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英语文章---怎样与朋友重归于好
???ùó??óó????éóúo?? How to Mend a Broken Friendship
Growing up across the street from each other in Twin Falls, Idaho, Lisa Fry and Paula Turner never doubted their friendship would last forever. But after Fry married, moved to New York City and had a baby, her letters to Turner suddenly went unanswered. "Do you think I've somehow offended her?" Fry asked her husband.
Turner, meanwhile, had convinced herself she was no longer important to Fry. "She's got a family now," she told herself. "We're just too different to be close like before."
Finally, Fry summoned the courage to call her old friend. At first, the conversation was awkward, yet soon they both admitted that they missed each other. A month later, they got together and quickly fell into their old habit of laughing and sharing confidences.
"Thank goodness I finally took action," Fry says. "We both realized we were as important to each other as ever."
There are good reasons to cherish our friendships. Some years ago a public-opinion research firm, Roper Starch Worldwide, asked 2007 people to identify one or two things that said the most about themselves. Friends far outranked homes, jobs, clothes and cars.
"A well-established friendship carries a long history of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on that defines who we are and keeps us connected," says Donald Pannen,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t is a heritage we should protect."
Ironically, says Brant R. Burleson,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at Purdue University in West Lafayette, Ind., "the better friends you are, the more likely you'll face conflicts." And the outcome can be precisely what you don't want--an end to the relationship.
The good news is that most troubled friendships can be mended. Here's what experts suggest:
Swallow your pride. It wasn't easy, but that's what Denise Moreland of Hickam Air Force Base in Hawaii did when
范文二:让孩子与自然“重归于好”
在一个浮躁的年代,人类个体如何亲近大自然,唤醒与大自然最深切的情感,让孩子们与自然“重归于好”,确实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尹传红
清明小长假,祭扫、踏青、赏花,放松一下心情,即便遭遇出行拥堵,也觉着比“闷”在家里舒服。前些日子生此感慨之时,我不禁又联想到与之相关且印象深刻的两件事情:一是在3年前的一个春日,我携4岁小儿在北京莲花池公园转悠,于一汪小溪间发现有好多蝌蚪在游弋,惊喜异常。没想到,小儿竟漠然以对、无动于衷。我给他讲述少小之时我抓蝌蚪、捉青蛙的经历,他眨巴着眼睛,像是在倾听一个远古传奇。
二是此前在一个名为“0岁开启自然养育之旅”的主题论坛上,听《父母必读》主编恽梅谈到一个引起诸多与会者共鸣的观点。她说:“今天,儿童生活存在着‘去自然化’的趋势,令人担心。孩子热衷于与电视、手机、Ipad为伴,却因此错过本应与自然亲近的童年……”
对于当下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儿童与自然之间联系“断裂”的现象,国外有学者称之为“自然缺失症”。它特指人类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肥胖率增加、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等。其实,岂止儿童,成人也莫不如此。说来也就是三四十年间,我们跟大自然似乎已漠然相隔,与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渐行渐远。我们置身于物质充裕的信息时代,生命的信息却有所缺失,成了一种“穴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动物”。这倒真的应了热爱自然的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大约一个半世纪以前作出的那个断言:“我们都早早地和自然母亲断了奶,钻进了只和人交往的社会。”
也难怪,最近看到“徐仁修荒野游踪·寻找大自然的秘密”丛书之《村童野径》中的一段话,我的心里又激起了一圈涟漪。那段话是:“随着我这一代人童年的消逝,优美又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也如流水般渐渐逝去……污浊的空气与发着恶臭的水沟,竟然好像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子,被现代人接受。这些射出精明眼光,衣着亮丽又有些臃肿的儿童,没有摸过蛤,不曾与红蜻蜓斗过智,也不曾涉过沼泽,更不曾夜行于山野密林……”
有人说,此乃时代使然,亦为现实中的无奈。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相信,徐仁修也未必会同意。身为台湾著名的生态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徐仁修在新竹美丽的芎林乡村度过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生活,此后多年的野外游历和探险旅行经历,奠定了他精心创作和精深思考的坚实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引进的除了前述《村童野径》外,还有《大自然小侦探》和《与大自然捉迷藏》等。我以为,徐著中新奇、精美的图片影像固然让人大开眼界,但他穿插于字里行间的点滴感悟与延伸点拨,更值得称道。
事实上,立足于脚底行走与眼见耳闻的自然保育实践,又兼宏广视野与开放思维的徐仁修,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教育理念。他提出,创造力是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其源头是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阅读文学作品,第二个方向就是亲近自然、观察自然。
在徐仁修看来,很少有人察觉大自然中的一切事与物,随时都在发出信息,诉说着它们的状况,也就是说,每一样东西都用它自己的方法,说它自己的故事。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接收这些信息并加以分析,以知悉这些信息的意义进而了解大自然,甚至还可以借此与大自然对话、互动。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通,只要充分运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一颗欣赏、珍惜与感激的平等心,便能够接收到这来自于自然的生命密码。
曾有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你只关心植物动物,不关心人,你不是人道主义者!”他觉得这番话中透露出对方对大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全然不了解。因为,人类的生存全依循着大自然,如果大自然被破坏,人类怎能生活得好?!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黑猩猩研究专家、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常常提到的一件事:有一天早晨,古道尔乘出租车去伦敦希思罗机场,司机知道她是研究黑猩猩的,就对在动物身上“浪费”很多钱的人展开了批评,其中包括他的在一家动物保护组织工作的妹妹。他说,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受难,有那么多的儿童受到虐待,却还要那么去关心和保护动物,这真让他“感到讨厌”。
古道尔意识到这位司机正是那种不了解情况、使人生气但却需要晓之以理的人。“我说对于处于囚禁状态下的动物,我们是有责任的,因为我们剥夺了它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对人类的问题表示关心的人已经有很多了,所以有些人出来关心关心动物自然也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古道尔的话像是对牛弹琴,司机依然固执地认为关心动物是浪费时间。下车的时候,古道尔给他两镑小费,让他自己留下一点,其余的钱都给他妹妹用于动物保护工作,尽管古道尔认为他是不会那么干的。令古道尔大感意外的是,当她讲学归来之后,看到了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妹妹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我哥哥把你的捐款给了我。他突然对我变得特别好,还问了我许多关于动物的问题。他已经判若两人。你给他做什么工作了?”这是古道尔一小时的疲劳讲述所获得的回报。我想,如果有更多的孩子乃至成人读了徐仁修的书,更多地知晓他的自然保护实践和自然教育理念,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我们的生命由自然承载,儿童的灵性更需要自然的滋养。在一个浮躁的年代,人类个体如何亲近大自然,唤醒与大自然最深切的情感,让孩子们与自然“重归于好”,确实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作者系著名的科普作家)
“徐仁修荒野游踪·寻找大自然的秘密”丛书?徐仁修?撰文·摄影?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文三:怎样与恋人重归于好
简介
恋人之间吵架是常有的事,吵架之后,不管原因是什么,责任在哪一方,只要有一方主动道歉,一般来讲,矛盾便可以解决了。所以大度些,不去斤斤计较谁的过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一点在固执的人身上表现得最突出。和O型的恋人吵了嘴,只要向他道歉,不用再做其他什么事情便可重归于好,但不能用同样的方式要求固执的人,因为固执的人话一出口就绝不改口,而且非常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想要叫固执的人向对方,特别是地位相等的对方道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想要固执的人去向对方讲和,非但不可能奏效,反而会有酿成重大灾难的危险。如果非要固执的人道歉就要等他把一切都忘了,气也消了,这时便有可能实现。
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和他搭档的演员,为了一句无关重要的台词吵了起来,而艺术家死不让步。这时对方对他说道:“你的态度不好,我看你道个歉就算了,只要你道了歉,我便原谅你。”可是艺术家说什么也不道歉,眼看就要上场了,对方最后竟用两手扶着艺术家的肩,深深地低下头说:“我恳求你,道个献吧?这样我就原谅你了!”他两眼含泪,似乎在演一场极富有艺术性的悲剧。最后的结果是对方仍没有道歉。像这样强迫对方道歉来争取重归于好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暂时修好,日后也必有隐患。
当然,在某种情况下,即使你再如何努力也无法弥补与对方的差距或挽回对方心意,此时,就要果断地放弃修好愿望。下列一些表现也许能够使你痛下决心:
步骤/方法
你觉得自己常常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尽量避免触怒或冒犯他。
你觉得伴侣不是经常尊重你。
你上班或与朋友一起,较之跟伴侣相对时表现得更有信心。
你并不习惯于向伴侣提出批评。
你觉得很难向伴侣启齿,说出自己真正希望得到和需要什么,有时你会怀疑自己是否“需要”过什么,或者缺乏安全感。
你觉得伴侣待你,不及你待他那般细心体贴。
你觉得必须“努力”令伴侣明白你也有权利拥有爱、恨、平等和自由。
你常为伴侣的行为,或自己的生活状况,向自己或朋友申辩或编造借口。
你常愤恨自己在男性面前软弱怯懦,但即使你发誓不再重蹈畏辙,却甘心接受不公平的待遇。
注意事项
对于女性,弥补的办法就是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包括别再伺候亏待你的男性,双方争吵之后,别再对他的加倍爱护来作补偿;当他破口大骂的时挨,别畏惧退缩,永远别因为惹他生气而赔不是。
对于男性来说,你可以写下你在哪些方面表现得像个爱情殉道者,有助于你改变这类行为,而且推动你作出改变。维持你认为在对方面前应表现的健康行为及该避免的错误态度,并且严格遵守,维持你的自尊。
范文四:形容重归于好 重归与好
形容重归于好 重归与好
重归与好 在记忆的沙滩上,我拼命地跑呀跑呀,终于追回了以前那金子般的友谊,也弥补了我的过失。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下午,我和好友刘萧刚跳完舞回到教室,里面连个鬼影子都没有。我拿起矿泉水“痛饮三大口”,只见她望着我,然后微笑着对我说:“王幸,我今天没有带水,你能借点给我喝吗,”我听后,眉毛立刻皱了起来,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撅着嘴说:“你又没有杯子嘛~再说,同着一个瓶口喝是很不卫生的,你没见现在流行非典吗,”刘萧不好意思地说:“反之我们都是小孩,我不挨着瓶口就行了。好吗,”我非常忧郁,最后轻轻地吐出了“算了”两个字。然后她神色黯淡地走了。出了校门,想不到“冤家路窄”,我们又在小店里相遇了。这说,我俩都从眼角缝里偷看着对方,我噶地发现刘萧眼睛里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她肯定想王幸,我平时最好的朋友竟然那么小气,连水的不给我喝,我看错她了。就在这尴尬的场面,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她妈妈来了。在以往,我肯定是亲切地叫周阿姨,可今天,喉咙里好像塞了一团棉花,说不出口。刘萧一见妈妈,就让她妈给她买水,可周阿姨碰巧望到了我,就柔声问:“王幸,我也跟你买瓶水吧~”还没等我张口,刘萧抢着说:“她有~”周阿姨自然不知道里面的蹊跷,跟刘萧买水后,说了声再见就走了。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心里顿时愤怒起来:你凭什么替我回答,我自己好像没有嘴巴似的~但是又转念一想:我也有不对之
处啊~我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是在去年的夏天,我和郑媛去黄梅戏剧团表演,我口干舌燥,一直叫渴,但是又不好向她要水喝,郑媛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大大方方地把水瓶递给我喝,为什么她就有那么大的胸襟,而我却没有,为什么她没有那么些顾虑,而我却恰恰有,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刘萧见面时都很不自然,几次我想去道歉,但都止住了。我们之间好像产生了一堵无形的隔阂,我曾经无数次穿过了这个隔阂,但是这次,我下定决心,明天就与她重归与好~
那一天终于到了,老天爷也好像很支持我,天气好,心情也好。刘萧在我的正对面,走近了,近了,更近了,我大步流星地上前,伸出友谊的手,正准备对她说,她也张开了嘴,想不到我俩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然后,我们开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纯真,那么灿烂,那么甜美?
重归与好相关内容:现在的人怎么成了这样 今天的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和妈妈心情也不错,决定去中商百货逛逛。进了大门,我们准备去三楼的童装。就是在上电梯时的一幕,使我印象深刻。一位女主管和一位领导模样的人也在乘坐电梯下楼,正好与我们是相反方向。...
假如我会变 假如我会变,我会变成太阳,让我的光芒照大地,使地球一片生机。假如我会变,我会变成太阳,让地球充满温暖和快乐。假如我会变,我会变成太阳,让全世界的人们和动物们,
远离饥荒和焦渴。
老师我想对你说 今天恰逢教师节,老师,我没有贵重的礼物奉献给您,也没有华丽的语言来歌颂您,我只有给您送上一句发自我内心的祝福:老师节日快乐~老师,虽然我们相处还不到一个月,但是我对您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旅游节 爸爸妈妈平时都很忙,没有时间带我出去旅游。我想如果每个家庭都举行一个旅游节该有多好呀~我等啊,等啊,期盼已久的旅游节终于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到北京旅游。
白马湖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
迟日江山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
马燕的故事 马燕的故事 法国中学生看哭了 宁夏同心县是全国著名的发菜集散地,当地收购价为每斤,,元左右,同心县的孩子,岁就开始跟着大人上山“捡”菜。马燕是同心县预旺乡张家树村的一个普通女孩,在张家树村,还没有一个女孩子上过初中。
我想让祖国更加美好 外国许多国家有许多风景名胜,当环境污染了这风景名胜时,他(她)全国就会一致行动起来,来保卫
环境。而我们国家呢,每天都有许多烟雾、垃圾等污染环境的东
西来破坏我们国家。我们就不会向外国那样一致行动起来保卫环
境。
范文五:让孩子与自然重归于好
在一个浮躁的年代,人类个体如何亲近大自然,唤醒与大自然最深切的情感,让孩子们与自然“重归于好”,确实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尹传红
清明小长假,祭扫、踏青、赏花,放松一下心情,即便遭遇出行拥堵,也觉着比“闷”在家里舒服。前些日子生此感慨之时,我不禁又联想
到与之相关且印象深刻的两件事情:一是在3年前的一个春日,我携4岁小儿在北京莲花池公园转悠,于一汪小溪间发现有好多蝌蚪在游弋,惊喜异常。没想到,小儿竟漠然以对、无动于衷。我给他讲述少小之时我抓蝌蚪、捉青蛙的经历,他眨巴着眼睛,像是在倾听一个远古传奇。
二是此前在一个名为“0岁开启自然养育之旅”的主题论坛上,听《父母必读》主编恽梅谈到一个引起诸多与会者共鸣的观点。她说:“今天,儿童生活存在着?去自然化?的趋势,令人担心。孩子热衷于与电视、手机、Ipad为伴,却因此错过本应与自然亲近的童年……”
对于当下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这种儿童与自然之间联系“断裂”的现象,国外有学者称之为“自然缺失症”。它特指人类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肥胖率增加、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等。其实,岂止儿童,成人也莫不如此。说来也就是三四十年间,我们跟大自然似乎已漠然相隔,与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渐行渐远。我们置身于物质充裕的信息时代,生命的信息却有所缺失,成了一种“穴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动物”。这倒真的应了热爱自然的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大约一个半世纪以前作出的那个断言:“我们都早早地和自然母亲断了奶,钻进了只和人交往的社会。”
也难怪,最近看到“徐仁修荒野游踪?寻找大自然的秘密”丛书之《村童野径》中的一段话,我的心里又激起了一圈涟漪。那段话是:“随着我这一代人童年的消逝,优美又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也如流水般渐渐逝去……污浊的空气与发着恶臭的水沟,竟然好像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子,被现代人接受。这些射出精明眼光,衣着亮丽又有些臃肿的儿童,没有摸过蛤,不曾与红蜻蜓斗过智,也不曾涉过沼泽,更不曾夜行于山野密林……”
有人说,此乃时代使然,亦为现实中的无奈。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相信,徐仁修也未必会同意。身为台湾著名的生态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徐仁修在新竹美丽的芎林乡村度过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生活,此后多年的野外游历和探险旅行经历,奠定了他精心创作和精深思考的坚实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引进的除了前述《村童野径》外,还有《大自然小侦探》和《与大自然捉迷藏》等。我以为,徐著中新奇、精美的图片影像固然让人大开眼界,但他穿插于字里行间的点滴
感悟与延伸点拨,更值得称道。
事实上,立足于脚底行走与眼见耳闻的自然保育实践,又兼宏广视野与开放思维的徐仁修,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教育理念。他提出,创造力是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其源头是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阅读文学作品,第二个方向就是亲近自然、观察自然。
在徐仁修看来,很少有人察觉大自然中的一切事与物,随时都在发出信息,诉说着它们的状况,也就是说,每一样东西都用它自己的方法,说它自己的故事。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接收这些信息并加以分析,以知悉这些信息的意义进而了解大自然,甚至还可以借此与大自然对话、互动。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通,只要充分运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及一颗欣赏、珍惜与感激的平等心,便能够接收到这来自于自然的生命密码。
曾有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你只关心植物动物,不关心人,你不是人道主义者~”他觉得这番话中透露出对方对大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全然不了解。因为,人类的生存全依循着大自然,如果大自然被破坏,人类怎能生活得好,~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黑猩猩研究专家、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常常提到的一件事:有一天早晨,古道尔乘出租车去伦敦希思罗机场,司机知道她是研究黑猩猩的,就对在动物身上“浪费”很多钱的人展开了批评,其中包括他的在一家动物保护组织工作的妹妹。他说,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受难,有那么多的儿童受到虐待,却还要那么去关心和保护动物,这真让他“感到讨厌”。
古道尔意识到这位司机正是那种不了解情况、使人生气但却需要晓之以理的人。“我说对于处于囚禁状态下的动物,我们是有责任的,因为我们剥夺了它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对人类的问题表示关心的人已经有很多了,所以有些人出来关心关心动物自然也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古道尔的话像是对牛弹琴,司机依然固执地认为关心动物是浪费时间。下车的时候,古道尔给他两镑小费,让他自己留下一点,其余的钱都给他妹妹用于动物保护工作,尽管古道尔认为他是不会那么干的。令古道
尔大感意外的是,当她讲学归来之后,看到了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妹妹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我哥哥把你的捐款给了我。他突然对我变得特别好,还问了我许多关于动物的问题。他已经判若两人。你给他做什么工作了,”这是古道尔一小时的疲劳讲述所获得的回报。我想,如果有更多的孩子乃至成人读了徐仁修的书,更多地知晓他的自然保护实践和自然教育理念,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我们的生命由自然承载,儿童的灵性更需要自然的滋养。在一个浮躁的年代,人类个体如何亲近大自然,唤醒与大自然最深切的情感,让孩子们与自然“重归于好”,确实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作者系著名的科普作家)
“徐仁修荒野游踪?寻找大自然的秘密”丛书 徐仁修 撰文?摄影 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英语文章---怎样与朋友重归