现挤占挪用现象严重;2000年~审计16个盛市、自治区1999年国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发现挪用国债资金亿元;2001年~审计贵州省国债资金中发现国债项目招标弄虚作假~造成国家建设资金损失9800多万元;2002年~查出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10亿元虚假按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亿元资金投资股市~所获收益去向不明;2003年~又查出有关部门违反预算法问题、社保基金问题、国资流失等问题。审计风暴不仅促进了财政管理的规范~也唤醒了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财政意识~社会公众对财政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三大历史背景综合分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和公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我国财政预算制度由传统财政预算制度必然向公共财政预算制度转变~必然向公开透明、有效制约的方向推进。
24 / 25
25 / 25
范文五: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实践
财政预算绩效管 理改革与实践 财政业务 62%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完
非税收入管理实务与津贴补贴
规范发放
财政
业务
5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推进财政支出方式转变推动政
府购买服务改革
财政
业务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职业与心理健康
能力
建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智能制造是什么?做什么?怎
么做?
能力
建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中速增
长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国际
化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部门预算管理与改革
财政
业务
42%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厉行节约制度解读
财政
业务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新常态下的国库集中支付管
理
财政
业务
44%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发展
财政
业务
64%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部门财务报告制度和银行账户
管理
财政
业务
64%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新预算法解读
财政
业务
42%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省直部门单位审计讲座
财政
业务
5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与
改革
财政
业务
74%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聚焦中国反腐(二)
廉政
建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财政社会学方法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PPP 理论、政策和实践
财政
业务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ppp 模式市场应用
财政
业务
64%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白居易的音乐教育思想
文化
素养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心理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能力
建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财政困局下的财税改革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从政风险与依法执政
廉政
建设
5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2015宏观经济走势与货币政
策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2015两会辅导报告:2015年我
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
财经
知识
5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2015年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2015年中国信息化发展形势展
望
理想
信念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2015中国股市步入注册制时
代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完
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
观经济
财经
知识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 学
创新纪检监察体制,遏制一把手腐败
廉政建
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所在
文化素
养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从战略军事转向战略经济的大国关系
理想信
念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布局
理想信
念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绿色转型
廉政建
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廉政建
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价值观的变迁研究
文化素
养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能力建
设
5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公私合作特许经营(PPP )模式及案例探讨
财政业
务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互联网 +背景下金融创新趋势和实践
文化素
养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文管理创新
文化素
养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混合所有制与深化国企改革――解读十八届四中全
会精神
理想信
念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践行“三严三实”,大力加强作风建设
三严三
实
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践行“三严三实”,学习与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
三严三
实
5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践行“三严三实”,要切实做好基层组织工作和纪
律建设工作
三严三
实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积极的行为支持、干预及所有学生的尊严:是靠法律
还是本有的智慧
理想信
念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经济新常态下信息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理想信
念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ppp 模式政策框架和操作指引
财政业
务
59%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潜心追远从善从美―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
文化素
养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八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
神 建设社会主 ...
政策法
规
51%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六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
设,创新法治人 ...
政策法
规
9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七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
法治理,建设法 ...
政策法
规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进 )
政策法
规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五 (保证公正司法,健全司
法体制和机制 ...
政策法
规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四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
快建设法治政 ...
政策法
规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三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的 ...
政策法
规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 (宪法在法治体系中的
核心作用 )
政策法
规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下一代互联网对服务创新的意义
能力建
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新常态下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能力建
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新闻发言人的理论、知识与实务
能力建
设
25%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新形势下的云计算发展思考
能力建
设
100%
2015-07-27 至
2015-11-06
已学 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